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空气教案流程(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2:1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神奇的空气教案流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神奇的空气教案流程》。

第一篇:神奇的空气教案流程

一、活动名称:《神奇的空气》

1.神奇的筷子 2.掉不下去的塑料板 3.手绢的秘密 4.会吸水的杯子 5.会吃鸡蛋的瓶子 6.抓住气球的杯子 7.瓶子瘪了 8.蜡烛吹不灭 9.蜡烛抽水机 10.纸杯旋转灯

二、活动目的:1.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三、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小小的礼物,第一件礼物就是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气味,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植物动物离不了。知道是什么吗? 生:空气。

师:对,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实验的内容就是和空气有关,想知道第二件礼物是什么吗? 生:想知道。

师 :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礼物的期盼共同走进科学课堂。

师:我们的第一个实验叫 做“神奇的筷子”,我们动脑想想一根小小的筷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玩的科学实验。1.神奇的筷子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我们先把大米倒在塑料杯子里面。

2、用我们的小手将杯子里的大米按一按,必须按紧一点哦。

3、我们用手把大米按住以后,把筷子从手指缝间插进到杯子

里面。

4、再用手轻轻的把筷子和装满大米的杯子一起提起来。

师:大家看看筷子和杯子是不是一起提起来了呀!生:是的。

原理:因为杯子里面的大米粒相互之间的挤压,使杯子里面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子里面的压力,所以筷子和大米粒之间才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筷子就能把装满大米的杯子给提起来了。2.掉不下去的塑料板

师:筷子、塑料杯、大米三样都可以做出一个科学实验,现在看看我手上的塑料板和玻璃杯会发生什么好玩的科学实验。

材料: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1、我们先把玻璃杯里装满水。

2、把塑料板盖好杯口。

3、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塑料板。

4、用手使劲的按住杯子口,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

5、扶塑料板的手轻轻放开,塑料板不会掉下来。

原理:因为杯子里面的空气没有了,然后杯子外面的空气把塑料板紧紧压在杯口,所以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塑料板就不会掉下来了。备注:以两个实验一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

3.手绢的秘密

师:同学们都知道下雨了,布料的衣服会被雨水淋湿侵入到内衬里面,那么大家觉得我用手绢封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从杯子里面流出来呢? 生:会流出来。

师:现在我们通过小实验来证明一下吧!

材料: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操作:

1、首先我们把手绢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我绑好的瓶子拿到水管边,让水冲在手绢上面。

3、打开水龙头水流进杯子里大约七、八分满的时候后关闭水龙头。

4、在把杯口朝下放,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看看水会不会流出来。

师:看看水流出来没有呀? 生:没有流出来。

原理:当我们打开水龙头从杯子上面冲水的时候,水会透过手绢流入在杯子里面,再把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就不会从杯子里面流出来。

4.会吸水的杯子 师:同学们都知道杯子可以装水,那你们见过杯子自动吸水的吗?

生:没有

师:现在带上你们的好奇心,和我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吧!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

1、首先把点燃蜡烛,放在在盘子中间的位置滴几滴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好。

2、把水倒入在盘子中间1厘米高度的水位。

3、把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通过观察玻璃杯里面的情形,当杯中的空气消耗完后,蜡

烛熄灭了水也跟着上升了。

原理:蜡烛燃烧导致杯子里面的空气变热,杯子中的氧气消耗完蜡烛熄灭后,也会是杯子里面的气压下降,杯子外面的气压高于杯子里面的气压,所以就把水压进杯子里面了。

备注:以两个实验一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5.会吃鸡蛋的瓶子

师:我这儿有一个塑料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我把鸡蛋放在塑料瓶口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过来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

师:按下去了吗?

生:没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先将煮熟的鸡蛋剥去蛋壳。

2、再将纸片撕成长条形状。

3、用打火机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灭,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马上将手挪开。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看到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生:我看到瓶子把鸡蛋给吞下去了。

师:那你们知道瓶子口为什么会把鸡蛋吞下去呢? 生:我们也想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

原理:

应为纸片刚烧过时,瓶子里面是热热的。当我把鸡蛋放在瓶口上,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也就变小,瓶子外面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在空气中的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就是大气压力。6.抓住气球的杯子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气球,现在我们一起动动嘴巴把它吹起来吧!

生:老师,我们吹气球玩什么呀!

师:今天给同学们教一个新的玩气球的方法,大家待会仔细看我的操作哦。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操作:

1、将我们吹好的气球用棉线绑好,千万不要让它漏气。

2、在将我们温水瓶里面的热水(约70℃),倒入杯中大概多半

杯。

3、热水在杯子里面中停留20秒后,在把热水倒掉。

4、马上将杯口紧紧地倒扣在气球上。

5、轻轻的把杯子和气球一块提起来,看看气球不仅没掉下来还

黏的很紧。

原理:

当气球与杯子接触的地方内部与外部空气温度不一样,从而有压力差产生:气球内部的空气温度低,压力大,气球与杯子接触的外部由于热水空气温度高,所以压力小,这样,气球内部压力大的空气将气球压在纸杯上,这样用纸杯就可以将气球吸起来了。7.瓶子瘪了

师:同学们你们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没有,不用手不用脚能不能把塑料瓶子弄瘪? 生:怎么可能呢?难道它会自己瘪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筋一起来做个科学小实验,从实验中找到答案。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1.我们先将温开水到入瓶子里,再用手去摸摸瓶子,有没有感觉

到热。

2.再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倒出来,迅速的盖紧瓶子盖。

3.在这过程中观察瓶子,已经开始慢慢的瘪了。

原理:其实这是一个热胀冷缩的道理,因为我们往瓶子到了温水,加热了瓶内的空气,使它的压力降低,也就是瓶内的空气变轻了,这时瓶子外面的空气比瓶子里面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科学真的很有意思连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子都魅力无穷。

备注:以三个实验一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8.蜡烛吹不灭

师:对于蜡烛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停电时我们会用蜡烛来照明,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用蜡烛来庆祝,今天我会用蜡烛来做个小实验,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会有奇迹发生哦!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我们先把蜡烛点燃,然后固定好放在盘子上。

2、把漏斗的宽口对准蜡烛上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

吹气。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

吹气。

生:老师,怎么蜡烛吹不灭呢? 原理:

因为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师:以后家里停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大口的漏斗围在蜡烛周围,这样蜡烛就不会被风吹灭了。科学的世界很奇妙,仔细找找,还有许多神奇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

9.蜡烛抽水机

师:同学们都见过抽水机吗?

生:见过,插上电源就开始工作了。

师:今天我们要做个不插电源的抽水机,看看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还能不能抽出水来?

材料: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操作:

1、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状,把塑料管的一头穿过硬纸片。

2、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的放在桌子上。

3、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倒入玻璃杯

中。

4、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

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

5、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生:好奇怪呀,没有电源都可以抽水。

师:因为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瓶子里面气压降低,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所以就会出现以上现象了。

10.纸杯旋转灯

师:同学们,在家里我们用纸杯喝水,在肯德基店里用纸杯喝可乐,喝果汁。纸杯除了能用来喝水、喝饮料,给我们带来方便,你们还知道它在的其它作用吗?

生:可以做临时的烟灰缸、临时的垃圾桶。

师:现在我就用手上的纸杯给大家做个实验,看看它除了能接水以外,还有什么功能。材料: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先拿出纸杯一个,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

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

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

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

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

4、最后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杯子转起来了,好神奇啊。

师:因为蜡烛点燃后对周围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就会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使纸杯旋转起来造成旋转的现象。

备注:以两个实验一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

四、结束

以上的实验我们从中了解到了空气的原理、大气压的原理、热胀冷缩的原理,生 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好好去观察仔细去思考,你就会发现科学的大门正在为你们敞开。谢谢各位同学今天的到来,再见!

第二篇:神奇的空气宝宝-教案

教案:神奇的空气宝宝

七彩云南幼儿园中(2)班 张芊越爸爸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空气中的,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2、知道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萌发科学探究的热情,获得怀疑和探究的勇气。

二、活动重难点:知道空气对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没有破损的塑料袋、气球。

2、经验准备幼儿有吹气球的经历,有被风吹的经历,知道风吹在脸上和身上的感觉。

四、理论依据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是判断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指标。首先,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活动前的情绪调动能够使幼儿的主动学习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而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的维系,则是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其次,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首先体现在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或者说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另外,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用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学习。最后,由于幼儿获得的认识不是来自于教师由外向内的传递,而是经过了发生在幼儿自身内部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是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知识经验。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幼儿的经验水平是其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起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融入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目标和内容内化为幼儿的需求。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幼儿的探究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

三、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四、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

五、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型”。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在这一阶段所具有探究过程的特点,从而使开展的活动能够最大化的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五、活动过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中。

幼儿分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满空气,然后收紧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气。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幼儿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过观察到塑料袋的摆动,知道风的形成。

教师向幼儿讲解有关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1)空气是能够流动的;(2)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3、通过操作,知道空气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儿捏住自己的鼻子,通过尝试着不呼吸空气,知道人离开了空气是不能存活的。

六、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同时注意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三篇: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是在与中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离不开实验,实验出真知。所以这节科学课,我以五个实验有步骤地让幼儿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利用空气。原先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空气的变形”上,后来经过上网阅读有关空气的很多作用——诸如空气的动力、空气的浮力、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光合作用、保护地表的环境等等后,我改变了主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空气的神奇”上。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讲过于深奥的知识等于对牛弹琴,所以我决定从空气的流动性、空气是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的生命元素、空气的助燃性三个比较好理解的性质入手,设计了三个相对应的实验。活动表明,改变是值得的,幼儿这节课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第四篇:空气教案

<<空气>>教案

学科:初中化学 教师:关德峰

<<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 学 过 程

引入课题

师:(放映海南风光组图)大家看,这是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数高达数百万,那么,吸引众多游客的是什么呢?

生:阳光、沙滩、海浪、空气。(学生众说纷纭,当有学生说到空气时,)

师:很好,海南拥有质量一流的空气,被人们称做“天然大氧吧”。那么,空气在哪里呢? 生: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题空气的学习。(板书课题)展开课题师:我们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怎样才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呢?同学们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

生:开动电风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此处学生回答多少,就多少。)师:想一想,能否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可以利用你们桌面上的仪器。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板书:

1、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无声)师(手拿一个小烧杯提示):这个烧杯里有什么?试一试将一个小烧杯向下压入水中,会怎样?(学生探究实验1,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生7:压下去感觉有压力,小烧杯口有气泡冒出,水无法到达底部,说明确实存在空气。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主题。(板书: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也许对于今天的你们觉得很简单,但是科学家们却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研究才解开了空气的成分之谜。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呢?(多媒体播放连环画: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师:现在,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像拉瓦锡一样用定量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板书: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合作 共同探究

师:下面我们准备分四个大组进行探究实验2,(开始讲解探究目的和实验原理)那么,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请大家认真看老师的操作,尤其是一些关键之处。(边操作边讲解操作重点和观察重点): 希望大家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红磷用量和弹簧夹打开的时间来操作,看哪组同学的实验结果最接近科学家的结论?(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2安排,提示信息。并发给学生一张实验报告单)(学生们开始动手做实验,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实验;计划用10分钟)。思考与交流

师:好,已经有很多同学完成了探究实验。下面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从第1组开始。(学生开始逐个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边听边提问边纠正学生所答。同时多媒体逐个展示汇报结果。)

师:大家评价一下,哪组结果最接近科学家的结论?

生:第4组。师:给第4组掌声鼓励。(全场掌声一片)。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边说边板书)刚才大家观察到的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是┅┅,这个反应可用文字来表达:红磷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就是我们看到的白烟,很容易被大家误认为是气体,其实它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聚集而成的。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板书后多媒体展示实验汇总表)

师:为什么1、2、3组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边说边放映讨论题),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将答案补充完整。教师逐一讲解气体减少的体积少于1/5的原因:(多媒体展示)学生补充三个答案后,可将第2组燃烧过的红磷放在实物投影上,看看有没有烧完?

师:大家想一想,刚才第2组的红磷用量是很少的,但是为什么还有少量红磷剩余呢?学生开始讨论。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回答,边补充边完善。师:(小结)红磷燃烧到一定时候,由于瓶内氧气剩余不多,红磷不再燃烧了,氧气有剩余,瓶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就会小于1/5。

师:以上是我们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板书:

2、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补充“粗略”二字)。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早已解开了空气的成分之谜。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的测定出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板书:

3、空气的精确成分)(多媒体展示:空气的组成和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配音介绍:大家看,氧气在空气中并不是最多的,它占空气总体积的2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占78%。其余还有1%的气体中,是后来的科学家陆续发现的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占了0.94%,剩余的被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杂质平分秋色,各占0.03%,其他气体中主要是水蒸气。)课堂练习

师:我们来看一道题:(多媒体展示题目:)(接着做课堂练习题:多媒体展示)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3.空气污染及防治等相关问题. [作业]练习侧和一张环境保护的小报.

第五篇:空气 教案

空气

肖露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问同学们,风是怎么样形成的,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生长的更好呢?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周围,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师: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1、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2、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还可能有以下答案:

4、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师:同学们刚才的方法都非常好,说明大家平时都很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的化学史实,了解一下拉瓦锡是如何测定空气组成的。

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

[过渡] 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就一个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书上的实验2-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要用到哪些仪器:

1、介绍仪器的名称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也就是检查这个装置是不是漏气,我们通常用的方法是用我们的手或者热毛巾捂住集气瓶,由于我们手或者热毛巾是有温度的,所以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通过导管进入水中,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漏气也就是气密性好,如果没有气泡,说明漏气。

下面我们就要开始实验,这个实验我们用到的是红磷和空气,(板书)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这边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集气瓶中的水是干什么的,水以上的这部分是什么,我们将这部分空气平均分成五等分。

2.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 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在它冷却的过程中我们来看一下红磷燃烧的现象有哪些,生成大量白烟,这个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它是一种固体小颗粒,所以形成的是白烟而不是白雾,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5.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打开止水夹之后,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刚才我们在集气瓶上做了记号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来空气中哪个气体的体积。

实验我们已经做完了,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这个实验的反应原理是怎样的,为什么原来的集气瓶中要装一些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

1、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2、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冷却之后才能打来止水夹

如果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想一想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这个结果。【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没有及时塞上橡皮塞

4、空气没有冷却

通过刚才的反应我们已经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了吧,现在里面主要还有什么气体,现在老师把火柴棒伸入集气瓶中 发现什么,熄灭,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除了氮气和氧气

还有哪些气体,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混合物,纯净物的介绍。

下载神奇的空气教案流程(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神奇的空气教案流程(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气 教案

    集中教育活动计划 班级:大 班 教师:杨 瑾 活动内容:科学活动——隐身的空气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了解空气的一些特性,知道空气对人类及生物的重要性。 3......

    暑假日记之《神奇的空气》

    暑假日记之《神奇的空气》 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晴 你知道一张纸的力量有多大吗?你相信一张纸能托住一杯水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其实,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相信。但是,看了妈妈亲手......

    空气教案(推荐阅读)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课题分析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并不是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节课我们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

    《抓空气》教案

    中班—《抓空气》 科学教育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袋子去抓空气,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是会动的。 2.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装空气,并制作小玩具。 3.体验装空气的乐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

    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空气中有什么 养马小学—王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3课空气中有什么。计划课时1课时。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

    空气炮教案

    空气炮(一) 一、目的: 〈一〉制作简易空气炮。 了解空气炮形成的原因 二、原理: 空气炮是利用容器内的空气受到挤压后,体积会瞬间减少,容器内的空气同时也会被压缩,空气经过小......

    寻找空气 教案

    目标:1、初步了解空气是 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特点。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过......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2、建立气体的初步概念,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