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五篇]

时间:2019-05-13 23:1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

第一篇: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

钦州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

调发展研究

院 系 专 业 学生班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单位 指导教师名字 指导教师职称

2014年3月

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钦州市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化速度加快。但钦州市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已经跟不上城镇化的脚步,城镇化的过程中也没有处理好产业结构。因此,挖掘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作用是必须的。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发展滞后,质量提升,结构优化

The Qinzhou city urbaniz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 bu Gulf Economic Zone, the development of Qinzhou's economy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urbanization speed.But Qinzhou is still weak,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level is low,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lag problems.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not kept up with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also did not hand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refore, mining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raction is a must.Keywords: urbanization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ructure optimization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现实状况

(1)国内发展状况

中国的城镇化,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自建国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从1953—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开始进行工业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收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城镇人口有计划的增长,是城镇化稳步进行的时期。全国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第2个阶段从1958—1978年是城镇化徘徊、停滞的阶段,由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指导思想摇摆和一度曾试图走“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城镇化率20年至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8个百分点,还有几年是负增长。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今,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至2002年提高到39.1%,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1998年后几年超过1个百分点。这同中央指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之一和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调整部分限制和不利于农民进城的政策等因素有关。中国50年的城镇化历程表明:①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城镇化又会从正面或负面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②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对城镇化进程有很大影响;③至2020年或更长时期,中国的城镇化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各省的GDP总量上看,东部省份GDP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部省份其次,东北三省和西部省份GDP总量较低。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从各地区GDP的加权平均增长率来看,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最高,达21.2%,中部地区位居次席,达20.4%,东北地区增长率为18.7%,东部地区增长率最低,为18.5%。特别是在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尽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上依然优势明显,但中西部地区却在以更高的增速快速追赶。我国目前城市化存在区域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按照区域经

济理论,一国城市化往往在沿海特别是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具有资源禀赋的一个或几个城市快速发展,然后再通过内河等联系方式对其他地区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我国东部沿海区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严重滞后。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将沿着“集聚化”与“扩散化”两条脉络推进,资源将继续向原已形成的几个大型核心城市集聚,大都市圈效应将愈加明显,同时,城市化进程将向中西部等地区扩散,城市化水平不足但具备一定资源、交通优势的地区城市化速度将加快。(2)未来发展趋势

建设新型的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新型城镇化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统筹和规划城乡一体化。

1.1.2钦州市自身概况

钦州城镇化建设现状:

我国出台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后,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位的钦州市很据实际情况敲定了自身发发展的大致方针,围绕实施以港兴工三化互动的工作思路,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钦州市除了市区共有建制的61个镇,其中省级重点镇11个,城关镇2个,一般镇48个,2010年统计,建制镇总人口387.7万,城镇化水平35.5%。

解放初期,钦州市的经济以农业为,2006年以来,钦州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一、二、三产的互动关系业增加值分别为84.33亿元、87.25亿元、73.49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4.41∶35.60∶29.99,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比重,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2008年,三产比重超过一产,转变为“二三一”结构,逐步形成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新格局,产业结构实现了第二次突破。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2.1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概念 2.1.1城镇化

是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文明广泛传播的前提下,城市的物质文明、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因素不断向城市外延伸、扩散和辐射、再生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农产业大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人口数量逐减少;农村居民的住宅、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也日益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就要缓解农村劳动力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减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解决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出路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1.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2.2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2.2.1 城镇化质量提升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拉动作用

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能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内部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向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固守农业的传统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创造二、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村工业规模、优化县域工业资源、提高工业质量并促进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环境的集中治理,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送电系统等1,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选择。

2.2.2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推动作用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力提升和销售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一个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生产专业化改造和服务社会化改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和集中吸引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可以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可以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注重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有利于提高小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增强小城镇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前钦州市城镇化质量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中的突出问题

3.1城镇化模式粗放与产业发展粗放并发

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虽然如此,但是发展时间病不是很长,还处在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我们的发展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以走,自能我们自己一步一步的去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更不能是招办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子。所以就出现了城镇化模式和产业化模式发展粗放并存的情况。3.2城镇化功能不完善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共存

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不健康、不可持续,不仅体现在一味追求发展速度上,更体现在结构失衡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城镇化”追赶“工业化”。从当前城镇化年均一个百分点的增速以及近千万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量来看,城镇化发展异常迅速;与此同时,城镇化结构失衡,这是城镇化继续推进迫切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是结构失衡。从中外城镇化比较来看,主要差距已经不在于规模和速度,关键在于质量,核心在于结构。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失衡,呈现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

3.3城镇化格局不协调与产业分布不平衡同在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瓶颈约束期,面临着城市经济结构有待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打破、区域城市整合有待加强、一系列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等有待消除等问题。因此,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思路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制度转型的三维角度构建中国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布局与制度政策框架,重点是解决内需开发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以及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优化问题,难点是解决城市 行政体制及其配套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构建。

3.4城镇化效率低下与产业结构效益低下相伴

当下,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很迅速,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纵观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现阶段国内的生产现状,显露出我国的生产水平不高,大部分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各个行业中我国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自然而然的就会有生产效率低的情况出现,城镇化发展的不迅速使得我国现在有的地方出现用工荒的情况,而有的地方则是人满为患,像是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依然生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在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涨的今天这种局面迟早会被打破。提升钦州市城镇化质量与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4.1加快产业升级,推进城镇化质量整体提升

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使人力、物力从各方面聚集,特色产业的发展一定会伴随着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使相关的产业聚集在一起,带动相关乡镇企业的聚集,产业聚集就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将会蓬勃发展。

选择特色产业建立起县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条,因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因此特色产业必须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主导产业建立后,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引起城镇人员的增加和产业的扩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市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农产品为依托,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大量人才和廉价劳动力。这样农村的人力和物力就会被吸引到城镇。这样就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城镇是信息和人才、科技的聚集地,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和科技。县域就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和各种配套的设施,就会促使乡镇企业向县域聚集,乡镇企业的聚集,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餐饮业、运输业和商业就会随之发展起来,这样农村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同时发展起来。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就加快,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的选择十分重要,产业选择既可以通过市场的自由调节进行选择,也可以通过政府协调共同作用进行选择。产业的选择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特色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建成主导产业,扩展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生产体现县域特色的品牌产品。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农业为主,因此处少数个别的县域外,大部分县域应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的农产品,发展为“一县一品”,把品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发展会使相关的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就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选好并培育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4.2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形成新型城镇化道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循区域经济梯度发展规律,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全面优化产业布局。以各区县经济发展特色和优势为基点,突出整合、集聚和提升效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产业平台建设和项目带动为抓手,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县域主导产业;以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为手段,逐步建立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开放型产业格局;以壮大民营经济为动力,实行全民创业,确保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走出一条具有钦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产业导向、宏观调控原则。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钦州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编制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明确重点扶持类、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和产业政策的导向机制,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坚持相对集中、成片发展的原则。加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化,提高空间集聚度,增强协调配套能力。坚持错位竞争、突出特色原则。引导各区县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发挥各自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制定符

合本区县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把着眼点放在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上,放在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上,防止出现市域内的恶性竞争,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功能的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从规划源头控制污染,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4.3强化产城融合,推进城镇与产业互动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注重以县域为主导的工业化,②县域工业化包含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县域主导产业的扶持等等。但目前,县域工业化中出现盲目引进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特色至上的原则,根据本地各方面要素禀赋结构和区位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培育出在省内区域乃至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首先,要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做到市场和地域传统的结合,还有政府的扶持。选产业时,要通过市场调研,各方面的考察,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和开发资源。其次,要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做到“一乡一业”或“一县一品牌”。要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政府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强化基层组织服务、农村生产发展的职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在特色产业发达的县区建立和发挥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的民间组织应成为政府协调管理特色产业的有力助手。政府同时要引导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加快技术传播。最后,要构建市场,扩展营销网络。要构建市场,发展完善专业批发市场。依托产业兴市场,建好市场促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借助中介机构搞好科研开发、企业策划、法律咨询等服务工作。同时要和高校合作,积极引进人才。扩展营销网络,就要举办展销会和参加各种展销会、交易洽谈会。组织和引导特色产业联合起来,到国内外中心城市设立办事处和销售窗口,广泛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发展产业销售大军。4.4完善产业政策,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

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投资等政策的重要依据。产业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十一五”以来,结合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变化,集中出台了汽车、钢铁、水泥、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乳制品、铝工业、造纸、纺织机械、家用电器、医药、船舶、轮胎等行业的产业政策,我国产业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政策目标聚焦化,更加注重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十一五”期间,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变化,先后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文件,促进重点产业健康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在促进“保增长”的同时,着力点放在了“调结构、上水平”上。

政策手段多元化,引导、规制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除了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引导手段继续发挥作用外,规制和法律手

段也逐步完善,其中,建立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是产业政策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

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其他行业的准入条件,加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条件的实施范围。政策体系系统化,协同发挥作用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形成了以产业结构政策为核心,产业组织政策、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协同发挥作用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政策的系统性。推进产业转移,促进集聚发展与和谐发展既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要途径,将贯穿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整个过程;推进产业转移,不仅是促进要素配置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更加合理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结论

提升城镇化质量有利于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又有利于城镇转型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提高,两者存在互促互动的关系。当前钦州市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结构均存在若干突出问题,因此,提升城镇化质量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切实解决钦州市当前城镇化冒进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关键之举。

致谢

即将为这篇论文划上圆满句号之时,我心中感慨颇多。从最初的选题、查找资料、初稿酝酿成型、再几经字斟句酌修改,到现在终于得以脱稿,过程艰苦而繁琐,心中有一丝苦涩,但更多的是欣喜,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做学问的不易。这一切得感谢×××老师。他在繁忙中抽空细致耐心地指导我、鼓励我。我是亲见×××老师为我批改这篇论文的,他治学态度严谨,不放过任何学术上的细节。那句“做学问也是在做人”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它将伴随着我走向日后的工作岗位。而×××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却不失亲切的风范,对致力于想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也将是最好的榜样。谨借此机会真诚感谢×××老师的辛苦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

{2}《论健康发展城镇化须处理好五大关系》中国学术期刊网

[3]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5]祝怀刚:《农村城镇化研究述评》,载《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年(5)。[6]黄家骅:《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载《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1)[7]杨平平.《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2004,(5).[8]于建嵘.《中国城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中国网.[9]许经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J].经济经纬,2006.[10]陈映,《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1]叶连松、靳新彬著,《新型工业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郭非凡,《加速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2000.[13]刘兆第,《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2003.[14]胡鞍钢,2003:《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5]简新华,2007:《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专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6]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17]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18] 冯春燕.《三农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及解决途径》[J],2006(3).[19]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2006(2).[20]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http://

第二篇: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产业结构升级 进程论文摘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依托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才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产业充分发展要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又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首先,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能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内部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向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固守农业的传统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创造二、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村工业规模、优化县域工业资源、提高工业质量并促进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环境的集中治理,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送电系统等1,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选择。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加_丁和销售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一个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生产专业化改造和服务社会化改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和集中吸引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可以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可以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注重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有利于提高小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增强小城镇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empirenews.page--]

二、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存在的问题(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协调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的主要途径,其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从具体的分析来看,两者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作为农村第二产业主体的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乡镇、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城市传统工业具有很大同构性的特点,致使乡镇、民营企业出现与城市工业争原料、争市场、争资金投入的局面;二是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乡镇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第三产业中特别是属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些主要的行业和部门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生产性服务行业还是空白;三是从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看,据统计,农村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中的乡镇工业相比,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有优势。2002—2005年,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33%,但其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在同期仅提高了41.3%,而农村第三产业在同期其产值只提高31.1%,但其就业比重则提高了60%。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性不协调,从而阻碍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提高。因此,今后在制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战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到通过调整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结构,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1][2][3]下一页(二)农村城镇化发展层次低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但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影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由于农民收入低,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农村产业结构难以升级,因此,桎梏了农业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束缚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同时形成了城乡消费断层,妨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发展和升级。(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Nd,城镇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在农村普遍存在着道路交通、公共卫生、农田水利、水、电、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不完备,整体环境质量较差,严重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也妨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三、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加速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真正推动其顺利进行,必须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及其支撑体系。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的狭隘圈子,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渠道,要以农业为基础,统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建立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empirenews.page--](一)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要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供应充足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品质、品种、产业和区域结构,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特色化、加工增值和突出产业和产品的优势。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实行产业化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逐步由单纯粮食种植和单一小规模的养殖结构转变为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的种植和牛、羊、猪等的养殖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提高种植业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林业、畜牧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例如,在种植业结构上,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生产结构向“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畜、水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包括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的三元结构体系转变。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第二,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名、优、稀、特、新品种,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逐步建立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体系。在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逐步培育支撑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培育小城镇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点,使小城镇的发展建设,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如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环境好,森林覆被率达到42%,全国为16%。如今,黑龙江省“七河源”绿色大米、“古龙贡”绿色小米、“松北王”绿色大豆及虎林、五常的绿色水稻等都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黑龙江省通过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稻”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上一页[1][2][3]下一页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会促进农村经济中的分工协作,从事非农产业如农产品的精深加丁、储藏运输和销售代理以及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的商业、医疗、教育等其他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也就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践证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积极发展小城镇不仅促进了农业逐步向丁业、商业和服务业延伸、扩展,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而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就地吸纳和强化提高的作用,大大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empirenews.page--]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大力发展小城镇,相应地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丁业,可以吸收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同时不至于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路问题的有利途径。(二)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目前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速推进为农村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实现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小城镇建设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综合功能的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力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能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实现城乡互动、农协调发展,加快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第产业要发展为农村、农业服务的行业,如商业、交通运输业、教育事业和相应的服务业,在农村生产力有相当提高之后,农村第三产业就应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如旅游业、信息业、金融业和保险业。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随着农村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小城镇化主导产业。(三)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农村T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先行者。农业产业化不仅仅贯穿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且是在延长和加粗农产品加工链条的产业化,是农业链接二、三产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经过有机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的最大化的市场价值。农村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并实现了产业化就是为了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村人口的聚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有很强的吻合性。这就要求农业与二、三产业互动,农村工业先行。通过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的延伸,以第二产业催化、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品加工增值更多地分享到社会利润;通过第三产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向第二产业的渗透,以第三产业为主体构建起农产品流通和进人国内外市场的“高速公路”,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创造农村工业与城镇工业链接的有利条件。(四)用信息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信息化将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知识、技术、信息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咨询服务有利于农民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处理、分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有利于农业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必然促进农业生产超越以往速度和规模飞跃式发展,极大提高农业知识化、高科技化程度。信息化促进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知识和信息技术具有使产业结构软化的作用:对传统产业来说,信息技术促进了技术改造,使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向第二产业的渗透,催生了一些新兴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医疗电子器械、航空电子、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兴起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软化和升级。产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村工业化的“三效”(效率、效益、效果),增强农村工业的“三力”(竞争力、生产力和创造力),促使农村工业的“三降”(降低成本、降低能耗、降低物耗)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empirenews.page--]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镇化则能够为信息化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城镇化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第三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一、全县产业结构现状 xx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xx 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3.8∶36.1∶5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xx 元。与xx 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三次产业在总体保持增长的形势下,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七年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4 倍、1.56 倍和2.6 倍,一、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降低了3.2 个百分点和3.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充分发挥邻京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优势,比重提高了6.6 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第一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第二产业由于受资金、技术、原材料涨价、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增长相对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整体拉动明显不足。从总体上看,全县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经济总量较低)。实现各产业相互协调,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目标,任务十分艰巨。2

二、调整产业结构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欠发达县更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发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当前,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较低且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等。上述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少,全县尚有 45%左右的耕地属于旱作农业,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且主要集中在南北山区,再加上全县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条件制约,致使全县农业整体生产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并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无公害和现代设施农业基础不足,制约高效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工业规模化水平低,2008 年规模以上入统企业数量与2000 年入统企业数量持平,全县工业小型企业较多,扩大生产规模往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加上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只能靠高投入、高耗能来实现低水平发展,经济效益不高,加上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致使全县工业整体发展相对缓慢,与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差距较大,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第三产业内部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技术服务、社会保障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3 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要着力解决好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和措施 面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工作实践中,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围绕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理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发展重点,明确发展目标:一是要稳步提高第一产业、壮大优化第二产业、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重点要突出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升;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和推促第三产业的全方位发展。要使我县成为经济强县,第二产业在发展上至关重要。二是要突出特色,要有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强调全面发展,不是不要重点,而要在优势产业上有所突破,争取用3-5 年的时间有大的发展,以优势产业的突破来确立我县的基本经济格局,实现产业的升级及结构的优化。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以为,xx 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应在葡萄酒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上有所作为,重点进行突破,使其成为 xx 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带动城乡发展的龙头产业、壮大县级财政的富县产业。4 加强宏观调控,一是要围绕发展、改革、稳定,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和分析,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二是加强各项发展规划的组织编制,结合全县科学发展总体思路,及早编制各项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项综合性发展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和各个产业的科学发展;三是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有关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在确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时,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有选择地优先发展国家鼓励和扶持的产业,严格控制新上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确定合理的调整目标,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要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增加效益和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一是要不断提升葡萄、果品、蔬菜种植水平,扩大以奶牛、肉鸡、生猪为重点的畜禽养殖规模。葡萄产业要进一步改善种植结构和规模、水果业要走名、特、优结构调整和深加工的路子、蔬菜要以发展错季无公害生产基地为主线,提升农业产业基础地位。二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xx 大发正大有限公司)等的发展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在与北京的区域对接上,要以建立稳定的粮食及蔬菜、畜禽等其他农产品购销关系为主导,根据市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确定对接的区域蔬 5 菜、畜禽、水产等产业化生产及加工基地,培育订单农业,进行区域资源和生产力的整合。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挥优势带动作用,同时要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并重点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第一、要继续重视和发展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一方面发展以种植、酿酒于一体的葡萄酒堡、葡萄酒庄等,以多取胜。另一方面应引进培植较大的葡萄酒酿造企业,以大、以强取胜。使其成为带动一方致富、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骨干龙头企业。为此要继续壮大长城葡萄酒这一龙头,并将龙徽、丰收、盛唐等这些既有自主品牌、又有一定市场容量的企业,培育为生产加工能力在万吨乃至2 万吨以上的现代化葡萄酒酿造企业。第二、要在改造和升级现有的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促进相关链条的延伸。同时,要依托近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下力量逐步淘汰现有高耗能、污染严重、破坏生态资源的传统产业,推进县域工业永续发展。重点是实现以商贸物流和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一是要在进一步提升现有果菜、煤炭、农机汽车、建材等专业市场服务功能和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加速京西粮油、成品油库、博远物流等项目的建设进程,加速京西北现代商贸物流区的形成,提高区域辐射作用,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大力将以葡萄产业为主线的休闲旅游、以鸡鸣驿古驿站的建设和开发为主的人文旅游和以董存瑞烈士纪念馆为主 6 的红色旅游等品牌建设和打造好,并要与北京市共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市场开发战略,构建京畿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网络系统。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增强各行业、各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京畿科学发展强县建设步伐。

第四篇: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要实现协调发展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要实现协调发展,就要保证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这就需要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进、提高政府促进就业的方式与效率。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发挥中小型企业与微小型企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注重就业促进策略的层次性与短中长期的有效结合,多渠道保证就业公共支出资金的筹措,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一)保持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势头

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根本的途径。直辖以来,重庆经济迅猛发展,为全市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结构的日益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庆的发展面临挑战,同时也有众多机遇,这就需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实现平稳保增长。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紧紧抓住国务院3号文件给重庆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构建更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千方百计保持一个可行又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为扩大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

(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

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需要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积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首先,需要加大第一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内部吸收能力,发展非农产业,拉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价值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容量。其次,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注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壮大一批影响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第三,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尽快改变目前重庆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

(三)支持和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重庆市的人口优势能真正发挥出来,是遵循比较优势的要求,这将有利于促进就业规模扩大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改善重庆市重化工业结构,同时也是缓解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重庆市可以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矿产、化工等优势产业基础上,支持纺织、服装、食品、农副产品、商贸、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作用。要从调整商业业态和结构入手,重点发展连锁商业和餐饮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较高的就业弹性促进就业增长。同时还可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找到可以用劳动密集替代的区段、工序,这样既可以实现技术进步又能解决就业。

(四)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依靠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是最活跃、最普遍的经济实体,其进入成本相对较低,就业制度灵活,分布范围广泛,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工具,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资金,这对于重庆市就业规模的扩大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制定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的恰当与否对于全市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结构的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目前统筹城乡的要求下,需要扩大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使其覆盖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在内的各类群体。同时保持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将现行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助)和就业补贴等政策予以延续,并将近年来全市出台的再就业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鼓励和扶持创业、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低保与就业联动等政策合并于一套政策体系,延长政策的作用时效。

(六)多渠道筹集就业投入资金

重庆市财力比较薄弱,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公共支出,政府需要想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可以争取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鼓励和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助,对企业的捐助免征所得税,对个人捐助可抵扣个人所得税。同时利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政策,把促进库区就业纳入对口支援项目,争取对口省市在资金和劳务输出方面的支持与合作。还可积极争取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和友好援助,合作开发人力资源或开展促进就业援助,最大限度保障就业资金来源稳定,为全市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就业规模的稳步扩大、就业结构的日益优化提供坚实的后盾。

第五篇: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

六盘水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

邬瑞凡

〔内容摘要〕以六盘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为依据,就重新核算和修订后的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数据和贵州及部分地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影响六盘水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和劣势,提出加快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六盘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关 键 词〕六盘水市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研究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六盘水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1.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7.93亿元,年均增长13.7%,比“九五”期间平均增幅高出5.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逐步上升,在全省的位次由“九五”时期的第六位上升到“十五”初期的第五位,并继续上升到现在的第四位,仅次于贵阳市、遵义市和毕节地区。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6891元,比全省高出1934元,仅次于贵阳市,居全省第二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6.6:53.9:29.5转变为2005年的9:56.3:34.7,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二三一”格局逐渐巩固,第二产业龙头支柱地位日益凸现。财政总收入达27.4亿元,年均增长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32元,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3元,年均增长5.5%。科教、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二、六盘水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通过将核定后的2004年和2005年六盘水GDP总量和产业结构数据与贵州及部分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较快,绝对数仍然偏小

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和2005年,六盘水GDP总量分别为165.3 亿元和207.93 亿元,占贵州GDP总量的9.8 %和10.7%,在九个地州市中还未达到1/9的水平。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年我市经济总量是贵州增长最快的地区,但绝对数与贵阳市、遵义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贵阳市GDP总量已达 525.62 亿元,成为贵州GDP总量过500亿元的地区,经济总量为六盘水市的2.5倍,遵义市GDP总量402.32亿元,约为六盘水GDP总量的2倍。人均GDP仅为贵阳市的46%,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不尽合理

1、产业结构之间

根据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可以计算出,2005年六盘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9:56.3:34.7,呈现出“二三一”结构,和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重上升 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年六盘水三次产业结构和贵州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低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高13.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低4.4个百分点。和贵州其它地区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除贵阳市外全省最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全省最高,虽然与我市作为新型的重化工基地相符,但与我市80%的人口在农村极不协调。也导致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城乡差距最大、二元结构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2、各产业内部之间

近年来,六盘水产业内部结构经过不断调整,总体上趋于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一是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比重偏高。2004年六盘水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64.4%、3.3 %、29.7%和2.6%,和贵州平均水平相比,农业产值的比重高出4个百分点。二是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工业比重偏高。2005年六盘水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比贵州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工业内部,采矿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50%,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转变。三是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62%,比贵州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因而其他新兴产业如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商业服务等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影响发展后劲

经济运行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是否具有活力并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六盘水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财政实力偏弱,增长缺乏强力支撑。一般来说,财政收入是经济运行质量的集中体现。从财政收入总量看,2004年六盘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9.7亿元,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居第4位,仅为贵阳市的23.8%、遵义市的53.7%。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4年六盘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87%,2005年上升到6.36%,低于贵州平均水平2.93个百分点,低于贵阳、安顺、黔西南、毕节等地。

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群众能否真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2004六盘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72元,城乡收入比为4.29:1,到2005年六盘水城乡收入比又上升到了4.31:1,城乡差距远远超过了经济比较发达的贵阳市和遵义市。如果把城市隐性收入和享受的医疗、社保等计算在内,差距更大。

(四)从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末,六盘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39.35万人。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为20.08万人,占51.03%;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9.27万人,占48.97%。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3个百分点。在单位就业人员中,采矿业占39.%,高于全省29.5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新兴行业如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计算机服务、科研等从业人员比重与全省相比有明显差距。另外,从就业人员的学历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53.22%,高于全省12.6个百分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重明显偏低。

(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六盘水市第二、三产业企业实收资本192.28亿元,其中国有和集体资本127.7亿元,占66.2%;个人、外商及港澳台商资本64.91亿元,占33.8%,仅占贵州的5.3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国有和集体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

三、六盘水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

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特别是对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水平还不高的六盘水而言,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尤显重要。根据六盘水实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变城乡二元格局。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

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初步把我市建设成为贵州西部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支持境内外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参与煤炭资源开发,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整合现有煤矿的同时,重点抓好大型骨干矿井建设,大力发展煤焦化、液化、气化,力争使煤化工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2、支持冶金建材产业加快发展。支持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实施“集团化、精品化、清洁化、高效化”发展战略,整合资源,节能 降耗,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建成百亿元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特种水泥,引进新技术,以煤矸石、粉煤灰、钢渣为主要原料,积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

3、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围绕煤炭、煤化工等主要产业,支持六盘水煤机厂等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及其他配套产业,提高产业关联度。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扶持啤酒、食品、制药等现有轻工业的同时,力争在畜产品、生姜、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上取得大的进展。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4、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兴办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着力办好红山、石桥工业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工业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努力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应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入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1、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稳定粮食产量,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实施马铃薯、果茶、蔬菜、畜禽、中药材、水产和林特等优质产业工程。

2、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别要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优质产品品牌,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注重加强龙头企业和产业板块基地建设,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3、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一门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或非农技能。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实施“富民工程”,组织一批重大农业科研专项,推广一批增产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良种繁育、农技推广、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和保护、信息服务、资源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4、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广辟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比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三)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水平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高级化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六盘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4.7%,与贵州39.1%的水平还有差距,与贵阳市、黔东南州等地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六盘水区位、交通、大企业相对集中等优势,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服务水平。

1、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业。物流业要围绕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区,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尽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平寨、红果为支点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六盘水。金融业要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加快聚集各类金融机构。推进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银行综合经营业务,建立各类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构建多功能、开放式、广辐射、高效有序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加快发展保险业,提高全市保险的广度和深度。信息业要提高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建成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运行新体系。加快发展电信增值业务,拓展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业务为重点的电信新业务,推进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综合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工程,加速配套建设,实现市、县政府和部门网络互通,提高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2、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旅游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着力打造“凉都”品牌,支持对全市旅游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集团壮大规模。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要保持适度的房地产业投资规模,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规范市场行为,形成配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中介服务业要加强职业规范管理,大力提升会计、律师、审计、咨询、专利、产权交易、技术服务等行业的服务水平;社区服务业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物业管理、家庭教育、社区商贸和家政服务等行业,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加快流通业态创新。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发展,加快向农村延伸,形成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培育一批在贵州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六盘水商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快速通道和交易平台。

四、加快六盘水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但与此同时,政府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政府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财政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教人才政策、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等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自主创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方面显得不积极、不主动,调整与发展的动力不强。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坚决扭转。要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出资人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定不移地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做大做强。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土招标拍卖挂牌制度,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机制。

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以对内对外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国际及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及我省转移的机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六盘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与东部及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吸纳民营资本的力度与规模,在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企业联合与协作,积极推动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二)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投入的力度

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领域投入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品种改良、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公共卫生、基层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的力度,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

(三)制定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导向

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增强对全市产业发展、产业技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适时制定和完善六盘水市支持鼓励和限制产业实施目录。按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薄弱环节的扶持。通过严格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措施,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按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中小企业促进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选择、组织一批能够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的重大项目,抓紧建设实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研究、储备一批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争取将煤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生态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并开工建设。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智力保障

突出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突出运用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提高煤炭、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发展生物农业、能源、水资源保护和环保技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突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级以上中青年党政领导人才。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实用人才。树立科学人才观,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创新各类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坚持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①六盘水统计年鉴(2004、2005年);

②贵州统计年鉴(2004、2005年);

③领导干部手册(六盘水市、贵州省);

④贵州经济普查年鉴(上、下册);

⑤六盘水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⑥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⑦毕水兴经济带规划;

⑧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年);

⑨经济参考报;

⑩宏观经济研究等。

下载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钦州市城镇化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以衡水大营镇为例 摘 要: 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有了跨越式发展,大营镇皮毛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在推进......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摘要】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关的, 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产业和区域方面的 分别表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协调表现为低价......

    全面提升兵团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全面提升兵团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当代兵团》:按照兵团党委六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兵团2015年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此次活动具体将如何开展? 李林毓: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开......

    优化写字教学,提升写字质量(合集)

    优化写字教学 提升写字质量 **中心校李 * 【摘要】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写字是一个人语文基本功的体现,它不仅可以呈现个人......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合集5篇]

    区域经济实力从根本上说是由其产业结构决定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包括地理区位、生产力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科学技术及创新、市场规模、国家或......

    “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11年03月17日 14:31 来源:新华网 目 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苏北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苏北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路径分析苏北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应当走整体规划——产业培育——产业调整——整体优化的路径。 苏北各市已孵化出相对优势产业。2001 年,江苏......

    牡丹江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探究

    牡丹江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探究 摘要:牡丹江市站位全市发展全局,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新形势卜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 一条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