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当代孝道价值(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0:3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家思想与当代孝道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家思想与当代孝道价值》。

第一篇:儒家思想与当代孝道价值

摘要:“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儒家孝道,现代价值

一、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二、儒家“孝”的合理内容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可供借鉴。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赡养父母。《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

第二,尊敬父母。一般人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尽了孝道,针对这种看法,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仅仅把“养”作为“孝”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养犬马而言,也是“养”,不敬重父母,就与养犬马无法区别了。《礼记·祭义》上也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

第三,“尊老”。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弟”,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三 孝道为什么倍受古人重视

在儒家思想家看来,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讲人性本善。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的基础上。而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显。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这个根本的基础之上。因此,这个字绝对不能疏忽。理解了这个字,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儒家讲的孝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让他们常常担心。如果自己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一个常常怀有孝心的人,心中总是想着父母,时时怕父母担忧或让父母蒙羞,自然一言一行都会谨慎小心。不做那些让父母感到羞耻的事,那才是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

现代孝亲观念衰退的原因

其一,对传统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视了传统孝亲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十年文革期间,孝道连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们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批判了封建孝道的弊端与危害。事实上,这些批判大都出自对对儒家经典中的某些论述断章取义的曲解。由于一些人对传统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当代社会产生了不良社会后果。

其二,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淡化了子女养亲敬亲的义务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意识急剧膨胀。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儒家的“必养且敬”的孝子标准简化为“必养”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打爹骂娘、不顾父母之养等“大逆不道”的现象时,那些尚能赡养父母的人就成为“孝子”。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能够受到子女赡养照顾的老人们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情了。

当然,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也是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动和教育的脱节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大力弘扬传统孝德尤为重要。弘扬传统孝德,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人对曾经扮演过封建道德的孝亲观念能否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上起到积极作用持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三、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 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

第二篇: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摘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好、关心好自己家的老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可能有在世的今天。为什么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些人却漠视老人的存在,不孝顺、不赡养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条还是缺乏孝敬老人意识,把老人当累赘、当负担。殊不知生命是一代一代繁衍,人都会有老的一天,今天你不孝,下一步落泪的可能就是你。

【关键词】孝道教育 青少年 德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在中国,关于孝的文化更是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孝道教育已经理论化,其标志就是《孝经》、《礼记》的出现。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察看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敬亲尊老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推行关于孝道的德行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著作,是在原始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的,是孔子同学生曾参关于道德教育的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的讲义和教科书。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自秦以后,历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

两汉至唐代,孝道教育进入了政治化、社会化时期。这标志着孝与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完全确立。魏晋时期沿袭了汉代的习风,继续倡导以孝治天下。南北朝时期还运用了由中央监察官出面弹劾和清议相结合的方式,来监督和提高孝道在全社会的实施。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两汉以来重视社会教化、政治表彰的孝道教育传统。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褒奖,孝道在宋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孝子辈出,孝行惊人,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辈的绝对服从。孝道教育日益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元朝统治者不重视孝道,但是,由于民间受历朝孝道教化的影响和熏陶,孝道传统并未受到削弱,反而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史上孝道教育的重大突破,即通俗化、深入化、平民化。在中国孝道教育通俗化方面最具影响的《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孝图》也产生在元朝。到了明清时

代,这类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日前对上海、成都等城市的800位80后男女进行的调查显示,“孝敬老人”的得分最高,在所有29项择偶标准中的得分都排在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的变化,1949年-1966年,老实可靠排第一;1967年-1976年,关注家庭出身等;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男女要求对方合脾气;1987年-1996年,这段时间比较看重经济条件。

现代的青年男女把“孝敬老人”放在首位,这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择偶的时候更看中孝敬老人,也应该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的回归。

古人读圣贤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且以“百善孝为先”。今天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首先就是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不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呢?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我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却让父母反过来“孝顺”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不仅对父母的关爱未有丝毫感激,反而对待父母极端无礼,我想,这样的人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诗句时不知会有何感想?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正如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饱含浓浓的亲子之情。我们青少年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等到将来有了工作能赚钱的时候,而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体贴、关心父母的好孩子、好少年。

有一种人常将“孝敬父母”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教育”别人,这些语言上的“巨人”往往却是行动上的“矮子”,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我认为孝敬父母不应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际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语言要强千百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呢?比如:当父母身体不适时端上一杯水,问一问身体好些没有;经常与父母聊聊天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妈妈买菜回来,主动上前去接一接;能够自强自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此外,作为青少年学生,能够勤学上进,不负父母的期望,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一定会看到爸爸妈妈都露出幸福的微笑„„

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理解父母,这不是件辛苦的事,而是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是亲情关爱的真情流露,是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体现,是你我都必须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得好的。我们现在能做一个孝敬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去做了,必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感恩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应是关键,居于基础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实施的,同时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和爱。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老时儿子不孝,病倒在床,没人送饭送水,伤心之极,忽见隔墙儿子在喂孙子,他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子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但愿这首诗能对我们今天的儿女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传统孝道对当代青少年德育的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李 敏 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万本根 《中华孝道文化》

第三篇:中国古代孝道维系方法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中国古代孝道维系方法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宗教与法相对于其他维系孝道的因素来讲是相对可控因素,故而补强孝道可从此两者入手。中国文化中的各大宗教均具有孝道内涵,并且在当代中国不乏宗教信仰者,故而在当代,宗教在维系孝道方面依然可以并且在实际上已经发挥着一定作用。古代孝道之所以遭到抨击是因为孝道的内涵本身出了问题,而非法律工具本身出了问题。“权利备选论”和“权利后备论②给以法护孝的当代可行性以一定理论支持。

关键词:孝道;宗教;法

每个人都为人子女,每个人也几乎都会为人父母,故而“孝”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百善孝为先”,孝是为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在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的今天,弘扬孝道更是有利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当今社会孝道相对缺失,采取何种方法补强“孝”并发挥孝道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应当思考的问题。阅读历史可以发现我国古代一些阶段孝道极盛,笔者便萌生从古代寻求维系孝道方法的想法。笔者通过思考、阅读相关文献,形成了对维系孝道因素的大体认识:亲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与父母对孩子的生养之恩是孝道的伦理道德基础③;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人经历是孝道的启发因素,例如“‘人生挫折’与‘自己养儿育女’是成人抵御个体意识的分离效应而重获孝意识的两个时机”④;宗教与法律是维系孝道的规则方法。血缘亲情天然存在,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是血缘亲情的自然延续,子女在成长中的个人经历更是与命运相关,此三者均是相对不可控因素。宗教和法律是外在规范对人行为的约束⑤,是相对可控因素,故而要补强孝道可从此两者入手。

一、宗教

要探讨宗教是否具有维系孝道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我国文化中的各个宗教是否包含孝道理念。“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儒教、自然主义的道教和佛教(不包括虔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以及神本主义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至少在孝为德性与德行,孝是客观的伦理义务与责任,孝道通天或通神诸方面,这些宗教的确是可以相通的。”⑥这句表述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中的这些宗教是包含孝道理念的。另有,儒家经典《孝经》开篇即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佛教的《莲宗宝鉴》中称:“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道教的《文昌孝经》中称:“始知百行,惟孝为源”。圣经中给年轻人的忠告是尊重父母、不辱父母、奉养父母,伊斯兰教中主张尊重、顺从和报答父母。⑦因此可得知我国文化中的各个宗教是包含孝道理念的。

解决了各个宗教是否包含孝道理念的问题,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包含孝道理念的宗教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对人们施以积极的影响,不可避免要考察宗教信仰者们的信仰状态。笔者认为,生活中的宗教信仰者至少可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者,他们所信仰的不是宗教中的封建迷信,而是宗教真正核心的哲学内涵,此类正信者无疑是最睿智最强大的,他们的心定是善且和谐的;第二类信仰者是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寄托在宗教所宣扬的神或佛身上,觉得只要有信仰,只要按照神佛的旨意行事,就能得到神佛的庇佑;第三类信仰者是在生活中遭受痛苦的人,希望在宗教中得到解脱,此类信仰者随着自身境界的变化可能会分流到第一类或第二类信仰者中去。

在第一类正信者身上,已经实现了宗教的内部性意义,即宗教的终极意义,让善行成为一种发自本心的情感,故无需担心此类正信者的发展问题。但第二类和第三类中未分流至第一类正信者的信仰者,由于他们的信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功利性,故而容易被邪教所利用或为宗教中的“南郭先生”所误导,要预防这样的问题发生,便要注重对邪教和宗教中的“南郭先生”的防范,使宗教信仰者接受正面良善教义,促进信仰者行孝。

回到将宗教作为孝道维系方法的问题上,第一类正信者因心中存有信仰,心善且和谐,故一定是孝的;第二类和第三类中未分流至第一类正信者的信仰者,对他们晓以包含孝的宗教教义,他们由于对神的敬畏以及对神之庇佑的期待,也会在生活中以善要求自己。综上,宗教在孝道维系方面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二、法

法是古代维系孝道的重要方式,古代父母对子女享有生杀权、主婚权、教令权等权利,在法律中皆有具体规定。此处拿古代父母“呈贡子孙忤逆不孝”以及古代父母对子女的“主婚权”两方面为例来论述中国古代法对孝的维系。“呈贡子孙忤逆不孝,司法机构是不会拒不受理的,同时,也不要求呈控人提供证据。法律上明文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⑧也就是说,只要父母认为子女不孝(无论事实如何),就可以向司法机构呈贡,结果父母也一定能够顺心遂意,毕竟,“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子女在这里是没有话语权的。在子女的婚姻方面,“父母的意志为子女婚姻成立或撤销的主要的决定条件,他以自己的意志为子授室,为女许配,又可以命令他的子孙与媳妇离婚,子女个人的意志是不在考虑之列的”⑨,子女对于自己的婚姻也是没有自主权的。

在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c中国社会》中,会看到颇多诸如上述的法律制度对孝的维系。笔者认为我国古代法律对父母双亲的体恤及对家长制度的维护可谓大力度,并且这种维系孝的方式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效果⑩,但力度过大导致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或可任由父母处分的客体。也正因为古代的孝是以将子女和父母摆在如此不平等的位置上、把父母的人格和意志放到最大化而子女几乎没有独立人格为代价,故而这里的孝会为人诟病。需要注意的是,受抨击的原因在于古代孝道内涵过于倾向于亲代而无视子女的权利,违背了最基本的代际公平,而非其维系方式即法律工具本身出了问题,法律作为工具来讲,是中性的,无可褒贬的。故而到现代,法律中依然规定了与孝道相关的内容,但其有了代际公平制度作为基础,例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对应着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

从上面两段的论述中,我们得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法律皆不同程度规定了有关孝道的内容,但要论证法对孝道具有维系作用,即法可护孝,只凭借这些依据是无力的,还需论证法如何对孝道起作用,进而才能较好地论证法作为一种孝道维系的工具的现代可行性。下文中笔者拟以我国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2款之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后文中简称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这一条款为例,试论证以法护孝的现代可行性。

对于“常回家看看”条款,部分人持否定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这样是法对道德的强行介入。笔者认为,之所以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基于他们认为若产生相关的纠纷,那么人们就会更倾向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非道德伦理方式,这样并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维系。这种想法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一方面,一种道德被纳入到法中之后,那么一种关系便同时被道德和法律同时调整着,那么,当具体纠纷发生时,道德与法律这两套纠纷解决机制便被摆在当事人面前,具体适用哪套方案由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形挑选,这种方法在学理上被学者总结为“权利备选论”B11。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试想在现实中,若真的有子女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义务,直接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将子女告上法庭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做法会是老年人的首要选择吗,按照一般人的思维,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纠纷解决机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诉讼作为权益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一般都会首先选择其他相对温和的方式解决纠纷,只有在其他方式无法解决问题时,才会选择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在道德失效之后,才选择依法维权的情形被学者总结为“权利后备论”B12。再有,立法者经过权衡,将社会现阶段较为必要的道德因素例如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引入法中,并不会削弱道德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相反的,若子女没有尽到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义务,由于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法律,那么这种行为的不合乎道德情理的属性也被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一定范围的道德法律化,并不会削弱道德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增强相关道德的合乎道德伦理的属性,并且作为另一种问题解决方式与道德共同维系人际关系,并在道德无效时,给人的权益以最后一道屏障的保护,落实到孝道上亦是如此。故而以法护孝具有当代可行性。

[注释]

①将题目用“古代”二字限定并非要割裂现代方法对古代方法的继承,事实上宗教和法律在当代依然肩负着维系孝道的责任,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古代方式的研究近一步论证这两种方法的当代可行性。本文中的古代并不特指哪一个朝代,只是作为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在本文中使用。

②“权利备选论”和“权利后备论”的相关知识,可参见伊涛:《家庭伦理的儒学内涵与权利的备选位置》,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3期;伊涛:《权利话语的中国语境与儒家的写作经验》,载《法制与社会法发展》2016年第2期。

③这里也并未忽视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关系,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亦因后天培养产生亲情,产生父母之慈与子女之孝。

④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⑤把法律描述为外在规范无大异议,但将宗教描述为外在规范或许会有争议。笔者认为,宗教兼具外部性与内部性,外部性在于宗教是通过向人们讲述宗教哲学与宗教教义来对人施以外部影响,内部性在于宗教是通过人们感知宗教哲学的内涵而对宗教哲学产生内心认可,并最终形成人??对自己的一种内心规制。此文中侧重论述应当发挥宗教外部性意义,继而才有可能实现宗教的内部性意义,故而本文把宗教描述为一种外在规范。

⑥王文东:《论世界性宗教在孝道观上的相通――以中国文化中的各大宗教孝论为例》,载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⑦参见注⑥。

⑧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1版,第16页。

⑨同注⑧,第19页。

⑩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贾赦贾政如此敬畏贾母,笔者认为封建礼法是原因之一。

B11同前注②。

B12同前注②。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第四篇: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一)

一、儒家文化

儒家:孔子所开创的一个学派,有2500多年的历史

一个长久的文化传统,必然有一个经典的内核,有一套经典的体系

(一)“五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乐经》失传,所以只有现在的“五经”

《五经》跟儒家的关系

春秋后期,孔子整理六部经典,并把它作为教授弟子的核心教材

儒家是以传承“六经”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文化责任使命

儒家是传承三代文明的主要学派

早期的70子及其后学,贤人七十,弟子三千,有72贤人,每天跟孔子讨论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明有一个长久的、连续的传承,这个连续性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文化有这么大的融合力、凝聚力,很难得,这个融合力、凝聚力就从这个平淡无奇的儒家文化来

不间断地传承文明和文化的载体,即所依存的政治实体,几千年来基本维持统一,这个统一性是独一无二的儒家经典的第一部分就是“五经”,它是一个文明的经典,就是中华文明经典

儒家传承的不是狭隘的,只代表一家一派的观点,它传承下来的、积累下来的是中华文明

“五经”体系到汉代以后就逐渐扩大到“十三经”

(二)“四书”

宋代出现了一套新的经典体系,开始跟“五经”并立,而且地位甚至超过了“五经”,就是“四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朱熹的《四书集注》

元、明、清把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标准教科书答案

“五经”和“四书”的区别

(三)儒学的作用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

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套核心价值观是跟中国人的历史文化的处境和存在的条件是相符的佛教不适合中国社会

佛教是一个出世的宗教,包含很多真理,对于中国文化是一个挑战和冲击

儒家是中国社会本土的文化,儒家一直在强烈地批评佛

儒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儒家的文化和价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四)孔子是中华文明精神标志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几千年以来的中华文化发展中,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的中华文明的重新建构中,已经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精神标志

第五篇: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Shh 摘要: 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几乎可以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德治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强调“以德服人”,荀子主张“德主刑辅”。这些德治资源对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先秦儒家诸子的伦理思想当中。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先秦儒家思想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意义;局限;和谐社会;道德规范

德治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施教化于民,它一方面要求道德具有崇高的地位或神圣的来源,进而使德治具有优先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民具有被教化的可能,遵循着这两方面的要求,先秦德治思想确立了其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论和人性可塑论。天人合一论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人性可塑论则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先秦德治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真谛与本义,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本之治、仁民之治、贤人之治。这些内涵折射出的担当、人本、自我、超我以及秩序价值等内在价值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担当价值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念与态度;人本价值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博爱主义、人性主义色彩;自我、超我价值体现了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变过程中道德约束、自我规制的积极意义;秩序价值则体现了民众朴素而又普遍的利益保障、利益巩固的诉求。同时,先秦德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与模式,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范畴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这便是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全面评析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既要看到其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其时代价值。从而通过挖掘先秦德治资源的现代性价值,充分发挥其对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

(1)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2)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

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明显价值。

(3)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4)孔子承认致富达贵的欲望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但是反对不义之财。儒家“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生财有道”的正当经营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遗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依则,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在新时代条件下,阐扬“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有助于弘扬奉公守法、文明经商,讲究商业道德,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关系,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5)儒家文化在人生目的观方面所具有这种强烈的成就动机,正是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的东西,它对东亚现代化成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在社会关系方面,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东方社会,重法治,但更推崇礼治,因而具有教强的和谐性与稳定性,这种方式有利于社会化的、分工合作紧密的现代社会,这种高度的社会整合性是东亚经济起飞的秩序保证。

(7)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再三强调大一统的传统思想,不能不说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因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华夏族赖以生存下去的先决条件,保卫华夏文化就要坚决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这种思想甚至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演化成我们民族的心理定势。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统一与强大。

(8)诚与信”、“和为贵”、“节且俭”、“仁和爱”四种儒家道德行为规范,到现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以及所提倡的仁政和人才管理思想大大超越了前人,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

二、先秦儒家思想既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1)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由于先秦儒家诸子处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局限性,有些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甚至成为畸形和僵死的教条,已明显不适合现代社会。作为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式的伦理文化,先秦儒家“和谐”伦

理思想是为等级制度服务的,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质的区别,本质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和人际关系。

首先,先秦儒家“和谐”伦理思想是对等级制的历史背景的反映,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则是公平、平等与正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上,先秦儒家诸子主要致力于思考人际关系上的和谐,注重的只是经济上的均富贫以及伦理政治上的等级差异。与马克思注重于消除生产关系上的对立因素、实现经济平等与政治自由相反,没有上升到生产关系的理论层面,也就是说,先秦儒家诸子学说所立足的社会是当时那样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其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先秦儒家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虽然包括以个人为道德行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和谐,也包括政治生活中的官民和谐,但是,这种和谐伦理思想只是内向的,要求个人被动适应,对统治阶级采取忍让、妥协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就束缚了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发挥。

最后,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伦理思想虽然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使人们懂得利用了自然规律,但由于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也导致了一些机械的、唯心的观念和不科学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2)按照当代的哲学观点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包括道德价值,而且也包括求知、审美、创造、奉献等多种价值。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的活动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层次和领域,而且人最基本的活动就是人对外部自然世界的改造,亦即生产活动。而先秦儒家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礼的规定,应符合道德,而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先秦儒家只强调人的行为价值作为社会群体关系调节手段的意义,而忽视了人的本质就体现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

(3)先秦儒家主张礼为治国之本,是就其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条件而言,更有从统治阶层利益出发,为其服务的目的。尽管它的客观作用很难作绝对的评判,但从当今法制的时代来看,礼治更多的是一种人治,某种程度上它的出发点是某些社会成员的主观需要,而非科学的社会法则。

(4)缺乏民主意识的政治倾向,是封建主义形态下儒学的统一特征。虽然儒学也有“民贵君轻”的民主主义主张,但这个民主是为了“主民”专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权力至上的领袖治国方略,威权主义的整体主义主张,使现代领导者在国家实践中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5)拒斥科学的思想倾向,是儒学传统的显著弊端。从荀子开始,儒家学者一向缺乏自然

科学和社会发展思想,“强本抑末”、“重农抑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小农经济传统的弘扬,迫使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停留在经验科学和工匠技术水平上。尤其导致近代现代当权者、知识阶层重政治教化、轻经济实业、轻科学技术的不正常倾向,整个社会淡薄的科学意识迟滞了现代化。

(6)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统本质上乃是专制主义的政治统一,是超乎经济力量之上的一种政治强制联合,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又会成为我们民族向前发展的阻力,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

(7)儒学的负面作用还长期地表现在德治人治对于法制规范的替代排斥方面。儒家重礼轻刑,重道德教化,轻法纪规范,以情代法,政治专断,惟我独尊,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

儒家思想的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改革开放的今天与春秋末期已是天壤之别,但其依然具有生命力,这缘于随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自创立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长期作为社会正统思想,它久经岁月风云的洗刷,已经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涵养、陶冶着历代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和浩然丈夫气,今天仍然闪耀着其灿烂的光芒。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解读、研究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古老的儒学为今天、今后的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晓云《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及其时价值》

2、周滨海《中外企业家》2009年11月

3、匡衡《先秦德治思想的价值之维》

4、毕业论文网《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业(2)》2010年4月19

5、李群利《浅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载儒家思想与当代孝道价值(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家思想与当代孝道价值(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家思想、自由主义与普世价值

    周末参加了在广东从化举办的“儒学与现代社会治理”,会议是由儒学(儒教)知名学者与自由主义学派的几位代表人物共同参与,他们各自召集了一批专家学者与铁杆粉丝为自己的阵营呐喊......

    中国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讲稿(大全五篇)

    中国儒家和谐思想与当代社会 管理教研部裴义强 导言 最近,北京天安门广场又多了一个文化亮点,广场树立了一个高达9.5米的孔子青铜像,意义何在?它是一个信号:中国正在寻找自己的文......

    浅谈长征精神与当代价值

    2013-2014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电 班级:机电12—4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寇恒超 学号:12024410415 成 绩: 浅谈长征精神及当代价值 摘要:红军长征的胜......

    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导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儿女的基本准则,儒家提倡修身,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孝,流传了几千年的高尚品德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古代孝子的许......

    《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重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重点内容,利用其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现实问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

    当代礼仪与价值取向(推荐5篇)

     中华礼仪与当代价值取向 今日中国,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敬老崇文蔚然成风。衷心祝愿各位馆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传......

    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浅述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田玉伟文学141 1421110105 一、 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

    新视野下孝道与当代大学生(伦理学作业)

    新视野下孝道与当代大学生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继承传统孝道合理因素基础上新孝道逐渐形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