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卫行业“事转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环卫行业“事转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杭州市环卫体制改革为例-摘要:介绍了环卫行业体制改革的特点,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环境卫生;事业;企业;改制
环卫行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卫服务作为准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公益性决定政府应该对其进行扶持,包括增加投资、税收优惠或价格补贴。因为自然垄断性原因,目前的环卫服务部门缺乏降低成本、改善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激励机制。在政府组成中有环卫管理部门,它又是资产所有者和政府的派出单位,并且还是行业管理者。由于环卫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行业管理也就演化成直接的企业管理。准公共服务产业的市场化,几乎成为整个准公共服务产业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整体性的变革方向是政府和企业分离引入竞争机制。
在环卫行业市场化进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事业单位转企业,这就需要我们对改革的困难有清楚的认识,对改革的工作有充足的准备,做到有步骤、有政策、有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
1环卫行业改制的特点
1.1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则
建设部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中谈到,在改革实践中必须确定几项原则: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途径多样化;二是收费一定要到位。这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保本微利”的原则如果收费措施不到位,改革就难以启动;三是要全面降低成本;四是为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应在用电、用水、用地和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五是对市场化搞得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1.2环卫行业在改制中要引入市场机制
虽然环卫服务作为准公共服务有着较强的自然垄断性,不宜在一个地域由过多厂家同时运作,但市场机制的作用依然存在。环卫服务可以形成一个投资——收费——收回成本——再投资的资金循环机制,其收费标准可以按成本全额收回,也可以占成本的一定比例,差额由公共财政补贴。依据用价格机制收回成本多少,公共财政补贴多少,便有很多的服务方案可以选择。政府以社会公共主体身份,负担一部分准公共服务的成本,以补偿准公共服务企业对社会提供外部正效应的贡献。
1.3在改制后的环卫部门中实施管制体制
实施管制目的就是通过政府的介入,对准公共服务的供给或需求做出规范性制约,防止拥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准公共服务企业,将企业内部居高不下的成本利用垄断地位转嫁给社会,所以政府通过管制,限制自然垄断的准公共服务企业的价格行为,从而从体制上规范准公共服务部门的经济行为。
2改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环卫的有偿服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目前,全国各地实行的环卫有偿服务收费,收费标准是按照居民的承受能力制定的,而不是根据运作成本制定的。各地试行的新的收费制度,尚有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以杭州市为例,社区居民的生活垃圾清运费按市物价部门测算,每户每年需80~100元,而目前实际收费标准是每户每年20元,且各个城区的垃圾处理费收取率在30%~40%。以西湖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在嘉绿苑小区为例:小区共有住户1485户,有偿服务每年全额收取2.97万元,而实际需支付人员经费6.1万元,从中转站到垃圾场的垃圾转运费每年需3万元,在不包括垃圾场收取处置费、车辆折旧费、维修费的情况下,每年净亏6.13万元。同时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局还要承担城市道路的清扫保洁、公厕的维护保洁以及政府指令的大环境卫生整治等。
2.2环卫行业的特殊性给改制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环卫部门历来是社会弱势群体较集中的行业,环卫职工的工作又是最辛苦的、最默默无闻的,收入也是最低的。由于传统观念和市俗的偏见,一般进环卫工作的大多数是能力差、文化程度低、家庭困难、再就业能力弱的人。目前,杭州市5个老城区有环卫工人2240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67.5%,他们除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没有其它的劳动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一旦失去了目前的岗位,很难二次就业,会给社会及个人带来很大的压力。
2.3按事业退休和按企业退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目前,由于我国的退休待遇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同一个人按事业退休和按企业退休,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环卫职工普遍认为工作时工资较低,惟一的好处是退休后按事业退休,待遇较好,因而工作积极性较高。一旦转企,事业与企业身份转换后,就按企业的标准领取退休工资,以杭州市为例,一个职工退休后每人每年收入要降低6000余元。按现有的政策进行环卫行业人事制度改革,最大的伤害是一线的环卫工人,一旦他们的利益受损,则心理上难免产生波动,思想上较难接受,会造成一些不稳定因素。
2.4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存在较大的压力
由于环卫行业一直是事业编制,享受政府财政补助,没有形成其他产业,没有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以杭州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为例,现有土地征用工109人,是当时为第一垃圾填埋场建设而录用的,大多数签订了长期合同,即做到退休为止,且进单位工作时就上了一定的年纪。现在企业要改制了,他们思想上想不通,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上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天子岭填埋场的职工收入尚算好,就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欠佳的情况,要寻找条件类似的分流安置岗位很困难,可以说基本不可能。
3对策
3.1建立有效的收费制度和收费体系
实行环卫收费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环卫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事、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环卫行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以垃圾处理为例,按照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要求,环卫企业收取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其收费标准应按照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核定。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新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新的收费制度要简便、有效、易操作;同时要加强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管理,提高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针对不同收费对象,采取措施,鼓励其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垃圾处理费。对居民收费难问题,可考虑捆绑式收费、行政事业收费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总之,制定完善收费体制并有效实行是环卫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
3.2按市场化要求,变革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式
政府保证公用事业公共性的政策不一定是垄断投资权和生产经营权,而是应该变革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式,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达到改善经营、提高效率的目的。按市场化要求,对环卫服务进一步细分,区分公益性服务和有偿服务的范围、种类,对公益性服务项目由财政足额支付,对有偿服务项目要核定作业成本,对收费标准已到位的,不予补助,一时不能到位的,补足差额部分。改变过去“以钱养人”的做法,做到按事付费,使财政的补助补在明处,实现“以钱养事”。政府可通过推行管理合同、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等方式来实现政府资金使用效益。
3.3建立环卫作业市场化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
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与效率,很多时候是将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环卫行业的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环卫行业的市场规则,创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对进入环卫行业的企业资格和市场行为、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卫作业的质量进行考核;对市场不规范、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达标和违反经营合同规定的进行处罚。环卫事业的改革思路是形成多家提供服务,共同经营的产业组织结构。3.4应用经济杠杆推动城市环卫的产业化,使改制企业有现实的落脚点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应用多种经济手段,从税收、信贷、征地和用电等方面对从事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生产、流通企业、事业单位给予支持。引入竞争机制,将环卫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并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承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使其提高处理质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积极鼓励资源回收,使得垃圾处理企业有自己的收益和积累,使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产出机制。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采取优惠政策,运用经济杠杆,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和民营资本等多种资本投入环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最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环卫运行机制。
3.5建立政府专项经费
政府应建立应急处理专项资金,用于重大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环卫作业所需经费的支付。政府为转制后的企业定格为微利,且转制后的企业为新企业,没有资金积累,没有能力购买大型环卫设施和实施基础建设。因此,政府要为大型环卫设施提供保障,并负责因提高公益性作业标准、改变作业方式所致设备改造的投资。
3.6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把提高职工对改制工作的认识、增强信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准点。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把提高职工素质、转变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用科学的理论教育职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创造条件,鼓励职工多学文化、学科技、学管理,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工作本领。把帮助职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根据国家对提前退休人员的有关政策及上海市相应的做法,劳动和人事部门应在环卫系统所有工种中,审定有毒有害工种,出台相关政策,为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要对环卫行业的特殊性予以考虑,切实保障职工利益。
3.7稳定环卫科研队伍,保留科研所的事业性质
多年来,环卫科研所在环卫行业规划、生活垃圾监测、环卫作业质量监督管理以及环卫基础资料调研、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技术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在环卫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留科研所事业单位性质,依托政府平台开展环卫科研工作,有利于科研的深入开展;有利于科研人员的稳定;有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有利于科研队伍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环卫事业,降低环卫作业成本及运行费用。
综上所述,环卫行业的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本着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环卫行业市场化进程。
第二篇: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金融监管的含义、目的、内容等方面对其作出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关键词】金融监管 问题 对策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促使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差、问题多、压力大,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进而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要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懂何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实施监管的目:(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通过上面对金融监管的初步了解,下面将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分析:
一、对金融监管的目标认识模糊。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 有其特定的具体目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为己任。而在中国, 由于银行的主体均为国家所有, 存款人如同信任政府一样,不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 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突出问题。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目标, 是通过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因此, 在中国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模糊, 直接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 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我监管能力极低, 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 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 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 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 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 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 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监管体制。监管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担监管本身并不是要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实际上,市场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倒闭是资源(如资本和管理人员)配置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而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监管工作中,无论是对金融机构的审批,还是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判断、化解,都需要从事金融监管的人员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迅猛的前景下,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必然要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多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金已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和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有金融监管所要求的较为全面的经济、金融、、高等教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员较少;许多金融监管人员还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使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员不多等;这些都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
五、金融监管的对象基础不完善,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界定及其内部控制。在业务范围界定上,目前实际情况是混业经营,表现在:银行不仅仅从事传统的存活业务,还经办信托,证券及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除从事保险业务外,还从事信贷和证券业务;信托投资公司由银行出资兴办,从事各种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管理层次上围绕经营目标来堵塞漏洞,而中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相当落后,制度上也不完善,漏洞和操作失误时常出现,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较大。
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结合问题也都没彻底解决。同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重复立法和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现象,这些都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针对以上金融监管问题,下面将提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绩效的对策:
一、统一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 积极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金融监管的目标在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 联系着千家万户, 金融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国家的宏观利益和企业的利益, 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全局性和公共性。金融业又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 是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客户信用状况不好或者经济情况不确定因素, 都会影响金融业的安全运行。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金融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不规范, 金融运行的环境也不宽松, 金融监管目标应选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调整银行业内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维护公共利益,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 不应过分强调金融监管为货币政策服务。
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近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等金融案例中,假如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许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治理不善的原因。其自身经营治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深化独立监管理念和风险意识。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为金融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独立经营,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实行行业自律。还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三、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监管现代化程度高,传统金融业务与网络金融业务并存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时就会出现困难,使监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陷入无从入手境地。面对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新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当严格从业资格,培养职业荣誉感;加大对网络监管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强化对监管从业人员的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大量引进既懂计算机又熟悉金融监管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严格实行金融分业管理, 科学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中国, 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 不仅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而且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因此, 分业管理和经营应是中国金融管理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确保银行稳健、维护存款者利益、强调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要按照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类管理的要求, 严格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当前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防止监管重复发生。我国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强监管当局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功能型监管。
五、加强金融建管法制建设。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稳定,当务之急应当参照国际法律准则,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鉴于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对于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依、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根据已建立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六、扩大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面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督促它们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了解、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蓝文兴 胡余平《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吴强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3】曾昭熹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研究》
【4】谢增栋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徐燕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结课论文
姓名:董 之 祥
学号:089114200
班级:经济081班
第三篇:论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论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开放、政府转变职能、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财税改革和维护经济秩序以及证券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发展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例如行业监管不善、整个行业诚信缺失、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以及审计问题等等,本文根据以上三个问题,分析其具体情况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行业 问题 对策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将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项目。显然,这个行业的发展与成熟,与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目前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大力发展的中介组织,自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并且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近7万人的执业注册会计师队伍,行业会员达到14万多人,基本满足了市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需求,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也得到不断扩大,从过去单纯的会计报表审计工作,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到现在的内部控制审核、盈利预测审核、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等领域。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是不容质疑的,但现阶段其执业水平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偏离较大,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先后转制,实行合伙制等民营方式经营,这种偏离也是人所共知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不善,存在法制建设滞后、政府监管分散体制、市场准入制度不科学等问题。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合理选择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同时,要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赔偿机制,改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准入的监管。
行业环境整体较差,诚信缺失严重。注册会计师参与造假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整个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审计质量低下的比例还在上升;我国国家审计署日前组织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会计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了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43亿元。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严重失实和有重大疏漏的审计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已经查明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虚假问题隐瞒未披露。7家会计师事务所在10个项目的审计告中,对已经查明的上市公司会计表中资产不实5.91亿元、负债不实2.56亿元、损益不实4.66亿元、其他财务会计信息不实18.98亿元,共计32.11亿元的问题,隐瞒未披露。第二,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查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存在的虚假问题有重大疏漏。11家会计师事务所在18个项目的审计告中,对上市公司会计表中资产不实5.43亿元、负债不实0.57亿元、损益不实3.97亿元、其他财务会计信息不实29.35亿元,共计39.32亿元的问题,没有查出来。就我国审计市场的现状来看,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可靠性较差,难以真正起到改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非凡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严重缺乏执业信用,执业不诚实守信的事例时有发生;职业道德水平低,时常违反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从业者年龄、知识结构老化;会计师事务所多为合伙制的有限责任所,大多不具有一定的规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与国际会计师行业竟争意识,很难适应入世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现状形成的原因
虽然注册会计师行业一直扮演着“经济警察”和“经济裁判”的角色,但对于其现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所产生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不善
(1)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监管缺位,协会内部运作受制于财政部门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并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但目前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半官方组织,而非民间自律性组织。首先,199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实现行业联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联合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领导人的选任,由财政部、审计署推荐,而不是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次,联合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常设办事机构设在财政部,行政管理、党团关系、经费供给均挂靠财政部;再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处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须报财政部和国家人事部编制委员会批准。各地方财政部门对地方协会的管理也基本沿袭财政部对中注协的管理方式。2002年11月,财政部决定将原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予以收回,注册会计师协会只履行行业自律服务职能。但是财政部门将注协作为下属机构的管理方式并未改变,注协的行政色彩并未完全消失,协会内部实行行政化的运作模式,协会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工资待遇也仍然要由财政部门决定。注协的模糊身份影响了注协作用的发挥,也使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体制不顺,从而影响监管效力。
另外,中央与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目前《中注协章程》中关于建立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规定,地方协会是受中注协的领导,但是,省级协会的监管工作属于省级财政部门的权限范围。从表面上看,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承担着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日常执业监管的工作,而实际上,各省、自治区、市的财政部门往往把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当作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就成为了一个集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于一身的管理机构,注协更多的是执行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而易忽视会员的真正需要。
(2)政府监管部门众多、职责不清导致监管重复
根据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等部门都具有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管理权,注协具有自律管理权。如此众多的监管机构,本应有很高的监管效力。但是由于监管部门之间职责权限不清楚,权力重复设置;监管部门之间缺少正式的配合与协调机制,各个部门规章互相冲突,各自为政,各部门的监管并没有形成监管合力。相反在监督检查中,屡屡出现重复检查,各个部门检查要求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使事务所无所适从,给事务所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中注协在对2005年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的回顾与总结中指出,多头监管、重复检查仍然是影响事务所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
(3)监管队伍力量薄弱,手段、方法存在问题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事务所5300多家,执业注册会计师6.9万余人。然而中注协履行监管职能的监管部仅为9人,各省、市地方注协的监管人员则更少,“多则4人,少则1人”。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人员的数量不够,年龄结构不合理;监管人员的素质不高,监管工作人员中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具有事务所工作经验的很少,检查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准确地形成检查结论,影响了检查工作的效果,在客观上制约了监管工作效率的提高。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还主要是事后的惩罚性监管,对事前的预防性监管重视不够,预防性监管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注重执业质量检查,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注册会计师资格取得及后续教育的监管重视不够,把关不严、流于形式。
2、行业环境整体较差,诚信缺失严重
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和所有者都一味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极具功利性,各方的关系人都试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追求巨大的经济利益就必然造成会计诚信的缺失。在健全的资本市场中,失去诚信可能会获得一次性收益,但必将损失更多的长远利益。并且我国当期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处于买方市场的困境之下,对于注册会计师本身而言,为了争取占有更多的份额,也可以配合上市公司的要求,会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但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注册会计师的信誉度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相对较弱,然而,由于注册会计师参与造假的事件一再发生,从而严重的损害了投资者和广大公众的利益,而且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形象也大打折扣。可以这么说,参与造假事件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大隐患,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整个行业正遭遇着严重的质疑,人们开始不在信任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空间也受到大大的限制。
3、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
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分为外部执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两个方面的原因:
外部执业环境影响
(1)我国目前存在着“委托人缺位”现象。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后台老板也是国家;经营者大多由政府直接任命,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事实上,上市公司对会计表的审计需求,大多来自政府强制性要求,而非其主观愿望,这就造成了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淡漠。若考虑到上市公司为维持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或ST等目的,他们所需的恰恰是那种低质量的审计服务。低质量的需求必然导致审计师提供的服务朝着假冒伪劣的方向发展。
(2)注册会计师处于依从地位。在我国,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集公司决策权、治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审计的“衣食父母”。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明显处于从属地位。从经济上看,他们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之共谋,几乎成了一种理性选择。因为共谋受到查处的概率很小,得到的收益是确定的,且远远大于可能发生的成本。
(3)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目前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太多,市场集中程度低。这样,上市公司选择的空间很大,总可以找到愿意满足其不当意愿的事务所为他们提供审计“服务”。此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活动带有显著的地域性。
职业界自身因素
(1)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不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发展较晚,使得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人员素质、执业能力上均表现出整体的低水平。许多依靠于职业判定进行的审计项目无法实施,这客观上限制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2)事务所人员更新速度太快。事务所每年这样周而复始的招聘、解聘,造成注册会计师行业人员流动速度过快,结果由非熟练人员、非专业人士挑大梁,导致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下降,建章、建制工作无法有效展开,执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3)外部监管不力。外部监管是保证审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或者说是处罚措施。我国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尽管已做了大量的行业监管工作,但仍然存在监管工作力度不够、监管工作体制不顺、监管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许多不法行为无法得到揭露,注册会计师的机会主义动机必然大量带入其行为模式。何况一些违规行为即便被揭发了出来,对其处罚的力度也相当有限。
三、解决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问题的对策
1、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1)确立中注协的独立地位
中注协的地位和身份问题是困扰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一个症结所在。如何将中注协建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自律组织,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为保证中注协的合法性,设立时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但与政府部门间不存在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财政部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机构而并非管理机构。中注协将在以下方面拥有自主权:在无需报告和批准的情况下,决定管理理事会或委员会成员的任命方法;确定会员会费和其它收费标准以满足预算需要;雇佣员工,确定薪酬标准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中注协应以她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运转,以履行其行业管理责任,并保持和发展其财务和组织能力。
财政部门可以采取对协会制定的章程、行业自律惩戒办法、执业准则、规则等进行备案或审批,选派代表参加协会的理事会、会员大会,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协会工作报告、监督财务收支的使用等方式对注协进行监督管理。
(2)明确中注协与各地方注协的关系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所以建立一套在全国性机构指导和监督管理下的、由地方机构分别执行的、通用的自律管理体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保证各地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的一致性。因此,改变现有中注协与地方注协、地方注协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协会,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均改编为中注协的地方分会,各分会依照法律和中注协章程的规定,代表中注协行使在各地的行业自律管理权。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中注协的分支机构,直接归中注协领导,与地方政府没有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领导由中注协委派,经费由中注协统一拨付,会员会费由地方注协代收后交中注协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理顺中注协与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地方注协受当地政府的牵制。
(3)明确财政部、中注协、政府监管部门职责划分
财政部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要监管机构。在财政部内部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部门,该部门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和专业委员会,将分散于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条法司等部门的相关职责收归该部门管理。这种方式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信息整合、资源整合;便于与证监会、中注协等其他监管主体进行协调、沟通。
对于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日常检查,由注协牵头负责。每年在拟定检查计划时,省级注协应主动与财政厅(局)、审计部门等沟通协调,共同确定检查事务所名单。由于注协无权将检查业务延伸至企业,因此必要时,政府也可派员参加组成联合检查组,使检查能够深入企业调查取证,以提高检查效率和准确性。财政部也可采取对经注协检查的事务所进行抽查的方式来监督注协的检查质量。对于违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注协应进行自律惩戒,对于达到行政处罚程度的还要报财政部门处理。
财政部对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应实施重点检查,例外监管。例外监管的范围就是那些客户出现重大问题、有重要线索、有重大前科的事务所。
为消除行政权力的重复配置,提高行政权的配置效率,应效仿律师行业的做法,取消工商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管理权。
证监会、审计署等政府监管部门不应对事务所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只在对其所辖企业进行检查时,发现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未能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时,可延伸对相关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有关业务进行检查。
财政部、中注协、证监会等监管主体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作机制。以召开联席会议、建立网上信息通道等形式,协调检查计划,通报检查结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2、改善行业整体环境,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财政部领导下的一个半行政半自律的机构,它的职责是服务、协调和治理三个方面。服务,是指协会应该维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权益,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发展,解决他们的困难问题。协调,是指协会要协调与会计师事务所有关的外部和内部关系,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业务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治理,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作为同业组织行使的自我治理;二是由主管财政机关委托、授权协会,行使某些治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职责。应借鉴国外协会的做法,中心注协和地方注协应建立起包括上市公司年审计披露监管制度、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业务备制度、谈话提醒制度、注册会计师年检制度、惩戒制度、诚信档案制度等相关制度。
完善行业整体环境就必须从改善外部执业环境入手
1、法制环境。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实现基本职能的手段是获取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得出审计结论,表达审计意见。良好的法制环境会鼓励、支持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保护审计人员的利益,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由于法律的严厉性和权威性,让被审计单位熟悉到审计的重要性和严厉性,积极配合审计人员,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资料,使审计人员能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提高审计质量。
2、社会环境。审计涉及到许多组织和个人的利益,也会触犯一些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因此审计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应向人们宣传审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让人们不断学习和了解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积极配合,才有利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3、文化环境。全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审计的熟悉和理解,进而影响着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审计的实施范围、方式和内容。被审计单位的治理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信息的利用,从而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审计人员文化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文化环境不仅影响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审计信息的社会效用,而且在客观上也构成了提高审计质量的必备条件。
4、工作环境。审计的工作环境是指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条件以及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程度。审计虽然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经济监督活动,但它又是一项规范化和程序式的常规性经济监督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接受审计的单位不一定有治理上的问题,没有接受审计的单位就不一定不存在问题。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充分熟悉审计作用的前提下,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接受审计主体所依法实施的审计作业,并对其工作给予良好的合作、支持与配合,不可人为地给审计人员的工作设置障碍,从而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实施审计作用,保证审计证据搜集上的全面性以及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
5、人际环境。审计的人际环境是指审计工作人员自身思想、业务、心理素质所确定的其与同事及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之间合作共事的氛围。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人品质、对于审计职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假如他们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就难以与被审计单位的职工以及审计同事处理协调好工作关系,就不能迅速地打开审计工作局面,就难以取得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职工的信任,就难以得到审计同事的支持,那么,就必然会给其顺利实施审计作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而必将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注册会计师抵御造假诱惑的自身免疫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重视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1996年公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一般原则以及其他原则,随后又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然而依然常有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事件发生,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规范的实施机制不健全,监督的力度还不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并非短期的权宜之计,应在大学阶段的会计教育、会计后续教育、资格考试等各环节中,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用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和水平,体会职业带来的荣誉感,从而更加的热爱岗位;认真执行独立审计准则等执业规范的规定,坚定职业信念,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勤奋进取,提高职业技能。事务所应积极创建品牌,加强服务意识,大力宣传,合法竞争,提高本所成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美化注册会计师的整体形象。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随着近年来会计审计行业丑闻的不断发生,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已成为关系到整个行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诚信教育,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对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要将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首先,高校应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其次,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聘用时增加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第三,注协和事务所对在职注册会计师进行后续教育时,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并作为年检的一项重要内容。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制度建设,在已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职业道德的具体准则,使之更具操作性。使遵守职业道德成为每一名注册会计师的自觉行为。
3、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以确保独立董事薪酬的独立性;设立以独立董事、监事、少数股东代表为成员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报酬,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2)限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将审计和非审计业务分开,同一家事务所不能在被审企业同时开展非审计业务,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单位兼职,这样可防止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业务涉足过深,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或因为同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影响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
(3)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
为防止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们与被审企业的关系过于熟稔,应建立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轮换制,以便于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及注册会计师个人在同一被审企业的执业年限。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不宜超过5年,而一个注册会计师连续审计同一个企业的时间则以不超过3年为佳。因为期限定得过长,会影响审计独立性;而期限定得过短,注册会计师更换过于频繁,会影响企业和事务所的工作效率。
(4)加强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处罚力度
事实证明,要求审计行业进行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的国际惯例存在着巨大缺陷。所以,应当设立一个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之外的监管机构,由会计人士和非会计人士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制裁。同时,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引入刑事处罚措施,使违规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注册会计师都能按照既定的职业道德去行事,不做违法、违规的事。
参考文献:
[1]樊千.浅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02.[2]陈永宏.浅谈当前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矛盾与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03月.[3][美]罗纳德.F.杜斯卡,布伦达.杜斯卡.《会计伦理学》2005年8月.[4]徐建新.审计质量论.上海财经大学,1996.[5]王曙辉.当前注册会计师作假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财会通讯,2000.[6]李东平等.“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治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研究,2000.[7]陈晓芳.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中南财经大学学,2000.[8]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国际视角》编写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国际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9] 《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理论、现状与对策——基于广东省行业调查的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10]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意见》.财会[2002]19号文.[11] 黄世忠,杜兴强,张胜芳.《市场 政府与会计监管》.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12]孙洪玲,《加快发展会计服务业浅析》,《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第7期.
第四篇: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诉讼案件不断上升,因出具不合规审计报告而受到行政处罚的事件屡有发生,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实行,导致投资风险充分暴露,使在资本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人对作为独立社会中介机构的批评日益严厉。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究其原因有:
1.会计信息的公共信息职能深入扩散,审计报告的经济后果性加强,利害关系人增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转变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换,行政当局更多地依赖会计报表中的相关经济信息来识别分析监管对象、重点,信息的可靠及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就成为判断获取的会计资料可靠性的依据。另外资本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中小投资人的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强化,当潜在的投资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他们就寻求经济利益的补偿以求转嫁风险。于是为公开披露会计信息提供鉴证意见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就首当其冲成为追究的对象。
2.企业面临的市场约束不断加强,巨大的经营压力使其操纵会计报表的可能性增大。资本市场进入门槛的限制、上市后的持续信息披露义务;亏损公司退市压力、投资人的回报要求等重重压力,使上市公司一旦步入困境,就会寻求各种方法来粉饰会计报表。由于上市公司大多系剥离分立模式,母子公司天然的血缘关系就使其利用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托管等手段来改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及企业由内部人控制,使注册会计师不能够获得充分完整的信息,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3.社会公众和司法界人士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与独立审计客观能够达到的目标差距较大。目前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后就意味着对会计报表做出保证。社会公众的认识极大地影响着法律界的认识,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构成强大的压力,使目前“深口袋”理论盛行。该理论认为注册会计师应承担无过错责任,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只能帮助报告使用人合理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而不可能对其经营效率、效果和持续经营能力做出保证。
4.注册会计师在资本市场博弈中自身行为的不规范,职业风险意识差,执业质量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在对上市公司审计时,面对激烈的会计市场竞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或无条件接受委托,或顺应上市公司意图,或在职业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而未能发现重大的错报和漏报。上市公司一旦东窗事发,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就难辞其咎。
面对严峻的形势,笔者认为从行业协会管理的角度来讲,应加强行业自律,实行审慎监管,维护行业形象,加强社会沟通,以消除和减少公众期望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具体如下:
1.严格会计市场进入约束,完善事务所退出机制。在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时,应严格控制数量,推行合伙制。首先控制合理的事务所数量可以避免恶性竞争、不计风险。低价收费等扰乱会计市场现象的发生。其次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最高管理层在事务所处于特殊地位,业务承接风险控制一般由其负责,承办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合伙制的实行可以有效增强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最后应建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考核评价系统,对不符合约定标准的会计师事务所必要时要求其退出。退出市场竞争的压力可以
调动现有事务所加强管理、开拓业务、谋求发展的积极性。
2.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促使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对事务所的运作实行动态监控,保证其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是会计师事务所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公司治理模式应得到有效运作,这可以避免出现事务所内部人员独断控制所导致的不计风险、任意接收业务委托、降低质量标准的弊端。目前为了保证治理结构真正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事务所评价系统,实行分类管理。第一应对事务所组织体制、决策机制、机构设置、质量控制、项目管理、人员资源管理(人员聘用、晋升、培训)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及办法,实行定期评价。第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当分类,据此进行业务承接限制,使事务所业务能力与承担风险能力相适应。第三实行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类别事务所的监管重点、改进方向,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及可行性。最后要建立重大事项备案制度,及时掌握事务所的重大决策,并提供政策指导及支持。
3.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行业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实行动态的全方位的质量监管。
(1)明确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项目质量标准及控制程序,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测评办法。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委派、晋升、辞退等相关制度中应体现质量控制要求。另外审计项目应建立从业务联系、风险评估、人员委派、审计计划的制定实施、审计过程监督及事后监督到出具报告一套完整质量控制程序。通过上述措施使事务所建立质量控制框架并保证其正常运行,以此为基础分析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确定监管的时间、方式、重点领域。
(2)建立事务所质量控制数据信息系统,识别重点监管对象,完善事务所检查的方式、程序及处罚办法。通过建立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数据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搜集力0工、处理,可以防止、发现、纠正事务所质量控制中的偏差和薄弱环节,确定监管重点。有效的检查选择方案、人员委派、检查计划、实施及报告处理程序,有利于规范检查行为,提高检查效率,保证检查质量提高和检查目的的实现。另外建立调查及惩罚委员会,有助于检查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减少人为干扰。检查结果及时有效地执行是警示和惩戒作用的集中体现,一旦做出处理决定必须予以坚决贯彻实施。
4.加强与政府监督的结合,拓宽社会监督的信息渠道。财政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及事务所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提供事务所执业质量信息。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把握政策导向,一方面可以树立行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为事务所提供政策服务,帮助其理解政策意图,减少执业风险。关注社会公众对行业的评价,对反映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树立社会公众信任感,建立完善信息举报制度,拓宽获取事务所执业质量的信息渠道。
5.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增强其执业谨慎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状态,会计改革仍在深入,因此,加强后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自我判断能力,以求识别和发现审计中的重大错误与舞弊显得尤为重要。审计的职业判断特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保持执业谨慎,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6.加大行业宣传,加强与会计信息使用人和法律界人士的有效沟通,树立行业形象。由于会计
信息使用人的期望值与审计局限性的客观存在,需要与信息使用人进行沟通,使其了解审计目标、手段及其局限性,从而审慎决策。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了解司法界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理解及对注册会计师作用的认识,以便对职业过程中的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五篇:翠屏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汤勤昌
宜宾市翠屏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是万里长江的起点,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辖13个乡镇、9个街道,面积11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04平方公里。近年来,翠屏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领跑川南,追赶跨越的科学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宜宾市的中心城区,老工业企业、困难企业多,人员密集,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经济建设取得发展的同时,难免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一、翠屏区环境质量现状
(一)大气环境:据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为339天,占总监测天数的94.4%,但仍较为严重,以煤烟型为特征的大气污染仍较为严重,酸雨污染频率虽呈下降趋势,但出现频率仍然较高。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车辆增长迅速,氮氧化物污染也呈上升趋势,城市的空气污染目前主要已经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排放与煤烟混合型污染,在全省城考排名中,我市的空气综合质量位列全省中下游水平。
(二)水环境:全区地面水主要由长江、金沙江、岷江干流和南广河黄沙河等支流构成,是全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纳污的主要水域。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三江”地表水共6个断面以9项指标(PH、DO、BOD5、Hg、P6)挥发酚、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评价均达到国家三类水质以上标准,“三江”宜宾段的污染是以耗氧有机污染为主的有机型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日渐突出,成为主要污染物,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污染较轻。
(三)声音环境:全区境内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09年城市噪声监测结果表明,除部分二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和四类区(交通干线两侧)夜间超标率外,其余大部份功能区域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质量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昼夜等效声级为52.2分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结构不合理,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不断加剧。
第一、区内市管的化工行业、火电行业、造纸行业、酿造行业等都是污染型行业,其污染物排放量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5%以上,对区内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第二、全区工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存在“小、散、低”的突出问题,即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较小,企业产品涉及行业较多,多数生产配套性产品,生产组织形式落后,缺乏社会大生产专业分工和协作,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处于粗放状态,相当部份企业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综合经济效益低。第三、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大幅度增加,城区和场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缺口比较大,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自身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趋突出。
第一、农业自身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加大配方肥推广力度,但由于我区农村大量使用非生物农药,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各种病虫害天敌数量减少,农业生态平衡失调,部份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对人体健康形成潜在的危害,大量施用化肥(施用强度约300公斤/公顷)和不合理施用现象比较普遍,大量使用农用薄膜使全区的“白色污染”在农村呈逐年增长趋势。
第二、农村生态系统循环失调。全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幼林抚育,森林覆盖率已达35.02%,但森林中松杉等针叶类森林占75%以上,组成树种单一,未形
成合理层次结构,直接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多种生态功能削弱;全区水土流失严重,尚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3.7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52.48%;农村能源以煤炭、稻杆和沼气为主,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展、工业开发等影响,耕地面积严重减少,人多地少造成人地矛盾突出,对有限土地的深度开发,造成环境问题突出;部分小场镇和集中村无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大多直排,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比较严重。
(三)环保法制意识不强,建设项目违法违规严重。
一些地方的部门、企业缺乏长远观念和全局意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给违法建设和违法打破常规寻托词、开绿灯、逃避监管,有的企业以纳税为其违法违规辩解,逃避应尽污染治理义务,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认识和执行不够,部门配合不力、把关不严使企业长期处于违法生产状态,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
(四)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和质量不足,不适应新形势对环保事业的要求。环境监察执法人员数量较少(原仅2人,今年新选调6人),缺乏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执法装备、执法人员数量和素质等都不适应环保任务需要;环境法律法规普及率低、部分单位和企业的环境意识不足、环保机构建设滞后(无环境监测站)等现状,也必将影响我区环境保护工作质量提高,难以适应日趋加重的环保任务。
三、加强翠屏区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确保组织保障到位。
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领导,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环保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构,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制
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完善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健全激励机制,确保认识、责任施、投入到位,形成领导重视环保,各级主动抓环保,人人讲环保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污染治理,确保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一是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对老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全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对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该停则停、该关则关;二是要把好引进企业的“入口关”,在引起企业时,要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同时对技术简单、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企业一律严格把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建设;三实施企业园区化,优化工业布局。强化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对辖区的三个工业园区要根据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完成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环评,争取完成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四是通过工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五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力度;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施沃土工程,实施土地配方施肥项目,减少化肥使用量;调整农药使用结构,禁用部分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光解地膜,减少普通地膜使用,开展废旧地膜回收,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加速农业农村废弃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生态建设,力争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区。
按《宜宾市翠屏区生态区建设规划》(2008--2020)要求全面建设国家级生态区。强化省级生态区创建整改工作,争取在2011年完成省级生态区建设验收。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农业示范项目、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水资源利用生态工程、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项目建设,整体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使整
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化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争取在2015年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区标准。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环保、大生态的氛围。
通过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形成政府牵头,各级各阶层积极投入,全民积极参与的大环保、大生态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对环境保护专项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利用宣传单、板报、墙报、岩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开设翠屏环保节目,建立翠屏等环保网站,做好直观宣传,提升环保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大力开展“绿色学校” 群众性创建活动。
(五)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环保资金年投入额力争占当年GDP的2.5%以上。区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增加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直接用于重大工程建设,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有益于环保的信贷政策;扩大外资的进入领域,鼓励外商及民间资金投入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开发、环保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建设。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科研部门和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攻关。不断增加环境科技投入,加快环保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全区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扶持环保骨干企业,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大力发展我市环保咨询服务业,引导开展社会化环境服务。引入市场机制,规范环保产业市场,逐步把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建立完善区环保系统工作机制和内部目标管理机制,促使环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完善机构,夯实环保工作基础,加大翠屏区环境监察大队的建设和翠屏区核与辐射安全监察监测站的建设,配齐人员,配强执法设备,同时积极争取建设翠屏区环境监测站;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环保系统党员干部职工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依法监督的执行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大硬仗的环境保护队伍,为全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七)加强协调沟通,争取上级支持。
加强和上级部门,特别是上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在资金、政策、人员、设备、技术上的支持,促进全区环境保护从硬件设施、软件资料等各方面有更大提升,推进全区环保事业更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