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控制面源污染分析
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控制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概述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控制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太湖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有机农业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全湖面积2338 km2,流域面积36500 km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使无锡市自来水产生强烈臭味而无法使用,江南水乡也因蓝藻爆发而出现了水荒。这次蓝藻的大规模爆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污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持续不断的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畜禽及水产养殖、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本文在分析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已采取的对策及近年来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开发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太湖流域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控制面源污染的建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太湖流域的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环境状况公告显示:2006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年均值分别达到Ⅲ类、Ⅳ类水质标准,但由于总氮污染严重,湖体水质仍为劣Ⅴ类,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在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无Ⅰ~Ⅳ类水质,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分别占14%和86%;环湖河流为中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BOD5和石油类,87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20%,Ⅳ、Ⅴ类占49%,劣Ⅴ类占31%[1]。可见,太湖氮、磷污染仍很严重。1.1 种植业污染现状
太湖流域内有耕地151万公
耕地面积(×103 hm2)***100500 顷,其中水田124万公顷,旱地27万公顷,复种指数200%,稻麦轮作是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随城
苏州无锡常州1995年2000年2005年2006年图1 苏锡常耕地面积变化情况(1995-2006)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加快,近年来太湖流域耕地面积呈缩减趋势(图1)。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的耕地面积,2006年比1995年已缩减了38.4%,其它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缩减。
25012化肥用量(×106 kg)农药用量(×106 kg)200***95年2000年2005年苏州无锡常州10864201995年2000年2005年苏州无锡常州2006年2006年图2 苏、锡、常农用化学品施用量的变化
从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上来看(图2),化肥用量(折纯量)也有缩减趋势,其幅度与耕地的缩减幅度相对应。农药的施用量却不同,在苏州,农药的施用量随耕地面积的缩减有减少趋势,而在无锡和常州,农药的施用量变化不大,特别是在2005年,反而有上升趋势,与苏州的施用量相当。
农药单位面积用量(kg/hm2)化肥单位面积用量(kg/hm2)***30020010001995年2000年2005年2006年***0501995年2000年2005年2006年苏州无锡常州苏州无锡常州图3 苏、锡、常主要年份农用化学品单位面积用量
从单位面积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上来看(图3),在苏州、无锡,2005、2006年单位面积化肥的施用量较1995年有下降趋势;在常州,基本持平;并且以无锡单位面积化肥的施用量最高,2006年可达639 kg/hm2,远超出发达国家规定的225 kg/hm2的使用限量。从农药的施用量来看,苏州单位面积农药的施用量基本持平;在无锡和常州,近两年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5年,农药的施用量高达42 kg/hm2以上。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农田养分的年排放净负荷中,氮为34.1kg/hm2,其中稻季19.4 kg/hm2,麦季14.7 kg/hm2;磷为1.75 kg/hm2,其中稻季1.16kg/hm2,麦季0.58 kg/hm2,氮磷的径流流失量分别占当年施肥量的6.36%和1.93%[2]。若以太湖流域现有耕地151万公顷来计算,则N的年排放量为51514t,P的年排放量为2644t。1.2 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对畜禽肉蛋奶的需求量一直在不断提高,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对太湖周围区内面源污染的发展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太湖流域人口密度高,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大,大批规模养殖场建在了城市的近郊区,据统计,环太湖流域有大约2000多家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相对于化肥,畜禽粪尿养分含量低而运输成本高,施用费时费工,另外,畜禽粪尿的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往往在难以处理的情况下,将农田作为最终的处置场所或直接排入太湖和附近河道。因此,太湖流域大量的畜禽粪便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就直接或间接的排入太湖,造成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N、P等营养盐的输入一直没有削减。1.3 水产养殖业污染现状
近年来,太湖围湖利用面积逐年扩展,围网养殖增长迅速,尤其是1995年以后。据统计,1990年太湖围网养殖面积13.17 km2,1995年为25.95km2,2003年为107.72 km2,1995~2003年间围网养殖年增长速率是1990~1995年间年增长速率的4倍[3]。目前,太湖围网养殖主要分布在东太湖,据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 km2,围网养殖面积达54 km2,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太湖围网养殖,过剩的饵料增加了水体的营养负荷,据2001年调查,太湖流域池塘河蟹养殖面积为11377.86 hm2,河蟹产量为6681.18t,按物料平衡计算,养蟹池塘向环境排放的TN为27.08kg/hm2,TP为7.85kg/hm2,太湖流域池塘养蟹向环境中年排放TN为308.12t,TP为89.32t;按池塘进排水实测值计算,太湖流域按池塘养蟹外排水中TN、TP浓度增量分别为0.34mg/L、0.05mg/L计算,则太湖流域池塘养蟹年外排TN和TP的增量分别为154.74t和22.75t[4]。1.4 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污染现状
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用水量也在逐年上升,由于大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没有完整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大多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到处泼洒,而厕所污水则直接或间接的排入河道。据调查,在宜兴,有24%的农户生活废水选择了直接排入村河,50%的农户排水采用排入屋后及地表渗入 地下,排入沟渠的农户有25%[5]。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很大,据统计,太湖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人均产生量大约为0.15~0.30kg/(p·d),在苏南河网地区,有2/3的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河道边,由于该地区雨热同期,垃圾易腐败释放出溶解性有机碳、氮和磷进入水体,进入水体的垃圾可在2~6个月内释放出几乎全部有机氮磷,堆积垃圾在1年内也可释放几乎全部营养物[5]。另外,乡镇和农村的地表径流也是氮、磷等营养盐的一个重要来源,据杨林章等研究表明,太湖流域乡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地表径流氮、磷的水环境年负荷量分别达到20~40 kg/hm2和3~12 kg/hm2,接近或超过农田氮、磷面源排放量[2]。
综上所述,太湖流域的农村面源污染的各种来源中,种植业的氮、磷排放负荷有所减少,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来自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排放量有所增加。虽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目标来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但只有将农村、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形成闭合的农业生产链,改变过分集约化的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方式,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大幅度地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而发展有机农业就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选择。
2.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2.1 区域优势
有机农业通过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与肥料、循环使用系统内部的物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恢复与治理被常规农业生产破坏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生产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有机农业对生产的基础环境条件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满足国家相关土壤质量和农田灌溉水标准要求的环境条件都可以发展有机农业,它更强调的是生产观念和生产技术的转变。因此,从环境的角度来讲,避免了人们对在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环境不达标的担忧。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来以“鱼米之乡”著称,生产者的素质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很快,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优质、安全、健康的有机食品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另外,太湖流域农产品品质优良,如太湖大米早已凭其“甜、糯、香、软”的特点名闻天下,阳山的水蜜桃以其果味蜜甜芳香而被视为果中珍品[7],在此基础上发展有机生产,能够进一步改良其品质,实现优质与有机的结合,可更好地提升太湖农产品的品牌。因此,在太湖流 域如果能够科学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循环使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则发展有机农业是完全可行的,并比其它区域具备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市场优势。2.2 生态农业奠定的基础
太湖流域历来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生态农业历史久远,“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省农林厅农业环境监测站围绕保护母亲河,将工作重心放在太湖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上,启动生态农业县建设,在太湖流域规划建设5个省级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县建设以实施“三清”工程为重点内容,采取化肥、农药使用的减量化、高效化、无害化等新型农业组装配套技术,有效控制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等污染,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到目前为止,太湖流域已有吴江、张家港市等5个县通过了省级生态农业县验收,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开发得到普及,为进一步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2.3 科研基础
国家“863”计划重大治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通过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水源地水质改善、重污染水体生态重建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综合技术集成、工程规模示范,围绕如何控制施肥水平,减少土壤养分淋溶等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8][9],分析了面源污染的主要类型、形成机制与特点,提出了根据稻田污染排放时空特征和重点控制区域,依据“农田内部节氮控磷、排水沟渠生态拦截、毛渠浮床生态净化”的三级控制思路研究了氮、磷的流失排放规律,建立了示范工程,为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做了有益的探索[5]。取得的成果一方面为该区域发展有机农业降低面源污染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发展有机农业又是促使广大生产者主动采纳应用这些科研成果的动力源泉。实际上,有机农业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鼓励农民自愿采纳的控制重要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生产方式[10]。2.4 政策支持
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受到政府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并且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在2007年9月通过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中指出太湖流域要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也指出要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在中科院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十五”期间开展的“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验收技术报告中就提出要将有机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作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源头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11]。
综上所述,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有优越的区域优势、生态农业奠定的深厚基础、坚实的科技后盾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将现有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成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是完全可行的。
3.太湖流域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具体激励机制
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与肥料,是对现代农业的一种挑战和对农民的挑战。发展有机生产往往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和产量的部分降低,例如席运官等[12]研究表明,由于有机肥的施用和劳力投入的增加使有机水稻生产成本较常规生产提高109%,但产量低于常规生产的10.4%,因此,为了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发展前期,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在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的具体激励机制,将有机农业作为一种降低面源污染的环保手段进行推广与补贴。同时要鼓励利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的工厂建设,对农民购买和使用有机肥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
3.2 建立有机生产系统的技术体系
有机农业除强调使用有机肥、作物秸秆和种植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外,还非常注重使生产系统的养分使用效率最大化与养分损失的最小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进行精细的有机生产耕作技术的研究,研究各种生产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供给规律与作物需肥规律,建立太湖流域有机农业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因有机农业生产如果有机肥施用不当,同样具有引起面源污染的风险[13]。研究建立起针对太湖流域作物生产的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种养结合的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3 加强宣传,培育有机食品市场
以有机农业为手段控制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显著优势是具有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作为拉动力,而有机食品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让消费者熟悉和接受的过程。因此,要加大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其产品的安全、6 健康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内涵,促使消费者愿意购买有机食品,在有益于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为保护太湖流域水环境作贡献。
参考文献
[1]http://www.xiexiebang.com/plan/zkgb/06hjzkgb/200706/P***023610.pdf [2] 杨林章, 王德建, 夏立忠.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途径.中国水利, 2004(20): 29-30 [3] 杨英宝, 江南, 殷立琼.太湖围湖利用及网围养殖的遥感调查与分析.农村生态环境, 2005(3), 39-44 [4] 陈家长, 胡庚东, 瞿建宏.太湖流域池塘河蟹养殖向太湖排放氮磷的研究.农村生态环境, 2005(1), 22-24 [5]史龙新,李向阳,王宁.太湖地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中国水利,2006(17):11-13,46 [6]席运官,钦佩.有机农业生态工程.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7]陶文沂, 张慜, 王为华等.无锡市果品资源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1): 63-66 [8]崔玉亭, 程序, 韩纯儒, 李荣刚.苏南太湖流域水稻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研究.生态学报, 2000, 20(1): 659-662 [9]宋勇生, 范晓晖.太湖地区稻田氮素平衡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 27(2): 38-41 [10]张维理, 冀宏杰, Kolbe H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Ⅱ.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7):1018-1025 [11]孔繁翔, 胡维平, 范成新等.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研究与战略思考.湖泊科学, 2006,18(3):193-198 [12]席运官, 钦佩, 宗良纲.有机水稻病虫草防治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46-49 [13]Hansen B., Alroe H.F., Kristensen E.S..Approaches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rganic farming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Denmark.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1, 83, 11-26
第二篇:浅析发展有机农业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摘 要:当前,我国有机农业具备很大的发展前景。有机农业是一种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调节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探讨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及其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措施,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污染现状,提出具体的控制面源污染的相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有机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于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的管理措施及控制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控制已得到较好的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日益突出,且对环境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本文就当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言明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1]。1 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1.1 有机农业的简要概述分析
有机农业是发展纯天然的农业,遵循农业生产标准,不采用任何转基因合成的生物及产物,不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素等有害物质;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当前农业种植方式相比较优势突出,如可提供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食物、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协调并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收益;同时,可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年来,通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及相关农业和外贸部门的积极参加,我国的有机农业正在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农业问题中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质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1.2 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氮、磷含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还是限制农作物生长的因子。现代的农业种植方式下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养分流失,主要以氮磷为主,其随雨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养分进行补充,通过施用有机肥等培肥土壤,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循环利用能力,实现土壤的持续肥力和永久利用。现今所使用的有机肥多为禽畜的粪便,其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使用后可繁殖大量的微生物,便于土壤分解与吸收;同时,可稳固无机磷,将无机磷转换成有机磷,降低土壤中的磷流失,降低环境危害风险。
1.3 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
发展有机农业要坚持以减少污染物为根本,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最终实现“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生态修复”的总体方向。减少污染源就是从源头上制止污染物向外排放,控制排放总量;治理污染物就是在污染物进入环境的过程中进行治理,通过技术手段将污染物进行生态拦截,减小对环境的危害;生态修复主要通过采取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恢复农业用地的生态功能,改善土壤的性质。总的来看,研发和开展新技术对于从根本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问题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改善农业生产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的当前态势 2.1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技术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主要是因为国家农业人口过多,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部分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剩余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环保意识差,部分人口也是由于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无暇顾及环境污染控制,只是追求从事农业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活的现实,同时不良的乡村风气也导致了污染的进一步蔓延。2.2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没有规定农民所选用的肥料和农药数量,过于依赖农药和化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民滥用、多用的现状,使用的农药均已超出国家标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也由于国家具体实施的对农村地区的环保工作不到位,力度和设施都不足,造成污染失控现象。当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大,危害大,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溢流出的氮化物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pm2.5含量升高,对人体危害日趋严重。同时,大量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没有经过综合治理,任意排放,农业生产后所产生的秸秆被随意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解决措施
3.1 制定具体的有机农业开展行动计划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节能减排型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要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方案,制订国家有机农业开展的规划和战略,进行知识引领下乡的政策,指导各企业和消费者开展正确的行动。同时,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农村环境控制的相关部门,协调各部门的管理机制,相互配合,对作物生产后的剩余秸秆等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控制实行力度,组成具体的环境小组展开对河流和土壤的整体调查,制定相应的控制改善方案,一步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第三篇: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摘要:山西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汾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基础、技术条件、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立足于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 和山西农业的现实状况,汾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应以生物技术为先导,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不仅关系到山西省社会 经济 的发展,同时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综合效益和可操作性,是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事业。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汾河流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流经六个地市,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 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汾河流域是山西省 工业 集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其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分别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6%和农业总产值的6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山西省不仅工业污染压力较大,农业面源污染也在加重,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据山西省农业环境检测中心环保站提供的资料显示:全省污染严重的农田面积达120万亩,比较严重的农田面积达到1 0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太原、临汾、运城等汾河流域粮棉主产区。因此,加强汾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山西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农村 的生产、生活中,过量施用的化肥和农药、未经处理随雨水进入河流的村镇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固体废弃物等,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 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不断加剧的态势,其中农药、化肥污染和禽畜粪便污染尤为突出。中国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中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为世界的30%,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磷肥的使用量为世界的26%,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倍。使用化肥的强度平均每公顷达400公斤(太湖流域高达600公斤),平均使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使用上限的2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标准。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在国家环保总局的网站上,2003年4月刊登的一篇《农业污染在加剧》的文章中说:“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中国环境污染正在转型,工业污染比重下降,农业污染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有机污染已相当于全国工业污染的总量,目前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 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同样不容乐观,汾河流域的情况则更为严重。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业耕作条件恶化,大面积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汾河流域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减少,90%以上的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弱化,形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其二,对水源构成威胁。汾河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来源,农业面源污染的存在,会导致汾河水质富营养化,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目前,中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其三,农作物品质下降,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汾河流域是山西省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发达国家建立的绿色壁垒面前,已经付出了较大的代价。2002年各类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给中国造成损失达到100亿美元。日本历来有明显针对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壁垒措施。2006年5月底,日本开始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都作出了规定,设限数量大幅增加,限量标准更为严格,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日本是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直接影响到近80亿美元的出口额,涉及到6 0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 企业 ,以及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是山西省对外贸易的重要方面,目前已经为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汾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基础、技术条件、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立足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山西农业的现实状况,汾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应以生物技术为先导,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 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 现代 科学 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特征是逐步恢复农业的 自然 生态系,使目前单纯依靠矿物能的农业转变为依靠太阳能的农业。它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仅可以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又能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因此,应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尽快确立汾河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推进生态农业必须改变农业生产中长期单一使用化肥的状况,实现有机肥、生物肥、化肥的综合施用,以有机肥、生物肥为主,以化肥作为补充。汾河流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肥和生物肥不仅可以大量补充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变土壤地理化状况,恢复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和透气性能,为保持农业生产的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复合生物肥中同样含有一定数量的无机成分,在生物菌群的作用下,无机成分的利用率可以在单纯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提高50%。该肥料不仅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同时可以大幅度减少土壤中硝酸盐类物质的沉积以及地表水中的营养成分。生物肥料还可以拮抗多种病源菌,减少农作物土传病的发生。美国的一项试验表明,优质有机肥的施用相对于施用化肥来讲,可以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农民投入的前提下,达到增产效果。
第四篇:大理州农业局关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2011
大理州农业局关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听证结果的公告
(第3号)
按照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的要求,《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听证会的听证报告已经形成,并经州人民政府法制局审查。现将听证报告中有关听证情况和听证意见采纳情况公告如下:
一、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听证会于2010年12月17下午14:30—17:00在大理州农业局2楼大会议室举行,州农业局副局长、州畜牧兽医局局长左新主持,决策发言人大理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倪喜云到会。其他参会人员到会情况为:17名听证代表,实到13名(见附件),听证监察人1名。
听证会按照下列议程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介绍了参会人员情况,工作人员宣读听证会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就举行听证会的有关事项作了说明;
(三)听证决策人就听证稿的主要内容作了说明;
(四)各位听证代表对听证稿发表意见和提问,听证决策人回答了提问;
(五)听证决策人就听证代表的发言内容和有关情况进行了询问,听证代表作了回答;
(六)听证主持人对听证会作了简要总结。
二、听证代表对听证事项的意见
各位听证代表对听证稿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现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汇总如下:
1、有的代表认为《规划》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有的代表认为《规划》的编制依据要增加2008年州人民政府第一号公告。
3、有的代表认为《规划》要与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划相衔接。
4、有的代表认为《规划》的综合效益分析不够充分,需充实完善。
5、有的代表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补偿机制。
6、有的代表认为洱海流域奶牛当量、农药化肥使用量削减比例、主要土壤类型面积等指标要再核实。
7、有的代表认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确实急需解决好各级工作机构和工作经费问题。
三、处理建议
听证代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州农业局认为应当充分予以采纳,进一步完善《规划》。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件:
参加听证会的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名单
沈 兵 大理州环保局副局长 王继林 大理州统计局副局长 方杰兴杨旭辉杨逢春冯 辉初光琪陈国琛李会民杨怀钦李丽槐许煜泰金平忠大理州政府政研室调研员 大理州洱保办副主任
大理州委政研室农业农村科主任科员 大理州法制局副科长 洱源县农业局副局长 大理州政协委员
大理州畜牧工作站高级畜牧师 大理州农环站高级农艺师 大理州土肥站高级农艺师 大理州动物卫生监督所兽医师 洱源县农环站农艺师
第五篇:2022年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22年XX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加大XX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促进XX村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根据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2022年XX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方案》(X府办函〔2022〕X号)要求,结合全系统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XX河流域现状
XX河属XX江水系,发源于我县XX镇XX村,流经XX镇、XX镇、XX镇,在XX镇XX村流入XX县。干流在我县境内长X公里,流域面积X平方公里。主要有XX河、XX河等支流。国家在我县XX河出境处设置XX村国控断面,2021年水质为Ⅳ类。
二、工作措施
(一)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进一步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重点加大XX河干流、支流河道及沿线纵深30米以内散养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和管控力度,严防养殖污水直排入河。(完成时限:2022年12月,并长期坚持;责任部门:农业生产科教中心,XX镇、XX镇、XX镇畜牧兽医站。涉及多个部门的,首个部门为牵头部门)
(二)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完成XX河流域XX户农户户厕改造。(完成时限:2022年12月,责任部门:乡村建设治理股)
(三)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加强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加强水产养殖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承诺制和日常监管“塘长制”,严禁水产养殖尾水直排入河,开展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和综合治理示范点1处。严禁拦河养鱼。(完成时限:2022年12月,并长期坚持;责任部门:水产发展服务中心,XX镇、XX镇、XX镇畜牧兽医站)
加强“十年禁渔”宣传教育,加强天然水域水生生物保护,严厉打击电、毒、炸等各类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加强XX河流域涉渔工程监管,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依法依规报批,落实补偿措施;开展渔业增殖放流行动,包括涉渔工程补偿和涉渔案件司法性生态修复增殖放流,养护渔业资源,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强天然水域自净能力。加强XX村国控断面附近河道的日常管控,禁止在断面上游1公里,下游200米内垂钓、电鱼、毒鱼。(完成时限:即查即改,长期坚持;责任部门:水产发展服务中心)
(四)严控化肥、农药增长
继续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提升科学施肥水平,确保XX河流域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完成时限:2022年12月,并长期坚持;责任部门:土肥站、植保站)
(五)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
定期开展河(湖)长制业务技术指导与督查,严禁在河道范围内耕种、散养家禽、病死畜禽入河、将秸秆堆放在河道两侧等行为。(完成时限:即查即改,长期坚持;责任部门:科教与职业农民股、农村能源中心、种植业股、农业生产科教中心、动物卫生服务中心,XX镇、XX镇、XX镇畜牧兽医站)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
成立XX县农业农村局XX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确保把工作落到实处。(二)加强宣传引导。
坚持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联动优势,宣传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义、目标、措施、要求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