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感到难度较大,教学容易陷入困境,学生作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面对这一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研究,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实施有效突破,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开展了深入研究,重点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及其突破进行了深入分析,大胆实践,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分析
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效率低下,这与多个方面因素有关,既有学生主观态度与学习技巧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阅读积累不足、缺乏训练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兴趣低下
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是许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共同感受,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其乐于写作,这也是作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情感基础。
2写作素材匮乏
不少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知如何下笔。更有一些作文,语言干巴无味,情感矫揉造作,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写作素材非常匮乏,这与他们平时生活积累不足有关,也和缺乏敏锐观察的目光有关。
3阅读积累偏少
足够的阅读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广泛的阅读可以培养语感,增加词汇语句积累,增进对文章手法的感悟。许多初中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老师也没有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开展文学作品阅读,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偏低,缺少文化底蕴,这对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了严重制约。
4写作技巧缺乏
有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写不讲”或“只改不讲”,忽略了作文评讲和对优秀作文的赏析,学生的作文技巧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没有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加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没有能够充分突出重点难点,部分教师的作前指导类似于提要求,作文评讲未能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流于形式,不能一针见血、对症下药,因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缓慢是不可避免的。
5训练力度不足
许多教师还是局限于每周两节课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安排课外强化训练,也没有能够将作文教学与语文综合体系融合起来,作文训练量偏少。写作文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都有一个熟能生巧、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缺乏一定数量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当然会比较缓慢。
二、有效突破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路径
1缓解作文学习畏难情绪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运用心理学知识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心理疏导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一些片段训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我手写我心”的魅力,从而逐步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将其还原为一项正常的学习活动。
2指导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丰富素材。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在写作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另一方面,笔者还指导学生将生活中所观察的素材,如人文反思、自然感悟逐步记载积累下来,以便于作文写作时随手拈来,运用自如。
3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词汇、语段和写作技巧,教师一定要重视日常积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首先,要让学生加大阅读量,凡是可以推荐为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刊物,都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发挥班级“图书漂流柜”和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增加学生阅读量。其次,在阅读积累上下工夫,要求学生摘录美文、撰写读后感,将“读书交流会”、“经典美文大家品”等活动坚持开展下去,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切实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为写作开源。
4强化作文技巧指导
教师要将写作技巧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要注重在阅读分析中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汲取写作的精华,使阅读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发挥示范作用,以优秀的习作为引领,让学生直观把握写作技巧,对写作领悟更为深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评改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评改过程中得到锻炼、汲取经验,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
5加大日常写作训练频率
作文教学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训练作为巩固提高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加大训练量的方式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既强调技巧指导,又提供创作平台。除了每周作文课教学之外,笔者还专门开展了多写多练活动,既结合教学要求加大训练量,又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难点进行巩固训练。将学生作文中的难点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加强作文训练的针对性,也能够让学生在专项活动中提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难点突破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过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实际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积极打造务实高效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快速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225400)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
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
[摘要] 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对话陷入困境的关键问题是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学生问题;要想突破困境,必须构建大学语文学科,解决教师问题;选择贴近生活的课文,解决教材问题;明确大学语文的作用,解决学生问题;研究教学对话艺术,解决技巧问题。
[关键词] 教学对话;困境;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6-0104-03
成功的教学素来都离不开教学对话,无论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性教学,还是孔子探究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教学,无不是通过教学对话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大学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教学对话。因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那么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现状如何呢?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
纵观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现状,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和一些精彩的课堂对话,但总的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上课玩玩手机,对话懒得搭理,偶尔遇到提问,牛头不对马嘴。有些教师的实施效果是:“对话热热闹闹,评课都说时髦,再问学生所得,似乎无啥收效。”[2]导致这种现状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教师问题
教师是构成教学对话多元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具有教学对话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身份,直接担负着导演和演员的双重任务,对教学对话的成功与效果获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对话中是否都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呢?答案并不令人满意,在不少课堂里,应有的多向对话却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这种现象的出现,看起来是学生的不积极参与造成的,根子却在教师身上。为什么?
(1)职业倦怠。理工科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师,由于大多工作负担过重、专业定位困难带来的职称评定困难,致使他们薪资待遇过低,自我价值得不到自我或他人认同,于是一些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使本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的要素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懒得了解何谓教学对话,还是按照老一套教学;课堂里虽然也有提问答问对话,但学生司空见惯,毫无兴趣,这样就出现了课堂一潭死水的现象。
(2)缺乏经验。综合性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多由中文系教师担当,但他们多不愿教“大学语文”,因为“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很难有科研成果,评职称却主要靠科研成果,因此许多学校只得安排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去教,这些教师也只是以此为过渡,并无长期打算,既无教学对话的经验,也不想花工夫学习和积累这类经验,有的只是从毕业院校传承而来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方式,不唱独角戏岂不怪哉。
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学对话的凭借和依据;因此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对话的质量。大学语文教材的现状如何呢?史礼心先生说:“在大学公共课(不管是必修或选修)的教材选用上,没有哪一门课程像‘大学语文’那样,出现各自为政、自选自编、自为自用的情况。”[3]不管是什么大学,只要有销路,就敢编《大学语文》教材。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大的;仅从课堂语文教学对话的角度来看,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忽视了多元对话原则。既然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和教材编者的对话过程,那么大学语文教材就应该有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的课文;因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课文,才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激起他们对话的欲望与兴趣,他们会觉得这课文写的就是我或我们的生活,我们或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生活或生活体验,探讨的原本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因此自然会积极参与而津津乐道。但我们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则不然。以影响较大的徐中玉和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2001)为例,“该书编排时是按体裁分类的,全书共编集文章127篇,其中中国古代作品97篇,中国现当代作品25篇,外国文学作品5篇。”古代作品大大超过中国现当代作品和外国作品;还有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的第2个专题和第3个专题中,甚至把《文心雕龙?辨骚》和冯友兰论《周易》、张岱年论《易传》的哲学思想的研读材料也编入其中,其“古奥难懂连专业人士都未必能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4]试想一下,学生面对这些古奥难懂与他们的生活距离遥远的作品,能对什么话呢?
二是背离了陌生化原则。陌生化的作用在于更新人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使之感受到陌生对象事物的新颖与异乎寻常,从而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文的学习与此同理,他们对已学课文的兴趣明显低于未学课文;因此,大学语文应该多选那些学生没有学过的陌生课文。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则不是这样,而是大量重复中学语文课文。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2005)为例,“据我们统计,该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重复篇目有51篇之多,占全部124篇选文的41.13%。”[7]重复比例如此之大,学生岂有不产生审美疲劳之理,一看这么多老课文,学生哪有兴趣进行教学对话呢? 学生问题
在教学对话的多元主体中,学生是核心主体,其它因素,诸如教师、教材、教材编者,都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只能算作辅助因素。那么,学生是如何对待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呢?
(1)认识错误。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认识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语文能力与生俱来,多学无用,少学无妨,又不是专业课,没有必要下那么多工夫,只要不“挂科”就好。二是认为学了也无大用。大学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多是理工、财贸、工商、经济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即使很刻苦学习的学生,在严竣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眼中盯着的也只是专业课和行业的需要,至于语文能力,他们觉得有了高中的底子就行了。认识指导行动,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对话中的行动如何呢?
(2)功利对待。在课堂教学对话中,积极参与对话者有,但只限于少数对语文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多数同学都是抱着功利的态度,走进课堂的。尽管原因各异:有的是为了拿学分,有的是怕上课查点人数,有的是趋众随大流,有的是怕得罪老师穿小鞋,有的甚至是陪同学来的,原因很多,但决不是真心想学好大学语文进课堂的。加之同学们大多是从师传生受的应试教育中迈进大学校门的,对教学对话的教学方式,既不熟悉,也不习惯,有的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怎么会积极参与教学对话呢?
二突破教学对话困境的策略 构建大学语文学科,解决教师问题
因为真正的教师,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都希望自己所施教的学科日益发展充实,从而发展充实自己,大学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可是大学语文课程虽然开设已久,至今在《中国学科分类一览表》中却没有一个字提到,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发表文章,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研究杂志;教师申报课题,找不到对口的申报专业;教师评职称,甚至还找不到自己该填报的学科类型。这样教师岂能安心?如果大学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发展将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推动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能让大学语文教师找到学科归属感,提升责任心、事业心和教育质量,并有利于消除现有的教师待遇差别。第二,当前母语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凸显,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科,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研究,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学科理论支撑,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教师队伍。第三,大学语文学科化,能更好地适应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承担起国家赋予本学科的历史任务。”[5]学科的发展主要靠从事这门学科的人去发展,大学语文一旦独立成科,大学语文教师就会去研究它,充实它;研究与充实的过程就是教师发展的过程,教师有了发展,学科自然就会在发展中发展;这样教师的问题就会在学科发展中得以解决。教师问题解决了,突破大学语文教学对话困境就有了一支生力军,教学对话就有了强有力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选择贴近生活的课文,解决教材问题
学生是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学生,教材中的课文如果贴近他们的生活,就一定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成长中的他们,会有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在文本中找到答案,他们会觉得这课文原来写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于是他们就会津津乐道地探讨、摸索,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跟课文或课文作者对话。否则,课文中如果是那些古奥而远离他们生活的内容,他们会觉得这和自己不相干,何必花那么多工夫呢,难免产生厌倦情绪,那里还有心情积极参与教学对话呢?哪些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令学生喜欢呢?根据人人网对大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类型统计显示,校园青春励志类与玄幻武侠类最受大家欢迎,分别占比19%;排在其后的是历史传记,占比17%;随后依次是:文学名著14%、自然科学12%、经济管理类10%、哲学及其他9%。这些统计的作品虽属课外书目,不能与课文等同,但足可以见出学生的喜好,确有参考选用的价值;具体而言,在保持现有大学语文教材的优秀课文的基础上,还可选择一些多元化的语文材料,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100本书目》中的优秀典范之作、《聊斋志异》、金庸与古龙的武侠小说、西方现代派的优秀作品、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都可视篇幅的长短,或节选、或全选,作为课文,以开阔学生视野。说到底,只有我们心中有学生,眼中就有学生需要和喜欢的文本;因此,在选择课文前,一定要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令学生喜欢的课文,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有了学生喜欢的教材,教学对话就有了凭借与依托,学生喜欢的话题多了,自然会乐于参与教学对话。
明确大学语文的作用,解决学生问题
学习大学语文究竟有什么用?这是所有学习大学语文的学生都关心的问题。从语文本位的观点来看,语文姓语,语文的作用是提高语文素养,即交际素养与文化素养。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侧重提升哪种素养呢?侧重提升交际素养,显然重点要放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因为交际必须具有很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这是学生花了十二年时间学习语文的重点,大学语文如果仍与中小学一样,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必然厌倦,戏称“高四语文”自在情理之中。侧重提升文化素养则不然,文化素养是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养,主要包括道德素养、科学素养、文艺素养。衡量一个大学生是不是人才,文化素养是一个重要标准,因为一个没有文化素养的人,是难以在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的,更谈不上开拓发展了,这是大学生们都容易明白的道理;因此,大学生们没有理由不愿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可见,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兼顾听说读写能力提升的同时,应该侧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若如此,大学生们一定会积极参与教学对话以提高自己。
研究教学对话艺术,解决技巧问题
实践证明,对话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话仿佛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的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予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流,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芽新的理解和共识。”[6]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对话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以下三点。
一是巧设开放话题。话题是对话的起点,巧设开放话题,就是巧妙地设计那种围绕教学主题,通过开放性调动对话主体兴趣,从而不断推动教学对话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话题。它包括多元话题与两难话题。多元话题是指学生与文本的看法存在差异的话题、教师与学生的看法存在差异的话题、学生与学生的观点存在差异的话题,实际上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话题,围绕这种话题对话,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包容接受,都会收到对话的教学效果。两难话题是指解决它的选择存在差异和难度,它可以有两种选择,但无论哪种选择,解决它都相当困难,都使人陷入困境。正是如此,其开放性与挑战性非常大,既能激起学生积极地思维,又能挑起学生对话的热情,从而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二是强调主体融合。在对话过程中,对同一话题,对话主体之间会存在看法上的差异,各抒己见就成了对话不断进行下去的主旋律,如果对话者都固执己见,各不相容,就不正常了,对话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要强调主体之间的融合。因为教学对话不是聊天,不是海阔天空地侃大山,“而是通过对话,各自敞开自己的视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对方的视域,从对方的倾听与应对里反观自己的视域,并修正与扩充自己的视域;这样,对话就成了各方视域融合的过程。”[7]如何融合呢?一要尊重对方,只有尊重对方,平等待人,双方或多方才可能真实地交流,诚恳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二要胸怀若谷,搁置己见,对话才可能继续向前推进,对话主体之间才可能相互吸取他人有价值的见解,从而充实自己。
三是追求意义生成。文本的意思,只是作者的意思,要丰富文本的意思,还有待读者生成自己的意思,不过这种生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文本原意基础上的生成。生成一般有两种类型:体验多元探究生成与角度多元探究生成。体验多元探究生成是指调动对话者各不相同的生活体验探究文本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成。角度多元探究生成关注的却是解读文本的角度,角度不同,生成的文本意义则有异。为此,只要我们依据文本原意,在对话中进行多方深入探究,必能生成读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2]余国良.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5):31.[3]史礼心.《大学语文》教材综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7):28.[4]李小琼.中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问题研究[DB/OL].www.xiexiebang.com/eyjx/1?-2010-09-28.[5]彭书雄.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7-21.[6]伯姆.论对话[M].王松乔,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余国良.语文教学对话的起点、过程与目标[J].语文教学通讯,2009(3):17.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困境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困境研究
摘要: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对于目前飞速发展的社会而言,物理学的实用性变得尤为突出,对于一线教学的物理课教师更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除了教学辅助设施(多媒体)的建设外,还应该加强物理试验室建设,让学生学习物理,感知物理,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入门的物理教师,更应该加强教学上开拓思维,谋求创新。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个人的心得体会,供一起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教学过程;困境
1引言
单纯的依赖考试模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过于单一,教学过程应由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加强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物理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为本位,进而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2加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浓厚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对古老的教学手段需要更新模式,要求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教师教学需要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入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探知物理现象。教师教学中尝试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的实质是揭示物理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起学生学习的疑惑、惊奇、探知的情感,促进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动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
2.1引入新课进行情境创设
教学中,好的开端引入新课内容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这一教学环节。新颖的物理情境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摆脱学习上的迷惑与困境(学习无目的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领悟求知的真谛,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授“串并连电路”时,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链接,用串并连开关体会小灯泡的开关,并接连一个滑动变阻器,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这样实验的情境引入方式,把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唤醒,情不自禁的思考其中的奥妙,从而为讲授串并连电路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
2.2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物理课堂教学对情境的创设需要精心设计,提供学生学习探知真理的必要材料,引导学生想问题、导方法、出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有些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物理的知识和一般概念,教师需要在授课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比如:在讲授“浮力”时,教师可问:“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不会下沉,铁球会下沉呢?”学生必然会回答:“铁的密度比木块大”,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那么,一个空心的铁球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这时很多同学会有不同的回答方式,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答案情境下,将浮力的知识内容清楚的进行讲解。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教学过程设计应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探知自然现象的规律”
初中物理学科是贴近生活的一门自然学科,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每章、每节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见到的实物和现象的引入,学生能感知物理现象在身边的切实存在,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里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4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强调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所以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给出帮助和指导,对最后的结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
5结语
初中物理是学生走进物理的一门科目,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物理、学习物/ 3
理知识,教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上文结合实际,潜析了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情境创设等方面的一点点心得和体会,不妥之处望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相信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宋祖佳.初中教育中教学策略问题的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2013(01).[2]陈伟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中国物理教学参考,第34卷,(8).[3]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霍华.运用CAI创设物理课堂情境[J].广西教育,2001-Z2.作者:宋海霞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东三家乡中学 / 3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地位严重偏低
语文教学是由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块内容构成的,看上去写作占有半壁江山,而在高考中作文也占了60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在总的教学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我曾就此问题在本校及兄弟学校数十位语文教师中作过粗略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一半以上的教师很少上作文课。当然也有老师认为不上作文课也不要紧,因为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对名家名作的品味本身就是在写作艺术上的滋养;不过这仅是指作文指导课而言,课文即是指导的好例,但是作文评点课呢?这应是作文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总不能用名家名作点评来代替吧?缘于什么?就是
2、又有超过一半老师是不认真改作文的,没有认真改过,当然无法评点;这里又会有老师认为,作文可以由学生自己互改的,这是可行的,但必须与老师改穿插进行才行,而且学生改作文实际上还是要老师先有总体把握,对学生作文情况有明晰认识,而这是向来不改作文的老师所做不到的。老师不改作文,学生当然对作文没有什么动力可言,布置作文也是非“听取哗声一片”不可的了,于是有了
3、少写作文。有些学校规定一学期至少要有八篇作文(且要是大作文,区别是平时的小作文),也差不多就是两星期一篇,这恐也是无奈之举,只怕不给一个下限,就会老师索性一篇也不安排写了。在我所调查的老师中,基本上能到这个数(超了这个数的则仅一二位),有两三位只写了三四篇。而是否每一篇都批改过,就难说了。
要教师真正地重视作文,还是要在评价系统上面做文章,尤其是学校组织的大小考试,必须严格按照作文评分的标准来进行。而这一点,恰恰是被忽视的,改作文题的教师往往把这看作一件可随意为之的事,时间宽则仔细一些,照顾点文采、结构、字迹,时间紧了就随便打分,只求能保“底”(事先设定的作文平均分)。这就造成了学生常常不能得到实际水平所能得的分数,文采好的学生还好,因为毕竟语言摆在那里,躲都躲不开的;而中等水平与低水平的学生的档次却无法分开,甚至常有低水平的学生作文分远高于中等水平学生的情况,而仔细读来又完全应该倒过来。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或要除掉一部分本身喜欢写作的学生)自然就会觉得作文没有意义――中等水平学生认为自己辛苦写来却只能得低分,反不如随便对付的低水平学生,而低水平学生则更认为作文只要随便对付就行了,根本不用多写。反映在教师方面也是如此,既然作文成绩如此“变幻莫测”,又干吗吃力不讨好地安排写作文呢?本来积极的也变得不愿再写了。所以还是要对考试作文的批改认真对待,力求公平,让不同档次的学生有他们属于自己的成绩,且要拉开档次;这样,学生会提高作文训练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加大作文训练的强度,多写作文,多改作文,多上作文课。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的增加,但语文教师不愿在作文上花时间,本就是失职的。
二、作文教学的方向定位有误
语文老师可以不上作文课,却不能没有一二文采好的学生。通常我们会把他们的作文拿出来展示,或投到各家作文报刊,再有就是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文章发表了,竞赛获奖了,教师也跟着沾点光。但实际上这些同学文章的发表、获奖与教师并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作文才能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我们却往往以班里有写作好手为骄傲,将推荐他们发表文章、参加作文竞赛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而这正是作文教学定向的失误。
要让作文教学有其真正意义,则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广大作文底子不实(或者较差)、阅读量很少、对作文有厌恶感、恐惧感(并不完全像有些报刊上说的那样是因为老师要求写的作文不能让他们自由地抒情)的学生。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完成的使命,是“雪中送炭”,要做到“平民化”。
“平民化”的作文教学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这意味着老师不能只顾着“欣赏”好文章,而对文句不通、文采不佳的文章一勾了事,反而更加关注后一部分学生的文章。上作文指导(讲评课)也不能仅是读一篇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文章了事,因为更多的学生会想,反正他(她)的作文很好,我是写不出来的,反而没有效果,不如转向到这本来“沉默的大多数”上;在他们的作文中,我们也许很难找到一篇完整的可以作范文来读的,但毕竟基本上还是可以觅出一二“闪光”的语句的,将这些语句摘出来,用“妙语集粹”一类的题目拿到课堂上读一读,品一品,恐更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至少有更多的学生会努力在写作中添一些精彩的表达,这正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开始。再以此与读高水平学生的作文结合起来,则会使作文课更有吸引力。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或会锐减,但如果是真的想要大多数学生能在作文上得到益处,就非这样做不可。
三、作文“真实”把握模糊
按有些老师的说法,作文的“真实”体现于学生在自由状态下的心灵表白,而虚假则体现于对某些宏大主题的刻意趋近。这已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同,包括高考,也在努力给予考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打算彻底放手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却仍不时感到,他们在操着一种流行的腔调,说着流行的话语。这就是真实吗?这当然是真实的时代病症的反映,但绝对不是每个作为个体的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他们完成的是“复制”,而不是创造。于是有了这样的矛盾:不给自由吧,学生作文表达的不是他们自己;给了自由吧,学生表达的竟还不是他们自己。正因有这样的怀疑,我曾在自己的一篇名为《关于学生作文:自由与“作秀”》的小文中说:“在如今的学生作文中,我以为最可关注的倒并不是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而是在他们真实的想法和那些阴暗、深刻的表达之间,出现了怎样的虚饰。”
就我自己的粗浅思考来说,在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方面,我们要强调,真实也是分浅表和深层的,浅表的真实,只表达出了“感受”中的真实,并没有经过思想的过滤;而深层的真实则是经过思想的过滤的(思想是否具有相当深度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在写作文时,就必须强化“深层的真实”。比如写青春岁月、高中生活,学生往往就选择了写迷惘、困惑、叛逆和苦、累。这些当然可以看作是真实心境的反映,但都是浅表的,未抵达人的本质层。人是有对环境的超越能力的,正是这种超越性,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人。如果有学生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写文章,则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深层的真实,看到了一个人对本质力量的挖掘。但当然,这里还是会出现学生所想与所写不一致的情况,此处的微妙,就需要教师好好把握了。
第五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新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课程,过去重在强调文学性。从新课程准可以看出现在的写作课程则强调文学性、认识性、实用性的统一。
〖关键词〗作文教学中学语文困境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贯彻,以及中考作文比重的加大,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效果却极不理想,陷入了困境。作文课上,学生们愁眉不展、抓耳挠腮,其愁苦之状苦不堪言,哪里去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生习作呢?不会写、没有内容可写、言不及义写不出心中所想等成了阻碍学生写作的主要问题。因此,改进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
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模式固定。一方面,在目前的语文教科书中,作文单元训练中很少有具体的易懂的作文理论知识,几个字或几句简述,学生很难从中掌握写作知识,也无法实际运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在指导写作的技巧理念也过于机械,一般模式为:出题——讲授写作技巧(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组材等)——学生写作——批改——评讲。由始至终是老师的一条龙服务,很少有学生的能动展现。这样,学生的思路就陷入教师设计的框框之中,产生心理依赖,抹杀自己的思路,学习独立作文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写作信心受到压抑。
2、写作题目单一‘枯燥,压抑了学生的 写作兴趣和写作思路,教师设计的题目通常是在上课之前想出或单纯参考作文训练来命题,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阶梯性,一个题目可以被初中生在三年学习中重复翻抄,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
3、教学评价单向化。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标准和手段的不合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强调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只看重其文学性,只重视写作技巧。评价手段更不合理,只有教师单向打分,以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唯一标准,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参与评价
(二)、学生写作训练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对写作兴趣不大。前不久我对我们学校七年级四个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只有22.65%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50%左右的学生是惧怕写作。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是所有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事。
其次学生作文“共性”多而“个性”少。表现在很多同学的作文,写作材料司空见惯、千人一面;构思墨守成规、平庸无奇;立意苍白乏力、肤浅无神;行文更是如潭死水、呆板无趣„„前次我校七年级月考,出了个话题作文“感动”,近三成的同学写自己感冒,爸妈送其上医院。而在送往医院这一事件上又有近五成的同学写那天刚好下雨,爸妈为了儿女把自己淋湿。
再次学生评改作文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进行得很艰辛,因为其收效甚微,不能快速的转化为“反映老师教学水平的学生的分数”而往往被老师所忽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出路在哪儿?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初中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乐写作文
1、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机。教师应从学习、生活上关爱、激励、启发学生,时时感动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拥有写作的欲望。
2、降低写作要求,分解写作难度。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水平,确立作文教学目标,从学生身边和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写起,进行作文训练,可以适当进行仿写、片段训练,逐步提高写作要求,给学生适应的空间。
3、指导观察生活,感受体悟生活。新课标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感受人生的美好,产生美好的情愫,产生自己的见解,培育学生作文的本与源。
4、运用成就激励,促进长足发展。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写作上的点滴进步都要予以表扬,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更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在报刊或网络上发表作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作文竞赛,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写作的信心。
二、教给写作方法,让学生会写作。对初中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并没有掌握多少写作方法,要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考虑,教给他们布局谋篇等基本的写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掌握了基本的写作规范才能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创新和提高。
三、拓展丰富积累,让学生能写作文。
1、提倡积累素材,让作文血肉丰满。写作需要厚积薄发,积累一定量的写作素材是必
须的。要想让初中学生在写作中避免生搬硬造,要让他们写出有血有肉鲜活充实的作文来,就必须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农村初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手头资料少,网络资源受限,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充实学生的素材库。
2、拓展课外阅读,储蓄源头活水。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毕竟是狭小的,我们还要积极向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与写作方法,还可以丰富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进行课外阅读需记住一条: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同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并对感触深刻的文章写好读后感。
四、做到当堂评展,让学生会改作文。我们常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哪些问题和不足,然后再教会学生怎样改作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力求做到当堂评展学生的作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严重背离了这一点: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最少用一周的时间批改作文,作文发到学生手中时,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构思都忘干净了,教师的一两句评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在写作前可以从几个方面予以简单的规定,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写作情况并予以指导,及时批阅最先完成的部分文章,全体同学完成后,同学们可分组按照事先规定互批作文,批完后对优秀习作进行泛读展评,教师和参与批阅作文的同学谈习作中的优缺点,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当堂就某几篇问题习作进行修改或请优秀习作者谈创作体会。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让学生重视作文、对作文感兴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制定初中三年一贯制作文训练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最起码一所初中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坐到一起探讨研究制定整个初中学段的作文训练计划,该计划要在分析研究初一新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并结合中考要求达到的写作水平来制定,本着阶梯上升、逐步提高的原则,为学生写作能力的稳步发展铺好道路。初中各年级的作文教学都以本计划为纲,纠正随意性与盲目性,避免重复,提高效率。
六、不拘一格强化作文训练,重视作文运用,体现其实用价值,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逐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凭借每学期6-8篇课堂作文就能一蹴而就完成达标任务并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课堂提供给作文教学的时间极其有限,但我们可以积极向课外拓展:课堂教给方法,课外紧锣密鼓的进行写作实践。写日记、周记不失为作文训练的好方法,既能够积累素材,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
文章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另一种形式反映,是生活触动作者的心灵时的感悟和倾吐。生活时时处处都有文章,作文教学应还原其本来面目,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校日常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作活动计划书和写倡议书、通知、意见书、表扬信、时评等小文章;举行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等活动时,鼓励学生写演讲稿、发言稿等文稿;家长会之前,鼓励学生每人给家长写一封信,感恩父母、汇报学习情况。长此以往,就会培养起学生自觉写作的习惯。
七、发挥农村初中的优势,让学生走近自然,接受熏陶,写出灵性;感受农村生活,体悟乡民的淳朴自然,写出本真。灵性和本真是大自然馈赠给农村孩子最美好的礼物。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书写人生的瑰丽文章。
八、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方面的问题思考。
1、随着国家的富强、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师资教育状况很快就会有所改观。随着城市反哺农村时代的到来,有志青年也会拥抱农村这片热土,农村语文教师队伍也会不断更换新鲜血液。我们更要呼吁国人认识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作用,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2、我们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也不能停止探索的脚步,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丰富自己,对学生负责,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性地进行作文教学,别让农村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总之,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很强的语言活动。这种活动必将长期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平等、互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让学生开放心态,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自由写作,他们就会笔下生风,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在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3月第3版
3、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6年版。
4、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5、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6、李顺昌:《中考作文素质练习》,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7、作文导报首都师范大学
8、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