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投入产出法”税源分析监控 深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实施“投入产出法”税源分析监控 深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黄蔚? 韩昊
2007年以来,作为泰州市局“投入产出法”税源分析监控试点单位,姜堰市国税局积极落实市局《关于运用“投入产出税负分析法”开展微观税源分析监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托“税源联动管理系统”平台,建立起以“疑点通报、分解核查、反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投入产出法”运行机制,建立了有效的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基层分局“投入产出法”运用情况的考核,进一步创新了税源管理模式,强化了税收监控力度,提升了税源管理质量。
一、加大三个重要环节的监控,稳步推进运行工作
一是抓数据审核,迈好基础步。“投入产出法”是通过采集企业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以及附报资料的相关数据,确定纳税人生产经营中“投入价值”与“产出价值”之间比例关系的一种微观税源分析方法,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投入产出法”的应用效果。为此,我局从提高纳税人申报附列资料准确性这一关键环节入手,切实加强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审核工作,实行审核关口前移,努力提高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在6月份正式运用“投入产出法”之前,我局共纠正企业错误、虚假申报数据481条,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抓运用落实,迈好关键步。首先是建立了“投入产出法”微观税源监控的运行机制。由计统科根据市局计统处下发的情况通报,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期满5日内,对全市所有一般纳税人进行数据批量处理和分析,排查出疑点企业,产生核查任务单并列明核查疑点,及时通过“税源联动管理”平台发布到基层分局。各基层分局根据任务单要求,在15日内完成疑点核查工作,并将核查结果上报计统科审核。2007年,我局共下发了核查情况通报5期,核查任务单1126件,涉及企业840户次,排除疑点1500余个。其次是强化基层分局实际运用能力。我们要求责任区管理员针对核查任务单列举的疑点,认真比对申报数据、采集数据和账面实际数据,强化对纳税人生产经营中可抵扣进项税额的“投入价值”与应计算销项税额的“产出价值”的分析,并从企业历史纵向和同业横向两个角度加以比较,根据企业原料耗用、人工、电费、运费等基础情况,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判断纳税人的纳税质态,对核查任务单提出的疑点进行核查分析,有效提高了微观税源监控分析质量,基层税收管理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如2007年7月份市局核查任务单提示,溱潼镇某拉丝厂投入产出率偏低,尤其是电耗与产出关系不正常,6月份用电度数为12.2万度,金额3.69万元,产出价值102.7万元,电耗占产出比率是0.118,高于全市同行业平均值11个百分点。责任区管理员根据提示深入企业进行认真巡查,查明该企业6月对外加工不锈钢钢锭30吨,每吨加工费2400元,未及时申报销售和缴纳税款,用电数约2.9万度。剔除该因素,该企业6月份电力消耗与产出价值比率应为0.91,接近同行业。由此,责令该企业对外加工收取的加工费部分申报缴纳税款1.04万元,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三是抓调研反馈,迈好推进步。在深入推行试点运用的基础上,我局“投入产出法”运用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强化对运行工作的调研,及时了解基层运用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向上反馈工作,完善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具体指标和参数,使之更符合一线工作的实际需要。如针对目前企业普遍采取按月计提、年终结算的工资发放形式导致账面工资和生产实耗工资出入较大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投入产出法”中关于工资与产值比较分析的公式进行调整,提高其实用性。在根据实际调整完善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加强对“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深化运行,进一步增加“投入产出法”的分析手段,如我局针对白米镇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集中度较高的实际,成立专门的模型参数测试小组,认真收集这两个行业的水电、物耗、工资、运费等基础数据,对主要原材料投入产出率进行了抽样测算,构建了数据分析模型,并以此为标准,对该镇60户纺织业、金属制品业一般纳税人进行了核查,共补税36万元,有效提高了税源管理精细化水平。
二、结合实际,多措并举放大效应
为进一步放大“投入产出法”的积极效应,我局在征管工作中注重抓好“投入产出法”税源分析监控与原有征管方式的“四个结合”,实现了税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是与税源管理“四联动”工作有机结合。我局强化“投入产出法”产生数据疑点的运用,及时在税源管理联动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并向基层分局下达税源管理任务单,要求责任区管理员限期巡查,开展纳税评估并反馈情况,对疑点比较明显的企业,按规定提交稽查,稽查部门查结后要向管理环节提出稽查建议,实现了税源管理各环节的良性互动。例如,2007年9月份,市局发布依据“投入产出法”产生的核查任务单提示,姜堰市某织布厂当期运费仅为1550元,运输费用率仅为0.12%,低于行业平均值70%。我局第三分局娄庄责任区责任人根据任务单列出的疑点深入企业巡查发现,企业本期汽油抵扣为1.64万元,明显高于以前月度,经核查发现企业利用汽油发票虚抵运费1.03万元。责任区责任人在责令其补缴税款的同时,及时将这一案例上报联动管理办公室。我局联动管理办公室根据反馈情况,组织基层分局开展了以前年度企业运费抵扣情况专项核查,全市共发现86户一般纳税人存在运费抵扣不实的问题,共剔除运费抵扣联发票1300余份,查补税款126.7万元,加收滞纳金3.2万元。
二是与推行《税源巡查工作手册》相结合。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明确疑点通报、疑点核查、结果反馈的完成时限,采取机内数据核查和实地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切实加强对基层分局“投入产出法”运用情况的考核。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责任区管理员税源巡查工作质量,保证“投入产出法”产生的核查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我局全面推行运行了《税源巡查工作手册》,要求责任区管理员开展税源巡查工作时,必须采集记录6项15类数据,并通过管理员相互检查、分局负责人定期抽查并撰写评语、市局集中评比的形式保证工作底稿的质量。此举有效激发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一线干部的动态税源管理质量。
三是与税源管理分析点评、复核相结合。我局税源管理分析点评工作是加强税源管理的一项创新举措。“投入产出法”运用以来,我们把疑点企业作为必评对象,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点评的针对性,在点评过程中,注重对存在疑点企业进行微观解剖,从企业材料耗用、资金往来、财务核算、投入产出等方面,对责任区管理员进行提问,共同对疑点企业进行“会诊”。在此基础上,我局又推行了税源管理复核制度,以“投入产出法”确定的疑点企业为重点,抽调业务科室、稽查局和分局业务骨干定期到管理员已经巡查过的企业开展复核,重点复核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应发现但未发现的企业存货不实、虚假抵扣、虚列成本等24类问题。
四是与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相结合。首先是将“投入产出法”产生的疑点企业与纳税评估选案环节相结合,提高评估选案工作的准确率。其次,将“投入产出法”发现疑点的工作原理运用到评估工作的分析环节,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007年,我局共对制造、纺织业等26个行业进行了分析评估,发现有问题户258户,补缴增值税380.85万元,调减留抵税额7.27万元,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61.96万元,补缴所得税11.63万元,加收滞纳金26.72万元,移送稽查2户。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与改进,投入产出法的运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强化了税源监控力度。使用“投入产出法”分析,能够充分考虑存货、物流、物耗、工耗、能耗、折旧、毛利等指标变动对企业税负的影响,能够尽可能消除购销存变化对申报税负的影响因素,从多角度设计出潜在损失税源、超常抵扣税款、废旧物资可能影响税源、生产工人工资变动、运费所占比率变动等二十多项的监控指标,进行历史纵向和同业横向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最终对排查出的疑似问题企业进行预警提示,对提升税源分析监控水平的好处显而易见。二是有效促进了税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市局统一对全市所有一般纳税人进行微观税源分析监控,由于占有信息全面丰富的优势,所以分析判断税源状况更准确、更全面,制定的管理措施也更具有科学性。市局统一进行微观税源分析监控,也有效地克服了基层分析的局限性,减轻了基层排查的工作量,在目前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将征管力量用到第一线。责任区管理员根据个性化任务单列明的疑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调查的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极大地提高了基层一线干部税源管理工作效率。
第二篇:三明市国税局深化税源分析监控见成效
三明市国税局深化税源分析监控见成效
2010年09月28日
本网讯 三明市国税局采取多项措施深化税源分析监控,今年前9个月,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共缴纳税款13.58亿元,仅9月份就缴纳税款1.08亿元,同比增长0.14亿元,增长15.22%。
为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明市国税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税源的分布以及机构人员状况,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以按行业、规模为主,兼顾风险、存续期等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该局通过同行业税负比较分析方法、纳税能力估算方法、疑点指标及分析方法等,加强重点税源预警分析和行业税负分析,及时了解重点税源的增长趋势和可能产生的新增税源,并将本市的税收征管状况和其他地市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差距,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加以落实。今年1-8月,该局对734户企业开展纳税评估,补征增值税1327.55万元,所得税1159.19万元。
此外,该局除了从纳税人直接采集信息,还从工商、民政、地税、水电、林业、矿管、海关、外管、医保等第三方获取信息,不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提高信息采集针对性和利用效率,切实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永安市国税局根据房地产行业管征的实际,将发改局、建设局、国土局、房地产公司、工程审核中介单位等部门的审核和审批资料纳入征管户籍档案管理,较好地掌握了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为税收征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税源分析监控实践与探讨
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重点税源监控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成为影响税收任务完成的“定盘星”。作为市直地税征收管理机关,*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局目前共负责市直990户企业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其中:第一产业2户,第二产业75户,第三产业913户。为加强税源管理,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均衡入库,我们根据本局情况,把年税收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税源均作为了重点税源管理,切实加强日常跟踪、分析和监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税源管理体制。现结合*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局两年多来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作一些探讨。
一、加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全面征管与重点管理相统筹。在抓好各种税源管理确保组织收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基础上,加大对交通运输、通信业、房地产业等重点行业的监控力度,定期到纳税户实地了解情况,掌握其经营状况和收入、成本、价格、利润等财务情况,强化日常管理。二是分类管理与强化评估相统筹。加强税源监控管理,实行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利用数据集中和“一户式”信息管理优势,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横向比对,全面推进纳税评估,客观判断纳税人申报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严格执法与重点帮扶相统筹。各相关科室要在对重点税源的监控过程中严格贯彻落实《征管法》及相关税种法律法规,认真做好宣传辅导和税收优惠事项的审核报批工作,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纳税人,及时给予审批;不符合减免条件的纳税人,取消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确保减免税适用政策准确、程序规范,全面提升税收征管水平。四是优化服务与帮困减负相统筹。要求管理员对重点企业管理服务做到“三有三不”,即:“政策辅导有记录、问题咨询有解答、困难申请有落实”;能一次办完的不让纳税人多次办,税务机关内部能够收集加工的数据信息不让纳税人重复报,税务机关能负担的征纳费用不增加纳税人负担。以分析为推动,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五是事前分析与事中、事后监控相统筹。凡进入重点税源名单的纳税人,明确专人负责,按户建立税源监控信息库,相关信息随时了解及时更新;税收管理人员经常性地深入重点税源企业,了解和掌握经营情况,并对企业同期相比增减幅度异常、大起大落的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制定工作预案,以保证税源监控的最终实效。*年,我们通过对年纳税10万元以上138户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征收入库税款2.155亿元;今年前10个月, 通过对年纳税10万元以上117户重点税源的管理,征收入库税款2.492亿元,起到了保证均衡入库稳定税收任务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一是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对各科税收计划进行调整分配,确保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二是有利于发挥部门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依据。三是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税收薄弱环节和小税种的管理。四是有利于依法治税,公平税负,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二、重点税源分析监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尚未实现各部门的优势组合上下联动
现今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工作主要归计财科负责,由于缺少及时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形成管理部门催报催缴、征收部门审核征收、计财部门负责填报三头不见面的局面,造成重点税源监控人员不能及时、准确、直接地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和税源变化,而将税收入库情况的统计分析当作税源监控工作来做,就数字论数字进行事后分析,而对其入库数据的合理性、实际税源规模等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对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也不能及早发现,因此,很难达到对重点税源实施全面监控的目的。
(二)重点税源分析监控的标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当前重点税源户认定基本采取以年纳税额作为认定标准,这种认定标准虽能保证监控的收入额足够高,但企业上纳税额仅是一项历史和静态的数据,无法反映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另外采取以年纳税额为标准无法确保监控的行业、类型面足够广,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的税源结构特点,势必会形成重点税源变化同整体税源变化脱节甚至背离的现象。
(三)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价值性有待提升
目前,计财部门对重点税源信息的掌握主要依靠征收部门传递的企业的数据、信息,对税源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纳税人所提供的税务登记资料、纳税申报资料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等有限的静态基础资料上,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报表漏填、缺项或逻辑错误时有发生,而且有的纳税人反映的财务状况也不真实,加上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发展规模等最具征管监控价值的动态资料掌握不全,缺乏全程动态监控机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源信息及经营动向,直接影响了税源监控的质量和效率。
(四)计算机技术在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工作中的应用需要扩大
尽管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不断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实现了从纳税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但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不高,重点税源监控手段基本上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上,计算机运用的网络化水平较低,没有与银行、财政、工商、企业等部门做到横向联网,未能实现信息共享;计算机的智能化水平也较低,系统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工作尚处于“原始”阶段,信息处理分散,不能适应纳税人在信息时代经营业务迅速变化和转移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导致税源监控的缺位。
三、加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专业培训,造就高素质的重点税源管理队伍。
只有建立一支既懂经济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税收分析队伍,才能保证重点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因此,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多方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视频系统、内部网络,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长短期培训结合等形式,加强对基层税收管理员、分析员和兼职分析员的系统培训。另外,还要及时总结、推广、交流工作经验,不断开拓管理思路,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建立联动机制,增强各部门各环节的互动交流。
重点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过程主要包括管理、分析、实施三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牵涉到征、管、查各方。目前,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环节上不同程度存在相互脱节或衔接不畅的问题,不仅制约了税源管理信息的共享以及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且已成为进一步强化当前税源管理工作深度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要进一步规范《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办法》,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既强化个人责任,又注重部门责任,将税源管理分析和实施三个不同环节统筹考虑,尽快建立起由税收管理员、征收部门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和计划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共同承担,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良性联动机制,形成信息共享、衔接紧密、良性联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切实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三)尊重客观规律,实现重点税源标准的务实性。
实行重点税源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日常管理增加税收收入。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统一,税源构成状况不一样,所以,各单位在确定重点税源标准时也不应“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使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单位税源状况相协调。建议确定重点税源标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税收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税收收入的贡献率相对突出;二是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或是当年全局工作或上级确定的监控重点,全民或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三是确定实时或临时重点监控户:即将当年非重点税源户中每月新增税收收入额超过一定数额或新开企业投资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纳入监控户管理。
(四)加大投入,创新重点税源分析监控的新途径。
一要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分析监控方法,利用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方法、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预测方法、回归模型建立方法等,来判断税收增长与企业发展是否协调、税收征管是否到位、税收政策执行是否准确。二要实现重点税源监控信息处理系统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以便直接利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上报,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减少工作量。三是要完善与各部门尤其是国税、工商、统计等部门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实现企业一次申报,数据多次利用,从而实现对重点税源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四要加快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对纳税人、税款、其他数据的比较分析和进行数据挖掘的功能。
第四篇:关于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经济决定税收、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谢旭人局长明确提出“完善征管体制、夯实管理基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是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总体要求。作为基层地税部门分管税种多、税额小、税源零星分散,全面实行税源精细化管理是当前地税工作的核心,也是深化基层征管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细化税源管理目标、规范税源管理内容、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建立起内部岗责设置科学、工作任务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监督制约有力、运转协调高效的税源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信息化网络优势,严密监控税源基础,加强税源信息静态与动态的分析、研究和应用,有效防止税源流失,保障税源转化为税收,实现提高征管质量与管理效能的目标。
二、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税源管理对象细化
科学合理地细化管理对象是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实行户籍管理。要根据总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 借鉴公安部门户籍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坚持实行属地责任区管理原则,通过全面排查摸底,将辖区内所有纳税人基本情况逐一编号,建立税源登记档案。在户籍管理中要注意:一是要加强与国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协作,做到底子清;二是要实行统一纳税人编码制度,使编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查阅纳税人编码就知道该纳税人基本情况。如41***001共16位代码,前6位411325代表内乡县纳税人,第7、8位01代表所隶属乡镇,第9、10两位02代表经济性质集体,第11、12位代表所属行业,后四位为纳税人编号;三是要在平时管理中要加强户籍巡查,对新开业、变更、注销业户要及时更新档案,杜绝漏征漏管户和假注销、假停业或假经营等情况。通过加强户籍管理,做到税收户籍明了,税源分布清楚,税基完整准确。
2、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经济性质、所属行业、规模大小等指标,将纳税人进行分类排队。在此基础上,实行县局、基层所和税务管理员三级管理。县局要选择重点税源大户和各行业特色业户进行管理,主要负责监控重点税源收入进度、分析行业税收规律、提供征管具体指导意见和收入预警通知;基层所和税务管理员主要负责所辖小型企业和个体纳税人的税源管理工作,并及时采集重点税源的有关信息上报县局。
实行纳税评估办法,实现税源管理内容准确完整
开展纳税评估是全面开展涉税数据采集、深入进行涉税数据分析、促进征管与稽查的衔接、强化税源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1、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模型。要根据不同经济性质、不同行业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统一规范的纳税评估数据采集指标,确定科学有效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从而使基层的税务干部在从事纳税评估的过程中每一步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标准是什么,有利于实际操作,防止大而空。
2、采用系统的涉税数据采集办法。在税源基本资料的采集中要做到“两结合三深入”,即纳税人自行申报与税务干部定期实地调查两种采集方式相结合;“三深入”,要深入到企业的财务室、销售科、产成品存放地、原材料存放地等处,掌握经营情况和相关财务指标;要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各种煤、电等耗材与投入产出的关系,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要深入到工商、国税、银行、财政、计划、统计、公安、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机制,从第三方采集相关税源信息。从而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3、采取科学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对采集的涉税数据要认真分析其销售收入、库存产品、成本构成、实现利润等 指标与其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客观规律;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负状况和单个纳税人纳税情况差异。通过科学分析、客观比较、摸清规律、发现问题,从而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评估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在纳税评估分析中要做到“三比”即: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作纵向对比,与同行业纳税人的涉税指标作横向对比,将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帐面记录情况作帐实对比。
4、充分利用纳税评估分析结果。在对纳税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征管措施:一是对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要建立制定完善新的征管办法,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对个性事件要与纳税人进行约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三是对达到偷税标准的要移交到稽查部门进行立案查处。
实行源泉控管办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措施有效
1、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和税控装置的推广。通过积极推行即开式有奖发票制度,促进消费者索票、纳税人用票意识与习惯的形成,要不断规范普通发票领、用、存管理,严格落实以票控税的有效管理办法,从而促使纳税人诚实申报纳税。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及相关税控装置,从机制上有效控管税源,切实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
2、全面推行社会综合治税管理机制。要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地税主管、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税源综合控管新路子。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由政府牵头制定下达由各职能部门及涉税部门承担的《地方税收纵横目标书》,将各单位承担的税收义务进行细划明确,落实责任,由政府办目标科和督查室定期督查通报,增强部门助税的责任感;二是大力争取部门配合。对涉税文件实行会签制管理;派员到工商大厅、交警队、招商局等单位现场办法,实行派员制管理;对民政、福利企业等实行联审制管管理;对水利、交通、市政、街道办等实行代征制管理;对转让土地、房屋等实行与土地局、房管局双管制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协护税网络。建立涵盖县、乡、村三级互动的协护税网络,明确协税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加强地方税源监控管理。
3、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办法。一是对重点税源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根据大企业帐制健全、核算规范、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特点,在加强平时企业有关信息收集、监控、上报的基础上,着重在宣传最新税收政策、帮助做好帐务处理等服务事宜上下功夫,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态势,保证主要税源如期转化为税收,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稳定、健康、协调增长,避免整体税收收入形势大起大落。二是对中小企业实行以管理为主 的办法。要在督促建帐建制、规范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分行业管理,掌握各行业中小企业税源的规律,通过纵、横对比,强化管理,实现中小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对个体业户实行以核定为主的管理办法。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调查过程中要详细,要根据座落位置、门店大小、从业人员、从事行业、毛利率水平等方面逐一调查建档;民评过程要民主,要发挥协税组长、个体协会等行业管理优势,充分听取其意见,做到定税额与实际税源情况相接近;定税过程要公平,要阳光定税,严格落实《最低税负警戒线制度》,实行税负公开。
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信息化
把所有涉税资源纳入计算机进行采集、分析、统计、处理,是实现税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便捷化的最有效途径。实行计算机管理税源,关键是开发应用《税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是提高税务干部操作计算机水平。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网络化。要使用Oracle等数据库语言,建立一个全市或全县统一的税源管理平台,各乡镇税务所作为终端仅负责数据采集、录入等基础性工作,县、市局服务器作为数据存放、处理中心,从而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二是实用性。系统要充分考虑各行业、各税种等税源实际,科学选用的税源采集指标,将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与当地的税源实际状况相结合,抓住 税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体现管理效益;三是一体化。系统要与当前我市在用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纳税信用等评定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发票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等税收征管软件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既避免条块分割,又达到资源共享;四是前瞻性。系统要充分考虑今后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要预留足够的接口,避免今后在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落后与重复。
实行岗责管理机制,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机构组织化
1、科学合理配置税源管理机构与人员。鉴于税源管理的系统性、重要性、复杂性,县局应成立税源管理科,主要负责全县经济税源管理的协调、任务分配、指标采集、数据分析、督办督查等事宜,各单位要把税源管理的事权划分到每一个税收管理员,实行双重领导管理。
2、进一步完善岗责体系。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按照分权制约、岗责清晰、强化管理的原则,对税源管理岗位的基本职责从工作目标、内容、标准、时限和步骤等方面进行细化、量化、固化,使各项管理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形成基本职能清晰、岗位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符合工作实际的岗责体系。岗位职责设置必须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与辖区纳税户数的多少、税源分布特点、管辖区域大小相适应,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相衔接。
3、全面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使税收管理员成为现阶段基层税源管理队伍的主要构成力量,专职承担税源精细化管理的任务,具体负责户籍管理、信息采集、日常检查、发票管理、个案评估、定额核定调整、疑点问题调查核实、监控结果处理等工作。
4、落实岗责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税源精细管理考核制度,实行以能定级、以级定岗、以岗定责、以责考绩、以绩定酬,根据每位税源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进行分类统计,并参照效率系数、难易系数、责任系数、满意系数进行量化计分后,作出综合评价,充分调动税源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对在执法和管理中出现的过错责任和违法行为,按照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增强税源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
第五篇:实施精细化 提升电力生产班组管理水平
实施精细化 提升电力生产班组管理水平
概述
精细化是我国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持续改进电力生产班组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细”是精细化的必然途径,“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单纯看管理“精细”似乎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怎么提升管理精细化,如何提升,提升什么,没有具体、明确的内容,但要是把它放到具体的业务管理中,就涉及到工作中的诸多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单一地去思维。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而班组管理是企业的灵魂。做好班组管理,在管理中不断提高,是应该思考的问题。班组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班组管理水平;如何发挥班组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开展好班组建设;如何广开言路,开展好合理化建议活动,发挥小改、小革的效能作用,把班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这才是关键。在开展精细化管理时,首先要把开展6H(生产现场六源)管理活动作为切入点。通过查找“六源”(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浪费源、缺陷源和危险源)和制定“六源”整治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使班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得到了保证,同时对推进精细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班组能否认识精细化,关注重点和细微并在具体工作中应用精细化,提高工作质量并形成员工自觉的行为和氛围,这是目的。
一、认识精细化 关注重点和细微
首先,对 “精细化管理”要从思想上重视它,积极接受它。对自身来说,精细能体验个人的精明、细心的工作作风,能培养个人严谨扎实的工作风格,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精细不是小气,是一种深度、一种拓展。它能培养人的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延伸成为个人的内在气质、工作习惯和素养,为以后工作、生活铺就平坦的路。对于企业精细化管理来说,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在管理上“精雕细琢”,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把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劳动管理、经济分析等抓细抓实,做到“细”。对工作过程,做到严谨、周密和细微,如工作的规范流程、计划方
案、技术标准等;对工作结果的完美、有效和最佳,如规范流程的高效性、方案的效益性、技术指标的准确性等都做到“精”。
其次,应当正面认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第一,加强精细化管理,是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有效扩大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强精细化管理,是要通过必要、合理和有效的控制,保证良好的质量和到位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相对成本,创出效益。管理的成本在所有工作中都存在,但是并不被人们所清晰认识。同样的工作,没有效率和效益,实际上是在浪费管理成本,而且是持续的浪费。但如果我们能认识和了解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关键所在,关注重点和细微,完善流程并予以控制,责任到位,看似在增加工作量、增加投入、增加成本,但只要产生质变的结果,产出有价值的效益,实际上是降低了相对管理成本。第三,加强精细化管理,强调和提升价值的创造能力。我们通过实施6H管理活动这一举措,使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基础管理、质量管理等都得以提升,充分说明推动了精细化管理和实施精细化的创造性和效益。
二、有序管理 健全制度 逐步推行班组精细化
有序管理的重点是先“理”后“管”。管理工作先淡化“管”的意识,包括权利和约束,通过梳理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明确职责,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寻找工作和服务上的差距,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做细、求精。用精细化管理审视低效率、低效益的日常工作,并根据重要性和影响面确定改善的内容和目标,寻求突破点。因为,任何一项新工作、新任务、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都应当全新地将精细化管理灌入其中,确立新方法,建立新标准。方法和标准,就要依靠健全的制度,规范的标准制度,这不仅是指导,更重要的是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并提升成为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从健全制度、夯实基础管理、统一标准着手,不断提高管理者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不断向精确的目标靠近。
三、班组“精细化管理”要有长久性
长久而坚定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应当有严格、可操作、有效的监督手段,否则会影响执行效果的评判。在“精细化管理”整个系统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及时地挖掘和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好的解决方法,科学持久地改进,将决定的事做正确。推进精细化管理,既是对传统粗放管理工作的警示,也是对发展新阶段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
求和标准,搞精细化不是形式,而应当付诸于行动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精细化管理成为我们共同的自觉思维和行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使之持久化,真正改善管理工作、改善工作方法,适应竞争和发展环境的变化。
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创新,但唯一不变的惟有精细化的管理。在班组实际生产管理中,把精细化管理的侧重点放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基础管理等几个方面,切实加强精细化管理,使各项工作真正步入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四、运用“精细化管理”,提升班组具体工作质量
1、安全管理实施精细化。第一,要加大安全监督、检查的力度,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认真分析各种生产事故,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检查安全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安全措施是否得力、事故隐患是否存在、“四不放过”是否真正做到位等。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工作,长期坚持查“六源”活动,并形成PDCA的闭环控制,确保安全生产过程的“细”与“实”。第二,班组安全管理的精细化,重点内容在现场管理。(1)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消除装置性违章,保障作业过程的安全。(2)设备管理整洁,安全附件齐全,严格执行设备巡视、点检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3)抓好安全培训,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杜绝物的不安全状况,严格执行安全纪律、工艺纪律、劳动纪律。(4)材料、备件摆放整齐,各种工具、器材实行定置管理,物放有序,安全标志齐全,色标醒目。(5)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及班组安全制度。
(6)班组员工要在生产现场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工作,及时了解安全生产情况,及时处理生产中反映出的问题。各种原始记录必须做到准确、标准、规范。
2、质量管理实施精细化。全面推行 IS09000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是企业的命脉。要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对班组生产作业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从严规范管理,抓三项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的落实、把好各质检点的验收关。搞好持续改进,提高检修质量,从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和可靠性出发,提升质量意识。
3、技术管理实施精细化。第一,在设备改造方面,坚持科技创新、挖潜改造,进行小改小革。以“小、实、活、新”为原则,开展“QC”现场攻关活动,解决设备中存在的先天不足和薄弱环节,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第二,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
工艺、新设备,实现增产节资,控制费用,降低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第三,在对外委托的设备改造施工中,要针对工程特点,组建项目团队,应用项目管理的四步法(启动、计划、实施跟踪与控制、收尾)进行项目管理,通过建立完整的组织措施,保证施工改造的有序进行,同时形成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才能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4、基础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说到底是如何完成任务、创造效益。基础管理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组整体管理水平。第一,必须依“三标一体”的具体要求,本着“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尽量在基础工作的编制和整理上体现其“合理、实用、简洁”的特性,力求满足实际生产工作的需要,有利于生产管理,尽量避免形式化的东西,并虚心学习和改进不足,结合班组实际情况不断整改和细化基础工作,使班组基础管理更加完善并真正发挥作用。第二,夯实基础资料,班组要对所辖设备的技术资料要做到精细。设备系统图册要随系统的变化随时更改;备品配件清册要随设备的更新改造及时更新;设备台帐、技术报告等要分类保存、定置管理;设备历史记录要齐全、历史数据要准确,做到心中有数等等。这样全方位的支撑和精细的管理,才能保证基础资料管理的实效性和具体工作的融合性,才能保证班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结语
1、精细化管理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流程、改进工作。通过精细管理,改进弊端,打造品牌。只有在“精细化管理工程”的核心精髓被全员接受和认同的情况下,全体员工建设精细管理工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当基层每个员工体现精细化时,班组工作才能得到保证,企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2、只有认识精细化 关注重点和细微,逐步推行精细化,运用“精细化管理”,才能提升具体工作质量。在生产班组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现场管理的班组长和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既要懂生产、精技术、通安全、熟管理,又要有一套灵活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同时,在班组实施精细化管理,还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不断细化和量化管理,实现整体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与运作,以目标管理来保证各项要求的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