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留守孩子营造安乐窝
为留守孩子营造安乐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农业机械化率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涌进城市,他们有的是夫妻一同进城,把自己的孩子“弃”在家里,和隔代的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干脆就寄宿在和自己不怎么亲密的亲戚家,让他们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由于监护人监而不管、护而不教,导致留守孩子道德缺失、性格孤僻、学习没有兴趣、人格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留守孩子的教育已经困扰着一部分家庭的和睦,直接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校连续几年就留守孩子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条富有本校特色的留守孩子教育新路。几年来,我校针对留守孩子的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努力为留守孩子营造安乐窝,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建立留守孩子档案
新生一入校,我校就组织班主任深入留守学生的生活圈子,对他(她)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逐一登记造册,为留守孩子建立一份详实的原始档案,在档案里详细记录留守孩子的家庭地址、父母姓名、打工地址、联系电话和委托监护人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并对留守孩子的思想表现、生活状况、学习成绩、交友圈子等情况也进行跟踪调查,为留守孩子建立一份《个性档案》,在个案记录里,班主任会详细记录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明确标注留守孩子在本班和全校的挚友有谁、在家里喜欢和谁经常来往、有无特异体质和性格怪异等情况。两份档案的建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校要求班主任和帮扶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及时更新档案库,做到个性记录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通过摸底调查,掌握了关于留守孩子的大量有用的第一手资料,为接下来留守孩子教育对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建立留守学生关爱机制,为留守孩子量身定建“爱心小屋”
为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着手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关爱机制,因人而异地采取相应措施,对留守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为留守学生量身定建“爱心小屋”。
1、留守学生情况分析实行“集体制”。我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组织全体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对摸底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归纳,找出留守学生的共性和差异,针对留守学生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交由责任教师实施。对于留守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也由责任教师提出,班级汇总,定时不定时地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共同分析,集体商议,保证了对留守学生的了解做到公正、客观、全面,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和武断性。
2、留守学生成长实行“导师制”。在对留守学生情况全面分析了解后,我们会根据学生思想状况、性格差异、家庭现状、学习成绩的差异,权衡关系,趋利避害,选择各方面均较为合适的科任教师作为留守学生的成长“导师”,全面负责跟踪记录留守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其学习、生活情况,发现学生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在思想上予以开导,学习上给予帮扶,生活上予以关心,精神上给予鼓励,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3、留守学生生活实行“陪护制”。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大多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他们中有较多的人向来沉默寡言,孤独,不愿与人交流,长久以来形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组织纪律不强、缺少集体荣誉感的思想性格。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班主任安排一个或是几个在性格上互补、性情上互异、有共同语言和爱好的同学与之建立 “一帮
一、手拉手”互助组,负责帮扶、陪护留守学生,增进与留守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建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友爱亲密关系,让留守学生不再“孤独”,从而促进留守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4、家校沟通实行“家访制”。为了了解留守学生在家情况,也为了帮助父母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掌控孩子行踪,达到家校良好沟通,我校发动每一位教师主动上门家访,要求班主任或留守学生的“导师“对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向监护人了解其在家生活情况。与此同时,我校还广泛开展“远程家访”活动,平时经常采用校讯通网络、电话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的联系,反馈其孩子在校学习生活近况,商讨教育对策,使留守学生在父母和学校老师的双重保护下得以顺利成长。
三、实施“感恩教育”,打开留守学生紧扣的心结。
留守学生的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关于“爱”的教育,没有父母教师同学的爱,留守学生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因为有爱,这些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那么,如何让留守学生享受周围人的爱,又学会爱周围人,形成爱的良好氛围,我们认为“感恩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我校紧紧抓住“感恩”二字做文章,开展了一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唱感恩歌曲;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举行“感恩他人”主题演讲活动;给父母写“感恩”信;向身边的人说“感恩”的话等等。在系列“感恩”活动中,全体师生接受“爱”的教育,“感恩”的熏陶,心怀感恩,学会感恩,萌生爱心,以爱传爱,既爱自己,又爱他人,既懂得尊敬老师,又知道孝敬父母,既能够为母校争光,又能够报效社会,正所谓一句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置身于如此美好的人间,一个心胸再狭窄、性格再孤僻、面目再狰狞的人怎能不心生善念而改邪归正呢?何况是那些童心未泯、良心未灭的留守学生呢?所以,我认为“感恩教育”是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感恩教育”做好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有“药到病除”之功效。而我校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使留守学生的教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扎实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类活动。
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和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关爱活动,有助于留守学生在活动中感觉到快乐,净化着“童心”,求得身心和谐发展。我校针对留守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开展活动,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主题教育。每个学期,我校政工处都要组织全校留守学生召开一次集中教育会,教育“留守学生”要体谅父母,向他们说明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让子女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缓解家长和孩子间的对立情绪,要求“留守学生”自己要乐观向上,学会自理,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面向人生。还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以“我是留守儿童,我要快乐生活”等主题演讲比赛,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学会自立,快乐过好每一天。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特别是为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障碍,提供心理咨询,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具有一定心理知识水准、乐于与学生交流的心理辅导员,为留守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从而缓解了学习的紧张情绪,化解了学生间的矛盾,排解了学生压抑的心情,为留守学生创设了一条可以倾诉而隐私又得到保护的可靠渠道。
三是开展“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活动,让留守学生在锻炼中不断提高。针对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我校创新开展了“学生教育学生,学生管理学生”的教育活动:
1、自我教育:留守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帮扶教师的引导下,确定发展目标,描绘人生理想,制定发展计划,签订自律承诺书,特别是发动一些问题留守学生在班会上当众作出承诺,接受集体的监督,以实现自我教育、超越自我的目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2、自主管理:自主管理包含两层意思,通过班主任和帮扶教师的指导,留守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不断在自律中走向自觉;还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培训和监管作用,选用有才干的留守学生进入学生会锻炼,组织学生会干部对全体学生进行检查、教育,提出整改意见。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模式更有管束力和执行力,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能。
四是坚持开展文体娱乐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中得到快乐。如举办联欢会、运动会、游艺会等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展示才华、锻炼身体、增长知识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团结互助、力求上进的思想情操。
五是坚持开展公务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中得到快乐。学校经常性地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留守学生清扫街道,服务敬老院,从事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实践,在活动中践行良好的道德思想,在实践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乐于劳动、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会存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并不是谁的错,只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手牵手给留守儿童一份关爱,一份亲情,共同为留守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静谧、纯洁安宁的环境。
第二篇:为孩子营造“童话”氛围+
为孩子营造“童话”氛围
——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西湖区西溪花园幼儿园 胡贇
【摘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它的作用是幼儿园和社会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童话,在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中营造“童话”氛围的策略是可行、有效的。我们首先通过兴趣引导,让孩子步入童话的世界;运用魔力,激活孩子参与创设童话氛围等方法来创设家庭教育的童话氛围,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其次以精心装扮居室,力求体现童话环境;有目的有选择地购买童话玩具;用童话语言熏陶孩子;用童话书籍、磁带、动画片启迪孩子等方法创设家庭教育的童话环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再次利用渗透式教育营造童话环境,寓教于生活之中。最后通过创设游戏化童话环境和条件,成为童话环境创设的策划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演绎等方法创设游戏化的童话环境,寓教于乐。充分让孩子感受“童话氛围”,发展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同时要让孩子在情境中多听、多说、多体验,尽可能在家庭环境中创设“童话氛围”,潜移默化地启发熏陶孩子,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心理素质。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
童话氛围
创设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6岁之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家庭、幼儿园是幼儿的小社会,幼儿在其中既实实在在地生活、成长,又为未来社会生活作情感的、知识技能的、态度的准备,为一生的生活打下基础。
一、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
所谓家庭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古代有“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好的教育环境能造就好的家庭教育,相反差的教育环境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观念也在日益更新,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家长期望值太高;家庭氛围不和谐;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德育培养有偏差;过分地溺爱、幼儿物质欲求严重;家长失范,给孩子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有:
(一)家庭影响功能和结构的变化
在家庭形态上,昔日的家庭多数是大家庭,孩子除了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之外,还和祖父母、未婚的叔叔姑姑居住在一起,兄弟姐妹朋友众多,与亲戚、近邻的关系密切,因此孩子受到来自他们的众多影响。反观今天的家庭,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由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孩子们不能见到父母的劳动,更不用说帮忙了,例如进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这无疑缺少了原始的学习场所,而且由于“孤立化的核心家庭”,与祖父母和叔叔姑姑的分居,兄弟姐妹的减少,朋友稀疏,与亲戚、近邻的淡化等,教育环境恶化了。这成了阻碍孩子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家长的观念及素质的变化
家长认为抚养子女是自己的责任,但教育却是幼儿园的责任,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关键,认为单纯地依靠幼儿园教育就能培养出令他们满意的孩子,结果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幼儿园,认为孩子教育的好坏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果。此外,家长自身素质如果不高,也会直接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家长教育孩子,直接决定孩子教育质量的好坏。
(三)家庭对子女教育环境的变化
家庭对子女的环境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内部环境的影响,即家庭内部的软性环境,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问题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因为各种不利条件,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这些家庭的孩子自卑感和孤独感很强烈,很容易脱离社会。
还有一个是家庭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的周边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美丽自然的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孩子们也只要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游戏,才能锻炼身体,陶冶丰富的情操。但是在现在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很难找到这样一种环境,居住地变得狭窄而高层化,把人同大自然远远隔离了,因住宅、工厂和道路的建设,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大大减少了孩子游乐所需要的空间和设施建设。又因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孩子不敢离家一步,这些都严重妨碍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个学校,它的作用是幼儿园和社会都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围绕着孩子的成长而展开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
响过程。家庭教育环境是父母与幼儿共同生活,实施教育施加影响的具体场合。
瑞士·贝肯罗斯博士说:“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孩子自诞生起就要依托于家庭而成长,家庭的教育成长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身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身心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认知能力、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的形成,都与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童话式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创设的策略
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缺少童话这种精神的“牛奶”比缺钙、缺锌更可怕。孩子的成长中是需要童话的,在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中如何为孩子营造“童话”氛围呢?
(一)运用心理因素,创设家庭教育的童话氛围
家庭成员在家庭群体中有安全感、幸福感;乐于与家人一起;能为家庭承担一定的义务;彼此互相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有利于父母教育影响的发挥。因此,家长应积极创设适合孩子心理需要的童话氛围,关注孩子的内在因素:
1、兴趣引导,让孩子步入童话的世界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达到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智慧教育的目的。
我们知道,儿童不仅喜欢听故事、还爱讲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因为每个童话里都有孩子们喜欢的童话角色,我们就可以从童话角色入手,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童话中的角色,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走入童话世界,将生活中的事情幻化成童话故事,利用拟人的手段,让一些道理从动物、人物的演绎中诠释出来,让孩子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同时影响也比较深刻,激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
2、运用魔力,激活孩子参与创设童话的欲望
童话世界中弥漫着魔力的气息,童话作家奇妙的想象和他们笔下的道具、神奇而具有无穷的魔力,让许多孩子向往。“如果我也能拥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和法宝那该多好呀!”孩子们的心声告诉我,将童话般的想象、神奇的法宝和动人的
童话故事请到家庭教育中来,借它的魔力激活孩子参与创设童话氛围。(1)奇妙的道具,激活孩子动手制作的欲望
在家长、孩子共同参与下,收集道具制作的材料,尽量考虑使用废旧材料,树立环保意识,在亲子共同合作的前提下,为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色制作相对应的道具,激活孩子的参与欲望,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为步入童话世界做好准备。
(2)奇妙的魔棒,激活孩子参与童话氛围的创设
孩子的感官是直接的,有了相应的道具后,孩子参与家庭童话角色演绎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奇妙魔棒的力量也会更好地体现,孩子创设童话氛围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3)奇妙的想象,激活孩子思维想象的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孩子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利用道具、图书、碟片和家长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逐步形成童趣的、符合孩子心理需要的童话故事。
(二)改善区域布置,创设家庭教育的童话环境
家庭的区域布置,特别是幼儿的居住环境,都让它富有童话色彩。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使居室更有儿童化。
1、精心装扮居室,力求体现童话环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幼儿的想象,涵养幼儿的美感。”在为孩子开辟的小房间或划出的一角内,应当精心地加以布置。如墙上可以挂上些孩子喜爱的动物图片、幼儿活动图片、卡通人物图片等,适当的摆放一些动植物工艺品;家居布置颜色丰富多彩,活泼、亲切;孩子的床单、被面、枕头、窗帘、衣裤、鞋帽等生活用品均可伴以童话图案,更可以请幼儿一起帮助布置、挑选。从而锻炼孩子的能力,使这片属于孩子的领地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可,同时密切了亲子关系,诱发幼儿自主的交际愿望,丰富孩子的词汇,为孩子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积极性。
2、有目的有选择地购买童话玩具
为孩子购买合适的玩具,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适应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既不能对购置有教益的玩具不屑一顾,只在孩子吃、穿、学习
方面多花钱;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价格越高越能启发孩子的智力,一味追求高档玩具;事实上,有些简单的玩具更能唤起孩子的想象力,活跃孩子的思维。与此同时,要利用各种时间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来加强正确的语言示范,为孩子提供语言模仿的榜样,提高孩子说话的兴趣和信心。
3、用童话语言熏陶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语言由单一词汇向句子表述发展,语意表达也由简单到复杂。而多讲一些童话故事,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极好方法。童话中的词汇形象生动,极富趣味性,如“太阳公公”、“月亮姐姐”、“风伯伯”、“星宝宝” „„,易记、易读;也可以鼓励孩子多用童话语言,描述较为熟悉的猫、狗等动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渐地爱讲、会讲,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用童话书籍、磁带、动画片启迪孩子
可以有步骤地购买童话书籍,并加以必要的讲解、指导,在孩子的头脑里不断积累童话故事;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音乐、童话磁带,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幼儿和谐的精神和愉快的情感;动画片内容精彩,角色直观、形象,也能帮助孩子分辨是非,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兴趣,可以要求幼儿推测童话中的一些情节,进而续编、创编故事、儿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经常带孩子去郊野,观察各种家禽动物,观赏迷人的自然风光;经常做一些童话游戏;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等,可以为孩子积累更多的说话材料,逐步使孩子真正的掌握语言。
(三)利用渗透手段,营造生活式的童话环境
孩子在幼儿时期处于感性的认知阶段,主要通过直接的感官知觉去了解认识周围的事物,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去探索和认识客观环境,模仿家长的行为和价值观。对幼儿而言,直接的感官要远胜于说教。因此,在家庭环境教育中应运用启发引导,进行渗透式的教育,以营造童话式的生活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的点滴对孩子潜移默化地实施环境教育。平时日常生活中可采用讨论、创设童话情景、童话演绎、童话游戏、童话情景模拟等方法,随时随地不露痕迹地进行环境教育。比如:在孩子已有经验的范围内,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发讨论,进而创设童话情景:
用什么方法御寒更环保,使用取暖器还是多运动?引发孩子思考分析,作出正确选择;家长和孩子共同商量童话人物、情景、道具;收集家中的废纸盒废瓶罐等废旧物品,加以分类,逐渐引入循环利用的观念;让孩子自己动手进行道具制作,减少购买量;还可以进行一些小动物的饲养和植物的种植,既能体验童话故事中的情景,又能获得初步的生命科学的体验,也能在学习简单地种植、饲养技能中萌发爱护生命、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和行为。
(四)寓教于乐,创设游戏化的童话环境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最主动的活动,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孩子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们的动作,来养成幼儿的习惯”。游戏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又能引人入胜。因此,游戏应该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
1、创设游戏化童话环境和条件
游戏的家庭氛围应是一种具有良好氛围的家庭生活环境,在其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感到温馨、宽松、愉快的心情,体验到一种游戏者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家长在家庭中营造游戏化地童话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在游戏化童话氛围的创设中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使孩子真正成为创设的主人,同时家长要具备一颗童心来与孩子一起创设和体验游戏的快乐。
拥有了游戏化环境和童话氛围,只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空间”,还需要玩具和材料,这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支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正当的天使,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家长可根据孩子各类游戏的需要,为他们设置各种各样的玩具材料,玩具的不同玩法也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家长也可以与幼儿一起自制玩具,既动手又动脑。制作这些游戏既增加了孩子对游戏化童话氛围创设的兴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让家长成为童话环境创设的策划者
在通话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家长除了做孩子的“配角”,让孩子们首先在心理上对父母产生认同感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扮演策划者的角色,使童话环境的创设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其理论更注意儿童智能的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发展去策划童话环境和情景:健康、语言、音乐、数学、逻辑、空间、肢体运动、思维、社会性和科学自然观察。总之,父母应做孩子童话环境创设中的有心人,孩子策划时要时刻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为前提。
3、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演绎
现今都是家庭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而邻里之间少往来甚至不往来是常有的现象。除了上幼儿园,多数时间都被禁锢在“家”这个钢筋盒子里。父母有必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做孩子的玩伴,这既是对孩子的童心童真的一种尊重和珍视,又创设了与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下交流沟通的一种对等平台。如:演绎《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时候,抓住每一个角色的优点和特点,让孩子去演绎,从而提高幼儿品格教育。又如:演绎《三只小羊》,爸爸妈妈分别扮演大羊和中羊,孩子扮演小羊,通过三只羊的齐心协力打败大灰狼,使孩子在演绎中体验到了一个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等等,使孩子的生后经验不断丰富。
总之,长期感受“童话氛围”的孩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相对较好。因此成人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让幼儿多听、多说、多实践,尽可能在家庭环境中创设“童话氛围”,潜移默化地启发熏陶孩子,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当然,实施“童话氛围”教育最终离不开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家长既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更是具体的设计者、执行者,关键还是要在平时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
参考文献:
第三篇:为留守儿童营造一片晴朗的天空
为留守儿童营造一片晴朗的天空 现在家长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将来还要多,光靠几亩能养活全家的日子过去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中跟爷爷奶奶就近上学或送上私立学校。作为教师如何对这样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摆上日常。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生活上,我们应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心理上,我们应对他们给予正确引导。老师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又关注他们的身体,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习上,我们要给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课堂上要关注他们的听课情况,时刻给予关注的目光,鼓励的神情,为他们的成功鼓掌,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一片晴朗的天空。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做教师的有责任,也应该让打工在外的家长放心,安心工作。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真的刻不容缓,请各位老师携手共进吧!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中心小学有留守儿童2824人,占在校小学生总数的48.2%。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该校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关爱制度等,构筑起三级责任网络,给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是探索校内关爱制度。西村镇中心小学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总结出“三知道、一开展、三沟通、一代理”的校内关爱制度。“三知道”即:每个教师都要知道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其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联系方式和代管人基本情况。“一开展”即: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学校举办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并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网上视频聊天等,让留守儿童消除心理孤独,感受亲情温暖;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和“五个一”活动等,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中成长。“三沟通”即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代管人、校外义务辅导员沟通,以便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代理”即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学校组织女党员、女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辅导,为留守儿童送去切实关爱。
二是创建校外关爱机制。建立“一会、一员、一指导”的校外关爱机制,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有效沟通。“一会”即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红领巾乡村文明理事会”,组长由各方面表现较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本组的留守儿童可以参与理事会活动。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定期了解有关情况。“一员”即聘请退休老教师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负责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校外表现情况、做好留守儿童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有关情况。“一指导”即学校安排教师定期对代管人培训,提高代管人的道德素质和家教水平。
三是构筑三级责任网络。为确保关爱机制有效实施,学校实行目标管理,确立校长为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本班的直接责任人,少先队和任课教师则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者,形成职责明确的工作网络。并通过校级领导包村抓,一般教师蹲组抓,优秀学生一帮一,层层把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篇:优秀师德案例《为山区孩子营造一个家》
全市践行群众路线先进 事迹报告会报告稿之四
为山区孩子营造一个家
合水县老城镇赵塬小学 张永学
张永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员、合水县老城镇赵塬小学校长。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使他认识了做一个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也体会到了一个普通党员在教育岗位的价值,这就是他和妻子用三十多年的心血为山里的孩子营造了一个家。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赵塬村距合水县城50 多公里,距老城镇30 公里,属半山半塬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30多年前,这里和川区相比,经济和文化显得更加落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对知识的渴求却是那么强烈,他们千方百计地要让下一代摆脱“睁眼瞎”。
1976 年他高中毕业,本想上大学,走出这贫穷的山村。但村支书先后三次请他到村上当民办教师,当时他犹豫不快。在那时候要谋一份民办教师的差事,在乡亲们眼里是多么光彩的事,可如果当民办教师就意味着他一辈子与大学无缘,和城市生活无缘。经过反复思考,为了改变家乡缺知识没文化的状况,他毅然走上讲台,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修在山边上的几只窑洞,却容纳了一至五年级100 多个学生。5 个老师,每人一个年级,数学语文全教,任务十分繁重。虽然离家不到8 里路,但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不耽误学生上课,他坚持吃住在学校,17 岁的他还要学会做饭。当工作忙时,一日三餐就是馒头、开水和咸菜。1983 年他结婚成家,妻子在县城的服装厂工作,看到张老师饥一顿饱一顿的狼狈生活,就辞去工作,主动来到赵塬小学和张老师一起当起了每月只有十几元工资的民办教师,其实当时妻子在县城的月收入50 多元。为了照顾他的生活,来到赵塬小学,承担了学校后勤和其他常识课的教学任务,一到周末,其他几个老师都回家了,学校只剩下他们夫妻二人,赵塬小学也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夫妻学校”。学校旁边的一只烂窑洞既是他们俩的办公室,也是他们的家。冬天他们的火炕就成了孩子们暖脚的地方,赵塬小学的学生来自五个组,最远的组有15 里路,小孩子们到校后手冻肿了,脚冻麻了,有的疼的直哭,他的妻子看的实在不忍心,就把孩子的脚放进自己的怀里。下了大雪,有的学生回不了家,他们把自己的孩子让老人领回家,给学生们腾出地方和孩子们挤在一个炕上,给他们管吃管住。乡亲们都说,他们两口子把学生看的比自己的娃还亲。最难说的就是学校处在山边上,吃水要到10 多里的深沟里去担水,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如果遇上下雨,就只有接雨水吃,常常喝得拉肚子。后来5 里外的邻村建起了水塔,他就带着孩子们用架子车拉水,自己和学校的老师烧水,保证让学生们能喝到开水,还要给家远中午不能回去的孩子热镆、熬稀饭。许多孩子长大后回忆起小学时光,感动的说: “最难忘的就是你和唐老师的热炕和稀饭,没有你们的照顾,我们的学真的上不下去,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1990 年,一向身体硬朗的母亲突患重病卧床不起,年幼的一双儿女无人照料,家务没人料理,我当时思想动摇了,打算放弃教书回家侍候母亲,但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如果我和妻子这样不负责任的走了,这个学校就可能会被撤掉,方圆十几里的几十名孩子就可能会缀学。在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还是选择了留下。为了方便教学和照顾家人,经汇报上级同意后,我将卧床的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起接到了学校,一边教书一边侍候母亲,赵塬小学从此真的成了我们的家。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放飞梦想的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股打工潮冲击着乡村,许多农民都到城里打工挣钱,好多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让孩子继续上学了,一时学生出现了流失现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忍心看着这些弱小无助的孩子因为贫穷而失学,必须想办法让他们回到学校再多读一点书。于是我和其他老师一起上门劝说。
赵塬村有个学生叫赵保银,当时家里非常困难,新学期开学几天了还没来报到,听同村的孩子说,他父母没钱不再让他上学了。有一天下午一放学,我步行了十多里山路去做他父母的工作,费尽口舌,反复劝说,在承诺由我垫付书本费的情况下,他们才勉强答应让孩子继续上学。现在赵保银大学毕业,也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前些年,几乎每年我都要劝十来个孩子重返学校,并尽可能地为他们减免学费。让我欣慰的是,重新回到课堂上的孩子大多没有再掇学,而且大部分学有所成。说实话,为孩子们垫付学费对于当时我们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每月不足30 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但是,每当有学生交不起学费时,妻子和我总是先帮他们交学费,让他们按时上学上课,我自己两个孩子的学费,却常常拖到最后才能交上。当好多学生因为领到新书而兴高采烈时,我的孩子却拿着我用过的旧教本应付着用,面对孩子失落的样子和不解的询问,我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家里人好多年都未置办过新衣服,但十几年来我们夫妇却为学生垫付学费2000 多元。其实当时我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父母、祖母、子女,全靠我们夫妻俩微薄的工资。如果不是承包地里打下的粮食,我们根本撑不到今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全家连十块钱都拿不出。我曾经想着外出打工,妻子说: “当初,我为了你,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当了个娃娃王,现在你要走,咱们就一起走。穷我受够了,苦我也受够了,这个家我也不要了。”妻子第一次在我面前嚎啕大哭,儿女们也哭成一团。作为一个男人,我心里像刀割一样。在妻子的一再坚持下,我们从此再也不提放弃教书的事。三十多年过去了,村子里其他人家早就住上了砖瓦房,有的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我们一家仍然挤在破旧的窑洞里。但是一想到乡亲们因为知识而改变了命运,自己生活再清贫,心里也是幸福快乐的!
为留守儿童筑起一个温暖的家
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在边远的赵塬问题更为突出。这几年,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子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最多的时候,学校里的留守学生达到一半以上。大多数老人们没文化、对孩子又特别的溺爱放任,使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对于这些天真的孩子,我只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尽可能弥补家庭缺失的教育和温暖。在教学之余,我们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为他们建立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我们学校建起了合水县第一个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购置图书100 多本,把学校仅有的一台办公电脑用无线上网,让孩子们和父母视频通话,我的手机也成了家长和学生们的 “热线电话”。
今年18 岁的赵喜红是赵塬村人,现在已经在合水一中高二就读。2007 年,赵喜红还是赵塬小学的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70 多岁的奶奶相互照顾。那年四月的一天,我在上课时注意到赵喜红没有来,便询问其他同学,得知她生病在家。上完课,我便骑上自行车急急忙忙赶往赵喜红家,到她家后发现赵喜红正躺在床上,满脸通红,奶奶在一边急得直抹眼泪。原来赵喜红得了重感冒,因为没钱治疗,以为抗一抗就过去了,没想到孩子高烧发得人都迷糊了。我立即将她扶上自行车,送到附近的卫生所为她垫付了医药费打针。输液,一直等到高烧退了我才离开… 杨园子组是离学校最远的一个村子,来回一趟有30 多里路,得三个多小时。为了让这里的孩子安全上学,我和其他老师一直坚持轮流接送,雨雪天我们为孩子们打伞,年龄小一点的就背着,直到把最后一个孩子安全送到家里,我们才返回,回到学校,常常是深更半夜。
在我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赵塬小学几十名留守儿童没有一个失学。我觉得,只要有一颗慈爱之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尽可能的在学习上要求严一些,在生活上照顾多一些,那些身处异乡的父母就会多一些安心,少一些牵挂。每年春节,有许多家长提着礼品来感谢我们,都被我们谢绝了。我觉得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有仁爱之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37 年来,从赵塬小学走出去的学生有800 多名,80 多人考上了大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在老城镇附近的十里八村都有我的学生,甚至有的一家三代都喊我“张老师”,每当听到这样的称呼,心里就热呼呼的,自己37 年的辛苦坚守,我无怨无悔。
1995 年1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我由一名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2013 年9 月,被评为全省“陇原优秀乡村校长”;12月份,被评为“第四届庆阳市道德模范”,并参加了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模范人物网上投票评选活动;2014 年6 月,被评为“陇原先锋岗”。我知道,这些沉甸甸的荣誉给我的不仅仅是鼓励和肯定,更多的是鞭策。责任和期望。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乡村教师,37年只尽了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做了一个教师份内的工作,却受到了上级的表扬,赢得了群众的赞誉。这些经历使我懂得:人生的幸福不是荣华富贵,人生的价值也不在于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你踏踏实实地给乡亲们做事,乡亲们就会记着你的恩情。只要你本本分分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的人生同样出彩。老骥伏坜,志在千里,我感谢党、感恩社会,我将发挥好自己的余热,让山里更多的孩子放飞自己的梦想。
谢谢大家!
2014 年7 月18 日
第五篇:家长学校教案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学校教案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徐闻县曲界第二中学 林 童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家庭氛围,认识到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找出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家长培训。关心、帮助、督促孩子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愿我们共同携手,让您的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我们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共商教育教学大计!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实例:
美国纽约州有一个酒鬼兼赌徒马克斯•朱克,在他之后七八代的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被判刑,因喝酒死亡或成残废者竟多达400余人!“人种论”者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然而当时的教育学家做出另一种统计是:美国纽约有一个儿童救护会,它收容和照顾的孩子大多是乞丐、流浪者及贫民窟的孩子,即当时所谓的“低能儿童”。由于救护会付出酬金,把孩子送到可靠的家庭里接受良好教育,结果在50年内总计收容的2.8万儿童中,有87%成为教授、医生、技工等有用之才。最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马克斯•朱克一个第九代孙,也被该救护会收容,送到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寄养。截至1917年所作统计为止,他的操作和学习成绩都特别好。他已经20多岁,被舆论认为是“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结论: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二、什么是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的气氛与情调。它客观地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并且严重地影响着生理和心理都正在处于迅速发育和发展过程中的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使孩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因此,建立和谐、愉快、整洁、有序、完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利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因此,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怎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环境氛围
这里指家庭周围环境(包括邻里关系、居住生活区风气乃至社区的文化层次、居民的职业状况等等)与内部居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如“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古训如同“孟母三迁”一样告诉人们:拥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将是多么重要!我们虽然没有条件总是搬家,但给孩子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2、情感氛围
指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气氛,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人员的意识、作风、气氛和情调都是隐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情商”。
良好的情感氛围,是家庭精神生活的主旋律。这种氛围是建筑在温馨和谐、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之上的,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和睦、幸福、互助、互爱的家庭中,孩子自然会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开朗性格活泼,能热情关心他人,敬爱父母和尊重长辈。相反,在家庭关系冷漠、紧张、争吵不断、纠纷常起的家庭中,孩子焦急恐惧、抑郁寡欢,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往往变得性格暴躁、敌对、孤僻、胆小,对人冷漠,摧残小动物,进而心灵受到创伤,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对中小学生家庭的一次调查表明: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友好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占39.3%,差的占7.3%,学习优良的占18.5%,差的占10.9%;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时常争吵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的占33.3%,差的也占33.3%,学习优良的一个也没有,差的占16.7%。
3、人格氛围
这里指父母的言行举止、性格、气质能力对孩子的影响。如“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岳母刺字”的故事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发展孩子的很好的性格,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当今改革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从小抓起,努力把子女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4、文化氛围:
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营造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
文化氛围指的是家庭成员对政治时事、文学艺术、科学艺术、体育运动和其他业余爱好领域的关心和他们经常从事的有关的学习、探索、鉴赏、享乐活动以及他们活动时的心态。如今,营造良好的家庭的文化氛围已经引起了许多家庭的重视。有的家长把爱书、买书、读书、论书作为家庭中的一件共同参与的乐事;有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收听音乐,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议论国际大事,培养孩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兴趣和评价能力;还有些家长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爬山、远足、划船、游泳、放风筝、采野菜等,锻炼健康体魄和吃苦耐劳的意志,欣赏山林风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可也有不少家庭,沉湎于成人自己的吃喝玩乐,忽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不注意家庭文化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优劣,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选择一些成绩优秀的三四年级小学生抄写课文半小时,把他们分在三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中:第一种,父母在隔壁看电视或放录音磁带;第二种,父母断断续续地大声谈话;第三种,是宁静的环境。第一种环境在连续性高噪音的干扰下,孩子是注意力分散的,心里烦躁不安,抄写正确率下降,只有70%左右;第二种环境中的孩子是在间隙性的、低频噪音的干扰下,孩子有时偏头倾听父母的谈话内容,有时又关注自己的作业,抄写正确率为85%左右;第三种环境安静,孩子能保持平时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抄写正确率保持在95%以上。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子女稳定的心理因素,还要依靠家庭文化氛围的支持。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营造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有的家庭吃过晚饭,看过新闻联播后,父母子女各自回到自己的房中看书读报,或低声吟诵,或埋头作业,孩子能享受悠闲自由的文化氛围。但是客观事物显示当前在我国各种类型的家庭中文化氛围的差别很大,这是很值得家长们引起关注的。
三、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溺爱孩子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三口之家已非常普遍,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有求必应,竭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而“四二一”型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更是加重了这一倾向。甚至在不少家庭中已经由宠爱滑向溺爱,从而使儿童的个人主义观念突出。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作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己为核心做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形成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一位母亲说:“我40岁才得了这个宝贝女儿,在家里,她要啥就给她啥。”这种爱似乎很无私,实际上是一种畸形,无能的“慈爱”。这种盲目的爱只会造就家庭的小暴君。
(二)爱慕虚荣
有些父母片面地要求孩子为自己争光争气,或为炫耀自己的孩子聪明,只强化孩子某种技能的早期训练而急功近利,忽视孩子的全面教养,追求某种表面的、暂时的成功。例如,有些虚荣心强的父母一味要求孩子冒尖、显眼、出人头地、名列前茅,如果孩子达不到理想的成绩或比不过别的孩子,就斥责、打骂,使孩子疲于奔命,精神痛苦。
(三)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有些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子女就是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考试得高分,取得好成绩。为了保证子女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子女本来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根本不重视他们的劳动观点,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分数,而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问题,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取得高分,考上重点学校,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结果分数上去了但却染上很多坏毛病和不良习惯。
(四)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
有工作的家长,要上班;没工作呢,又要出去种菠萝,管理香蕉,或是出去打工,整天为挣钱奔波而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他们都觉得教育孩子太累。但在心底深处,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于是花钱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
(五)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又不掌握教子成龙成凤的方法 目前有些家长管教孩子的方式大体分为四种:一是祖传的,爸爸妈妈怎么教育我,我就怎么教孩子,对孩子的过失,不是打就是骂,不但没起到教育效果,还适得其反。有的家长总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对比,或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应该怎样怎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第二种是随意,张嘴就来,想起一出是一出;第三种是金钱关系渗透家庭教育。有的孩子帮父母干家务劳动要给钱,干前还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不给或钱给少了不干。不仅如此,有的考试得高分都要向父母要钱,把钱看成是学习、劳动的唯一动力,而不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使孩子形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有求必应的思想。第四种是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心切,给孩子在课外报舞蹈、书法、英语、作文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强硬地安排子女的学习时间,挫伤了孩子生动活泼的个性。
(六)家庭结构破损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和创伤
有一部分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有的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不愿抚养孩子;有的尚未从阴影中走出,不管孩子或把怨气都出在孩子身上,常常非打则骂。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生理,心理早已出现了消极反应。
四、真诚自省,我们是什么样的家长
孩子的性格养成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是家庭的影响则更为重要,看看我们家庭环境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属于什么样的家长,先弄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出在哪,我们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我们来做个测试: 老师发现了孩子最近情绪反常,不能很好完成作业,甚至有撒谎的现象,有些早恋的迹象,书包里开始有些忧愁的文章和暧昧的书信,给您打电话沟通,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A.“不会把,孩子天天按时回家,准时睡觉,看她跟平常一样啊,这该怎么办啊。我最近经常出差,没什么时间去关心这个啊!”
B.“太不像话了,老师您放心,我现在就去接孩子,让孩子跟我老实交代!” C.“不好意思,但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啊老师,咱能管住孩子的行为,管不住孩子的心啊,要不先看看再说把!”
D.“是啊,我最近也发现了孩子的变化,我已经给她买了关于青春期变化的书,我们沟通还是挺好的,孩子也跟我透漏了些事情,您看咱能不能这样······”
从情绪意义上来看,家庭教育的类型有A忽略型、B批评型、C纵容型、D高情商型。毋庸多说,大家都想成为高情商的父母,我想我们也都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关键就是我们如何去做了。
五、怎样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心身健康成长,孩子纯洁的心灵中也会逐渐滋生爱的幼苗,从小爱父母、爱家庭,在学校中爱伙伴、爱集体,将来爱人民、爱祖国,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青年。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校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并非装潢豪华,设备齐全。如: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提供孩子必需的文化学习用品,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为创造清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高雅优美的艺术氛围,可设置家庭图书角,收看内容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传播准确科学的资料信息等等,给孩子以健康的熏陶和影响。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殊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要避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还要注意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工作之余,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三)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家长要尊重孩子。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家长和孩子之间就谈不上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家长来说,要尊重孩子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老是本着“你是孩子就要听话”这种僵化的思维来考虑问题,甚至任意打骂、体罚孩子,完全把孩子视作家长的附属品。在生活中,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尊重,诸如面带微笑和孩子谈话,尝试着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都会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尊重。当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是尊重,他们就会从心理上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这样就会使得双方的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总是摆出一副“家道尊严”的面孔,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说教。有些孩子逆反心理强,对此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从而造成与家长关系紧张的局面。
家长要理解孩子。家长应该注意了解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做家长的如果对孩子有较深的了解,就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容地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与孩子之间出现不必要的误会而导致关系紧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情绪起伏、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家长只有充分理解孩子,才能针对孩子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家长应该尝试以孩子的观念去看周围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家长要信任孩子。有些家长总是说:“孩子长多大都是孩子。”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殊不知这样一来却使孩子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应该敢于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的勇气,相信他们的智慧。家长可以在适当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只要家长敢于适当的“放”,那么必将发现孩子可以发展得更好!而这对于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完善自身人格,对子女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父母应做到乐观进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情趣高尚(如看书、旅游、帮助他人),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首先,家长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要留心国际政治风云、国家大事,言谈举止与国家的命运、前途同喜同悲,培养孩子爱国情感。如钓鱼岛问题成为目前的焦点,可让孩子和你一起看电视、报纸、杂志上关于钓鱼岛的话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孩子明白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神圣的一部分。虽然有人从中作梗,身为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更有义务保卫钓鱼岛。每个家长要多学习岳飞母亲的鸿鹄之志、博大胸怀„„ 生活中要自觉按时上下班,积极工作;为人正直、清廉;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给孩子以榜样进行熏陶。
其次面对文化商品纷沓而来,家长要分清良莠,区别真、善、美、精和假、恶、丑、粗,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多看书看报,知晓一定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艺术体育等知识。家长的博学多才会成为孩子上进的动力,会自觉地加强自身锻炼,提高自己,向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努力。
面对几代人宠爱的独生子女,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家长应努力做到的。教育部门一再重申,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是有其深层原因的。现实中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自杀案件不能不为我们敲响警钟。家长要教育孩子接受批评,正确面对挫折,于失败面前百折不挠。要帮孩子分析挫折,与他一起笑对挫折,战胜挫折,还可有意识地创设适当的挫折情境,让孩子提前在逆境中锻炼挫折容忍力,使他们在逆境中经受意志品质的磨炼。
六、总结
孩子是我们永远的希望,教育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吧!
家长朋友们,我们今天成为父母,就不要忘记父母的责任。小草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孩子们的成长生活只有一次,在他们这宝贵的生命进程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信任、理解和尊重,让他们轻松﹑快乐﹑健康地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可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最后,祝愿各位家长,你们的孩子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
七、家长畅谈学习感受,交流创造家庭教育氛围的经验。
八、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
板书设计: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心、帮助、督促孩子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愿我们共同携手,让您的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我们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共商教育教学大计!环境氛围
情感氛围 家庭氛围 人格氛围
文化氛围
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溺爱孩子
(二)爱慕虚荣
(三)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
(五)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又不掌握教子成龙成凤的方法
(六)家庭结构破损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和创伤。怎样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四)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孩子是我们永远的希望,教育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