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专题调研“农村中小学布局的现状及建议”的报告
关于专题调研“农村中小学布局的
现状及建议”的报告
5月 日,市政协组织部份委员和教育、编办等部门负责人共计50余人,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的现状及建议”专题调研活动,与会人员深入中学、中心校、校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听取了教科局就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的汇报发言,全体政协委员中小学校长围绕中小学布局与调整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市政协主席、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参加了调研活动。
现就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的现状及建议”调研情况报告于后,供参考。
一、基本概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000所,其中:单设小学00所,单设初中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00所,普通高中00所,中等师范学校0所,职业学校0所,特殊教育学校0所,幼儿园00所。全市农村有普通中小学00所,其中单设小学00所,单设初中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00所,普通高中00所。每个乡均有一所中心学校,一乡一校;每个镇均有中心小学或初级中学或中心学校;每个片区有一所普通高中。我市教科局自0000年起,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的布局与调整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要求,在充分尊重当地党委、政府意见的基础上,与当地老百姓座谈沟通,听取民意,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对初中和高中进行了布局调整。
二、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对学校布局的底线要求明确。国办发﹝2018﹞27号《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第四款要求:“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具体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该文件第五款同时要求“修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按程序公开征求意见,并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川办发﹝2013﹞13号《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规定:“除人口少的民族地区,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可以单独设置初中,也可以设置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此,根据我市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情况看,整体撤并农村某一所小学可能性不大。
2.群众对拟撤学校反映强烈。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拟撤学校进行调研座谈中,当地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以增加学习成本费用、学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接送学生费时费力费钱等为由,四处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同时个别乡镇对高、初中校点的撤并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负面影响波及广。如校,0000学生,原计划在000年秋季起停招初中,因大部分家长反对而未能实施。3.基于学生安全顾虑。我市目前无村级校点,农村学生从读小学一年级起均要到乡镇小学校去读书,路途较远,甚至达十多公里。接送学生以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加之村社路况不好,安全隐患无时无处不在,学校压力大,如再行撤并,其安全压力可想而知,难担其责。
三、建议意见
1.坚守底线原则。一是科学合理。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初中、中心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二是就近入学。XXX属低山深丘地貌、农村交通不便,要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小学校设置应使农村低、中年级学生上学单程一般不超过1.5公里,高年级学生上学单程一般不超过5公里,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三是规模效益。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规模与质量并重,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2.明确布局思路。按照“一个建制乡镇原则上应建好一所小学或初中或中心学校,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普通高中逐步向城区集中”的思路。通过“方案制定、方案论证、方案公示、方案报批、方案实施”等程序,严格、规范、稳妥推进校点布局调整。
3.稳健分步实施。一是进一步收缩农村高中校点。我市农村目前仍在招收高中的中学有XXXX和XXX五所中学,但仅有在校高中生2591人65个班级,仅为鼎盛时期的40%。而目前XX市每年下达给我市普高计划为3300—3500人,其城区中学、中学和中学基本可以容纳就读,农村高中在读学生压缩空间较大,且大多数农村在读高中生愿意到城区读书,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此,农村高中可逐步压缩,减少招生人数。二是适时适度调整农村初中校点。对被撤乡目前仍没有撤并的初中校点,进行充分调研、座谈,形成一校一策的布局方案,条件成熟之时可适时作出调整。三是基本稳定农村小学校点。2012年之前全面撤并村级小学校点,已是大胆之举,致使小学生就读全部集中在乡镇小学校,布局比较合理。目前应基本稳定小学校点布局,原则上不作调整。
4.完善学校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澡堂等设施,聘用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逐步为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二篇: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建议-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一)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近年来,我市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全市生猪出栏数达195.7xxxx头、牛出栏数41.6xxxx头、羊出栏数30.1xxxx只、禽出栏数8733.7xxxx只。而这些畜禽粪便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2005年我市畜禽污水产生量约为484xxxx吨。畜禽粪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只能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养猪场未经规划建在乡村水源的上游。畜禽粪便要经自然晾晒15天,臭气熏天,蚊蝇滋生,遇有雨水天气,在村庄内四处横流,以致河流、沟渠及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不仅造成当地村民饮水困难,而且给村民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已造成政府不投入巨资就无法治理的被动局面。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05年,我市化肥使用量2xxxx吨,农药使用量为4130吨。专家指出,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对环境生物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调查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呈平行关系,农村中40-5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农药残留的化学物质。
(三)农村生活污染现状
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0.25公斤垃圾测算,我市农村每天将有425吨的垃圾产生。据统计,2005年全市污水排放量约为2518xxxx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12xxxx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许多×××的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无规划,又缺乏环保监督检查力量,环保指标没有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起以问责制为核心有效的监管机制,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
二是由于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匮乏。据了解,在乡镇级还没有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乡镇的环境治理经费主要从县级环保治理基金和乡镇财政中支出。由于目前经费紧张,因此,用于乡镇进行环境治理的资金难以落实,乡镇环境治理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乡村环境的治理了。
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加之社会宣传不到位,使广大农民甚至城市居民都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三、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环保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后在区外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予以拆除,规划前已建的区外畜禽养殖场必须于2006年底前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的一律搬迁或关闭。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或废水达标排放。
(三)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村垃圾污染。一是对生活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扶
第三篇: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需求和现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对xxxx州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集中办学工作的了解,今年8月份以来,我们对xxxx州古丈、泸溪、凤凰、吉首4个县市(以下简称xxxx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及集中办学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x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基本情况
㈠布局现状
xxxx市共有638所中小学,其中:城区共有完全小学16所,独立初中8所,普通高中7所。xxxx市共有乡镇67个,有九年一贯制学校32所,独立初中36所,中心完小44所,教学延伸点423个。如:古丈县。全县共有64所中小学,其中:城区有完全小学3所,独立初中2所,普通高中1所。农村12个乡镇有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独立初中2所,中心完小7所,教学延伸点42个。
㈡办学情况
xxxx市城区小学共有教学班371个、在校学生24584人。城区中学共有教学班330个、在校学生20938人。农村小学共有教学班1580个、在校学生44104人。九年制学校初中部有教学班203个、在校人数8081人。完中初中部有教学班263个,学生13675人。如:凤凰县。全县城区小学共有教学班141个、在校学生 7218人。城区中学共有教学班118个、在校学生6673人。农村小学共有教学班703个、在校学生20813人。初中共有教学班188个、在校学生9900人。其中,独立初中学校有教学班170个、在校人数9360人;九年制学校初中部有教学班71个、在校人数3752人。
二、xxxx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存在的突出问题
㈠办学点分布过散过小
xxxx州属于武陵山脉贫困山区,具有地域面积大、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特点,导致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小且分散。xxxx市共有423个农村教学点,只有166个教学点的在校学生在20人以上,其他教学点均在20人以下。农村除33所九年一贯制中学外,其他初中学生均在800人以下。如:吉首市,49个农村教学点,只有7个教学点的在校学生在20人以上,其他教学点均在20人以下(其中在校学生不足10人的有26个教学点)。农村10个初中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其初中学生均在500人以下。其中,寨阳乡初级中学仅160人。从xxxx市的情况来分析,xxxx山区特别是农村学校分布的过于散,而增提效益又很小。
㈡教学资源分布过闲过重
2000年以来,xxxx山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很多,但农村学校布局仍然比较分散,而且班额较小,导致教育资源闲置较多。xxxx市农村67个乡镇,分布有27所独立初中,33所九年制学校,41所乡镇中心完小,464个教学点。如:泸溪县农村15个乡镇,分布有7所独立初中,9所九年制学校,7所乡镇中心完小,128个教学点。
㈢农村教育成本过重过高
自2008年湖南省实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以来,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造。例如,泸溪县农村学校共配备教师2013人,一年需发放人员工资8082万元。按照平均小学生560元,中学生760元公用经费的标准计算,泸溪县农村每年需发放1961.992万元公用经费。泸溪县每年还为全县片村小发放150万元的补助。该农村学校每年需投入10993.992万元,平均每个农村学生每年的教育成本为3522.36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xxxx州农村山区的教育成本过重过高。
㈣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过差过低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儿童基础差、学校管理滞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教学质量过差过低。例如:古丈县2013年小学六年级质量检测中,农村小学直升科平分比城镇小学低了19.8分,农村小学直升合格率比城镇小学低了27.34个百分点。初中教学质量检测,城区初中学校的直升科平分有90.4分,而农村初中学校只有47.2分,相差了43.2分。城区初中学校的直升合格率有91.05%,而农村初中学校只有26.6%,相差了64.45个百分点,城乡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越拉越大。城乡不能均等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目前为州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xxxx山区中小学合理布局的几点建议
㈠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长远考虑与统筹规划
要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或“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进一步优化xxxx山区中小学校布局,确保中小学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生育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要根据人口增长和流动规律,公共事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预期前景,科学规划学校布点,增强其在一定时期内适应生源波动的宽容度,保持定点的相对稳定。
㈡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就近入学与集中办学 要因地制宜,合理部署,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在偏远的村寨实施就近走读上学,1至2年级学生合理适时寄宿,各乡(镇)小学布局应在设置1所中心小学的基础上,按寄宿制学校标准布局1至2所完全小学,在一些大中型农村及新型社区(居委会)布局一定数量的村小或教学点,保留边远山村交通不便的村小和教学点,防止贫困学生辍学。初中相对集中,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初中。在比较集中的乡(镇)推进集中办学进度,探索构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体化、系统化、科学化教育集群,实现各个阶段教育的逐层紧密对接,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
㈢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数量普及与质量提升
在数量控制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要综合分析交通条件、生源情况、办学效益等因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偏远的乡村,要抢抓当前国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机遇,努力改善其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的就学困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要不断优化师资配置,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归口管理,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格按照学科需要进行教师调配,严格控制教师借调、改行,规范教师流动行为。要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坚持每年有计划地招聘一定数量的紧缺学科教师和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坚持教师转岗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对专业学科相对富裕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多途径优化教师的学科结构。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农村教师在职称晋升、评模选优、聘用考核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的山区津贴。积极开展乡(镇)内教师定期轮换或巡回教学制度,实行乡(镇)中心小学教师与村小及教学点教师定期轮岗,解决村小及教学点师资不足、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㈣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交通安全和后勤服务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实施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行安全问题,可借鉴城区公交车的运营模式,开通农村短途公交,主要用于周末接送学生。同时,每所集中校要组建一支学生护送队伍,周末护送学生上下学。在后勤保障方面,要继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按照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宿舍、餐厅、浴室、热水房、厕所等设施,提高保障能力,保障学校正常运行,让寄宿学生学的舒心、吃的放心、住的安心,减少和逐步消除学生家长租房陪读现象,让寄宿制学生家长安心从事生产活动。
㈤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群众意见与政府履责
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群众的需要。要坚持先建后撤的原则,需要撤并的学校,要先建好新学校或先完成并入学校的校舍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严格的撤并点学生入学情况跟踪制度、校际之间交接制度,完善对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重点支持,确保学生不辍学流失。要完善家人探访、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学生乘车专项整治,对乘车较远山区学生发送补贴,最大限度的减轻家庭负担,使布局调整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合理的布局中小学体系。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按照《教育法》要求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集中办学工作倾斜,依法足额征收和管理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落实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布局调整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保障资金。要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均衡推进。要根据城镇区域人口居住状况以及城市发展趋势,科学编制中小学校建设布局规划。对城区规划预留的中小学建设用地,要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格加以控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或挪作他用。
四、xxxx山区中小学集中办学试点的几点启示和思考
㈠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开拓创新
解除学生家长对集中办学存在的抵触情绪。要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打消学生家长担心集中办学后,将为孩子提供以前无需支付的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和一些零花钱等顾虑。要提高对集中办学的宣传引导,集中办学是解决农村办学难问题的有效办学方式,能有效解决学生分散、师资不足、基础设施不强等办学问题。引导群众认识到政府开展集中办学,是在克服“山高路远,鞭长莫及”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解决校点布局分散、投入难集中、校舍安全和师资力量难保证、教育质量难提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要不断开拓创新办学模式。要以提高规模效益为前提,初中方面,校点要适当集中,学校规模适度扩大,原则上定为一个乡(镇)办一所,人口稀少的山区可实行两至三个乡(镇)联合办学,确有困难的深山区,乡(镇)可举办九年制一贯制集中学校。小学方面,要在坚持小学生就近入学和办学条件、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适度扩大乡镇中心小学的规模,小学高段(二年级以上)相对集中,积极创造条件试行寄宿制。对交通十分不便的山区适当保留必要的低年级教学点,由附近的小学负责管理,教师可试行定期轮换或巡回教学制度。
㈡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保障制度
要加大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解决学生和教师的食宿及学习问题,要有配套的教学楼、图书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学生食堂、厕所等基础设施,教育投入必将要进一步增大。而贫困山区常常为此捉襟见肘,如:泸溪县为解决贫困片区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问题,计划对12所中小学加大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厕所、功能室建设,建设面积总计11万平方米,同时加大实验仪器、信息技术、文体器材、图书藏量的装备力度,经预算需资金1亿元;计划建公办幼儿园8所,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需资金5000万元。以上两项工程均由于缺口资金过大,由于县财政无力承担而举步维艰。综上所述,各级政府都要舍得投入资金,盘活学校资产,将闲置校舍进行置换,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把有效的资金进行整合,只有这样多轮驱动,多渠道集资才能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要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让家长放心、满意。要在每所集中校建成一栋高质量的学生食堂,建设一支服务体贴、技术过硬、身体健康的食堂从业人员,让学生吃得舒心、放心。同时,加强食品卫生宣传,做好每天食堂的采购工作,确保新鲜、卫生、安全,同时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要精心组建一支认真负责的学生宿管员队伍,管理好各个年龄段的寄宿生,同时加大学生宿舍建设,搞好洗浴及厕所等设施的配套,方便小龄学生住宿。建立健全小学寄宿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建立以寄宿生管理专职教师为主,科任教师为辅的管理网络,努力创设安全舒适的住宿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要抓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加强学生的监管和生活指导,做好双休日留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规范点名、离校登记、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职责制度,认真做好学生周末回家乘车安全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㈢提高教学质量,提振教育信心
集中办学其目的就是集中优势力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要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要创新补充机制,大力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要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创新培训机制,加大教师知识更新力度。二要进一步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教研解决的是眼前的问题,即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科研解决的长远的问题,即上好很多节课的问题,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持续发展。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要全面提振大家对山区中小学教育的信心,让学生家长愿意安心的将子女送到集中学校就读。
总之,xxxx山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能科学实施,必将对xxxx州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xxxx州本级资金投入有限、山区地域复杂、农村人口少而分布广,布局调整的落实与推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调研组认为,要做好xxxx山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需要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加大在政策、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的力度,以确保xxxx山区能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及集中办学工作,使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第四篇:浅谈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策略建议
浅谈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策略建议
阜阳循环经济园学区中心校李树军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加之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开展,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逐年下降的趋势日益明显,校舍空臵现象严重,农村学校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如何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趋利避害,减少对学生、教师造成的影响。需要重新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利用闲臵的校舍,从长远眼光看将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更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布局调整;教育现状;策略建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传承文明、促进繁荣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分析、探索改革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状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目前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导致部分校舍或学校闲臵。为应对上述变化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着手进行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工作。2006年6月教育部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在这种精神的贯彻下,撤并学校有放缓的趋势,但仍有很多农村学校被撤并将不可避免。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8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766072所和71953所分别减少到300854所和57701所。”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主要表现出以下四种特征。一是在方式上以撤并为主。撤并均以布局不合理、危房数量较多且生源相对不足者为重点对象,通常做法都是将生源少、办学条件差的并入学生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至于何所学校停办、合并等,主观人为因素十分明显。二是在地域上以乡镇办事处现有行政区划为单位。由于乡镇政府通常都设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且经济基础雄厚的地方,因而,学校布局调整通常都是:初中以现乡镇政府所在地为单位、小学以村为单位,在乡镇行政区划内进行布局,调整仅在本乡镇之内,乡镇之间的学校各自独立平行、互不合并。三是在问题解决途径上以兴建“寄宿制”学校为主。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到村外小学就读,为解决上学期间的诸多困难,各地在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多都采用“寄宿制”。四是在推进上以行政力量为主。自国家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各地均将此视为政治任务予以落实,通常做法都是采取“成立班子,宣传开路,现场办公,经验总结,全面推广”。这种行政化的措施,虽然也会考虑学校布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一旦成为政府行为,盲目、偏差乃至失策便会在所难免。
二、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虽然有利于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给学生和学校带来许多问题,目前看校舍撤并前后都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农村学校整合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较大浪费现象,需要合理利用减少损失,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提高办学效率。
(一)、对学生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影响。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不论是合并前后,都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撤并前由于学生人数的锐减,教育主管部门必然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的教师,有时一个班级只有一个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合并后虽然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都较多,但又导致保留下来的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室,又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合并后对学生而言,一是增加了学生本身的入学困难。我国是一个山地、高原、丘陵占很大比例的国家,目前情形下,广大学生上学本身就已十分不易。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其困难与麻烦就更为严重。并且,由于长期寄宿在校,许多原本应该从事的农活,此时也不用再去从事,这对于农村学生劳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欠缺的,也是一种剥离学生乡土情节的不当举措。二是增加了学生所在家庭的困难。撤并之前,因为小学低年级通常都设在本村,食宿均可在家解决,因此,学生花销不大。但撤并之后,走读的学生近的还行,远的则至少中餐要在学校就用,即使餐费再便宜,每月亦需开销百余元;寄宿的学生开销就更大,诸多费用加起来一年至少近千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另外,子女自幼便在校寄宿也增加了家长对子女的精神负担,毕竟子女年龄偏小,且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家长对子女离家寄宿的衣食住行、营养安全、性格、同伴关系处理等担心是不言而喻的。再者,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然而布局调整后,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路程的增加和不便,农村寄宿制的实行解决了路途遥远学生的上学不便,但是部分学校住宿条件比较差,宿舍楼面积小,需要两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学生们每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影响学生们身心健康发育。
(二)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一般认为,撤并前教师的工作量应该非常轻松因为所教班级的人数一般只有几人或十几人,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却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备课一节不少,由于学生太少,无法配臵艺术类等薄弱科目教师,所以只能以语、数课程为主。合并后,就学校而言,增加了保留的学校的管理难度与教师工作量。由于学生人数突然增多,保留的学校一时没有比较多教室,只好采用大班教学,虽然表面上教师的课时减少了,但教学任务却增多了,上课很难有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教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得管理学生生活,一天下来许多教师累得腰酸背疼。在许多乡镇中心小学,绝大
部分教师从早晨六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备课十一二点睡觉,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超乎人们的想象。另外,由于小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在相对封闭的寄宿学校环境中,来自地域不同的学生常易滋生矛盾,人格羞辱、语言要挟、分派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此外,停办或关闭也会影响到原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致使关闭前的学校不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投资,而且校内和周边的议论也使得师生不能安心教学。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很多学校在合并过程中,加速恶化了被撤并学校的变迁状况。随着一些村小的停办与撤并,部分教室闲臵,然后逐步到整个学校。这些校舍闲臵是一种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有些新学校刚使用没几年就被撤销,原有学校的财产管理与利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其动产可能已得到相关处理,但其不动产的管理却很不理想,大部分不是闲臵废弃就是迅速废弃,要么就是无故被私人窃据。
三、学校布局调整的策略建议
在现有情形下,调整并完善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必需的,因此,其问题主要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调整,而在于要思考如何进行调整。根据“初中(含九年制学校)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自然村不再设臵教学点”的布局原则,为确保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学校布局调整提出以下方面的策略建议:
(一)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学校布局调整应该首先考虑如何确保学生在入学起点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并进一步明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适完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促使教育均衡发展,而非简单的撤并和压缩。另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在确保乡民渴望教育得到满足、乡村学生不因撤并学校而失学、乡村现有教育资源不浪费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不要出现将整个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简单化为单纯的“收缩”与“撤并”,使原本应该着眼改善乡村教育结构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学校布局活动异变为为少数好的学校扩充生源的行为。
(二)确立学校布局调整原则和标准
调整学校布局,不是简单地撤并几所学校,而是对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体系的一场变革,必须始终坚持全局的、发展的、效益的和质量的观点,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布局调整总体规划。针对农村偏远学校学生少、条件较差、交通不便、教师不稳、教育教学质量较差的情况,一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每所村小的规模、服务半径、学生构成、家长愿望等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二是研究制定调整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的意见。确定小学低段就近入学为主、高段向完小集中、初中向乡镇中心校集中的原则,要保留必要的村小低年级教学点。在制订学校布局调整和规划方案时,我们必须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要特别关注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三个因素对学校布局的现实制约问题。对凡在一年级入学生员数量达到一个班级规模的村落,即便采取“一师一校”或“个人包班”制,也得确保设立至少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以单程1小时为就学半径确定小学教学点,小学1-4年
级在校生60人以上设立教学点,1-6年级在校生100人以上设立教学点。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分制定了逐校调整方案。村小撤并时由学校、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共同组织召开家长会,初中撤并时由学校和乡镇政府共同组织召开家长会,统一学生家长意见,确保无一名学生因撤并而流失。撤并工作本着“先建设、后撤并、重宣传”的原则进行,在撤并学校时,要坚持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工作,使群众理解支持撤并工作,防止因撤并学校而出现上访、闹事事件,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撤并后,联合办学的村委会领导要经常到联办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切实解决学校和师生的困难,特别要多渠道解决特困家庭子女读书的经费,防止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具体应为:
1、保留。尽可能保留建校历史长、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学校,重新设定办学规模,通过调整学校用地规模或保留原学校的用地,调整班级数及建筑规模等方式提高学校建设的建设标准,发挥其办学优势。
2、优化合并。对于周边无可扩征用地的学校,同时又与附近学校的施教区重合的学校,通过合并、兼并、联合办学等规划调整和资源重组的方式,扩张优质教育,带动新建和薄弱学校的发展,而使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3、迁址新建。对于部分学校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高,但用地紧张且周边无可扩征的用地,则可通过迁址新建使学校用地、生均用地等标准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4、撤消臵换。此类学校其学生人数、师资水平、教学设施配备等均没有达标,且周边无可扩征的用地或合适合并的学校,规划撤销或与其他用地及设施臵换。
(三)大力推进寄宿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和边远学生寄宿需求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首先要集中精力建好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将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尽可能先建成寄宿制学校,要建设一所,完善一所,办好一所,使偏远、条件差的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够集中到设备完善的中心学校寄读。这是解决主要矛盾、重点突破的思想方法,更是有效解决大量学生外转的长久之策。创造条件撤并一些规模小的农村学校,尤其是100人以下的小学,要逐步取缔并入镇中心小学。这样既可以达到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学校分散、班额过少,学校无生气、教师无朝气、学生无锐气的现状,又能解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个别特殊的,暂时可保留教学点。要规范和完善乡镇寄宿制学校的设施及日常管理。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学校也要多方筹措资金,为寄宿制提供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寄宿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专职生活教师;无条件者则应为那些在寄宿生身上多花精力与时间的教师制订出相应的补贴方案。
(四)加强被撤并后学校的规划和利用。
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重新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明晰产权,以便依法处臵上述资产。可利用这些闲臵的校舍办幼儿教育,当前农村乡镇公办幼儿园很少,可以利用这些闲臵的校舍办幼儿园,至少可以办幼儿大班。《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二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如果在这些闲臵的校舍开设公办幼儿园,一方面可以提高校舍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又可让孩子接受正规、合格的幼儿教育。也可以利用这些闲臵校舍举办职业培训、成人学校等。如果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避免校舍又一次重复建设,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我们都要将其闲臵不动产有效地利用起来,以发挥其功用。
(五)统一调配城乡教师资源,着力提升乡镇整体教育质量
为了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要积极引进农村教师,坚持每年定向招聘一批农村教师到城镇。二要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和县城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三要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实施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制度。四要实施片区联合教研组制度,统一开展教学研讨、质量考评等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均衡提升。
总之,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关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就是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EB/OL],(20064)6-09)[2009-05-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全国农村
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6
[3]谭鑫.张璞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及其调整的思考[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2)
[4]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4
[5]《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7.1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
布局调整的再审视再出发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14 日 4 版
话 题 缘 起 或新建或改扩建,在江苏省徐州市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121个中小学校点不久将以全新的面貌开放,缩短孩子的上学路。今年,名为百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的工程被徐州市摆放到重要位置,将解决近13000名家校距离5公里以上学生路途远的问题。
在不少地方还在继续撤并小规模学校的情势下,徐州市为什么作如此选择?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徐保卫介绍,数年之前的大规模布局调整压缩了不少农村校点,不少农村孩子深受上学路途远、交通安全等系列问题的困扰,而本地小学新一轮入学高峰近在眼前,无疑令业已存在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越发突出,这促使当地重新考虑学校布局。
最终,徐州市决定因时而变,尽快采取行动。去年底,市政府明确:今后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调整的重心在于优化,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当地重新研究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决定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恢复一批、新布点一批农村中小学,同时改善一批薄弱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满足群众就近上学、上好学的强烈需求。
专 家 视 角
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恢复和建设是布局调整的重要内涵 邬 志 辉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县域学校数由2001年的464962所减少到2010年的241010所,减幅达48.17%;县域教学点由2001年的113656个减少到2010年的66736个,减少41.28%。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让部分人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学校布局调整等于撤并学校,这样的认识需要纠正并在行动上矫正。
首先,学校布局调整并不等于学校撤并,它有完整内涵。
应该说,学校布局调整针对的是现实中“不合理”的学校布局。那么什么是学校布局呢?学校布局是指在一定的人口聚落范围内,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数量、地点、规模、层次、功能等所作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配臵安排。它既涉及学校的空间分布,还涉及学校的结构与功能构造,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办多少所学校、办什么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办多大规模的学校、办在什么地方,如何定位学校的功能、如何对办学的要素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配臵与使用等。那么,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布局就会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就这些变化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这一过程就是学校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既包括撤销学校、合并学校,还包括恢复学校、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变学校功能(如由学校改为教学点)、改变学制结构(如由小学六年制改变为“学前教育与小学前三年一校制”、“小学后三年与初中一校制”等),更包括因学校空间和结构改变而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重新配臵。
判断一所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撤并、保留还是恢复的依据,不能只看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这一点,还要看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上学远近、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还要看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当前徐州等地恢复和新建农村完小和教学点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以往片面学校布局调整观的一次纠正,同时也是在“试误—反思”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一次升华。换句话说,不仅“撤并”是布局调整,“恢复”也是布局调整,甚至是更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与方便就近入学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兼得。
过去10年,我们之所以快速度、大幅度地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只有集中办学,实现办学的规模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臵、提升办学效率”。正是在这一前提理念下,部分地区认为那些学龄人口有所减少的村小和教学点不是今后的办学方向,所以采取了“不投入、不建设、不发展”的“三不政策”,导致这些学校破败不堪,许多家长由于看不到村小和教学点的发展希望,不得不被迫走上进乡进镇甚至进城的择校道路,而农村家长进城择校陪读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加速撤并这些学校的理由和借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是社会底层群体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身份命运的最后机会。在农村社会存在许多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当身边的学校被撤并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可以说,就近上学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需要。那么,小规模学校真的就没有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吗?以陕西省缓德县义合镇党家沟教学点的胡永锋老师为例,由于她的教学素养高、教学态度认真,她所教23名学生(包括小学一二年级和幼儿班)的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全榆林市排在前三名。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优秀教师任教,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
再其次,适度恢复和建设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上好学,还有助于降低交通风险、节约教育经费。
过去,地方政府撤并学校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可以节约教育开支。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频发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增加校车引发的经济压力,让人们重新发现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的好处。一方面,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的上学距离,如果控制在2.5—3公里的范围内,学生只要步行上学即可,无需乘车,因而也就永久性地杜绝了校车事故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恢复和建设乡村小学而是采用购车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上学需求,可能花费会更大。我们以1万名学生需要乘校车上学为例,按每台校车乘载学生45人计算,那么至少需要220辆校车,按每辆校车40万元计价,则至少需要投入8800万元;司机工资、汽油、维修保养等运行费用每年约1500万元,合计要1亿元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以乡村公路符合校车行驶条件为前提的,且这些投入并不是投在了能直接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素上。但是,如果恢复乡村学校,就可以利用原来因撤并而闲臵的校舍,除了恢复乡村学校的基本维修费和新建校的基本建设费外(平均每校50万元—500万元不等),即使按每校500万元计算,三年建设40所学校就基本可以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花费也只有2亿元左右,但政府提供的却是就近入学的便利、根除校车风险的烦恼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惠。
由于过去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过快过度的问题,因此适当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是必要的,但是在“恢复型”布局调整问题上,要加强预测、科学规划,全面考虑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同时要把加强已恢复和没有撤并乡村学校的教育要素资源配臵和内涵建设放在重要位臵上,仅“恢复”而不“建设”,乡村学校仍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局 长 声 音
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重心从撤并转到强化建设上来 宝 丽 华
内蒙古通辽市教育局局长
最近,媒体报道了徐州市改建濒临撤并边缘的农村中小学并恢复部分撤并的办学点的做法,我不禁为之叫好。徐州市的做法切实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代表了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新趋势:布局调整的工作重心从撤并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发展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总是阶段性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衡量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指标,并非是撤并中小学的数量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大,而是能否为当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切实保障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完成“两基”达标的背景下,我国各地陆续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10多年来,布局调整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个别地区违背校点布局的科学规律,过于强调集中办学,大幅度撤并中小学、教学点,对于学生就近入学、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学校,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办好,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中小学布局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实施。规划学校布局,应重点考虑人口及学龄儿童增减趋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方便就近入学及控制辍学。“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撤并学校要分类进行、严格程序、先建后撤。就当前实际情况看,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比撤并更为紧迫。如果不加强建设,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更无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通辽市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我们下发文件对全市中小学校撤并标准、工作程序做出新的规定;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心从撤并学校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即以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努力使广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还将继续有计划地按照校安工程建设标准改扩建校舍,进一步为广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今年全市规划建设中小学校舍33.8万平方米。在去年新建83所幼儿园,率先实现一镇一所标准公办园基础上,今年再建100所中心行政村标准公办园。“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舍将全部实现安全达标,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率先实现标准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布局还远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状况。深化布局调整改革,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编 辑 连 线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范 先 佐:
这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敬畏
针对布局调整后,偏远农村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或新建或选择恢复被撤并的农村校点,并对已有村小、教学点提升改造,为农村教育“补点”,这在学校布局调整已大规模实施推动10余年的大背景下,是大有必要的明智之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但一段时间,布局调整更多追求的是效率目标,偏远农村地区一些成班率不足、校均人数未达标的校点很快便被撤并,这就必然出现在效率目标的追求下对公平的牺牲和对孩子就近上学权利的侵害。尽管撤并校点可以增加偏远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但问题恰恰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上学远、上学难而失去或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甚至加大了辍学和失学的风险。因此,为边远农村地区教育“补点”,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