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亚月川社区拆迁模式有创新
三亚月川社区拆迁模式有创新——土地收益还民 居民自主拆迁
区内土地通过“招拍挂”所获的地价款政府不留,全部返还村办股份公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还利于民”。拆迁方式也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模式,由全体居民组建的股份公司成为拆迁主体,居民自主拆迁。
自1994年以来多次试图拆迁但均未能拆迁的三亚月川社区,2007年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两个试点地块共计208.9亩涉及220户居民9.5万平方米房屋的拆迁安置工作。整个拆迁十分顺利,未遇阻力,历时多年的拆迁冲突最终化解。到目前为止,无一人到省拆迁办上访或信访,实现了“和谐拆迁”。
三亚市独创的月川社区和谐拆迁模式处处体现了“还利于民”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指导思想,该模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前不久,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题调研组专门前往三亚调研,三亚拆迁经验有望在全国推广。
居民小组
成立股份公司自我处置资产
月川社区位于三亚主城区,是三亚最大的一个城中村。常住人口有900多户、3500人,另有4万多流动人口在此租房居住。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三亚市委、市政府近10次试图对该地段进行拆迁改造,但都因安置补偿价格等问题而受到当地群众的强烈抵触,并因此发生过多起警民冲突。月川居委会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拆迁“钉子村”,是三亚旧城改造的“老大难”地区。
2007年6月份,三亚市再次启动了月川居委会改造工程。这一次,却显得十分顺利,因为新模式破解了“老大难”。被拆迁户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自然实现和谐拆迁。
“三亚拆迁模式”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政府依法公正地确定被拆迁居民所有的土地和房屋的合法权益,由代表居民利益的月川股份制公司(下称月川公司)实施具体的拆迁和安置开发建设,这是旧城拆迁改造成功的关键。
2007年,三亚市指导月川居委会的7个居民小组共同成立股份公司,居委会中每位居民都是公司平等的股东。这样就把居委会每位居民的利益与旧城改造捆绑在一起。政府、居民、村办公司各司其职,地位平等,政府主导但不包办。村办公司可充分发挥居民股东的作用,集中意见,实行民主决策,重大事项都由居民大会讨论通过。月川村中的拆迁工作和拆迁后居民住房、出租铺面、出租房及其他设施的建设,及经营管理都由这个公司负责。这种新模式使居民集体自我处置资产,将“拆”和“被拆”变为利益的共同体。这样,就调动了被拆迁人的积极性。
还利于民
被拆迁户收益实现最大化
月川的拆迁安置过程,充分体现了“还利于民”的思想。三亚市委、市政府从法理的深度在全国率先明确“城中村”居民应分享合法份额的基础设施和商业价值补偿的这部分权益。市政府将被拆迁土地“招牌挂”的价款除直接划转给月川公司支付拆迁成本外,余下的收益部分扣除政府垫付拆迁资金的财务成本外,也全部返还给月川公司,将被拆迁居民的合法利益全部交由月川公司支配。这样,政府把土地的收益完全交还给了群众,被拆迁户的收益实现了最大化。
在政府指导下,月川公司制订了合理的补偿标准、安置办法和分配制度。一是依据政府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房屋的补偿标准,按照房屋重建价对被拆迁居民进行一次性的货币补偿;二是拆迁成本全部用于安置,建设居民的住房、出租铺面、出租房屋及公共设施等。除安置居住、出租铺面、出租房用地外,余下的土地收益一部分用于公司的发展资金,一部分用于分红,一部分用于低收入家庭和困难户的补助,一部分用于60岁以上居民的基本生活费用;三是为居民购买养老等社会保险,使居民生活得以保障。通过多层次的补偿安置和合理的分配,充分体现被拆迁人对拆迁地块所享有的合法土地权益。
在拆迁过程中,政府帮助融资并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确保拆迁补偿资金都按时到位,并足额补偿给被拆迁人。
三亚市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每个被拆迁对象的积极性,月川村居民对拆迁安置补偿普遍非常满意,积极配合实施拆迁,拆迁工作十分顺利。以往困扰三亚城市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正迅速破解。
本版图片均由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提供 三亚海棠湾:注重民生 和谐征地
注重民生 和谐征地
海棠湾地处三亚东北部,海岸线长达22.4公里,海蓝沙白,风光秀丽,极具高端热带旅游产业发展价值和潜力。经省政府批准,海棠湾已规划为三亚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规划区全部建设完成后将成为三亚市东部的主要新城区。
海棠湾开发片区总体规划范围内,人口发展规模为25万人,建筑开发总量约1100万平方米。整个开发建设范围涉及海棠湾镇9个村委会20多个自然村,需整体搬迁人口达2.5万人。征地搬迁安置规模之大、涉及人口之多,堪称三亚乃至全省第一。
经周密部署,三亚市委、市政府从2007年5月起实施海棠湾征地工作。在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中,坚持“以民为本、让利于民、分享成果、和谐搬迁”的原则,采取了“政府主导,统一征地、统一安置、统一拆迁”的工作模式,坚持在阳光拆迁、和谐征地中推进海棠湾开发建设,创造了成功范例。
三亚市研究创新出台了一揽子让利于民的政策,落实惠民政策,保障百姓长远生计,确保被征地农民搬得出、住得稳、发展好,有效破解征地拆迁难题。
一是让利于民,给群众适度从高的合理补偿;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群众按时从快搬迁。对按时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对按期完成搬迁的给予奖励。同时,对按时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并领取补偿款的,按签订的时间为序优先选择安置房屋;三是建立引导机制,积极引导村民从农村走向城市。对选择居住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公寓楼的搬迁农户,每户赠送20平方米铺面和每人赠送10平方米出租房屋。每户房屋产权交换达不到60平方米的补足60平方米。通过集中建设、迁入居住公寓楼,引导村民变市民,让村民直接分享城市发展文明成果,并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解除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市政府一次性为搬迁农民缴纳30年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市政府为被征地农民缴纳50%社会保障资金(含基本生活补贴、养老保险资金),其收入低于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的,保障标准按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执行;五是预留发展用地,依托旅游区发展服务产业,保障百姓长远生计。给搬迁村委会实征实留被征地面积5%土地,按国有建设用地预留,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用地,优先考虑建设家庭旅馆、农家特色餐馆;六是建立优惠就业政策,扶持失地农户重新就业。对按时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并按规定的期限搬迁的,按签订的时间为序优先按每4户奖励一个出租车营运证,即由政府奖励无偿提供出租车营运证。
多项惠民政策赢得了百姓对重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海棠湾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到2007年底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东线高速公路海棠湾出口路及市政道路、首批高级度假酒店、安置区等项目建设用地的征地丈量、清点、登记等,完成与村民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向被征地村民发放补偿款共计1.8亿元。整个征地拆迁没有出现一起抢建、抢种,特别是恶性、群体性的上访、投诉事件。
第二篇:月川社区的调查报告
居住区规划调研报告
——月川社区内部的道路分级与宽度
我们是第十四小组,我们组所调查的是社区内部的道路分级与宽度。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月川社区。月川社区紧靠三亚市主城区,隶属于河东区,它是由三亚河及临春河围合而成的三角地带,是三亚市历史的发源地。月川社区位于三亚东河、西河交汇的扇形地带,具体范围是北至东线高铁,西至妙林田洋,南至三亚东河、西河,东至金鸡岭路和迎宾大道,总面积约13.37平方公里。其改造范围内总建筑面积63万平米,容积率为1.1,建筑密度为70%左右,属于高密度、高容积的居住区。月川旧村原占地880亩分老干部安置区(占81.9亩)、村民居住区、菜田(占130亩)。通过与课本中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月川社区根据其地形划分属于滨水居住区,但其在改建之后,根据它所经历不同时间历程来划分属于新居住区。根据其功能来划分月川社区属于混合型居住区(其社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少,但节约了城市交通用地与成本;但其建筑风格的不统一,城市机能比较混乱,人员混杂等所以需要严格监控)月川社区从建筑方式来看其属于自建居住区,从建筑密度来看属于高密度居住区。在学习课本知识中我们知道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宽度又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宅间小路的宽度一般为2.5-3m然而在我们调查社区内部的道路分级与宽度时发现月川社区现在的道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对于月川社区的道路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
1.河东路(主干路):共有4个车道,分为2个快车道和2个慢车道,道路宽度大约30-45m左右。主干路两侧有专用车道(人行道、自行车道)。道路两侧主要是汽修、汽车服务类商铺。
出现问题:道路两侧商铺过于单一,汽车服务类居多;人行道和盲道被店面私自占用
2.河东路支路
月川村川中路:道路宽度约7.5m
出现问题:乱停放车辆,车辆占道,造成交通拥堵拥挤不堪。
3.川中路东一巷:宽度大约3.7m
出现问题:车辆占道将近一半距离
4.月川五组:宽度大约3m
出现问题:道路破损大、泥泞不堪
5.老干局路:宽度大约3.2m
出现问题:路面太窄、车辆占道、路未修全、路面坑洼、不整洁
其次,作为一名学城市规划的学生来说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对于月川社区内部的道路分级与宽度进行了道路规划方案。
1.从宏观角度:路网结构
月川社区的路网结构为“四横四纵”的主干路路网结构;“四横”即迎宾路、金鸡岭路、体育场路和月明路;“四纵”为河东路,凤凰路,北岸、中岸、南岸东路,海螺路;区内的主干路系统与外围的城市主干路系统有机衔接,形成便捷高效的路网体系。
2.从中观角度:月川社区规划道路应充分体现旅游城市道路特点,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
主干路:凤凰路、迎宾西路-迎宾东路、金鸡岭南路-金鸡岭北路,由于道路宽
度不够,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和混乱,因此增加道路宽度,拓宽车道并且设置绿化
分隔带。
次干路:河东一路南段-河东一路中段,道路拓宽至40米,双向四车道,中间设
置绿化分隔带;育新路、河东一路北段-河东一路中段,道路拓宽至34米,双向
四车道,中间设置绿化分隔带;沁园路、育才路、体育场路,道路拓宽至30米,双向四车道,中间设置绿化分隔带;月明路,道路拓宽至28米,双向六车道。
支路:由于支路过窄,例如月川中路等支路,现将道路宽度拓宽至大约16米,双向两车道。
3.从微观角度:
(1)对商铺占道问题的解决——完善市场规划
由于市场规划不完善,导致一些马路市场,没有做到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缺乏前瞻性,设计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与周边居民区不配套,导致城区占道经
营现象突出,城区沿街叫卖、以路为市现象较为严重。
解决:根据月川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习惯、商业传统、交通条件和
周边市场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且结合月川社区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市
场外迁方案。
(2)对停车混乱问题的解决——建设停车场
停车乱、停车难成为市民广泛关注的问题。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严重不足的同时,一些开发商未按规定建停车场,有的地下停车场被擅自改变用途,造成停
车位少,停车困难,在政府机关和物流市场附近,停车难、停车乱现象尤为突出,大量机动车非法占用非机动车道,使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机动车道混行,形成恶
性循环。
缺少专用停车港湾,对直行交通干扰极大。例如出租车随意停车载客,从而造
成高峰时段堵车。
解决:发挥市区现有停车场的功能,遏制开发商擅自改变停车场用途的做法;
在有条件的次干路、支路上划停车泊位,并规范管理;市内大型单位内部停车场
可实行对外有偿服务,并鼓励有条件的集体或个人开辟停车场;在以后规划小区
或商业建筑时,配套地下停车场建设。增加出租车停靠点、出租车综合服务站等
公共客运配套设施。
(3)对道路拥堵问题的解决——人车分流
上下班高峰时期及部分路口仍存在严重交通拥堵现象,部分道路电动车与机
动车、行人混行情况严重。在学生上下学高峰期拥堵问题也尤为严重。
解决:提高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者之间不
会相互干扰。同时分解车流方式,给市民行车提供便利。城市到道路规划建设要
考虑到城市基本格局和未来的变化趋势,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在道
路的规划中要从务实需求出发,不要盲目使用‘高架桥’,应多考虑机动车下穿
隧道的建设。对行人通行应考虑建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等。
(4)对道路积水问题的解决——增加排水设施
有些道路积水问题严重,排水系统不畅,排水体制不够完善。有些地段为了
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
用。同时规划跟不上建设速度,下水系统建设混乱,滞后。
解决:道路设计要综合考虑地形因素,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洪防涝。还要对城
市给水排水工程水量进行有规模的预算,保持城市给排水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发展方向——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的生态化同样体现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生态化,而城市给排水系统
设计的生态化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具体的自然系统和特有的城市结构相结
合,从而带来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多样化。可持续性发展方向:(1)在城市水系统
中增加“节水”系统,减少取水量和污水排放量;(2)增加“治污”系统,可削
减污染物,改善排水质量,有助于遏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源水质。(3)在城
市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系统,可以增加系统的供水能力和可用水量,同
时也能减少取水量。
(5)解决道路破损问题
大多数的路面在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结构上的破坏,甚至部分路面不到
5年就出现了此类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施工质量水准以及汽车超重
等方面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设计的时候,参数要求过于经济,技术参
数的取值相对偏低,偷工减料的现象导致。
解决:排在第一位的是要杜绝豆腐渣工程;严谨超重车辆上道,并且表明城
市街道所允许行驶的车辆最大承重量;严打禁车上道例如链轨式车辆等;合理规
划参数,做到长远发展。
(6)对交叉口道路问题解决
在道路交叉口处易发生交通混乱问题,从而造成交通拥堵。
解决:主-主干路、主-次干路相交考虑交叉口交通转向,主-支道路相交
仅考虑公交车左转行驶,其余车辆禁止左转,减少对主干路的交通干扰;在支路
与迎宾路、凤凰路交叉的地段,保持与主路上的开口有一定间距;其他支路在与
迎宾路相交时,仅做“右进右出”的顺行处理。
(7)对道路绿地率偏低问题的解决
由于对道路绿化的重要性重视不足,在设计时往往只把道路绿化作为道路工
程中的一个附属工程,因此考虑不足。而且在规划建设时由于用地紧张,为了节
约用地成本,往往占用道路绿化规划用地,或者压根不设计道路绿化带。
解决:道路设计应与绿化相协调,增加道路绿化面积可以调节道路附近的温
度、湿度,改善小气候;可以减低风速、降低日光辐射热,还可以降低路面温度,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增加线长、面广的道路绿地,对道路上机动车辆排放的有毒
气体有吸收作用,可净化空气、减少灰尘。在道路中间设置绿化分隔带可以减少
对向车流之间互相干扰;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设置绿化分隔带,则有利于解
决快车、慢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在交叉口布置交通岛,还可以有效的解决交通拥
挤与堵塞问题;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建立绿化带,可避免行人横穿马路,保证
行人安全,提高车速和通行能力,利于交通。
最后,作为学城市规划的我们不单单要从一个规划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
节约土地,节约成本,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雨水资源(对雨
水进行处理回收利用)等,我们还要从社会学角度去考虑月川社区中的人文要素。
在大多数城市道路问题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城市道路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市民不文明的理念和陋习。例如商铺占道问题、停车混乱问题、道路拥堵问题、道路破损问题等。将道路文明教育常态化,以提高公民的道路文明意识。加强道
路文明志愿服务,壮大志愿者队伍,将志愿劝导活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同时,严格执法带动市区道路管理法规意识的提高。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曝光不
文明行为,提高法规宣传的针对性,提高市民文明意识。
组员:牛源渊、黄一鸣、李雪、周鹏洁、古诗琪、孙可劼
2012.11.4
第三篇:“三种记录”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模式
“三种记录”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今年,镇原县临泾司法所通过设计制作社区矫正对象月思想汇报表、社区矫正公益劳动记录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培训记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用“月思想汇报表”了解矫正对象思想活动情况。为了全面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状况,加强矫正对象的管理,针对大多数社区矫正对象文化水平低、月度思想活动汇报写作困难等问题,该所设计了“社区矫正对象月思想汇报表”,要求矫正对象每月用填空的方式对本月学习情况、活动情况、公益劳动情况、外出情况、电话汇报情况、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
二是用“公益劳动记录”记载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情况。参加公益劳动能让社区矫正对象感受到奉献爱心,回归社会的成就感。今年,该所把公益劳动作为社区矫正对象活动的重点之一,制作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记录”,通过让矫正对象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劳动,如植树造林、整修村组道路和清理公路两边垃圾等活动,切实让矫正人员感觉到奉献爱心的真谛,回归社会的幸福。
三是用“志愿者培训记录”记录社会对矫正志愿者的服务情况。社区矫正志愿者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司法所的指导下协助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教育帮扶活动。因此,社区矫正志愿者培训记录记载了志愿者学习培训法制法规、道德、文化等方面知识,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制定合适的帮教措施,加强对矫正对象加科学化、人性化和经常化协管。
(临泾司法所宋丽娟2011年10月8日)
第四篇:广州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广州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幸福广州的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说到底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管理和服务人的问题。7月12日,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全会上特别指出:“可以推广广州创新城市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凝聚力的经验。”记者近日从基层了解到,广州市作为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最早先行先试社区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模式的城市,从2008年开始,在14个街道开展了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体制改革试点,在20个街道开展了社区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探索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广州特色、富有活力效率的新型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目前这一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样本一:海珠区
网格化管理社区楼宇
今年1月,市民政局委托的专家组对海珠区三街五站工作进行评估,一致认为该区社工站服务走在全市33个试点项目的前列。海珠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底以来,海珠区先后在沙园街、华洲街开展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在沙园街、江南中街、琶洲街、华洲街、南华西街开展了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工作站建设、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等专项试点工作。该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试点街道配备编制外合同制人员的意见》、《街道编外合同制人员核定标准》。创新提出了“街道编外合同制人员测算法”,以街道辖区面积和常住人口数量为基本指标计算核定每个街道协管员人数。同时,试点街道通过机构整合和集中办公,把所有工作人员都统一到“三中心一执法队”的管理格局下,实现了一员多能的管理目标。在分工上采取网格化管理,把街道分为几个大网格,每个大网格内再以楼宇为单位划分多个小网格,形成管理服务“网格化”体系,各网格由社区专干、协管员分片包干负责该区域内的各项社区管理和服务,将每个网格的管理服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
成效
社区管理专属政策体系基本设立。三年来,广州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加快推进社
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政策体系,保证了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
样本二:沙园街
学习香港新加坡经验
地处海珠区西部的沙园街道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63000多人,流动人员8800多人,是以大企业宿舍区、新开发社区和部分城中村组成的混合型社区。在试点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后,该街通过市、区拨款和街道自筹资金,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街道“三中心一执法队”场地建设、购置设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加大资金保障。通过市、区支持,投入220万元公开招标引进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该街与香港旺角街坊会建立友好交流关系,邀请新加坡德教太和观家庭服务总监黄光星先生现场指导,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及香港顾问组建服务督导组和顾问组。该街荔福社区的陈观环女士长期无法与婆婆相处以致患有轻微的忧郁症,资深社工刘双对她做了专门的调处个案,整理了陈观环的个案基本信息和家庭图,通过专业服务改善了陈观环的困境,婆媳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环境逐渐融洽。
成效
社会管理服务新体制初步形成。2009年11月30日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思路,在街道构建“三中心一队伍”整合机构和聘用人员。全市共确定14个街道开展试点,打破了以往重管理轻服务、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困局,人员得到了精简,社会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将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城市管理、社会事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出租屋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再就业等职能整合,组成街道综合管理中心;将政府面向居民群众提供的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等服务内容加以整合,组成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后统一更名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民办社工机构承接提供,等等。
样本三:逢源街
打造居民的幸福港湾
逢源街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部,是一个具有浓郁西关风情的典型老城区。2008年,该
街成立逢源人家服务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体系。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街道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已趋健全,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现已具备社区养老、婚姻家庭、青少年教育、社区康复指导、社区矫正、群众诉求反馈、社区就业、困难群众帮扶、外来人口、社区卫生保健等十大服务功能。
目前,逢源街已拥有一支31人的优秀社工队伍,打造出“家长俱乐部”、“长者义工队”、“康龄社区大学”等多个自主创新精品,深受社区群众喜爱。建立社工义工联动机制,由社工负责发展、指导、联系和服务义工,定期培训义工,提高义工的技能和水平。2002年以来,街道先后成立长者义工队(广州市首支长者义工联队),组建青年、党员、长者、家庭等多层次、多行业的义工队伍,人数达6000多人。现在,很多因为老城区改造需要搬迁出去的居民都不愿意离开逢源街,他们感叹地说:“住在逢源街是幸福的。”国家民政部原部长李学举视察街道时动情地说,逢源街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为老人想得最多、干得最多、做得最好,社工和义工互动进社区开展“为老服务”是今后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的方向。
成效
社会服务有效回应了居民诉求。广州在学习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通过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并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等方式,丰富了可供服务内容,居民的服务需求得到了更好的回应,诉求得到更有效解决,群众社会生活的积怨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和睦。
样本四: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让社会组织“拎包入住”
在位于环市西路的广州市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大楼,该中心主任邓世献介绍说,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就像是公益社会组织的“保姆”,培育基地重点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交流培训、项目策划、资源链接、财务托管、人事托管、网站托管等培育服务,期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使社会组织提升自主运作和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建设目标是让社会组织‘拎包入住’,不用再为办公场地耗费精力,一心一意发展实力。”邓世献说。
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2009年底,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一项业务开始试运营。2010年10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到基地考察,并要求广州市“把
培育基地建设成社会组织之家”。目前,培育基地可谓初具规模,有19家社会组织进驻。广州市政府将在市中心地带拨18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给培育基地,让它有更多的容纳空间,实现专业批发市场的规模。
成效
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模式获新突破。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邓世献表示,广州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了行业协会商会“五自三无”的民间化改革,即自发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试行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建立了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工作格局。
样本五:“联和一家”
15次面谈缓解靓女强迫症
“联和一家”联和街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是去年10月19日由萝岗区政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立的。该中心由萝岗区政府投入150万元新建而成,面积1050平方米,并全权委托中大社工服务中心承办,由中山大学社工服务中心提供服务,除配备11名专业社工外,还配有中山大学社工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行政、事务与研究督导各一名,顾问3名。这是国内首家由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参与研发、设计、监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让社区居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居家生活的幸福感。该社区曾有一个患了强迫症的居民,一天要洗五次澡,到了后来发展到不能上班,只能辞职在家,男朋友因此离开她,她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联和一家”的社工知道情况后,主动致电,听她倾诉,还请她来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单是面谈就不下15次,电话聊天数不清了。经过半年的跟踪,现在这位居民的病情大大好转。最近我们正在安排,跟她一起为她的人生作新的规划。”
成效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发展。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近两年,广州各级财政投入
1.1亿元,用于购买社工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社会运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样本六:江南中街道
首创“党支部建在楼宇上”
30年前,居住在江南中街下田巷10号的43户居民,是曾因拆迁而从世代居住的市二宫附近搬进来的。入住后却由于国有资产纠纷面临着失去住房的问题,困扰他们长达30年之久。在社区各级党组织的帮助下,今年5月份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群众心里的大包袱终于放下,其中的一名“口袋”党员梁伯还主动请求加入党员社区。这一切得益于江南中街道首创“党支部建在楼宇上”的做法。2009年底,该街对16个社区党组织进行调整,在青凤、青葵、杏园、紫龙、聚源等5个社区试点。在楼宇党支部领导下,选出居民代表、流动人员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成立楼宇自我管理与服务小组,与公共服务对接、整合,将服务送上楼,走出了一条“小事不出楼宇,大事不出社区”的自治新路子。楼宇党群组织还和地区企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工程,动员多方力量到楼宇,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
成效
社区建立听取民意的常态机制。代表委员下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常态的民意听取机制。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驻到社区,与街道党工委配合,深入社区调查、上门访问、电话访问,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的渠道,大大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第五篇: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11-04-19 12:48:0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法制网讯 记者陈丽平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照护,还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养老新模式让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90%以上住家老人的养老变得更加方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近日发起的“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首期在京建立210家寸草心助老服务站,专门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送医送餐送货送慰藉等多项服务。
2008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09年1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和“九养政策”,在全国率先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规范,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不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对16区县2264名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8.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条件一般或不能满足要求,希望开设老年餐桌并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的占78.1%,希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的占69.4%,希望社区办托老所的占59%。因此,“九养政策”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开发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实现服务需求和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是我国最大的敬老志愿者组织,有两万多名敬老志愿者参与社区助老服务。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红尘介绍,居家养老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寸草心联盟联合养老机构、老年媒体、为老服务公司,在民政、卫生、司法、社工等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下,共同发起“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
据了解,“助老工程”首期将在京建立210家社区助老服务站,向10万老年人赠送“亲情通电话”(含话费)作为服务工具。以北京翠湖老年庄园为主的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管家服务、送餐服务、护理员培训。北京市十余家助老医院,为老人设立健康档案,提供老年健康咨询。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寸草心志愿者就近为老人上门服务等,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辅助的为老服务模式。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说,在社区层面建立起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突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特点,不仅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与更新,而且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尤其是解决居家养老服务难题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都是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