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流中学习 讨论中发展
交流中学习讨论中发展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倡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好学意识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
目前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上有着非常强的时代特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性化需要,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理解,易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再人云亦云。他们的选择性学习意识比较强,感兴趣和不感兴趣内容在教学上的学习效果也很明显。生本教育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特点,应需而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四重唱。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着运用生本教育,下面就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一、交流与讨论的意义
1.交流与讨论中渗透着对生命的尊重
交流与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用交流与讨论法教学可以调动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生本教育就是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接纳学生的理解,洞察学生的困难,让知识与能力水到渠成地流入他们的心田,丰富他们的智慧。交流与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共同参与,并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用武之地,也让教学更好地体现了为对生命的尊重。
2.交流与讨论中闪烁着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从传统观念上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是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把问题经过严谨的分析、周密的设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听懂了”,但是做作业或考试时“又不会了”。而且,生源年年不同,这就意味着他们有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对知识的领悟也不同。交流与讨论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帮助个体的学习,来促进个体的发展。生本教育之所以如星星之火般燎原起来,就在于它有了前所未有的鲜明服务性质,为学习者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好学意识服务。
二、交流与讨论的思路与技巧
1.交流与讨论的内容
布置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是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新编高中苏教版的化学教材更好地融合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构建了【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栏目。这些栏目不仅是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展开的,而且还立足于发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外延。教师可以通过借助这些栏目教学,从而主导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利用好这些栏目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机会。
2.交流与讨论的思路
交流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或者为问题的最终结论提供解决的依据。这一过程可以用以下模型图来表示。
3.交流与讨论的技巧
一是交流与讨论要分层次进行。交流与讨论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本教育的实践分层次进行。在高一上学期刚刚接触交流与讨论时,教师可将交流与讨论的题目跟学生以往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一些具体化的问题,让学生用现有知识加以分析,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比如高一苏教版高中《必修1》专题1第一单元“氧还原反应的概念”问题的讨论。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少。可以由教师提出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通过交流与讨论,获取某种知识的自豪感,久而久之对“交流与讨论”的体验,发现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讲授高一苏教版高中《必修2》专题1时,就可直接运用【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获取一定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这时小组讨论仍利用课堂时间,但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高二随着学生交流与讨论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了,而且“讨论”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了一些。例如: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中,在学习关于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后,再继续学习“运用压强、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将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时间向课外延长,讨论的结果要求形成简明扼要的提纲,最后各小组就这一主题以不同的子课题研讨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在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最后一个【问题解决】《合成氨条件的分析》中,笔者根据三个“活动探究”设置了一个情景:“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专家小组,这里有研究化学平衡的专家、有催化专家和材料专家,大家要对一个既将上马的新合成氨厂的筹建进行技术论述,以选择生产合成氨的最佳条件,并写出可行性报告的汇报提纲”。第二天,全班十四个小组都做出了书面提纲,教师选择了最好的一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不仅解答了新工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情况,而且还提出了合成氨的前景。同学们的汇报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学习情绪空前高涨。这个班在高二整个学年中,化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平行班之首。
二是学习对象要分小组讨论。①在开学初将全班的学生按座位就近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人,不定期地指定组长;②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商榷;③要求每次交流与讨论,各组都要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写出书面汇报提纲,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向全体同学进行主题汇报。
三是成绩评价要综合评定。根据小组的书面总结和向全班进行主题汇报的结果,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定出成绩,且记入期末的总成绩。这种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主要以鼓励为主,以在交流与讨论中参与的表现为主。在评价中要体现欣赏:教师对学生欣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欣赏。
三、交流与讨论中的体会
1.善于在交流中营造人文环境
人文气息浓郁的课堂气氛表现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行为的支持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上;表现在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与和睦相处上。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善于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又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提出的批评,体现在同学对教师的接纳、热爱与信任、支持与合作上。09届高二(9)刘天韵同学是个有名的化学尖子,在生本教育的学习中他积极发挥自己的化学特长,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真诚帮助同学;林希同学是一个十分刻苦认真的好学生,但是,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学得很辛苦,交流与讨论活动让他感悟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高考后他说,高一、二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基础,高三的化学学得很轻松。魏卓越是一个聪明而贪玩的男同学,在生本教育的交流与讨论中他常常会异军突起,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一路走高……。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一个理论基点,也是生本教育的实践出发点。
要营造一个散发着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光靠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颗真挚热爱教育事业和敏锐感触学生心灵需要的心。
2.善于在交流中倾听智慧的声音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当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增强以后,教师就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有时学生还会提出一些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有时学生对提出的一些问题做出的不同凡响的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时就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智慧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发现课堂的活力。
在苏教版《有机化学》专题2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前置性作业”有一道问题是:“加成反应”有什么特点?加成反应与加聚反应的关系如何?在同学们交流时,有一个同学大胆谈到,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从形式上看都很像初中学过的化合反应,一下子就把加成反应的特征点出来了,让笔者感到非常高兴。学生自己把问题点透了,教师就可以少讲或不讲。倾听智慧的声音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为认定“智慧的声音”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
3.善于在交流中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生本教育的教学中,不存在单一的教师中心。它的本质是师生人格上平等的交往与合作,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听了郭思乐教授的报告后,心里痒痒的。回来后正赶上教学“二氧化硫”,笔者就用生本的理念上了一堂以“前置性作业”为引导的学习课,这堂课的效果比原来的效果要好得多。上课前我做了以下要求:(1)家庭小实验――将几根火柴捆成一束,划着后所产生的气体中便有二氧化硫,注意闻它的气味,并将结果加以记录(提示火柴头上有易燃物硫);(2)阅读课文,总结二氧化硫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思考:(1)氯气和二氧化硫都有漂白作用,它们漂白的本质相同吗?(2)从二氧化硫中硫的价态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能;(3)二氧化硫对人类有害吗?你能举例说明二氧化硫对人类危害的例子吗?上课时,先做演示实验,再要求小组结合课前作业展开交流与讨论,最后小组汇报。由此让笔者体会到:教学活动中,当交流与讨论成为课堂的正常秩序时,学生不仅很轻松地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而且会增强合作精神,这也是生本教育的初衷之一。
在生本教育的初步教学实践中,笔者时常感到很辛苦。因为进行生本教育不仅要克制教师自己善“讲”的长处,而且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点”,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创造化学思维的活动环境,让他们体会学习化学的快意,“学会了”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此时,我们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责任编辑:王宁荪)
第二篇: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元江听课评课稿(初稿)
尊敬的各位选手、市教科所的白老师、元江三中的杨校长及各位领导、教师;来至各县区各兄弟学校的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首先,让我代表通海县教育局教科所,感谢市教科所的白老师,给了我们这次学习、交流和提升的机会,感谢元江三中的各位领导、教师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来至八县一区的各位优秀选手,各显其能,教学相长。最会,让我代表5位“高效课堂”的评委,对所有的参赛者表示祝贺和敬意。祝贺是因为:你们在大赛过程中表现很好,让大家看到了你们的实力;敬意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把自己的课拿出来让大家品评,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能够进步的表现。无论几等奖,最终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输赢,人人目光高远,心态平和,比赛时都能呈现自己的最佳状态。
下边,我就本次“高效课堂”教学竞赛的作课,做一点发言。我发言的题目叫《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诚心做一件事是我们评课的态度,但评课也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今天的点评不是结论,若能引起大家对课堂的思索和进一步的评价,那么评课就有了超出评课这种形式本身的价值了。相信参赛选手们也是同样的心态,教学比赛不是为了规定上课的模式,而是探寻更好的教学方向。我们要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唯一性;是讨论,而不是结论;是众多的起点,而不是极点;是继续环绕前行的巨大空间,而不是到此止步的标准答案。
一、本次大赛选材
此次比赛,共十节课,涉及七、八、九三个年级的不同章节,不同类别。相比以往,选材上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广泛。
1.《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篇幅短小,内涵丰富。是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开篇第一课,较能考察授课老师的解读文本、玩味文字、挖掘文章内涵、驾驭课堂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难能可贵的是,该课在历次教学大赛中很少触及,教师的选材,让大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明治维新》内容庞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对明治维新这个知识点的选折,是公认的难点难以突破、重点难以把握。难度大,入手点难找,宏观上把握比较难。要想把本课讲好,是要别出心裁的。
3.《文学、史学与宗教》这课的选材是对古代文化、宗教、史学的介绍,板块很多,又只能做简单介绍,要作到深入、引人入胜是很不容易的。
4.《红军长征》历次比赛的经典课,让学生认识红军长征精神,以及红军长征精神又怎样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显得有难度。
5.《商鞅变法》也是历次比赛的经典课。创新、改变,以及对当下社会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崛起和秦的统一有鼎定的作用,现在刚刚召开十八大三中全会,举国上下行行业业深入改革。该课的讲授,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6.《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处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问题上,好多教师难以把握度,包括“大一统”问题、“推恩令”问题,还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7.《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中国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步入世界急剧变化的漩涡,鸦片战争的影响及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本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综上可见,所有科目的选材都是难度大,容量也大,很考验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显得简约、教学板块简洁,毫不臃肿,因而,都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8.《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要讲清楚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五四运动的由来,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响,教师是要花一番功夫的。本课中的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当代教育里的最好的德育教育。共产党的成立,开天辟地的大事。如何让学生充分认识今天执政党的诞生,意义非凡。
9.《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作为世界历史里边的重要章节,尤其是对当今国际社会格局的形成,以及影响都有很强的知识性普及作用。尽管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战争离我们已经有好些年了,但是,当下的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局部争端,贫富分化拉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某些现象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10.《全面内战的爆发》重点要讲解国共重庆谈判后,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抉择。为什么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最终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会得以印证。本节课,要学生学到什么?都很考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本次大赛的特点
真实、朴实、扎实是本届“高效课堂”历史教学大赛呈现出来的总体特征。
真实:每一位参赛教师,力图做到最好。无论是情景假设、小品编排、影视多媒体教学辅助设施的运用,每一位参赛教师精益求精。
朴实:真正的好课一般应是朴实而真诚的。本次大赛的选手,有从教20多年的高级教师,有初出茅庐的特岗教师,有去年就参加了历史大赛,今年仍然来再铸辉煌的优秀教师,也有音乐专业改行来教历史,充分发挥音乐专业优势,服务历史课堂教学的年轻教师。同场竞技,教学相长,朴实而感人。
扎实:每一位选手,代表了每一个县区的水平,在来比赛之前都在本县区进行了初赛,相关的学校、教研组、教科所都对每一堂参赛课精雕细琢。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它那繁茂的绿叶,一堂课最能焕发其灵性的是它生动的细节。下面我就本次“高效课堂”课赛中令人记忆犹新的几处细节作出评价。1.优化课堂结构,创造高效学习空间。①巧设课堂导入,创造最佳学习氛围。
良好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吸引进入了兴趣的大门,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像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开启思维的大门,虽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往往熔铸了老师们的智慧,体现了老师们的素养。导入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作出巧妙地铺垫,为整堂课的教学建桥铺路,蓄势兴波。《明治维新》、《红军长征》两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②运用基础作抓手,“抓出”文本的精魂要义。
中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领会、把握和吸收必须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概念、基本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来实现。那种撇开基本的东西,滔滔不绝的分析方法不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像演员一样过多地从声、色、形态上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不符合基础教学的认知规律。本次大赛的老师们因为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既能驾驭教材,也能驾驭课堂,还能驾驭学生。妙趣特色,重点难点,成竹在胸。《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这一点的发挥可谓淋漓尽致。
2.注重基础,形成素养。
①设问由浅入深,善于追问,举重若轻。
这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态度。使学生们不畏难,自然而然地去联想相关的教学内容,去叩问伟大文学家屈原、“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灿若星河的宗教文化、去认识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因为是借班上课,不清楚学生的学情,所以首先设置较浅的问题,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然后再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的情况进行恰当的追问,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同学就比较顺利地开始自己的思考学习,老师也很顺利地了解了授课班级的情况;而且,好的追问也是培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这样的追问,使学生的回答渐渐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含量,是历史科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巧。《文学、史学与宗教》一课丝丝入扣、循循善诱。
②参赛课关注历史学科基础,回归教育之本。
如:《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课。历史课教师引导对我们家乡云南元谋人的初步认识,紧接着认识北京人,山顶洞人。老师都抓住基础知识,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对这学零碎的知识点的把握,由会——会,由认识——提高的过程。
可见,老师们深知教学中“量体裁衣”的准则。
青年教师们不仅能够对基础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可贵的是把基础视为抓手。曾经在很多其他历史科比赛课上,基本的东西被丢失,而迷信花花绿绿的千技百法,花花稍稍中,我们无奈地看到整体内容被“碎尸万段”,教学却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只能是表演,热闹过后,知识因不牢固被淡忘。
历史科的所有课程肩负着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其实,事实证明,只有基础抓好了,才能真正谈得上素质教育,基础抓牢了,才能形成素养,而无论是文字素养、思想素养还是哲学素养,都能使人文质彬彬,气质优雅、精神高贵。当然也有利于学好其它科目。本次大赛的各科老师都能注重基础,还能抓牢基础,令人欣慰。
③本次大赛比较明确地在追求课堂的较高境界——和谐。课堂内形成人与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相关背景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
人与人的和谐:无障碍的心灵沟通,才能形成全过程的互动探究,深层次的潜能开发,强效应的人格融合。
应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
教师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具体职能是“示范学习”、“组织学习”、“鼓励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维护,我们感觉到,教师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是否教了某项具体的知识,而是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学会了,是否会学了。而教师是文本的先学着,在亲自经历之后,以过来人的角度引导学习,诚恳相待,真诚对学生的发问,机智处理未预设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整合成为有序、有机的课堂资源,实在地纳入整堂课的学习中。
做到以教学设计为纲,但又不被教学设计困住手脚,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合适的应变。《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做到了这一点。
④重视学生自学质疑,老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有自己学习的机会,更有指导学习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思考、玩味、体验,并由此发现问题。
当然,老师也注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而且很多老提出的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一课,有利于其他参赛教师借鉴。
⑤重视通过有效的活动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很多课上的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学生也在亲自的参与中得到了运用知识的机会。《商鞅变法》中小品的运用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和教学情境体验。
3.课堂基本形成“活动——体验——感悟”的思路
①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课堂活动者在每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参与活动,亲历课堂过程。没有亲历就没有体验,这种体验别人无法替代。如心理课上的“椅子的强度”和“闭上眼睛看未来”的活动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是一个思维活动,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思维的体验。而且体验者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情景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学生的素养,正是在这种深刻的体验中形成。
②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是需要的,不管是作为学习情境,还是一种教学方式,独立学习都有它的功能和效果。它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思考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的作用。但独立学习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是概念的,而不是实践的;是理解,而不是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提倡的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这样,有交流,(包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参与,有对话,人格权利、学生自己的思想得到尊重;有体验,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③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历史科的科目接受性学习的成分比理科要多,更强,但也有一些探究的成分,而且意义重大。以上所讲的在“活动——体验——感悟”中的学习就是主要属于探究性学习,这种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4.创新性
《新课程标准》认为,什么能够形成学生的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就应该是什么。这种表述是比较先进的,给中学老师流下了一定的空间,去自己寻找一些教学的资源,政治,地理课的参赛教师就较充分地利用了这仪空间,寻找当地的资源,甚至是来自学生,来自课堂的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这种做法,既有针对性,又能把教学资源合理化。
5.教学效果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效果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次大赛让我们看到的课堂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低。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相应的指导。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6.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青年教师在这点上体现得较充分,青年教师本来就活泼,有亲和力,而且个性鲜明。或深情,或明快,或深邃,或幽默……融入课堂,相信渐渐能作到挥洒自如。
三、提高的空间
我们虽有许多令人欣喜的地方,但又不可以满足于现有的,不可忽视现代的、外来的教育教学的新知新论补充和发展。
1.课堂时间安排
有意识计算课堂环节的时间安排。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的分配,注意分配双方活动时间的比赛课,给予学生充分的,合理的学习时间,活动时间,和消化时间的课,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要注意优差生的活动时间的分配,不同的班级优差生的比例不一样,所以分配倾向也不一样。不能用优秀学生的反映盖住全班整体的学习情况;计算非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不能浪费时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课提前2分钟结束课程,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延时了3分钟。
2.重点的突破
重点内容的训练需要有数量,有层次,有质量的保证,才能得到突破。理解到位,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强化指导,为学生的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这一点上还有待提高,而且,作课教师在这一课的讲述上:把“推恩令”等同一简单的切蛋糕,这是不妥当的。“分权其下,集权其上”的封建专制体制不能粗浅的表述。“皇帝”称谓在秦始皇后,而不是西周时候就盛行。
3.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课堂是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的空间,班级不同,教师的个性不同,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进行教学规律的探索,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之后,就可以注重总结适合教师自己以及班级特征的教学方法。总结,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善于总结,能让自己提高很快。《文学、史学与宗教》中有到如来佛主处取经、汉武帝把司马迁变成太监等讲解,这让人不免产生有戏说历史和对历史知识把握有偏差的欠缺。还有,《鸦片战争》一课明确提出的“落后就要挨打”观点,对此观点的内涵的丰富与延伸应该好好辨析。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个体,处在弱势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应该给予自己更多的激励和自勉,但在当今国际大形势下,文化、经济、军事落后的国家以及作为个体的学生体育、考试、综合评价要是“落后”,那么就要“打”他么?值得商榷。多媒体教学设施应该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而不是反过来,《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在出现多媒体不能正常演示的情况下,教师不是弃而不用,而是积极寻找外援,导致出现慌乱,部分教学过程缺失,学生及部分听课教师略显尴尬。
曾国藩有这样的感受:“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句话原本是指: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不通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而静静的思索,反复的思考,让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细细想来,上课的也是这样,善于和同行交流,大方的讲出自己的感受才能慢慢明白自己的风格,并能加以完善;不断思索,才能在课堂中找到乐趣,乐在其中,进而达到发展教师自己的个性,日渐形成教师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最后,我想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相信我们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医大讨论
7月3日下午,南京中医药大学会议室,一场关于中医未来之路的大讨论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来自这所素有“高等中医教育摇篮”之称的中医名校的各个院系的“顶尖高手”们,就中医现代化及中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激昂陈词,有关中医危机的深刻讨论,让校园中弥漫的暑假临近的轻松气氛变得异
常沉重。
中医发展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带着刚刚从瑞士归来的风尘仆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王旭东教授首先发言。作为1995年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的金奖得主,他近两年一直在国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工作,并对
欧洲的中医药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海外游历的亲身体验使他对中医的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王说,其实目前有关中医危机的问题只有国内才会讨论,在国外,是没有人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中医在国外的上升速度之快另人瞠目结舌。以瑞士为例,2003年,瑞士的中医从业人员不到300人,可不到一年间就翻了一番,增加到700人。至于中医诊所,更是如雨后春笋,开得人眼花缭乱。而且目前
瑞士的每一家医院都在积极筹办中医科室。
同时,欧洲人对中医理论的接受程度也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在他行医的州,每当他和病人讲气血阴阳,病人都会表示很理解,认为这是东方医学对人体和生命的独特认识。在他为当地的西医学生讲授中医时,谈到心肝脾肺肾这些中医特有的、与西医完全不同的脏腑概念时,西医们也表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认同。“我觉得在欧洲对中医的认同度和热情甚至比国内还要多一些。”他说。“我讲课时发现,那些西医学生们很喜欢听气血、阴阳、五行这些东西,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中医的精髓。而且他们很排斥用西医的理
论解读中医的东西,对神经、细胞、分子这些现代中医的研究成果全不感兴趣。”
“所以我认为,中医的价值和生命力不是讨论出来的,也不是谁给她的。中医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她本身内在的东西,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她那种深层次的、对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势力都压制不住的。中医用她卓越的疗效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青睐,甚至在西方的医生心中,中医也有她独特的地位,因为她确实能够解决西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将中医推广、弘扬、光大,让她更健康地成长,才是我们这一代中医学者最重要的职责。”
但是在海外中医繁荣的背后,王旭东也透露出了深深的忧虑。“目前中医高级人才向海外流失的非常严重”,他说,“在欧洲各地的中医院,都有来自国内各大中医学院和中医医院的教师、医生的身影。他们都有着副教授以上的职称,都是很优秀的中医人才。”然而真正让他焦虑的还不止于此。最让他揪心的是,作为中医的发源地,中国的中医有可能被其他国家的标准取代、超越,“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一幕很有可能在中医上演。一次上课时被学生反诘的经历让他至今久久难忘。那是一次讲针灸治疗忧郁症,他讲了很多不同证型的取穴、用药。快下课时,下边的学生突然反驳,老师你讲得不对,少海也可治忧郁症。他当时一愣,反问道,少海可以治忧郁症吗?没想到学生们理直气壮,当然,因为我们德国针灸学会制订的标准中就讲了少海可以治疗忧郁症。
“西方人是非常善于制订标准的。”王说。“只要他们觉得你好,他们就会进行研究,制订出自己的标准,然后将这些标准向全世界推广。目前德国的针灸学会正在用他们制订的标准与我们抗衡,而法国耳针学会也宣称他们制订的耳针标准要比中国的耳针标准强100倍。我们教会了西方人中医,可是如果一个中国中医要在国外给人看病,却要经过那些红头发、蓝眼睛的、学问远不如你的徒子、徒孙的层层审核,怎么能不生气、窝火?我们的中医行业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在世界上为自己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结果是人家只承认中医是好东西,却不买中国中医的账。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什么我们的有关机构不能在全世界树立起中国中医的强势品牌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中医作为最强有力的一种政治文化工具,在全世界推
广,就像美国大片一样呢?为什么我们总拿不出中医发源地老祖宗国的气势和权威呢?”
中医现代化 让大象钻针眼的无奈
关于中医现代化的反思是最近一段时期中医界的焦点话题。从五四运动至今的近一百年来,“科学”一词就总如悬于中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中医屡屡面临危境。对中医的改造取代了应有的尊重,中医的精神被别有用心者借“现代”之名肆意扭曲、蹂躏,中医的发展,难道注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
“科学这个词在现代被滥用了。科学的本义是分科的学问,后来被演变为人类知识的总和,最后又成为真理的代名词。不科学就是不正确,就是伪科学,就是迷信、愚昧、落后,就应该扫荡,这种观念在我们国家已经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是大势所趋,但研究者不等于被研究者,不能说我们用白话文翻译了唐诗之后,就说李白的水平提高了。同时,传统又岂是我们能用现在所谓的科学思想来束缚的呢?中医的思想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考验,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不过才几百年,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剪裁中医学,那不是等于让大象穿针眼吗?”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吉文辉教授用特有风趣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而他的“一只茶杯的故事”也为中医独特、深奥的思维方式加了一个通俗生动的注脚。“中医学强调的就是取类比象,比如一只茶杯,书本上只能写他是喝茶的工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茶杯可不可以用来装水、装酒,甚至装酱油呢?只要体积比它小的,茶杯都可以来装嘛。那一阵风过来,茶杯可不可以用来压压纸?茶杯造得精致美观,可不可以作为工艺品来欣赏?生气时,我又可不可以顺手拿起一只茶杯来打人呢?可茶杯这些变化是书本所不能尽言的,这种变化也是无穷的,需要在实际中去悟、去用的。这种推理的变化才是中医思维的精髓,没有这种脑袋,是不能来学中医的。其中的意境,也是现
代医学所不能体会的。”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天水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李铁君也认为中医现代化确实有陷入科学崇拜误区。他说,“过去人们总用是否科学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的依据。可是随着后科学时代的来临,人们发现,对事物合理与否的判断不再是简单的是与非,人们开始认识到真理是多元的。”
基础医学院的沈澍农教授则通过中西医学体系的比较对中医现代化提出了异议。“中医是不能以西医先验的观点,先入为主的来研究的。中医是宏观的,她的文化的内容多于技术的内容;而西医则是微观的,其中技术的内容大于文化的内容。可现在我们的研究恰恰是用西医微观的技术的视角来寻找中医的合理内涵,如果找到了,就是科学,反之,就是不科学。在目前我们对人体认识还很肤浅的情况下,这种
用西医的尺度判断中医的方式无疑是不适合的,也是不公平的。”
对此,金鑫教授也表示了赞同,并通过知识与智慧的不同辩证地阐释了中医坚持自我的重要性。“中医现代化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简单拿来和西化,失去中医的特色。中医特点与她的传统有关,中医的传统就是她很宏观,很模糊。在人们试图改造中医时,总希望把她宏观的优势保存下来,而抛弃她的模糊的弱点。可中医的优势和弱点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共生共亡的,如果我们把她的弱点丢掉,她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长期以来,我们希望通过现代化,简单地用现代的知识来取代中医,其实我们没有看到,中医既是传统知识的表达,更是我们传统智慧的结晶。中医与古代的哲学的关系很密切,所以用简单的现代知识来代替中医,无疑是徒劳的,因为知识代替不了智慧。智慧除了书本的学习外,还需要在实践中悟。这也是智慧是比知识层次更高,是知识所不能取代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其实是从现代知识中找到与中医相近的东西,但还不是相应的东西。中医现代化应该是传统的知识转化为现代的知识、传统的智慧上升为现代智慧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智慧来简单套用别人的知识。”
可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实现现代化与保持中医特色间取
得平衡是中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张宗明副教授认为,中医学的发展不能游离于现代科学技术之外。但是否这种研究会导致中医失去本体和特色,则应该有所区分。近代科学与中医学确有很多难以通约性的东西,用它来肢解中医是不合理的。但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又有很大的区别,关键之一就是近代科学追求简单性、还原性和线性,而现代科学是建立在还原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级的融合,她追求复杂性,这在很多方面正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一致。所以研究中医,两种科学我们都不应拒绝,在学习了近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用中医学的思维
方式,或现在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整合这些知识,保持中医思维方式的优势,这样既可以使中医走向现代化,也可以保持中医的特色。张说,中医的特色应该并不简单地保存在阴阳气血这些具体的概念中,中医更重要的特色是她看待人体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潘立群教授则提出采用只了解“输入-输出”的黑箱式的方式来研究中医。“中医是宏观的、非定性定量的,如果要把中医定性定量,肯定会出问题。研究中医应该采用一种输入-输出的方式,即用药之前,所反映出的表象是什么,用药之后,发生什么变化,症状如何改善,结果如何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把药中的每一个成分都搞清,也不可能把每个东西都搞清。就像研究飞机的飞行,我们不需要知道这架飞机长得如何,都装了什么东西,只要通过它运行时的光点判断它的轨迹最终可以到达
目的地就足够了。中医研究的方式也应如此。”
美国中医学体系研究院首席顾问吴云波教授也对两种中医研究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代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两种趋向,一种是以西医学为标准来整理、吸收、改造中医,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提出的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客观化,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另一种趋势就是中医学的独立发展,并以传统中医的思维、理论、方法为主体,坚持自身的独立发展,其中也不排斥西医的生理解剖、仪器和实验的方法,进行信息转换为我所用。对于这两种取向,我的观点是不要互相攻击,两者的发展可以相辅相承,西医对中医的解读对中医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好处,针灸是因为针刺麻醉的神奇效果才走向世界的,而针刺麻醉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所以在坚持自身科学原理的同时,中医完全可以大
量吸收西医的技术成果,为我所用。”
中医教育 传统文化断层的危机
比起现代化之路的不甚明朗,与自己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的割裂让中医显得更加无所适从。这种与自己生命之源的断层不仅让中医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也使中医深受各种问题困扰,而
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备受争议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五年是中医两年,西医两年,外语一年,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不像西医,只不过是两个中专生而矣。”盛良教授这样评价中医本科毕业生。王旭东教授也认为,现在很多的中医学生“很糟”,“谈起阴阳五行,满脸的不屑一顾;谈起现代医学,又只是一知半解。如果说临床是现代中医教育缺憾之一的话,至少这种缺憾还可以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积累弥补、再造。可如果他们连中医的科学精神都没有掌握,那就连再造的可能性都没有了。能成为大师是需要有大师的思维方式的,可现在很多
毕业生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特点都与中医方式格格不入,又怎么能成为大师?”
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薛公忱教授和张宗明教授的话一针见血。薛认为,“目前中医理论面临的最大的危害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因为中医属于传统文化,但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一直在遭受批判。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和信仰,而结果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自信心没有了。中医现在也在拼命割断自己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张则更加直接地指出了中医目前正遭遇的危机,“我记得一个哲学家讲过,当一门学科的学者们关注到这门学科的基础问题的时候,当他们关注到这门学科的发展模式和方向的问题的时候,这门学科就遭遇到了危机。而这正是目前中医学所处的状态。中医的危机就在于她生存的社会和文化土壤的破坏,我们已经失去了传统中医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使人们对中医学产生信仰危机。更为可怕的是,中医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连博士生都不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中医教育很可能培养的不是
自己的继承人,而是掘墓人。”
可是究竟该怎样才能重塑中医的自信心,让中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呢?加强传统教育,让学生在传统中学习中医以克服文化苍白症;提高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让他们掌握与经典心灵相通的工具;增加临床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医的乐趣都是教授们提出的解决良策。
而在这些观点之中,基础医学院的黄煌教授的观点更加独树一帜,他的中医发展公式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在中医现代化的内涵目前还不甚明朗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中医现代化理解为发展中医。而发展中医最终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给老百姓实惠。给老百姓实惠=有效+安全+经济,这个公式就是中
医一切发展的准绳。那么有效+安全+经济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中医的规范。”
而要加强对中医的规范,黄认为,首先应该尽快为中医立法,实现中医和西医管理上的两元制。“现在很多中医看病都是西药、成药加汤药,不少中医师甚至首选的是西药,这很成问题。看好了病,到底是中药的作用还是西药的作用?这样一来,中医的经验没法总结,学术不能传承,中医生和学习者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长此以往,怎么谈发展?因此加快中医立法,实现中医和西医管理上两元制刻不容缓。长期以来,我们的机疗卫生体制表面上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驾马车,但实际上还是西医一主天下。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明确中医的责权利,中医才能真正开好业。否则再这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中医的阵地还
要萎缩,因为中医生存的土壤已经没有了。”
黄教授关于中医师管理的思路是这样的:单纯中医师应该必须以中为主,其中根据他们专业的不同特点,又有具体的细分,比如以汤方为主的就是中医师;以针灸为主的就是针灸师;还有推拿师、食疗师等等。分类后,就要对各种中医师的资格进行严格认证,并明确规定他们不能用西医的处方药,只能用非处方药,否则就是就违法。而如果是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该有中医、西医两个执照。同时,法律还应规定许多中医应遵循的条款,对中医的法律职能加以明确和规范。比如肝阳上亢的诊断有没有法律价值,能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哪些病中医治疗有效,哪些病西医治疗有效,哪些病适宜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只有给了中医独立生存的空间,中医的临床和教育才能得上去,学生们才能真正喜爱、认可、信仰中医,中医
最终才能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在最近一段时间成为一种热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中医的反思更是首当其冲。这也许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之后,开始寻找自身精神家园的一种回归。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中医里,记录着我们祖先艰难探索的足迹、包涵着我们民族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失去了与传统的交连,孤军奋战的中医,在现代化的滚滚红尘中,注定只能节节败退,遍体鳞伤。可是如果失去了传统支撑,貌似现代的我们在通往世界的名片中将以何自居?中华民族又
凭什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西方医学的技术是先进的,但这并不能掩饰它在思想上的苍白。这么说,并不代表中医的思想有多完美,正如潘立群教授所言,那是我们祖先在“五千年前不得已而为之的智慧”。所以中医需要发展,需要现代,需要吸收一切她可以吸收的东西完善自己。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判断什么是应该坚持的,又有什么是可以放弃的?这不仅需要一个清醒冷净的头脑,更需要一颗坚定自信的心。可事实却是,在现代科研繁花似锦的表面下,我们看到了中医灵动的身影日益僵化,中医自由的精神正在窒息,这
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又怎能不值得反思?
也许回顾汉字走过的曲折迂回的历史,可以让我们把中医的困扰看得更清楚。从五四运动开始,汉字也曾惨遭口诛笔伐,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的文字太难,用拼音甚至英文取代汉字是那个时代学者的理想。可如今,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之后,猛然回首,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汉字竟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她音形义俱全,便于制造新字,甚至打字的速度也快于英文。几十年,历史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地,还好,为时尚不太晚。那么中医呢?在现代车轮的倾轧下,我们又该怎样
保存中医的风骨?
也许路只有一条,中医当自强!
第四篇:马中交流材料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着力提升学校软实力
——马尔康中学全州教育工作会经验交流材料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将民族教育作为全省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为重点,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优先解决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实现跨越发展,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与国民受教育程度基本同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普及学前一年双语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在我省民族地区第一轮“教育行动十年计划”实施和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结束后,我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硬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进一步缩短了与内地办学硬件条件的差距,如何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了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州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马尔康中学是我州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现为四川省示范性高中、省级校风示范学校,州及最佳文明单位。近年来,学校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坚持人性化的办学思想、人本化的学校管理、人文化的内涵发展,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我校近十年来的主要办学实践作如下交流:
一、坚持人性化的办学思想
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进步,学校发展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要以“用”为本。2003年以来,我们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为要、务实进取、人和校兴”的办学理念,“志存高远、担当奉献、博采众长、和乐共进”的马中精神,确定了“厚德博学、自强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围 绕“目标理念引领人、身体力行感召人、人文关怀打动人、信任支持鼓励人、严格规范培养人、发展进步鼓舞人、人和校兴凝聚人”的人本管理思路,努力形成和谐、文明、求实、奋进的校风,身正、学高、敬业、善教的教风,砺志、乐学、勤勉、上进的学风,“彰显个性、多样发展”的办学特色,着力构建代代相传的学校精神文化核心,引领全校师生朝着既定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出成绩。
二、坚持人本化的学校管理
一是德育首位保方向。构筑道德教育网络、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我们按照找准起点、把握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热点、打造亮点的德育工作思路,坚持思想教育阵地建设,狠抓思想教育队伍建设,构建思想教育立体网络,教育学生做一个能发展自己的人,做一个能超过父辈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具有良知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教育学生提高学习品质,做到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在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师生间性格互补、年龄互补、性别互补、爱好互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的责任感、荣誉感,确保了学校师生在重大政治事件的考验中做到立场坚定,态度坚决,确保了学校大局稳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是综合治理保平安。学校按照“认识到位、有的放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力、标本兼治”的安全工作思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坚持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每一名教职工在工作中遇到安全与质量、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大力加强对师生进行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随时开展校园安全大巡查活动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和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不断深化警校共育机制,大力强化安全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和充实维稳应急小分队力量,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和能力。三是管理科学促发展。学校坚持实施“分层教学,动态管理,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教学管理模式,坚持“目标导向,评价激励,教研引路,策略从实,整体联动,常规到位,确保质量,稳步提高”的抓保质量措施,提出“立足校本,着眼课堂,研究考试,提高质量”的教研工作思路,坚持特色教育,通过网络直播教学,设置网络录播班,实现与成都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努力建立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民主管理流程,不断健全民主管理机构,建立与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家长委员会、妇委会等机构,加强与共建单位的联系,让校内外更多的人平等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大力倡导和指导各班级建立民主的班集体,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班级事务管理中行使民主权力,学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去处理班级事务。实行校务公开,学校的大事,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等,我们都努力做到公开透明。
四是队伍建设固根本。我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牢固树立“人文关怀凝聚人、创新机制激励人、搭建平台发展人、人和校兴吸引人”的用人理念,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着力提升学校软实力,把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人才凝聚、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与学校发展相协调,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设岗是前提,聘任是关键,分配是手段,考核是保证”的思路,初步实现教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形成上岗靠能力,报酬靠实绩的竞争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为干部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氛围。实施培训提高、青蓝、名师、科研四大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责任心强的班主任队伍、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甘于奉献的教辅后勤队伍、志存高远的学生队伍等五支队伍。努力培养和凝聚了一支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五是科研引路提内涵。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特色活校”的十六字方针,与 阿坝州教科所紧密合作,实现专家引领,着力校本教研,激发教学创新。以“教研促课改,课改促发展”,以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为龙头,以“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和基地校”项目为载体,致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学体系,大力开展立足民族地区的以校为本研修活动,成功构建国家-省级-州级-校级纵向梯级的课题研究体系和涉猎学校发展、教学策略、考试研究、素质培养、新课程研究、德育研究等横向覆盖的校本研修体系,走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科研之路,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被省教科所确定为四川省校本研修基地校,国家级课题《外语特色学校实施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一级子课题《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研究》成功结题,省级课题《民族地区中学课堂激趣研究》获省政府三等奖。《马尔康中学新课程学科教学策略研究调研总结》入编《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足迹》,校本教研成果报告《立足校本,走民族特色教研文化之路》荣获四川省第四届校本研修成果交流会“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研究成果一等奖,排名居全省榜首。近年来,参与并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级科研课题4个,州级科研课题9个,校级科研课题近30个,校本研修已昂首走在了全省前沿。
六是特色打造增活力。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了“狠抓特色促发展,提高素质铸名牌”的办学思路,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兴趣、乐趣、知趣”的特色教育策略和“彰显个性、多样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努力探索以高考为主渠道,直播、艺体、英语、国防教育为特色的“一线多点”的素质教育培养之路。经过反复实践和不断完善,我校“彰显个性、多样发展”特色办学模式逐步形成,教育成果日渐丰硕。
七是真情服务暖人心。我们运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挖掘师生的潜力,尊重并积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努力使学校的目标与师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强化寄宿制管理。学校现有寄宿制学生近900人,来自全州13个县。作为阿坝州寄宿制建设标准化示范学校,我们建立了校长——后勤副校长——德育处、总务处——部门、年级组、班级分工协作的寄宿制管理机制,细化了直接涉及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制度和规定20余项,建立了严格科学的宿舍管理制度,添置太阳能洗浴设备,对寄宿制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家庭化的生活管理,特色化的活动管理,个性化的评价管理,要求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健康自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努力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同程度、管理科学程度、学生乐学程度、发展的可持续程度。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如学校组织师生为身患重病的学生献血、募捐,为家庭困难学生结对帮扶、寻求社会援助,每年为困难学生减免各类费用20余万元;为每位教师定做生日蛋糕、关心慰问困难职工和生病职工;尽最大努力为骨干教师、困难教师解决配偶、子女共5人在校就业;争取资金500余万元解决了都江堰教师集资建房的遗留问题和2005年以后到校教师的住房问题,稳定了教师队伍,推进了和谐学校建设进程。
三、坚持人文化的内涵发展
一是加快学校物质文化建设。2003年以来,我们积极争取和筹集资金约4000万元,修建教学楼、教职工宿舍、师生食堂、女生宿舍、实验楼改造等近40000平方米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09年,建筑面积6429.12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296万元的灾后重建工程——新建教学楼投入使用,使学校的规划布局更趋合理,办学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去年,争取到800万元用于设施设备的采购和运动场改造、校园文化打造;和电信公司合作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家校通校园门进系统,为学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是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定并完善了《马尔康中学岗位设置方案》等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规章制度。围绕绩效工资政策和省州有关文件精神,集全校教职工之智,制定了《四川省马尔康中学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方案(试行)》,使学校的分配激励机制更趋民主化和科学化。按照“客观、公正、准确、严格”的原则,以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终端考核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制定了《马尔康中学考勤细则》、《骨干教师考核细则》 等考核细则,健全完善了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了《马尔康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编印了《马尔康中学学生必读》一书,涉及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制度50项,做到天天坚持,样样落实。现学校已形成纵向层次、横向覆盖、运行有序、操作规范、落实到位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三是强化学校理念文化建设。学校围绕“修德爱国比身正,教书育人创一流”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巩固活动取得的成果。学校以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与党同心、与社会主义同向,感恩报国”活动,扎实推进“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强化党员干部、广大师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教育,把全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校党总支的决策上来。学校以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前提,把民族团结作为维护地区稳定、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班人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努力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师生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确保了学校的祥和与稳定。
由于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全校上下形成了殚精竭虑谋发展、坚持不懈抓发展、倾力而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出现了人和校兴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
——办学规模扩大。2003年,学校编制为102人,在岗教职工98人,2010年底,学校编制数为160人,在岗教职工136人。随着学校声誉度的提升,学生人数已从2003年的1000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975余人,31个教学班,其中寄宿制学生9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75%,生源来自全州13个县。
——队伍素质提高。学校现在研究生进修结业的教师20余人,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 98.5%,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高级专业技术教师人数由2003年的11人增加到现在的52人;学校现有特级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劳动模范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名,四川省骨干教师4人,四川省 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阿坝州拔尖人才1人,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1人,阿坝州高中学科专家4人,阿坝州骨干教师5人。近几年,学校有10余人次获得州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近20人次获得州级机关和部门授予的荣誉,6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州级学科类竞赛奖和辅导奖。
——办学水平提升。学校2006-2007-2008-2009-2010年高考硬上省重点人数(不含艺体考生)为2-2-3-1-13,硬上省三本线人数为36-23-41-42-48,被本科院校录取人数为89-104-102-107-128,高考升学率均在80%以上,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外贸大学等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学校学生夺得2008、2009、2010年高考全州文科状元和2009年全州中考状元桂冠以及2010年中考全州前10名我校有6位同学,前100名我校有35名同学。2003年5月以来,学校荣获“四川省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阿坝州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等省州级以上荣誉20余项,3项省级课题获得省级奖励。学生有1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州级荣誉称号和学科类、艺体类竞赛奖。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深深知道,探索和求知的道路永无止境,我们和兄弟学校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我们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二0一一年五月
第五篇:学习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交流心得
根据上级党委安排部署,公司党支部扎实全面地开展了“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做为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参与了这次活动,通过党委和公司支部组织的学习讨论交流体会较深。
一、学习体会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较为深刻地认识到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就是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动真碰硬,激浊扬清,开创弊风清富民强企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负面的东西。忽视了精神文明,物欲横流、精神坠落、思想腐化、追求享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极为严重。这严重地威胁了党和国家的存亡,严重威胁了党伟大事业的顺利实现。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形象,动摇了执政基础。因此腐败不除国无宁人。
纵观山西省塌方式系统性腐败现象,在山西省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非常必要。因此,要对我们面临的问题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改风清,重塑良好形象,是我们完成历史赋予我们使命的必要保证。
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因此,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培养良好地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时刻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要求。
我们党是人民的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从我们党创建到解放新中国、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始终是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使我们国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团结群众,才能取得胜利。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取得胜利”。“共产党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这个道理过去如此,今天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丢失了这一宝贵财富,就是忘了根本,历史就会惩罚我们。
面对复杂的形势,每个党员干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坚决打赢“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光辉形象,促进富民强企”这场艰苦的、持久的硬仗。
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思想精髓、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准确把握讲话中的体现为民情怀、反映历史担当,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理想之基。从严落实“二个责任”,坚持“零容任”。要以自身修养为基础、制度建设为重点形成长效机制。
要求我们要重塑政治坚定、敢于担当、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新形象。重塑晋中干部对党忠诚、纪律严明、务实为民、敬业奉献、勤政廉洁的新形象。重塑晋中全社会政治清明、明礼诚信、开放包容、艰苦奋斗、唯实唯先的新形象。
二、交流讨论体会
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以来,党支部切实开展了讨论交流活动,从不同层面、不同范围分别进行了讨论交流,初步归纳了几方面问题。本人深深地感到虽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问题还需我们继续整改落实。结合基层实际我们在政治修养、作风建设、工作态度、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精神与物质矛盾、生存与思想矛盾、群众利益和制度执行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环境困境和群众期盼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多年来积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具体为:
1、思想转变还没有到位,对形势和公司面临的困境、经营管理风险没有深刻的认识。党员干部等靠思想严重,需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解决。
2、执行制度不严,存在人为现定情况。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明显感到制度存在缺失。纪律松懈、责任心差。
3、各方面管理存在明显缺失,以包代管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安全、劳务方面明显缺泛有效管理。难以满足市场环境要求。
4、领导干部创新克难精神缺泛,中层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大幅度提高。
5、政治思想工作薄弱,需要建立政治工作长效机制,从上而下转变工作作风。
6、领导班子行动迟缓,等待观望,积极主动性差。
7、业务水平、专业知识、管理能力急待提高,法律知识明显缺失。
8、大锅饭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严重地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9、没有全面彻底地了解群众心声,没有很好地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10、企务公开工作落实不规范,没有全面系统地执行。
以上是党支部及本人通过深刻自省剖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良好地解决虽然有客观因素问题,但主要是本人没有积极主动下功夫下力气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也充分反映了简单维持、好人主义、随波逐流、放任自流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为此,本人将结合这次活动从自身进行深刻的思想行为自省剖析,通过下一步的学习讨论交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进一步发现问题,通过汇总同领导班子一齐分析剖析原因,认真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措施,认真整改落实,真抓实干。使此次活动真正见到实效,向党和职工交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