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
省人大代表建议
关于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
随着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爆出,食品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苏丹红到吊白块,从甲醛、三聚氰胺到在肉类制品等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被滥用的添加剂,海南“毒豇豆”事件等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人们对食品的恐惧感代替了对食物缺乏的担忧,的确我国食品品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阻碍了食品行业的正常发展,也间接地影响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如何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刻不容缓。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才能造福和谐民生。不能只将监管重点仅放在销售环节,不仅无法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一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善后处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生产基地源头抓起,不让有毒物质侵蚀原料
1、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
建议必须重视产地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良好的产地环境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总体讲,我国目前的农业产地环境条件很不理想。要真正实现对食品安全性的全程控制,必须解决产地环境问题,这是源头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进行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条例的立法,现在耕地质量下降,造成一些农户乱施农药或有毒的化肥,再加之生活垃圾的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地之后,造成土地质量变坏。通过立法保护耕地,生产无公害的、有机的农产品供应市场。
2、建议食品安全要从农民、农业、农村生产基地源头抓起,从
省人大代表建议
构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社会道德底线及精神文化家园做起,重点发展符合自然养生食品。
3、建议构建食品企业自律防线,建立遍布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和配套检测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将食品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通过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工作,堵住食品污染的源头,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不能自律的企业要严加惩处,绝不姑息。
二、流通各个环节要“透明”,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建议对食品各项指标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理、以及流通环节的把控等方面,做到“透明”。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建议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食品的流通环节中,一些大型超市的某些经营者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不惜采取价格欺诈、以次充好。
建议对超市环节、外资大型食品超市,建立由中方从业员工为主体的“食品生产、销售安全卫生监督委员会(小组)”,负责对该超市经营食品进货质量把关、销售卫生检查、存储防污管理和质量全面公示。
三、监管要避免多头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标准
省人大代表建议
建议鼓励市民参与监督。目前监督不到位和不完善的地方,可动员消费者积极参与对大型食品超市的食品安全监管。由市工商局、市消协牵头设计成立《西安市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队伍,协助我市食品安全主管部门进行常态化执法监管工作。另外,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对人民基本生活必需的如大米、面粉、食油、肉、蛋、奶、食糖、酱油、饮料水等大宗食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市场销售安全检查并在媒体上公布检查结果。同时应把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委、商委等部门,避免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弊端。
建议废除多头监管,将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行使监管,下设若干处室,分别对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等环节实施监管,哪个环节出问题实行负责人问责的新监管机制。
四、解决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的问题
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目前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建议尽快解决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的问题。
第二篇:反腐倡廉,当从“源头”抓起
反腐倡廉,当从“源头”抓起
——学系列讲话谈廉政感悟
工程管理与建设处 程凯
根据“两学一做”活动要求,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反腐败论述摘编》等书籍,同时,我也从网上阅看了很多反腐倡廉,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学习心得,很受教育,很有休会。通过学习和思考,我的廉政感悟就是:反腐倡廉,当从“源头”抓起。
一、抓好“个人”源头
打铁还需自身硬,国人要自强自律,拒绝诱惑,坚守本心,反腐倡廉当从我们个人自身抓起。
一是坚定信仰,知足常乐,要有平常心。坚持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四种谨慎态度面对生活中各种诱惑,管住自己的心,不起欲,不乱想;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拿,不乱办;管住自己的嘴,不乱吃,不乱说;管住自己的腿,不乱跑,不乱去,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是勤于学习,提升自己,要有进取心。要勤学多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戒低级庸俗,不要滥交朋友、不搞庸俗人际关系。多读书,多思考,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和业余爱好,闲暇之余多陪陪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三是淡泊名利,感恩回馈,要有感恩心。要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社会;懂得孝敬长辈,尊重领导,团结同事;不追求名利,只注重内心安宁,做“心灵富豪”,一心为公,为民奉献,扶贫帮困,回报社会。
二、抓好“制度”源头
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是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预防制度建设。并不是所有人员都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按制度计划到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中心去看看,到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去走走,常打预防针,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二是要加强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度,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规范权力行使,强化权力监督,从制度源头上防治腐败。
三是要加强惩治制度建设。惩防并举、惩治腐败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要加大违法查处力度,提高腐败犯罪的违法成本,杜绝权力失衡现象的发生。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
三、抓好“组织”源头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因而,各级党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要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的责任和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
一是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要带好头。各级领导干部、机关要带头依法办事,遵守法律,带头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机关做到的,上级机关要带头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必须做到。要自觉接受各级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是提升纪律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确保制度得到切实执行,让纪律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执行党的纪律制度不能有任何含糊,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的发生。
三是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各级党委、纪委要把问责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严格实行“一案双查”,以追责问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加速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大气候、大环境。
第三篇:从源头抓起 实现应用系统安全
从源头抓起 实现应用系统安全
随着银行业务创新的快速发展,针对新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开发任务日益增多,而银行的很多应用系统都直接与客户的资金有关,这就对应用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提出很高的要求。根据Gartner公司的分析,目前对网络的攻击有70%以上是集中在应用层,并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应用层的攻击有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具体应用系统的有效保护就显得越发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国家等级保护要求,都指出银行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开发安全管理体系,以实现对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控制。这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到上线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软件工程的相关研究表明,在软件开发周期的早期就修补安全漏洞更高效而且更具成本效益。因此,银行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开发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控制具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同步进行安全建设,避免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后再考虑安全问题。开发安全从规范开始
银行在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管理体系时,应当首先考虑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流程。通过对各种类型应用系统开发过程的研究,发现其中面临的各种与安全相关的并且具有一定通用性的问题,银行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开发安全规范,以保证安全不被忽视。开发安全规范的制定应该依照组织的整体方针和业务目标,并引用其他参考文档(如通用准则、安全标准、组织过程资产以及最佳实践等等)来识别与控制风险,提出与开发安全有关的方针、目标、指标、过程和程序。
开发安全规范一般包括安全需求分析指南、安全技术方案设计规范、安全编码规范和安全测试规范等。依据开发安全规范,银行在进行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对于各个阶段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应的控制,确保应用系统在开发中的安全管理。
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规划和管理
应用系统的开发阶段是其生命周期内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将主要完成应用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及测试等工作,此阶段的工作将极大程度地决定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因此,要确保安全性要求在此阶段的各个具体工作过程中的贯彻和实施,以便交付具有高安全特性的应用软件,为将来应用系统的安全投产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需求分析阶段
安全技术人员在需求分析阶段主要对需求文档中的安全需求情况进行分析,重点从系统的重要信息或数据、面临的安全威胁、系统基础环境的安全需求等角度入手,分析安全需求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在安全功能需求中,身份鉴别、认证与授权、输入和数据验证、敏感数据安全、会话管理、异常管理等需求应进行明确详细的说明。以电子银行的数据安全为例,敏感数据要求特别保护,该类数据的传输、存取和存储,必需采取加密措施保护,仅能通过内置的软硬件加解密模块进行管制。
(二)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是整个生命周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包括系统的功能、性能、开发费用与周期等要求,还要明确规定系统的安全要求,并据此确定具体采用的安全控制措施,如用户身份认证体系的强度设计、认证失败后的处理方式设计等。
在方案设计阶段应该根据安全需求和安全技术规范,选择和设计相应的安全控制方法。安全技术人员主要分析系统设计文档中关于安全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分析安全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安全需求、是否达到相应的安全强度等。
(三)编码实现阶段
程序员可使用各种通用以及特定的编程指导规范来防止开发中的普通安全问题,特定的编程指导规范主要集中在Perl、Java和C/C++语言。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这些编程指导规范将可以避免许多会导致安全漏洞的错误,比如非法数据输入、缓冲区溢出、SQL注入等常见问题。
在编码实现阶段,应重点关注由于程序员有意或无意的编码而导致的安全缺陷。安全技术人员需要抽查重要的代码进行安全性分析,确认编码是否满足相应编码安全规范,是否存在安全编码缺陷等。
(四)安全测试阶段
应用系统在正式上线前应对安全性进行测试,验证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是否符合安全设计及安全需求。在系统测试阶段,应重点关注对于应用系统安全功能的测试情况,应确保安全功能测试的全面性。仅在用户管理这一项上,就需要从用户角色、账号权限、口令保护、弱口令检测、口令修改等大量重点分析点来进行测试。因此,在实际测试中需要制定准确周密的测试计划和测试脚本,特别是验收的标准必须非常详细。
在测试过程中,应模拟真实应用场景搭建测试的软硬件环境,并进行严格的控制保护。系统测试如果需要使用真实的数据,应对这些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并严格控制对这些数据的操作行为。在与其他系统进行互操作性测试时,应充分考虑对其他系统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进行。
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不应该是雾里看花,也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对于安全的信心应该来自于我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风险的识别、关注和准备。银行可以通过建设开发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应用系统开发的安全管理,提高银行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健全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第四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议
关于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也是生命和健康的基础,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抓好食品安全工作、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最近国内个部分地区频频发生“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问题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和公众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暴露出了部分企业诚信缺失、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食品监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等问题。由于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中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产业链管理过长,政出多门、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部门协调和指导不力现象在部分地区较为严重。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一大障碍,为加强安全监管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着力改善民生。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食品安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组建完成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基本在全国乡镇和城市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国近90%城乡,力争在三年内全面完成食品监测监管信息四级网络建设,建成食品安全流通追溯体系。全面落实食品生产大中型企业食品监察派驻制和属地管理负责制。逐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二,调整涉及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职能。
1、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在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挂牌,为整合市场监管资源,形成市场监管全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将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监管职责、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商务部市场秩序管理、反垄断职能合并组建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涉及部门众多,涉及工商、质检、卫生、农业、食品药监、商务、工信、粮食等部门、政出多门、加之条块分割,食品安全监管未形成工作全力,监管水平较低,部门协调困难,2009年,我国颁布实行了《食品安全法》,2010年,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办公室,但是就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监管合力机制等方面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安全监管网络建设。
组建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主要承担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进出口的监督管理工作,承担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信息发布、监测评枯,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负责食品安全的市场规范、整顿并查处违法行为,牵头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实施标准、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度等工作。
2、调整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一是各级食品药监部门调整为药监部门,由卫生部门管理。负责药品、化妆品和保健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工商、质检部门不再承担化妆品的监管职责,食品经卫生部门许可并注册为保健品的,其生产、运输、流通环节监管由药监部门负责,二是各级卫生部门不再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餐饮环节食品监管职责(含机关、学校、厂矿食堂)的由卫生监督部门调整为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住宿业、保健按摩业、洗浴业和公共场所禁烟等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三是个体食品生产作坊由市场监管部门全程监管负责,四是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质量监测、由卫生部门具体监管负责。
三,加强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1、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统一监管,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直接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现有有农资监管主要涉及农业、工商、质检、经贸、供销、公安等部门,管理力量分散,职能交叉,特别中农村地区执法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农资的日常监管,建议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兽药、饲料等农资产品的生产、运输和市场流通由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具体负责,其中,农资生产监管由省、地市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负责,流通消费环节由县级农业执法部门监管,工商、质检等部门不再承担相应监管职责,2、强化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我国现有农产品监管体制中,农业部门负责生产源头的质量监管,工商负责运输、市场流通领域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质检部门负责农产品加工生产质量监管,商务流通部门负责流通中的质量体系建设,涉及部门较多,管理环节多,未形成统一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由于农产品质量重在抓源头监管,建议由农业部门承担农产品生产、运输、储备和市场流通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生产及乡镇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农产品运输、物流储存由县级出入境农产品检查机构(在县级动物防疫检查机构上组建)负责,其中乡镇、城市定点牲畜(生猪)屠宰场由商务部门管理调整为农业部门管理。国家在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中地区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机构由县级农业部门统一管理,通过调整并实施统一监管,有效地防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漏洞。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监管水平。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由于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环节多、标准严格、社会公众关注高,受到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限制,很难在全国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标准体系,其次是农业生产管理不规范,大多生产基地和农户未建立农作物生产档案、多数农产品交易网点购销台账,国家未实行水果、蔬菜、副食品产地检疫制度,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无法实施动态追溯监测。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为此,建议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规范工作,一是逐步落实农产品生产档案和生产质量制度。具体由农业部牵头制定实施细则,首先在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试点、逐步向小型农产品基地和农户推广,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和管理,可以委托和受权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县级和乡镇镇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农产品基地和农户做好质量规范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健初级农产品产地检疫制度,配合动物产地检疫制度统筹实施,具体为生产基地(农户)提供生产档案—乡镇农业部门出具检疫证—县级农产品出入境检查机构检查—城市农产品监测机构监测,从生产到餐桌全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食品安全中重点产品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1,加强食品生产水源、生活饮用水源和矿泉水监管,现有体制中,环保部门承担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卫生部门承担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工作,水利部门承担水源开发管理工作,矿泉水生产、流通质量安全分别由工商、质检等部门负责,由于食品生产水源及饮用水直接关系人体健康安全,建议将食品生产用水、生活饮用水源保护、矿泉水的生产、运输和使用监督列入各级卫生部门职责,由卫生疾病控制部门统一监管负责。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2、加强对食盐、烟草、酒类、粮食产品的日常监管,由于体制原因,我国食盐、烟草等产品质量属于行业部门管理,各行业部门既是生产经营部门,同时又是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由于食盐、烟草、酒类、粮食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建议由市场监管部门统一监管,相关质量标准,由原有涉及部门配合完成。同时,卫生部成立全国禁烟禁酒协调办公室,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调整酒类、烟草产品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研发力度,发展低度酒,降低烟草焦油含量,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五,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属地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1、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度,实行“上级指导、属地为主”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逐步将承担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调整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的工作部门,下放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加强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特别是乡镇级执法队伍建设,增加乡镇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人员编制,建立城市农产品监测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夯实工作基础。实现由食品安全监管“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2、进一步实施食品安全监察员派驻制度,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执法,实行督导分级负责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5000万元以下食品生产企业,由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派驻安全监察员。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食品生产企业,由地市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派驻安全监察员,年产值1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下食品生产企业,由省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派驻安全监察员。20亿元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直接由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直接派驻安全监察员,食品安全监察员主要负责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投入品监督、产品质量监督、质量体系建设监督,其监督结果每月直接上报派驻部门,由派驻部门直接处理和受理企业违法行为。
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联动、形成良好协调会商机制,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专业协调机构建设,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代表各级政府覆行好食品安全监管综合监督职责,二是强化部门职责,农业、卫生、公安、商务等承担食品安全职能部门要设置专职食品安全联络员。并按照职责要求,切实承担行业监管任,三是加强协调联动力,务部门要相互反馈食品安全重大信息,同时加强部门执法队伍的联动,联合执法,确保综合协调和执法联动工作不走过场、不留形式,四是建立联席会议会商机制,定期召开食品安全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安排部署食品安全监管日常工作,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篇: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监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显得愈来愈重要,新时期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 严峻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社会变革时期法律法规、道德准 则失范因素,也有科技进步、环境变迁、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既有监管部门监管方法因 素,也有企业行为、消费者行为因素影响。因此,建设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一个 系统工程,只有当这个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或环节的功能都能有效发挥,才能形成有效的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食品供应者提供安全食品的行为进行调 整的基本途径。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各国都建立了比较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覆盖所有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链条。我国也制定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这样一部基本法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食品安全法》与原来已经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的《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之间的协 调性还比较差,需要将各个法律法规统一起来,还要做很多工作。今后还应该在以下几 个方面加强:一是制定产品责任法。尽管现有与食品有关的法律都涉及到食品供应者的 法律责任,都没有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的归责原则,这对激励食品供应者提供安全食品有 不利影响。英国、美国的实践证明,产品责任法的设计及司法实践是国家成功干预食品 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路径。二是解决执法过程中对执法者的监督问题。“监督监管者” 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监督监管者”除了立法机构要有所作为外,还要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执法的机制,在法律上设计食品安全相关方(消费者、生产者)介入 行政执法的程序,使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受到有效制约,疏忽、懈怠,玩忽职守现象 得到遏制。三是应当加强食品安全配套法规的规划工作,明确各有关监管机构制定法规 的权限,避免“行政法规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解决监管机构之间法规的矛盾和冲突,使整个法规体系协调一致,无缝衔接,形成闭环。
2、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
将食品安全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分离出来,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
①清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卫生标准,将国家公共标准和社会私人标准(含企业标 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产业联盟标准)区分开来;②改革食品标准管理体制,对按 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标准化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统一、协 调的标准体系,还原标准的自愿采用性质;③建立强制执行的技术法规体系;④加强技 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库,使各项技术指标 建立在危险性评估等科学的方法基础上,提高合理性和有效性,⑤积极推动技术法规和 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在基础标准和重要技术标准方面提高采标率,尽快与国际接轨。
3、建立食品安全协作监管机制
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过程中的混合监管 体制,这种体制的高成本、低效率已经严重妨碍着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改革现行体制 应当分步实施。
短期目标应当对现在的分工进行调整:①逐步将分散的监管职能整合到几个比较集 中的部门,按照监管工作性质和能力要求,由专业化程度低的部门向专业化程度高的部 门集中,考虑到政治障碍的影响,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合并同类业务,最后实现部 门整合;②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职能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监 督管理局等食品安全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科学评估,对消费者进行安全 教育,保护消费者利益,制定统一协调的政策法规体系,监督其他职能部门食品安全执 法行为。其他部门负责具体对企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监督管理;③重心下移,将监管力 量部署到食品安全链条最薄弱的地区和环节。在县及县以下的乡镇地区是食品安全高发 地带,应当有足够的部门监管食品安全事务;④进一步完善垂直管理体制,除一些重要 的食品安全领域外,应当将省以下部门交由地方政府实行分级管理,实现财权、人权和 事权相统一,责任和权力相匹配。
长期目标应当由政府部门独自监管转变为以政府部门为主,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参与 的协作监管机制。政府监管部门的力量有限,占有的监管资源有限,在中国这样一个小 生产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仅仅依靠少数政府部门的力量根本无力承担起监管责任,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监管。因此,应当把消费者联盟(协会)、社会中介组织、舆论 媒体、生产者纳入监管主体范围,实现监管对象的全覆盖。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是监管
部门承担的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但是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并得到有效执行还需要企业和消 费者的积极配合。虽然消费者作为一个分散的群体组织成本很高,但可以委托消费者协 会等社会团体参与政策制定,反映消费者的意愿和要求,提供有效信息,增强各项食品 安全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群众基础。听取消费者和企业意见也要成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的 基本程序,以增加监管部门和企业的互动了解,得到企业配合支持。
4、严格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实施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顽症。法律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首先在于有些法律本身的弹性太大,如规定处以货值金额50%到3倍的罚款这类规定就 为人情执法和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其次是各种法律之间的处罚幅度不一致,卫生、质 检、工商、食品、商务各个执法部门往往依照部门法规行事。为了严格法律的实施,① 要以《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为契机,将各个部门法规与《食品安全法》相左的内容统一 起来,尽量减少自由裁量幅度。②加强执法监督。针对目前各级人大主要关注司法监督,很少过问行政执法的现状,应当在程序上将行政执法纳入人大执法监督的范围。人大机 关应定期检查食品安全法律的执行情况,行政执法机构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并定期向 同级人大汇报食品安全法律执行情况。食品安全执法还应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 督,重大案件要将案情及出发结果及时向社会各界通报,使执法过程更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把上级业务监督、人大依法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格局,将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执法效果。④加大民事法律维权力度。修 改现行消费者维权法律,在受到不安全食品损害后,消费者应当通过司法途径追究食品 安全生产企业责任,要求对生产者按照惩罚性处罚原则赔偿消费者生命和健康损失;同 时,消费者也应要求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承担连带责任,赔偿消费者损失。
5、进一步完善食品小企业安全监管政策
在现有食品安全市场准入政策的基础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 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监管政策,弥补国家政策不足。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和 居民收入、消费者偏好差异很大,对食品安全的有效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应当在保障 基本食品安全水准的前提下,实行不同级别的差异性的食品安全政策。②使监管资源配 置和监管对象特点相匹配。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食品生产单位的近80%分布
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小企业小作坊,而监管资源的近80%却配置在县城以上的大中型 城市,资源配置和监管对象错位问题不解决,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就不能提高。③对 最低收入群体实施安全食品专项补贴。收入水平很低的群体,由于没有足够的货币支付 能力消费安全食品,会导致他们选择风险较高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整 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在理论上国家可以考虑研究设立最低食品安全保障 线,采用发放食品券的方式,保障低收入群体的食品安全。
6、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
食品安全监管过程要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循环模式建立起闭环过程,四 个环节缺一不可。绩效评估是对监管计划、政策、法律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以 便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监管工作,提高监管资源利用效率。建议定期开展规范科学的食 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