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冠华部长讲话0804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马颂德(2004.8.12 长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目的有两个:一是深入总结国家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和全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成绩,交流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经验,刚才徐部长的贺信中对大家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二是希望通过会议,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中的重要作用,确立创业中心在促进技术创新工作中的突出地位,提升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这对于在当前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国家高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会议选择在东北老工业重镇—长春市召开,一是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使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同志们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一些现实的感受,加深对于中央战略决策的认识,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是因为长春国家高新区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值得交流、学习和借鉴。这次会议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和长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吉林省委、省政府,长春市委、市政府,以及为会议筹备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 感谢!
2001年武汉会议提出“二次创业”,得到了国家高新区积极的响应,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能级的关键因素,也越来越成为我们的共识。在所有艰难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中,科技企业孵化器无疑是一个耀眼的亮点,自1999年全国创业中心工作会议以来,创业中心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服务水平、国际化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重要核心。今天下午,石秘书长还要作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工作报告,对下一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工作将做部署。下面,我结合最近区各地的考察,重点就加强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二次创业”这方面谈几点意见。
一、在“二次创业”新阶段,国家高新区必须准确把握技术创新工作面临的形势
同志们,经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技术创新工作对于国家高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需要我们再作过多地论述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就是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引导科技第一生产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走有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的重要战略措施。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在中国,一个人口众多,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建设高新区,更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回首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所克服的困难,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让我们自豪,展望未来,又深知任重而道远。我想,深刻理解国际、国内乃至地区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态,对于我们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主导的世纪,谁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2 谁就将牢牢地把握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动权。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过去长期采取的对科技发展不干预政策,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如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最前沿的领先地位作为国家目标,英国政府把创新作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核心。2003年美国安排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联邦政府研究开发支出,欧盟国家提出到2010年将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约70%。目前,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有20个左右的国家,他们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如R&D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9%。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始终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5位,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来自国外的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两届产生,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与世界发达国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上。根据UNDP公布的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关于各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的分析,按照技术创新能力、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传统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人力资源及其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测算,中国在72个主要国家或地区中排名45。除了老牌的发达国家外,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或地区还有:南韩(5),新加坡(10), 爱尔兰(13),新西兰(15),以色列(18),捷克(21),匈牙利(22),中国香港(24),波兰(29),马来西亚(30),墨西哥(32),泰国(40),巴西(43)。3 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我们不给以高度重视,那就是急功近利,不仅会贻误我们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会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经验告诉我们,由技术创新引起的产业突破性发展,有可能使后发国家利用经济技术范式变化的机遇,通过技术的学习和赶超,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实现发展的后来居上。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新的科技革命为我国实现经济超赶和民族复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科技经济的全球化,使我们能够对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加速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国家高新区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国际环境变化趋势,紧紧抓住当代经济科技大变革的机遇,把技术创新真正臵于“二次创业”的优先地位,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我国加快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全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明确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对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是深化实施“二次创业”的历史良机。
国家高新区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验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经过13年,特别是实施“二次创业” 3年来,53个国家 4 高新区实现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近60%的持续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日益加快,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更加巩固。2003年,国家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939亿元,工业总产值17257亿元,上缴税金990亿元,出口创汇510亿美元,上述指标分别是1991年的239倍、242倍、254倍和283倍。区内企业2003年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1%,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工业增长幅度20.2个百分点;在一些地方,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如长春、苏州、西安、绵阳等国家高新区工业产值已占全市的1/3以上。西部12个国家高新区为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七个国家高新区集中了大部分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活力。国家高新区以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国家高新区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通过国家高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实践已经表明,建设国家高新区,是积极应用国家政策,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方式。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局面,我们应当为过去的成就感到骄傲,应当为亲历其间感到自豪,应当对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充满信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国家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虽然2001年以来,国家高新区进入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新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来看,影响国家高新区实现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宏观经济环境中对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远未形成,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迟 5 缓,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优势实现更高经济效益,影响了企业向创新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国家高新区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期望值仍然十分强烈,导致部分国家高新区继续偏好以依靠要素投入来实现的短期增长为目标。目前国家高新区整体实力还不强,2/3以上的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在400亿元以下,4/5以上的国家高新区实现GDP占所在城市的比重低于15%;技术创新链不完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相互脱节,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不高,规模较小,效益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5%左右。
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高新区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勇担国家和地方调整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认识:
一是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逐步实现国家高新区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
国家高新区建区以来,体制创新能量的释放和土地、优惠政策、投资等要素的投入,是实现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优势势必将逐步弱化,对国家高新区的持续增长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国家高新区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按照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下时,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投入驱动,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技术来实现,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创新能力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面临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国情现实,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不可能长期建立在以土地为载体,“以地招商、以地养区” 的发展模式之上。如何实现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把国家高新区的持续发展建立在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之上,是国家高新区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新区仍然重招商、重项目,忽视技术创新,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把经济增长当作硬指标,把技术创新当成轻任务的现象,把技术创新当成了口号,喊在嘴上,没有抓在手上。这种思想观念、工作要求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必须坚决纠正。
我们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宗旨,就是要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壮大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而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偏离这个宗旨,忘掉这个最神圣的使命。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国家高新区的建区之本、立区之基、强区之策。如果国家高新区不能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基地,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不能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不能为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差距作出突出贡献,高新区就会失去生命力,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此,大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的目标定位,使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
在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建立在知识产权基础上的技术标准和各类创新联盟,作为保持其技术垄断利益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技术引进和学习成本,同时挤压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 强化对其技术供应的依赖。到目前为止,国家高新区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达到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五分之一;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是区外高新技术企业的两倍;国家高新区R&D经费支出占营业性收入 的比例只有2.37%,虽然高于其它区域和全国的指标,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当前,高新区创新能力不足与提高竞争力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并已经成为影响高新区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大部分国家高新区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这仅仅是 “地理”上的集中,尚未形成建立在专业化分工技术上的良好互动的创新合作网络,企业与高校等科研组织的合作机制不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和区域创新文化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现行的高新区封闭式管理模式,导致区内与区外、区与区之间创新活动分割,缺少有机融合和良好互动的机制,资源配臵效率不高,没有形成整体的区域竞争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国家高新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国家高新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而实现这些,国家高新区必须要从以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聚集产业的工业园,通过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向依靠自主创新的内涵式发展与招商引资的外延式发展并重的方向发展,在现有工业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提升为“科技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的国际化“科技工业园区”,使国家高新区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事项,我们草拟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发展纲要》,要求大家展开广泛深入地讨论,希望以此来推动国家高新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国家高新区继续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三是必须继续坚持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进一步明确国家高新区的法律地位,逐步有序地推进国家高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依法治区,规范发展
体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高新区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试点、探索工作,先后从调整机构、转变功能、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完善中介服务机构、营造发展新环境的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和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部分国家高新区所在地的人大政府都相继制定或修改了国家高新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正在加快。一方面,由于工商、税务、金融、社会保障等机构实行了垂直管理,高新区作为改革先行区所应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弱化,甚至出现了高新区与一般行政区合并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新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模式,也面临产业发展集群化、技术和人才快速流动的挑战。我们应该及时对高新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做深入分析,针对高新区管理的模式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并将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在高新区开展政府宏观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全面改革做好先行和示范。
三、国家高新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 “二次创业”的主要任务
国家高新区在“二次创业”新阶段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必须以“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为战略导向、以“三大基地”、“四个体系”为主要任务。即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坚持走自主科技创新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建设好创新研发、孵育转化和产业化三大基地,完善和优化市场、资金、人才和政策四大支撑体系。
一是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投资风险大、技术附加值高、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决定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必须紧密结合。大量事实表明,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发明,只有当它成功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它的价值才能得到最终体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才具有强劲的动力和蓬勃的生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科技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国家高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把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工作。
以产业化为中心,一方面要支持产业化前景好的创新成果进行研发和孵化,更重要的是要支持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企业都要经历从小到大、大浪淘沙、滚动发展的历程,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国内外成功高新技术企业的必由之路。国外的通用、菲利浦、西门子、惠普、英特尔、微软以及国内的联想、方正、华为、海尔等成功企业,都是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发展起来的。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是 10 中小企业,它们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国家高新区要充分认识高技术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把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从具体项目建设转移到创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成长的环境上来,重点支持体制新、机制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要坚持走自主科技创新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自主创新是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正在走向富裕和强大的中国,必须有与自身地位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为支撑。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重点跨越,跟踪模仿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更不可能实现后来居上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对于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坚信在各方面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经济、科技、教育诸多方面获得很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能够把自主创新工作做得更好。国家高新区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集,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要认真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
在积极推进自主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广泛吸收全球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技术水平总体较低,目前国内企业中的生产设备仅有2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却有30%处于国际落后水平,必须通过技术引进,尽快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和在更高的层次上自 主创新、实现跨越,要把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加快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步伐,逐步实现从引进、跟踪、学习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
53个国家高新区由于所处区位、发展基础、资源条件的不同,已经呈现层次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在选择技术创新道路、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上,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位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国家高新区,要依托所在城市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雄厚的科研力量,把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臵。沿海城市的国家高新区,要依托已经形成的技术引进基础和经济实力,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创新放在突出位臵。其他高新区,也要结合实际,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关系。
三是要建设好创新研发、孵育转化和产业化三大基地
创新研发、孵育转化和产业化是技术创新链的三个关键环节,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大基地的密切结合与有机互动,这是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的重要前提,是增强技术创新体系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是提升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聚集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1、聚集创新研发资源,建成自主创新研发基地。创新成果的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链的源头
没有大批创新成果的聚集,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会萃,成果聚集,国家高新区要继续加强同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密切联系,抓住科研院所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机遇,通过引进和联办等形式,建立关系密切的创新研发基地,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研发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化,让 12 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化得到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成果的有力支撑。在注重科研院所的同时,要更加强调调动和组织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参与科技创新研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R&D的投入,提高自主研发水平;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和动员社会其他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创新研发各种,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原动力。
2、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基地 国内外发展经验证明,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推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形式。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技术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和中间环节,是实现创新成果到产业化的重要桥梁,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数量已经超过500家,成功转化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助推器,已经成为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摇篮,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高新区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重点在“两个基础”和“三化”上加快推进,以进一步提高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基础,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体多元化、功能专业化、形式多样化。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会化的科技创新孵化中介服务机构,为创新成果孵化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3、以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承接成功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企业的重要载体,是形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重要基础,对于国家高新区加快聚集产业、提升园区形象、壮大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一要明确产业定位。目前,53个国 13 家高新区都把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作为支柱产业,相当多的国家高新区没有进一步细分明确,导致一段时期社会上对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产业趋同的印象。实际上,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是大的产业门类,从大的原则来讲,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没有错。但是,具体到国家高新区这样的小区域,必须对两大产业进行细分。据有关分析,在产业细分基础上,发展一个很小的产业链,都可能形成上百亿元的产业聚集。贪大求全,产业基地难以建设,产业聚集无法形成。国家高新区要结合自己现有的产业基础,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够培育的产业趋势,明确更加细分的产业定位。二要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积极形成上下游产业的有机配合,打造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群聚效应。重点推进三个层面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是国家高新区自身形成以区内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二是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联系区域内传统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三是跨地区特色产业集群联结形成带状产业集群。
四是要完善和优化市场、资金、人才和政策四大支撑体系 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其中,市场、资金、人才和政策是最重要的支撑条件。
1、完善和优化市场支撑体系,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科技产品进入和拓展市场创造条件
我国民族高科技产业整体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在市场上难以和国外同类企业抗衡,需要得到大力支持。国家高新区要认真研究WTO有关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民族高科技企业,坚决予以市场保护。要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特别要认真研究绕过专利壁垒的途径,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 14 科技产品提供市场支持。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形成合理的市场壁垒,有效保护民族高科技产业。要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加大政府采购民族高科技产品的力度,支持民族高科技企业拓展产品市场。
2、完善和优化资金支撑体系,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环节的支持
一要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国家高新区要密切同银行的关系,建立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贴息等机制,引导银行贷款支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二要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引进投资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进入园区,鼓励他们投资科技创新,积极研究和推进技术产权交易融资工作。三要探索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和机制,切实解决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四要积极探索政府资助与银行贷款、社会资金联合支持科技项目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构造重大产业化项目金融服务的快速通道。
3、完善和优化人才支撑体系,培养、引进和发展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尖子人才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创新团队,包括研究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在整个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国家高新区要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和凝聚大批优秀创新人才。一要建立有利于人才自由流动、才华充分施展的机制,为优秀创新人才提供舞台。二要建立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激励机制,调动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三要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顶尖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团队,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努力形成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新潮流。四要鼓励企业深化用人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创新人才。
4、完善和优化政策支撑体系,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加快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有关的政策性文件,国家高新区要认真贯彻执行,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科技部将加快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及“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和技术创新提供宏观指导;将结合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认真研究国家高新区开发模式的转变,切实解决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空间问题;将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加强“创新、产业化”能力。
四、对新阶段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若干工作的要求 今天,我们在这里强调加强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既是我们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高新区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未来10-20年,是高新区实现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高新区2010年长远规划目标要求,到2010年,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份额将达到10%,人均GDP预计超过2万美元,国家高新区将拥有良好的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二次创业”进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真抓实干,全面提升高新区的创新能力。
下面,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高举“二次创业”的旗臶,提高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再讲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希望广大高新区的管理者和工作者,能切切实实地理解技术创新对于国家高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踏踏实实地做好研究,做好规划,做好几件实事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必须依托国家高新区,营造良好的局部环境,坚持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向全党发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的动员令,新一轮经济增长大潮正在形成。各省市党委政府已经把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在各国家高新区,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对我们高新区的期望值是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好事情,但同时也给我们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也出现了一些重视招商引资轻视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等现象,我们也理解同志们在工作中面临的现实和工作中的难处。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领会武汉会议所提出的“二次创业”的核心,以及对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同志们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认认真真做好研究,仔仔细细做好规划,为我们所从事的光荣而伟大的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还要请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多关心支持,国家高新区奋发有为:
1、加强指导,加大投入,规范管理
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工作并不仅仅是高新区内的科技工作,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把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工作作为科技部门的本职工作,把本地的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指导和支持。同志们,我还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虽然几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地方政府和国家高新区对技术创新工作 的投入力度仍然是不足的,投入力度的不足,使得我们创建高水平的孵化器,难以形成有效的平台、机制和能力。同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喜欢抓跨国公司,国内外大型企业,但是,普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支持力度。为此,我们要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各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都应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投入,力争促进各国家高新区建设起有效的基础技术创新平台,增强高新区和创业中心的科技服务功能,促进更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我们希望国家高新区能有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挂职以加强引导,科技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的规划和建设,要求国家高新区每年至少应拿出财政收入的10%,地方政府给与一定的匹配,用于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方面。
2、做实、做大、做强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重要核心。我们要继续办好现有的创业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发展一批以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子等专业技术孵化器,加快火炬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科研机构创业园、军转民技术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种形式孵化器的建设。此外,还必须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必须大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专业服务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求科技企业孵化器要进一步加强为科技创业企业服务的环境设施基础和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的基础建设,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技术孵化器共享技术平台的建设水平,并保证这些技术平台的有效利用。要围绕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更好地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技术资源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要努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国际化水平,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要通过开展更加广泛的国内外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创业企 18 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三是要注重形成孵化网络体系,要以火炬创业园为载体,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有效链接技术创新成果源头、各类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风险投资、技术市场、产业组织等,这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能效的关键所在。
3、高度重视和有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特点,决定了它的成长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从小到大,大浪淘沙,滚动发展的道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它必然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更加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技术创新决策的自主性。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和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联合,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开展技术创新。
4、加强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的目的是降低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本,提高其技术创新的能力,促进共性技术和一些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应特别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注重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但是,由于许多初创型科技企业受人才结构、资金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从事一些对关键技术的试验和创新活动,因此,作为国家高新区应该充分重视对特色产业相关的共性技术的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如共享的生物实验室、公共软件开发和测试平台等,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体 19 系,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来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在这一方面,国家高新区已经有了较多的成功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5、以人为本,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灵魂。在进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坚持一个信念、三个精神,即要有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同时树立团队、创业和学习三个精神,营造团结向上、艰苦奋斗的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园区,倡导争作学习型员工,创立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特色。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的文化建设应该突出民营科技企业家的形象、突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人才,特别是科技管理和研发人才感受到鼓舞,斗志昂扬地投入创新、创业中去。
6、强化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辐射和带动功能
国家高新区应充分发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作用,避免画地为牢,避免封闭发展,通过强化其技术创新的辐射和带动功能,逐步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应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技术辐射作用,在促进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在更广的范围内,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国家高新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要通过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功能,不断提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国家高新区要抓住当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移趋势仍在延续的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在推进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上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希望进一步强化对国家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的引导,帮助国家高新区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和障碍,广开渠道、整合资源、勇于创新,为提升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尽可能的支持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积极应用国家政策,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方式。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国家已经出台并正在研究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围绕提升高新区创新能力这一战略目标,国家需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由于创新能力建设是需要长期稳定的投资支持才能取得效果的工作,因此,国家、地方和企业都有义务、也有责任为高新区的长远发展作必要的投资。今年科技部正在准备启动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程,以国家投入引导地方、高新区的企业的投入,为高新区的创新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平台提供资金支持。下面,我想强调制度创新、创新资源集聚、投融资,以及土地规划等几个方面:
1、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联合有关部门、地方推进高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体制创新是保持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高新区的综合改革,调整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管理与组织方式,打破妨碍资源优化配臵、阻碍创新产业化整体效率提高的利益格局。我们认为,在新的改革形势下,高新区仍然有条件、有必要继续承担改革先行区的重任,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科技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在高新区开展政府宏观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全面改革做好先行和示范。同时,根据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不 断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制度。
2、积极引导国家863项目、攻关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项目、各类孵化器项目成果向国家高新区转移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据UNDP公布的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已在世界各国排名第十。但是,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面临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出口部分,大部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加工业产品,利润空间很低。十五期间国家启动的科技计划,如863计划,攻关计划等都是旨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但这些计划的真正成功,不仅要靠科研人员的努力,最终还要靠市场检验,靠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与人才、良好的创业机制与环境,把科研成果转换成现实生产力。整体上讲,如果没有863计划,攻关计划的相当一部分成果在国家高新区实现产业化,那么,这些计划和高新区的建设都不能说是成功的。去年启动的863计划引导项目,就是探索国家和地方在高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上下联动,加强同国家高新区的衔接集成,推动863计划项目的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尝试。此外,我们还将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地处国家高新区内的国家级科技孵化机构及其用于与大学和科技机构联络和合作的支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向国家高新区和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倾斜。今后,以国家高新区为载体,将国家项目与地方的各大产业计划、规划形成良性互动,仍将使我们支持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
3、推动高新区投融资体系建设试点,促进科技资源的资本化和证券化
科技资源的资本化、科技资产的证券化以及实现证券流通的市场体系,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必须从发展市场体系入手,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我们将在国家高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经验基础上,联合有关部门在有条件的高新区开展创业投资、企业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小企业信贷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时,为加大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技术创新支持的力度,科技部正在考虑实施“创新基金全方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线图计划”,要以创新基金为引导,整合现有合作渠道,挖掘潜在资源,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提出全方位支持各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在未来5年内努力使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4、以全国土地规划为契机,把高新区纳入国家统一规划 关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空间问题,我想在这里重新强调一下:国家高新区必须尽快走出“以地招商、以地养区”的旧的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推动区内企业和在孵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由要素驱动向自身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在现有规划土地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更要积极看待国家对土地的清理整顿对国家高新区正常土地需求的影响,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清理原范围内的一般房地产用地,通过扩散转移、臵换调整等方式清理出不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结合落实国家科技产业政策,以市场标准为衡量,更严格地筛选入区企业和入孵企业,科技部鼓励发展潜力 大、技术含量高,但相对其它一些技术含量少的项目见效慢的项目进区。同时,科技部将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支持适当扩大和调整国家高;新区的区域和面积,重点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孵化园区,我们将联合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对2020年国家高新区的土地、建设规划做评估、审核,并报国务院审批实施。也希望各国家高新区以此次土地清整为契机,深入挖掘政策区的潜力,对政策区内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加快园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建设。
同志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国家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我衷心地希望各地、各国家高新区、创业中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要注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战略作用,要围绕国家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如何拓展发展空间、选择发展模式、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做好招商引资等具体问题上进行有效探索,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科技部长徐冠华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04年全国科技工作,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部署2005年全国科技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今天亲自到会,并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科技部作工作报告。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国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全国科技界和各地方、各部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项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全国科技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4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继续保持增长,论文影响力逐步扩大;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6.6万件,授权量1.8万件,同比增长分别达16%和60%;全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总交易额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为18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全国科技支出比2003年增加98.5亿元,增长13.7%,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1.9%。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来自科技界、产业界2000多位专家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圆满完成,规划纲要编制进入关键阶段。温家宝总理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先后用7个半天的时间听取战略研究专题汇报。温家宝总理指出:“从总体上看,规划战略研究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深化了对我国科技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的认识,增强了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次规划工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次规划,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根据中央的部署,中央和地方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了企业化转制,提高了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中央所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完成了整体部署,正在系统推进,六个部门的院所改革已经完成阶段性验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重要转变。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化转制院所税收延长扶持的政策得到落实。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重要进展,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得到提高。高等院校在科研与教育结合、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得到加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在重点支持自由探索的研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国家973计划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对提升关键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量子纠缠和量子通讯、澄江动物群脊椎动物起源等一批重要研究
成果,显示了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稳步提升。在战略高技术和社会发展领域,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SRAS疫苗、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研制以及艾滋病、血吸虫病、肝炎等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等研究取得突破,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开发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二个重大科技专项,已申请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500多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1000多项,发表论文2000多篇,形成国家标准624项,在电动汽车、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新药创制、食品安全等关键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提高了部分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的两项研究成果获得2004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这一重要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局面。在火炬计划旗帜的引导下,高新技术产业化蓬勃发展,高新区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研究开发投入比全国企业平均投入水平高出4倍以上。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迅速成长壮大,涌现出许多依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华为、海尔、奇瑞等企业勇于开拓、锐意创新,逐渐形成了核心竞争力,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4.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承担这一工程的十一个粮食主产省区在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在粮食丰产共性关键技术、三大作物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现代农业技术、农作物育种和数字农业专项,累计推广面积达5亿亩。国产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达2800万亩,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近年来,国家共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5亿元,吸纳了地方和企业投入配套资金32亿元,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星火计划已经覆盖了全国近90%的县市,形成了以6000多个星火培训基地为主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培训农民8000多万人次。由科技部与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统战部联合启动实施的“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由科技部、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的小城镇发展重大科技专项,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六部门,建立了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呈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其中北京、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园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推广农业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地方科技工作日趋活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蓬勃发展。去年是科技部确定的“县市科技工作年”,加强县市基层科技工作成为全国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科技部会同地方科技系统对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科技工作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召开了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县市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形成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国家加大了对基层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启动了县市科技工作试点,着力加强县市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和相关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安徽、江苏、河南等省设立了专项经费,对县市科技工作给予支持。省部联动的科技奥运、西部科技专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科技专项、防治艾滋病科技专项行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农业专家大院等工作相继实施,取得了积极效果。科教兴市(县)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对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中国工程院“技术创新院士行”、中国科协“千厂千会协作行动”等活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受到各地方的欢迎。东三省、长三角、泛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积极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
6.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加强,科技发展宏观环境不断改善。一是科技评价体系日臻完善。科技评估、科技奖励、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等相关工作得到加强,中央级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
备联合评议等工作取得进展,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评估是我国首次对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大规模、系统的评估活动。二是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加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地方积极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建设了一批共性技术集成和工程化配套能力较强的行业技术推广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与文献共享试点工程顺利推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启动,国家实验室筹建、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取得进展。三是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普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工作顺利推进,科技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普事业更加繁荣,科普场馆建设、科普创作出版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四是国际科技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围绕服务于国家目标,面向空天领域的若干科学和关键技术、一体化全球大气化学观测合作研究等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对外科技合作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一个有利于对外科技合作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同志们,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把科技创新提高到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地方科技工作空前活跃,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科技意识和对科技发展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依靠科技求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的心声,一个全国大协作、大联合的科技工作格局正在形成。这种良好局面来之不易,从根本上有赖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赖于各部门、各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有赖于全国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我们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各有关部门、地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国科技事业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认识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对科技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也明确指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我们讲坚持自主创新,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庞大、经济结构复杂的发展中大国,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我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奠定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结构调整的关键。当前,国民经济粗放增长、低效运行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结构调整的要求极为迫切。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将难以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只能继续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得短期的经济增长。所以,要把自主创新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通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的问题日益突出,自主知识产权匮乏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障碍。实践反复证明,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甚至可能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尽快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做好2005年的科技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并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界以及广大科技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科技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2005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地方科技工作,促进行业和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落实规划纲要,全面推进 2005年科技工作
2005年是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部署之年,也是“十五”计划全面完成和“十一五”规划工作启动之年。全国科技工作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不断深化改革,营造创新环境,努力开创科技事业的新局面。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认真作好“十一五”规划工作。
今年国家将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对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各部门和地方要根据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研究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把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一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部近期将专门发布通知,对启动“十一五”规划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规划工作要把战略研究放在突出位置,以发展为主线,结合部门、行业和地方实际,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切入点,凝练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要尊重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分析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形成开放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各方面专家的作用,体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广泛吸收企业参与规划的研究制定,使科技规划更多地反映企业发展需求。部门、行业和地方科技规划要与国家科技规划相互衔接,地方科技规划还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相互衔接,统筹协调,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关键是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改革科技管理方式,面向应用的科技计划要逐步建立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机制,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研究开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要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在院所改革方面,今年将完成20个部门所属公益类院所的分类改革任务;对应用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在转制院所重点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科技部将今年确定为“科技管理改革年”,力争在科技计划、科技经费、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等改革上取得突破。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对功能结构、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构建定位明确、结构合理、操作可行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资源配置、强化监督管理;科技评价和评估管理体系改革要以落实已经颁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为重点,推动科技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要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导向,完善奖励制度及其评审体系。
3.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关键领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要围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优先领域,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及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力争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从今年起,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规划的制定,研究形成对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机构和团队给予稳定支持的政策,形成从项目支持为主转向对人员和基地协同支持的政策。在基础研究领域,鼓励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与国家目标相结合,重点加强学科交叉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继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改革和发展,稳步开展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集中力量部署一批973计划项目,力争取得若干原始性创新重要成果。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着力加强战略高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对结构调整构成瓶颈性约束的关键技术;完善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推进863计划成果产业化,积极培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关联和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4.高举火炬、星火旗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村实用技术推广。
十多年来,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国家高新区正全面步入以创新为主题的“二次创业”阶段。各高新区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创业孵化体系,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进入高新区。今年将重点办好软件、生物医药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切实提高
孵化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以创业中心和大学科学园为核心的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园建设,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引导社会资源共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建立创新基金社会化协作系统。今年国家创新基金规模将扩大到8.4亿元,通过新机制带动地市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创新基金120家,地方投入规模达到14.6亿元。
过去一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势头良好。但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依然任重而道远,根本出路还是要依靠科技。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星火富民科技工程”为主要载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继续探索和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专家大院等农村科技服务的新机制;继续做好农业成果转化基金和农业科技园区工作,促进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今年,农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将与地方相互配合,把加强农业科研作为推进社会公益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试点,研究制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
5.继续加强地方和基层科技工作,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在去年加强县市科技工作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将发布《推进县(市)科技进步的意见》,并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加大对县(市)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去年确定的首批试点县(市)将进入组织实施阶段,经费将陆续到位,要与省(市、区)的相关经费集成使用,突出重点,选准科技的切入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加快县(市)科技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县(市)的全国先进实用技术信息库和共享机制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要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第二批试点县(市)的遴选工作。
部门、行业科技工作在国家整体科技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部将与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加强协商,依托863、科技攻关等重大科技计划,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科技管理体系,重点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在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着重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科学数据和文献、大型仪器设备、网络科技环境等资源整合和共享工作,建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门户应用系统,通过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今年,将联合有关部门发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分工,建立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促进平台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各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科技管理机构都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十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切实做好各项任务的验收总结,充分展示“十五”科技发展成就;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的成果管理,做好成果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实现广泛共享。对有苗头的、在“十一五”期间有可能形成突破的重点项目,科技部将加大工作力度,实行滚动支持。今年将召开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普工作,力争把科普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拓展对外科技交流,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围绕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探讨国际合作新模式、拓展国际合作新思路,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科技发展服务。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和组织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推进海外科技园、中外联合研究实验室、科研中心、科技工业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等建设,鼓励和引导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今年将召开地方科技外事工作会议,对地方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进行部署,充分运用科技外事的渠道优势,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抓几件实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同志们,当前全国正在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科技界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要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准确把握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深刻理解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使命感,激发创造力,永葆先进性。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力度。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行政许可法》,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科技管理水平。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部长讲话
在全县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高成锁
(2010年3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县宣传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省、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和县“三干会”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宣传思想工作,表彰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安排部署2010年工作任务。今天梁书记、郑县长、鲁部长、尹主任、党主席在百忙之中亲临会场,我代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表示感谢!一会儿,梁书记要作重要讲话,这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宣传工作的指针,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全县宣传思想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2009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着眼于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提升形象,营造良好氛围,为我县加快建设“三县”目标,实现“三个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我县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9宣传思想工作红旗单位”。
(一)理论武装扎实推进。以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为载体,狠抓了县乡两级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一年来,县委中心组共集中学习16次,撰写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50余篇,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20余篇,尤其是县委梁书记撰写的《新农民、新产业、新机制,筑起农村小康快车道》一文,被《山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刊载,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不断扩大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覆盖面,邀请中央、省、市专家学者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实现“三个发展”等内容,对县、乡、村三级干部进行了10余次专题培训,受训达一万余人次。组织全县9名理论骨干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市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并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各单位进行培训,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
(二)舆论引导积极有力。一是突出重点宣传。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宣传报道了全县各条战线在学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做法、新亮点、新成效。共编发活动简报90期,被省、市采用20余篇,在省、市报刊开设的专栏里发稿30余篇。同时,在县电视台开办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对全县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报道。二是做好主题宣传。为集中展示我县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东方之旅》、《人民代表报》、《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发展导报》、《山西商报》、《临汾日报》、《临汾经济决策参考》等主流媒体,刊登了专版;在县电视台开设了《新中国成立60年专栏》,对我县开展的60周年系列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县经济逆势上扬,相继刊发了《安泽县提前45天实现财政收入首季“开门红”》、《安泽县财政收入提前139天完成全年任务》等稿件,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三是加强典型宣传。荀子文化节活动的宣传报道是我县每年新闻宣传的重头戏,也是对外推介安泽、展示安泽形象的良好契机。活动期间,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山西电视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第四届荀子文化节各项活动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各级主流媒体对我县获得“中国绿色名县”和“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县”进行了专版报道,中央电视台《如画江山》和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栏目拍摄播出了我县生态文化资源专题片,同时,还参加了郑州“名优产品旅游推介会”,进一步加大了我县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对外推介宣传力度。四是强化网络监管和网络宣传。实行24小时网上值班制度,对主要的互联网站分类筛选,及时处理不良信息。同时,在安泽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7个专栏,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一年来,我县共在省内外报刊、杂志、网站发稿800余篇,其中专刊3期,专版20余版,省级以上刊物100余篇,市级报刊600余篇,各大网站70余篇。县电视台共采制电视新闻2000余条,上送各类新闻节目180余条,取得了上送新闻稿件全市第四,山区县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有23条新闻专题在省市优秀节目评选中获奖。七月份“全市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会议”和“临汾日报社通联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我县被授予“通联和通讯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县文联在全市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三)文明和谐创建亮点频现。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搭建精神文明建设平台。深入开展了文明和谐创建活动、“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农村“三百”活动、创建“诚信示范店”主题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51”评选及全市“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在全市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颂”演讲比赛中,我县名列全市第一。全年共申报省级文明和谐单位3个,市级文明和谐单位12个,市级文明和谐村3个,县级文明单位14个。我县被授予“创建省级文明和谐县城先进县”。
(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一是成功举办了以“传承、合作、发展、和谐”为主题的第四届荀子文化节,文化节上共举办了十项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对打造文化品牌大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建农杯·千村百镇”农民篮球赛、安泽第八届“黄花旅游节”、“5.4”青年节交谊舞比赛、青年歌手大奖赛、荀子名言“六进”等特色活动。三是深入开展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共普查文物297处;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衣寺塔和郎寨塔进行了修缮;完成了《三晋石刻·安泽卷》初稿的编撰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收集、整理信息558条。四是继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望岳楼已投入使用;荀子文化园六期工程已完工;县图书馆大楼工程正在建设施工中;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了26个自然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引进全套数字无线调频广播设备,组建了安泽人民无线调频广播电台中心;完成了24个文化共享村级服务站点的设备配套工作。继成立书法、美术、音乐协会后,我县又与山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荀子学院,对于传承、研究、发掘、弘扬荀子文化,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认真组织了“三下乡”活动,积极参与了“五个一工程”的申报,上报作品受到了上级的好评。
(五)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省、市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成立了安泽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挂牌成立了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县广播电视台、文化稽查执法大队,阶段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一年来,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也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奋发进取、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宣传部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明确目标,扎实苦干,在力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上再立新功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也是我县加快文化品牌建设进程的关键之年。今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大局为根本,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品牌大县这一目标,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两大重点,强化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文明创建、文化事业发展、队伍建设五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努力开创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努力实现我县后发赶超、全面崛起,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两大重点
第一大重点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大发展是加快文化品牌大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强特色文化建设。重拳打造第五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重点举办品位高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节系列活动,特别是要放大荀子文化节的后续效应,不定期举办荀子文化高层论坛,争取年内举办荀学国际论坛,挖掘弘扬荀子文化,彰显荀学时代价值,壮大荀子文化品牌,推进荀子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充分发挥作协、音协、书协和荀乡文工团等民间文艺团体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创作一批彰显荀子文化、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歌曲、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推出一批特色鲜明、观赏性强的演艺节目。二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进入人文旅游产业领域,促进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从今年起,按照市里要求,积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企业给予扶持;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发展路子,让人文生态旅游产业全面走向市场,完善扶持人文旅游产业发展政策,采取经营权转让、企业参股、龙头企业开发、“公司+农户”等方式,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第二大重点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一是倾力打造县三干会提出的“一带”、“一线”、“五区”精品旅游建设工程。完成荀子生平园建设和荀子文化园的引水工程,做好荀子文化园、望岳楼、义唐河文化长廊的管护和建设;加快建设太岳革命烈士陵园,维护和修缮太岳行署办公地、邓小平路居地、太岳日报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深入挖掘史料,编纂一套红色旅游故事;建设好黄花岭、青松岭、红叶岭等五大自然景区的道路和旅游配套设施。二是加大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力度。紧紧抓住省、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契机,把我县的旅游发展和形象宣传放到全省、全市的大战略中去谋划,要积极参加大型旅游项目宣传推介会,在加强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推介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网络、3G手机等新型媒体,形成旅游营销的立体布局。三是整合开发剪纸、根雕、民间刺绣、手工织物、动植物标本等民间工艺品,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物美价廉的“农家乐”,逐步形成旅游商品的产业化、系列化,拉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条。
(二)强化五项工作
1、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在统一思想、指导工作上求实效。要进一步拓展理论武装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一是加大理论武装工作覆盖面。以党委中心组为龙头,以科级干部为重点,不断完善和健全学习制度,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班子、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镇建设。重点做好市委二届七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临汾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人大政协“两会”等精神的学习。年内,要迎接市里组织的县委中心组学习检查,要组织一次科级以上干部理论学习测试。二是加强理论宣传力度。积极邀请和组织上级党校和讲师团的理论专家来我县做专题报告。县电视台和政府门户网站要设立理论宣传专栏,同时,党校及各乡镇理论报告员要充分发挥理论骨干作用,组成宣讲团,深入各乡镇、村宣讲党的政策和理论,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三是加强理论调研,提高决策参考能力。要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成果,围绕我县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三县”目标的重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开展政策性理论研究,力争拿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调研成果,为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服务。
2、强化新闻宣传,在引领舆论,唱响主旋律上出实招。
一要做活主题宣传。今年,我们要突出抓好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三个转型进程,重点项目、新农村、民生改善、和谐建设四大建设的宣传报道,为县委、政府中心工作营造氛围,呐喊助威,加油鼓劲。精心组织开展县三干会、人大政协两会、“爱树建”活动等主题宣传战役,使县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家喻户晓。县广播电视台、通讯组、政府门户网站要推出专题专栏,以专题追踪、系列报道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报道,努力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邀请和组织市级以上主流媒体来我县采风,围绕主题宣传,大力宣传报道我县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全县上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风貌和崭新气象,努力做到每个月市级以上主要新闻媒体有采访、有报道、有头条。二要做强对外宣传。要精心组织好外宣策划,充分利用荀子文化节、荀学国际论坛、荀子文化高层论坛的举办,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安泽。利用世博会、文博会等平台,组织形象宣传、项目宣传、产品推介等活动,利用省级以上重大媒体,采用专题专版等形式,把县委、县政府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新成果宣传出去。县网络中心要与黄河新闻网、山西新闻网、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等国内各大网站联系、勾通,在各大网站多上稿、上大稿。今年是全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申报年,要借申报“五个一工程”契机,精心制作一册能代表我县形象的外宣画册和一个能反映我县特色的电视专题片。三要做好新闻监管和舆情引导。要建立新闻例会制度,切实加强对新闻宣传的组织领导,每个月要对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发稿情况统计、通报,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年内争取举办一次新闻通讯员及舆情信息员培训班,进一步调动各单位上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继续加强网络监管中心的建设管理,强化舆情监控、研判、处置,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舆情,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网上热点,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年内要确定培养一到两名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定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发布政府权威信息,表明政府态度和处置意见,及时澄清不实消息,帮助网民了解真相、理顺情绪。要培育壮大网络评论员队伍,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高地,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空间(举例:安泽贴吧),为事件的处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强化精神文明创建,在培育风尚、促进和谐上谋新篇。一是扎实开展“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主题活动。围绕“爱树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继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的好人”活动,激发道德意识,引人向善向好;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围绕“爱树建”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举办“爱我安泽大家唱”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好人榜、图片展、书画展、诚信示范店等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爱树建”采风活动,县广播电视台和网络中心要开专栏、设专题为全县“爱树建”活动营造舆论氛围;县文广新局和文联要组织文艺工作者采写、编排一批反映全县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爱树建”活动生动实践的文艺作品,形成“爱树建工作人人有责、爱树建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和谐单位、和谐行业、和谐村镇等创建活动,启动新一轮的文明和谐单位帮建活动,宣传推介一批文明和谐单位、文明帮建单位先进典型。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风文明,不断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三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评选活动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抓好青少年读书活动,强化活动的教化陶冶功能。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县情教育等各种活动。要创新网吧监管手段,加大网吧监管力度,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4、强化文化建设,在打造精品、服务群众上上台阶。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做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财务分离。新成立的县文广新局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新成立的县广播电视台,作为县委直属的重要宣传阵地,由县委宣传部领导,实施行政管理。县广播电视台要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成立传媒公司、网络公司和节目制作公司,引入市场机制,丰富节目资源,为发展壮大宣传主业服务。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改革,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的要求,建立一套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综合执法队伍。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强化公益属性,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制度,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次改革涉及到利益调整,要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切实注重保障改革和改制单位干部职工的权益,努力达到“三满意、三确保”,即让上级领导满意、社会各界满意、改革单位的干部职工满意,确保改革平稳过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任务圆满完成。二是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阵地建设。要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按照市里要求,我县的一个文化馆、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多功能影剧院“四个一”已全部具备,今年的任务就是要使乡村两级达到一乡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一室(文化活动室)。继续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加快推进有线电视城乡联网,启动数字电视工程和完成无线调频广播二期工程。完成县图书馆续建工程。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今年的元宵节开展了社火表演、燃放焰火、花灯展评、猜灯谜等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今年还将在“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常性文化活动,营造出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活动氛围。
5、强化队伍建设,在提升素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新形势、新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岗位,着眼全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宣传系统干部要进一步苦练基本功,在写作、演讲、组织、协调、策划等方面下功夫,结合“爱树建”活动,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形成比学习、比干劲、比本领、比奉献,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要继续深化拓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先导意识,始终保持宣传思想战线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三、进一步振奋精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思维理念,新的任务负于我们新的使命,我县正处在后发赶超,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具备四种意识,即:解放思想、先知先觉的超前意识;政治敏锐、导向正确的预见意识;勇于挑战、大胆进取的创新意识;扎实苦干、敢于担当的奉献意识。
一是要解放思想。我们要以更大的胆魄积极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破除消极无为思想,树立发展至上意识;破除畏缩不前思想,树立抢抓机遇意识;破除因循守旧思想,树立开拓进取意识;破除小成即满思想,树立争创一流意识;破除封闭保守思想,树立创新突破意识。通过解放思想使宣传战线上下一条心,凝成一股劲,实现宣传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要导向正确。导向问题,是宣传思想工作第一位的问题,是宣传工作的灵魂。所以宣传工作者必须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宣传基调,抓住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主流舆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主流动向,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使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
三是要勇于创新。要从思想意识、工作思路、内容载体等层面不断创新。创新思想意识,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统筹意识,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到精细谋事、精心做事、精诚共事;要从系统的、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发展与繁荣。创新工作思路,必须超前策划、突出主题,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用共同理想召唤人,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感染人,用先进典型激励人。创新内容载体,必须全面了解活动的表现主题,精心设计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好操作、能参与的载体,以载体求活力,以活力求实效,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启迪和引领先进文化具体化、普遍化和大众化,使我们的工作出新、出彩、出亮点。
四是要扎实苦干。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转变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必须把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创新精神和扎实工作结合起来,重实际、求实效。出现矛盾不回避,遇到困难不低头,有了麻烦不推诿,敢于直面、敢于承担、敢于碰硬。把工作往深里做、实里做,多出成绩,出好成绩。
同志们,任务已经明确,责任十分艰巨,使命无比光荣。让我们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牢记使命,服务大局,认真履职,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全力加快“山区经济强县、全国生态名县、文化品牌大县”建设步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学习部长讲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最近,铁路各部门把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海南铁路讲话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铁道部党组也相应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认为,要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落实部党组二月底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必须在全路干部职工中开展一次如何建设好新时期铁路的大宣传、大发动、大讨论,形成一个全路上下统一思想,统一步伐,齐心合力为铁路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4月22日,铁道部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铁道部党组对下步铁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进铁路发展的思考,明确指出,“部党组在学习中一致认为,贯彻好发展的主题主线,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充分展示铁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深刻认识和切实解决好铁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两个多月来,部党组带领部机关有关部门的同志,对铁路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大家感到,尽管近年来铁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不和谐、不可持续的问题。如果不认真解决 “三不”问题,铁路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铁路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对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不和谐、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个课题,来检验和检讨自己前期和现在以至今后发展中的思路和政策是否存在“三不”的现象。
盛光祖部长以<<推动铁路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为题,阐明了中国铁路今后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方向。要落实好“4.22”讲话精神,确保总书记讲话和铁路今后工作得以落实,我认为,要在四点上下功夫:
一、要坚定不移的把全路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上来,全面推进部党组近期对铁路工作部署,必须解决相当一部分干部和职工的思想问题。当前,铁路各单位和全路职工再落实新的部党组工作思路上是态度积极,行动迅速的。但是,有部分单位和领导干部,没有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去抓落实。一部分单位的领导,思想观念陈旧,对以往实践证明是错的东西,牢牢把握不放。对今后本单位如何落实部党组一系列新的工作思路,没有认真去研究,探讨,在等待,观望。其实质就是还要推行以往自己认为熟悉的工作思路,只会“12”,不会“3”。起不动步,迈不开腿。如此,铁路发展可堪忧。没有一次全路干部职工思想上的大讨论,大解放,一切就无从谈起。
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近几年铁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铁路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障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势在必行。05年铁路开始撤消分局,合并站段后,部分站段对班组和车间设置不合理,相应的很多基层党组织被撤消合并,政工干部一度被认为不懂业务而被精简,车间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被减弱。职工的合理诉求和想法的得不到解决,造成部分单位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定。进三个月铁道部的新举措职工知道的甚少,只关心涨多少工资,又有什么新的福利。形成一个全路上下合力推进铁路发展,为小康社会做贡献的良好氛围,任重道远。
三、解放思想,彻底去除陈旧思想上的枷锁,解决干部职工对铁路改革发展的思想问题,必须在组织上做保证。思想上的问题,往往和个人的得失有关,对于新的部党组精神不学习,不落实,不贯彻,就是一些路内干部不想贯彻落实,因为改革就会触犯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会影响他们的“位置”。所以,对于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干部立即调整十分必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也证明了,没有一支合格的干部队伍作为铁路的骨干力量,什么也办不成。
四、认真贯彻实事求是这个党的思想路线。以往铁路企业的改革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决策上的失误,改革允许探索,也允许失误,甚至失败。这也符合科学规律。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的问题的确不完善或者不近合理,特别是关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就要坚决的改正过来,这样,铁路企业的干部职工也会理解的,如果实践证明是错的,或者是不完善的,各单位还在坚持,就在职工群众中丧失民心。最近,征询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这个很好,单关键要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有了诚意,就有了办法,对于因为改革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只要迅速纠正过来,管理者的形象在干部职工中不会有什么损失,相反,会更高。因为铁路干部职工坚信“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颠覆不破的真理。
盛光祖在讲话中更明确指出: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牢思想基础;其次,要做好新的经营机制顶层设计以及相应方案措施的制定,进行制度创新;第三,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确保相关制度在企业得到有效落实。
在转变思想观念方面。近一段时间,全路按照推进铁路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围绕铁道部职能转变、强化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为转换铁路经营机制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在新的经营机制的顶层设计和方案措施的制定方面。按照关于铁路科学发展的制度框架,铁道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办法,有的已经形成文件下发,有的通过会议作了部署,有的正在修订完善,近期将下发实施,基本形成了铁路新的经营机制框架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办法。
在构建新的企业运行机制方面。这一段时间,各单位按照部党组的部署,对发挥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和改进运输安全管理、优化铁路建设管理等工作,积极探索实践,尤其是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很高,在增收创效方面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部党组认为,在这一形势下,必须特别强调规范管理,使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既积极又稳妥,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经营。所谓规范管理,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尺,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依法合规地开展经营,确保企业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健康发展。实现规范管理,要突出抓好权力制衡、运行有序、合力形成、考核有效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权力制衡。就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行使权力,使各项权力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保证各项经营决策权、行政管理权能够得到正确运用。
从铁道部层面看,部党组正在制定党组的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坚持集体决策重要事项;部机关各部门正在制定权力运行的规范办法,确保依法实施铁道部的政府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从铁路局层面看,铁路局作为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将逐渐扩大到位,对权力制衡的要求更高更迫切。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对领导班子的权力运行进行有效制约。目前铁路局领导班子决策 “三重一大”事项,主要是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的形式。此外,按照规定应由党委决定的问题由党委会讨论决定,应当由局长决定的问题由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按职代会有关规定,涉及企业发展规划、经营责任制方案、职工福利等事项,要提请职代会审议通过、审议决定、审议监督。对这些决策形式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各铁路局要根据部党组即将下发的铁路局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三重一大”事项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把重要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纳入集体决策范围,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坚决防止个人和少数人说了算,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对铁路运输企业强调集体决策、民主决策,这是由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必需的。铁路是国有企业,实施的是集体领导制度,具有完善的党政工团组织领导体系,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我们能够集中集体智慧,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就可以使企业运行机制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决策重要事项时,无论采取哪种决策形式,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要提出明确意见,铁路局局长和党委书记要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对重要事项,局长和党委书记意见不一致的,不能上会研究;领导班子内多数同志有不同意见时,不能决策;较多同志有不同意见或分管同志有不同意见时,要慎重决策。与决策相关的分管领导要有明确的意见,业务主管部门要为决策提供准确情况和客观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方案。现在仍然实行党委常委制的单位,如需常委会研究决定重要事项,要把行政副职纳入会议。
二是要规范日常权力运行。各单位要针对工程建设、物资设备采购、车皮车票管理、财务资金管理、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权力行使不规范、权责不匹配、考核不严格等问题,制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的权力运行规则,细化岗位责任,清晰责任界面,明确用权程序,强化用权监督,加强对行政管理过程的掌控,防止权力滥用。尤其是对较为集中的权力,要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各环节之间既相互协调又有效制衡的机制。要根据铁道部即将下发的关于重点部门权力运行规范办法,进一步健全本单位日常权力运行的有关制度,保证权力运行处在有效监督和掌控之中。
三是要严格责任追究。针对不同岗位和具体用权事项,制定并落实责任追究办法,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或造成决策严重失误的,要严肃查处。
第二个环节,运行有序。就是要适应市场变化和生产经营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做到各部门、各管理层次职能定位准确清晰,使企业各项工作从部署到落实,均处于有序状态,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一是科学合理设置机构。铁路局在铁道部确定的机构编制宏观调控目标内,根据管理工作需要,确定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要深入研究机构设置问题,使机构设置科学合理、符合市场经营的需要。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到分工合理、运转协调,整体功能最佳。
二是明晰岗位职责。从铁路局领导班子成员到各部门负责人及机关工作人员,都要按照逐级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明确界定岗位责任,做到权责明晰、任务明确,形成科学完善的责任体系,确保工作高质量、高效率。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铁路局要适应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创新管理制度。要建立起符合本局实际情况的运输安全管理、运输组织管理、财务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管理、更改大修计划管理、各类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相关制度办法。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办法,使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衔接、相互协调,使整个企业管理运行顺畅。
第五篇:谢旭人部长讲话
谢旭人部长讲话: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
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健全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十一五”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财政部门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财政投入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文化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543亿元,年均增长22.5%,高于同期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幅。其中,中央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006年的126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316亿元,年均增长25.88%。在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努力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倾斜,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都如期或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预定目标。稳步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积极支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艺精品创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所需经费也得到较好保障。
财政投入方式不断创新,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新方式,财政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功能不断增强,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基金制管理模式,设立国家出版基金,对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和马列专著、“三农”读物、少儿读物、科普读物等公益性出版项目给予资助。积极探索“以奖代补”模式,引导和激励地方财政加大农村文化投入,支持地方开展有地域特色、适合当地风俗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党报党刊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政府采购”方式支持其实行扩版不提价、免费赠阅、禁止刊登形象广告等;在安排“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经费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调动包括民营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补充国家资本金、绩效奖励、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完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用显著。积极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完善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对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电影、动漫、新闻出版和发行等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投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支出。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相关政策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同时也要看到,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任务相比,政策保障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财政文化投入力度仍需加大,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投入方式有待完善,文化融资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项政策衔接有待加强等,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予以解决。
二、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的总体思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是推动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认真总结以往制订和实施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的经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完善有利于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等各项经济政策,为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服务。
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对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支出,政府予以保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所需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对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尽快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文化发展内在规律,中央与地方责任明确,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政策工具并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涉及面广,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既要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又要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既要促进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要支持吸收与利用外来有益文化,努力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重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三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大力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适应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立足于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三、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的主要措施
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
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文化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按照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要求,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文化事权和支出责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涉及国家和民族全局性利益的事项,中央财政承担投入主要责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中央地方财政各自的投入分担比例。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由地方财政承担投入主要责任,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投入力度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重点扶持。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规范省以下财政文化投入责任划分,强化省级政府文化支出责任。
(二)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
在加大文化投入的同时,调整和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推动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支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鼓励面向农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三是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幅增加对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旅游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支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发挥好“国家出版基金”的作用,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等艺术基金,面向全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人择优进行资助,支持文化艺术领域优秀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五是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加快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建设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六是支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落实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经营和重组,推动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努力发展新媒体和新的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三)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文化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评价机制,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增加投入的重要依据。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制度建设,财政设立的各项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应当随着文化改革发展形势和绩效评价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落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
一是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继续落实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各项扶持政策,在资产和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对于具有一定期限的财税优惠政策,结合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适时研究完善。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支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善服务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支持重点文艺院团、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深化内部改革,不断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落实鼓励社会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
三是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政策衔接,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有机对接。落实鼓励文化产业研发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实施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出口退税和营业税政策,引导文化企业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五)建立健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壮大文化建设整体实力
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的同时,建立健全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是建立完善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按照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相分离的原则,结合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的特殊性,探索建立党委宣传部门与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监管的新型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有机结合,逐步建立完善以资产关系为纽带的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系。
二是切实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国有文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出租、出借行为,细化和完善有关审核流程,明确审核原则与审核依据,不断提升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国有文化企业转制过程中的资产监管,做好转制单位清产核资结果审核、资产评估备案、产权登记等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资产划转、增资扩股、重组改制、上市等重大事项的审核力度。
三是推动国有文化资产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国有文化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合并、重组、股改和上市步伐,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