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4 09:0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篇: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樊畅群

2006年04月07日14:0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农业综合开发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综合开发长期以来努力实践和奋斗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布局。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促进生产发展的过程;就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过程;就是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开发、自觉投入、民主管理的过程。(一)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为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己任,通过对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综合项目和农业现代示范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现代农业。(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善了农民生活。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贷款贴息、有偿和无偿扶持相结合、投资参股、财政补助等方式,大力扶持具有较大规模、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农民受益群体。(三)农业综合开发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开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实施生态项目,加强了小流域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通过沼气推广,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通过长江流域防护林和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使项目区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实现了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体现了管理民主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遵循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原则,项目建设坚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项目的竣工验收、工程监理和建后管护,吸收农民参加,从机制上维护和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自身优势,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主要职能作用,探索了一条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开发。按照扶弱补缺的原则,做到缺水补水,缺路补路,缺林补林,着力消除了制约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二是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实现稳粮增收目标,按照优质、高产、高效、节水、生态的要求,大力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核心区,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三是以灵活的投入机制,培育壮大农副产品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四是注重生产与生态相互益补;发展与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

三、服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大局,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新思路

(一)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产发展。目前全市尚有中低产田近220万亩,具有很大的增收潜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23577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再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在布局上,重点向粮食生产区倾斜,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努力打造益阳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益阳是农业大市,也是农产品加工大区,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经营组织10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15个。“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项目20个,投入财政资金82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初步规划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重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0个,其中龙头企业15家,使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小康生活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牢固确立“生态农业”的开发理念,加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包括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内容。农业综合开发通过项目建设,努力达到“五化”标准,即硬化(道路建设)、净化(饮食用水和污水处理)、亮化(沼气能源建设)、绿化(林网)、美化(环境),努力创建环境良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樊畅群,现在湖南省益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意味着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农业和农村工作将迎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目标,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重要职能作用。[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一、把改善生产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改善生产条件,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农村生产发展打牢物质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不懈地以此项工作为己任,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增加对沟渠路、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成片连块规模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把培植支柱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培植支柱产业,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为生活宽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贷款贴息、有偿无偿资金扶持相结合、投资参股等财政投入和补助的方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受益群体,使广大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三、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推进科技进步,就是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就可以有力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把科学技术融合到各个项目建设之中,并且逐步增加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其他项目科技措施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购置农业机械和科技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一方面进行科技培训,增强科技意识和技能,同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改善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实现村容整洁的美好家园。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土地治理项目、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长防工程项目等项目的实施,把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与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不仅可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还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把增强参与管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增强参与管理,就是要让农民自己参与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就是体现了民主管理的和谐局面。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建设要为农民的民主参与和管理提供平台,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采取公示和监督制度,让农民充分参与项目建设,在项目竣工后,让受益农民对工程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效益。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要用财政资金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自己来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既增强了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行为,又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三篇: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志们:

上午好!

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二十周年之际,在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正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刻,陕西省政府率先举办“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研讨会”,搭建了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的平台。我代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向长期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一线的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借此机会,我就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主题,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从20世纪初期起,就有一些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三种现代农业的模式:一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或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水资源利用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代表性的国家有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二是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国家,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量为主要特色。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三是人地相当、耕地和劳动资源比较适中的国家,除了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以外,多以农业制度变革和创新为主要特色。代表性的国家是法国,几十年来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

不论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现代农业,都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征:一是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有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都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用全面科学化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三是注重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一些国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就在水土保持和保护环境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立法和政策措施,采取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实行规模经营。不少国家都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但其生产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五是农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注重发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六是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连接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七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农业实施反哺政策,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保护生产者利益。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突破口。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新局面,近年来我国连续4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实现双增、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任务繁重。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超期运行,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建设管理滞后,效益衰减,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饭,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超过350亿公斤。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科技装备能力较差,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0%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农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都较低,特别是水稻和玉米绝大部分仍然靠人工收获。

2.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质量在一些地区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农村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3.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困难较多。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亿户左右、农业从业人员约3.5亿人,依赖于土地的人较多,每个农户经营半公顷土地的局面长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农业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由于农业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农民从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取较高的收入十分困难。我国初级农产品生产比重大,受市场约束严重,增产不一定能增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不够。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约0.4:1,而发达国家大多在2.0~3.7:1以上。

4.劳动力老年化、妇女化、儿童化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田间排灌渠道、小型蓄水工程开挖、土地平整、田间机耕道路修筑以及农田防护林植树等建设。

5.确保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粮食生产者在逐步减少,粮食消费者在不断增加,再加上种粮食比较效益低、土地和淡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确保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逐年加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农产品能源化利用加快,尤其在美国国会通过新能源法案后,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联动趋势日益明显,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日益复杂多变。2007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创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世界谷物储备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6~2007,全球谷物产需缺口750亿公斤。很多国家都在鼓励粮食进口、限制出口、增加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上述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处于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发展新路,而这条新路就是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

(三)推进现代农业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具体要求: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考虑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的现状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起步开局阶段,各地新农村建设总体健康,但也确实存在重视生产不够、改善生产条件不力等问题。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表明了中央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确保各地按照中央既定的方向推进新农村建设。

2.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同时,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现代农业,既有利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体现中央政策的延续性。我国早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建设现代农业这个提法第一次出现是在十六大报告里,十六大以后,中央很多文件,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讲话,都多次强调要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这是中央的一贯的决心和要求。

二、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开始于1988年,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配套,吸引农民、企业、银行及其他资金投入,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回头来看,尽管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中央最近几年明确提出的,但实际上农业综合开发从实施那一天起,就在做着推进现代农业的工作。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988~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5.24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85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除涝面积2.13亿亩。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94亿公斤、棉花生产能力亿17亿公斤、油料生产能力45亿公斤。近几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粮食亩产提高100~150公斤,每年直接带动约3000万农民直接受益,亩均增收250元左右。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在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提高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自199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开始专项扶持多种经营(后改为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1994~2007年,共建设优质高效种植基地2145万亩,发展水产养殖736万亩,扶持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7171个。近几年,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每年直接带动约2200万农民受益,农民人均增收约500元。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1988~2007年,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3亿亩,改良草原(场)4897万亩,治理土地沙化面积182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351万亩。同时,积极支持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太行山绿化、长江与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等专项生态工程以及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建设,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提高开发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在土地治理项目中累计安排科技推广费20.7亿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技术。开展技术培训1.46亿人次,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7.5亿元,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和现代化示范项目。这些“点面结合”的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普遍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不断适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及时调整指导思想,注重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了特色,积累了经验。

第一,坚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开始实施之日起,即确立了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同时吸引银行贷款、农民自筹和其他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自1988年开始实施以来,截至2007年底,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1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89亿元,地方财政资金765亿元,银行贷款328亿元,农民自筹及其他资金1111亿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投资体制的一项成功实践,是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二,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口众多,中低产田面积占62%,而且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很难有效进行田间路渠设施建设。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和立足之本。农业综合开发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解决不好,农民一家一户想办但办不了、办不好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建设,作为支持的重点领域,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生物等措施,解决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夯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基础。

第三,坚持规模治理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针对各地不同基础和条件,确定开发内容和重点。在一定区域内,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人财物和科技等要素综合投入,坚持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统一。

第四,坚持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行项目管理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奖优罚劣的资金分配办法,按照各地基础资源状况和工作质量优劣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及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管理上,建立严格的专家评审立项制度,坚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项目竣工验收考评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实施,有力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坚持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资金投入上,积极探索财政补助、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贷款贴息、财政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投入方式,不仅提升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实现了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在开发机制上,探索建立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合使用的统筹开发机制。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支农资金,提高了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在管理体制上,健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制度,有关农业综合开发重大方针、政策须由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注意调动和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和农民等多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各方协作的管理体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0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了支撑作用,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保障作用。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各方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连续出台的五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几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并就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作了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2001年7月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在2007年6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各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志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领导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信心,再接再厉。

三、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和要求十分明确,这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农业综合开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优势和强项,更加突出重点,继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长久安全,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大台阶。

一是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是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长久安全的重要前提。但仅有这一条是不够的,还需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全国在册的15.89亿亩基本农田中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各种障碍因素制约的中低产田约占60%,生产能力提升的潜力很大。实现农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水利化、标准化、机械化,前提是改造中低产田,集中连片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在全国选择一批建设高标准农田急需、投入少、见效快的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改善项目区骨干灌排工程条件,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水利保障。

二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主要靠粮食主产区支撑。13个粮食主产省份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3%。粮食主产区是商品粮主要生产基地,过去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后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不可替代。抓住了粮食主产区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制约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难题,就夯实了全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全局,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重点支持13个粮食主产省份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兼顾其他地区。要按照“存量资金统筹兼顾,增量资金重点倾斜”的原则,将绝大部分新增资金投入到粮食主产区,支持其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全国粮食核心产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粮食核心产区是粮食主产区的深化,能够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真正落实到粮食主产县上,有助于集中力量按照粮食生产的要求加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功能区,意义十分重大。因此,要加快建立全国粮食核心产区,界定核心产区的范围,明确扶持政策,无论是主产区省份,还是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省份,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其他支农资金和项目安排都要进一步向粮食核心产区倾斜,各项增产增收增效措施也要在粮食核心产区集成投入。要重点支持粮食核心产区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切实调动核心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是扶大扶强龙头企业。采取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贷款贴息、投资参股、补助等多种扶持形式,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重点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扶持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整体上提高农业竞争力;依托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扶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将项目区建设成为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鼓励项目区探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的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

三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组织制度创新;支持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如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节水农业。采用工程、农艺和管理等节水措施,努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重点发展渠道衬砌、管道输水、集雨节灌等工程措施,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发展喷灌和微灌。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大户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科教结合,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努力把开发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条件较好的开发项目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发挥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西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坝上地区和黄河故道等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围绕土地沙化治理、小流域治理以及草原保护建设等内容,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部门生态建设和土地复垦项目,搞好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黑土地保护及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工程建设。做好秸秆养畜等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活力。

一是逐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的力度,实行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办法,这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激励性政策对于调动农民和地方的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将逐步趋缓。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要加大农业生产性投入,帮助农民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藏粮于田”。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财政支持解决13亿人口吃饭和8亿农民增收等重大民生问题的一项长效措施,因此各级农发机构要推动建立和完善与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相匹配的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与现行的农业补贴资金的互补作用。

二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完善统筹开发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要主动参与建立支农项目统筹规划、支农资金配合使用的开发机制。一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要与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资金等相互配合,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主动搭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类资金整合平台,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机制。按照“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的要求,更多利用市场手段,创新开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产业化经营。同时,探索运用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扶持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引导他们自觉投资改善基本生产条件,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两类项目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原则,将土地治理项目区的规划布局与区域优势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项目区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土地治理项目区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扶持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最后,我代表国家农发办,对陕西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给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祝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四篇: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抓住关键环节

改革支农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莱州市财政局

盛京斌

杜镇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探索财政支农新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努力推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入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基层财政可用财力相对不足,单纯的“蜻蜓点水”式投入,远远不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坚持既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着力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又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市场和农民的投入责任,才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示范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同时,新农村建设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及农民的生活习俗,围绕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做文章,如农村环境的亮化美化、垃圾集中处理、厕所卫生清洁、小病不出村、有娱乐活动场所等,不片面追求“洋气”,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看,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就是既要全面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根据农民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和具体要求,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受益最大的事干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在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包办”新农村建设,而是应把主要财力和职能放在“领路”、“铺路”上,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尝到新农村建设的甜头。莱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进整修街道、植树造林、清理卫生和推广新能源“四件事”,二年内确保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60%以上的村庄主要街道实现硬化,“四旁”、“四荒”植树1.5万亩,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全面推广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三是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各种统计数据看,目前大部分基层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严格管理、提高效益 与增加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才能切实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各种“借机揩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行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是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建设新农村,不是弱化城市发展,而应统筹规划,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我们认为,我国要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是不现实的,根据农民进城的难易程度及资源利用效率,县级市、中心镇是农民居住、就业的最佳转移地。近几年来,莱州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十五”期间,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增加到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0.5万人增加到21万人。我们今后的初步规划是建成32公里的新外环路,竣工30万平方米商品楼,完工云峰水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配套设施,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拉开承载50万城区人口的中等滨海园林旅游城市发展框架,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探索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新机制

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政策、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势在必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展现党中央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而且有利于通过财政增加投入的明显信号和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 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一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通过做大做强当地工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目标。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服务业和反哺农业的基础。莱州市加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两带五区”经济发展格局,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机遇,规划建设一条50公里长的交通干线产业带和一条108公里长的沿海产业带,沿两条产业带膨胀壮大三山岛临港产业、开发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城区服务业、南部建材产业、土山盐化工业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两带五区”面积8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目前,“两带五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壮大支柱产业,重点膨胀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四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0%;培植骨干企业,根据纳税额、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注册资本等指标,每年从7000多户企业中筛选50户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家;发展品牌经济,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引进、消化、吸收、转化能力,莱州市被确定为“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响“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两大产业品牌,鼓励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之路。目前,已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个,名牌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三、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没有生产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就没有资金来源,“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没有物质基础。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全国而言,县级就是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5年,莱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546元;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86位前移到2004年的第67位。今后,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在做大农村经济财政“蛋糕”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不折不扣地执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财政政策。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继续稳定和强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三补贴”政策。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问题,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行政府支持、“民办公助”新思路,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在直接受益的范围内,继续引导农民投工投劳。

二是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这个关键,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济效益。目前,莱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多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订单作物面积达到33万亩,3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在大力发展优质订单粮食、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种苗、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及时调整优化畜牧生产布局,三年内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基地100多个,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万吨;大力发展沿海养殖业,全市优质、高效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5万亩,工厂化养鱼大棚发展到1000多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6万亩。

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 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必须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今后,莱州市将以上市公司登海种业为龙头,打造“中国(莱州)种谷”,打响“中国种苗第一市”品牌,三年内实现全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苗企业达到20余家,在全国累计推广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

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从莱州市情况看,受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影响,当地农民年收入达到**元,五年内平均增长**%。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下一步,要继续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形式,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各种变相收费行为,切实防止乱涨价、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切实让农民负担减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虽然政府用于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但用在农村的投入还很不够,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加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在当前财政资金供给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莱州市将积极筹措财政支农资金3.2亿元(其中农村教育2.2亿元,社会保障2500万元,卫生事业1300万元,经济发展2600万元,人居条件改善1400万元,惠农政策1200万元,村级转移支付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励300万元),进一步完善路网、水网、电网、林网、通讯网、科教网、卫生医疗网、社会保障网建设等“八大网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积极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当前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文化事业也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这并不是一时一事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建立 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是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要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乡村政府债务。

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监管,不仅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也是衡量农业财政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确保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

一是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整合支农资金,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农业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资金合力和整体效益。多莱州当地情况看,目前整合支农资金已经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和各地的试点经验,各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统一和深化。我们将积极做好各项推动和协调工作,以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 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的老套路、老办法,只有从改革创新中找出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效能作用。作为县级市财政部门,我们将通过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中介评审制等,并建立项目库制度来完备基础管理;通过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实现资金分配的科学化;通过强化资金运行监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帐等管理措施,来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探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和奖优罚劣制度,对在支农专项资金使用做得较好的单位和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扶持。

三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今后,我们将把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采取抽查、专项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等各种方式,并自觉接受审计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更直接地送给农民。

总上所述,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财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上级财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作用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作用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对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部署,而乡镇政府是我国政权序列中处于最基层的政权机关,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真正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造福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论述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要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以期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词] 新农村;乡镇政府;干部作风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乡镇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一)发挥乡镇政府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乡镇政府如何在新环境下正确发挥职能,迎接机遇和挑战至关重要。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之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乡镇政府是所有惠农支农政策的最终执行者。

2、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乡镇政府行为是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乡村,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在“催粮催款”的日子里,乡镇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丢了不少应该履行的责任。乡镇政府不务“政”业,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根据职能转变的新要求,提高乡镇干部的工作水平。乡镇政府职能从行政压力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迫使乡镇干部自觉提高服务本领。从乡镇干部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看,亟待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市场经济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职能转变之关键在服务,搞好公共服务,乡镇干部必须走亲民之路,不在农民面前摆架子,根据群众的需求,及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政府的注意力和乡镇资源更多地投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乡镇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乡镇政府的权力结构

1、乡镇人大职能未充分发挥 在乡镇政权结构中,乡镇人大在实际中处于乡镇的权力边缘地位。目前在不少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往往将乡镇人大当作“可有可无”的,认为有了它还增加了协调的难度和麻烦;有人认为农村基层工作都是硬任务,乡镇人大工作没有硬指标,主张虚化人大;在实际中,乡镇人大的一些职权很难落实。从乡镇人大的上述职权及其性质以及乡镇民主建设的要求来看,乡镇人大的主要职能应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对乡镇社区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民主监督。亦可简单地称之为乡镇人大的“人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由于乡镇人大“人事权”和“决策权”旁落,乡镇人大既不能、又不敢、也不愿行使“监督权”。乡镇人大会议每年至多不过召开两次,每次都是“一天会议两顿饭,听完报告把会散”。因此,乡镇人大主席不敢也不愿行使监督权。而且,在乡镇实际工作中,乡镇党委、乡镇政府和乡镇人大几乎不“分家”,例如征税收费、计划生育,都是集中在一起突击“行动”,即使不合法行政也有乡镇人大主席的份儿,更是无从监督。

2、权力过于集中

在实际中,乡镇党委的书记、副书记以及其它党委委员基本上是由上级党委指派、任命的。即使是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乡镇党委的候选人也主要是上级党委考察、遴选的,几乎没有由党员或党员代表直接提名的。在现实中,选举人至多只能享有选举或者不选举某人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乡镇权力结构中,乡镇党委的权力最高,而乡镇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乡镇党委书记等极少数人手中,形成一种金字塔型权力结构格局。之所以会这样,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没有得到切实执行、贯彻不无关系。

(二)乡镇干部的作风

乡村干部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村、农民的纽带。乡村干部不但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而且还是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干部的主要工作从催粮派款转向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上。然而,有的乡镇干部由于思想比较保守,难以打开工作局面,成效不高。再加之村干部报酬比较低(一个村干部的报酬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致使少部分乡村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1、乡镇干部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1)群众观念淡化。少数乡村干部不能沉下去,住下来,扎扎实实为群办一些实事、好事,或逐鹿于城市房车之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相对淡化。不能真正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相反,有的人遇到问题缺乏理性和耐性,易情绪化,很容易站在群众的对立面,把矛盾激化,增加工作的难度。(2)大局观念不强。部分干部一是言不由衷,精力不放在工作上、事业上,而是搬弄是非,说别人的是非三天三夜讲不完,谈到自己的不足却一丝一毫找不着;二是不安心基层工作,有的害怕在乡镇工作,乡镇工作苦、累,工作竞争激烈,就一心找关系调城里,有的厌倦乡镇工作,对待工作马马虎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有的认为才高八斗,在乡镇工作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小事不愿干,整天忙调干。

2、乡镇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工作相对较为艰苦,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工作任务繁重,服务对象多、范围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乡镇工作的生动写照。有一些干部经不起考验,思想松动,行动松懈,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学习意识不强。平时读书看报看新闻较少,集中学习浮于形式;遇有问题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对方针政策理解掌握地不够深刻透彻。(2)责任意识欠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在部分人中存在,遇有重大事项“退避三舍”,主动请缨少,回避责任多。工作时互相推诿、萎靡不振、挑肥拣瘦、牢骚满腹,而提要求时却振振有辞,理直气壮。部分干部工作目标不明,要求不严。首先是“散”,不能遵守作息时间,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其次是“懒”,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热情不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次是“怕”,在工作中畏难情绪较浓,难以处理的问题上交了之或一躲了之,有的生来一张好嘴,平时夸夸其谈,在接受工作任务时却找各种理由推诿,深怕做不好丢了面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失去了往日的威风。(3)工作作风不实,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作风浮夸,工作起来“蜻蜓点水”,不深入基层、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办事拖沓,效率低下,养成“九点开会十点到十一点作报告”的习惯。上级安排的任务很难保质保量完成,群众的利益得不到及时实现和维护。创新意识不强,仅仅满足于把任务完成,工作没招数、无突破,片面强调保安求稳,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乡镇干部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生活作风无小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的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一些腐败变质的领导干部,大多都是从生活作风上不检点、情趣低下、作风轻浮、操守不正、品行不端、生活奢靡、道德滑坡开始的。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生活作风一旦出现问题,权力就会迅速异化为获得金钱、美色的工具,从而跌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深渊。

(1)人生价值功利化倾向。现实当中,有些领导干部由于受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发生了变化,人生观扭曲,价值观错位。在生活作风上,由于心理失衡,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过于看重金钱名利,把权力和地位视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哪里有好处就把权力伸向哪里,哪里能赚钱就把权力投向哪里。挖空心思找门子、跑调动、闹提拔,一门心思想升官;有的人生追求严重畸变,凡事讲“回报”,工作为权,办事讲钱,一门心思想发财;淡忘了党的艰苦奋斗传统,办事讲排场、比阔气,急功近利,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凡此种种,都是作风不正的表现,败坏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

(2)生活方式享乐化倾向。新形势下受物欲横流的侵蚀,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各种诱惑几乎无处不在。一些意志薄弱者往往守不住清廉,耐不住寂寞,抗不住花红柳绿的诱惑,逐渐滋长了奢侈享乐、骄奢淫逸、纵欲无度之风,盲目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流连于软玉温香之间;有的认为吃点、喝点、拿点等“小节”问题,无伤大雅,以至嘴巴吃软了、立场吃歪了、原则吃丢了、形象吃丑了也全然不顾,结果一步步走向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道路,在私欲膨胀中坠入腐败的深渊;还有的作风漂浮,经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在推杯换盏、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纵欲成性,堕落成腐败分子,既毁了自己的前程,也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3)人际关系庸俗化倾向。个别干部在人际交往中,不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一味追求实用主义。交往应有度,应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择善而交,择贤而交,不交无德之友,不交无义之友,不交无耻之友。然而,有些人交友目的不纯,认“大款”做朋友,眼馋的是人家的“钱袋子”;有的和“老板”称兄道弟,琢磨的是给自己找后路;有的把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小人当亲信,沉醉在胡吹乱捧之中;这种不讲原则的“团结”,催生庸俗的关系,诱发不正之风。

四、发挥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对策研究

(一)推进乡镇政府在权利结构和政府职能方面的转变

1、提升乡镇人大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乡镇人大切实履行各项职能,关键是落实乡镇人大的“人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除了由乡镇人大选举乡镇政府领导成员以外,还必须逐步增加或扩大乡镇人大对乡镇政府部门领导的任免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乡镇长的直接选举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副乡镇长和乡镇政府部门领导人选改由乡镇长向乡镇人大提名,并由乡镇人大选举产生或讨论决定;有关乡镇社区的重大事项,必须由乡镇人大民主决策方可付诸施行。乡镇人大只有真正享有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策权,才敢于对乡镇行政依法进行监督。

2、改善乡镇党委的领导。“为了真正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能够有效地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务的有活力、有权威、高效能的一级政权,乡党委要保证乡镇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职权,支持乡长大胆地开展工作;县级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要按照党政分工的正常工作渠道领导基层工作,凡属于乡政府的工作,就不要布置给乡党委;乡政府管理经济,主要是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为发展商品生产服务;乡政府要支持乡经济组织行使其自主权,不能包揽或代替经济组织的具体经营活动,更不能把经济组织变成行政管理机构;县级许多部门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要简政放权,健全和完善乡政府的职能”所以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充分发扬党内和党外民主。

(二)改进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干部作风

1、改进乡村干部思想作风。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乡村干部思想作风问题尤为重要。

一、积极引导乡村干部民主、科学、依法做决策、抓工作、解难事,执行各项制度;

二、认真执行目标责任制,通过考评、任免、奖惩、树立典型等具有导向效应的措施从组织管理、作用监督等方面促进乡村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

三、努力为乡村干部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褒奖贡献突出的干部,支持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老实干事的干部,鞭策那些等待、观望的干部,教育那些无所事事的干部,约束那些投机钻营的干部,惩处那些贪污腐败的干部,真正促使他们人人某发展,人人干实事。

2、改进乡村干部工作作风。

(1)完善招录制度,逐步优化乡镇干部结构。规范和健全乡镇干部招录制度,严格乡镇干部录用条件,通过招考选拔方式,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同时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就业,为其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使得他们在服务“三农”的同时,也能在乡镇干部队伍中产生“鲇鱼效应”,无形中给其他乡镇干部增加压力,使其向好的看齐,不断提高自己。

(2)倡导权责一致,提高八小时工作效率。坚持“充分授权、权责一致”这一基本原则,在进一步做好授权到位、机构到位、服务到位并合理设置机构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权责统一,规范运作,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滥用要追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包村制度。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防止干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

(3)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一、严格考勤和请假制度,克服乡镇干部工作散漫、消极问题。乡镇干部包村实行竞争上岗,且要与所包村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充分尊重村干部的意见,以此增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竞争力和战斗力;

二、根据职位职责要求,实行目标任务明细化考核办法。考核时要充分体现民意,表现好不好,能力强不强,业绩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发挥群众的评价监督作用。

三、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以后工资增减、评先选优、岗位调整、推荐提拔的重要依。严明纪律,严格责任追究,遇有责任事件,要一追到底,对责任人员绝不姑息,使得乡镇干部工作时葆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3、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新时期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狠抓作风转变,狠抓工作改进,狠抓责任落实,狠抓对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1)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抓好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强化教育和监督,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2)坚持不懈地进行廉洁教育。时时用《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这面镜子照照自己,认真检点剖析自己,看看“五官”是否端正,手脚是,言行是否一致,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心灵上的纯洁,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升华道德境界,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侵蚀,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管住活动圈,过好“亲情关”。

(3)坚持不懈地强化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的有效方式,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监督管理机制。一要强化组织监督。把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活动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二要发动群众监督。建立领导干部社区监督机制,聘请社区监督员,设立社区监督举报箱,鼓励、支持和保护群众参与监督。三是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使领导干部始终都“显露”在阳光之下,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视线之内。四是把生活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严把选人用人关口,切实做到让那些生活作风不检点的人靠边站;让作风正派、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为民造福。切实做到奖罚分明,激浊扬清。

(三)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

转变乡镇职能,改进乡镇干部作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上去推进,务必把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合理流动、教育管理作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1、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出发。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乡镇政府应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1)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负责种植业新技术、林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培育、推广,以及人员培训、技术检测、维护修理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三、负责农村水利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培训;

四、负责指导乡、村规划与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3)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主要负责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宣传;承担育龄妇女避孕、节育、保健和优生技术服务;对村、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4)财政所的主要职责。主要负责编制乡镇中长期财政收支计划和财政预算,编审财政决算;指导、监督会计业务工作;负责“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理”工作;依法征管耕地占用税、契税和非税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参与宏观经济管理,做好社会财力综合平衡和调控工作;管理和监督各项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监管国有资产。

(5)民政与人社的主要职责。主要负责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工作;贯彻落实救灾救济、农村五保供养、抚恤优待、拥军优属等工作;推行殡葬改革;开展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业务;负责下岗失业人员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搞好社区服务。

2、优化日常工作环境。关心重视选拔优秀的乡镇干部到领导岗位。把乡镇干部住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落到实处。妥善处理压担子、给任务与教方法的关系,对工作不力的要批评教育,对工作遇到的困难,要主动帮助解决。

3、创新工作机制。

一、对照要求、自查自纠。认真对有关干部管理文件要求,认真查找干部存在的作风懒散、拖拉、干部“走读”、“走村”等问题及所产生的原因,开展自查自纠。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干部住宿考核制度、轮流值班制度、工作去向告示制度,制定奖惩激励措施,把干部住勤情况与干部的经济报酬挂钩,认真抓好落实。

三、加强督导、严明纪律。通过明查暗访的形式对乡镇干部的驻乡住夜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通报,采取通报、诫勉谈话、公开曝光等形式,表扬好的,批评差的。要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表彰和推广先进典型,努力为乡镇干部作风转变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乡镇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扮演角色、如何找准位置至关重要,必须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优化乡镇权利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干部作风,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浪前行!参考文献:

[1] 温总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R]《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2-3-10 [2] 曹现强.行政职能和行政组织[M]《行政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1-01 [3] 刘延江.新农村建设与基层政府[N]《人民日报》,2012-11-02

[4] 刘彦随.农村城镇化研究[M]《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2008 [5] 韩超.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6] 徐建牛.镇政府行为的制度激励论[M]《基层政府行为演进的制度逻辑》

2012-06-12 [7]无名.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近10年的回顾与前瞻 [N] 人民日报,2012-09-10 [8] 白益华,宋志强.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职能改革体条块分割行政管理[M]《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06期

;[9] 聂月岩.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探索[M]《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0-07-01.致谢

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张尹莉老师,在论文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他在我一次次出现错误时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时时的帮助我从疑惑中走出来。

在此,我衷心的感谢杨剑老师,感谢您给我的帮助与指导,谢谢您!

还有我的同学、朋友从我写论文开始至今他们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关怀,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我的启蒙老师,谢谢你们!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导师评语:

成绩:

导师签名:

年月日

答辩组评语:

成绩:组长签名: 年月日

下载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室阅览读后感 ——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姓名: 单位: 乡村图书室作为最贴近农民而传播科普文化、社会历史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几层文化传播点,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

    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探讨

    民间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从事非营利活动的社会组织。自愿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是民间组织的主要特征。农村民间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村落或村落联合体为单位的......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五篇材料)

    (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首先,农业机......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

    畜牧业在禄劝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模版]

    畜牧业在禄劝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结合禄劝山区、贫穷落后的特点,从禄劝畜牧产业化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展绿色畜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07年4月26日,按照乌苏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安排,我们第十六期中青班赴山东考察学习,考察目的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更好地为我市的经济......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 刘述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需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文档[精选五篇]

    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业与旅游齐飞 强镇与富民同步一、基本情况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川陕交界处,处于川陕渝旅游金三角中心,幅员面积830平方公里,其核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