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全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
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现就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的紧迫任务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为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面临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科技、教育、文化相对落后和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挑战,面临国际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要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切归根到底将取决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充分肯定基础教育的成绩,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这些改革在深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持续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应试教育”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危害。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序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 素质提高。“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三)明确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明确的改革目标,使城乡每所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达到“规范化”;校长、教师队伍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中小学走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的轨道。为达到这一目标,当前各地要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要在普及了初中教育的地方,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不招收高费择校生;建立并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地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当地政府应做好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提供条件保障,使改革落到实处,争取在几年内初见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以素质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核心,以教育质量监控制度、科学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机制,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保证,以教育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全社会的支持、参与为保障的素质教育运行体系。
二、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根据《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改造薄弱学校的整体规划。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三部委《关于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的请示》的通知精神,切实采取充实和培训、交流、调整等措施,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应尽快使每所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师,以及校舍和设备都达到合格要求,使学校在贯彻执行教育的法 律、法规,落实学校管理教程和课程方案等方面达到要求。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争取在几年内使薄弱学校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
(五)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近些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当前中小学必修课程门类过多,选修课程过窄,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因此,国家教委要在近期内组织力量对现行课程、教材中不适当的内容、要求进行调整。同时,要制定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教材体系,积极稳妥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统筹规划和领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条件和需要,组织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就课程方案的调整进行探讨与实验。调整课程应本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原则,减少课程门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课程调整的方案要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国家教委备案。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用书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学校和教师都不得向学生推销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用书目录”以外的教学用书、学习资料和各种学具。严格禁止违反规定 的各种复习资料进入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让学生统一订购这类复习资料的校长、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要坚决整肃,严加处理。
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在新的教学观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各地要依据《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制订工作计划和评估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坚决改变以升学率高低为主要指标评估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教师工作好坏的做法。在开展对中小学督导评估的过程中,学校要认真做好自我评估工作,充分发挥领导和教师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改革和完善对干部、教师的评价工作,使督导评估起到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要改革对中小学生的考试和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符合教育方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积极提倡小学阶段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用正面鼓励的评语激励学生进步。中学可以进行学分制的试验工作。要坚决摒弃仅以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以及损害学生人格的错误做法。评价工作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生动活泼发展的和谐环境。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面关心,并通过评价鼓励他们走向成功。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种形式的统考。初中阶段一般不实行会考制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兴利除弊。要准确把握会考的毕业水平考试性质,发挥其对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导向作用。
(七)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尽快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和方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加强对中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进中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既要有利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更要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提倡中等学校招生实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一次入学考试的作法,减轻学生考试负担。认真总结中等学校招生改革的经验,包括高一级学校招生指标分配与办学水平、质量评价结果合理挂钩等办法,并使之不断完善。
要改革高校招生中的入学考试制度,遂步推行高考报名社会化,并从考试科目的合理设置,适当增加考生选择机会,高考试题要份量适中,区分度适当,考核知识和能力并重,以及完善配套改革措施等方面探索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八)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克服“智 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倾向。学校的德育工作要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总体目标,坚持以“五爱”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权利义务、民主法制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浅显易懂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在教学中注重激情、明理和导行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注意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九)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校长、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公正,因材施教,要逐步掌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抓好校长、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向全体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继续教育,引导广大校长和教师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扩展和更新知识,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等一切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师范院校要从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基本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培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为中小学输送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师资。
(十)进行素质教育整体改革,开展区域实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依国家教委有关开展素质教育区域实验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就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措施进行探索和区域实验。确立整体性改革的目标、必要条件和鼓励措施,如在考试办法、升学指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制定一些具体政策,以有利于区域性整体改革的开展,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及时总结区域性整体改革所取得的有效经验,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传推广,以促进中小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十一)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会遇到许多实践理论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教育科研,进行科学决策。理论工作者要与学校教育工作者相结合,重视教育实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各级教学研究部门要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当前,要集中力量研究并指导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地应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精心设计教育实验。通过实验进行探索,作出比较选择,用以指导大面积的教育改革。
师范院校以及教育科研机构应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为基层服务的方向,主动参与中小学校的改革,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十二)建立奖励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有力地促进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国家教委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表彰和奖励制度。国家教委将依据国务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对基础教育改革中坚持正确方向,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又推广可能性的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奖励。要充分发挥这一奖励及其他有关奖励的导向机制作用,旗帜鲜明地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十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教育结构,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要适度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加快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成人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注册视听生等开放式办学,为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种机会。继续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加快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路子。农村要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宣传舆论,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在观念上形成共识。
三、加强领导,创设环境,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十四)实施素质教育,政府要加强领导。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做到认识到位,教育投入到位,要尊重教育规 律,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各级领导干部不中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各级政府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以及考核干部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要积极稳步地推进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学历与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重学历不唯学历,重在真才实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五)实施素质教育要取得家长、社区的支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主动向家长、社会宣传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家长、社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形成社区参与教育的有效机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学校要建立定期联系和反馈制度,听取家长、社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和教师工作的监督。
(十六)依法治教,保障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要增强依法治教的意识,严格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自觉接受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着重从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是否重视,是否依法保证基础教育投入,是否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以及是否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等方面予以监督;规范办学行为,教育执法机构对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查处。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一场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完善。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 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使基础教育以新的姿态进入21世纪。
第二篇:10年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意见
2010年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意见
2010年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我市教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进入了从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总体来看,我市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尤其是个别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着力解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中的突出问题
省教育厅在《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七个重点,即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招生
行为、规范办校办班行为、规范考试评价行为、规范教材使用、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收费行为。各地要按照上述七个方面的规范要求,标本兼治,狠抓落实。当前尤其要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围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参与社会收费培训”、“占用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和上新课”、“下达升学指标并以考试成绩排名排位”三个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确保今年底前对这“三个突出问题”整改规范到位。
三、明确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实施步骤
全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取得初步成效。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制定方案。主要任务:①各地各校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相关文件印发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并组织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实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业绩观;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③市、县教育局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集中整治。主要任务:①各地各校对照国家、省、市的规定和要求,找问题、查原因;②针对查找出的主要问题确定整改重点,对重点问题和重点单位进行重点整治,力争在短期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检查督促,处理问题。市里将组织专项工作督查组进行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第四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主要任务是对规范办学行为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深入研究分析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清理完善相关制度,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建立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
四、强化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责任主体,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落实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规范办学行为的
各项工作。市教育局要负责抓好全市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的指导、督查等工作,部署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重点督查县教育局履行管理职责落实情况和市教育直属学校的违规办学行为。县教育局要提出区域内整体推进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认真排查和解决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市、县监察、物价、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主动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抓好乱办班、乱补课、乱发资料、违规招生、违规办学等行为的查处,确保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扎实推进,收到实效。
严格督导检查。市、县政府目标督查室和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要严格问责,对违反规范办学行为规定的地区、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撤销先进称号、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并追究相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市教育局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县教育工作的目标考核之中,并与上级项目资金挂钩,实行两个“一票否决”,即凡违反规范办学行为规定的县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时为不合格,并调减其上级给予该县的教育项目资金。那一世范文网
强化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及宣传部门要积极引导、组织各新闻单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使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人人皆知,社会各界充分了解,从而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要切实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对违规单位和个人以及重大违规事件要及时曝光。同时,要注重规范舆论导向行为,严禁不负责任的炒作和报道。
第三篇: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颁布单位】 国家教委
【颁布日期】 19970609
【实施日期】 19970609
【章名】 通知
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我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现印发你们。请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开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章名】 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 的任务
(1)在我国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世纪宏伟蓝图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千百万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学校作为直接为各行各业 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及熟练劳动者的重要基地,必须全 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提高受 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 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必须看到,由于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 的素质状况,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 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直接关系我国 新一代劳动技术大军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关系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全 面实现。我们还应看到,在我国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面对敌对势力对我“ 西化”、“分化”图谋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一项关系我国 能否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国家和 民族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措施。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 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党中 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了《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广大职 业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创造了许多德育工作的好经验,涌 现出一批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学校德育在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促进经济 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一些职业学校工作 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还存在;学校德育 工作的机构、队伍等方面还不健全;德育内容和方法与新的形势要求还不 适应;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形势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课题,使加 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更加重要、更加紧迫。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 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 《决议》),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认真学习《决议》,结合职业教育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决议》,是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3)根据《决议》的精神,职业学校德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和基本方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高 尚的精神塑造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其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一代建设者 和接班人。
(4)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职业学校开展的一切德育活 动,都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与党和国 家对青年的思想道德要求相一致,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要研究新时 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使德育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政治方向。
——立足于培养“四有”新人。职业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 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具有一定的正确认识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奠定基础。学校德育必须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并与行为养成 训练结合起来。
——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职业学校的德育有其特殊性。要注意结 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确定德育工作 的具体目标及内容、方法,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只有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吻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提出相应的教 育要求,并注意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相关因素对德育的影响,使思想教育 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积极引导,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努力讲求教育实效。思想教育只有为学生所接受,最终变为他们 的思想和行动,才是成功的。因此,职业学校的德育必须努力改进和探索 工作方式方法和途径,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要把德育的每一项工作、每 一次活动做细做实,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要 使其懂得道理,更要知行统一,表里一致。
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5)根据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 律,职业学校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各阶段的德育内容做出整体规划,使每一 阶段的教育内容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相互衔接。
(6)职业学校主要应对学生加强以下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一代,是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大计,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 本保证。要通过政治课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紧密联系思想实际,树立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对学生加强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的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要教育学生把爱祖国与爱 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结合起来,与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结合 起来,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个人成材同 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职业学校德育的培 养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职业学校除通过单独开设职业道德课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外,还要通过各学 科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 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职业道德规范教 育为主要内容,着重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 献社会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应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 育内容具体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敬业意识、服务意 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 业道德行为习惯。
——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思想教育。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哪 一种职业,都要有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在生活日益优 裕的条件下更要教育青年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职业学校要加强相 关的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严格要求,使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习惯。
——法制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必须知法、懂 法、守法。要把法制教育同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与将来所 从事职业相关的法规,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除以上内容外,职业学校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对人 才素质的要求,增加相关的教育内容,如美育、健康教育等。
四、拓展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7)改革开放以来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要克服“ 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保证德育的落实,必须把德育作 为一项系统工程去建设。德育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学校教 育的全过程,仅靠学校专职德育教师、仅通过德育课程是不能完成德育任 务的。只有建立一个学校各部门责任明确、措施得力、目标一致、相互配 合的德育工作系统,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才能做好德育 工作。
(8)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实施。
——以政治课为主渠道实施德育。政治课教育要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 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示精神,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实际,指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认识 问题,以提高觉悟和能力为目的。要按照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开设政 治课程,要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保证政治课程的教学时数。要 进一步深化政治课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各门课程(包括实验、实习)渗透德育。要调动各科教师的 德育积极性,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门课程自 身特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发挥德育功能。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特殊作用。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 德育的认识,而且可以锻炼意志、训练行为习惯,培养言行一致的品德。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一环节,在实验、实习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思想品 德方面的要求。要选好实习指导教师,明确其育人的责任,发挥其育人作 用。
——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 成长的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开 展创建文明学校、文明校园活动,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建设以社会主义文 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 雷锋活动。各地要通过“学雷锋为民服务周”等形式,使学雷锋活动更加 扎实,更有实效。
——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学生会等组织在德育工 作中的作用。职业学校的党组织应要求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起模范作用,并发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学生德育工作。要健全学生工作管理机构,选拔 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党的 知识,推动学生马列学习小组活动,并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 部表彰制度,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学生进步。要理顺职业学校共青团 的组织领导体制,健全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制度。共青团、学生 会等组织要积极开展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活动,努力把广大学生吸引 到自己周围,带领他们共同进步。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德育工作。职业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要主动与学校主管部门、联办单位、相关企业以及所在社区、学生家庭合 作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五、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9)思想教育要取得效果,首先要使教育内容能入耳入脑,被学生 所接受。因此,必须努力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改进德育工作方法,要从职业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和实践,使德育工作更为学生喜闻乐见。
——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德育工作必须采取理论教育与社会 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为民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为人 民服务的思想,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提高教育实效。
——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教育与管理是德育工作实施中不可 分割的两个环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正面引导,以理服人,防止简单化;同时要从培养职业劳动者的需要出发,制定学校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各种公约等,严格校规校纪,加强良好校风、学风建设,培养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要使思想教育和 严格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心学生思想进步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德育工 作者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要深入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 询等方法,对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 予指导。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 环境的能力。
——理论讲授与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 讲授是德育的一种方法;通过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种多样、适合职业学 校学生特点的活动进行德育,更为学生所喜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 段,使德育形式更活泼、形象、生动,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对在学生中播 放的音像制品要严格审查,严格禁止传播毒害青年的作品。
六、加强德育工作领导,保障德育工作实施
(10)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党组 织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领导,党政一把手都要抓德育,对 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学校领导班子中要安排专人负责德育工作。为加强协调,学校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有教学、学生管理、后勤等 有关部门参加。要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明确各个部门的育 人责任,使德育工作落实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上。
各级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职业学校德育作为一项主要工作。省一级职教行政部门要明确负责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干部。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德育的领导,切实 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德育工作在人、财、物等 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
(1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职业学校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管理干部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选拔政治信念坚定、业 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德育工作。各级职教行政部门要建立政治课教师进修 制度,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使政治课教师能有进修机会,使 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 解决好职称、住房等待遇问题。
(12)增加德育经费的投入。德育作为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其实施过程必须有一定的资料、设备等物质条件作保障,并要通 过一定的活动来进行,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经费投入。从目前情况看,职 业学校对德育经费的投入普遍不足,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各级领导要 切实增加德育经费的投入。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职业学校要确定 德育方面经费投入的科目,列入预算,切实保证。职业学校要为政治课教 学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报刊资料的订阅方面要对政治课教师有一定倾 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专门的德育资料室。职业学校要为德育工作购置 必要的设备,改善德育工作条件,优化教育手段。对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 践活动也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13)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德育的科研工作。各类职业教育科研机构 要重视对职教德育的研究,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确定题目,组织力量,开展攻关,以 加强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指导。科研工作要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 的方法。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鼓励职业学校的政治课教师和德 育工作者参加德育研究,开展社会调查。要加强总结交流,及时推广先进 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提高学校德育水平。
(14)建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要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 评价体系,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个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 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
各级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决议》 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 学校德育工作,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关于印发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的通知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和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整体部署,结合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改革,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破解制约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二、改革目标
到2015年,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础教育各学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富有效率、开放多元、规范有序、充满活力、惠及全民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方法、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公平等方面初步实现现代化。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保障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1.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问责制度。在坚持严格规范学校节假日、作息时间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开设不齐、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作业量过大、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突出问题。强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12年秋季公办高考补习学校全部退出。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保护学生视力,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2011年起,把学生课业负担作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内容,委托统计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各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监测公告。
2.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随机督导制度,构建全方位、经常化的规范办学督查机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在辖区主流媒体公布随机督导结果,并将其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巩固提高和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的重要依据。完善违规办学投诉挂牌督办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投诉信息,推动各地及时调查处理反馈,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每年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等进行深度监测分析,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报,推动形成对中小学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研究、分析与反馈系统。
4.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销先进称号、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惩处,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对出现严重违规办学被给予通报批评以上惩处的普通高中,取消下一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和省级优秀学生推荐资格,调减直至取消其省级三好学生及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推荐计划。对出现多次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市、区),撤销其各种教育荣誉称号;已经被评估认定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的,按照程序给予警告,直至撤销其称号;同时,追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直至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的责任。对违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明确学校责任,把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实行教师考核有偿补习“一票否决制”;对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在职教师,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可予以解聘;对出现较多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学校,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禁任何地方和学校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于发展个性特长和体育锻炼。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提供条件,切实开好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
2.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把德育纳入学生生活实践中,建立梯次递进、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德育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实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制度,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10个班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面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实施家庭教育普及工程,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3.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出台指导意见,适当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探索开设综合学科。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
4.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尽快全面实现“选课走班”教学。学校不得对2011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出台特色高中建设方案,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推动高校与特色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学术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科学实验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地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严格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班额,新建高中不得超过50个班,现有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班额,到2015年班额达到50人以下。
5.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切实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强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指导中小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实施方案。对具有推广价值的学校课程,提升为地方课程。完善课程教材三级管理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
6.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设立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适宜学生参加的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丰富学生生活。7.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至少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立农林实践基地。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社会义务制度,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
8.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每年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面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合格学校和不合格学校。凡不能完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强化评价机制的引领作用
1.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保障省内各地学生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公平的稳定平衡机制。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对严格规范办学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自主招生推荐名额。逐步实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分类考试,扩大注册录取试点范围。扩大院系专家录取试点的范围,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并逐步推广至全省普通本科高校。深化高考命题改革,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体现选修课内容。加强高考信息管理。
2.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在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制度与基础性发展目标科学评价制度,按照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严格考风考纪,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作为调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制止文理分科的基本制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诚信、可用。改革日常考试评价制度,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不必要的统考统练,严禁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推广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
3.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指导意见》,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在教师考核中,实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四)加强教育干部和校长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
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定期举办各级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培训班。严格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2011年起,定期举办各市、县(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市长、县长培训班和市、县(市区)教育局长培训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的教育管理水平。
2.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2011年,依据国家关于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出台山东省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办法,严禁不具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者担任中小学校长,促进校长专业化。稳步推行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普通中小学校长从具有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中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3.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支持鼓励中小学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考核监督制度、职务激励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激发校长的积极性。
(五)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所有普通中小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重视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前置审核制度,确保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均衡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对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中小学,可采取先进后出的方式,先安排选配急需的教师,逐步对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分流、转岗转向,保持教师新进、退出数量基本平衡。建立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师资校际间的合理良性流动。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规定比例内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可优先评审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重。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建设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撤销教管办、教育组等乡镇一级教育管理机构,清理占用的教职工编制。
3.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基础教育管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教育城域网建设,以省、市、县为接点,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推动100M连到每所中小学校,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努力形成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完善全省教师远程研修网络系统,开发“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平台、班主任网络研修平台,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管理平台。推进教学研究信息化,开发建设网络教学研究、跟进式教学指导、教师备课及学科试题库平台。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加快省、市、县、校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进程,建设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平台。
4.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制度。把控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在初中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初中毕业年级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流教育工作,建立减负工作机制,让学生爱学、乐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5.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实施“关爱农村 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6.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每年定期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指导学校完善安全规章制度,科学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研究制定《山东省校园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理条例》。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和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用补助。
2.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办学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完善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3.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实现教育与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
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根据随班就读需要,合理配备巡回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各级师范类专业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程。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开发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切实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按中央规定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部署、检查、总结工作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把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基础教育工作情况。
(二)积极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积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委托管理制度,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三)积极组织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围绕推进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规范办学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考试评价,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创新教师配备机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市、县(市区)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考核等,建立若干试验区、示范区,切实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重点考核市县政府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拨款标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合格率,市县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各市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各市县义务教育学校最大班额,各市县义务教育辍学率,各市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安全管理,各市县规范办学行为等指标。
(五)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立法与执法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基础上,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2012年出台《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完善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六)营造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扎扎实实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在解决影响基础教育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基础教育地方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成果表彰推广制度,及时宣传总结推广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加大对违规办学的曝光力度,严禁炒作高考、中考状元及升学率。
第五篇:关于推进中小学有效教学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中小学有效教学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开发区)中心初级中学,市直(民办)学校:
为落实扬州市教育质量效益年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有效教学,强化教学精致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现对全市中小学推进有效教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投入和产出比例协调、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有效教学是着眼于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只有实施有效教学,才能走出“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误区;只有实施有效教学,才能跳出“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的怪圈;只有实施有效教学,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收获与快乐,让教师感到职业的成功与幸福。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要关注学生需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参与问题解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行为需求。深入研究中考、高考改革,使教学更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升学、发展需求。
2.教学要讲求单位时间的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从学生整体利益出发,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协调发展。提倡为学生节省时间,每门学科应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反对用过度耗费学生时间、精力的做法去换取考试成绩;提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反对缺乏针对性的低效教学;提倡适当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给学生充足的知识信息量,反对课堂中的“垃圾语言”和无效教学行为。
3.教学要建立目标反馈机制。一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练习、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要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和阶段测验,并根据批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使问题积累起来。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以便于测量和落实。
4.教学要注重反思。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迫切需要教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做到天天反思、课课反思,要不断地思考:“这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这堂课有多少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问题。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要切实开展有效备课,备课要强调“三备”。
要备教材。要努力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理解内涵和外延,同时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
要备学生。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真正掌握学生在自习过程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做到据学而教,以学定教。
要备训练。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备课要强调规范。备课笔记必须课时齐全,内容详实,格式规范,注明总课时数和上课时间,要备分课时教案,杜绝统案。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评讲课必须按不同课型的要求备课。备课笔记的编写要强化“四有”:有教学流程安排、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与学的方法设计、有教后反思记录。防止机械照抄照搬教材、教参、教案等资料,杜绝不备课就上课现象的发生。要切实抓好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的“三级备课制”,真正把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积极探索与完善编写教学案、导学稿等新型备课方式。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备课情况(特别是个人复备情况)的检查,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每次检查都必须有文字记载。教育局职能科室要进行不定期抽查,并与学校检查记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教育局和各学校要开展教师备课笔记展示与评比活动。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坚持“三不讲”原则,即“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听不懂的不讲,超标的不讲”、实施“五步教学法”即“目标揭示、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当堂训练”。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努力达到设计最优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要求,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将知识、规律问题化、情境化。坚决杜绝满堂灌,确保课堂时间师生占有比对半。要切实开好中学理化生和小学科学实验课,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验中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3、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活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5、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6、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7、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8、适时作出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提高学科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做到分课时、限时限量、针对性,坚持“四个必须”,即凡是布置给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先做,凡是学生做过的必须批改,凡是学生做过的必须评讲,凡是做错的必须纠正。
1.精心布置作业。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所布置的习题必须在广泛占用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出,力求针对性强、有实效。对新题或心中无底的题,教师必须先做一遍,然后再决定是否布置给学生。反对“题海战术”,反对照搬现成资料。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分层次布置作业。
2.认真批改作业。各科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批改要正确,批语要具体明确,重在指导和激励,评价要恰当。作业批改的格式要统一、规范,必须注明批改的时间、等第(分数)、作业次数等。
3.科学讲评作业。充分发挥作业批阅后的反馈功能,认真整理批阅后的作业和试卷,形成今后教学的有效资源。教师应建立作业情况记载本,随时摘记作业中的独特见解和典型错误。讲评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激励性;所有作业必须有错必纠,学生订正后,要进行二次批阅。要指导学生建立纠错本,对纠错的内容及时进行阶段性跟踪检测,巩固纠错效果。对拖欠、缺交、马虎、抄袭现象要及时批评教育,并要求补作或重作。对一些特殊学生,提倡面批面评。
(四)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落实“三定”即定对象、定内容、定措施,做到“三关注”即备课关注、课堂关注、作业关注。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辅导重在因人制宜、分类分层。辅导分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等形式。在注重学生知识辅导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补“差”先补“心”,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各校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多种辅导形式,确保辅导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明确具体辅导任务。课后辅导的主要任务是:解难释疑,查漏补缺;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夯实基础,讲求实效;端正态度,指导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辅导对象,确定具体的辅导任务。
2.采取多种辅导形式。课后辅导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既要有小组形式的辅导,又要有个别形式的辅导,兼顾“培尖、提中与补差”,切实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提高教学测试的有效性
1.科学安排测试。学校要科学安排周练、月练,控制考试次数,不可以练代讲,注重过程测试的实效。要积极参加市组织的各类统一测试。
2.提升命题质量。测试命题,既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又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既要面对实际夯实基础,又要兼顾能力分级考查。试卷整体要求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并体现一定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测试要发挥诊断、导向、激励功能。特别是学校组织的测试,各学科应有专人把好命题质量关,切忌整卷照抄、照搬。
3.严格考务管理。各级各类测试的组织要严密,纪律要严明,操作要规范。学校应参照国家考试考务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明确的考试违纪处罚条例。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应该按章办事。凡有处罚,必须在一定范围公示,学校要有相应的文字记录。
4.抓好质量分析。要重视考试成绩数据分析,班级应该有学生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数据和个体纵向发展比较数据;学校应该有各班的优分人数、合格率、极差率、生均总分的纵横比较数据。一般性检测的质量分析,可以在教研组教研活动中进行,教研组的分析记录应交教务处备案。凡考试都应分门别类开好质量分析会,校级会议数据分析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和每一个班级,措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班级会议数据分析到每一个学生,措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质量分析既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也要有整改的措施,做到“四到位”,即“数据分析到位,问题排找到位、措施落实到位、整改效果到位”。
(六)提高教学研究的有效性
1.抓实教研组建设。要健全市、片、乡、校四级教研网络,各片教研站要正常开展教研活动,各乡镇(开发区)中心初中要成立教研机构,统领和指导全镇教学业务,各校要加强教研组的梯队建设,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善于创新、乐于合作的教研团队。要加强教研组的学习、备课、教研等制度建设,真正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功能。要加强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教研、考研资源,便于教师共享。
2.抓实教研活动。学校要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积极开展“有效课堂达标”活动。扎实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目的和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开展“备课、上课、评课,再备课、再上课、再评课”的循环式教研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听课、评课的实效,听课记录要详细,评议要具体深入,着重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通过开展研究课、示范课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3.突出校本研究。把学校变成学习型的组织,这既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培训,要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行为,并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有效教学。要花大力气抓好校本培训,尤其要抓好教学常规的培训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更多的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得到专业提高;要重视名师工程建设,培养实施有效教学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校为本的研究关键的要素有三:教师能够“学习反思”、教师间“互相观摩”、名师“专业引领”。学校要搭建更多的平台促教师成长。
四、加强有效教学的组织管理
有效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各校要高度重视,引导全员树立有效教学理念,用有效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教育局教研室、各片教研站和学校教学教研部门要切实发挥研究、服务、指导作用,根据教育局《关于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专题研究,科学制定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细则,全面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特别是有效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要通过有效教学论坛、有效教学优质课评选、有效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切实加强有效教学的考核工作,各学校要通过听课、教学流程检查、学习效果检测等形式,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情况进行考核;要将有效教学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实绩评定、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教育局将对学校有效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考核,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成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
高邮市教育局
二○○八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