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0课 青铜铸鼎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20课 青铜铸鼎
【内容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知道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历史地位,青铜铸造的基本过程、青铜器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②了解青铜铸鼎(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代表)的工艺水平及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课本各类青铜器图片,指导学生观赏商周青铜文物艺术水平。
②通过课本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指导学生了解饕餮所代表的动物。
③通过博物馆参观和观后交流(作品赏析或观后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④通过青铜器精品图片的收集和制作壁报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介绍商周青铜器铸造的规模和范围,使学生明确商周时期我国已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文明时代,商周两朝是中国青铜朝代的高峰,商周的青铜文明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②介绍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复杂工艺过程,使学生了解当时手工业工艺之精湛、手工业作坊规模之大、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之高,从而认识集体通力协作的力量。
③介绍商周青铜铸造器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教学要点】
1.重点
商周青铜铸造的历史地位、工艺制作、基本种类和用途是本课的重点。这些重点是学生掌握青铜文化的基本要素。
2.难点
青铜器由铜、锡、铅的合金冶炼而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不易理解;青铜精品的赏析,其艺术价值的所在也不易为初一学生所掌握。【教学实录】
师:图片:洛阳九龙鼎 凭借什么远近闻名?——鼎(学生熟悉的地名,引起学生兴趣)鼎是用来干嘛的呢?——学生讨论,煮饭用的。请同学回忆一下大家学过哪些有“鼎”字的词语。(三国鼎立、问鼎中原、一言九鼎等)看来同学们对“鼎”挺熟悉的,接下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鼎的典故——楚王问鼎(视频播放)
名词解释 “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那么,鼎由哪些材料构成,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第20课 青铜铸鼎
先睹为快:1.青铜器繁盛于什么时期?2.青铜器主要由哪些材料冶炼而成?3.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和最大的青铜器分别是什么?4.青铜器的铸造有几个步骤?5.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有哪些?(限定时间在5——8分钟)最先完成的三个小组给与加分奖励。
检测预习效果:1.右图器物叫
;它是
代铸造的一种青铜器;反映了商周的 工艺。2.青铜器的原料是
。3.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哪些种类? 别忘记给与学生鼓励。
回顾历史: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 ppt展示:原始社会初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靠采集和狩猎生存,他们使用什么工具?——打制石器
在原始社会后期,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种植农业,他们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统称为石器时代
进入奴隶社会后,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大家知道纯铜是什么颜色的吗?——红色,熔点较高,不够坚硬,不适合作工具。那青铜器为什么是青绿色呢?这跟它的原料有关。材料展示:青铜器有六种调配铜锡比例的配方:锡占六分之一,是造钟鼎的比例;锡占五分之一,是造斧头的比例;锡占四分之一,是造戈戟的比例„„ 想一想:锡的比例的多少与青铜器硬度的关系。学生回答:锡的比例占得越多,青铜器硬度越大。
图片展示:大家知道它的名字吗?——司母戊方鼎。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戊”字,请同学们认一认这几个字:戍、戌、戎。知道读什么? 有没有知道它的来历?(学生讲述)图片展示
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32.84公斤——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商朝青铜器 如此巨大的青铜器又是如何被铸造出来的呢?(学生讨论,教材P107)
青铜器的铸造离不开两样重要的东西,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吗?——“模”与“范”,图片展示。有了泥模和陶范后,接下来的工序是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本回答,教师展示图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道计算题,考考大家的数学能力。
材料展示: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溶铜11.9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公斤,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3人,需多大场地,多少工作人员?
给学生时间计算:70个坩埚,140平方米,210个人
结合学生实际,大概是5个班的学生,3个教室的场地,规模怎么样?要组织如此规模的团队,我们据此可以猜测到,商朝青铜铸造有何特点? 观察司母戊鼎,我们对商朝青铜铸造有何认识? 火眼金睛:看图认名
大家知道这些青铜器有什么用途吗?——酒器
食器、武器和生产工具的图片展示。考察学生的分辨能力。图片展示,对号入座。【情感升华】
图片展示:大盂鼎和大克鼎。让学生讲述两鼎的发现历程。大家应该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文物保护。图片展示文物破坏现象——龙门石窟。学生切身感受,这些古物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迹,不可复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我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不能让先人的辉煌断送在我辈身上,应该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
洛阳市第五十八中学
董向歌
第二篇: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学法导引
1、提出的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过程: i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3、贯彻情况和成果: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的会议,讨论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会议开的比较成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老舍创作话剧《茶馆》,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 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4、曲折: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批判。如,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三月》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5、文艺的春天: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6、继续发展: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材料解析
“双百”方针的提出 1.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材料一〕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材料二〕
陕北民歌《骑白马》歌词: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嘿呦,打日本就顾不上。要穿灰,一身身灰,肩膀上要把枪来背,哥哥当兵抖起来呼儿嘿呦,家里留下小妹妹。《东方红》歌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咳呀,领导我们向前进。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哪里人民得解放。【解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解答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一根本问题,鲜明地点出了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历史性的主题,为先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党风、学风、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摒弃洋八股、空洞说教和教条主义,“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1)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正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诗歌、小说的创作、旧戏曲改革、新文艺形式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艺作品成为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2)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给文学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使作家、艺术家找到了新的主题、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服务对象。这是人类文艺发展的方向,是文学艺术的伟大革命。(3)《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2.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
〔材料一〕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第四十五条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奖励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发展人民的戏剧电影事业。──《共同纲领》
〔材料二〕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我感到我们对于旧文艺的改造的重视是不够的。凡是在群众中有基础的旧文艺,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造。这种改造,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种内容的改造而来的,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当的与逐步的改造,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与统一。──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四〕我们需要一个文化改革的规划。我们要肃清国内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势力和传统的、旧的、保守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就要在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们的新闻、广播、体育,也应该有长期的规划。──周恩来《过渡计划和长远规划》
【解读】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剧变时期,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更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新中国文化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党领导人民配合各项社会改革、抗美援朝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向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思想文化的污泥浊水,建立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1953年,新的人民的文化艺术在广大范围内代替了旧的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获得了一定成绩,为新中国文化发展铺平了道路。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材料一〕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周恩来《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951年5月5日)
〔材料二〕要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必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拿眼前的例子来说,就是戏剧。几年以前,还有人反对京戏。那时,党决定在戏剧方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现在大家都看到,这个政策是正确的,收到了巨大的效果。由于有了各剧种之间的自由竞赛和相互观摩,戏剧的进步就很快。──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
〔材料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学艺术遗产和传统的唯一正确的方针,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的。这个方针,在文学艺术各部门,特别在戏曲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整理遗产和继承传统的问题上,我们既反对粗暴,也反对保守,鼓励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恰当的、适合传统艺术特点的革新;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我们既反对一概排斥,也反对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
──《文化部党组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1962年4月)
【解读】1951年,国内关于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毛泽东为此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1951年4月3日,毛泽东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赠给新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新中国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引导下,我国戏曲事业空前繁荣。解放前濒于绝境或早已绝迹于舞台的几百个地方剧种恢复了青春,数以万计的戏曲剧本和民间说唱文学重见天日,许多经过整理和改编的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歌舞、杂技、木偶、皮影等节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美。《十五贯》《生死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搜书院》《芙奴传》《父子恨》《墙头马上》《追鱼》等戏曲剧目,是戏曲界实践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成果。许多戏曲从剧本到表演,都有了显著的革新。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题材,也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产生了如《红色的种子》《鸡毛飞上天》《冬去春来》等不少受欢迎的剧目。在我们的舞台上,全国各个剧种出现了很多才华焕发的优秀青年演员。曲艺作为文艺的尖兵,为迅速反映当前革命斗争作了有益的贡献。
由于实行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我国文学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更多样化了,题材的范围更扩大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散文、特写,多幕剧和独幕剧,交响乐、大合唱和群众歌曲、民歌,油画、雕塑、国画和版画、宣传画、漫画,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以及摄影作品等都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创造,各有千秋。我们的文艺作品不但着重地表现了写实的斗争,塑造了当代英雄的形象,而且以新的观点再现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关汉卿》《蔡文姬》《文成公主》等就是取材于古代历史的成功剧作。少年儿童文学和儿童戏剧以负有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后一代的责任而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不但促进了戏曲旧传统的革新,而且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4.“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材料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宗派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是“左”的,但是从它看不到党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看不到知识分子的进步、看不到大力加速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说来,它的实质仍然是一种认识落后于实际和安于落后的右倾保守主义。──《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1956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
〔材料三〕我们党向来是重视知识分子问题的。还在一九三九年,党中央就通过了毛泽东同志所起草的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并且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有效地实施了。全国解放以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党中央认定: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
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正在愈来愈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1月14日)【解读】“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另一方面,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毛泽东提出了这一旨在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双百”方针。(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座中有人说:是周扬提出来的。)人们要我写字,我就写了这两句话:“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的事实,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页
〔材料二〕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文艺界已经有了戏剧方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经验。这是很宝贵的经验。现在的问题是把“百花齐放”的政策推行到一切文学艺术部门去。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
【解读】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指出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最正确、最宽广、最富于创造性的道路。
1956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强调:我们党现在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而不是一个暂时性方针。(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党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旨在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党的文艺和学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3)“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6.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材料一〕文化艺术工作,必须继续贯彻执行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促进创作,扩大题材范围,提倡艺术实践,发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有计划地培养各类创作人才,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提高修养,进行创作。
──《中央文教小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
〔材料二〕在我国,文艺已不再为少数人所专有,而成为全国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革命的文学、戏剧、电影和其他各种艺术已经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劳动群众感到文艺确实是为他们服务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是鼓舞他们劳动和斗争,提高他们道德品质的“生活教科书”。工农群众自己积极地参与了文学艺术的创造;工厂、农村、部队的业余艺术活动和业余写作运动空前广泛地开展起来。许多无名的工农作者的天才创作和文学艺术专门家的优秀作品交相辉映。文艺从来没有在人民生活中占有像现在这样重要的地位,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并且受到人民这样的重视。文艺和劳动人民的关系变了,文艺本身的性质也变了;我们的文艺已经逐步成为劳动人民自己的文艺。──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1960年7月20日)【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在科学文化的各部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我国人民的革命历史和现实斗争作了广泛的描绘和艺术概括。《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灵泉洞》《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红日》《林海雪原》《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草原烽火》《黎明的河边》《战斗的幸福》等小说,《杨高传》《赶车传》《动荡的年代》等长篇叙事诗,《万水千山》《红色风暴》《英雄万岁》《东进序曲》《槐树庄》等戏剧,《上甘岭》《林则徐》《风暴》《聂耳》《青春之歌》《董存瑞》《战火中的青春》等电影,展现了我国从鸦片战争一直到社会主义革命各个阶段惊天动地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百炼成钢》《在和平的日子里》《乘风破浪》《风雨的黎明》《风雪之夜》《我的第一个上级》等小说,《降龙伏虎》《全家福》《共产主义凯歌》等戏剧,《老兵新传》《黄河飞渡》《春满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朵金花》等电影,描绘了工农业建设和大跃进中各个战线上沸腾的生活图景。(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2)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的鼓手,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敏锐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反映了祖国建设的各个战线上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热情地描绘了新事物在斗争中的成长,显示了文艺密切配合政治的积极作用。(3)这些人物的创造,说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我们文艺作品中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文艺的春天 1.“双百”方针的恢复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和正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了积极的作用。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毛泽东同志早在开国的时候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经过艰苦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粉碎了“四人帮”,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马克思主义方针的条件,也在日益成熟。我国文学艺术蓬勃繁荣、争奇斗艳的新阶段,必将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展现在我们面前。──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春回大地,新中国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盛会。这次大会据1960年召开的第三次文代会,其间相隔了19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致祝辞。他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艺术界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今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文艺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在新形势下,“双百”方针得到更加自觉、坚定的贯彻,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这是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对“双百”方针所作的深刻阐述。
不久,中共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又称为“二为”方向。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发展。
“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2.茅盾和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公正性、群众性,注重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解读】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注释】茅盾(1896—1981),原名沈雁冰,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在茅盾的《子夜》创作上。除长篇《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3.深化文艺体制改革
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必由之路。文艺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艺体制改革既要促进文艺生产面向市场,又不能听任市场的自发选择。改革要有利于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基本目标是,建立起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艺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文艺体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1997年1月11日)
【解读】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艺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文艺作品数量增多,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多种多样,主旋律日益突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时,文艺工作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艺创作与时代前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精品力作不够多,文艺改革和管理的任务还很重,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市场的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为了更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通过文化立法,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材料一〕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它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清除这种错误观念,决心逐步加强文化建设,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材料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材料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材料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材料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解读】我们原来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突破了这种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不以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的文明包括文化即精神文明在内。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并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又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提出,强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先进文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先进文化又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成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因此,我们决不可忽视文化建设问题。经典题型:
a 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 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d 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
a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 “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a.知识分子人数剧增
b.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d.知识分子成为执行“双百”方针的主力 2.“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d)
①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②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③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3. 从《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长篇小说的内容可知,建国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a)
① 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② 反映社会主义新面貌 ③ 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4.下列不属于“双百”方针的积极影响的是(d)a.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
b. 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c.把生物领域中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的争论局限在学术领域之内
d.“八亿人口八个戏” 5.1950年,关于京剧问题有两个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
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这说明他们没有处理好(d)a.科学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b.科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c.科学文艺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d.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于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但是又必须建立在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取得的成就之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须继承、发扬中国固有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必须吸收、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方向是明确的,我们所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引自张岱年《文化建设的方向》
材料二 什么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与中国经济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都不相同。因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高度民主、高度科学的新文化。——引自张岱年《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材料三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意的什么问题?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当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基本任务。【参考答案】
传统文化的扬弃;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
第三篇: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主备人:胡学琴 授课人 时间
课标要求 :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②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③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2)过程与方法:
①中心问题讨论法:“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艺经历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或探究变化的原因
②历史比较: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较
③情境再现和影视赏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教学难点: “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是给人们带来生机与希望的季节。1956年我们的新中国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艺、科学领域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问题情境1:“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问题情境2:“双百”方针提出的标志是?内涵是什么?成果有哪些?产生了什么样的 影响?
问题情境3:“双百”方针的提出后,出现发展曲折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问题情境4:出现文艺春天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作品有哪些?结果如何?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1:“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1、背景:(引导学生看书后归纳)
(1)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发生变化
(2)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为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问题情境2:“双百”方针提出的标志是?内涵是什么?成果有哪些?产生 了什么样的影响?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次讲话经整理补充后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于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 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长期性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4、影响: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5、成果:硕果累累
(1)文学:老舍:《茶馆》(话剧);郭沫若:《蔡文姬》(历史剧);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等。
(2)期刊: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
(3)电影:(参照P97“历史纵横”)“难忘的1959年”,杰出的故事片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问题情境3:“双百”方针的提出后,出现发展曲折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②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2.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破四旧(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4)样板戏一统天下
3﹑结果:百花凋零,科苑荒芜。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京剧成样板戏“一 统天下”。
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张扬《第二次握手》:张扬在“文化大革命”中写作了这部小说。因该书塑造了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形象,并且歌颂了周恩来,被“四人帮”认定为“一本很坏”的书,张扬于1975年入狱,坐牢4年并“内定死刑”,1979年初张扬及作品被平反。
问题情境4:出现文艺春天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作品有哪些?结果如何?
1、背景:
⑴文革结束后,清算极“左”倾错误 ⑵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⑶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2、内容:
(1)文学作品:
①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
②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改革文学
(2)影视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①“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反思内容: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对象:较广泛,干部、右派、知青、农村、军营生活、商人、“内奸”等在文革中命运。思考触角,追索从左到极左的深层历史原因。反思文学的发轫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著名的作品有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的《蹉跎岁月》、古华的《芙蓉镇》等。
②“伤痕文学”: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著名的作品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冯翼才《铺花的歧路》、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③改革文学: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蒋子龙的《开拓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3﹑结果: ⑴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艺创作欣欣向荣 ⑵ 文化的多样化,日益走向世界
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双百”方针的历史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包括:“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如何处理三个关系?贯彻“双百”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使“双百”方针又恢复了它的生命力,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文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教师可结合“三个代表”的理论,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合作探究2:【学思之窗】
这种状况是否符合“双百”方针?对于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中国合适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样板戏实际是强行推行文艺的一言堂,与“双百”方针的宗旨背道而驰。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样板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同时,也大大束缚了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严重阻碍了文艺的繁荣发展。
练习反馈:
结合史实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答案提示:1956年,“双百”方针实行后,出现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繁荣的局面。但是,不久,由于政治运动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双百”方针无法贯彻,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打击,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文革结束以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再次繁荣。
纠错释疑:创新课堂
拓展延伸:你读过或看过哪些“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择其中一部谈谈体会。
答案提示:(略)。
板书设计: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
3﹑内涵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
2﹑结果
3﹑表现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2﹑内容
3﹑结果
教学反思: 4﹑影响6
5﹑成果
第四篇:20课教案
20、《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新城区小学
李英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与阅读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情感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句子的体会也是很表面的,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点拨。因此, 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阅读心理,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本课教学环节, 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语言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3、把自己对生命、勇气的感悟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勇气的,有了勇气,我们就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就会获得成功。而自然界的花儿也有自己的勇气,它们的勇气让作者感到震撼,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花的勇气》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读文。
a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b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认读字词
b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快速浏览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a.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失望),因为绿色泛滥,见不到花儿 b.拨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吃惊),因为看见花儿多、密、辽阔
c.离开维也纳前,感到(遗憾),因为看不到花儿冒出来的壮观景象 d.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花儿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 e.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怦然一震),因为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三、品读课文
(一)、品“花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哪些花的场面吸引了你,划出来,多读几次。
2、交流写花美的句子
a.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b.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二)品“花之勇”
1、出示句子: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拔地而起、气魄”一般指什么?为什么说小花拔地而起呢?)
2、小花,没有高楼伟岸,却有高楼一般拔地而起的气魄;小花,没有山峰雄伟,却像山峰一样傲然挺立。冷风中,冷雨中,摇曳的身姿在告诉我们什么?(出示句子: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好象在说:
。)
4、引入:看到这傲然挺立的小花,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朗读最后一句)
四、写话延伸,提升情感
望着眼前冷雨中的小花,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大自然赋予的生命总是那么美好。望着眼前的小花,想到我们的生命中经历过的那些事,那些小小的生命,你也一定想到了很多,请拿起笔,写下你对勇气、对生命的想法。
六、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积累。
2、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六、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失望——吃惊——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2、知识目标: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3、能力目标:
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利用flash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相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形像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师生共同搜集青铜工艺。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乐器吗?刚刚我们所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这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它的名字叫编钟。这件是曾侯乙编钟,它距今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还可以演奏出这么优美的音乐呢。
师:编钟是古代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它只是众多青铜器的一种,我国的青铜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堪称为国宝。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穿越到古代,去感受国宝带给我们的魅力与惊喜。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0课(板书)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二)欣赏青铜,感受艺术
1.欣赏图片,观察造型
师:青铜器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器物,它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在刚做出来的时候颜色是非常漂亮的,如同黄金版的土黄色,由于长时间埋在土里所以才一点点变绿的。在古代,老师随手找了比较常见的青铜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播放图片)
师:看到刚刚的图片,你比较喜欢那一件青铜器呢?它的造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马。
师适当做补充,马形象很逼真,身体矫健,很写实。
生:面具
师做补充造型奇特,眼睛突出,鼻子肥大,凶神恶煞,也寓意着神灵的威严
生:爵(重点讲解)
师补充:是酒器,前面有饮酒用的酒槽,后面有方便酒倒入杯中的流。三只脚可以稳定的放在桌子上,杯上的两个小柱子叫爵柱,除了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它还可以防止古人暴饮。
师:大家不要认为它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用的,爵在古代可是只有君王大臣才可以用的,普通的小老百姓只能用碗来喝酒。现在谁想做一回古代君王,与你的诸位爱臣们举爵同饮呢?(找生上台来体验古人饮酒时的动作情景。)
师:你表演的非常有帝王绅士风范,如果在古代肯定会是一位儒雅的好皇帝。
师:谁还想来表演一下?
师:从喝酒的姿势就可以看出,在古代你肯定是一位豪情奔放的君王
师:还对哪些造型的青铜器比较感兴趣。
生:灯
生:鼎
师:这是一口什么样子的鼎呢?
生:方,大,有耳朵,下面有四条柱子……..师补充:鼎,其实就是现在我们家里用的锅。古时候靠狩猎种田生活,吃就是头等的大事,后来鼎就演变成了用它的体积大小来象征权利地位,所以在帝王贵族的墓葬里,常有体积非常大的鼎作为陪葬,以显示自己的地位。
师:这件也是目前出土的青铜器里最大最重的一件了。身高有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
介绍鼎的制作方法
师:古人在科技如此不发达的古代,是如何铸造这样如此庞大的器物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青铜器制作视频)
师:这种方法叫块范法,是古时最常用的一种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失蜡法也是比较常见的。
总结:我们现在所欣赏的都是青铜器的造型(板书造型),从每一件青铜器上都能够看出,古人的聪明与智慧。
2.小组探究,欣赏纹饰
师:我们除了从造型来欣赏青铜器,还可以通过它的纹饰来欣赏它的独特魅力。(板书纹饰)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现代的青铜仿品,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欣赏欣赏你手里的青铜器的纹饰是什么样子的?
找生说纹样。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说说你们的观察。
生:这上面有怪兽的脸
师出示兽面纹图片
师:是不是这样的?这种纹样叫兽面纹,也叫饕餮纹。观察观察他有什么特点呢?
生:眼睛圆大,眉毛卷曲。
师补充:兽的造型很奇特,以鼻子为中线,两边都是对称的,表情很威严。这里还有一个有关兽面纹的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看看?
(播放视频)
师:除了兽面纹,你还看到了哪种样子的纹饰?
生:龙
师补充图片,爬行龙,双体龙(对称),卷体龙,象征着吉祥和权利,以龙命为天子。
生:云朵的样子
师:这种是用来装饰主要纹样的,叫几何纹。
师依次补充
凤鸟纹:外形像鸟,古人想象的吉祥物,尾巴很长很大,线条弯曲流动。
动物纹:最具特色的四羊方尊,还有其他动物纹,虎,鱼,蛇,蟾蜍等
人物纹: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连环画,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戈射,打猎,采桑,攻城,搏斗等。
总结图片:
古时青铜器上的纹样种类基本就是这些,古人用它们来装饰器物,无不反映了他们对待美的追求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3.铭文
师:老师在这里想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你们平时写作文。老师要求写多少字啊?
生:500
师:老师这里有一件古时的青铜鼎,它鼎内的文字和你的一篇作文差不多。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文字长什么样?(板书文字)
师出示图片毛公鼎
师;这种在鼎内铸造的文字,我们称它为铭文,也叫金文,钟鼎文。这件鼎叫毛公鼎,它是现存发现的鼎内文字最多的,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找生说说自己认识的鼎内哪些的铭文。(图片出示铭文,不,正)。特别接近我们现在所书写的汉字。
师:铭文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也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
(三)深入实践
师:刚刚我们从造型,纹样,文字欣赏了青铜器的艺术美。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大家能不能当一个优秀的青铜器设计师。下面,同学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图画纸,请同学们在纸上中间空白的地方,画出自己喜欢的纹样。或者写出你喜欢的铭文也可以。
师:想当好设计师还要仔细听要求,我们不仅要把纹样画的精美,还要比一比时间,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最精美的纹样,画好的同学直接拿上来放在投影上。开始行动吧!
(播放音乐,五到六分钟))
师:看到这么多巧夺天工的作品,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每一位同学画的都很棒!
(四.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都知道,圆明园被称之为万园之园,园内有一处独特的设计,至今在世界上都令人叹为观止,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它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
(播放十二铜兽首视频)
师:中国的文物国宝流失海外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呢?这恐怕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可以确实的是,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大的足以让在座的每一位国人心惊肉跳,更有一些非法分子,走私贩卖文物国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从自身做起,热爱祖国,保护文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