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样例5]

时间:2019-05-14 00: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

第一篇: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

——三江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体会

十一五”期间,我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紧紧围绕“打造昌南商贸重镇、构建和谐平安三江”工作思路,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全镇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

明确定位、扩张容量、打造精品城镇、带动产业发展

小城镇是城乡统筹的抓手,也是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三江镇在把握小城镇定位和建设目标时,充分结合三江镇实际情况,依托三江传统商贸繁荣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镇域经济特点为突破口,在推进过程中,目标上突出“四快”(规划快完善、项目快完成、资金快筹措、成效快显著),措施上注重“三抓”(抓规划提品位、抓建设强功能、抓管理美环境),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镇区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一)城镇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在严格执行2000——2020年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了前后万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抓紧完成镇区控制性详规的报批,镇区结构初步形成了“一座大桥(秀挹大桥)、两大市场(三江集贸市场和三江商贸城)、三大功能区(以前后万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区、以三江集贸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集散区、以三江商贸城为核心的小商品交易区)”的一江两岸城镇格局。通过科学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产业化,逐步把三江打造成为了“辐射能力强、带动效益好、集约水平高”的区域性商贸重镇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城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五年来、三江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做大规模、扩张容量,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完善商业体系的建设,把商贸体系建设做为聚集资金,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蓄水池,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以市兴镇的工作目标,采取改建、扩建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分、各方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场建设,重点改、扩建集贸市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改进管理模式,成立了三江镇集贸市场责任有限公司,成功引进4500万元的三江商贸城的商业开发,通过市场的繁荣带动餐饮、交通运输业、小商品零售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向二产、三产转移,农民向镇民的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创新融资机制,多元筹措城镇建设资金,采取向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面拨一点、向外引一点、民间融一点等多种模式来推动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功能。五年来,共投资1.6亿元,重点抓好了三江秀挹大桥、广三公路、秀挹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逐步形成了一座大桥、四条主干道的城镇框架。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增强了城镇气息,提高了城镇品位和档次;三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五年来,投入0.3亿元,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三江中心卫生院的兴建、敬老院的改建、三江文化司法大楼、三江垃圾中转站、三江市场大棚建设、三江法庭、三江地税分局、三江农行分理处、三江信用社、自来水厂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大大提升了我镇的城镇服务功能和集聚能力。

(三)城镇环境面貌更加美化。一是强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整治内容等,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全员上阵、全民动手的强大社会声势。二是抓建设,提高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投入60余万元在主干道架设了路灯、铺设了人行道板,投入226万元深入开展“一大四小”工程,投资140余万元新建了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投资70余万元修建了“万芳园”“学府苑”两个休闲公园。三是重管理,建立了专业对口、责权统一、高效有序的城镇管理队伍。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居民的评选结合起来。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镇容镇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市场等专项整治,规范行人通行秩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形象。

通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高水平管理,使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承载力、支撑力、辐射力、集聚力不断增强,给三江镇镇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十一五”期间,我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13.2亿元增加到2010年30.1亿元,增长了128%;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734.3万元增加到2010年2360万元,增长了221.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4035元增加到2010年7563元,增长了87.4%;引进了盛强实业、瑞雪纺织等新项目21个,实际利用内资5.3亿元。镇域内工业企业数量由05年的280家增至39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形成了医疗器械、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纺织、机械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

借势扬势、做大做强、培植特色产业、促进城镇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动力来自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城镇发展要始终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必须是特色产业作为支撑。三江的特色产业就是蔬菜产业,在做大做强蔬菜这张牌做了大量仔细的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做优蔬菜基地方面有所突破。三江镇村民种植蔬菜远近闻名,但无“精、优、特”蔬菜品种,更无集中连片的蔬菜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成功的引进投资2000万元、占地1016亩的三江源蔬菜有限公司的千亩连片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已完成规划、土地流转、沟渠、高标准大棚建设,一期工程已投产。该基地建成后年产量约1700万斤,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吸纳农村富有劳动力200个,可示范带动2000人从事蔬菜种植、营销。使之成为了三江蔬菜种植一大转折点和亮点。

二是在做强市场方面有所突破。三江有着江西乡镇级最大的产地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对市场改造和管理,完善市场信息联网、电子报价、中介机构等配套设施,市场年交易额达到7.2亿元,常年从事营销人员3600余人,小货车(2吨以上)1000余部,货运信息部6家,制冰厂3家,恒温冷库9家,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辐射功能和聚集效应。

三是在做大蔬菜加工方面有所突破。三江蔬菜加工厂纯属礼品经济,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有蔬菜加工腌制窖400多个,但属于初级加工,完全没有形成真正的产品,通过内引外联等模式,松林村正在尝试蔬菜上超市、进市场发展模式。

四是在做活休闲农业方面有所突破。三江镇属南昌市一小时经济圈之内,充分利用三江的山、水、空气、土壤优良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休闲、观光、蔬菜产业,成功引进了三江菜园、百花洲休闲垂钓中心、柏岗山农场三个农家休闲基地。

通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做活商贸流通业,带动了周边众多乡镇种植蔬菜,辐射面积达8万余亩,涉及乡镇9个,每天运输人员到南昌达3000人次,年流动量70万人次,节假日、当墟时最高峰达到了3万人以上,成为了附近十几个乡镇的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的聚集点,镇区吸引了外来人口1.5万余人到我镇务工就业、开店经商、购房居住,新增餐饮店50余家,个体户550余家。城镇化水平达到42%,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3.7:60.3:16.0.同时产业的发展和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我镇土地资产的增值,镇区房地产产业蓬勃发展,土地价格逐年攀升(其中三江卫生院4.64亩地卖到960万,达到惊人的196万元/亩;房价达到2200元/平方米;临街店面价格由05年的4000元/平方米增加到1.5万元/平方米),成功地引进了三江商贸城、财富广场、幸福庄园等房地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大大加速了城镇框架的扩大,人口不断聚集、功能不断增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化相互带动、相互发展,促进了我镇经济综合实力大发展、大跨越、大变化,一座具有实力、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新三江屹立在南昌的东南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富民强镇为中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产业化,努力把三江打造成为“辐射能力强、带动效益好、集约水平高”的区域性商贸重镇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实现跨越追赶、三江崛起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城镇发展建设考察材料 - 副本

城镇发展建设考察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水平。经请示市委主要领导同意,由市委**同志带队,率市农委、**等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其相关站所负责同志一行十人,于***日至8月6日,对**镇,**市**镇、**市**镇、**市**镇,***市***镇等五个省内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学_,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等五个试点镇大多都为老建制镇。而且均为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先后被确立为省乃至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的。近十年来,它们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强化改革、加速发展。客观上已成为所在县、市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扭带和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缩小了城乡、工农差别。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城镇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这五个镇均被省政府命名为“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先进单位”。为使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上述五镇根据《**省小城镇“*”总体规划》,结合各自实际,都调整、制定了自己发展规划,为本镇长远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镇投资50万元,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家来镇实地考察,研究制定规划,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照县城规模10万人口,设计了50年不落后的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全面推进、共同发展”。明确了近、远期城镇建设发展目标。**镇投资10万元,对本镇的原来规划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与此同时,按照环境园林化、街道柏油化、住宅楼房化、管理城市化的“四化”标准,建设小城镇。在执行规划上,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坚持做到宁可不建,也不乱建。各镇在实施小城镇规划中,都能够严格执法,对无视总体规划,挤占红线、标准较低、不分功能和私建、乱建,都强行制止、严格处罚,有力地维护了规划的法律性和严肃性。从199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鼓励和扶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若干政策》、《关于加快省“十强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意见》。应该说,这些政策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上述五个镇所在县(市)党委、政府不失契机,不折不扣地落实了这些政策。具体说向镇里下放了五项权力:一是下放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权。县(市)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由镇委、镇政府负责实施,除建筑工程参加县(市)建设部门组织的公开招、投标外,其它各项工作均由镇政府直接管理;二是下放了财税管理权。各镇财政都自设金库,与县(市)财政之间严格实行分税制,超收分成,赤字不补,充分调动了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三是下放了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凡在镇域内建设的项目,镇政府与县(市)政府享有同等的立项审批权,凡是县(市)政府能够立项审批的项目,一律下放给镇政府立项审批;四是下放了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权。镇委、镇政府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由镇委、镇政府根据需要研究决定,只需报县(市)有关部门备案;五是下放企业、事业单位管理权。凡是县(市)企业、事业单位在镇境内的,能下放给镇里,下放后对小城镇发展有利的,一律下放给镇里。除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外,其它行业驻镇企、事业单位全部放给镇里。既扩大了镇委、镇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镇与县(市)之间的利益关系,镇委、镇政府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借助这些政策的落实,各镇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实施了财税、户籍、城建、土地、、卫生等项综合改革,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向前发展。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镇始终都坚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重点围绕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舍得投入,建成或改造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和排水、市场等设施项目,增加了镇区绿化面积,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昔日萧条、破烂景象正在被繁荣、整洁、规划有致的形象所代替。***镇按着城镇总体规划,投资2,500万元,新建一条长3000米,宽40米,双向三排车道的吉港大街。建设了环城外环路及主要街巷路,完善了路上、路下基础设施。投资5000万元建立、完善了农贸、轻工、牲畜、建材、煤炭、车辆等七个专业市场。其中,肉牛市场已成为东北最大肉牛交易市场。城镇基础建设的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建筑、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行业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在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从本镇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并初步形成规模。***镇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了养牛、造酒等六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推动农业,城镇推动农村”的发展之路。**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发展重工业,先后引资10亿元,新建了**水泥公司,两个企业已成为**镇支柱产业,推动了全镇经济健康发展。**镇投资5000万元,新建一处畜牧养殖厂,该厂投产后,效益相当可观。**镇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3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55亿元,全口径财税收入4,18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914元,成为全省小城镇发展的排头兵。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个试点镇还有一共同点就在实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他们既注重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又十分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入手开展工作,用城市标准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各镇加大了对、科技、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普九”义务工作全部达标,小学入学率达100%,中、小学巩固率达98%以上。镇卫生院达一类标准,普遍开通有线电视,计划生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镇内基本上形成了事业兴、人气旺、商气浓、二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就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而言,应该说,经十多年的实践,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各镇分别成为国家、省、通化市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各方面指标和工作均居全市乡镇(街)之首。客观上已成为***市西、东、南部区域经济中心。但严格地讲,按综合改革试点镇要求,和上述试点镇比,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三、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建议一是抓思想。就是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是认真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的,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深层次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市镇两级主要领导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以此统领农村工作全局。三是抓重点。目前看,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总的原则应是抓好国家级试点镇带动省“十强镇”和**市试点镇,指导一般镇的综合改革工作。实行重点突破,梯式推进的工作模式,力争把全市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五是抓考核。为确保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顺利进行,建议市委、市政府对“试点镇”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度,部门联系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建立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引入竞争机制,将试点镇综合改革,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总目标,任务,阶段性成果纳入到小城镇建设考核内容,强化考核标准,实行目标管理。以上情况,特此报告。

第三篇: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城镇就业并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变为城镇居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提高18.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83个百分点。现阶段主要是大批流动人口从第一条途径涌向城镇,特别是涌向东南沿海城镇,使这些城镇迅猛扩张。深圳是非常典型的移民城市。1980年建特区前,深圳及宝安县总人口仅31万,2000年已达700.84万,其中户藉人口121.48万,暂住的非户籍人口579.36万,95%以上都是外来人口。现在所说的城镇化建设,一般意向往往偏重在第二条途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

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从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城镇多因在交通要道上的商业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先有市(market)后有镇(town)。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镇在原始市镇的商业功能上增加了政治、军事功能;资本主义社会又增加了工业功能。随着功能的增加,城镇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说,是先有非农产业,后有城镇建设。我们要实现大战略,就必须在理论上认识到非农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先后关系。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应该明确这一点,优先发展非农产业,壮大经济实力。

通过产业集群引导我国小城镇的建设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小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诸多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首先,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与一般企业内部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集群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主要的不是单个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可能非常专业化。甚至可能只是某一类型的配件或某一道加工工序。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很稳定,效益成本很小,因而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的优势。此外,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所以,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

其次,产业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因而,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对于技术扩散,产业集群更有明显的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散,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地区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将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集群使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有组织地集中,成长能力非常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因而它必然对集群外企业和组织非常有吸引力。相关企业和组织如果有条件一定会向集群地区迁移。在现实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产业集群政策能够降低外资进入的成本和风险,对地区吸引投资非常重要;而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建设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产业集群为一些城市的经济集聚提供了动力和实现方式,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多数城市长期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如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利用产业集群策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对其他地区的企业

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集群地区,从而促进城镇经济增长。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实现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它揭示了在一些地方相关企业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以地区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促进为基础,没有区域内部的共生机制,就不能真正发挥集聚优势,单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创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应该通过产业集群的优势来促进经济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现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多、规模小、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如果我们不顾这一现实而盲目发展小城镇,只能助长城镇化与产业化脱节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贻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作者:白建国 梁红岩

第四篇:辽阳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

4.辽阳市十大产业集中区:

(1)河东新区。河东新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包括商住区、精细化工产业集中区、旅游观光区、农业产业园区等,该项目建设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

(2)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在宏伟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有: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辽宁奥克化学集团、辽宁科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等。

(3)辽阳铁西工业集中区。包括辽阳经济开发区和原白塔区铁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材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配套业。重点企业有:辽阳星德大型钢管厂、辽阳钢管有限公司、大泽钢管有限公司、兴哲板材集团、辽阳造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筑路机械有限公司、金兴汽车内饰集团。

(4)灯塔市铁西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日用洗涤用品、美容用品、民用工业洗涤剂等精细化工产业。重点企业有:沈煤热电厂、红阳热电有限公司、辽宁盛盟焦化有限公司、北方化工厂、华兴化学品有限公司、辽宁佳信酒精有限公司。

(5)大河南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利用大河南区位优势,承接沈阳辐射,建成产业集中区。

(6)佟二堡裘皮产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覆盖佟二堡全镇,集群式重点发展皮装、裘皮产业。

(7)灯塔市水泥产业集中区。以铧子、西大窑、罗大台3个乡镇为中心,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水泥产业。重点企业有:辽阳千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辽阳冀东水泥有限公司、辽阳恒威水泥有限公司等水泥生产骨干企业。

(8)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履带板、高压共轨、铜板带、铜包铝等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重点企业有:辽宁新风企业集团、辽阳铜业集团、辽宁新鑫集团、辽宁誉达电器有限公司、辽宁天祥钛业有限公司等。

(9)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品钢材加工和轻工产业。重点企业有:辽阳钢铁有限公司、辽宁冷弯型钢有限公司、辽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

(10)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依托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和本辽高速公路,重点发展铁路、公路货运物流。

5.四个互动发展区:为促进沈辽鞍三市产业上的融合和经济上的合作,在辽阳与沈阳、辽阳与鞍山相邻的主要节点部位,规划产业相近、资源互补、政策共享、利益双赢的4个互动发展区。

(1)十里河—大河南互动发展区。在沈营线沈阳与辽阳接壤处,由灯塔市大河南镇与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合力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十里河镇1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区。内设高新技术园、食品产业园和建材物流园。

(2)于家房—唐马寨互动发展区。主要围绕通海产业大道,在辽中县于家房镇与辽阳县唐马寨镇接壤处规划20平方公里(其中辽中1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区。

(3)达道湾—刘二堡互动发展区。在沈大高速公路两侧辽阳与鞍山接壤处的辽阳刘二堡工业区和鞍山达道湾工业区,共同建设占地约5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冶金及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等产业和钢材物流园区。

(4)灵山—首山互动发展区。在沈营线以东,鞍山灵山工业区和辽阳首山向阳工业集中区接壤处,共同建设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和石化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

第五篇: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

综合管理类案例

分析报告

(第一组)

组长: 李谦

组员: 白叶 汪明萍 云峰 刘烨 李慧芳 杜湃

时间: 2015年3月

第一部分

综合管理案例

鄂托克旗出口螺旋藻国家

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 创建过程

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简介

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

园区位于鄂托克旗乌兰镇哈马太嘎查境内,三面环草原,南临哈马太碱湖,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水、电、路、讯、天然气、绿化、集雨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园区位于北纬39度螺旋藻黄金生长带,是世界上唯一低温螺旋藻产地,年日照平均超过3000小时;地下500米矿泉水;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特别有利于养殖中的螺旋藻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积累;拥有48座天然的碱湖和中国自己的螺旋藻藻种—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藻种。

园区总规划面积12400亩,一期规划养殖面积6000亩,已入园企业26家,已建成养殖大棚3613亩(座),产能占全国产能的40%,已成为集螺旋藻养殖、加工、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2013年,年产螺旋藻粉1852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已具备了螺旋藻下游精细领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已入园的26家企业,有18家取得了

《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注册登记证书》

本案例取材于园区建设过程中申请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整个过程。

2011年2月-5月,W检验检疫局针对辖区出口食品园区特点及优势,积极与E旗政府、园区管委会联系,对食品工业园区未来发展方向、规划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多次协商,签订了《质量安全合作协议》,初步达成创建出口食品示范区合作意向。

2011年9月,W检验检疫局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向E旗政府递交了《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思路》,并与园区螺旋藻企业进行了座谈。

2012年8月,一份更为详尽、具体的《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计划及实施要求》送交了E旗政府。经过近1年的努力,工作进入了最后实施阶段。

在建设期间,直属局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科学运用各地出口食品示范区的经验,扎实调研,广开思路,多措并举,对W检验检疫局的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与肯定。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帮助下,W检验检疫局根据《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指导意见(试行)》,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建立了由“政府组织协调、检验检疫引领、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示范区建设体系,切实提高检验监管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促进E旗对外经济的发展。

一、健全组织机构,合理整合行政资源

(一)部门联管,职责明确。自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双方积极开展工作,建立协作监管工作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了双方在建设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域化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双方采用联席会议等形式通报工作进度及重大疫情疫病防控、食品添加剂及农业投入品等情况,合理利用行政资源。

(二)园区管委会牵头,成立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作,并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设立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办公室,组长由旗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管委会、农业、工商、环保、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负责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事宜,包括执行管理和技术支持。

二、建立完善六大体系文件,有效助推示范区管理上档升级

(一)建立示范区管理文件。制定并发布实施《螺旋藻产业园区管委会岗位责任制》,争取国家促进示范区建设各项扶持政策,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园区管委会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落实扶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推广使用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安全认证,进行种植备案管理,积极引导出口螺旋藻企业完善质量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二)建立示范区生产投入品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督促出口螺旋藻生产企业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采购验证、入库查验、领取投料等记录制度,要保证记录真实、完整、准确,票证保留完备。指导企业不购入无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农业投入品;不超范围、超限量和滥用农业投入品;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三)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要求各生产企业规定产品批次号管理方法,编制《产品批次号管理规定》并实施。做好螺旋藻品种来源、养殖过程、收获、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记录,保证从产品的批次号可以追溯到养殖大棚和相关的生产和养殖工艺,包括养殖投入品。要求各企业建立撤回制度,制定并发布实施《螺旋藻产品撤回程序》,规定撤回的时机、有权启动撤回产品的人员、撤回的流程、撤回产品的安全评估及撤回程序的演练和效果评价等内容,并评价撤回方案的有效性。相关文件全部上报管委会备案,管委会对企业追溯系统和产品召回程序进行监督检查。

(四)建立示范区企业质量安全及诚信体系建设,规范运行。管委会组织开展道德、法律教育和诚信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企业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制定失信行为举报、诚信信息甄别、被惩戒者申诉及复核、守信企业鼓励和失信企业惩戒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施《螺旋藻产业园区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园区企业诚信档案、产品质量信誉记录、诚信企业表彰记录、失信企业处理记录等。

(五)建立监控评估预警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应急能力。园区管委会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

制,制定产品质量安全和疫情疫病监控方案,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及国外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预警通报,提出整改措施。组织企业了解可能发生的影响螺旋藻安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如人为投毒、突发水污染、突发大气污染等情况应如何进行应急准备和响应,编制并发布实施相关的应急预案文件。

(六)建立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增加产品出口能力。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出口能力建设,通过企业示范带动效应、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并积极开拓国际营销渠道、帮助企业促销等措施,带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切实提高检验监管工作水平,推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

随着示范区体系文件的有效运行,W检验检疫局将体系文件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出口螺旋藻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出口螺旋藻产品逐年递增的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按照相关规定,W检验检疫局制定《出口螺旋藻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对螺旋藻粉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使用的各种辅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对结果进行风险分析。不断促进出口螺旋藻产品企业质量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发挥其溯源与追踪的效能,促进出口产品始终处于可控、可查、可溯、可召回状态。

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以来,螺旋藻生产加工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员工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品种也趋于多样化。多年来,产品先后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卫生方面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

2013年10月21—22日,国家质检总局专家评审组在直属局领导、W检验检疫局局长一行的陪同下,对W检验检疫局辖区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现场考核。专家组一行在听取了E旗政府和螺旋藻产业园区管委会的情况汇报后,认真审核了申报资料,并实地检查了螺旋藻生产加工、周边环境、投入品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审核专家组对示范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该示范区构建了系统科学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示范区组织机构健全,体系运行有效,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符合国家级出口食品示范区认定标准,最后以99.5分的高分成绩通过了国家局评审组验收。至此,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正式建成,成为全区首家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3年10月30日,在“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国家质检总局为该示范区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牌匾,正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第一个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全世界最大的螺旋藻出口基地。该示范区通过国家级示范区验收、授牌,对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食品安全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E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E旗打造“世界藻都”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部分

由鄂托克旗出口螺旋藻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分析我国部分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案例中螺旋藻产业园区建设过程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些结论如下:

决定一个产业园区发展建设的好坏、快慢的因数有很多,包括地理位臵、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教育水平、政策环境、政府决策水平、主要领导魄力等等。在一个产业园发展建设的整个链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我们认为必须重点解决发 展定位问题、主导产业定位问题、开发建设和投融资模式问题、招商模式问题、管理与运营模式问题、传统优势与创新升级的关系问题、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优惠政策推出时招商的现实需要与政策本身法理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做好二个定位、确定三大模式,处理四种关系。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框架和发展逻辑就清楚明朗了,取得好的发展结果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解决好发展定位问题,是产业园发展建设的前提一个产园区的特色定位是关系园区未来发展全局的大事,一个因地制宜却又独具匠心的发展定位往往能够树立园区独特竞争优势,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园区如何才能科学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呢?首先要明确所在地区城市发展与周边大区域的关系。谋 “区”首先要谋“城”。产业园所在区域既是上级省市重要的城市之 一,也是周边大区域重要节点之一,所在区域发展必然与周边大区域 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站在

所在区域城市发展战略高度,谋划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要考虑所在区域城市发展与周边大区域的关系。其次要明确产业园区在所在地区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明确产业园区所在地区的发展阶段,以及该区域发展与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站在所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去思考。一般来说一个产业园区发展会对城市的空间规模、形态、产业空间结构、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产生 显著的影响,需要明确一个产业园与中心城区和所在地区在要素分 配、功能衔接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以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为例,园区位于鄂托克旗乌兰镇哈马太嘎查境内,三面环草原,南临哈马太碱湖,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水、电、路、讯、天然气、绿化、集雨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园区位于北纬39度螺旋藻黄金生长带,是世界上唯一低温螺旋藻产地,年日照平均超过3000小时;地下500米矿泉水;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特别有利于养殖中的螺旋藻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积累;拥有48座天然的碱湖和中国自己的螺旋藻藻种—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藻种。

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

二、解决主导产业的定位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核心问题选择恰当的产业发展领域和方向,构建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园区 总体发展定位的核心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发展的成败决定了 园区发展的成败,离开了产业发展,一切发展都失去了依据。为此,必须对其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重点环节和产业链条等进行过详 细的研究和深入的剖析,构建了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规划设计一个产业园区的产业体系,做到发挥优势、着眼长远、切实可行,是一项涉及因素非常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既要充分考虑园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还要考虑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等的重要因素。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园区产业定位的模式主要有:基于资源优势的产业定位、基于区位优势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基础的产业定位、基于区域分工协作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升 级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等。比如临港可以发展大进 大出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所在区域科技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文化创意 产业;也可指园区现有的优势产业,它可以是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规 模化产业(可能大而不强)、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高

成长性产业(可能强而不大)、能够享受上位政策扶持的产业(可能不强不大),还可指与周边园区的竟合优势,如对接“大哥级”园区的产业发展需求,补强兄弟园区没有发展起来而本区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纵观国内外发展好的产业园区,无一不是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后才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的。比如著名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抓住了中关村周围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最顶尖的学术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强大的区位特点,大力发展尖端的软件及软件服务、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新一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等高科技产业。

三、寻找合适的开发建设模式和投融资模式是产业园发展建设的关键。产业园的发展定位、产业定位解决后,具体的问题就接踵而至:选择什么样的开发建设模式,采取什么用的投资融资模式,资金从何而来?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主要是要解决谁来开发、如何开发、开发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等一系列问题。综合当前国内园区的开发模式,比较典型的开发模式有“穷开发模式”和“富开发模式”两种。所谓“穷开发模式”,是指开发区启动开发资金并不充裕,比较“穷”,这决定了其开发方式必定是“逐片开发”、“滚动开发”,即用初期有限的资金先开发一小片土地,等有了收益,再用收益投入到下一片土地的开发中去。早期的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等开发区都曾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开发资金并不充裕,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更深地介入,这导致初期的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往往合二为一。由于开发资金不充裕,逐片

滚动开发,受外界影响因素比较大,从而导致开发区总体规划不明朗或经常修改。所谓“富开发模式”是指启动开发资金比较充裕,从而能够将土地一次性大片连片开发,对管理架构和开发规划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招商模式的效率直接影响产业园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园区前期招商主要是从保障质量角度,从利用强度、投资效益等 方面研究制定企业入园标准,以及相应优惠政策,有效吸引目标行业企业进驻。现在的产业园区的发展都讲求产业聚集,以求形成规模效 应。这就要求产业园区要具备足够的品牌号召能力,要做到“一呼百应”。经验表明,一个好的园区,一定要有几个有影响力、有感染力 的龙头企业,并由他们在园区内进行重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盘活带动一个功能分区和园区的发展,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产业的发展格局。所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高效率的招商模式,对于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作为后发园区,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园区,招商面临着招商团队经验不足、目标企业对园区缺乏了解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强调与传统招商模式的差异,强调速度、服务、关 系等个性诉求,切实解决入驻企业的实际问题。

五、产业园区的发展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我国一些高新区经过探索,在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区组织管理模

式。一般说来,我国的开发区组织管理模式可以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制以及混合型三类。开发区建设的早期,往往采取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工作力度。园区逐渐进入正常运营和管理阶段后,混合型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则为我国大多数园区采用。各类企业的行业管理由原政府部门负责,管委会只起到协调作用。管委会在许多职能部门的多重管理下,造成相互推诿和相互扯皮的现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集中管理型管委会全面管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职能。容易脱离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公司制以企业作为开发区的开发者与管理者。行政协调能力不强。混合制政企合一管委会下设开发公司,管委会负责决策、职能管理以及服务性工作,而开发公司则负责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在人员设置上相互混合,负责人通常是互相兼任。政府的管理不仅行使审批、规划、协调等行政之前,同时还负责资金筹措、开发建设等具体经营事务,开发公司基本上没有自我决策权。容易导致政企不分,管委会精力分散,降低管理的效力;开发公司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公司缺乏活力,形同虚设。

政企分开管委会行使政府管理职权,不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只起监督协调作用;开发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政府的行政权与企业的 经营权相分离。在初创阶段,难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建设,有可能与政府的职能部门产生矛盾或相互推诿的现

象。

要制定规划,制定制度规范和落实政策。开发功能由中新合资开发公司来承担。不管采用哪种管理和运营模式,其实质都是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其选择正确与否,与园区发展好坏、快慢息息相关。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仍然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干预很大。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关键是从转换角色、转变职能入手,将服务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园区管理者是主体,客商是客体。正确定位好两者的关系,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必须做到主体服务于客体、服务好客体。凡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的园区,服务自然就会好,服务好,发展就快,就能创造奇迹;凡是靠行政手段,以“统治者”自居的园区,服务跟不上,“外商”被 打成“内伤”,客商变成仇人,矛盾激化、纠纷不断、精力分散,成 天忙于应付,就会停滞不前。这是我国产业园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以苏州工业园为例,园区服务理念是“亲商、安商、富商”,实施了 “一站式审批”的政策,如果哪个环节的失误导致业务无法按时办结,那个环节的负责人将受到处罚。园区管委会定期走访企业,及时发现企业遇到的困难,搜集企业对管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将服务 做到位。

六、解决好传统优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为产业园发展的提供内在动力。传统优势往往是一个产业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园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和和核心竞争力。如何解决

好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通过产业转化、产业升级、技术革命来不断创新发展这个问题是产业园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重大课题,事关产业园发展的生死存亡,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产业园区体现出来的特征应是:区内创业企业大量涌现;不断汇聚专业领域的高级要素资源;拥有一批专业领 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成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走向 产业高端,引领世界;能从创业企业中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聚集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形成集群;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美国硅谷能够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硅谷就在高新技术领 域通过新技术的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硅谷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服务转型,创意和创新服务业成为产业增长的新亮点。硅谷向全世界输出的不仅仅是产业,更为重要的是,产学研、风险投资、孵化器等创新模式经由硅谷产生、发展、推广,在全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缺少了创新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近年来发展遇到严重危机的东莞经济。东莞曾经是10年前与深圳齐名的中国最著名的加工贸易产业基地,但近年来缺乏创新、吃老本,没有像深圳一样及时通过法律、政策手段,促使一般加工业 向外转移,提高产业的技术标准和门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而是仍然维系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三来一补”产业体系。

所以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立即呈现发展疲态。现在东莞出现“用工荒”,一个产业工人工资低的800 元,稍高点的1200 元,怎么能不出现“用工荒”?而招工老板也在谈,他们是低附加值的产业,提高工资,企 业就没有了利润空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创新将越来越成为增强园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主要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观念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前提 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观念。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以思想观念的进步和更新作为先导。入世后,观念创新的意义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谁能首先转变观念,谁就能抓住社会大变革的宝贵机遇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2.体制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推动力 任何一个园区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制度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体制创 新作为支撑,再好的技术也难以与经济结合实现产业化。改革开放以 来,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虽然都尝试了一些改革,但都仅仅从局 部或某一具体园区内部管理制度下手,都是浅层次的,没有突破原有的旧框架。因此,尽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困扰园区发 展的深层次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如果说郊区园区前一轮的开发和建设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那么在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依靠体制创新,才能再造新优势。

3.技术创新是园区发展的生命力园区的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能力,避免由于技术革命

造成园区产业的衰弱。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占据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园区建设发展中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七、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和谐 发展的关键建设一个产业园区,实现园区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保增长、保投资,这讲的是发展的速度问题;在强调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中不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讲的是发展质量问题。两者之间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否则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影响园区的和谐发展。这要求我们的园区管理者以“又快又好”,“好”字当头为基本原则,转变既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处理好“两保”和“两转”的关系。一方面要从满足所在地区战略目标发展需求角度进行超前谋划和布局,避免因规划不到位、布局不合理而限制某某园区发展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所在地区当前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经济总量、升级产业结构等的现实要求,合理安排开发建设的节点和实施步骤,防止因超前开发、过度开发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八、处理好优惠政策推出时招商的现实需要与政策本身法理 性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发展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国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都会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刺激投资意愿,吸引企业入驻,实现 合理的资源配置。这些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批租、财政、税收、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根据过往经验,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招商引

资、对于园区的产业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但任何事情必须掌握“度”,过犹不及,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上。优惠政策的合理行,主要指优惠政策必须考虑当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坚持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难。财税政策的支持只是缓解科技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能全部寄希望于财政。要通过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把全社会的各种资金吸引进来,而财税支持要以不冲击各级财政平衡、不影响各级财政必需的 公共支出为限。优惠政策应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协调配套,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的原则,不能不分产业、行业、企业,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享受优惠扶持政策。要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的背景,对于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而对于那些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应取消政策优惠。坚持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技术和适用技术,要有超前意识和跨越式发展意识。在设计支持产业园发展的财税政策时,必须把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作为基本依据。对于不同层次的产业实行不同的财税优惠政策;对于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关键的高新技术研制、开发和转化,给予力度较大、长期的财税政策支持;对于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联合攻关,采用直接投入与长期政策优惠相结合。优惠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优惠政策扶持要符合WTO 规则的要求。我

国已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财税政策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时必须按照WTO 的规则办事。根据WTO 的协议,补助金只能用于支持技术开发、地区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定,我国应调整和改变现行 分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变为分项目的优惠政策。按照WTO 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取消对不同经济性质市场主体实行不同待遇的做法,内外资企业实行平等税收待遇。同时,为了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根据WTO 保护民族幼稚工业的有关条款,适当推行反倾销关税政策。

九、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可持续 发展的保障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但同时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包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和破坏。我们这一代人考虑自己太多,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考虑子孙后代太少,注定无法持久,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物资基础,如果没有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也就没有工业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总是要以资源消耗为代价,但不同的发展模式因为其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不同,对资源的消耗程度也不相同。一个好的产业园区的发展,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 来指导经济决策和规划,引导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主要方法有:

(1)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资源要素的消耗水平。

(2)制定和建立资源考核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出路。由“资源—初级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发式经济过程,进入“资源—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再生产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过程,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苏州工业园在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上走在了全国同类产业园区的前面。他们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争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园区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核心,全方位引入了“功能分区”、“项目分类”、“产业引导”、“雨污分流”、“清洁能源”、“废污控制”、“景观绿化”等先进环保理念,建立了“污染禁入—生态缓冲—雨污截流—集中供热—垃圾处理”五道环保防线,建设了覆盖全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安装污水管网成分构成(TOC)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区域污水处理水质远程监控,从源头上消灭和减少了污染,大大节约了末端治理成本,初步建立以环境保护规划为龙 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 护体系。坚持从污染预防、总量控制入手,强化环保前臵审批,推行绿色招商,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循环经济

试点和15014001 环境体系认证等活动,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 92%和95%,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实 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水系。注重加强对重点排污、排气单位的监管,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工地产生的废气、扬尘控制管理,加强湿地保护,不断优化空气、水体等环境质量。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园区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构建独特的城市人文环境,形 成自然、清新、生态的城市环境风貌。

下载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县

    今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我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县、......

    马颈坳镇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位于吉首市北部,距市区11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1个村民小组,人口共18958人,总面积91.16平方公里,是全州的农业大镇之一。S229线和......

    关于广城镇烤烟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广城镇烤烟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作者:唐小平、唐波 2012-5-2 紫阳县广城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座落于任河北岸,毗邻汉中市田坝镇,是一个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潜力的边......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五篇范例)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 ***镇位于***县西北部,东距***县城45公里,西距**市区75公里和***县城25公里,镇域面积4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08个村小组,5.2万人,是辐射**两省三市的区域......

    陕南城镇建设发展调研提纲

    陕南城镇建设发展调研提纲 一. 调研目的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结构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现阶段......

    城镇建设材料

    一、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高起点科学规划,是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应强化精品意识,使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双重价值,既有使用价值,又......

    城镇建设

    林西县城镇周边绿化简介林西县林西镇城镇周边绿化工程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创森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2006)16号文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打造万亩樟子松基地......

    以项目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5篇范文

    以项目建设促粮食产业发展 ——包头市粮食局行业管理科 按照我局 “138”粮食发展战略要求,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项目建设上我们坚持“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研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