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门店的现实意义和发展面临问题(精)(范文)

时间:2019-05-14 09:2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险门店的现实意义和发展面临问题(精)(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险门店的现实意义和发展面临问题(精)(范文)》。

第一篇:保险门店的现实意义和发展面临问题(精)(范文)

保险门店的现实意义和发展面临问题(1 2010-03-09 10:29:39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127 文字大小:【大】【中】【小】

发展保险门店有利于塑造保险业的良好形象,巩固行业发展基础。种种现象表明,当前上门推销保险的方式似乎正在走进死胡同,并已危及到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同时与遍布城乡的银行网点相比,保险机构更多的是“藏在深闺少人识”。而保险门店使居民有机会轻轻松松地了解保险知识和产品,使其在是否购买保险上拥有较多的选择自由。加之人们“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传统思想作用,人们对于保险的选择将会由“要我买”变为“我要买”,保险形象或将得以大大改善,行业发展的基础也将更加牢固。

发展保险门店有利于提升保险服务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的保险服务存在深度不够、广度不宽、水平不高等问题。保险门店将服务作为首要职能,在健全投保、保全、理赔等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开拓健康知识咨询与管理、车辆紧急救援服务、风险管理等增值服务。随着集团化交叉销售业务的兴起,消费者还可以在保险门店购买财产保险、人寿(601628保险,办理信用卡,购买基金等。

发展保险门店有利于推进“三农”保险发展。近年来,保监会高度重视“三农”保险发展,相继推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一系列服务“三农”的重大举措。但广大农民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也遇到了政策不明、理赔不便、咨询无门的问题。探索以在乡镇地区租赁农房、与村委社区、政府机关合署办公、设立指定专营门店等形式发展保险门店,可以在有效节约保险公司支出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保险的服务网络,从而加速“三农”保险发展,更好地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发展保险门店有利于转变投保人缴费习惯,防范资金风险。保险业具有高度的资金密集性,资金风险的防范也是监管部门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之一。去年以来,保监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人身保险“收付费风险管理”工作和车险“见费出单”工作,严控公司的收付费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由于当前保险机构较少,这些政

策也给部分坚持用现金的投保人造成了较多不便。公司在城乡合理规划设立保险门店,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方便,还执行了监管政策,防范了资金风险。

发展保险门店有利于推进营销体制改革,加速营销模式转变。2009年,保监会起草了《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体制机制的意见》,并在内部征求意见,表明监管部门开始启动营销体制改革工作。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如何留住现有销售队伍中的业务精英,保持业务连续性,是其需要深入思考的头等大事。保险公司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销售员工,同时辅之保险门店资源支持,既转换了营销员身份,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又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减轻公司的人力成本。对上支持了营销体制改革工作,对下保证了营销队伍稳定,为公司发展积蓄了力量,可谓一举多得。

发展保险门店有利于拓宽业务渠道,优化业务结构,增强发展持续力。据统计,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90%以上的业务主要来源于个人营销和中介代理机构。这些业务易受代理人流动和代理机构工作人员态度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在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步伐缓慢、保险代理双方紧密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和公司直销业务占比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发展保险门店,建立广泛的机构网络,可以拓宽业务来源,增强业务的控制力,从而逐步改善公司业务结构,避免大起大落,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发展保险门店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提升机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监管部门对于保险机构的行政许可逐步实现日常化,机构监管重心逐渐从数量监管向质量监管转变,监管效能逐渐释放,机构的标准化、精细化监

管将逐步强化。保险门店具有规模小、投入少、易管控的优势,可以有效应对监管的新要求,提升机构设立和发展质量。

发展保险门店有利于实现保险机构下延,有效扩大覆盖区域。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迅速铺设机构、广泛跑马圈地是其成长发展的不懈追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保险公司要想下延机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进入城市社区;二是下到基层乡镇。而这两类区域普遍存在经济总量不高、人口相对较少的特点,保险门店一方

面可满足公司对于机构网络的扩张需求,另一方面可减轻其成本收益的担忧,有效扩大公司的覆盖区域。

保险门店发展面临的问题

法律定位不清。去年,保监会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文废止了《保险营销服务部管理办法》,新《保险法》、《保险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也未对类似保险门店性质的营销服务机构作出明确规定。政策不清、定位不明致使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在对待保险门店事宜上基本采取了谨慎保守的态度,成为保险门店发展不力的制约因素。

思想认识不够。目前的保险公司管理层在思想上仍然高度倚重个人营销和中介代理,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营销方式思考不多、探索不够,缺乏创新谋变的勇气和应有的忧患意识。

初期投入较高。就目前情况看,一家门店的主要成本包括店面租金、人力成本以及水电煤费用等,维持其一年的开销大约需数十万元,创业初期的经营压力较大。这对一家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开设几家或许可以承受,若大规模铺开,则还需其他方面的有力支持。

服务意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各公司“重保费、轻服务”思想广泛存在,业务大集中管理又强化了基层保险机构的业务销售功能,弱化了基本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表现在保险公司的服务领域不宽、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强,与保险门店对于服务功能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社会公众保险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人对保险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偏见,还有部分人认为谈保险不吉利,觉得晦气。消费者主动到社区门店咨询购买保险需要整个社会保险意识的提升。发展保险门店的几点建议

明确定位,理性对待。保险门店设立的初期,最为重要的是突出和明确其服功能定位,努力展现统一、标准、规范、便利的全新公司形象,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和支持,着力打造服务型门店。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适当加入保险销售功能,寻求向综合性门店方向发展。

监管支持,鼓励创新。监管部门应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尽快研究出台关于保险门店发展的监管规定,明确保险门店的设立标准、监管方式、管控要求等,积极鼓励和支持保险门店的创新发展。

积极主动,创新形式。发展保险门店,需要各公司的积极主动。在建设形式上,除了自己直接投入建设之外,还可借鉴品牌代理、招商加盟等商业形式,创新发展方式。如社区门店承包制,由保险代理人自主选择门店位置,保险公司负责提供统一的装潢标准和培训管理,门店经营自负盈亏,所得收益按照比例分成。这种模式将减少保险公司成本投入,较高的佣金比例也能激发承包者的积极性。

探索试点,稳步推进。初期,可以在条件较为成熟的一些地区先行试点,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总结解决遇到的问题,之后再逐步放开,最终实现保险门店设立的日常化、标准化、规范化,推动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保险门店是指类似于银行网点,形象统一、管理规范、功能全面、经营灵活,兼具服务和销售功能的社区或乡镇保险机构。近年来,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对保险门店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目前似乎陷入了发展的低谷。笔者认为,在当前保险业发展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发展保险门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利益相关方应以宽容的态度看待、支持这一保险服务和销售渠道的创新做法,从满足客户保险需求、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提高公司经营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快创新步伐,加大建设力度,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保险服务。

第二篇:浅析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

保 险 学 课 程 论 文

浅析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

摘要: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至关重要,但是农业的发展却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双重制约。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使农民自身面临很大的风险。农业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一种风险工具。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几十年时间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需求和供给都很萎靡,发展现状很不尽人意。农业保险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保险金额较低、保险责任范围较小、险种单

一、保费过高、供给主体少、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业重要性;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其中保证粮食供给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中国同时又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给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 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只能依靠政府的财政转移性补助,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大部分农民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建立保险基金,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灾害事故所致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农业保险的形成与发展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支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之一。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金额较低、保险责任范围较小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 提高被保险人责任意识, 目前各农业险种都把保险金额规定在保险标的价值的60%~ 80%, 甚至更低。但保险金额和赔付金额太低, 保障作用就不够明显, 致使很多农户不愿意投保。这些都使得灾后的补偿被限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影响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二)农业险种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 而将人的身体的 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 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 选择的, 缺乏灵活性, 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 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 针对性不强。

(三)保费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 率, 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 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 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 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四)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 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 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 务, 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五)农业人口参保意识薄弱

由于对于农业保险概念不理解,农民对于农业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目前, 我国保险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 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把保险费称为苛捐杂税 或额外负担 , 迷信心理、侥幸心理、得益心理、逆反心理等依然存在, 他们对交几元钱保费可能得到上千元损失赔款觉得不可思议。对农业灾害保险有消极抵触情绪,造成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投保难、收费难。同时, 农业灾害保险工作, 由于单位领导的更换, 往往发生工作脱节, 导致局部农业灾害保险工作无法持续发展。

(六)农业保险经营具有局域性

农业风险单位很大, 水灾、旱灾、风灾等农业风险多为数省一个风险单位, 较小的风险单位一省也不过几个。因此, 由一省、一地或一县经营农业保险在空间上风险很难进行分散,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 没有足够多的保险标的来分摊损失, 以至农业保险长期以来赔付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另外,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也不同。面临风险较高的农户倾向于投保, 如沿海、临河和荒漠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 因而容易开展保险业务, 而面临风险较低的农户由于预期损失概率小于投保费率很少投保或不投保, 难以开展保险业务。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

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对农业保险公司来说, 第一, 应拓展承保范围和保险责任。根据各地区农业特点, 针对农户最需要保障的风险设计险种, 提供相应的保障, 使农户感到参加农业保险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利用再保险避免巨灾发生时给保险人带来的高额赔偿风险, 解决高赔付率问题。第二, 要加强管理, 减少逆选择。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制来区别保险标的不同风险水平, 收取相应的风险费率。还可以在条款中设计无赔款优待等技术手段减少逆选择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教育和宣传, 制定配套农业政策, 鼓励广大低风险农户参保, 尽量增加风险单位以分摊风险损失, 形成规模效益。第三, 应区别不同地区有选择的逐步发展。可以先在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展农业保险, 并重点对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和养殖业承保, 积累经验和完善管理体制后再逐步扩大承保领域。总之, 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的农业具体情况, 制定措施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利影响, 充分开放农业保险领域, 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控制市场失灵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为原则,不同于纯商业保险行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制度的完善,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要继续提高财政对保费的补贴额度,对粮食、油料、肉、禽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宜给予100%的补贴;对其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再适当提高保费补贴。三要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连年亏损的经营主体——保险公司,视亏损程度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四是扩大以险养险的范围,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

(三)完善再保险机制,分散巨额风险

农业保险风险较大、赔付较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保险主体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很难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利用通过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来扩大风险分散面;另一方面可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以进一步增强抵御大灾风险的能力,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预防在巨灾发生时能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赈款发放到每一位保户手中;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增强保险主体自身抗风险能力。

(四)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保险意识

各级农业保险公司应加强宣传, 使人们从多方面认识到减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目前, 大灾后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主要来自赔付, 层次还比较浅。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农业人口对保险职能的认识, 使其深刻体会到, 保险是稳定生活、恢复生产、保障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进而自觉地参加保险。今后的保险宣传应采取普及教育、利用典型案例, 突出宣传农业灾害保险在抗灾、救灾与恢复生产、经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 提高减灾的效果。

(五)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六)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筹资设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大, 区域性强, 一旦发生灾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几个县甚至几个省的保险标的同时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十分重要。各国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这也是农业保

险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 做农业再保险业务比较困难, 购买商业再保险成本较高, 这也是各地在保险试点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家提出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这是建立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的最佳途径。除建立国内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外, 各保险主体也要积极探寻与国际再保险企业的合作, 将农业风险向更大范围扩散。

结语:农业保险是农民抵御风险的强有力的屏障。想要更好的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进而促进农业繁荣发展,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等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进步。参考文献:

1.魏林华,林宝清.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上官小放,唐志道.对完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理论前沿,2008年第一期

3.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浙江金融.2007年12期。4.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7 年9期 5.李军军.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效率分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 6.段果.浅谈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大众商务.2009年2月

7.张国海.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冷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2月

第三篇:煤炭工业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2月25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指出,站在煤炭工业“十二五”及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煤炭工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应充分认识我国短期煤炭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客观形势,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措施,提高全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保障能力。”王显政说。

远期四大风险

一是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资源供应面临潜在风险。我国大型整装煤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和新疆地区,其他大部分产煤地区资源赋存条件较差。煤炭资源开发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西部地区集中,煤炭调出区与主要消费区的距离增加;原来一些煤炭调出省逐渐转为煤炭调入省,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难度加大。特别要关注进入“十三五”以后,全国煤炭需求量在40亿吨以上再逐年增长下的煤炭资源保障问题。

二是矿井数量多,产业布局趋同,非煤产值效益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我国小型煤矿数量多,生产集中度低。目前全国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有1.2万多处,占全国煤矿总数的80%以上。开采深度增加,煤炭生产风险增加。目前全国已经有千米深井39处(其中,山东24处、江苏5处、辽宁7处、河北2处、安徽1处),最深的达到1450米。煤矿深部开采面临的冲击地压、地热、高承压水、瓦斯等自然灾害与职业健康问题。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逢煤必化”、“以煤养化”、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问题。

三是煤炭生产消费持续大幅增长,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目前全国煤矿采空区土地塌陷累计达100万公顷左右,每年新增采空区6万公顷左右;煤矸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土壤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属排放不断增加,酸雨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由于我国持续快速的煤炭消费增长,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社会舆论压力。

四是发展理念亟待更新,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亟待加强。近年来,煤炭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难能可贵,但要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实现煤

炭工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任务还很艰巨,距离落实科教兴煤战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和谐矿区任重而道远。近期过剩明显

王显政不止一次地提醒煤炭企业应警惕煤炭产能过剩,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在这次会议上,他再次重申了此种观点:“现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煤炭市场需求放缓、价格下滑,煤炭产能过剩压力显现。”

王显政指出,近10多年来,在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煤炭价格上升、行业效益好转等多重因素引导下,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加快,煤炭产量大幅增加。

从煤炭投资与产能建设分析,“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投资1.25万亿元,加上2011年的4700亿元,共计1.72万亿元,按800元/吨产能建设计算,可形成产能21亿吨,其中5亿吨转入“十三五”,“十二五”净增产能16亿吨,加上现有煤矿产能,全国煤矿总产能近期过剩的问题明显。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煤炭市场需求增速回落,价格下滑,库存增加,企业应收账款增加。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秦皇岛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格由去年11月中旬的86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760元/吨左右,下降100元/吨。1月末,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078万吨,可用22天;2月21日,秦皇岛港存煤达到822万吨,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达到1650多亿元。

他预测,今年二季度以前,全国煤炭市场将继续保持供需总体平衡、相对宽松态势。“煤炭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炭市场所面临的需求增长放缓及产能快速增长的形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组织生产,按照市场需求适当调控产量,促进煤炭供需平衡,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第四篇:中国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学号:2011072032 学院:体育学院 班级:社体113 姓名:赵思宇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 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 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产生的 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 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2.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 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 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 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各国的发展 历史 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可以说,在 目前 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和排放水平的先例,中国面临开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新模式的挑战。

3.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继续增长,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继续增加。有关预测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十排放大国。尽管中国目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很低,但由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有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2年中国煤炭产量13.93亿吨,接近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同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使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乐观。

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能源发展带来的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些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需要,而且其直接结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效能源技术和节能产品更加迅速地向全球扩展和传播,这一趋势也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我们应当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发展可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技术环境。

1.有利于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各种趋利避害措施,如改善中国的生态与环境条件,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从而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气候公约》背景下,制定和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和行动计划,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在计划生育、节约和优化能源等方面的进程。

2.有利于获得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若发达国家能在国内进行实质性减排,无疑将对世界能源产生结构和能源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发达国家有可能由以石油为主向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过渡,各种可再生能源也将得到较大的发展,这可能为中国逐渐将目前以煤为主的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结构转向以油气为主要能源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这种减排压力也势必会促进其在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上的创新,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加强,气候变化无疑将为新一代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如果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受到抑制,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腾出更多的能源消费空间。

3.采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手段,也有利于减少中国大气污染。据 分析,在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物中,大约75%来自于燃料燃烧,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煤烟型污染。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采取了 法律、经济、技术等多项措施,但大气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用低碳燃料或无碳能源替代煤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是未来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需要,也是中国保护环境和减少大气污染的需要。

4.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履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国际合作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认真履行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有利于树立中国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努力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可争取我国所需要的部分先进技术和资金。

三、中国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框架

1.指导思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以远促近,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中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战略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减缓温室气体净排放增长率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显著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 研究 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近期任务。显著降低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明显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降低单位GDP的排放强度,不断提高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关于未来中国碳排放的几点对策建议

1.应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必然性。由于经济结构和用能结构的调整以及能源效率改善等原因,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水平,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人口在未来三四十年里还将继续增长,影响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其他一些主要驱动因子,如城市化、生活质量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等目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有一个显著的增长,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也不可避免将有较大的增长。根据美国能源部信息署(EiA)的统计,从1980~2001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94亿吨碳增长到8.32亿吨碳,21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62%。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32亿吨碳,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7%,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2位。虽然中国的排放总量大,但人均排放水平还很低。2001年中国人均碳排放为0.65吨碳/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07吨碳/人)的61%。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碳排放也将随之增加。根据《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情景分析》和EIA的情景预测,到202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7亿-18亿吨碳,在全球排放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上升到18%-19%,仍位居世界第2,但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景下,中国2020年人均排放将达到1吨-1.23吨碳,虽然仍低于届时的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约为1.43吨碳),但这将使中国逐步丧失人均排放低的谈判优势。

2.应充分认识到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而且在1990-2001年期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52%,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发达国家拉、压中国承担有限的减、限排义务的理由。虽然未来20年内,中国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空间及技术节能潜力,GDP能源消费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趋势将会继续。据美国能源部EIA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氧化碳排放强度将下降到0.40吨碳/千美元,比2000年下降了47%,是世界上下降幅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考虑到中国未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能源资源、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的初步研究结果,到2020年,三个情景的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为每万元人民币0.56吨碳、0.49吨碳和0.38吨碳,比1998年分别下降了51%,57%和67%。即使未来20年中国有可能继续实现能源翻一番保障经济翻两番,但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将减缓,从1998年到2020年的22年里,中国GDP--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幅度将低于1978-2000年的22年,也将低于美国能源部EIA的预测值。

3.应充分认识到美国提出的温室气体强度目标对 中国 的 影响。美国温室气体强度目标不仅使《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执行效果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使公平、责任分担与承诺方式成为 目前 气候变化争论的焦点 问题。美国温室气体强度目标的提出,使目前公约下的减排目标谈判出现了双规制、甚至多种承诺方式并存的局面,也必将对公约未来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履约进程和方式:有可能把中国是否承诺降低排放强度的 政治 意愿与美国未来减排承诺目标直接挂钩;也有可能为中国在适当时间承诺适当方式限排义务提供借鉴。

五、关于在可持续 发展 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1.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首先,《气候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有效实施,不仅有利于全球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中国 社会 经济 发展的长远目标。其次,《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可以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有可能开创一种低污染、低资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技术的扩散,也有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外,《京都议定书》以定量的方式,对发达国家提出了具有 法律 约束力的具体减、限排目标,有利于限制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能源资源的实际垄断和进一步瓜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空间提供可能,也为中国利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对《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积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利用上述因素,为中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2.应尽快制定在可持续发展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远促近,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应为:减缓温室气体净排放增长率取得显著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显著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 科学 研究 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以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为基础,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应本着对全球环境负责的精神,在保证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实施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速度和力度。应充分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的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率。应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大力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制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充分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潜力。

4.控制人口增强,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及其过快的增长速度,给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要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努力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应利用电视、报纸、书刊、影像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参与意识,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如使用较高效率的家用电器、充分利用公共 交通 设施、购买和使用再生纸以及分类存放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等。

5.反对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诺减、限排义务的方式。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既对当今世界高度依赖 自然 资源发展物质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又为《气候公约》未来的谈判走向指明了具体方向。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是必然的。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并不是优先的领域,而更多关注的是满足基本发展需求所面临的挑战。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从发展的目标出发,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同时也考虑了气候变化,虽然这是比较容易采取的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必然减少,更不能作为要求发展中国家在下一承诺期接受任何方式减、限排承诺的理由。

六、关于中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对策建议

1.利用CDM项目的资金额外性准则,促进外资的有效利用。首先,应敦促发达国家严格执行COP有关CDM项目资金的相关政策,这是保证CDM项目资金额外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应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将ODA以及公约资金机制以外的公共资金用于CDM项目活动,这是保证CDM项目资金额外性的前提,至少是用于CDM项目的公共资金应该是额外于目前已达到的0.7%GDP的ODA水平;最后,要求用于CDM项目的私人投资应高于一般商业项目的投资,以克服减排的增量成本,而不能是一般商业项目的“带帽”。

2.利用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准则,加速国际技术转移。首先,应要求CDM项目执行理事会制定一些减排潜力比较巨大的行业技术先进性标准,如火力发电行业等,以确保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类型CDM项目技术水平的整体一致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技术相对而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落后技术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减排量的现象,这种规范的CDM技术先进性标准有利于保证真正的减排技术通过CDM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次,由于CDM项目是缔约方间的双边项目,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不仅要求发达国家政府通过CDM项目转移公有技术,也要求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私人 企业 为了获得CERs而转让一些通过正常商业途径无法转让或企业不愿转让的减排技术,这就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政府为了确保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并建立具体的机构,促进与CDM有关的技术转移活动,为这种先进技术的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3.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CDM项目的科学评估。COP7通过的有关CDM的决定序言中,重申了东道缔约方有权确认某一CDM项目活动是否有助于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CDM的一项重大原则。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判断CDM项目能否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CDM项目是否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进行评估。具体来说,对能源领域的CDM项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经济产出;增加有效能源供应总量;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减少局部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评价的指标建议采用:产值/CERs;有效能/CERs;CERs/基准排放水平;污染物/CERs;就业人口/CERs。

4.加强组织机构和能力建设,做好参与CDM项目应对措施。参与CDM项目活动是近阶段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 内容。因此,有必要在CDM相关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能力建设以及备选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由于参与CDM项目的缔约方被要求指定一个CDM的国家主管机构,履行参与CDM项目活动缔约方政府的职责,为此,建议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成立专门的CDM项目管理机构。考虑到一些缔约方政府已经就合作开展CDM项目进行了类似的招投标工作,这就要求国内有关部门做好CDM备选项目的评估工作,结合国内的结构调整和西部发展战略,尽快提出可供谈判人员选择的、具体的CDM项目库。

第五篇: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成就是惊人的.在世界舞台上,没有那个国家通过非掠夺的方式取得过如此成就.在这点上华夏儿女有自信和骄傲的资本!但是发展三十年也使中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那么有哪些问题可能会制约中国龙继续腾飞呢?有哪些我们需要正视和解决呢? 个人浅见如下.1,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发展三十年,财富早已翻了N倍,但是大量财富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这种差距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元化.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乡村内部无不表现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是以牺牲农业利益来发展工业的.可以说,当时农业基本完全服务于工业的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也应该反哺农业,也就是农民兄弟.东西部的差距目前来看,很难发生更本改变的.但是我认为,对于一些需要廉价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该向西部拓展.随着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劳动密集型工种的劳动力成本在大幅提升.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个人认为在发展西部资源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大发达地区的产业调整,增强科技性,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同时将密集型产业西迁.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会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很大压力.个人认为政府必须加快调节这类问题.城乡内部差距的扩大会是人们心理产生极大落差,而心理上的阴影是可怕而难以控制的,这会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可能是政治上,可能是经济上,更可能是治安上的.2,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直在谈,一直说重视,可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破坏!记得小学时的课本上就说不能走西方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子,但事实上各地政府为了数字GDP和自身政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环境要经济利益的行为,而且在全国许多地方任在继续.看看北京市内的这些臭河沟吧!西坝河,立水桥,臭气熏天!恶心之极!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个趋势将更加难以控制,更加放纵!环境问题很严峻啊!

3,贪污腐败,官商勾结.这个问题几乎贯穿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长河。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任很嚣张!并不是说现在是最糟糕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是很严重.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许多问题和矛盾凸现和尖锐起来,在这个背景下贪污腐败,官商勾结很能激起民愤.不过是不是被“一小撮人”所煽动和利用,对社会的不满是根本原因.惩治腐败,不是说说的事,任重而道远甚至需要牺牲当权者的一些利益.4,政治改革.这个议题很敏感,但是国家领导层也一直在说,一直在做.但是反观改革三十年的历史,经济体制的改革远远快于政治体制改革.这需要领导层的努力和魄力,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这是必须的,长远的安定团结需要它.5,周边安定环境.中国周边环境很不稳定,各类边境危机充斥着漫长的边境线,这些问题复杂,涉及国家多.如何能确保边境安宁同时,不丢失主权完整的庄严使命.就看国家领导班子的大智慧了.(1)短期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目标问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持续了30年,这种高速增长是否能够持续?在中国的经济分权体制之下,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升迁主要基于当期的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而官员的任期通常又只有几年时间,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实现了高增长的同时,忽略了很多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例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这些事业大部分都是需要政府进行财政投入的公共品,但是,如果在这些方面增加投入,就有可能挤占政府在其他更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的方面的投资,比如基础设施。其结果是,那些有利于持续发展,但需要政府投入的事业被严重忽视了。

(2)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关系:央地关系问题 在一个经济分权的治理结构之下,很难避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如果说中央政府代表着国家利益的话,那么,地方政府则更多地代表地方利益。这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歧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中央政府更多地希望可持续发展,而地方政府更多地注重短期目标;中央政府更希望农民利益得到重视,而地方政府在增长至上的目标下,却缺乏关注农民利益的激励;中央政府更希望促成国内市场的统一,而地方政府则有激励通过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来追求短期的税收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省级的地方政府拥有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在与中央政府的谈判中拥有了越来越强的谈判能力。中央对地方官员采取“任期制”和“轮岗制”的一个好处是,较短的任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分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官员将更有激励来追求当地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

(3)政府干预和社会发育的关系:制度环境问题

在经济分权的体制下,如果要追求国家利益,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领导,以保证中央的政策能够下达,为此,中国一直用政治集权来作为与经济分权相配套的制度。但是,在政治集权体制下,形成了非常强的政治科层组织,各级政府往往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尽管我们总是希望每一级政府都更多地追求社会目标,但是在现实中,科层化的政治组织总是更多地赋予了政府官员个人以权力。政府过于强大,加上对于个人的权力缺乏约束,于是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于依赖于特定政府官员的品质和能力,而整个社会却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组织,作为一种自组织的机制来调解矛盾和配置资源。(4)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关系:社会融合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在未来的时间里,城市化的迅速提升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在长期的城市管理农村的治理结构下,城市政府制定了旨在保护城市居民利益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在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这些方面更多地倾向于城市居民的利益。长期的城乡分割带来了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内部非户籍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又转化成了城市内部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二元社会”分割。城市内部的“二元社会”又使得城市居民与新移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教育的回报差距也在扩大甚至可能进一步地加剧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影响城市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过程中,促进城乡融合,将是未来中国需要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的问题。(5)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关系:市场统一问题 中国是一个区域间差异非常大的国家。这其中当然有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沿海地区拥有海岸线和港口,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沿海地区更加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国际市场,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投资,也更多地参与了国际贸易,因此,更快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同时,经济政策的倾向性也是造成改革后地区差异扩大的因素,直到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更多地投向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不是更落后的地区,这使得中央财政转移反而起到了加剧地区间差距的作用。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加上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拥有制定本地政策的权力,于是,各地的地方政府都纷纷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市场分割政策,来保护本地的企业,以期在短期内增加就业和税收,培育自己的战略性产业。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不利于中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不利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利用人口众多和地域辽阔的规模优势。如何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市场统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未来临的巨大挑战。

(6)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利益共享问题

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城乡和地区间的收入和公共服务不均等逐渐扩大。同时,分权体制下的科层结构,加上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关系型社会,使得不同的人所掌握的政治和社会资源不均等,而这又进一步地影响到了人际之间的收入不均等和公共服务享受方面的不均等。收入的不均等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同时,收入不均等还会对健康水平、环境保护、城乡贫困、公共信任、收入流动和社会安定等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并间接对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不均等又会在长期进一步地转变为收入的不均等,并可能造成人力资本不均等和收入的不均等在代际之间传递,降低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流动性,对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一系列连带的负面影响。中国在未来急需调整政治和社会的结构,赋予农民和低收入阶层更多的政策影响力,让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被更多的人所共享。

(7)内部发展和外部失衡的关系:和谐世界问题

中国经济高速的增长虽然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但是,日益强大的中国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一些忧虑。由于中国的城市倾向政策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增长,不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同时,人民币的币值又被低估,因此,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持续地走低,而同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却在持续上升。这样一来,中国的出口增长始终非常强劲,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更加快了,这造成了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贸易失衡,特别是中美贸易的失衡。尽管这一贸易失衡也与美国的储蓄率低有关,但中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肯定是外部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中国持续走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汇率和强劲增长的出口还引起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品竞争。与此同时,日益强大的中国越来越多地投资于全球各地,并对全球的资源需求上升。未来中国必将面对追求自身发展和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繁荣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于全世界的责任,以及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愿景。

中国的发展虽然面临着众多的难题,每一方面的难题都有错综复杂的原因,但这些难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基于分权的政治结构和基于关系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之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的人群之间拥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资源不对等,造成收入不均等,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的人群之间享有的公共服务也不均等,形成了“内部失衡”的局面。“内部失衡”的局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可持续发展又被地方政府在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目标下忽视了。由于中国的普通劳动力(特别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再加上1996年以后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导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走低,在国内收入差距扩大,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只能依赖出口,最终形成“外部失衡”的局面。

忘记从几方面了好像环境体制模式等

下载保险门店的现实意义和发展面临问题(精)(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险门店的现实意义和发展面临问题(精)(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快递业发展面临六个问题

    快递业发展面临六个问题 快递业是物流行业分支中的高附加值业态。20多年来我国快递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然而,随着国门的开放、外资企业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崛起,......

    探讨保险行业协会发展问题(五篇材料)

    此文于2011年1月17日在《中国保险报》论坛刊载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随着经济而快速发展,而保险监管则严重滞后。为了跟上保险业的快速发展,08年湖北省保监局关于加强地市......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看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这是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紧迫话题。目......

    中医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范文模版)

    【关键词】 中医 发展 传统中医正面临 现代 医学的严峻挑战,中医药服务领域缩小、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淡化、 理论 创新没有突破性进展等 问题 ,引起了 社会 各界的高度关注,不少......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表现:一是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其缺少电商软件的建设和维护、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农业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反馈等相关专业人才......

    广电新媒体发展面临三重问题

    广电新媒体发展面临三重问题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近期发布《典型广电企业新媒体战略研究-湖南广电》报告显示,湖南广电的新媒体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 1. 机构隶属问题......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晓刚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3期 [摘要]推广群众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对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体......

    中国广告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广告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广告业个年轻的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广告业现状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我国广告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导致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和许多有待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