第一篇: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的实施意见(晋市发〔2002〕9号)(本站推荐)
【发布单位】山西省晋城市 【发布文号】晋市发〔 2002 〕9号 【发布日期】2002-04-12 【生效日期】2002-04-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的实施意见
(晋市发〔 2002 〕9号)
(2002年4月12日)
机构编制工作是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和省委、省政府转发省编委《关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晋城[2001]8号),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机构编制监督,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账,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现就我市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机构编制监督工作提出下列实施意见。
一、强化机构编制工作的统一领导
(一)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二)市、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是同级党委、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在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负责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列入党委机构序列。
(三)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接受市机构编制部门业务指导,并定期向机构编制部门报告工作。
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
(四)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机构、职能、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和事业单位登记等。
(五)机构编制管理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统一承办制度。市、县(市、区)各部门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均须先由业务主管部门写出专题请示,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并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由编委主任“一枝笔”签字后,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需报党委、政府审批的,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议后,报同级党委、政府审批。
(六)各级党政政机构改革方案,由上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报上及党委、政府审批;各级人大、政协、法检两院、民主党派、工青妇、社会团体的机构改革方案,按有关规定报批。各级各部门的“三定”方案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会室审核、党委、政府审批。同时建立“三定”方案备案制度,市直各部门“三定”方案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县(市、区)各部门“三定”方案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七)严格执行“三定”方案规定的机构编制限额。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报党委、政府审批的“三定”方案,是对各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具体规定,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批准,任何部门不得违反或自行调整“三定”方案中关于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规定。
(八)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数量。全市各级行政编制总额是省委、省政府批准下达的,必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或变相增加行政编制。今后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要求外,一般不再增设新的机构,各部门也不再增设内设机构,同时要严格控制升格。职能调整或职责增加的部门,要把功夫下在提高工作效率上,原则不再增加内设机构和编制,所需人员由内部调剂解决。
全市各级都要打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编制的增加。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包括全额预算、差额预算和政府财政性专项资金解决经费开支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今后原则上不再增加机构编制,对个别确因工作需要而调整机构编制的,也要按照“有增有减”、“只减不增”以及“部门内部调剂”的原则从严办理,逐步减少全市各级财政补贴的事业机构编制;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要在控制总是的前提下从严掌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凡可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不再批准设立相应的事业机构。
(九)全市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编制(包括全额预算、差额预算和政府财政性专项资金解决经费开支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下管一级。市新增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编制,报省机构编制委员审批;县(市、区)新增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编制,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十)市凡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的机构编制事宜,均须先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审批意见,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同级党委、政府审议后,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县(市、区)凡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的机构编制事宜,均须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审核意见,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同级党委、政府审议后,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三、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
(十一)结合党政群机关机构改革和撤并乡镇等工作,对全市各级党政群机关的机构编制重新核定,并按照新核定的机构编制限额严格控制。要进一步推进全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严格控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采取有效措施,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进行认真清理整顿,清退超编人员。
(十二)加快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全省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是省委、省政府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检验机构改革是否成功,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全市要在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尽快在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建立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不断另大机构编制管理力度和权威性,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证》由省机构编制部门负责管理并统一印制,市、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的组织实施,并负责本级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审核、签发和管理。机构编制管理证是组织、人事部门配备领导、办理人员增减、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和统一发放工资的依据。机构编制管理证所列项目的内容发生变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及时到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证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及时发现和处存在的问题。
(十三)建立和实施控编进人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增加或补充人员时,包括统配、录用、招工等人员,先到机构编制部门申报办理由省机构编制部门统一印制的《控编通知单》,后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人事计划调配审批手续;再持机构编制管理及相关手续,到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备案。
(十四)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后,各级财政、机构编制、人事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审核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和实有人数;人事部门负责审核工资标准和工资总额;财政部门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和人事部门提供的工资标准、工资总额核发工。各机关、事业单位因在职人员身份、职务发生变化进行人员增减时,持机构编制管理证按组织、人事等管理规定办理人员增减及审批等有关手续,再持机构编制管理证及相关手续到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人事、财政部门凭备案后的机构编制管理证办理工资套改、统一发放工资手续。
(十五)机关、事业单位制定增人计划和增加人员时,必须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和实有人数进行。
(十六)编制管理常期靠编制,当年靠计划,没有当年进人计划,当年不能进人。财政部门编制预算时个人工资性支出及公用经费按机构编制管理证提供的编制内实有人数核定,超编人员不核拨任何经费。
(十七)党政群机关、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得以借调或其他名议变相扩大编制,不得从下属单位和其他部门借调人员到机关从事日常工作。已经借调的,要全部清退。
(十八)加强对市、县(市、区)各部门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检查。市机构编制部门每年第三委度要对所辖单位(包括六县区所属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书面报告省机构编制委员会。
四、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
(十九)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离任时要对任期内审批机构编制和人员的情况进行审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领导,必须追究其相应的领导责任。纪检、组织、财政、人事、审计等部门与机构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监督,共同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
(二十)凡利用掌管财物和项目审批等行政权利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宜的单位和领导干部,一经发现,由各级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责令其立即改正并作出检查;对情节严重的,在责令其纠正的同时,机构编制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
(二十一)凡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机构、机构升格、改变名称、增挂牌子、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以及超配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一经发现,要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对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建议由纪检监察机关追究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辽宁省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
关于辽宁省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编委办、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辽宁省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为加强全省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精神,以及《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2]34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普通中小学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是指由各级政府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基础教育学校,其经费由财政部门或举办主体拨付。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是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要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力求精简高效。县以下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关于普通中小学的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
普通中小学的设立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生源情况和地理条件,按照管理权限,由市、县(市、区)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高级中学、城镇初级中学规模一般应达到18个教学班以上。农村初级中学一般应达到12个教学班以上。农村每个乡镇设立一所中心小学和若干分校。
普通中小学的设立、撤销,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研究提出意见,本级政府审定,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普通中小学的领导职数和工作机构要根据其不同类别和规模设置,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普通中学规模在24个教学班以上的可设校级领导职数3职,超过36个教学班的可增加1职;13至23个教学班的可设校级领导职数2至3职;12个教学班以下的可设校级领导职数1至2职。
普通中学24个教学班以上的可设工作机构3个,每个工作机构设领导职数1职;13至23个教学班的可设工作机构2至3个,每个工作机构设领导职数1职;12个教学班以下的不设工作机构,只设教务、总务主任职数1至2职。
普通小学规模在36个教学班以上的设校级领导职数3职;18至35个教学班的设校级领导职数2至3职;18个教学班以下的设校级领导职数1至2职。
普通小学不设工作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教务、总务主任1至2职。
普通中小学的领导职数和工作机构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定。
三、关于普通中小学的教职工编制
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包括教师编制、职员编制、教学辅助人员编制和工勤人员编制。
1.教师编制: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编制。
2.职员编制:指学校中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人员编制。
3.教学辅助人员编制:指学校中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编制。
4.工勤人员编制:指学校中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编制。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任,确实需要配备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其占教职工人员编制的比例,高中一般不超过16%,初中一般不超过15%,小学一般不超过9%。普通中小学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现社会化。承担学生勤工俭学和实习任务的校办工厂(农场)按照企业管理。
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基本编制和附加编制分别核定。基本编制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按照在校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高中的教职工基本编制与学生数比为1∶13;初中的教职工基本编制与学生数比为1∶16;小学的教职工基本编制与学生数比为1∶21。
遇有下列情况,可在基本编制基础上另行核定附加编制。
1.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班级,每班增加0.5名教师编制;
2.为保证各地区教学实验示范和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可增核教师编制总数1%的教师编制;
3.为便于教师脱产进修,可增核教师编制总数3%的教师编制;
4.有住宿生的学校,按住宿生总数1.5%的比例核定工勤人员编制,专项用于炊事人员和舍务管理人员;
5.为加强全乡(镇)小学教学业务及相关管理工作,每个乡(镇)中心小学可增核4名教职工编制;
6.乡镇以下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年级学生数不足10人的不单独设班,10人以上不足48人的原则上只设1个班。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人员编制,按基本编制标准核定基本编制后,平均每班不足1.3个编制的,增核附加编制,补足平均每班1.3个编制。
完全中学教职工编制分别按高中、初中人员编制标准核定。九年制学校分别按初中、小学人员编制标准核定。农村教学点的教职工编制核定在乡镇中心小学内。国有民助、合作办学所需的人员编制经费自理,可参照本实施意见,另行核定。
市直、市辖区及区辖乡镇的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按照本实施意见逐校进行核定,并报同级政府审定。
各县(市,以下简称县)普通中小学(含县镇和农村)教职工编制由县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本实施意见提出人员编制的核定方案,经同级政府同意,报市级政府审核后,由市级政府办公厅(室)报省政府核批。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省政府核批的人员编制总额内,提出各校人员编制的具体分配意见,与学校领导职数和工作机构等其他机构编制事项同文下达。
普通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
四、关于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的监督管理
中小学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下发文件和部署工作不得有涉及学校机构和人员编制方面的内容。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人员编制,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
中小学在核定人员编制范围内,按照职位分类、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合理配备教职工。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在岗工作。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和教育、财政部门要根据条件逐步进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的总量控制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要加强对中小学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经批准设立的普通中小学依法办理事业单位登记,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本实施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省政府有关部门以前下发的此类文件即行废止。
第三篇:关于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
关于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精神,现就创新事业单位构编制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原则要求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推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实行差别化管理;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加强监督管理;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配置机构编制,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二、分类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后,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实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切实管住管好。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建立并规范备案程序。可先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公立医院进行备案制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制定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明确核定编制数额、编制结构以及领导职数的主要依据和指标体系。
三、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新设立的一律不予明确行政级别,其领导班子和相关人员的管理及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实行总量控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统筹研究、合理规划一定时期内本地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实行动态调整,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和公益服务供求变化状况,调整事业单位类型和机构编制,做到有减有增。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科学布局、高效便民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结构调整、资源共享,合理设置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由地方管理,中央保留少量承担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五、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进行法人登记。指导事业单位制定章程并依法核准,加强对事业单位履行章程情况的监管。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报告制度,建立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按照方便事业单位和节约效能原则,推进网上登记管理。转为行政机构和企业的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后要及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
六、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评估,建立评估制度,规范评估程序,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四篇:湖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加强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
湖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加强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
湘编[2003]15号
各市州机构编制委员会: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通知》(湘发[1998]18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湘发[2003]2号)精神,结合我省开发区工作的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开发区的机构编制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
(一)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一些技术性、服务性的事务交给事业单位办理;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按照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三)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四)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按照有利于开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因地制宜确定开发区管理体制。开发区机构编制应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从紧核定。
(五)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虽经批准设立,但至今尚未起步或不具备开发条件、名不符实或已名存实亡的开发区,尚未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不宜再核定,原已核定了的,要进行清理,该核销的要采取措施予以核销。
二、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
按照湘发[1998]18号文件要求,在开发区设立党的工作委员会和行政的管理委员会,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党委、政府行使有关职权,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可按党政合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进行运作。各地要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开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开发区管理体制,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同时,过去按规定下放给开发区的规划实施、建设、财税、工商行政管理、项目审批、进出口业务等方面的权限,在不违背国家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要继续留给开发区。应下放而没有下放的权限,要坚决下放。要通过明确开发区的管理权限,理顺开发区的职能职责,完善开发区的行政功能,给予开发区发展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规范开发区的机构编制管理
(一)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根据湘发[1998]18号文件关于“开发区的行政级别,国家级开发区可相对高一点,省级开发区根据其建设规模和发展状况确定”的精神,开发区管理机构行政级别确定的原则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维持副厅级现状,其他省级开发区根据其主办单位并结合建设规模和发展状况确定其行政级别。市州管理的省级开发区行政级别原则上为科级,个别建设规模确实较大且经济发展状况突出的,其行政级别可适当提高;新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也可先运行,后确定行政级别。在确定开发区管理机构行政级别时,应适当参考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利税总额和财政收入等。对开发区行政级别的认定,应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程序办理。省级开发区需定为副处级以上级别的,须报经省机构编制部门批准。
(二)规范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
1、内设机构的设置副厅级、处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可分别内设备个、5个职能机构,其中:必设机构3个,即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工委、管委会日常政务工作;招商合作局,主要承担开发区项目引进相关服务工作;产业发展局,主要承担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目标的制订。另外的3个或
2个内设机构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设置。副厅级、正处级、副处级开发区的内设机构级别分别为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此外,开发区还可根据工作需要,由上级政府职能部门设置一些派出(分支)机构,如财政、国地、地税等。开发区管理机构的内设机构可行使一级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上级职能工巧匠部门在开发区设立的派出(分支)机构,主要履行为开发区服务的职能,服从开发区的统一协调管理。
2、编制核定。按照机构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发区所需编制由各级编制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从紧核定。国家级开发区由省编办核定,党工委、管委会机关编制在60名以内,省级开发区由市、州编办核定,正、副处级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机构编制分别控制在45名、35名以内。开发区管理机构编制统一明确为“开发区专项编制”,配备的管理人员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3、领导职数配备。副厅级开发区配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各1名(副厅级),副书记1名、副主任2名、纪工委书记1名(均为正处级);正处级开发区配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各1名(也可由党工委书记兼任管委会主任),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1名、副主任1-2名(均为副处级);副处级开发区配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各1名(也可由党工委书记兼任管委会主任),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1名、副主任2名(均为正科级)。
第五篇:遵党发[2012] 9号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机关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遵党发„2012‟9号
中共遵义市委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机关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2年7月2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发„2010‟8号,以下简称《条例》)、《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黔党发„2011‟28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机关党的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机关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始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各级机关党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心系群众、组织严密、富有活力的战斗堡垒,努力在服务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前列、作表率。
2.基本职责:机关基层党组织在上级党的委员会或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机关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本部门党组(党委)的指导。机关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履行《条例》规定的各项职责,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建工作以及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的工作,协助单位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本单位党员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及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加强机关党的思想建设
3.强化理论武装。按照贴近发展大局、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干部思想的要求,建立健全部门党组(党委)中心组、中层干部读书班和党支部学习“三级联动”机制。大力开展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形势教育和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
4.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以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党支部学习为重点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教育机制。坚持领导干部上党课、专家讲理论、先进人物讲事迹、党员讲体会制度,把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使每个党员干部在多读经典著作中受益和进步。为干部学习教育提供平台、创造条件、激发动力、营造氛围,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力。
5.扎实开展机关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融入机关文化建设全过程,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弘扬和培育以“开放创新、团结奋进”为核心的贵州时代精神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努力塑造以干事创业、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文化。注重机关文化的制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机关文化品牌。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广泛开展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三、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
6.合理设置机关党组织。机关党员50人以上的,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设立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机关党员30人以上不足50人的,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设立机关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
—3—
年;机关正式党员3人以上不足30人的,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成立党的支部。党员7人以上的党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党的支部委员会和不设立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每届任期2年。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应当按期换届,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或提前换届的,应由党组织讨论决定,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机关基层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本着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加强党的工作的原则,设置办事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7.选好配强机关党组织书记。按照工作能力强、热爱党务工作、熟悉本部门业务,具有敬业、奉献、创新精神的要求,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素质条件,按照部门副职级领导干部选配机关党委专职书记。机关党组织书记由部门党员行政负责人兼任的,按照部门中层领导干部正职级选配一名机关党组织专职副书记。机关党员人数较多的,还应配备专职党务干部。新任的专职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年龄需保证至少能够任满一届,年龄不能任满一届的,不推荐、不批准。机关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要保持稳定,届内一般不作调整,确因特殊情况在任期内职务变动,应事先征得上级机关党组织的同意。实行新任党组织书记任前谈话制度。
8.加强机关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机关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升机关党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新任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要及时进行上岗培训,—4—
对在任的机关党务干部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业务轮训。建立和完善机关党务干部推荐交流和培养制度,本着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机关党务干部与业务干部间的双向交流。机关党组织专职书记、副书记任职时间满两届,或专职党务干部在党务工作岗位上工作满5年的,一般应进行轮岗或交流。关心机关党务干部的成长进步,把机关党建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岗位。
9.大力提高基层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大力推进组织生活创新,通过开展党员互动交流、网上论坛、多彩党课等形式,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所属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分类指导,促进基层党组织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把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列入对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10.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基层党组织标准和忠诚于党我带头、服务人民我带头、加快发展我带头、优良作风我带头、廉洁自律我带头的党员干部“五带头”要求,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要求,紧扣单位中心工作
—5—
和党员干部岗位职责开展“党员晋星、支部晋级”工作,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化、党建目标管理的精细化。
11.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规定,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注重吸收工作第一线、业务骨干、青年和妇女中优秀分子入党。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票决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
12.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服务和关怀工作。积极探索对党员服务、关怀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注党员思想动态,坚持开展党内谈心交心活动,认真落实党组织对党员“四必谈”(岗位变动、家庭变故、工作受挫、思想波动)、“四必访”(党员生病、去逝、遭灾、特殊困难)制度,注重对基层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助,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认真做好对离退休干部党员、流动党员的服务工作;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为其成长提供条件、搭建平台。
四、加强机关党内民主建设和党内监督
13.切实保障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深入推进党务公开,落实党内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党内信息公布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健全机关党务听证咨询、—6—
党员定期评议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畅通民主监督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良好环境。
14.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改进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提名方式,完善选举办法,规范提名程序、投票方式及候选人介绍办法。实行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候选人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上级党组织推荐和党员自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机关党组织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15.切实发挥机关党组织的监督职责。机关党组织要强化监督意识,把握监督重点,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党组(党委)要尊重、支持、保证机关党组织参与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的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是部门党组(党委)成员的机关党组织书记,应列席本部门党组(党委)研究重要工作任务、机关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机关内部建设和涉及机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等重要问题的会议。在本部门年终工作考核中,机关党组织要全程参与。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机关党员、干部大会,听取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工作情况。
五、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16.坚持不懈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大力开展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公开承诺”、“群众评议机关”、“创建群众满意窗口、争做优质服务标兵”以及“城乡党建结对”、“四帮四促”等活动。严格执行“四要十不准”规定,促进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
—7—
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锻炼能力、提高效率、提升水平。
17.深入推进建设“四型”机关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建设,不断提升干部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推动全市政务环境明显改善,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树立依法行政、运转高效、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机关形象。
18.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抓好机关党的纯洁性建设,以党风党性党纪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筑牢预防腐败思想防线。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大力开展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加强对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
19.建立和完善机关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各级机关工委是同级党委的派出机构,代表同级党委对所属机关党组织的工作实施领导,同时指导下级机关工委的工作。各级党委要对党的机关工委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机关工委在推进机关党的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配齐配强各级机关工委领导班子,切实解决机关工委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干部交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党委常委会每 —8—
年听取一次机关工委的工作汇报。各部门党组(党委)要自觉接受同级机关工委对机关党的工作的指导。各级各部门党组(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指导,每年听取一次机关党建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要问题,提出指导意见,着力在机关党组织机构设置、班子配备、经费保障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保证机关党组织履行职责,努力形成党委领导、党的机关工委牵头抓总、部门党组(党委)指导、机关党组织抓落实的机关党建工作格局。
20.建立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各县、区(市)党委及新蒲新区党工委要把抓机关党建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重点考核评价部门党组(党委)抓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分级考核机制,党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党的机关工委进行考核,机关工委要对部门党组(党委)和机关党委(直属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进行考核,部门党组(党委)和机关党委要对机关党总支、党支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部门评先选优、目标绩效管理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部门党组(党委)书记每年要就履行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情况向地方党委述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就抓党建工作情况进行双向述职,接受上级党组织考核和党员监督。
21.保障机关党建工作经费。机关党组织活动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按不低于本部门行政业务经费的2%—3%安排;市
—9—
直机关党员集中教育经费,由市财政按市直机关工委所辖党员每人每年80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由市直机关工委统一管理使用。机关党组织的党费,按照党费使用向基层倾斜的原则,机关党组织以不低于50%的比例留存,留存党费主要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和机关党的工作。
22.推动机关工委全面履责。进一步理顺县、区(市)及新蒲新区机关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市、县(区、市)及新蒲新区直属的机关单位,其党的组织由同级机关工委统一领导。业务工作实行垂直管理的基层机关单位,党的组织关系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党的工作接受所在地机关工委领导。为有利于开展工作,各县、区(市)及新蒲新区机关工委书记一般应兼任县、区(市)党委及新蒲新区党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各级机关工委要切实履行好领导直属机关党组织的职责,加强同有关职能部门和部门党组(党委)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做好机关党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和县(区、市)以及乡镇(街道)党建三级联动机制,推进城乡党建工作统筹协调发展。各级机关工委在目标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机关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23.加强机关工委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机关工委内部机构设置,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县、区(市)及新蒲新区机关工委的人员编制。县、区(市)及新蒲新区机关工委一般应设立党的机关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在上级纪委和机关工 —10—
委的领导下,开展直属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各县、区(市)党委及新蒲新区党工委和市直各部门党组(党委)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抓好本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隶属市直机关工委管理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中共遵义市委办公室 2012年7月31日印发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