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美术教案 第4课 前前后后
第4课 前前后后 彩石镇大龙小学 康进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其实是要让学生建立绘画的空间感。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进行实物拼摆来感受视觉变化,了解改变物体前后视觉变化的方法,然后再通过欣赏作品中的前后视觉变化来加深对绘画空间感的认识。从课后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印象深刻,掌握得较好。
第二篇:第4课 人教版美术三上《前前后后》说课稿
《前前后后》说课稿
兴庆区上前城小学 官正举
一、说教材
《前前后后》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的上学期第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让学生能够概括“近大远小”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美术技能以绘画或拼贴的方式完成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教学难点:
1、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2、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四、说教学方法
我采取了互动型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在创设情境中讨论、体验;在欣赏中比较、探究学习技法,以解决难点;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对比”“协调”的美能作出正确、全面的认识。本课是先通过欣赏、了解、认识到画画、做做这一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特点,可激发兴趣,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受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对比,来完成造型表现。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学生赏析作品
2、学生准备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激趣导入,探究性学习,实践
操作,展示评价。
1、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抓住学生喜欢动画片这一特点,上课开始,出示图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羊羊运动会场面。首先选派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参加男子短跑比赛。让同学们猜猜谁跑得快。学生大胆的猜。播放课件,灰太狼逐渐变小,学生观看后发现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并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探究性学习:
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谁跑的快的,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的原因。学生会发现灰太狼变小了,画面呈现出来灰太狼小,喜洋洋大,发现离我们近的喜洋洋大,离我们远的灰太狼小。
教师总结: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会产生前后的感觉。板书:近大远小
继续比赛,展示课件红太郎和美羊羊参加女子组比赛,学生再猜猜谁跑得快,课件展示美羊羊将红太郎遮挡住,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说说你的理由。说明前面的物体会将后面的物体遮挡住。
教师总结: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板书:遮挡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前前后后的现象无处不在,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前前后后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前前后后。(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大家一起欣赏。课件展示。
提问:这些作品是怎样表现前后关系的?试选择一幅进行分析。
赏析学生作品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同龄人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在作品中表现前后关系的。
提问,我们在画画时候先画前面的还是先画后面的?粘贴的时候呢?学生说,教师示范。
3、实践操作
作业要求: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1、构图要饱满。
2、要有前后关系。
3、要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在一旁,收集起来,下课后带走。
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4、展示评价
将学生设计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优
秀作品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提高其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及多种知识向学生介绍了“近大远小”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使学生产生极高的创作欲望。以学生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完成了一幅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优美的画面,丰富的知识,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并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第三篇:第4课 人教版美术三上《前前后后》教案
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和透视规律,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开工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重点: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难点: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各种图片、彩纸、剪刀、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生说:
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
2、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观察、发现
1、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我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
生观察、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绘画作品(速写图片、绘画图片、中国画图片)
观察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和刚才欣赏的图片感觉一样吗?
学生回答:
从这些图片中,老师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那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近大远小”的规律呢?
3、我们现在来看,出示教具。
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三、探索、体验
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
2、学生创作,师指导(绘画、粘贴)
注意绘画顺序,安全,纸屑
3、自评,互评,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1、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
好,同学们这节课在创作中体验快乐,欣赏中体验快乐,评价中体会快乐,这真是一节快乐的课。
最后,我给大家留一个作业,1、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绘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评论
好,今天我们学习了前前后后这一课,知道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在第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三原色和三间色,在以后的绘画中,要学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样,我们的画面看起来才会更加合理,和谐。
第四篇: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xiexiebang推荐)
一、教材分析
绘画中表现前后的遮挡关系,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令画面层次更丰富。本课通过学习绘画法和拼贴法,让学生建立用美术语言表现前后空间感的意识,为以后的美术表现作铺垫。
物体由于前后位置不同,会产生前后遮挡变化。生活中事物的前后遮挡关系无处不在,提醒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这一美术现象,并学习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本课教材提供了多幅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美术思维来看身边的世界。教材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实景照片旁,配有简笔画示意图,一方面表现前后遮挡关系,另一方面还传达出一个信息:身高差不多的陶俑,由于摆放的位置逐渐退远,给人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剪贴法,即由远及近的粘贴顺序,便于学生理解前后遮挡关系;二是绘画法,即教材下方的三幅学生绘画作品,较好地体现了遮挡、近大远小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构思自己的作品作好铺垫。
二、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教学采用以下环节:找生活中的前后现象——游戏探究,对比感知——欣赏感知——探究远近关系——剪贴法表现前后、远近关系——展示评价。第二课时教学绘画法表现前后,即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被遮挡住的地方就不画。通过欣赏表现前后、近大远小现象的绘画作品,使学生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前后遮挡产生的空间美感。
三、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情景导入:两只玩偶争宠,排队争第一。一会儿玩偶A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B,一会儿玩偶B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A,让学生判断谁在前、谁在后。
揭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发展阶段
1.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遮挡现象,判断什么物体在前,什么物体在后。出示书中的知识窗: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游戏探究,对比感知,前后遮挡产生的层次美感。
(1)教师出示用吹塑纸剪的五个水果,教师拼摆无任何遮挡的零散的效果,请学生说出感受。(2)各组游戏,随意拼摆,尝试探究怎样摆放物品更具有美感?(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画面要有局部遮挡,才会有层次感。
3.欣赏感知。
课件出示资源包中有前后现象的作品图片,学生感知前后关系使画面更生动,更符合视觉审美。
4.探究远近关系
(1)欣赏书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为什么一样高的陶俑看上去会有的大,有的小?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书中知识窗:通过逐渐缩小物体的尺寸,产生远近的感觉。
(3)课件出示生活中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拓宽学生思维,请学生说一说这种现象给自己的感受。
小结:画面中有前后遮挡及远近的不同,能使画面更丰富,更生动。
5.怎样把刚才发现的前后、远近关系表现出来呢?
(1)各小组继续玩老师提供的剪贴半成品,各组学生试着摆一摆,想一想先粘贴什么,后粘贴什么。
(2)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先粘后面的、远处的部分,后粘前面的、近处的部分。(3)学生看书中步骤图,自学,明确方法和步骤。
6.启发构思
你想表现怎样一幅有前后关系的、远近感觉的画面?
(三)实践阶段
习作要求:
1.用剪贴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远近感觉的作品。
2.剪出物体外形轮廓——拼摆出前后关系——由远及近粘贴作品。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展示习作,同学间相互找一找画面中表现前后、远近关系的部分。师生参与评价,肯定优点,对表现不足的部分提出完善建议。
(五)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收拾、整理,维护环境卫生。
第五篇:三年级美术上册第4课《蜡染花布》教案
4、《蜡染花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和初步了解蜡染工艺。
2.学生能够利用蜡笔(油画棒)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制作出具有蜡染效果的作品。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油画棒、水粉色,水粉纸等。
教 学 流 程
一、魔术激趣
出示一张“白纸”,调色后涂在纸上,然后很快就变成一幅装饰画。
通过和学生的共同探讨,得出答案:教先用白蜡(白油画棒)在纸上涂上想要的花纹,再把颜色涂在有白蜡的地方,事先画好的图形就呈现出来了。
导入本课——蜡染花布。
二、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作品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等。
在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简单介绍蜡染的工艺和最后的效果。通过视频或图片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蜡染的制作方法及过程,感受民族艺术之美。
三、指导操作 指导学生用水性颜料给蜡笔画涂底色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蜡不溶于水的道理。进一步引导,用蜡笔画过的地方就不再吸水,说明蜡和水不能融在一起。
在设计制作前,演示作画步骤。(1)构思;
(2)用蜡或油画棒在纸上画各种图案;(3)调色;
(4)涂上较深的颜色;(5)给作品命名。
四、学生实践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我画的图案看不清?为什么我画的不像“蜡染”等。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通过比较和尝试让学生发现:用蜡或油画棒画图案时要用力,涂色要均匀。蜡或油画棒最好使用浅色,而使用的水性颜料最好是与之不同的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