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语言、鉴赏语言、感受语言美。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善于寻找和确定训练点。首先,根据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来确定;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的分年级要求来确定;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来确定。另外,还要精心设计恰当的训练方法,分别加强对词语、句子和段的理解运用,以及对课文的复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抓好信息反馈,注重发挥语文课的整体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认识不清,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讲解和分析,满堂问、满堂灌,既挤掉了学生读、述、背的时间,也挤掉了学生推敲词语、领悟语言、鉴赏语言和感受语言美的时间。学生虽然学完了课文,但仍然普遍存在着表述词不达意,下笔语病甚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上来。1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1.1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小语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是什么?语文大师叶圣陶老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语文”中的“语”指语言,“文”指文字。我们常说的“语言”就是口头语的意思,“文字”就是书面语的意思,这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既然“语文”即语言文字之意,那么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无疑就必须把功夫下在语言文字上面,否则就是跑调走弦。语文还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各门学科都需要这个工具,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各项工作,同样离不开这个工具。要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就必须加强训练。
1.2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特定的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可分做两层讲,第一层讲语文学科的特性,特定的教学目的,即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达到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由此可知,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而思想品德教育是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式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不会真正有效的,学生的思维是在语言发展的同时得到发展的。
1.3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不少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内容情节分析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上成了语文知识传授课,上成了常识介绍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时,上课伊始,先引导学生理解一下课题,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接下来便是不分难易,不分主次,逐段提问分析。诸如: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碉堡?他在炸碉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在关键时刻他又是怎样做的?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样向董存瑞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忙于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原封不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很少动口读书,更没有动笔的机会。这样的教学从形式上看,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挺不错的,一篇课文讲完了,课文内容是理解了,思想教育也进行了,但是课文里的好词佳句没有引导学生去品析,锦言妙语没有设法让学生去记住,更没有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习题让学生去练一练,甚至学生连课文都读不好。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受到了多少语言文字训练呢?他们的语文基础怎么会不差?面对这一现实,不少语文界的专家也大声疾呼,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语文课必须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2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2.1要善于寻找和确定训练点
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无非是字、词、句、段、篇,形式有听说读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是一篇篇课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是对课文里的每词必训,每句必练,而是要寻找和确定几个训练点,从而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在寻找和确定训练点时,要注意强化词句,淡化篇章,以读为本。因为词句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因素,如果词汇贫乏,词用不准,句写不通,即使懂得一些布局谋篇知识,还是不能把文章写好。再说,语言不是轻易学到手的,非多下苦功不可,而“读”则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怎样寻找和确定训练点呢?
2.1.1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疑点
富于感情的课文,必须把感情朗读作为训练点;语言生动;文字精美的课文,则应找出特别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把品词析句作为训练点;常识性说明文,则可以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用词准确作为训练点。总之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训练点。2.1.2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各年级要求
低年级要把字词句的训练、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作为训练点。一篇课文教完,学生应能读得正确流利,理解内容。词语和句式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尤其要通过多读加以积累。回答问题,复述课文,都是说话训练,既可以吸收课文的语言文字,又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比如:我在教《秋天》一文时,这样设计教学环节:①说。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稻子熟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等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为学习《秋天》这一课打下基础。②听。让学生边看边听课文录音,通过听初步感受秋天的美。③读。让学生读读课文中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再次感受秋天的景物美。④写。学习课文之后,再让学生到公园或田地、花园、菜园去观察那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并写出来。因为有了前三步的训练,学生写起来感到比较轻松。通过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书面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中年级除了继续重视词和句的训练外,还应把段的训练作为训练点;高年级还要把词和句的训练作为训练点,适当顾及篇的训练。比如在讲《长征》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史实,学生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如何才能拉近距离,让学生“耳闻目睹”红军长征的悲壮场面,“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呢?上课前三分钟,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以渲染气氛。一上课,先放三分钟红军长征的录像,并伴以《长征歌》,让学生犹如亲临长征,就像当年长征中的小战士一样,再受感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突破时空约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接着我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激情去诱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逐字逐句地认真读,认真想,去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以求让诗中情、教师情、学生情达到共鸣。
当学生入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后,我引导学生在每联诗中,先找出红军“长征难”的字词,认真读出长征的难,认真去想像“怎样难”,难到什么程度;再找出突出红军“不怕难”的字词,读出红军不怕难,想像红军怎样不怕难,进而领悟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情激趣、以情诱导、以读引思,使学生情满胸臆。
2.1.3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点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具体谈谈怎样确定训练点。①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是感情强烈,中心明确。所以首先要把感情朗读作为训练点,根据教材所在单元安排的重点基本功项目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还应把练习概括中心思想作为一个训练点。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都是用向亲人告别开头,接着回忆往事,最后以反问句作结,结构相同。因此,应把教会学生读段方法作为一个训练点。③课文用词准确,句子生动,几处使用反问句,则应把用得非常准确、对表达中心作用重大的“雪中送炭”、“唯一”、“情义”、“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和反问句作为训练点。④课文文质兼美,不可多得。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以扩大语言积累。2.2要精心设计恰当的训练方法 2.2.1加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训练
对于词语的读和写,教学时困难并不大,问题在于词义的理解和词语的运用上,如何引导学生懂得词义和运用词语呢?我主张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查字典。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③直观演示法。④近义词替代法。⑤比较法。即通过删、换、调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做,学生不仅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但理解词义并不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教《小小的船》一课时,有的老师这样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这篇课文的第一句是“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老师教学“弯弯的”这个词语时,首先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讲词,让学生知道“弯弯的”是说月儿的样子的,接着通过“弯弯的”与“弯的”对比,让学生懂得“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这样学生理解了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又体会到了它的美态。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东西是弯弯的,弯得很可爱,学生马上联想到“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河”。这样的教学,既实且活,改变了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运用表达的现象。又如《松鼠》一课,有的老师教学时抓住首段中的“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这句话进行了如下的词语教学: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这句话,然后问:“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学生马上回答是“嵌”字,接着老师让换成“长”字后的句子,拿它和原句比较,体会作者为什么用“嵌”而不用“长”。学生在读中比较鉴赏,从而领悟出:一个“嵌”字把小松鼠写活了。松树的眼虽小,但“闪闪发光”,很有神、很灵活,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卡”在它的面孔上一样,显得那样美。读后让人感到一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小松鼠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若是用“长”字,就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反而会使句子显得很死板。
再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中,文中写弟弟很懂礼貌,有这样一句话:每次到黄伯伯门前,他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其中“轻轻”一词,并不难懂,要学生正确理解它的意思和作用,可先让学生理解“轻轻”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他为什么要“轻轻地敲”?把这个词去掉会怎么样?若换成“咚咚”又怎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对“轻轻”一词用在这里的意思和作用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作文时用词要准确。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教学句子“同归于尽”这个成语时,如果只让学生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一同走向灭亡或一同死去),可引导学生换成别的词语看看怎么样。若换成“光荣牺牲”,对“妈妈”来说当然恰当不过了,但说敌人的死就不能用“光荣牺牲”。若换成“一同死去”对敌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不能表达作者对“妈妈”这一壮举的崇敬之情。换来换去,学生就会领悟到作者在这里使用“同归于尽”这个成语实在准确,绝妙极了。有些词语,不仅要学生理解它的本意,还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引申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如“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其本意,再理解其比喻义,然后,引导学生把它放到课文里具体理解:“雪”在课文里指什么?“炭”指什么?“大娘”是怎样送的?“送”的结果怎样?这样,通过联系课文,学生不仅理解了“雪中送炭”的深刻含义,而且读懂了整个事件,真可谓事半功倍。
在运用方面,除了常用的造句法,词语搭配法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辨析近义词的练习(选择近义词填空,更换近义词),修改用词不当的病句,在句子里加修饰语,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教师还可以设计一段话,在句子中有目的地留出括号,让学生分别填上在课文中学到的新鲜词语„„
2.2.2加强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训练
在教学中应抓住哪些句子进行训练呢?①对表达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②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③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精彩句子。④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领句、结句、过渡句)。低年级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懂得一个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句子由两部分组成,会说、会写一句要素完整的话,结合课文学习一些简单而又常用的句式。
在理解方面,常用的训练方法有: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②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③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④用缩句法理解句子。⑤从句式和作用上理解句子。⑥还可以用比较、移位、补充和改变句式上来理解。
例如《鸟的天堂》结尾的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按照如下层次去理解:
① 解词析义
前一个“鸟的天堂”之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之鸟的乐园,“的确”就是“确实”、“真的”。
②疏通句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棵大榕树的确是鸟的乐园啊!③ 弄清句式
这是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热情赞美大榕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若换成陈述句就意平而情淡了。
④了解作用
篇末点题,照应前文。⑤ 朗读品味
在教《小马过河》一课时,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照教材内容,选择可以迁移的常用句式,设计了这样的训练片段:
在讲读到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深浅看法不一致时,老师问:“为什么同一条河,老牛和松鼠的说法不一样,而你们又认为它俩谁的说法对呢?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因为老牛的个子高,所以它说河水很浅。”另一个学生说:“因为松鼠的个子矮,所以它说河水很深。”而后,老师又问:“小马认为河水是深还是浅呢?请同学们用‘既不像„„也不像„„’的句式说一说小马的看法。学生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老师追问道:“为什么小马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呢?”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再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把上述说过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又如《手》一课的第二段写了握手、抓柴、议手三件事。议手这件事中描写王新春教训那个学生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教学时,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训练:先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这句话中“手”的含义,即知道这里的“手”含有“艰苦劳动”之意,然后让学生把这句话改为:“没有艰苦的劳动,这里还是一片荒坡”。然后把这两句话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哪句话在课文中表达效果好。学生通过品味、鉴赏后认为原句好,因为这里是反问句,更能强调艰苦劳动的作用,不通过艰苦劳动,自然面貌不会得到改变,荒坡也不会变成良田。读来,使人对陈秉正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由以上教学片断可知: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基本句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捕捉语言因素,设计出有效的训练程序,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就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2.2.3加强段的理解和写段训练
语文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善读书,还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想表达、乐表达。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语言因素及段式结构进行段的训练。教学时选择描写精彩、最有特色、利于词语积累、便于灵活运用的段作为训练点,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弄清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认清段式结构的组合规律,领悟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样学生便能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地的学会构段的方法和技巧。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河上行路的时候,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疾驶的时候,它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它能够挤进挤出。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特别快,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学习这段课文时,有些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然后自读这段话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学生通过自学,知道这段话先总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分述驾驶技术怎样好。分述时分三种情况具体说明,即疾驶时能拐弯;拥挤时能挤进挤出;极险极窄处能穿过去。最后从侧面写船速快和反衬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在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构段方式后,老师让学生以先总述后分述的段式写一句话,学生都能按要求写出一段语句通顺的话。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家的玻璃缸里有一条美丽的小金鱼。它的两只眼睛鼓得大大的,像两颗珍珠。胖胖的身子上面整齐地排列着金黄色的鳞片,身子上下和两边都有大小不同浅黄色的透亮的薄片,那是鳍。最美丽的是尾巴,长长的、黄黄的,像纱巾似的。
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已有的语言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读与写紧密结合,从而达到由“入格”到“出格”的目的。
2.2.4加强复述训练,提高掌握语言的能力
复述,是促进学生将课本语言吸收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复述时,可针对课文实际或复述全文,或复述重点段,或复述重点句。通过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化。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中写了表现采蒲台人民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两件事。当老师教学一个男人为掩护干部光荣牺牲这件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老师读有关这件事的课文,让学生注意事件发展的过程,想象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准备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这个故事。
读后提问,这件事的发展过程是什么?可分几步?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学生答:这件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被捉、审讯、牺牲和怀念”四步。
老师稍加点评后请一名朗读最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这件事的课文,让其他学生闭眼听,边听边想象要补充的细节,然后同桌互相说说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同桌互说后,师让生自读课文并纠正互说时的不恰当之处,为分步试说扫清障碍。自读自纠后,师请四位学生分别试说被捕、审讯、牺牲和怀念这件事的发展过程。生边述师边肯定优点、指出问题,最后请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示范。这位学生作了如下复述:
枪掩护过去,闯了一关。这时一位面黄肌瘦的男人背着一捆黄色的苇草回村,他还没有来得及喘气,便被敌人发现捉住了,敌人恶狠狠地问:“你是八路?”他放下背上的苇草,镇定地说:“不是。”“你村里有干部?”他仍然不慌不忙地回答:“没有。”敌人恼羞成怒地举起沾满鲜血的屠刀砍断了他的半边脖子,接着又问:“你村里有八路”?“没有。”他忍着痛,歪着头说。妇女们看到这种情景再也忍不住胸中的怒火,放开嗓子齐喊:“没有!没有!就是没有!”这声音震撼天地。敌人惨无人道地杀死了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他是那样的刚强,那样的宁死不屈„„
从学生的复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创造的潜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复述的过程也是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要使课本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就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
2.3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3.1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训练形式上,要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力求在课堂上人人动脑、动口、动手,改变少数人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局面。课堂上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自学和练习时间,一些重要的集体活动,如指名朗读、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等,都应安排学生个别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做好准备。
2.3.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给学生
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研讨语言文字的规律,尽可能自己得出结论。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学的是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形成自尊自强、独立健全的人格。要提倡质疑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巡视,一是捕捉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反馈信息,为教师的点拨、引导提供切合实际的材料;二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将课外移到课内进行。2.3.3及时抓好信息反馈
“反馈”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认真抓好“强化”与“矫正”。“强化”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可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之产生成功的愉悦;“矫正”就是对理解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或不到位的知识点,首先引导学生相互纠正或补充,当学生感到确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再点拨或作必要的讲解,并采取多种训练方式,促使大面积达成目标。
2.3.4注意发挥语文课的整体功能
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功能。但是语言文字训练是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因此,阅读教学要抓住每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加强训练。要自始至终把读(默读、朗读、背诵)放在重要位置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句、读段、读篇、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通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说或写的训练,通过用词造句、写片断、写读书笔记等,把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发展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参考文献: [1]王克昌 《河南省特级教师教学经验谈》 河南大象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2]李伟建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999年第4期
[3]张明恩 《浅谈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河南教研》 1999年第2期 [4]魏国良 出版
[5]苏培成 10月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现代语文教育论》《语言文字及应用研究系列丛书》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中心小学
第二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
【摘 要】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切实落实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积累;语言表达;逻辑能力;语言特色。
【正文】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语文成绩、过于看重学生的笔试内容,往往忽略了语言的训练,作为教师的我们总认为,作为中国人,语言是不用学习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听见一些数学教师抱怨:一些学生逻辑性太差,一些语文教师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些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述不清楚呢?不难看出,良好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逐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积累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使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组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进而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语言,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而逐渐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翠鸟》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文中描写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整篇课文洋溢作者对翠的鸟喜爱之情。所以,在学生快乐的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累以下词汇:橄榄色的头巾、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小巧玲珑等词。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就会不断增加,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积累量。
二、创设“讲故事”活动,提高语言表达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该阶段的他们不喜欢呆板的课堂氛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喜欢教师的照本宣读。然而,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曲折、生动的情节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落实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讲故事”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描写的环境,领悟语言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采用看图说话,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在小学阶段是有阶段性的发展的。在低年级,主要是看图说话、写话,到了高年级就进入了看图作文的阶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我经常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表述出一段完整的话,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图片中的内容,最后,让学生组织语言将图片中所描述的内容表述出来,进而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讲完《香港(gǎng),璀(cuǐ)璨(càn)》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进行全面观察,并把它具体地表达出来。在结束这节课之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美丽、繁华的香港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自主组织语言表述图片所描述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在不断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鼓励自主发展,发展学生语言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性格、兴趣爱好,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是根据某一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进而使学生得到综合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寓言《南辕北辙》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要去楚国的那个人的愚蠢。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一:文中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问题二:他为什么到不了楚国?他到不了楚国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的也阅读方法,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宏.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陈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三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他们有目的的语言训练。那么,在低年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入语言训练 根据低年级儿童听觉灵敏、记忆力强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词句训练,在汉语拼音教学阶段,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韵母“o”时,彩图上画着一只公鸡“喔喔叫”,我就让学生说说:“公鸡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早晨,公鸡喔喔叫,叫人们早起。”教单韵母“ü”时,彩图上画着一条鲤鱼在水中吐泡泡,就让学生先说说:“鲤鱼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小鲤鱼一边游一边顽皮地吐泡泡。”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n”时,彩图上画着蓝天白云,提示:“蓝天上飘着什么”学生很快说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样,通过由浅入深、从简到难的说话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拼音,还积累了词语和句子,语言训练的目标得到了落实。
二、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 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基础,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要从小抓紧,让学生一入学就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如教“丢”时,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一
个学生说:“去字加撇就是丢。”另一个学生说:“撇加去字就是丢。”还有一个学生说:“撇下加去就是丢。”这三个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分析丢字的字形都是对的,可我并不以此为满足,接着问:“你们想想看,哪个同学讲得最好为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继续开动脑筋,经过讨论,认为第三位同学讲得最好。因为第一位同学既没按笔顺说,也没说明“撇”的位置;第二位同学能按笔顺说,但也没说明“撇”的部位;只有第三位同学既按“丢”字的笔顺说,又说出“撇”的部位。这样教学,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突破了难点,把“丢”的音、形、义结合起来了。实践证明,在识字教学中,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中心切实抓好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当他们升入中年级接触命题作文时,就不显得脱节和难以“攀陡坡”了。例如:用“花”组词(花盆、花朵、花篮„„),然后分别用这些词造句:“这里有一个花盆”、“我有一件花衣服”等。在这个活动中,给孩子们的任务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对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求知欲表现了对事物的兴趣,就带有了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必须有语言行为的实践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的训练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改变讲读分析的方法。传统的教学一般是逐句分析,逐段讲解,这样不利于语言的培养。我觉得,课文教学时,一般不要进行逐句分析,逐段讲解。对课文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方法不要强调理性的认识,而应该强调感性的积累。对课文中字里行间包含的比较深奥的内在意义,一般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要改变讲
读分析的方法,压缩分析讲解的时间。如教《我们也要当红军》一课,在理解思想内容方面,只要求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能够回答:“毛主席怎么知道两个孩子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两个孩子为什么要当红军”这样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难度不高,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回答,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对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2.熟读中悟其情。课文中的语言都是最规范的语言,让学生多读课文中的语言,对丰富儿童内部语言以及对儿童内部语言的规范化都是很有好处的。通过读,学生能获得对课文的直接感受,达到对文章的情和境的整体把握。因此,要十分重视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在读中思考、理解、品赏,从而使情得到陶冶,语感得以增强,语言也得到积累。3.精心设计提问,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想、丰富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的有效手段。因此,如果向学生提些有趣味性、富于想象力的问题,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语文教学中,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就越要具体形象,因为抽象性的问题越多,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地概括。尤其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为了突出低年级训练重点,特别要注重语言文字提问,例如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换词,加一些词使句子更具体等.4.利用课文,说写结合。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水平,从一年级开始,我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写结合。刚开始只要求他们说句写句。之后,过渡到说段写段,最后要求学生加工润色,整理成
文。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吃食、活动后,就让他们有条理的先说后写。我也写范文,为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兴趣浓厚,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很有生活气息。说写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在生活中转化语言的积累 语言文字的积累,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运用。学生课外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但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死的,消极的词汇。如何使这些消极的词汇,转化为积极的词汇,被学生消化吸收。到了写话训练的时候,学生方能吞吐自如。
课堂上鼓励学生多用好词。组词的时候,说话指导的时候,教师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不应满足于基本的课内的词语。
每天抽一点时间,对学生进行句子的训练,让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说上一句话或者两句话,指导用词的准确,检验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教师也该主动的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跟学生进行交流,达到“共振”效果。
此外,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的赋有想象力,特别喜欢交朋友,同时又特别的喜欢告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室里开辟一块“说话墙”,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跟同学老师说的,都写在一张纸条上,贴到“说话墙”上面去。如果发现有新颖的词语,创新的句式,教师优先关注,刺激学生用词的积极性。
新课标课文,每篇都富有童趣,而且很多课文都留有很大的空白,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为学生提供说话写话,再创造的情境。比如三册课文:《坐井观天》,青蛙跳出洞口以后的故事。《纸船
和风筝》中,小松鼠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那么,每放一个纸船,它都会说些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运用积累的机会。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积累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积累写几句或一段话。
语文教学要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只有这样,才真正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厂溪乡中心校
江 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言训练有被削弱的严重倾向,这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落实好这一教学目标也是扎实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呢?结合近日的教学实践和新课标的精神,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语言训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 ”、“合作 ”、“ 探究 ”、“ 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 》 的有关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 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是工具 ,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 ,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 ,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 ,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 ,而需重新构建 ,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 ,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 ,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 ,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 ,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论文格式 》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中知识和能力教学任务的完成 ,必须依赖适当的方法 ,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强记强训。另外 ,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过程应积极主动 ,重视情感体验 ,才能转化成素养 ,因此三维目标必须整体推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
为主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 ,“ 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 ,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 ”。因此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 ,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 ,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 ,语文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 ,不着痕迹 ,同时又扎扎实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 ,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 ,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 ,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 ,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 ,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加以想象 ,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我要的是葫芦 》 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话:“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教师提问: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 ? 可爱在什么地方 ?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 ? 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棵葫芦的样子 ,最后让
学生结合图 ,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 ,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 ,教师把握不好 ,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如《白杨 》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习白杨树特点时 ,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 高大挺秀 ” 一词 ,引导学生看一看白杨树 ,对作者的描写有什么疑问 ? 让学生体会作者不用“挺立 ” “挺直 ”“ 挺拔 ” ,而用“ 挺秀 ” 这个词 ,是作者夸赞
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这个“ 秀 ” 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教师提示学生一个“ 秀 ” 字也写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才能谈得上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 留白” ,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 中有这样一句话:“ 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 ,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大海、河流、森林、果园、城市、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再比如《曼谷的小象》 中阿玲指挥小象为我们排忧解难,是通过“ 拍拍”、“ 摸着” 它的鼻子,“ 贴贴 ” 它的耳朵,“ 指指 ” 车子等动作来完成的。其实这是阿玲和小象多年来形成的默契,是他们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阿玲的这些指令变换成我们的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说清指令,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 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使训练能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思维,积累语言应该在语言文字的文字知识指导下引导学生认真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
第五篇: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 ──谈叶圣陶有关语言训练的思想
天津师范大学 高恒利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深入学习、领会叶老语文教学思想不仅必要,而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接受了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有新的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这就促使我们要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进行探讨,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们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就是语言
学科教学不搞清该学科的性质,教学将会出现偏差。语文学科,有它的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但究其语文学科性质,就是它的工具性。在坚持其工具性的前提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叶老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认为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总称。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不同形式。因此语文就是语言。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要弄清语言的性质。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语文学科也必然是有工具性。叶老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可以看出,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是叶圣陶先生一贯思想。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话和指点之后,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就是说,教师的指点和讲说必须要有学生参与,靠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来完成。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叶老的“训练”思想和朱熹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讲说、指点只是始而不是终,中间需要学生“自用吃力去做”才行。“训练”和学生的“练习”不是一个概念,学生练习是指教师(或教材)提出题目,由学生经过反复学习而完成,来掌握某项知识或形成某种技能技巧;而训练,叶老是这样认为的:“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这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所以我在前边说,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讲究方法,当然需要教师指点和传授,还要有学生积极的练习与配合,只有学生的“练”而缺少教师必要的“训”,或是只有教师“训”而缺少学生的“练”都不能称之为训练。
叶老在谈及训练时,曾深刻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他还说:“一曝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习,日积月累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只有将教师的训导和学生认真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称之为语言训练。凡要求学生练习的,教师必须加以指点,提出要求,并予以示范,引导学生加以思索和小结悟出其中道理,这样才是真正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训练要认真、严格。叶老提出:“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速度,这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他还认为:“严格不是指教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求学生练习的,不要练一下就算,是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之实际,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难道不需要认真地研究一下叶圣陶先生这些精辟的思想吗?
二、语言和思想要一贯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老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他还在不同的场合说过下边的话:“咱们不能抛开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管语言。”“就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句方面下功夫,这种想法也不对。”“课文中的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的文章与文学作品,皆须善读,由语言文字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故凡篇中之内容,决不能随便放过。”纵观叶老的这些思想,清楚地看到他十分强调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语言)教学中的人文内涵、思想训练、情感熏陶、习惯养成等都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文能力养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实现的。
语文教学中坚持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人文熏陶的统一也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之一,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可见,语言是“纠缠”着精神的,叶老也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合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阅读一篇课文,思想和语言不可分,内容和形式紧密配合,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透彻,才能体现出思想教育的深刻性、人文内涵的丰富性。语言和思想、人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情和理上,情与理在文章中往往是交融的。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情感陶冶,道理的启迪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悟。语文教学中,情理交融达到育人目的,其中学生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而教师的情感则和学生的情感要产生共鸣。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也是人学,“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而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超出科学的范畴。”(吉尔伯特·海特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情感要与教材结合起来,要入境入情,郭沫若先生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情感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那么作家感情愈强烈、愈普遍,而作品的效果也就愈强烈、愈普遍。”教材中的情理有时是含蓄在字里行间的,是靠语言形式表达的,学生往往难以体会深透,尤其是小学生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教师发自内心,形于辞色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教师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和品位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师生之间应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教师的良好浓烈的情感就像涓涓细流一样会悄悄地流进学生的心里,滋润他们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心理的深层感受,教师要先受感悟和感染,然后才有可能“移情”学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张志公语)
三、语言训练要分层次
语言训练有四个层次:1.感知性语言训练,2.理解性语言训练,3.运用性语言训练,4.熟记性语言训练。
感知性语言训练:训练学生初步理解生字、生词、初步理解作者表达思路的及查阅字典词典的能力。
理解性语言和运用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是语言训练的核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到会解词、析句、明段进而读懂全篇。不仅字面达到理解,而且要通过分析,概括和理解字里行间的含蓄之意,引申之意,比喻之意。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语言的方法。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要结合起来进行。解词、析句、明段、进而读懂全篇,理解作者成文思路,然后迁移到运用性语言训练中来的。叶老认为:“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文,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的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这就是指理解性语言训练而说的。叶老还在进一步指出:“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这又是指运用性语言训练而说的。可以清楚地看出,叶老一直主张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要统一起来。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但不能理解为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有人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惟在作文而由之产生阅读中仅言作法、技巧,叶老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说:“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果能不为死讲乱讲,而养成学生读书之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之中自能影响作文,固不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也。”语言训练中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的层次都要给予重视,才能达到叶老说的:“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老师训练必作到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熟记性语言训练:是训练学生对课文片段或全篇进行复述式背诵的能力以吸取知识。没有语言的记忆和储存,则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就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读写能力。一篇课文,思想人文内涵是其内容,语言是其形式,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是要从语言形式入手的。叶老指出:“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这些真知灼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语言训练要得法
训练要循序渐进来完成。语文(语言)训练要以教材中的篇篇课文作为“训练场”(叶老认为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从语言形式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等几方面都有所得。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不是朝夕的事情。诸如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理解词句、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品评欣赏语言,从语言入手深入理解词句以及掌握方法等等都要加以认真训练,持之以恒达到目的。而上述这些训练点达到目的又不可能靠一课书或几课书得以实现和完成,要从实际出发,始终抓住语言训练这一语文教学之本。返璞归真,真正教学语文。占用阅读课上很多的时间,搞一些与语言训练无关的所谓活动,这种做法不宜提倡。学生理解语言能力不强,运用语言水平不理想,与教师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或是不正确)是有关系的。训练操作不得法,训练点把握不科学,训练场安排欠妥当,这都是训练效果不佳的原因。语言训练违背真谛,思想教育、人文感悟又从何谈起?当然也就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难以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
“训练点”选择要优化,安排要突出重点,想方设法扩大师训生练的机会。采用“单元分组”法处理教材值得重视。这种分组方式是将同一组“例子”(课文)相对集中,这一组可以集中若干个训练项目,以此为平台,组织师训生练的活动。由于相对集中训练点,就能够比较好地克服训练点多而时间有限的矛盾,有利于教师的指点,示范,有利于教给学生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己练习,有利于教师的引导督促,也有利于克服学生今天练这个,明天练那个而可能产生的盲目性。才能达到真正训练的目的。叶老说:“我尝谓为教师者只须多动脑筋,经常为学生设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他还说:“多读多作很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方法。”叶老两点论述,提到了两个“切实”,切实者就是求真务实,语文教学的“切实”就是要认真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流、交际体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当然,也就为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特别是小学生,生活阅历不深,如果不着眼于语文(语言)这一素养的奠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而不顾,一味强调人文的感悟,那将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很可能会造成人文素养提高的落空。人文素养和人生阅历有着密切关系。我们都有此体会:有些在儿童时代不能深刻领悟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积淀,到了青年、中年、长大成人后,才会真正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思想境界也就随之得以升华。对小学生要求过高,急于求成,既不现实,也无可能,甚至违背儿童发展规律而适得其反。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科学育人。黑格尔说:“萌芽虽然还不是树本身,但在它自身中已有着树,并且包含着树的全部力量。”只要我们训练得法,把握根本,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坚持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提高语文能力和效率就不是一句空话,就会推动语文教学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这也是语文课改所希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