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河分局创新模式 深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社区警务工作
清河分局创新模式 深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社
区警务工作
近日来,清河分局推出“四加”模式,创新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警务工作新模式、新机制,最大限度的夯实基层基础根基,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区平安,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满意度。
一、坚持“采集+应用”,推进社区警务信息化。一是信息采集常态化。突出社区民警在情报平台预警处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警综平台”、“大情报”系统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载体,建立数据采集工作规范,确保信息采集的及时、全面、鲜活和准确。围绕“本地重点人员零漏管、外地流入重点人员零漏查,重点行业场所零漏控、预警逃犯零漏网”的工作目标,将处置流程、处置方法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要求社区民警全面采集重点人员的相关身份、同行人员、随身物品、历史轨迹、活动去向、联系电话等信息,实现动态掌控。二是平台应用系统化。以建立信息化、专业化、实战化的打击控制机制为导向,通过对“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和“警综平台”信息检索、比对、碰撞、串并等功能的综合利用,实现对“人、事、物”等诸要素的精确管控,提高动态轨迹发现的及时性和落地查控打击的针对性。同时,深入开展人口管控会战,通过实地检查、网上比对、协查通报、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在逃或重点人员。三是信息研判制度化。结合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清河分局建立了每日上报、每周分析、每月研判、随时通报、重点调研的信息研判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社区网络覆盖面广、传递快、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对社区的治安信息收集和研判,从中发现深层次、倾向性信息,获取治安信号,网上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群众开展防范,预防减少盗窃和诈骗
等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并使社区民警充分了解近期治安要点,把握社区工作重点,提升信息利用效益和社区警务效能。
二、坚持“警力+民力”,推动社区防范社会化。一是构建社区分级分类控制网。根据辖区内各社区的地域环境、实有人口、复杂程度和治安风险评估,将社区划分防范模式,建立动态监测、警情会商、巡逻防控、教育培训、防范宣传、督导检查、绩效考核等七项保障机制。各派出所立足警综平台,建立健全日统计、周研判、月分析机制,根据警情态势,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居民住宅安全防范工作,有效地提升了社区防控能力。二是构建社区治安巡逻防控网。实行社区民警与治安联防队员联合模式,开展“警治联勤、警企联防、警商联动、警民联巡、商企联合”等社区防范活动,形成“社区民警-巡逻队员-内部保安-治安志愿者”四级防控网络,将防控力量最大限度的整合、摆放到高发案社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发案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三是构建社区重点部位监控网。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村(居)委会的支持,筹集资金在全区居民小区、重点路段、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区域安装视频监控探头,扩并整合居民小区社会自建视频探头,使全区技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在社会面上构建了以动态监控系统为主体的信息化、智能化防控体系。
三、坚持“求实+增效”,推动社区管理精细化。一是推广娱乐服务场所管理新流程。以有效破解娱乐服务场所登记传输率不高的瓶颈问题为着力点,综合评估和分级评定管理等级,按照“高危、关注、一般、放心”四个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并确立了硬性管理规定动作和分季、分级管理流程模式,确保了信息“实名登记、按时上传、跟进监管、高效利用”,有效地挤压非法经营和违法犯罪的滋生空间,提升了娱乐服务场所的动态管理水平;二是探索建立二手交易业网管新模式。主动适应废品收购站、二手产品交易业等新兴行业给治安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积极探索建立网上管理新模式,全面采集登记行业信息,建立健全电子管理档案,督促完善“登记备案、情况报告、监督检查、警情研判”等制度,严厉打击不登记、不备案、不报告等违规经营行为和收销赃等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地拓展了管理触角,消除了治安管理的盲点;三是推出网上警务室建设新举措。大力推广“网上警务室”,网上信箱、警民QQ群等做法,提供在线咨询、网上办证等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申请办理相关业务。在互动平台上,社区民警积极受理群众网上来信来访,回复群众网上咨询,加强社区民警和居民在网络双向交流,拓宽沟通渠道,增强虚拟社会治安防控的能力。
四、坚持“组织+激励”,推动社区保障标准化。一是加强领导抓落实。分局多次召开社区民警会,切实把全体民警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同时,成立了信息化考核小组,制定每月考核实施方案并对应奖惩办法,有效地保障了社区警务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落实保障抓启动。近年来,分局通过重新调配社区民警等方式,使社区民警总数有效提升,同时,更积极响应上级公安机关部署,为社区民警每人配备一支录音笔、一部数码相机、一部无线公安网络笔记本电脑,有效提高了入户调查、巡逻盘查、街面防控等警务活动中信息采集比对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三是典型示范抓引领。从各所辖区的自然条件、治安状况、服务对象和警力因素等实际情况入手,按照“差别发展、同创特色”的要求,探索个性工作法,创新勤务模式,着力打造特色警务室,构建特色警务室群。
第二篇:加强警务改革创新工作模式
加强警务改革创新工作模式
继业路派出所是神木县城新区中心区域的所在地,重点单位、公共场所较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决定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复杂严峻。为了解决长期以来警力沉不下去的顽症,确实改变派出所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继业路派出所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依法行政大讨论活动,决定加强警务模式改革创新,依据社区地理位置、发案情况、场所行业分布、人口密度等要素,划分社区单元警务区,社区单元警务区的警力则根据区域位置、民警素质构成等因素,合理调配,采用“两室两队”的新警务运作模式。目前该模式正在试行阶段。
所谓的“两室”即内勤室警务室,“两队”即办案中队和基础工作中队。具体的运作模式为警务室(主要是新村警务室)负责新村的全盘工作,包括人口管理(流动人口为主)、两案查处、平安创建、治安防控等各项工作;内勤室包括行政内勤室和户籍内勤室,主要负责值班安排、信息收集研判、业务考核以及接待群众、办理户口、内务管理等日常工作;“两队”采取“治安大承包”的模式,即办案中队负责辖区所有案件查处和治安巡逻;基础工作中队负责入户调查、源头信息采集、行业场所管控等基础工作。各队、室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配合其他队、室的中心工作,做到分工细致、重点突出、紧密配合。
通过科学配置实现警力价值的最大化,确保警力下沉,旨在从源头破解长期困扰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的瓶颈问题,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继业路派出所此警务模式正在试行中。
第三篇:清河派出所五项措施推进农村警务工作
清河派出所五项措施推进农村警务工作
今年以来,清河派出所按照“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及“三项制度”的要求,不断健全社区收集反馈机制、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治安巡逻防范机制、治安重点管控机制、多警联动协作机制、警民联调纠纷机制,深入推进农村警务工作,实现警务阵地前移,把农村警务工作向主动型、防范型、服务型转变,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发展。
一是建立社情收集研判机制。清河派出所民警结合“上海世博会安全保卫工作”及“大走访”等活动,通过定点、定人、定时联系、入户调查走访、召开村民座谈会等方式详细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收集各类有价值信息,并深入研判分析,从而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二是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机制。驻乡民警深入开展系列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群众喜爱的宣传活动,向广大村民宣传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常识以及有关农村政策,增强村民自觉守法和正确维权的意识,提高村民安全防范意识,防范和减少了各种案件的发生。
三是建立治安巡逻防范机制。在加强日常治安巡逻防范工作的同时,完善农村群防群治网络,积极指导辖区企事业单位内保机构、乡(镇)综治办、村治保会以及义务巡逻队
伍,结合实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全力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四是建立治安重点管控机制。清河派出所组织驻驻乡民警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全面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和重点人员调查,将各类不安定因素及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高危人员全部纳入视线;突出加强辖区内治安难点村、重点设施、案发多发路段的管控,着力提高重点打击与重点防范能力。
五是建立警民联调纠纷机制。要求各驻乡民警积极发挥人熟地熟、接触群众面广的优势,对发现的纠纷隐患苗头,积极与乡镇综治办、司法所及村委会联系,邀请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在警务室共同参与调解工作,建立联合调解制度。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推进现代警务工作模式,强化基层工作科技信息化水平
推进现代警务工作模式,强化基层工作科技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治安形势的不断发展,“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指挥更有力、服务更便捷”的主体思路日渐突出,这是新一轮警务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未来警务形态演进的必然趋势。如何在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公安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要战斗力的目标。现就结合本单位实际,谈几点具体看法:
一、增强科技信息化水平,推进现代警务模式的背景
信息化建设作用于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公安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警务与人之间的相互感知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强化基层工作科技信息化水平,推动现代警务工作智能化已成为当代警务发展的新趋势。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测、分析、整合警务运行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公安需求做出明确、快速、高效、灵活的智能响应,为公安工作提供高效的警务管理手段和拓展便民服务的新空间。
感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信息化水平的增强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自动识别、传感器、条形码、遥测遥感、无线传输等感知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完全改变了人们常规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现代警务模式提供了良好载体。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为实现互
联互通、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等提供了便捷快道。信息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警务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信息深度加工处理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不仅成为推动公安警务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也给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深刻变化。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公安机关不同警种、部门间及其与社会不同组织、领域间数据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机制建设。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公安机关不同警种、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创新警务管理方式。三是极大地创新公安管理方式,促进“管制型公安”向“服务型公安”转变。
二、基层公安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专业民警非常短缺,在日常工作中,受到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和对新技术掌握不到位的影响,民警习惯性的使用老办法解决问题,在科技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上思路受到局限,不能够灵活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解决问题,影响公安业务信息化的进程。
二是信息工作平台不完善。目前基础信息工作平台还不能够形成大数据库模式,基层单位的使用权限有限,基本上以查询功能为主,在更新、流转等环节无法对现有数据库进行完善,导致系统数据陈旧,影响民警在各项公安业务和治安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三是信息应用层次低。目前主要应用于查看信息、简单比对的低层次阶段,缺乏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民警一线民警真正运用信息开展网上研判、侦查破案的还不够多,信息化在警务实战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信息的预测预警和服务决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利用。
四是信息安全性不够,部分民警在运用公安信息平台时,缺乏保密意识和计算机安全维护意识,往往导致泄密和电脑系统感染病毒。
三、推进基层工作科技信息化水平的方法
(一)要牢固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真正确立“信息就是基础,信息就是警力,信息就是战斗力”的思想,高度重视加强信息化应用知识的普及。后沙峪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信息化应用培训。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高低,针对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更新快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和培训,使广大民警掌握信息比对、网上作战、信息研判等信息化应用的本领和技能,解决当前民警在运用网络和信息时的盲目性和单一性,把对信息的需求主动转化为做好工作的驱动力。
(二)构建基础工作信息平台,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强化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实战功能,切实把信息转化为战斗力。在打击盗抢骗专项行动中,后沙峪派出所
成立专班,通过辖区构建完成的“天网”视频巡控系统,开展线索导侦工作,成功抓获系列砸车盗窃团伙,破获案件40余起,涉案金额十余万元。
(三)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通过将大数据思维与执法办案深度融合,能够不断提升办案工作智能化水平,确保执法规范,近年来,按照分局统一部署,后沙峪派出所对办案区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了案件办理平台登记、轨迹视频全程刻录、民警看护监督提示、审讯笔录自动语音识别、嫌疑人信息登记入库等,丰富了“数据警务”的资源,推动了执法工作的不断升级。
(四)通过技术应用,推动治安精准巡逻和社会风险有效防范,全年刑事案件发案下降了17.9%,街头案件发案下降了43.1%,社区矛盾减少了33.3%,及时发现并稳妥处置了中粮小镇的健身房聚集事件。一是建立覆盖辖区的电台呼叫体系,确保安保力量24小时联勤联动,给各级巡防队调试配发对讲机80余部,编制呼号,形成由派出所值班室为中心的全辖区协调指挥网络,提升应急处突能力,遇有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沟通联系和协调调配;二是集约管理,后沙峪派出所在中粮小镇筹建了“一站式”现代化警务工作室,集指挥、防范、服务、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安装了现代化物技防设施,对小镇各商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人员情况动态更新,连接安防系统,实时掌控小镇各部位情况。在警务室里,民警能综合开展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收
集、治安防范、大型活动指挥、窗口服务等工作,实现功能集中化,让社区警务室真正成为一个服务群众的基层机构。三是试点现代警务模式的社区管理,目前后沙峪派出所正在筹建智慧社区工程,力争促成辖区立体治安防控网络的建立。
在当前的首都公安改革大潮流下,我们要牢固树立“抓改革、抓科技、抓队伍”的主要工作思路,实现科技强警战略,进一步理顺打防关系,创建派出所勤务工作新模式,在实战中逐步形成“精确打击、动态防控、高效管理、快捷服务”的综合性新型现代警务运作机制,提升公安机关的核心战斗力和实战水平,推动构建起“法治引领、实战为先、科技支撑、合成作战、规范高效”的现代警务机制,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指挥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侦查破案从循迹追踪向精准发力转变、安全治理从人力密集向科技集约转变。
第五篇: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最终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 信息化警务模式的变革
学生姓名: 王佑铭 学号 020000*** 2002年级 ****** 专业 ****** 方向
2002大队 * 中队 * 区队
指导教师: 陈德成
教 务 处 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
摘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公安机关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安、打击犯罪等活动中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安警务信息化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实际的需要应运而生。公安警务信息化是公安机关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推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警务工作应对21世纪的要求。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目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在公安工作中充分结合高科技通信手段,以实现公安警务信息资源的统一配置,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公安实践工作之中。在本文中,笔者站在理性的角度针对如何实现公安警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安警务信息效能,对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剖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完善这项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进而指导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使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能与时俱进,更新思维,完善制度、科学发展,最终能够推动公安体制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公安警务信息化情报战略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Change on Information Policing model
Abstract: The public security police in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i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to promote in-depth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the Chinese police work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21st century.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day, illegal and criminal means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 soci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ly complex.Work for the public security system, only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alyz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rational use of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mbat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to curb the signs of the presence of evil in the social order.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system,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pulse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rack down on crime.Keywords: public security police intelligence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内容提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警务模式变革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5
(一)警务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5(二)发展信息化警务的重要意义........................................................................6
二、信息化过程中的警务模式变革领域...................................................................8
(一)警务结构组织变革.....................................................................................8
(二)警务人员变革...........................................................................................9
(三)警务文化变革...........................................................................................9
三、警务模式变革的发展方向.................................................................................10
(一)警务思想民本化.......................................................................................10
(二)警务活动信息化.......................................................................................11
(三)警察素质专家化.......................................................................................12
四、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如何进行警务模式变革.........................................13
(一)突出警务信息中心地位...........................................................................13
(二)强化警务信息资源的观念.......................................................................14
(三)警察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再造...............................................................14 参考文献.....................................................................................................................18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现行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共享程度低、经费保障难度大、民警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较低。为此,改进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应当首先从这几方面入手。为提高信息共享程度,需要建立和完善警用信息技术标准;建设信息交换平台,为各应用系统跨平台数据共享创造条件;建立系统研发汇审制度,保证信息采集兼顾其他业务部门的需要,以便实现信息数据“一警采集,全警共享”,避免重复劳动。除公安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外,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和行政司法力量,公安机关还需要与检察院、法院、司法和政府其他部门甚至社会民众间实现信息共享或信息交流。在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公安、检 察院、法院、司法各部门可以暂时通过部门间协商建立电子信息互信机制,确认电子信息的可信性,平时以电子形式交换信息,只有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关键环才启用纸制文书;条件成熟时,由各级政府牵头,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和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建立政府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更进一步,为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信息资源采集使用制度,实现社会信息与部分警务信息的共享。公安机关在明确区分哪些信息是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哪些是不能向社会公开的基础上,做好向社会提供信息的服务工作;对于与警务工作有关的散见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的信息,要通过协商或合作方式抽取到警务信息系统中,为警务工作服务。
一、警务模式变革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
(一)警务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公安”即警察(police或public Security),“公安”的意思同“警察”或“警 政”。通俗的讲,维护公共治安就叫公安。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有少数国家这样称呼,国际上一般统称“警察”。“警察”与“公安”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区别。公安和警察的区别就是:公安是警察的一种,警察包括公安、司法警察、国家安全警察等。(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汉语大词典》将“警察”定义为:“警察是为维持社会秩序而设立的武装性质的治安力量,亦指构成这种武装力量的成员”德国人Soden认为:“警察为增进公共利益及预防迫切发生之危害为目的之政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解释:“警察乃内治安要政。”
警务作为警察事务的简称,主要指的就是国家专门机关在开展预防以及打击危害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犯罪行为的一切事务。警务能够和多个概念相结合,分别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比如警务原则、警务信息、警务监控等。假如某种警务方法能够在相对较大的范围之内得以普及与推广,那么就可以成为一种警务模式。
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担着大量的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公安工作水平的重要支撑。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及不断提高公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当今社会治安形势瞬息万变,给公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适应执法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公众执法的新期待,在立法方面要保证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平衡,实现实体和程序的公正,以科学、公正的公安警务信息化体系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安文明执法。因此,高度重视时代发展对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作为打基础、促全局、利长远的大事来抓,对于推动公安机关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二)发展信息化警务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各行业提出的要求,信息化也是未来警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信息化也正潜在的改变传统的警务方式。
1、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为完善公安执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的今天,违法行为人使用的违法手段、违法方式层出不穷,违法环境也与以前不同。现代网络设施和便捷交通工具,使违法行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人违法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这些都导致执法的地域性受到严峻考验。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网络化和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公安警务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信息化,对于信息处理的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公安机关缺少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就无法满足现代化的警务工作,公安执法的有效行使就无从谈起。国务院制定了“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决策,公安部也提出了 “公安机关要率先加快实现信息化”的要求,这些都使行政执法变得更顺畅,更高效。随着我国公安工作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执法流程也逐步趋于规范,执法人员只能在法定的权限之内展开警务工作。
2、公安警务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公安机关防范打击犯罪的能力
随着科学发展、人口、资金流动的加速,公安机关依靠以往的“人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打击违法行为、预防犯罪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在高科技犯罪和智能型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违法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在公安警务工作中,对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只有公安机关拥有更丰富、更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公安机关才能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从客观角度来看,公安机关的破案率与公安机关科技水平具有极大的关系。近些年来,公安机关运用的DNA比对、指纹鉴定等手段侦破案件,效果得到充分体现。自从金盾工程开展以来,使许多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都直接通过网络来完成。网上排查、网络通缉、网上布控、网上指纹比对等方式的使用为公安机关破获了大量案件。从这些实践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防范打击犯罪的能力。
3、公安警务信息建设能够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国际上警力和人口比的平均数字是万分之三十,而我国是万分之十一到十二,警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公安行政发展的难题和瓶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安队伍各方面水平都有着极大的进步,但面对日益繁杂的公安警务工作,在我国各地区警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基层警力不足问题更突出。公安行政机构改革虽然也在试图解决警力分配问题,但当下在民警数量不可能批量增加的形式下,只有坚持警务信息化建设,通过科技强警,从警务信息要警力成为缓解我国当前警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信息化过程中的警务模式变革领域
(一)警务结构组织变革
二十多年来,公安机关在实施警务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同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应用,每天采集的信息量也在急剧增长,这些数据对于分析研究社会治安态势和发展规律、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要求实现共享。但是一直以来,在旧体制下形成的部门间缺乏联动、相对封闭的工作思路,使公安机关各部门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常忽视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职能、习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需求、好恶为出发点,将信息资源作为部门资源,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不同地区的信息资料互设壁垒、互相封锁,共享度很低;同时,由于“条块分割”,“条”上的各系统纷纷上马开发应用,然后向下推广,接着分头部署信息采集任务,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运行操作规程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上信息采集没有 很好地融合在民警业务工作之中,造成一线基层民警大量重复劳动和信息资源浪费;另外,这些系统之间以及这些系统与“块”上的应用间也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流的效率很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警务信息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方面固守自己的资源不提供共享,另一方面又抱怨无共享资源可用;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资源被积压浪费,另一方面又要为寻找有用的信息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的怪现象。
(二)警务人员变革
任何技术最终都是通过人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警务信息化需要大批技术和业务人才的积极参与。在旧的用人机制中,警务人员在考试、考核、奖励、晋级、提职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实行“一刀切”,重点倾向于综合能力和执法能力而很少顾及技术能力,致使专业技术人员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等方面均处于弱势:收入上明显低于社会上相当水平的同类技术人员,晋升上又处于绝对的劣势。这种机制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难于建设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一些人把技术当成跳板,时机成熟就跳到其他业务部门;一些人不专心钻研技术,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综合与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图有所发展。管理和维护庞大的公安网络和众多的警务信息系统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在当前科技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如何稳定并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是政府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的。首先要实施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内部挖潜,政策倾斜,激发广大民警学习、使用、钻研信息技术的热情;其次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端、急需的技术人才为我所用;第三要建立与社会科研力量合作,解决人才短缺和知识面狭窄问题;第四要培养既熟悉公安业务又通晓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警务文化变革
公安警务信息化虽然以现代化的科技信息为侦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仍旧有一些民警受传统警务模式的影响,认为公安警务信息化只是技术人员的工作,与己无关,甚至认为开展基层警务信息建设只是走过场,这样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剧了我国基层警力不足的现象。从公安部明确把“全方位加强公安警务信息的化建设,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作为公安机关现阶段的十项基层重点工作,标志着上级公安机关对于基层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较为迫切,因此,基层警务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观念,重视公安警务的信息管理,主动形成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共享及应用的全新思维方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
三、警务模式变革的发展方向
(一)警务思想民本化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正在进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实践的还仅仅局限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全面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不高。其次,部分地区把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等同于服务打击破案,没有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引领公安全方位工作的作用,曲解其真正本义。从领导层面看,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领导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摆到推动全局工作实现新突破的高度来对待。特别是对如何以情报信息为主导推进公安工作的思路不明确,方法措施不多。从警种和部门的层面看,主要表现为全局意识不强,没有从整个治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大局的高度来看待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情报信息与公安主体工作相互支持、相互服务不够,各自为战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互相封锁情报信息甚至相互推楼、扯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没有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和发展趋势上认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战略性、革命性、决定性意义。看不到数字化、网络化是未来公安工作的必由之路。二是没有看到情报信息就是战斗效率,致使大量情报信息处于分散、屏蔽、流失的状态。三是 一些民警将情报信息工作简单等同于信息工作。因而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实施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警务活动信息化
将信息资源转化为公安机关物质性的战斗力,必须要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载体,一个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情报信息研判从而主导警务战略的物质保障。立足于高起点、高效率的网络化信息建设,以保证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及时有效地进行。
适合民警使用该系统涉及到多级管理部门,众多用户,事实上,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用户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术,所以在设计该系统时,注意采用了图形界面、鼠标操作、快速代码输入,做到界面色彩柔和、功能引导明确、容错能力强并能有效防止错误,从而保证系统的易学易用。保护信息不被窃取和破坏,系统要求能根据用户的身份确定用户所能使用的功能、按照设定好的操作权限确定用户每次可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系统自动跟踪记录每次用户访问情况,同时可作为对系统访问、查询情况的统计信息备查。严格保护用户的操作 环境,防止窃取用户密码以及操作环境等方面问题的发生。保证系统的有效运用和各业务部门发挥职能,系统不仅包括采集、加工、检索、编辑、统计等动态信息,还包括装备、工作安排等静态信息以及经过分析综合整理后的规范信息。各子系统可实现信息交叉共享,避免信息的多头录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针对上级部门和领导们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综合信息的检索、查询和统计功能。同时,也根据基层民警侦破案件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的特定功能。包括各种关联信息的互相查询和检索;对系统联网范围内其他任意辖区串并案件信息的查询和检索;以某个或多个关键词进行全库或特定范围的模糊查询和检索等等,为民警迅速、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效侦破各类刑事案件特别是跨区域刑事案件提供有力保障。
保证系统拥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实用性系统可在多种网络环境下工作,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实用性,特别能有效地将各单位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并入此系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复投资。该系统还包括刑事案件信息管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管理、犯罪线索资料信息管理、通缉通报协查信息管理、秘密侦查信息管理等等,各信息模块提供的信息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产生自动碰撞和比对,并适时警示用户。
(三)警察素质专家化
目前中国各级公安部门中很少有专职的情报信息分析人员,有少量的还多为“半路出家”,不是专业化的高素质情报信息分析人员,对情报信息的管理、分析及研判工作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能有效地保证情报信息的质量。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警务部门要进一步充实情报分析队伍,在招募情报分析人员时,要综合考虑情报分析人员的警务经验、专业条件、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并且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在职培训,提高情报分析人员的情报分析和研判能力,以保证情报信息的质量,更好地引导警务工作的开展,提高警务工作的效率。
各级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正确处理好建设与应用、投人与产出、培养引进人才与应用社会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加强全体民警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教育培训,增强全员情报信息意识和收集应用能力,并选送一批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同志到专门院校深造或到上级机关跟班培训,切实提高开展情报信息工作的水平。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基本要求,纳入到派出所长、刑警队长、交警队长巡警队长学习的培训教材。与此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可能,选调、充实一批综合分析能力强、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同志到情报信息工作岗位,努力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情报信息专家、行家和能手。另一方面,依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引智”、“借脑”的新办法和新举措,既要引进一批工作确实急需的专业人才,又要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理念,建立兼职专家制度,有重点地选择有真才实学、年富力强、愿意为公安工作服务的专家学者,聘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与公安机关长期合作,帮助解决复杂、疑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技术问题,有效利用社会智力资源为公安机关服务。
四、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如何进行警务模式变革
(一)突出警务信息中心地位
信息时代的开放和共享,可能造成信息滥用或泄密,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国家安全带来影响和损失。因此,规范信息使用、强化信息安全成为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各要素协调作用,促进警务信息化健康发展。
公安机关是行政执法部门,其一切工作必须以合法为前提,只有在国家法律标准框架内实现信息的生成、传递、处理、存储,其形成的法律文书和电子档案才具有合理化和合法性,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成为警务信息化工作的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发展着新的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际关系,这就需要法律上层建筑对计算机发展带来的积极方面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其消极方面发挥抵制和防范作用。当前的“电子签名法”只适用于民事活动,并且不适用于人身关系、不动产权益转让、公共事业服务等领域,亦即在行 政司法领域还无法适用该法,亟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执法行为和法律程序予以确认。
(二)强化警务信息资源的观念
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涉及到情报信息的收集报送、研判分析、预警发布和运用转化等诸多环节,但收集是首要环节和基础。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越是在收集手段先进、涉及范围广泛、接受信息及时的情况下,更需要人的操作安排、分析、研判、评估使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完善情报信息的收集机制,努力使基础类信息数据维护及时、线索类情报信息收集全面。没有健全的网络,情报信息来源就不可能丰富,质量也很难保证,就不可能解决“神不知、鬼不晓”的问题,源头信息的新鲜度、完整性就不高。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把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收集机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按照“公秘结合、上下联动、全面收集、规范运作”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把情报信息收集作为一项刚性工作任务,加强考核奖惩,按照“全员动手、全警收集、公密结合、上下联动”的要求,广泛收集与公安工作有关的各类情报信息和社会信息。同时,要健全完善情报信息收集网络,构建覆盖社会各领域的公开的信息员队伍,积极培养一批攻坚能力强、活动能量大的秘密力量,不断拓展情报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全体民警的情报收集意识。将情报信息工作纳入公安工作考核范畴,通过强化考核、严格奖惩等措施,增强广大民警情报信息意识和收集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广大民警充分发挥警种优势、基层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深入社区、机关、院校、服务场所,以及利用受理、处理各类案件,全面获取、采集与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稳定,与违法犯罪及危险人员等相关的情报信息。
(三)警察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再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美国、英国的信息警务实践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侦查信息化、要不要实行侦查信.息化、怎样实现侦查信.息化等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侦查部门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改革态度:或迟疑,或消极,或积极等等。态度不同,改革举措就不同步,势必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就难以实现,侦查信息化改革就不会彻底。
我国各地公安、检察、海关等部门的侦查机关对待信息主导警务改革同样存在不同的认识。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改革资金比较充裕,对有效打击犯罪、控制社会治安秩序的需求比较强烈,故而侦查信.息化改革势头十分强劲。相比之下,中西部省份,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人员、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多地方还没有认识到侦查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甚至有个别地方的领导错误地认为:我们现有的侦查工作模式完全能够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必要进行信息警务改革。当东部,如江浙沪地区信息高地形成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区域信息化侦查工作机制的不断发展,犯罪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势必逼迫各类刑事犯罪从这些‘唁息高地”向信息警务欠发达的“信息洼地’,流淌,届时这些地区所要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加难以解决。侦查信息化首先是如何通过情报信息合理调配警力资源、提高警务工作效率的观念转变,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可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条件,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改革思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结 论
本文结合公安工作实际,重点研究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问题,力求探讨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务信息化之路。通过对警务信息化概念的阐述,回顾其发展历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找出制约警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工作机制问题,并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研究了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找出信息时代警务工作机制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现行警务工作机制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的具体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致
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始终不能忘怀的就是老师给予我的教育恩情。首先,感谢和祝福我尊敬的导师陈恩伦教授。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学业上,老师对我严格要求和细心教诲;在品行上,老师宽以待人和睿智旷达的风度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开题报告到论文构架,直至论文的通篇完成,老师都是一丝不苟地审阅,丝丝入扣地评析,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其次,感谢在整个公大学习过程中给予我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精彩的授课让我对成人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给我学业上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在本文中所引各种资料的作者们给我提供的丰富的资料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惠岩、韩冬雪: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5 月。2.吕新奎:中国信息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张锐昕: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4.吴江、张锐昕:电子政务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5.刘焕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6.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张创新等:行政管理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8.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丁煌译。
9.孙多勇:公共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金江军、潘懋:电子政务高级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郭诚忠:中国信息化的进程与展望,微型机与应用,1998 第 7 期
12.李玉虹,马勇:互动: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比较,经济学家,2001 年第 1 期。
13.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新视野,2002 年第 2 期。
14.徐绍史:加速政务信息化建设 规范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中国行政管理,2002 年第 5 期。
15.蔡小慎、赵东霞: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理论与改革,2002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