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
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
策略一: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它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师与学生虽然承载的任务不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克林伯格:“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地位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不能自我矮化,或为旁观者、旁听客,而应肩负起指导者、组织者的责任。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的思维游离了文本,教师应组织学生大量地读课文,围绕“他(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不!爸爸,先让我(孩子)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这些句子实际问题、;从这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教师“开渠截流”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文本的主治内容展开,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我们说只有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对话,才能实践教学相长,才是有效对话。策略二:珍视文本,实现个性解读。
作为学生阅读材料的教材文本均有其独立的、特有的价值观,同时存在“笔所未到,意有所想”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理解,又要尊重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不能抛开课文的价值观,让学生与文本假对话。如教学《矛与盾》时,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对话:“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为什么他不能把矛和盾卖出去?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了文本,又关注了学生。顺着这问题既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策略三:把握关键,实现有效对话。对话不是问答式教学对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文本精神与师生精神形成融合的过程,是知识结构与意义重组的过程,是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见解,意义、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我们不能追求形式主义的对话,而应把握文本主旨,精心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使教师、学生、文本展开有效对话。为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顺学而导: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对于课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能开启心智,激发思维。教师只有把握住文本的关键,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篇”的问题,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育才能提高。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我国学者钟启泉先生在引用上面这段话以后,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又出现了将阅读对话滑向学生独白的篡位。许多教师将教学中的“言说”,较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来‘说’”这一点上(尽管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从而将隐喻性的“对话”实体化,较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将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对话,较简单地运作为学生“交谈”的行为参与方式,失落了“知识建构”的原本意义,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严重曲解、误解和违背课程标准精神,有悖于对话教学的原理和学理。
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独语,自然少不得师生之间有效的对话,而如何使这种对话有效进行?我个人觉得:平等、科学和精神是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以平等科学精神对话为指导,以下对话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
一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他者(文本,社会以至自然)之间自由进行交流,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二、民主平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转变观念更新自己,而是一言堂的自我表演忘乎所以,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道:“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既然语文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那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就不能关起门来在教学大纲教材上动死脑筋,做花样文章,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该努力去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和文本、学生组成富有活力的铁三角,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呼吸。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心连心”。一提到师生关系,人们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好像尊严就是师道的核心似的,殊不知,这种让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只有恭恭敬敬地听和做,师生之间授受关系泾渭分明的尊严,只能算是冠冕堂皇的假尊严,好似皇帝的新装,真正的尊严应该是教师放下架子,树立“我和你,心相连,同住一课堂”的新思想,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师道真正潇洒地尊严一回。在语文的背诵教学中,班上学生常有畏难情绪,背诵的任务有时不能按规定完成,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先是自己背诵,从中感受背诵文字的脉络并提取背诵过程中的诀窍,接着背诵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看看,我这个70后的“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这些90后的“新”生怎么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呢?至于实在无法按规定完成的个别学生,我就让小组组长降低难度使他们闯关成功。比如背诵朱自清的《春》一文,按规定要一次性背完,但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就先与之交流背诵经验,然后让他们学会按《春》中所描绘的几幅图依次背诵。有人问我:“干嘛这样折腾自己呢?”我笑着答道:“乐在其中也。”其次,放飞课堂,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在教《荷叶·母亲》一文时,我让每组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时第四小组的后进生小杰同学站起来,他说道:“老师,为什么不把荷叶比作父亲呢?”此言刚落,引得全班一阵发笑。这时的我,却镇定地先是给小杰同学一个肯定,说:“小杰同学肯动脑筋,不错,希望下次更勇敢一些。”接着就对全班同学说道:“小杰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探讨,现在就请每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班上其他学生脑筋来了个急转弯,他们不再笑小杰的“愚”,而是欣赏起他的“智”了。有同学从文中的“勇敢慈怜”的语句上解释,也有同学从文章的结尾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加以分析,我则引导学生从“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些句子上面去找到荷叶与母亲之间的相似点,让学生既明白了比喻的用法,又对冰心的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可否认,小杰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课前没有准备到的,可正是这一问题,让我当堂的语文课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知识生成。再者,放眼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与众不同。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问题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见,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对教材文本“说三道四”,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了学生的话语权,不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由课堂,“怪哉”课堂,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而不是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的“三味书屋”。就拿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还是既有批判又有表现?无疑地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只要能言之有理,我们都要给予适当肯定。当然,放眼多元解读,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的纵读,而是要力主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
三、科学对话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科学”二字实为必需。因为,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科学’二字太抽象了,有没有哪些规范呀?”结合个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把科学对话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1.主题式对话。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比如在上《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我就紧紧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
2.多向式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例如,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行道树》一文时,提了这么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加强环保,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呼唤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呼唤人们对尽责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其实这些也是对文本的有益解读,但是,由于这位教师自己事先在心里预设了答案,因此在与学生对话中就导致他不断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设答案“歌颂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个主题上靠拢,使得师生对话单向发展,既限制了对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阻碍了对话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这位教师的师生对话是主题式的,但可惜的是,他是“被主题”了,只局限于文本的政治解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3.系统式对话。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对话,除了主题式对话、多向式对话之外,系统式对话更为必要。我把这种系统式对话简要归纳为三个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系统、反思系统。先说规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按学生的初读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适时适量地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源,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规划之后,就进入实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可能是教师预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比如在《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这一话题就是很好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课堂上有学生说失礼,因为“友人惭”了,就应该宽容一些,何况人家是长辈;也有学生说不失礼,因为友人骂他的父亲“非人哉”,无礼在先,元方入门不顾已经很委婉了;也有同学说元方当时年方七岁,我们年方七岁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呢,我们不应该对元方太求全责备„„实施完毕,反思系统就得运转开来。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实施过程中对话的“低效”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对话“高效”的地方在哪里?是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是找到了文本的要害解析?是愤而启之、悱而发之?还是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空间站等等。总之,针对问题,及时反思,变教训为经验,化经验为理论,使得下次上课时,有法可依,变低为高。
四、心灵交流
如果说,平等对话和科学对话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形貌,那么精神对话就是它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反省自己: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心灵,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命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为此,与学生的精神对话,作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重点谈谈与学生精神对话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民族魂和仁爱精神。
于漪老师是闻名全国的名师,她一辈子最求“教文育人”,把育人看作语文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她明确指出,教育核心任务就是“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她还明确提出,培育学生高尚灵魂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在《培育人的崇高灵魂》中她写道:“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是现代化的中国人,特别在充满竞争对手的21世纪,中华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讲人文精神就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气节是我们的民族魂。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之所以经历了那么多的内忧外患还能自强不息,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那么多志士仁人继承发扬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我觉得她说的这些话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在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在吴晗的《谈骨气》中,活学活用,乐此不疲。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其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知,运用诵读涵泳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还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鼓励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必须克服“远视”和“近视”的毛病,而代之以平视和环视的胸襟,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得语文课堂不只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精神对话的乐园。薪火代代相传,贯古今,串未来,我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之乎者也”,不只是“满分作文”,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高贵博大的仁爱精神。
第三篇:人物对话的几种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多为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文中常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当前教师是如何教学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笔者经过调研,发觉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读而过”,一种是“一读再读”。
“一读而过”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喜欢抓描述性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句段进行感悟教学,对于对话,则让学生草草读过即可。
第二种典型现象是“一读再读”,从初读到细读到分角色读,看似对话教学层次分明、形式多样,事实上学生始终重复着“读出情感”的单一性训练。
由此,笔者认为,人物对话作为文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多重开发的教学价值。本文试从几个典型课例分析入手,阐述对话教学关注语言知识、关注内容理解、关注表达方式的几种教学策略,以改善教学现状。
一、关注语言知识,落实“规范对话”的要求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在“人文泛化”误导下,忽视了一些基础性语言知识的教学。其实,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很多涉及语言知识的要求。例如,在3-4年级的阅读目标申明确提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因而对话教学中,标点依然是很重要的一个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合适的年段,选择合适的文本,可展开这一目标指向的教学。[课文片段] 《陶罐与铁罐》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文本解读] 这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童话,故事以形式多样的对话展开情节,通过在对话中加上了生动传神的提示语,把陶罐与铁罐在说话时候的神态、动作等描写出来,因而两者的形象也在对话中逐步清晰起来——一个恃自己长处而傲慢无礼,一个能客观认识自己因而谦逊有礼。[教学设计] 1.以文本为范例认识提示语。
从对话中分离提示语,感知提示语对“说”“问”的修饰作用。2.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及标点符号。
(1)提示语放回对话中,引导发现提示语位置。
(2)引导发现随着提示语位置不同而产生标点的不同。3.结合语句填写提示语,体会提示语的作用。4.提供语言材料改写提示语。[反思提升] 三年级是习作训练的起始阶段,是一个训练对话描写最佳时机。以上片段设计,引领学生认识对话的不同形式,在语言情境中了解提示语的作用,在认识的基础上改写并且创造性地使用。目标集中,层层深入。
二、关注内容理解,提升“读懂对话”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细节描写对于丰厚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年段的升高,有的文章中有大量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正是有这些运用自然却又饱含深意的句子,构成了语文学科独特的文学魅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能“读懂对话”,通过理解对话中的“言外之意”,才能形成从多种角度来感受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课文片段] 《夜莺的歌声》
“梃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一问问口哨)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二问问人)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三问问路)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四问问游击队)
“你说的是一种蘑(m o)菇(gu)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文本解读] 这又是一篇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文章。在这里,同样是有多种形式的对话描写,有生动传神的提示语描写,但因为年段不同,目标也不同,这里更要关注的是对话内容本身。可以根据军官的问话把这么多对话分成四组,再细读这四组对话,小夜莺面对德国军官诱骗恐吓,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深深地植入了读者的心坎。可以说,对话描写起到了丰厚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可如何抓住小夜莺的答话让学生体会这些言语的言外之意,从而来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呢? [教学设计] 1.读懂四问,用自己的话说说军官在问什么。2.指导一答示范性研读,读懂“言外之意”,感受小英雄形象。
例如:“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读,读出”糊涂”,结合军官下一句追问,读懂夜莺的故装笨傻、答非所问。(2)二读,读出“机智”,通过这句话中两类鸟的对比,理解夜莺“明答实骂”的说话技巧。
(3)假设推想:如果小夜莺直截了当地骂,会导致什么结果?
(4)小结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读懂对话的内容,体会角色,感受人物形象。3运用解读对话的方法,自学夜莺其他对话,交流读懂对话的成果。4.小结,通过分角色朗读,再次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反思提升] 对话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层,没有深入文本,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显得单薄苍白。在以上片段处理中,对话教学成为了“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的学习场,提升了学生读懂对话的能力。
三、关注表达形式,培养“品析对话”的思维
宗白华先生引用歌德的话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众所周知,“内容”“涵义”“形式”,三者之中的重点是形式,难点更是“形式”。因为语言形式承载内容和涵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奥秘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因而,在对话教学中,笔者觉得除了关注“语言知识”和“理解内容”外,更应关注“表达形式”,让学生在“发现奥秘”的过程中真正读懂语言,培养语感,引导运用。1.关注对话中的标点
作为辅助书面语言表达的标点符号,它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语言知识”;一种是体现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言语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特殊形式”。在文学作品中,以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者言语外,也要留意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
例如三下教材《画杨桃),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特点——标点的运用。在课文中,有这样两段对话:
第一处: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第二处: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老师和同学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但正因为运用了不同的标点,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禹涵。在教学中,就有必要抓住这样的“语言点”,让学生在比较发现中体悟语言的奥秘。2.关注对话中的句式
关注对话中的语言形式,除了关注标点外,还必须关注句式。在一些文本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反问句”等跟一般的表述相比有些”奇特”的句式。往往是这些奇特句式的运用,才使得文章具有鲜明的风格和隽永的内涵,人物形象才能生动形象起来。
例如五下教材《桥》,文字不多,五百来字,就将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描述清楚。作者善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与当时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气氛一致,因而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抓住对话教学这个“语言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这有别于一般的“奇特处”,引领其揣摩对话表达方式与语言环境相吻合的要诀。3.关注对话中的人称
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还可以关注人物对话中的人称。俗话说,言为心声,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称呼、说话的习惯,往往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将相和》中,廉颇的语言处处以我为先,开口就是“我廉颇”“我„„我„„我„„”课文中有三个“我”;蔺相如处处都是“我们赵国”。一般都说“文武双全”,“文”在前,“武”在后,而蔺相如却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廉颇对蔺相如,从来是直呼其名;而蔺相如对廉颇的称呼都是“廉将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细微的形式秘密,从而细腻地感受人物形象。
当然,朗读对话无疑是人物对话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学中,我们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入情入理的朗读中发现文章表达的奥秘,使朗读更丰满。
总之,对话描写,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一读而过”,教学中要根据年段的特点而合理使用教学策略,发挥对话描写合理的教学价值,最终达到学生会说话、会听话。
第四篇:小学对话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对话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培养。其中对于对话教学策略的应用,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有益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针对小学对话教学的教学策略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各项对话教学的策略给予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对话;教学策略;研究
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对未来的学习和成长能够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其中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小学对话教学的形式,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助益,如在英语课堂当中使用,并能提升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提升学习的效果。
1巧妙设置对话情境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会利用情境的形式进行授课,如果没有情境环境氛围,对话便成为了简单的文本。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巧妙设置,可以还原生活场景,还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My classroom”的教学中,需要学生能听说读单词classroom,blackboard,window,light,floor,picture,并需要会用What’s in the classroom?one blackboard;many desks and chairs,并能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情境,其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成员自己进行对话练习。如让一名同学指着黑板或者座椅提问小组中成员:What’s in the classroom?小组成员便可结合新学的单词回答问题。这样反复进行对话练习,可提升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并深入对知识进行了掌握,如在读window一词时,会注意教师强调的w的发音,不会与v的发音进行混淆,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时,明确了what’s/ts/的读音,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并激发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和互动中提升交流的能力,完成学习的目标。
2英语歌曲与对话练习的结合
英文歌曲在学生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是一种艺术形式,有着非常强烈的感召力和魅力,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其中,在对话教学中,对于英语歌曲的应用,可调动课堂的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降低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歌曲中可更好的对对话进行了解,理解其中的内容,在歌曲中感受英语的魅力。
例如:在“Are you sleeping”的歌曲学习中,可以很好的复习单词和语法,深入理解Are you sleeping?Brother John,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的汉语意识,并掌握好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的发音,这样学生在之后的对话练习中,便能很好的对语言进行应用,不在畏惧对音乐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兴趣。
3边学边用,多组织学生活动
对话教学的应用,需要在学生进行交流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课堂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学生语言的学习,很多教师忽视了实践练习的作用,只是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多背多记,但对于学生学习的语言应用能力,却没有较多的培养。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实践练习对学生起到的作用,防止学生出现会听、会写却说不出口的情况。
例如,在高年级的班级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表演。如针对学过的学科单词,书本单词,上课用语等,让学生扮演老师讲课,这样学生能够在表演中复习classes,English subjects,blackboards,English books等单词。又例如使用让学生表演一个《灰姑娘》的小短剧,其中可以复习beautiful,longhair,glasses,shoes,mice,princesses,princes等单词,并将句子结合到实际的对话中,提升了对单词的使用能力。其中,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明确学生的不足之处,如哪个单词发音不标准,哪个语法使用不准确等,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益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4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趣味性
信息技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可更加直观的对事物进行表达,从视觉上给予学生冲击,对于该项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提升,在宽松、热闹的环境中学习的了英语知识,完成了对话练习。
例如:在“My holiday”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可以听说读写下列动词短语:learned Chinese,Sang and danced,took pictures,climbed a mountain,ate good food;并能运用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I learned Chinese等进行口语交际。其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假期活动,并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锻炼学习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两名学生为一组,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假期并进行对话,使用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holiday?提问等形式交流,可丰富教学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结束语
总之,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使其能够在小学阶段便打好基?A,保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对话教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学习的动力,消除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恐惧,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顺吉.小学英语教学中对话教学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7(81):113.[2]李艳.浅析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7(81):50-51.[3]张钊?u.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研究[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2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2:2.
第五篇:“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摘 要]“对话内化”教学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行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进行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进行梳理和优化;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搭建等方面进行完善,使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内容更贴近,课堂结构更简单,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教学策略 对话 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16
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已经开展了将近十年,从对话意识、对话精神的培养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建立,其实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创新,也没有引起轰轰烈烈的效应。它只是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做一些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做一些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做一些梳理和优化选择。
从研究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关于“对话”,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阐释――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过程。关于“内化”,也是众所周知,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最终能够内化。我们只是除了关注“对话”“内化”本身,还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二者之间的联系、互相之间的影响作为研究点,并在各个细小的环节上做一些思考和实践,以寻求教学更利于儿童的发展,更加省时高效。仔细回想,我们追求和实践的不过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搭建等方面改进了那么一点点。
一、教学目标更加集中一点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承载太多的任务,课堂教学目标繁杂,致使课堂操作贪多求全,造成“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其中包括长期的一贯目标和短期的课时目标。像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都属于长期目标,是每一堂课都得考虑的;而学会字词、积累语言、体会某种感情等就是具体的课时目标。在具体设计教学时,心中要装着长期目标,明晰课时目标,不一定每节课三维目标都要体现。“对话内化”课堂教学要求每课的目标必须清晰表述,核心目标每课时只能有一个,绝不枝蔓,保证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比如,《黄鹤楼送别》一课,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阅读对话,能够说出这场送别是在特定时节、特殊地点,发生在特别人物身上的不一样的送别,感受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他目标都在这个核心目标的统摄之下分步渐进达成。这样,教学力量就很集中,两个课时就是通过诗文比照阅读,探究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围绕“送别” “黄鹤楼” “烟花三月” “故人”四个版块进行对话。
核心目标的确定是需要智慧的,需要我们从众多的目标中学会取舍,学会整合。而取舍、整合的依据是本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每个文本的特殊价值。因此,具体的“本班学生”研究是前提,这不同于传统所说的年龄段学生特点研究。比如说,教学《将相和》一课,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在对对联方面一直训练有素,而且有较高的水平,教学确定的核心目标就是能用对联评价廉颇、蔺相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课堂效果特别好。而同样的设计在另外的班级却差强人意。这就是具体学生情况决定的。同样,文本都有各自的“秘妙”,只有充分细读文本,才能有所察觉,才能有所发现,也才能保证核心目标的确定是合情合理的、科学的。
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一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近几年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但大家很快发现“为谁教”更加重要。是的,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谁教”不明,“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显得没有什么意义。然而,现在教学还是依据教材(按知识体系编排),依据一篇篇课文,绝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能够做到超越教材,教学内容往往还是教材内容。目前,想完全抛开教材,依据各自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自行整合课程,创编教材,还很难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现有教材时,能够从“为谁教”的角度去思考,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进行开掘、取舍、整合,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来教。这也就是 “对话内化”教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
教学内容选择的显性标志是对话主题的确立,即课堂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怎么确立对话主题呢?怎样保证主题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对话开展呢?
(一)对话主题必须充满情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保证“自主”
无情无趣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主题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他们的需要,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心底一动,产生跃跃欲试之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儿童的这种需要被激发时,“自主”就有了可能,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与文本、作者、教师积极对话。
(二)对话主题要有利于学生各展所长,互动互助,促进“合作”
设计主题时,除了要有促进内化的目标导向,还得考虑给不同的学生有探究的空间,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话主题要有明显的层次性。在具体对话活动中,要处理好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的关系,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组织合作交流,对话互动。
(三)对话主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便于深化“探究”
如果围绕主题展开的对话过于简单,学生无须深入思考便可得出结论,而且一人说罢众人休,这就失去了对话的价值。“广度”指围绕该主题学习时,探究内容是可选的,探究方式是自由的,探究的结果是多元的;“深度”指学习需要整合知识、情感等基础经验,经过深入思考、系列探究和自主建构,甚至合作学习才能有所成果。当然,这里的广度和深度也是有限制的,有恰当的目标控制的,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也不能晦涩繁难、不知所云。只有在合理广度和深度的主题调控下的对话活动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历过程,拥有成果,形成内化积淀。
三、课堂结构更加简单一点
新课改以来,大语文、超文本、跨学科成为热点。在没有深入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对此一度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教学内容越多越好,方法手段越新越好。这样语文课堂在“喧嚣”中无限“扩容”,带来的是文本解读越走越深,多媒体声像越用越多,课堂结构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主越来越淡,深度对话越来越少。一些所谓的对话教学也容不得学生目光停留、思绪展开,课堂对话“降格”为肤浅的应景式问答。“对话内化”教学旗帜鲜明地坚持教学简单化:课堂结构清清楚楚,教学环节明明白白。建构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二是依托文本学生与老师、同伴对话,三是学习主体互动对话,师生在对话中共同提升。
结构清楚了,环节减少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肤浅。不但不能肤浅,而且还要更深刻。怎么办?
(一)与文本对话――氛围更舒适一点,时间更充裕一点
朱熹告诫读书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与文本真正对话就是要“涵咏”“省察”,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是不能产生心灵共振,产生生命对话的。而“涵咏”“省察”的前提是“虚心”“切己”;阅读姿态强调“敛身正坐”,入情入境;阅读方式是“缓视微吟”,细读慢品。也就是说“涵咏体察”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需要一种虚心悦纳的阅读品质。“对话内化”教学杜绝“匆匆忙忙”,强调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给定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以求达到朱熹所说的“虚静而明”的境界。
(二)与教师对话――交流更平等一点,思路更开阔一点
没有平等就没有对话。长期以来,“平等”一直是理想追求,但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是授予者,学生是接受者,怎么能够有平等的姿态、平等的话语、平等的交流。课改以来,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教学要基于儿童、服务儿童、发展儿童。但是,绝大多数课堂还是停留在“倡导”上,学生的活动往往还是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思想始终戴着“枷锁”,言语常常远离了童真,对话也就流于形式。“对话内化”教学强调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的培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教师对话中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开阔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用个性言语表达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明确这样一点:课堂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对话者、组织者、服务者,在对话推进过程中,可以肯定、否定、调整,但绝不可强势。
(三)与同伴对话――倾听更专心一点,表达更清晰一点
在崇尚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微博、微信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霸”。但是,人们普遍都缺少耐心的倾听、静静的欣赏、换位的体认。在课堂上也多少反映着这样的“时代特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只关注自己,很少倾听别人。“有发言无沟通,有合作无共识”成为常态,这严重影响了对话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内化的效果。“对话内化”教学重视课堂对话文化的建设,注重对话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应对、反馈和表达:别人发表见解时,要保持安静,专心听、积极想,做好应对的准备,要善于从学习同伴那里吸取“营养”,充实丰富自己;在自己发言时,要有他人意识,声音、表情、体态都要适当,力求准确清晰地表达。这样,才能形成对话互动,保证学习效果。
目标更集中一点,内容更贴近一点,结构更简单一点,保证效果更显著一点。这就是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的基本做法。没有“轰轰烈烈”的变革,没有“大刀阔斧”的推陈,没有“翻天覆地”的出新。我们做的只是在许多细节处朝着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有时就是改变全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