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试点县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1-03 【生效日期】1996-0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
试点县
(市)、镇农村人口办理山东省地方
城镇居民户口有关问题的通知
(鲁政办发〔1996〕2号1996年1月3日)
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提高我省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将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试点县(市)、镇农村人口办理山东省地方城镇居民户口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百新工程”试点县(市)、镇户籍改革的区域范围仅限于试点县(市)所辖镇政府驻地和试点镇政府驻地区域。在区域范围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如其自愿,可以在交出承包地后,经批准转为山东省地方城镇居民户口。
(一)符合省政府鲁政发〔1994〕3号文件规定条件之一的人员;
(二)凡有固定的住所(不包括租赁私人住房的)、居住两年以上、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的本省农村人口(含配偶及子女)。
二、二、试点县(市)、镇的农村人口办理山东省地方城镇居民户口必须纳入计划管理,由省计委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对人口的承受能力,在征得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计划安排,下达年度专项计划,由市地公安机关按年度计划负责审批,转户和管理。市地粮食部门按规定办理供粮审批手续,粮食供应通过议购议销的途径,由各地自行确定供应办法和数量。
三、三、试点县(市)、镇仍采取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并存的户籍管理方式。公安机关要严格执行户籍管理的迁移变动、人口统计等有关规定。
有关收取城镇增容配套费问题,仍按鲁政发〔1994〕3号文件规定执行。即,县城以下(包括县城)每人不超过2000元。各县市(区)、各部门不得另行出台有关收费的政策规定。所收费用由同级财政专户储存,用于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严禁挪作他用。
四、四、“百新工程”试点县(市)、镇农村人口办理山东省地方城镇居民户口,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要坚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小城镇转移的原则,统筹规划,重点先行,积极尝试,稳步实施。计划、公安、粮食、建委等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注意解决试行中的新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本《通知》规定办理,不得扩大范围,突破计划。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3102
【发布文号】重办发[1994]68号 【发布日期】1994-08-08 【生效日期】1994-09-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小城镇
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办发〔1994〕68号1994年8月8日)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国土局《重庆市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试行)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城镇”是指我市城市规划区和县城(包括县级市和远郊区)的规划区范围以外的镇(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
第三条 第三条 在小城镇的工业、商业、服务粘、旅游业、乡镇企业工业小区、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居民住宅等建设用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第四条 小城镇建设开发用地应当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方针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严格用地管理、做到合理、节约、依法用地。
第五条 第五条 统一规划。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并按照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应能指导土地开发,详细规划应能指导土地出让。
第六条 第六条 统一征地。按照小城镇建设规划,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土部门会同镇(乡)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分期征地,并依法对被征土地的农民进行补偿和安置。
第七条 第七条 统一整治开发。按照规划的要求和功能,在国土部门的指导下由镇(乡)政府组织整治开发,进行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投资条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出让。
第八条 第八条 统一出让。小城镇建设用地应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对经营性用地应尽量采取招标、拍卖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第九条 在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试点的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由区、市、县国土部门统一收取,全部用于所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全为市、区市县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第十条 第十条 小城镇建设用地由国土部门统一管理。用地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国土部门的监督、检查、建设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须经国土部门批准并办理《临时用地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土地,不得违法出让、转让和出租土地使用权。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凡在小城镇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并按规定进行投资建设后,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构)筑物,或者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他人合资、合作经商办厂。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凡在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试点的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征用土地,公路基础设施附加费和耕地占用税按规定征收后不再上交,全部返还给所在小城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小城镇被征用土地的征地补偿费,属集体集中管理使用的部分,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建立农村合作基金或实行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等办法进行管理;属个人所有或使用的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如不能按期开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或土地闲置时间超过两年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权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4年9月15日起施行。今后国家对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另有规定的,按新规定办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机关职工住房建设管理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鲁政办发[1998]20号 【发布日期】1998-04-10 【生效日期】1998-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山东省省级机关职工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发〔1998〕20号)
省政府各部门、省直属机构,驻济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省级机关职工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日
山东省省级机关职工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进一步改善省级机关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切实搞好省级机关干部职工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省级机关职工住房(以下简称职工住房)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取消福利分房和实物分房,变单位自行建房为社会统一建房,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逐步建立起面向省级机关干部职工的普通住宅供应体系,改善省级机关干部职工的居住条件。
第三条 第三条 职工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省直机关住房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直房委会)组织实施。
第二章 职工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第四条 第四条 实行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后,省财政不再安排职工建房经费。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收回的公有住房出售收入,集中管理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和公有住房的租金以及商业银行贷款等。
第五条 第五条 为保证职工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省直各单位都要将本单位收回的售房收入、职工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和房租收入等纳入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经办房改金融业务的银行开设的专户,进行统一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省直房委会的领导下,统筹运营各项住房资金,并根据资金性质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章 职工住房建设的方式
第七条 第七条 实行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后,原则上不再实行单位分散建房,而是集中建设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并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出售和统一管理的办法。
第八条 第八条 在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基建处和省直机关住房委员会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挂靠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职工住房建设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 第九条 要按照就近、方便、集中、连片的要求,搞好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的选址工作。
第十条 第十条 根据省直各单位住房的实际需求情况及济南市城市建设规划编制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建设计划,经省直房委会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省计划委员会负责下达基建投资计划,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具体组织建设。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要对小区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经省直房委会审定后,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施工,并进行严格的工程监理。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按照工程进度向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编制用款计划,由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核定并按计划具体办理资金拨付。工程完工后,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要将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省直房委会及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写出报告。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要定期向省直房委会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自觉接受省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享受国家安居工程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在坚持统一建设职工住宅小区的前提下,各单位已在建的职工住房继续由建设单位按原批准的建房计划建设施工,资金有缺口的由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借款解决。已有地皮的单位只要符合济南市城建规划,也可以申请自行建房。建房计划经省直房委会批准,省计委立项后,向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办理借款手续。
第四条 职工住房的出售、出租与管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建成后,优先解决省级机关严重缺房单位和省属高校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省级机关购房职工要在建房前与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签定建房合同,并预交30%的购房定金。房子建成后,按规定的七项因素计算成本价直接向职工出售或以成本租金向职工出租。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为提高省级机关广大干部职工的购房能力,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委托建设银行济南经四路支行和工商银行济南趵突泉支行办理政策性个人住房担保贷款,购房资金不足的职工可申请贷款;在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足时,还可向经办住房信贷业务的银行申请商业性住房贷款。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职工购买小区住房的面积及装修标准由个人决定,单位不再限制。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实行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后,职工以成本价购房,住满一年后,即可上市交易;也可在公平价格基础上,由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折价收购旧房,职工补足差价后,换购新房。旧房由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适当维修后,出售给其他职工。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由省直机关住宅发展公司负责。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中央驻济单位的职工住房建设按本办法执行,建设计划纳入省级机关职工住宅小区统一建设规划,并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省直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1998年5月1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
甘政办发[2011]10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意见》(甘发[2010]1号)确定,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全国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大部分贫困人口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同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通常表现为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积极稳妥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对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方针、目标和总体思路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至五年发展,六年后致富的目标,积极稳妥地开展,并通过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产业开发和项目带动等措施,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到工程建设、群众搬迁、政策协调等多方面问题,在总体思路上要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并做到“四个结合”。
五个关系是:处理好迁出区与安臵区的关系,既要加强迁出区和安臵区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紧密合作,又要协调好迁移群众与安臵区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处理好自愿迁出与组织领导的关系,在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处理好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既要多渠道争取国家的投入,又要动员、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培育支柱产业的关系,既要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脱贫,又要积极引导走产业化开发的路子;处理好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迁出区和安臵区都要制定生态建设方案,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个结合是: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 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组织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安臵区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发挥区位优势,创造条件增加收入;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撤乡并镇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乡镇的聚集效应,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其他项目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六小工程”、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在管理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共同用于试点工程建设,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将国家补助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住房、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使群众既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又珍惜劳动所得,既有建设新家园的动力,又能获得扶持和赈济。
三、搬迁对象及迁出、安臵方式
(一)搬迁对象。
1.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
2.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位臵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牧民;
3.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需要避险搬迁的群众。
(二)迁出方式。根据我省实际,确定采取整体迁出和部分迁出两种方式。试点阶段要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做到实施一个项目,解决一方人脱贫,改善一方生态环境,安 臵好一方群众。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整体迁出和群众自愿的关系,通过宣传动员、示范带动等方式,解决部分群众的思想顾虑。
(三)安臵方式。安臵点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能满足安臵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同时要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试点阶段主要采取建点、建基地集中安臵方式。建点安臵人数在200—300人之间,建基地安臵原则上每个基地人数在300人以上。
(四)安臵模式。
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川水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臵。建设任务主要是改造、改良部分中低产田或草场,改善群众的生活设施条件和部分基础设施条件。
2.依托工程建基地安臵。主要是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臵地安臵搬迁群众。
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安臵。主要是在靠近县城、小城镇及中心村地带建点安臵。搬迁农户在每人保证一定口粮田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通过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增加收入。
4.分散安臵。主要是把群众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村庄分散安臵,并调整部分耕地承包给搬迁农户。试点阶段我省暂不考虑分散安臵方式。
四、计划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要按照国家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一)计划上报及项目审批。
1.有关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规划,编制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并附项目的单项工程设计、搬迁人员名册及相关附图。
2.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过审查、筛选并与同级相关部门衔接后,编制本市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经市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与相关附件一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
3.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对各市州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进行筛选、审查和论证后审批,并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计划下达。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计划,编制并下达全省易地 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和项目建设计划。
1.国家计划下达后,省上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各市州;各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在省上计划下达后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达到各县市区,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市州计划下达后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项目实施单位,并抄送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2.在接到省上下达计划后,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受省发展改革委委托,对实施方案中单项工程进行审批,批复文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3.市州及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严格按照省上下达的计划执行,未经省发展改革委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计划。并在每季度初将上季度的有关情况报省发展改革委。上报的内容主要包括:资金到位、工程进度等计划执行情况;政策到位、群众情绪等群众搬迁和安臵情况;迁出地的生态恢复情况。
五、资金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资金包括国家下达的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
按照国家要求,试点工程国家补助标准分为两类:对跨县市区、跨乡镇、跨村搬迁,需要新增土地且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的搬迁群众,按人均5000元标准补助;对就近搬迁,原有生产设施大部分可以继续利用,但基础设施需要改造完善的搬迁群众,根据建设任务按人均3500—4500元标准补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均为行政村内就近搬迁,按人均3500元标准补助。国家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卫生所、群众住房以及“两基”攻坚和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无法安排的学校等。其中,住房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资金由财政部门按照计划及时拨付。具体按照国债资金的管理要求,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
六、政策措施
(一)土地政策。凡用于移民安臵的土地,属国有荒山荒地的,由安臵区政府无偿划拨;属集体土地的,按实际可利用面积和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费用由当地政府承担,也可用国有土地臵换并办理相关手续;对原有农户耕地进行调整的,要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在原有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由公司牵头进行开发的土地,搬迁农户入住后,公司应对农户的生产给予指导,提供相关服务。土地使用主要采取农户承包形式,承包期按安臵区原有农户的现行政策执行,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手续。要参照安臵区人均耕地和户均宅基地标准统一规划安排好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地。迁出区原有的土地,原则上归集体所有,用于退耕还林或荒山绿化等。
(二)税费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安臵的农户和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安臵、从事农业开发的企业,享受国家和省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接受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占职工总数60%以上的企业(农场),比照安臵城镇待业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执行;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办理土地、户籍等手续,除按规定适当收取工本费外,一律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有关县市区教育部门在确定国家免费教科书发放、贫困地区义务教学助学金时,要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安臵区的中小学贫困学生,并适当减免学杂费。
(三)户籍政策。搬迁农户在安臵区享有永久居住权。安臵区公安机关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办理搬迁农户在安臵区的迁移落户手续。
七、组织管理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恢复和保护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将有效恢复迁出区生态环境,改善安臵区基础设施,为搬迁群众创造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 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地要建立市州领导协调、县市区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属县市区内安臵的,由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属跨县市区安臵的,由有关市州政府协调,县市区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各县市区政府要明确主要负责人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第一责任人,成立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宣传、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三)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各市州及县市区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四)部门扶持,县级整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涉 及多项工程建设,国家补助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省级配套资金有限,加之市州及县市区的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因此,承担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县市区要以项目为支撑,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市、县两级政府发挥统筹和整合作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按各自业务范围做好实施方案中单项工程和项目的对口上报争取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纳入议事日程和职责范围,在安排项目和资金时,尽量向安臵区倾斜,保证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各地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要及时研究解决搬迁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承担搬迁任务的市州及县市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十三日
第五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精)(范文)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2007年 12月 19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统 筹城乡发展, 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 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现就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 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鲁发 [1999]18号 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 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与农村 城镇化统筹推进, 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面 貌不断改善, 实力不断增强, 涌现出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集聚型、乡镇工业 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工业小区推动型、大企业集团服务型等各具特 色的新型小城镇, 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信息交流和经济社会 事业发展, 成为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良好平台, 在统筹城乡 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方面, 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省小城镇建设还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 化、规模普遍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特色不够鲜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 态环境不够好等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 是连接城乡、联系工农的桥梁与纽带, 是农村的区域性中心, 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 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资金、技术向小城镇集聚,人口向 小城镇集中,扩大非农就业,实现集约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切实保护耕地, 统筹利用土地等资源, 实现节约发展;有利于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村的服务功能,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 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统筹城乡发展, 落实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走中 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
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 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全省各级各部门一 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上来,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 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工 作措施,切实提高我省小城镇化建设水平。
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坚持 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的着力点, 努力推进小城镇 发展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加快发 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 使之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经济更加繁荣、功能更 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 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 基本原则。(1规划先行,科学发展。通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 划、小城镇总体规划, 科学确定县域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 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统筹城乡, 和谐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资源环境一体化保护,经济、政治、文化 和社会建设一体化推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3创新机制,率先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发展模式,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 性作用,突出发展中心镇,带动小城镇跨越式发展。
(三 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开展“创建城镇化示范镇”、“环 境优美乡镇” 活动, 充分利用好各级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专 项资金, 在中心镇中择优选择 100个重点扶持, 促进其优先发展。通过重 点中心镇的示范带动,争取到 2010年,全省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 的吸纳比重占到 60%以上, 基本实现全省小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3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 95%,水土流失治理率 85%,燃气普及率
60%,人 均公共绿地面积 6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 26平方米,生活垃圾实行卫生 填埋, 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小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比 重达到 35%。
三、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一 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点建设、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需要和农村人口、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 科学 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 局。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环保、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 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 搞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做好小城镇规划和村庄建 设规划修编工作, 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结合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小城镇 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小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 规划。省级中心镇规划由省建设部门负责, 市级重点镇规划由设区市负责, 一般镇规划由县(市、区 负责。到 2010年,全面完成市、县(市、区 新 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工作。’(三 强化村镇规划编制审批与管理。规划编制、审批和调整要实行民
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规 划编制机制。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坚持依法行政、社会监督,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随意变更。
四、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增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动力(一 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靠近农 村, 靠近农业生产的优势, 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把建设市 场体系、培植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小城 镇把企业、农业、农民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 重点发展一批依 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小城镇。
(二 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要把产业培育放在小城镇发展的 首要位置,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 业, 拉长产业链条, 扩大产业规模。要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 来, 在小城镇开辟工业小区,吸引各类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 形成 产业集群优势, 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 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大 力发展商贸流通等服务业, 使小城镇成为各类商品集散的枢纽, 成为城乡 信息交流的平台,把小城镇培育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的中心。鼓励 农民带资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设在中心镇、重点镇的规模以上企 业,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享 受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五、完善小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 发展
(一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环保环卫设施建设为重点,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有条件的要加快建 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管道供气设施, 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基
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小城镇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和聚集产业的能力。(二 加快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完善城镇职工 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与健康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 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要以保护水源、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 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镇容镇貌管理,切 实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严格建设项目审批,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 业向小城镇转移, 切实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 理,开发建设活动要依法落实水土保持设施,防治水土流失危害。
六、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小城镇集约化、节约化建设水平(一 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引导企业向小 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严格限制分散建厂、零星发展,严禁滥占耕地、浪费 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 引导小城镇居民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统一建设住宅, 提高土地利用率, 实 现集约使用土地。对小城镇住宅、工业小区、市场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 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做到开发建设一片,配套完善一片。对确定的 建设
用地,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对闲置的 土地要依法收回。建设用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 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培育市场主体, 推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要加强对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和村镇建筑队伍的管 理。
(二 盘活用好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小城镇建设用地应以内涵式发展 为主, 对撤并乡镇、迁村并点中有变化的小城镇, 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调整建设用地。加快对城镇旧区、空心村的
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的潜力,利 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三科学安排新增小城镇建设用地。科学安排新增小城镇建设用地。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小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乡镇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降低基本农田保护率。分配新 增建设用地指标,对省级中心镇和全国重点镇要给予适当照顾。农民进镇 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可优先用于小城镇建设。各地在编制 土地利用计划时,应优先安排示范镇、重点镇的建设用地计划。
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小城镇民生保障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切入点,按照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鲁政发(2003)115 号确定的保障对象、保障形式和保障资金筹集管理规定,建立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要落实好对 已被征地、无地可耕的“城中村”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保障其最基本的 民生权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城中村”的顺利全面改造和按照 新的城镇规划实现新型城镇建设。对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城中村”改 造建设,不断完善集体土地利用、规划建设手续办理、土地权属、房产确 权等管理办法和措施,为促使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拥有合法财产提供保障。被征地农民参加有关社会保障所需的个人缴费,可以从其所得的土地补偿 费、安置补助费中直接缴纳。各级政府必须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强化社会保险资金的征缴力度,扩大征缴的覆 盖面,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进镇创业人员社会保险的顺利实施。(二大
力发展小城镇教育。小城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小城镇教育。遵循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继续强化加强农村教育的措施,促进城乡义务 6 教育均衡发展。要把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计 划。各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在收费方面要对农民工子女和当地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鼓励有合法固定住所或职业及稳定生活(三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来源的外来人员进城镇落户。落实好新落户城镇居民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切实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转业、退伍安置、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 决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的实际问题。对中心镇、重点镇实行按实际居住地 登记户口的制度,实行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管理。鼓励条件成熟的中心镇、重点镇对城镇建成区内的村探索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镇一元结构转变,可 依法探索土地管理、规划建设管理、行政与社区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的 有效途径。要按照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的原则,逐步在全省实行以实 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
八、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省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贴息贷款、转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各地要结合经济 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 施的维护建设;中心镇、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按国家和省政策规 定必须保证的支出外,其他支出优先用于本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直接取得 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除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上缴部分外,原则上 留给小城镇。各有关部门扶持企业、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要优先向中心 镇、重点镇倾斜。各市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 区内的中心镇、重点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 设、住宅开发建设及产业发展。各地要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在我省设立的 7
县域经济及产业发展融资中心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资金重点支持小城 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中心镇和重点镇经批准可 以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也 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近期建设用地分批次转用或征收后作为政府的土地 储备。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 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改革,特许经 营权通过公开竞标获取,提高小城镇供水、排水、环保、环卫、燃气等行 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 围,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 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 立专业公司,承包一个或相邻几个小城镇的市政维护、环卫清扫、绿化养 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
九、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切实加强领导,(一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小城镇建设 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分级 负责落实,切实抓紧抓好。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明确 一名领导分管小城镇建设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研 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为小城镇建 设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政 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 风。狠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小城镇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小城镇管理体(二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8 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 多数小城镇可在乡镇编制不变的前提下,调剂人员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工 作,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要严格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执法,依法规范各项小城镇管理活动。一些经济强镇还可建立市政、环保、环卫、绿化、城管监察等日常管理队伍。(三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考核体系。省、市建设主管 完善小城镇建设发
展考核体系。部门要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培训,促进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科 学化、规范化。各市、县(市、区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政府任期目标 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省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 结合“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考核,推动全省小城镇 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此件发至县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