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乔新江同志在全市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会议上的讲话
乔新江同志在全市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会议上的讲话
【字体: 大 中 小】 时间:2012-08-29 来源:
乔新江同志
在全市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8月17日)
政务通报第61期
同志们:
从13日开始,我们共同考察了驻马店、平顶山、周口等地一些产业集聚区,学习了他们发展主导产业、强化重点项目、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好经验,集中观摩了全市产业集聚区和管理区的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大家感到收获很大。这次观摩是市委、市政府年初既定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我们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又是各单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比先进、找差距,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的一次现场竞赛。五天来,大家一路走来,可以说感受很深、体会很多、震动很大,既学到了好经验和好做法,也找到了差距和不足,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总体上达到了观摩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下面,我就观摩活动作一简要点评。随后,郭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
一、成绩应予肯定
产业集聚区发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项重点工作,也是我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各县区坚持以“三项重点工作带全局、以城乡建设扩内需、以改革创新破难题”,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产业集聚区建设有了新的突破,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积蓄了后劲。从此次观摩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导产业更加清晰。近年来,各产业集聚区立足当地实际,遵循发展规律,通过科学论证,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主导产业,科学绘制了产业链条图谱,利用产业转移无中生有、依托优势资源合作开发、依托产业基础做大做强,催生了一批主导产业。比如信阳工业城突出电子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智能显示终端、智能通信终端和数码音影等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上天梯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非金属矿精深加工,正在着力打造全国新型节能保温防火绿色建材基地;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坚持差异化发展,大力引进万和纺织、川大纺织等企业,轻纺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明港产业集聚区通过延伸钢铁上下游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以钢铁制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光山县是全国著名的羽绒原辅料基地,近年来依托官渡河产业集聚区,突出羽绒产业发展,拉长羽绒产业链条,打造羽绒产业集群。同时,罗山县产业集聚区的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平桥区的纺织服装和潢川县、息县、商城县、新县、羊山的绿色食品等都已形成自己特色,浉河的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鸡公山管理区、南湾湖风景区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史河湾集聚区围绕木材加工产业等,也都有了新的发展。从观摩中可以看到,全市各个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越来越明晰,集聚集群发展态势正在形成,这说明我们抓主导产业和绘制产业链条图谱的做法已经见到成效。
(二)项目支撑更加有力。去年观摩的时候,一些产业集聚区项目少、项目小、科技含量低,经过一年的努力,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新上了一批较大项目、较好项目。这次观摩,大家普遍反映,项目多了、个头大了、质量高了、链条长了,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支撑更加有力。比如信阳工业城新上的OLED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内空白;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四通机械科技园项目创“全国五个第一”和21项专利。还有平桥区的舜宇光学、忠旺铝业项目,淮滨的浙商纺织工业园项目,息县新上的一批食品加工项目,潢川的康缘食品、甾体生物项目,商城的山信粮业稻谷精深加工和中原制鬃项目,光山集聚发展的一批羽绒项目,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黄国粮业糯米粉加工项目,等等,都是一些投资较大、带动作用较强的项目,有些还规划有二期、三期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有力支撑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三)招商成效更加明显。从观摩情况看,各个产业集聚区都能积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条图谱,持续推进“四一”招商,引龙头、抓补链、育集群、建基地。据统计,近年来全市产业集聚区新引进项目822个,已落地576个。比如固始县产业集聚区突出围绕机械制造产业招大引强,吸引中航国际旗下的一批企业成功落户;罗山县突出围绕电子产业,坚持在珠三角地区驻地招商,成功签约深圳晟昊电子LED等一批电子项目并落地投产;新县抢抓全省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机遇,承接引进飒拉(Zara)集团新建出口鞋靴生产基地、浙江欧诺雅集团新建出口皮具生产基地等。各个产业集聚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说明了我们抓“四一”招商的路子是对的,成效是显著的,今后也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四一”招商。
(四)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各个产业集聚区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建设服务向生产服务转变、项目配套向生活配套转变、发展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为项目入驻和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上半年,全市15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元,同比增长45.3%,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4.3亿元。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482万平方米,道路894公里,供水管网759公里。信阳产业集聚区、淮滨县产业集聚区、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潢川县产业集聚区、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息县产业集聚区等规划实施了大型安置社区,大部分集聚区启动了村庄搬迁项目。平桥产业集聚区启动了集居住、商务、文化、卫生、医疗、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生活服务区建设项目。同时,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集中项目、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综合配套能力建设,为产业集聚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验值得总结
通过观摩,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地方在探索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能够找准切入点,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涌现了一些好典型,取得了好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多数产业集聚区能够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两提两扩”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定位。如上天梯产业集聚区规划定位为中国节能保温防火绿色建材谷,信阳产业集聚区规划定位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化纤纺织工业基地,信阳产业集聚区羊山片区规划定位为中原茶产品集散中心、茶文化旅游基地和家居企业的华中总部,平桥产业集聚区规划定位为中原经济区的西装、休闲装、运动装生产基地,潢川县产业集聚区定位为全省重点食品加工基地,固始县产业集聚区定位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农业机械整机及零部件制造重要基地,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规划定位为豫南地区重要的大型商贸物流基地,商城县产业集聚区定位为全国知名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二)重视招建并重。多数产业聚集区不仅注重在招上下工夫,而且更注重在建上做文章,“招得来、落的下、建的快、达产早”,已经成为大家推动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一个共识。此次观摩,我们看到许多去年下半年以来新上的项目,今年已经开始投产达效。信阳工业城的天扬液晶、星天空数码、博士达通信等电子产业项目相继投产,有些企业还决定把广州的生产基地搬到信阳,促进了工业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上半年累计实现产值11.7亿元;新县产业集聚区的生物药业、羚锐保健、华隆茶业等产能有效释放,推动集聚区实现税收增长25.2%;其他各个产业集聚区都坚持招建并重,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实现了企业运行、扩大产能、吸纳就业、增加税收等目标。
(三)突出产城融合。在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坚持以产带城、以城促产,既建好城市,又发展产业,初步实现了产城融合。比如羊山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好城市的同时,重点抓好商贸物流业、家居产业和茶产业的发展,产城融合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不少县区也都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组团捆绑、联动开发为重点,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全面提升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四)强化合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能够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工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大力开展“零阻碍”服务,认真落实“四集中”制度,强化财政金融支持,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强管理协调力度,确保了一批重大项目按时开工建设、及早竣工投产,形成了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作用日益显现
(一)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上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3.9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9.6%,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7.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8.8个百分点。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86亿元,同比增长21.5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2.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7.1%,拉动增长12.88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区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载体作用日益显现。首先,产业发展有了载体。截止上半年,全市15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51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7家,有效解决了过去企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问题,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其次,就业有了载体。上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0.3%,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三,招商引资有了载体。全市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实际到位省外资金85.5亿元,占全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的83.7%。第四,科技创新有了载体。全市产业集聚区上半年共争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为加快我市科技创新步伐打造了新的平台。
(三)集聚作用日益显现。从项目建设情况看,1—7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446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219个,占全市亿元以上项目的67.6%,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5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5个,占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的73.9%。从产业发展看,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大批产业项目落户集聚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正在形成,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1—5月份,以高端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55.1亿元,占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5.2%,对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9%。
(四)示范作用日益显现。在破解要素制约上,平桥产业集聚区大力实施“以职教促就业”计划,免费为企业培训员工,失地农民可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又促进了社会和谐;罗山县坚持“向存量要增量、向空间要车间”,集中财力建设标准厂房,已建成标准化厂房40多万平方米,节约土地600多亩,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潢川县产业集聚区组建了县发展投资公司、县信合担保有限公司和县兴产建设投资公司,总资本金达到2.2亿元,去年仅发展投资公司融资3.2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在节约集约发展方面,多数产业集聚区能够坚持“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严把企业入驻关、企业建设关、企业生产关,确保了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差距不容忽视
通过对驻马店、平顶山、周口三市部分产业集聚区的参观学习,相信大家对兄弟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和我市的差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的说来,这几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呈现六个鲜明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发展都很迅速,速度出乎意料。比如泌阳县产业集聚区在“零基础”上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目前已入驻81家企业,今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00亿元,税收达到2.5亿元,安排就业2.5万人。二是主导产业强。始终围绕一到两个主导产业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集群优势初步形成。比如扶沟县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废旧金属收购、铸造、气缸体缸盖加工、大马力拖拉机生产的产业链条,机械工业区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授予“河南省农机装备暨缸体缸盖特色产业园”。舞钢市产业集聚区按照“一高一主两辅”的定位,在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上以鑫新不锈钢复合板园区为龙头,形成了钢板—复合板—装备制造完整产业链,建成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投资规模大。投资规模都比较大,亿元特别是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大企业多。比如泌阳产业集聚区的巨龙科技电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恒都科技食品项目总投资达21亿元,西华县产业集聚区的富士康实训基地年产6000万套苹果手机配件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等,这些项目投资大、效益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四是发展后劲足。很多项目规划有二期、三期,后劲很足。这次考察的几个市的产业集聚区项目都有这个特点。五是科技含量普遍比较高。六是产业链条长。主导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性强,左右配套完备。比如扶沟县产业集聚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从棉花种植,延展到加工、纺纱、织布、服装鞋类加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还可以看到,上述三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也有很多亮点,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方面,给我们启发很大、启示很多。相比之下,我市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集中度、关联度较低。今年3月初,我们召开了全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市级评审会,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全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应该说我市15个省定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在规划层次上都已清晰。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仅仅是解决了项目集中落地、企业集中发展的问题,还有一些集聚区没有真正做到围绕主导产业选择项目,围绕延伸产业链条集聚项目,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内在联系,产业集聚度还不高,产业关联带动能力还不强。
(二)大项目、好项目较少。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400多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200多个,总的来看,项目建设和推进速度比较快,支撑作用比较明显。但与我们观摩的三个市的部分产业集聚区相比,我们的项目总体数量不多、质量也不理想,引进的大型项目、入驻的大型企业偏少,尤其是投资50亿、100亿以上能够形成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升级的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还很缺乏。
(三)平衡性、配套性较差。平衡性差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上,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以单纯发展工业为主,与产业发展配套的产品检验检测、专业物流、金融网点、信息平台等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没有体现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配套性差主要表现在服务配套上,部分产业集聚区内生活性服务设施与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在进行功能分区时,重产业功能,轻居住和服务功能,生产环节考虑的比较充分,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考虑的较少,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功能建设比较到位,生活性服务设施特别是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体系建设仍然滞后,没有真正与城市发展有效衔接,产业集聚区在空间上、功能上还不能对城市形成有力支撑。
(四)服务力、执行力较弱。这里讲“服务力”主要是指政府服务产业集聚区和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近几年,为加快产业集聚区特别是项目建设,省里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我们也搭建了一些平台,出台了很多办法,目的都是为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增强素质,强化服务,为集聚区内企业项目的落地和发展营造条件,提供保障。但在实践中,这些政策和办法的执行效果在一些地方与我们的期望、与群众的期盼,特别是与企业家的要求还有差距,说明一些地方的发展环境还不够优。
五、发展必须加快
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过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稳增长面临的困难较多,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要我们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一)重点必须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住重点、主攻关键,在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以重点带动全局。一要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各县区、各产业集聚区一定要把集聚区发展的有关要求、有关政策学深学透,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的要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上下延伸产业链条,左右拓展配套产业,带动关联企业项目落地建设,使产业间纵向衔接,侧向配套,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区。二要突出抓好项目带动。项目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我们一定要坚持项目带动不动摇,进一步完善项目谋划、项目招商、项目服务和项目落地机制,确保项目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建设更快、效益更好。不管前期项目,还是在建项目,我们都要加快推进。对事关当前、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市政府重大项目办、督查室要盯住项目,盯住责任单位,盯住责任人,严格督查,跟踪问效。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对所负责的项目认真梳理,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全力推进各类项目落地和建设。今年我们将在全市实施产业聚集区重点项目攻坚计划,主要是针对投资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项目。对入选的攻坚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优先享受市级优惠政策,纳入市级联审联批,给予市级融资担保,并拿出一定比例的用地指标,保障攻坚项目建设需求。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攻坚计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对列入攻坚计划的项目每月进行一次督查,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每年度进行一次评比排序,结果公开,并将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三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当前,要紧紧抓住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认真研究招商规律、市场规律和产业转移规律,突出产业集聚区招商,突出主导产业招商,突出以商招商,持续实施“四一”招商行动,瞄准重点区域、主攻重点企业、加强持续对接,有针对性地承接沿海产业集群式转移,力争在招商引资、承接转移、战略合作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二)机制必须创新。关于机制问题,郭书记一会还将作重点强调。实际上,省政府前年已经下发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和《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办法》,我市也出台了《关于建立“四一”招商行动项目工作推进机制的意见》、《关于鼓励招商引资项目择地落户产业集聚区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参照这些办法,市发改委要抓紧牵头研究出台我市的产业集聚区晋升激励考核办法。对集聚区的绩效考评重点要看产业集聚区的集聚速度、集聚水平、集聚规模和集聚效果,要看主导产业的贡献率,实现了多少产出、创造了多少税收、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根据考核情况,将对全市产业集聚区奖优罚劣,并与各县区及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使用挂钩,与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领导配置规格挂钩,排名倒数第一的产业集聚区,其主要领导和所在县区的主要领导在本年度内将不能作为提拔推荐对象。
(三)保障必须有力。一方面要强化要素保障。要充分学好、用好上级政策,努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用工等要素瓶颈制约。对于土地、环境容量等约束性指标的使用,要区分轻重缓急,一般项目靠挖潜,新增计划指标重点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保障。要继续深入开展“两转两提”活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审批限时制,对集聚区内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等手续的审批,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联审联批,优先办理,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性办结,确保每个项目能够快审、快批、快建,切实提高审批效率。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加大工作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要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对违反“五禁止”、“十不准”的行为,坚决从严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四)精力必须集中。工作任务已经明确,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取决于工作推进力度和落实程度。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按照 “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突破口,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增长极,把优化环境作为硬任务,集中领导精力,集中一切力量,具体抓,抓具体,抓出成效。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拿出更多精力研究工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深入施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将工作目标细化量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机制。要科学运作,善于把握工作规律,学会运用市场的手段破解瓶颈、解决难题,因事施策,逐项突破。
同志们,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事关全局,关键在做。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各产业集聚区要以这次观摩点评活动为契机,认清差距,找准问题,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努力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勇当中原经济区前锋、全面提升魅力信阳建设水平提供更大支撑、作出重大贡献!
第二篇:全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观摩点评会议主持词
全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观摩点评会议
主持词
(2011年2月26日)
同志们:
现在开会。在大规模、高规格的全省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刚一结束,xx书记、xx市长便于前天率团赴漯河、许昌、郑州三市,实地考察学习他们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的经验做法;昨天,我们又逐一对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观摩;今天我们利用周六时间,召开全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观摩点评会议,足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部署,总结、点评我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情况,安排部署今年的重点工作,全面加快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在家的市四大家领导同志,各县(市)区负责同志,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发改委、商务局负责人,以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今天的会议共五项议程。
会议进行第一项: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xxx同志宣读市委、市政府表彰决定;
……………………………………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各县(市)区委书记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首先,请xxx发言,xxx做准备;
请xxx发言,xxx做准备;
请xxx发言,xxx做准备;
………
请xxx发言。
……………………………………
会议进行第三项:请市人大常委会xxx主任对观摩情况进行点评;
……………………………………
会议进行第四项:请xxx市长讲话;
……………………………………
会议进行第五项:请xxx书记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刚才,xxx市长宣读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决定,各县(市)区委书记汇报了今年产业集聚区发
xxx主任对观摩情况进行了点评,展建设的意见和措施,xx书记、xx市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客观剖析,并对2011年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提两点要求:
一是要迅速传达学习好会议精神。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我市四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对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后,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立即传达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按照xx书记和xx市长的讲话要求,对照今年的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分析形势,针对薄弱环节,研究贯彻意见,全力以赴抓好今年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要迅速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市委、市政府将
2011年定为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年。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切实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紧迫感,按照“四集一专”的原则,做到紧跟中心抓关键点、围绕大局抓兴奋点、迎难而上抓难点、创新工作抓亮点,学习先进经验,查找工作差距,进一步转变作风、务实重干,拉高标杆、自我加压,集中精力、抓好落实,快速掀起新一轮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高潮,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区晋位升级,为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第三篇:乔新江同志在全市茶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乔新江同志在全市茶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月20日)政务通报第4期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茶产业工作会议,主要是分析我市茶产业发展形势,找准茶产业发展方向,安排部署茶产业发展工作。我今天参加这个会议,主要基于三种考虑:第一,茶是信阳的主导产业,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信阳茶产业发展进入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茶文章对信阳发展意义重大;第三,今年是信阳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这是我们弘扬信阳茶文化、借势做强茶产业的一个重要契机。所以,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刚才,尹主任宣读了市政府的表彰决定;霍主席宣读了我市关于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奖励办法,这也是我市支持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浉河区、光山县、新县在会上介绍了经验,讲得很好,大家要相互学习借鉴。下面,就进一步加快我市茶产业转型发展,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
近年来,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作风建设进入了新常态,对茶叶的生产和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茶叶生产大市,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
一要清醒看待成绩。2014年是我市积极应对挑战、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主要体现在:一是产销形势总体平稳。针对全国茶叶产销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市于2014年3月份,先后召开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会和春茶生产工作会,及时发布信阳毛尖采摘指数,出台茶叶机械化采摘补贴奖励政策,主动应对市场变化,提高茶叶采摘机械化水平,引导茶企、茶农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有效开拓市场,取得了良好成效。据统计,2014年,全市茶园面积达187万亩,茶叶产量达4.84万吨,总产值达80.3亿元,产量、产值等指标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销形势持续平稳。二是品牌质量持续提升。注重加强与中茶所的战略合作,全面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上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在浉河区试点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茶叶质量抽检和市场监管,全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持续加强品牌宣传,坚定不移地组织茶企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高规格的茶博会、茶展销会、茶业年会和茶业峰会,进一步扩大了信阳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我市已有4个茶叶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百强茶企业”;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52.15亿元,居全国第3位;“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三是市场开拓持续深化。信阳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市场。目前,我市依托龙头企业,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300多家,设立营销网点1500多个。“信阳毛尖”淘宝店铺超过600家,全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同时,我市茶叶出口取得新突破。2014年前11个月信阳茶叶出口4099.9吨,货值1146.5万美元,同比增长28.9%,创历史新高。四是节会影响持续扩大。我市成功举办了第22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共有国内外140多家企业参展,实现现货交易超过1500万元,经贸洽谈签约合同金额7.83亿元。同时,我们以茶为媒,与北京市西城区缔结为友好市区,并成功举办第22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北京活动周,开展了万人品茶等丰富多彩的展示展销和宣传推介活动。组团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顺利接过2015年第11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承办权。
二要认真研判形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过去10年,全球茶叶产量、茶叶消费分别以年均4.08%和3.81%的速度增长,我国茶叶产量更是以近10%的速度实现了十连增。据农业部统计,全国绿茶产量为131万吨,仍是我国最大的茶类。当前。面对茶叶产销的新形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总体判断是:一是产品结构继续调整。绿茶因其保健功能突出,消费认识广泛,消费稳定增长。但在不同级别的茶叶中,大宗茶消费成为主流,高端茶产销量占比将持续回调。二是价格和包装更加亲民。受公款消费和礼品市场的限制,高端茶价格回调已成必然趋势,但大众消费的中低端茶叶逐渐进入良性轨道,促使生产者将注意力转向普通消费群体,让更多老百姓能买得起好茶。包装方面,商家也开始转向简易、环保包装为主。三是品牌企业广泛进入电商渠道。随着020模式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品牌茶企开始在天猫、淘宝、京东、1号店等第三方平台开设旗舰店,电商化已成为品牌企业拓展销售途径的新方向。四是茶叶消费群体年轻化。2014年调查结果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饮茶的行列,茶叶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正逐渐成为潮流。近期,互联网上还有一份关于2015年茶产业何去何从的分析报告,其主要判断有:一是从经济形势分析看,茶叶市场整体上不容乐观,呈现供大于求、产大于销的格局,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二是茶叶消费更加多元化,各茶类之间此起彼伏,高端市场继续萎缩,中低端市场不断扩大,茶叶消费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三是茶叶的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追求不断强化,有机茶、生态茶和保健茶更受欢迎。四是茶叶深加工可望取得较大突破,袋泡茶、茶饮料开始呈流行趋势。五是更多的传统企业进入电商,消费者对茶叶的认识水平越来越高,将给产品质量优良、个性鲜明的传统企业在网络发展带来更多希望。六是茶叶出口贸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却是中国茶叶的重要出路,也是传统企业寻求突破的途径。七是茶园流转加快,专业茶场、茶叶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茶业机械化、标准化的初步形成。八是茶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茶产业的资源、渠道整合将开始,各种跨行业、地区、茶类的联盟、平台陆续出现。九是茶具、包装、机械等茶配套行业不可避免深受影响,其中包装、策划等行业影响最大。十是茶行业的人才依然紧缺,培训、教育等持续火热。
三要积极应对挑战。近年来,我市茶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成本倒逼的挑战。近年来,采茶难、采茶成本上升、茶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特别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园的综合效益。特别是信阳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市,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我市以生产名优茶为主,茶叶生产从茶园管理、采摘到炒制、精加工等诸多环节主要靠人工完成,生产成本高,这就导致我市茶叶价格普遍较高,市场竞争力低,直接影响茶企茶农的效益,迫切需要提高茶叶采摘的机械化水平。二是市场倒逼的挑战。目前,全国茶行业普遍存在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与市场脱节、卖茶难等问题,我市也同样存在。一些县区和茶企业对茶叶品牌创建和宣传重视不够,公用品牌建设投入少。部分企业对当前电子商务等营销新形势、新业态研究不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认识不足,影响市场开拓。特别是我市过去以生产中高档茶为主,面对新形势,茶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亟需加快转变,产品结构亟需加快调整。三是质量倒逼的挑战。近年来,我市新发展茶园中的小山丘陵茶园和“稻改茶”平地茶园面积有所增多,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大;随着信阳红茶兴起,夏秋茶采制增加,如何控制鲜叶农残应需引起高度重视;信阳茶区仍以分散种植、茶农自产自销为主,茶叶清洁化安全生产任重道远;受全球气候异常、茶园小环境因素影响,信阳茶种植管理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亟需加强。同时,一些县区和企业还存在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病虫害防治不规范、质量把关不严格等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形势,积极顺应市场规律,及时引导全行业根据消费环境的变化进行思路调整。
二、加快转型升级
分析研判当前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由依靠面积、产量的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的集约发展转变,由“生产引领消费的产品导向”向“市场引领生产消费的品牌导向”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生产向技术密集型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由传统农业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要实现“四个转变”,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要解决好“建”的标准化问题。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茶则茶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标准、严把质量,稳步扩大茶园面积,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同时,要注重无性系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加快低产茶园更新改良,做到标准化建园、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市茶园标准化水平。二要解决好“管”的标准化问题。要继续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继续实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茶园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要大力推广机械化管理和采摘,降低茶园管理和生产成本,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着力提升茶园管理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三要解决好“加工”的标准化问题。要严格执行标准和操作规程,大力推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作业,促使茶叶加工生产从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过渡,全面提升茶叶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和自动化加工水平。同时,加大企业标准研究和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茶叶炒制加工工艺和流程,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控体系,提高茶叶加工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四要解决好“销”的标准化问题。在茶叶的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行业标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二)注重多元化开发。产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要提升我市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丰富茶叶产品,走多元化开发之路。一要优化产品结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消费市场定位产品结构,努力开发茶叶新品种、新产品,更加注重中低档茶特别是大众茶的生产,快速抢占广阔的中低端茶市场。二要调整产品包装。认真研究市场形势和消费对象,更加注重产品包装的设计、研发、更新,在品牌定位、产品价格和产品包装上要亲近大众消费群体,突出产品主体,杜绝过度包装。要利用绿色环保工艺,适度简化产品包装,降低生产成本,让产品价格更加贴近普通消费者。三要拉长产业链条。要积极投入茶资源衍生品的跨界开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多元化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积极培育茶文化旅游业,努力研发具有信阳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提高信阳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加强合作化经营。充分发挥各级专业合作组织、茶叶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依靠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支撑和带动,大力推进合作化经营,提高茶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茶产业整体竞争力。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经营大户以各种形式与茶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体,真正做到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积极引导鼓励茶农以茶园、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参与企业生产加工经营,实现茶农与企业利益的更紧密联结。二要积极完善茶叶专业合作经营机制。要按照“自愿、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以茶叶加工企业和自主品牌为载体,组织茶场、茶农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逐步完善合作化经营机制,不断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三要大力发展茶叶家庭农场。目前,我市共有茶叶家庭农场4万多家,这是我市茶叶生产经营的基本细胞和主力军。今后要积极引导,规范发展,强化服务,重点扶持,努力使其成为提升我市产业化水平的重要力量。
(四)推动产业化发展。重点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要突出抓好集聚发展。要坚持不懈地走集群集聚发展之路,继续在强基地、强企业、强市场、强品牌上持续提升,真正把信阳的生态优势和信阳茶的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效益,增强辐射能力,提高竞争实力。要继续培育壮大茶产业集群和茶产业集聚区,把家庭经营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以现代产业体系的模式推进茶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加速实现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二要突出抓好融合发展。茶产业融合了一、二、三次产业,不仅具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且还能带动茶具、茶机械、茶包装、茶加工、茶运输、茶文化、茶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在茶产业发展中的融合度,以现代工业的技术成果和物质积累支撑茶产业纵深发展,以第三产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营销手段推进茶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相链接,推进产业链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茶产业稳定发展、茶产业综合效益提升和茶农持续增收。
三、积极开拓市场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环境新的变化,如何对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好市场、发展好市场、开拓好市场,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近期,郭书记对我市茶叶市场开拓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今天,我也谈谈几点想法。
(一)打牢市场之基。茶叶质量以及茶叶饮品的安全已经成为茶产业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如果质量出了问题,一切归于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继续坚持属地管理和分段监管原则,切实把茶叶质量安全监管贯穿到茶叶生产和流通的每个环节,通过扩大舆论宣传、组织技术培训、加强产品抽检、加强市场监管、开展执法检查等形式,不断提高我市茶叶生产者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要广泛开展有机茶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产品认证工作,不断努力提高茶叶质量。要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我市茶叶不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
(二)构建市场体系。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健全市场网络。要通过直销、代理、连锁、加盟等形式,在全国茶叶主销区建设一批品牌形象店和展示展销店,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茶叶交易网络。要建立和培育茶叶经纪人队伍,通过茶叶经纪人实现产、销快速对接,实现订单销售,使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市场网络相互连接贯通。二要培育市场主体。要按照集聚发展和“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产业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积极与国内外市场接轨。要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注重茶企、茶农间利益协调,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全市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要建好茶叶市场。要抓住农业部批准信阳建设国家级茶叶市场的重大机遇,重点围绕建设茶产品集散展示中心、茶产业研发中心、茶行业信息推广中心、茶文化挖掘与传承中心、茶行业标准制定中心,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真正把国家级信阳茶叶市场建设好、运营好,努力吸引更多的茶企、茶商入驻,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茶产品交易流通平台。要做好市场规划,大力改善茶叶市场交易展示、交通运输、仓储保鲜、电子信息、质量检测、环境卫生等设施设备条件,促进支持现有茶叶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三)拓宽市场之路。茶是信阳的富民产业,只有茶市场的路子越来越宽,茶产业、茶经济才会越来越旺,茶农的收入才会更加有保障。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要持续做强茶叶品牌。目前,我市具有名称的茶叶企业200多家,但能称得上品牌的还不多,市场占有率不高,影响力不大。下一步,要继续强力实施品牌战略,真正像对待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保护和使用好“信阳毛尖”与“信阳红”公用品牌。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建立统一品牌形象的营销网络,努力推动从卖产品向创品牌转变,尽快形成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信阳茶品牌,以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占领市场,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今天会上,市茶叶协会印发了《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管理规则》(试行),这是加强对信阳毛尖公共品牌管理保护和做大做强信阳毛尖公共品牌的有力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类茶叶生产经营者要全力支持配合好该规则的实施。二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近年来,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已呈井喷之势,网络销售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快速扩大市场,引领消费潮流。我们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电商这一营销新业态,鼓励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和品牌利用全国知名的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加大网络销售培训力度,鼓励企业扩大网络宣传,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三要着力办好茶事活动。今年是我市茶产业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其中比较重要的活动有四项:一是举办第23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从现在开始已进入茶文化节的筹备阶段,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进入角色,做好宣传发动和安排部署工作,切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二是筹办2015年第十一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是目前中国最具权威、最大规模、最具影响的茶界盛会。我市已成功接过2015年第11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的会旗,年会将于今年10月中下旬举办,各相关单位要在中茶协的指导帮助下,从现在开始着手筹备,提前谋划,确保年会办出信阳特色,办出更高水平。三是开展信阳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这也是我们重塑信阳毛尖百年名茶形象、努力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重要平台,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加强配合,进一步把信阳茶都的名片擦亮。四是筹办“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总结会”。会议将于今年上半年在信阳召开,涉及鄂豫皖3省6市26个县区。这四项活动,都是事关信阳茶发展的大事,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本着节俭办会的原则,及早准备,更加突出茶主题、茶元素,更加体现开放性和市场化,更加注重在立意、品味、规格、效应上持续提升,精心组织筹备好茶事活动,进一步提升信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强市场监管。目前,《食品安全法》已颁布实施,作为饮品的茶叶也被纳入到食品安全的领域进行监管,监管的环节将延伸至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整个产业链条,这对茶叶生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使我市茶产业的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又必须应对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一旦出现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对整个信阳茶产业的发展都将是致命的。就茶叶而言,影响质量安全的主要是农残问题、重金属超标问题以及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各产茶县区要继续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的市场监管负总责。农业、食药、工商、质监、茶办等部门及茶行业协会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做好各种有形市场管理和配套服务工作,重点做好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质量安全抽查、市场秩序维护、公共品牌保护、信阳毛尖采摘指数预报发布等工作,建立健全与标准化相配套的监管、检测体系,做到生产过程全程监控,产品及时抽样检测,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确保茶叶食品安全。同时,各茶叶生产经营企业要恪守诚信经营,平等竞争的原则,杜绝欺诈造假、恶意炒作、谋取暴利等不健康的行为,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规范自己市场行为。
四、强化服务保障
我市茶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保持茶产业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紧盯发展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加强服务保障,全面推进我市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落实责任。2015年的目标任务已经下达,各产茶县区要高度重视,切实把任务分解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面完成茶产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要继续完善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全市茶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要进一步强化市县茶产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切实承担起负责茶叶产业规划、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等工作职责。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搞好指导服务和协同配合,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二要优化服务。市茶办要帮助指导各产茶县区做好茶产业发展规划,安排好工作进度,并细化到乡镇、村组、农户和地块。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茶产业加快发展。要积极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向茶产业倾斜。要将茶产业发展纳入退耕还林和生态林、防护林建设范畴,运用好国家给予林业的优惠政策。要制定土地利用、市场建设、工商注册、品牌创建等组合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茶产业,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茶行业协会要发挥自身联接政府与产业、生产与市场、茶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指导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不断提高组织合作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要强化支撑。要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各种涉农培训项目和资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茶叶科技应用推广体系和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养行业紧缺人才,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研发,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为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要严格奖惩。刚才,我们对2014茶产业发展好的县区进行了表彰奖励,今天会上又印发了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奖励办法,这些都是在支持茶产业发展。今后,我们在表彰奖励的同时,还将对完不成目标任务或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追究责任。市政府督查室和市茶办要定期开展督查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政策措施不到位、推动工作不力的要加压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目前我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希望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不断探索茶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不断研究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稳步扩大茶园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开创我市茶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2012.5.15陶明伦同志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巡视会议上的讲话
陶明伦同志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巡视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5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市“两会”刚刚结束,我们就集中三天时间,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集中观摩巡视。通过三天的观摩,总体感到:一是成绩可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四项重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变化。二是经验有益。各县(市)区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走出了新路,形成了特色,有典型,有启迪。三是势头不错。通过观摩点评活动,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明确了目标,明确了方向,既增添了动力,也增添了压力,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四是差距不小。主要表现在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不高、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不强等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求实求效。刚才,学友同志对观摩情况进行了总结点评,对下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四个县区分别进行了典型和表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
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提升思想认识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结合商丘实际,我们提出了 “三化”协调、粮为基础,“三新”推进、双轮驱动,四项重点、持之以恒,率先突破、打响品牌的工作总体要求,其中“三新”推进、双轮驱动,就是发挥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这两个轮子的驱动作用,加快新型“三化”进程。对商丘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就要以产业集聚区为大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以新型农村社区为突破口,切实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商丘作为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建设产业集聚区,可以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经济总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传统农区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
商丘作为人口大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就近就便实现农民的转移转换和生产要素的集聚集中,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有利于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走出人口大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商丘作为粮食大市,是“中原粮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可以大量节约土地资源,发展二三产业,同时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有增加,巩固粮食主产核心区的地位,走出产粮大市新型农业现代化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开门红”,在全省17项主要指标增速中,我市有13项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其中9项居全省前三位。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好局面,主要得益于我们发挥“双轮”驱动作用,持续推进“三化”
1协调发展。双轮驱动是今年我市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也是事关商丘发展大局的事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
二、明确目标任务
目标任务就是两句话,产业集聚区扩充总量、提升质量;新型农村社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产业集聚区扩充总量、提升质量,就是要实现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的有机结合,扩大成效,形成品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扩张总量,就是使更多的项目在产业集聚区落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要星星,又要月亮;既要抱西瓜,又要捡芝麻。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实施“东张西望”战略,向东张开双臂,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向西眺望郑汴,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成为中原经济区的东部战略支撑,真正变边缘为前沿,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瞄准长三角,紧盯闽浙粤,走出去、请进来,以引进重大项目为核心,加强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对接,采取驻地招商、区域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对口招商等方式,持续推进大招商活动,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升经济总量。要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利益导向机制、税收分成机制,促进更多的项目落地。提升质量,就是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打响特色品牌,发挥“雁阵效应”,形成商丘标志。目前,全市已经初步形成“软”(纺织服装)、“硬”(超硬材料)、“冷”(制冷)、“热”(碳纤维材料)、“苦”(生物制药)、“甜”(食品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比如民权县围绕制冷主导产业,引进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企业,60多家制冷企业入驻,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已形成国内最集中、最具规模、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制冷工业基地,澳柯玛、万宝集团等知名集团落地民权,年底冰箱冷柜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台,压缩机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台,“中国制冷产业基地”初具雏形,正在倾力打造“中原冷谷”乃至“中国冷谷”品牌。夏邑县围绕纺织服装主导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集群,一个县的纺纱能力达到150万锭,是郑州原来六个棉纺纱厂生产能力总和的3倍,正在打造 “中原经济区服装产业基地”。柘城县围绕超硬材料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不仅金刚石微粉产量占到全国40%,而且生产出终端产品,形成了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全市各个产业集聚区都要依托自身优势,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吸引带动配套和关联企业跟进转移,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
新型农村社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就是要实现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有机结合,合力攻坚,务求实效,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重点突破,就是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我们制定的目标是,今年完成产业集聚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城乡结合部、中心乡镇、特色
乡村、有条件的行政村两年有突破、三年出形象;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2020年基本完成。从这几天我们观摩的情况看,形势还不容乐观,任务还比较艰巨。目前,尽管全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都已全面启动,但是进展不平衡。这里面固然有保护麦田的客观因素,但也有值得我们总结的主观因素。目前市县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已经结束,各级领导班子已经完备,而且小麦也即将成熟收割,下一步我们就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实施重点突破,迅速掀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热潮,形成全市行动、合力攻坚的强大攻势,确保今年全部完成产业集聚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整体推进,就是全市整个面上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稳步推进。按照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三规合一”的原则,目前,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基本完成,全市4627个行政村初步规划为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但还要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6月底前要完成城乡结合部、产业集聚区以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社区规划,年底前要编制完成所有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县(市)区要结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制定工作计划,把目标任务细化到每一年,确保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任务。
三、着力解决问题
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解决项目总体不多、产业集聚度不高、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一是项目总体还不多。尤其是基地型、龙头型的大项目、好项目更少,要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使更多的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实、做强。二是产业集聚度还不高,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区还不多。要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建立健全利益保障和导向机制,对产业集聚度高的特色主导产业,做到土地优先保障、资金优先供给、政策优先倾斜、重大项目优先摆放、环境容量优先配臵,促进企业集中,形成产业集群,体现倍增效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三是服务功能还不完善,特别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影响了我们的招商引资效果。要加快集聚区多层标准厂房、产品检验检测、专业物流、金融网点、信息平台等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同时,继续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好“两不接触工作法”,继续深化“三治三提”,转变干部作风,增强素质,强化服务,为集聚区内企业项目的落地和发展营造条件,提供保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点解决用地瓶颈制约、建设资金不足、规划起点不高等问题。一是用地瓶颈制约的问题。可以优先利用旧村盘,边拆边建滚动发展,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臵换增加的土地,要优先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社区与土地综合整治“百村试点”工程相衔接,协调一致,确保建设用地。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优先列入用地计划,积极争取建设用地。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整合涉农资金解决一部分,对涉农资金打捆使用,目前我们的整合力度还比较小,要切实加大力度;社会参与解决一部分,积极吸纳
社会资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支持解决一部分,市、县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金融部门解决一部分,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农行河南分行已经与我市签订了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三是规划起点不高的问题。规划要高起点、有特色、成新景。高起点,就是要聘高手、找高人,高标准、管长远,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做到没有规划不开工、没有设计不建房。有特色,就是规划设计要与当地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突出个性和特色,突出乡村风情,一个社区一个特色,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凸显的建筑风貌。成新景,就是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相符合,住房规划和学校、医院、商业服务中心等配套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支撑、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让群众住得进、住得起、住得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四、强化措施保障
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重、责任大、时间紧,需要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推进、来保障,确保双轮驱动“驱”得有力、“动”得有效。
一要落实责任。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商丘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商丘的未来,一定要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强化责任,推进落实。市委常委要带头执行联系基层基础工作的“五个一”制度,特别是要认真抓好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纳入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兑现。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督促落实服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考评体系,用“三治三提”规范部门行为,用引进项目衡量单位作为,使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落户商丘,增强发展后劲,助推跨越崛起。
二要形成导向。要把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加快商丘发展的主战场,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素质的试金石,激励引导全市干部群众踊跃投身其中,练本事、长才干、做贡献。对乡镇的负责同志,要通过开展“三新杯”建设竞赛,来检验工作成效和干部作为,让基层优秀干部立足基层,埋头苦干,脱颖而出。要将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干部目标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干部使用挂钩,完善工作机制和奖惩机制,调动广大干部建设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形成争先恐后、大干快干的浓厚氛围。
三要注重运作。要遵循客观规律,相互学习借鉴,创新方式方法,科学合理运作,确保工作成效。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关于土地问题,可以通过成立土地发展投资公司的形式,用公司运作的方法来解决;关于资金筹措,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政府可以采取贴息贷款的方式支持;关于政策创新,可以研究探索集体土地性质的房屋产权证的办理途径和方法,解决群众房屋产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要树立机遇意识,抓住新一轮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的机会,积极主动运作,扩大规划面
积,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依法依规;要创新招商方式,更加注重以情招商、文化招商,开展有针对性地、点对点面对面的招商,功夫用在平时,力戒盲目的大呼隆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果。
四要合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面广,工作头绪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全市齐心协力、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要广泛宣传、层层发动,让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方法措施,统一思想,提升认识,增强主动参与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找准“双轮驱动”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真正做到同心同德、合力推进。
目前已到5月中旬,麦收以后正是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黄金季节,时间紧迫,机遇难得,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定信心、全力以赴,统筹兼顾,合力安排,尽快形成建设高潮,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在全市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对外开放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对外开放
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31日)
同志们:
为期三天的全市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活动于昨天已圆满结束。在这次观摩活动的基础上,今天召开全市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对外开放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市委二届十次全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突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导、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提速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大招商暨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市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可以说,这既是一个总结表彰会,更是一个工作动员会、推进会。按照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最后毛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以毛书记讲的为准。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抓好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紧迫感和坚定性
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这次观摩活动,就是想通过一看、二听、三评这么个形式,一方面,让大家进行交流,学习好的经验和作法,相互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表彰先进,督促后进,进一步调动各县市区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氛围。两天多来,同志们在每一个项目现场,认真看、仔细听、虚心学,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深入思考,真诚交流,抓项目、促发展的意识和决心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县市区的同志,本着虚心学习、相互借鉴的良好态度和开放胸襟,既充分展示了各自在今年发展中的亮点特点,介绍了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也实事求是地找出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起到了肯定成绩、查找差距、换位思考、推动工作的作用,激发了斗志,鼓舞了人心,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坚定性,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通过这三天来的实地观摩,结合各县市区的工作汇报,归纳起来,感到去年以来,我市的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1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96.7亿元,计划投资105.1亿元,完成投资116.3亿元,超额完成投资计划10.7个百分点。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承诺办好的“双十五工程”,总投资131.4亿元,计划投资62.8亿元,完成投资68.7亿元,超额完成投资计划9.3个百分点。郸城、鹿邑、太康、扶沟、淮阳、商水、川汇区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条龙服务”的“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开发区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班子成员、中层干部、驻企工作人员“三位一体”的分包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功能,健全机制,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2010年底,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58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61.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62家,完成销售收入590.4亿元,实现入库税收20.4亿元,产业集聚区逐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成为工业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淮阳县产业集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35万平米,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2万平米,完善路网配套20多公里,吸引新入驻企业36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8家。被省政府表彰为“2010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郸城县产业集聚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4.6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综合服务中心23万平方米,完善路网和廉租房工程,吸引了台商鼎祥制衣,浙商好兄妹、群德益服饰等12家产业转移项目落户郸城。扶沟县产业集聚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集聚区功能,吸引了雨润集团、力神机械、豫人木业、玉柴机械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扶沟。鹿邑县产业集聚区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了设计先进,功能完善的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把服务功能前移,让落户企业不出集聚区就可以办完一切手续,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三是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有效。各县市区也针对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采取小分队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活动招商等多形势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同比增长38.9%,增幅居全省第9位,利用外资总额居黄淮四市第1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78亿元,同比增长17.2%,实际到位省外资金总量居全省第8位、居黄淮四市第2位。鹿邑县、沈丘县、川汇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实际到位省外资金额居全市前3名。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丰益投资有限公司、美国高胜集团和国内500强企业江苏雨集团、广西玉柴集团、河北庞大集团分别在我市投资。
四是对外开放工作活力彰显。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4%,总量居黄淮四市第2位。全市具有出口业务的企业达58家,其中:出口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22家,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6家。鞋类产品出口额达30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96.3%,占全省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30%。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一个“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西华、商水、扶沟、鹿邑、开发区抢抓台资制鞋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实施平台招商,与台湾制鞋公会达成合作协议,凯鸿鞋业、强鸿鞋业、集立鞋业等14家制鞋企业陆续落户,总投资1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3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近3万人,在我市初步形成了制鞋、鞋材、鞋机和鞋技等各环节相互配套的制鞋业产业链。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大家边听边看,对去年的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更为直观、更为客观的认识,可以说,达到了这么几个效果:
一是检查了工作。检查了各县市区是怎样在执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态度在对待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通过这次现场考评,大家心里都有了一本明白帐,各县市区工作落实情况都一目了然,都有了真切感受。
二是交流了经验。在考评活动中,县市区同志围绕如何抓好这四项工作,作了很好的总结和交流。我感到大家在推进这两项工作上,都有自己的高招,值得学习借鉴。希望会后各县市区要加强交流和学习,结合本地实际,拿出更加得力的措施,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动这两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开展。
三是鼓舞了士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说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周口经济追赶跨越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手段”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完全符合周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一届县市区领导班子、队伍和精神状态是饱满的,工作热情是高涨的,是能够有所作为,并且能够大有所为的。
四是比出了干劲。通过考评,县市区的同志都清楚地认识到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找到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有差距就有压力,有压力就有动力,就能形成你追我赶、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也是考评的目的所在。希望县市区的同志不要背包袱,要变压力为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兄弟市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与周口加快追赶跨越发展要求相比,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还存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谋划和管理水平不高。个别县市和部门超前谋划不够、项目储备不足,个头小、低层次项目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项目偏少;资源型、粗加工、产业链前端的项目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偏少;利用老工艺进行传统改造的项目多,新谋划和自主创新的项目偏少。个别项目前期工作和基础性工作不扎实,致使部分项目没有完成投资计划。二是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入驻项目投资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带动力不强。建设起步早的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而有的产业集聚区才刚刚起步,发展不平衡。三是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规模水平及发展速度与周边地市和全省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外贸依存度依然偏低,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出口品种较少。引进外资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农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外资较少。四是招商引资质量不高。签约项目多,落地项目少;协议资金多,到位资金少。落地项目质量不高,一般项目、小项目较多,大个项目、对区域经济能够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项目较少。五是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单位之间、部门之间领导重视程度不一样、工作力度不一样,这三项工作效果也不一样。六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四乱”及个别阻工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彻底根治,影响了这三项工作的开展。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通过这次考评活动,大家交流了经验、查找了不足,表彰了先进、督促了后进,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大家一定要深入领会市委、市政府的良苦用心,深刻认识到这两项工作在推动周口经济发展中的“生命线”作用,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抓好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资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把全社会的注意力聚焦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上来,带着责任抓,带着激情抓,全力实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坚定不移地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各项经济工作的主抓手,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建设带动,优化结构也要靠项目建设来实现。好的项目就是生产力,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速度、效益和后劲。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对于保持我市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积极规划争项目,集中精力抓项目,想方设法引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全力以赴建项目,努力实现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上个月,我随全省重点项目观摩活动第二组到安阳、鹤壁等5市9个产业集聚区参观考察,以及这几天对县市区的实地观摩,感到虽然我市近几年在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市比,重点项目建设还存在着进度慢、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等问题。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全力以赴抓进度、抓谋划、抓服务,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如期完成。
一要抓进度。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包抓责任,明确时限要求,搞好资金协调,加大推进力度,在全市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的新热潮。今年,我市确定的1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22.5亿元,计划投资111.6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50个、续建项目50个,年内竣工项目57个。新开工项目要争取尽快实质性启动建设,续建项目要抓紧推进;竣工项目要排出时间表,抓工期、赶进度,确保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双十五工程”推进力度,我在这里再次明确一下,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就是分管负责人,各县市区长就是直接责任,要落实联系会议制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现场办公,把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因素分类排队、划清责任、公开通报、挂帐督办,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政府要建立台帐,细化责任,明确每个项目、每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工作重点和责任。各级国土、环保、金融等部门,要对“双十五工程”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特别是要加快推进群众关心的、社会关注的新火车站、客运总站建设,力争尽快出形象、出亮点。
二要抓谋划。我市“十二五”规划已经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精心搞好项目库建设。要分别从市、县两个层面,研究分析“十二五”期间各自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每个主导产业的项目做什么、做多大、做到什么水平、放在哪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围绕一个产业或产业链上的节段,近期上什么项目、中期上什么项目、远期上什么项目,做到分类推进、有序推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怎么进行调整,都要认真研究。同时,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来谋划项目,抓紧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优势特色财源项目。要重点抓好项目管理,及时调整充实现有的市级、县级项目库,力争市县两级项目储备总量有新的扩充和更新,为争取资金、信贷融资提供好载体,奠定好基础。要提高项目包装水平,按照“求大、求新、求实”的原则,对我市现有的一些项目进行重新包装,以激发国内外客商的投资兴趣,提高合资、合作对接率和成功率。像职业教育示范基地项目,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是省里力推的好项目,只要我们对这个项目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包装,一定能够争取到资金,吸引到投资者。
三要抓服务。项目立项、土地、资金和项目环评等审批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项目建设的主要瓶颈。要按照“土地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流、人员随着项目上”的思路,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国土部门要在尽可能多的争取上级用地指标的同时,及时调整我市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土地复垦、旧城改造等形式,盘活存量土地,挖掘用地潜力,努力做到“占补平衡”;对用地规模进行严格把关,对占而不用、长期闲臵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通过壮大财力和利用好规划,搞好土地储备,完成一批工业园区的征地报批手续,为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环保部门在积极向上争取环境容量指标支持的同时,严格实行项目建设环保“三同时”制度,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要立即停工整顿,直到达标。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财政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贷款贴息与奖励力度,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支持。
三、创新举措,深化推进,坚定不移地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 产业集聚区建设既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周口实际,既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科学发展、保持追赶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和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已经进入提速增效的新阶段,各县市区要准确把握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和带动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四集一转”深入发展。今年,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要完成各类投资180亿元以上。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去年,我市产业集聚区“三规一评”的编制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今年,要重点抓好规划的深化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总体发展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做好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把规划的目标定准、任务定实、要求定细,确保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实现无缝对接。要按照“土地节约、资源集约、功能复合、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整合城市现有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强化城镇现有设施与集聚区的衔接和共享,实现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化。
二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目标。培育主导产业是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必须集中布局、集聚要素,致力打造产业集群。各县市区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尽快确定1个主导产业,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纵向链接、横向配套,引进一批主导特色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着力实现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效应。当前,我市还有一部分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不明确,大量无关联企业扎堆,集聚发展态势不明显,这不符合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初衷,必须坚决予以调整。
三要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切实改变“重协议、轻落地,重招商、轻推进,重引进、轻服务”的观念,严格时限要求,加大协议签约项目的催建力度。对已开工的项目,要提供好服务,促进早投产、早出效益;对未开工的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如果集聚区配套已到位,开工期限已到,就要催建,对催建无效的,特别是对那些无资质、无项目、无诚信的“三无”企业,要果断收回土地,不能手软。要不断把项目推进的关口前移,强化项目前期评估,项目协议中必须明确动工时限,原则上3个月要动工,6个月不动工的就调整土地。在项目管理上,要完善机制,及时协调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特别是对于重点项目,要有专人负责。在这里要强调一点,每个产业集聚区今年都要有2~3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今年,要全面启动港口及综合物流集聚区建设。
四要着力破解要素瓶颈。投融资、担保和土地收储三大平台建设是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各县市区要继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提升实力,做大规模。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努力为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进一步提高融资能力。投入不足是制约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最主要因素。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场化方式,明确集聚区主体,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对集聚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推进集聚区资产重新配臵、合理流动。要加大市场化融资比重,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集聚区建设。同时,要建立多种形式的金融联系制度,开展银企、银园双向或多向见面洽谈会活动,通过“银、园、企”合作,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强化用地保障。要全面整理产业集聚区土地,扎实开展产业集聚区内的土地清查工作,充分盘活存量土地。要严格土地利用强度标准,切实提高产业集聚区内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壮大担保平台实力。要积极推进现有担保公司整合,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股,壮大平台实力。对政府出资的集聚区担保平台,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提高但保能力。同时,要推进技术创新。抓住用好省里开展产业集聚区创新型示范活动的机遇,加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重大科技专项等关键环节建设,优先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检测中心,率先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产业集聚区。
五要不断完善配套服务。配套服务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配套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产业集聚区发展。各县市区要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尽快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好,使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大功能性设施建设。要加快道路、供电、通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和与区外设施的互联互通。二是完善生产性服务设施。要按照主导特色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检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健全生活性服务设施。要抓住国家加大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的重大机遇,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建设一批职工公寓,同步规划社区服务、职工食堂、医疗保健、综合服务中心等必要生活性工作服务设施建设,为职工生活和企业后勤保障创造便利条件。
四、调整结构,培育主体,坚定不移地做好对外开放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对外开放阶段性特点,深刻认识到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加快追赶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周口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迫切要求,是周口不断提升开放水平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着力打造最具活力、最有吸引力、最富竞争力内陆开放高地,努力以对外开放新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要突出抓好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建设。我们要紧紧围绕“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做文章,切实把“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建设成研发能力强大、产业链条完整、发展势头强劲的“中部鞋都”,提升出口能力,扩大出口规模。一是着力打造鞋业产业园平台,增强集聚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以西华县和商水县鞋业工业园为重点,逐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更好地发挥园区的集群效应,为制鞋企业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创造条件,并推动其不断优化升级。二是尽快完善政策,建立科学的政策体系。要积极向国家、省争取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全市的配套政策要抓紧发布,力争早日形成一整套承接、吸纳和推动制鞋产业快速发展的促进机制和政策体系。三是突出重点区域,深入承接制鞋产业的转移。抢抓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型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把主要精力放在吸引和承接台、闽、浙等地制鞋产业为代表的“两头在外企业”上。四是加大以商引商力度。以台资为代表的制鞋业,有着明显的扎堆集聚特点,我们前两年的工作经验表明,他们往往一家企业来到,就有几家企业前来考察洽谈,有的企业虽落地我市不久,但已在不同的县市或乡镇投资办厂,如扶沟宝昌鞋业于去年落地,现已启动了二期工程;商水成大鞋业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祥龙集团在鹿邑县投资创办了祥龙鞋业等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落地企业的服务,推动投资客商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介绍客商来周考察洽谈。五是注重完善制鞋产业链。制鞋产业的发展,只有生产车间是不行的,我们要本着“补缺补弱”的思路,尽快在中心城区或条件成熟的县市,建设鞋材、鞋基等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和拉长制鞋产业链,真正把我市打造成为中部鞋业生产和出口基地。
二要不断扩大进出口规模。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形势向好、外部需求回暖的有利时机,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外贸出口持续增长。一是大力培育出口增长点。当前,我市引进的以台资制鞋业、制衣业为主的“两头在外”企业已表现出强大的出口能力和潜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进出口工作思路,抓住国家协调区域发展、引导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引进出口型项目作为培育进出口增长点的重中之重。二是继续壮大对外贸易企业队伍,争取更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力争在今年培植2家新的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三是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以食品、纺织、化工、医药、皮革等为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周口特色和出口优势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打造轻工、纺织、医药、汽车配件、特种金属冶炼等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四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利用国家把加工贸易向内地倾斜政策,抓住东南沿海加工贸易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周口便利通关的有利条件,承接更多的加工贸易业务,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优质原料、辅料,调整加工贸易商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促进我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五是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巩固深化欧美日传统市场,拓展强化东盟、中东、东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快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风险分散、渠道多元的市场分布新格局。同时,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方式网络化、电子化的新特点,大力推广网上贸易,开展网络营销,努力探索我市对外贸易的新方式;抓紧设立检验检疫机构和市政府口岸办公室,更好地发挥海关作用,完善口岸功能,实施大通关机制,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便捷服务,促进我市进出口贸易跨越式发展。
三要强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我们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请进来”的同时,还要发挥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的效果,注重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调整资本输出结构,拓宽国外市场。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跨出国门,推进有实力的品牌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类出口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建厂;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与我市经济互补性强,在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和质量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兴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生产当地有市场、有需求的产品,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输出,抢占国际市场,为我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二是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积极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把外出打工、劳务输出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抓紧抓好。同时又达到在产品、技术、劳务、资本输出之后,又能把更多的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引进来。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我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开辟新渠道。
五、创新方式,务实重效,坚定不移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开展大招商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为应对难题、破解瓶颈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更是省政府“八策并举”的第一策。大招商活动,对于我市来说,不仅具有高度的政治意义,而且有着“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大招商活动,更要通过大招商活动,求得实效,提升实力。
一要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科学招商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招商引资理念,从过去“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迅速转移到“科学招商、理性引资”上来,对引进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五看”,看科技含量、看投资强度、看产出效益、看能源消耗、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不管条件开得多好,都要坚决拒之门外。一是加大产业集群招商力度,围绕我市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和面粉加工、食用油加工、肉鸡加工、纺织服装加工、制鞋加工等“五个加工”,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抱团转移,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二是加大中心城区招商力度,注重产业合力布局,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培育支撑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在加快工业项目招商的同时,加大对大型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等第三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快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增强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三是加大企业招商力度。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优势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
二要统筹安排招商活动。今年,省里有针对性地筛选企业,确定主攻方向,有组织地进行集群式或集团式招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住省政府统筹规划一批高层次、多领域的招商及经贸洽谈活动的机遇,认真组织参加河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活动、河南—东盟合作交流洽谈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11个重点招商活动。市商务局做为牵头单位,要抽调力量,精心组织,积极筹办好“5+2”经济合作活动,同时,认真做好周口—东莞制鞋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周口—浙江制鞋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周口—苏州纺织服装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周口—厦门食品加工产业合作交流洽谈会各项工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协作,确保我市筹办的招商活动圆满成功,取得实效,为招商引资提供载体、搭好平台。
三要注重取得招商实效。项目是资金、技术的载体,没有项目的最终落户,之前无论为招商引资做了多少工作,都只能付之东流。把签约的项目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是我们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心和关健所在。一是明确责任,促落实。重大招商项目要实行领导联系、分级负责制,联系项目的领导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了解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大招商项目能够稳步推进。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全力以赴做好配合,形成推进招商项目落地的强大合力。市商务局要及时以信息形式将落实情况进行发布。二是强化督导,促落实。要深入落实招商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各项目单位的主管领导要在会上汇报签约项目的进展情况,对没有进展或进展不理想的单位,主要领导要有个明确的说法。市商务局每月要对各签约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分别对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投产开工率进行通报、排序,切实加强跟踪问效,确保签约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加强协作,促落实。各级各部门都要以服务项目落户为大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各项目的主要负责领导要定期协调发改委、商务局、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等部门召开项目促进工作会议,沟通信息、协调研究项目落实中的有关问题。只有各相关部门联动共进、齐抓共管,才能提高签约项目的落地转化率。
四要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招商引资队伍素质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地方综合工作水平,更关系到招商引资工作的成败。必须加强招商干部,特别是专业招商人员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技巧,努力提高开展招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具体讲,主要是提高两种能力。一是提高研判能力。这是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知己”,对本地区的优势劣势、长处短处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次要“知彼”,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意图、策略、需求,比如对方是真诚合作还是恶意并购等等,都要搞清楚;最后要“知路”,也就是要熟悉路径,对招商引资的程序和政策、法律要求,都要一清二楚。只有做到了这“三知”,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二是提高谈判能力。谈判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谈判效果决定着招商活动的成败。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三个方面:第一,准备要充分,做到精益求精,不能粗枝大叶;第二,形象要树好,有诺必践,说到做到,说好做好;第三,分寸把握好,做到相互尊重、有理有节,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六、完善机制,强化运作,加快形成推动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
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要用良好的工作机制来做为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把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尽快形成齐抓共管、配合联动、高效运作的工作格局,确保四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要强化责任。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省里和市里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对这四项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抓、亲自管、亲自过问、亲自部署,要定期听取汇报,掌握全局,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督促协调,紧紧抓在手上;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具体抓、抓具体、抓成效,做到上下配合、共同推进。市直各部门也要树立全局观念,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搞好协调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对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安臵补偿等问题,要积极协调、主动服务;对涉及到的有关资金拨付和各种审批手续,要优先办理,限时办结。
二要优化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建设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影响到外来资金的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建立政策公开透明、行政廉洁高效、人人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市外投资的吸引力。在政策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性政策;在审批程序方面,要进一步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行政审批手续,对于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提高透明度;在服务方面,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组织项目建设转到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对于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四乱”、“吃拿卡要”和阻工等问题,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敢于碰硬,狠抓几个典型,严厉查处,公开处理。
三要加强督查。要健全督查制度,完善督查工作机制和网络,使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市委、市政府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项督查,实地了解情况,处理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日常督促检查,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对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反馈情况,及时予以通报。市发改委、商务局、招商办等部门,要采取分类调度、单独调度或现场调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做到半月一检查,一月一通报,对工作进度快的单位、部门和县市区要通报表扬,对进度慢的要通报批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
四要严格考核。考核是压力,也是动力。各县市区要对照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加大考核力度,全面加以落实。要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完善考核奖励办法,按照“一优先、两奖励、三不准”(“一优先”即:完成招商引资目标的单位,干部优先提拔使用;“两奖励”即: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且成效显著的单位,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给予物质、精神双重奖励:“三不准”即:未完成招商引资目标的单位,不准评先、不准购车,领导班子成员不准出国)的原则,年终要不折不扣地兑现,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持久深入开展。要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建设领导问责制。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照重点项目进度要求,倒排工期,排出时间表,做到每一个项目都有专人负责,任务包干,责任到人,任务不完成,人员不撤离。凡因领导不到位、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年底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要追究责任领导、牵头部门和项目单位的责任。
同志们,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新挑战,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积极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坚持不懈地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局战略举措来抓,持之以恒,拼搏实干,扎实推进,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佳绩。为实现全市经济追赶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