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特色的专题性红领巾读书活动的实践研究
开展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特色的专题性红领巾读书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成立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文化传承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家宝总理也曾在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指出:“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他还倡导:“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可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读书活动中,对于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红读推进的需要
国家教委、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于1982年联合发起在全国开展“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的“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此活动至今已保持了30年的优良传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纵观各年各地各校的红读推荐书目,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却缺乏系统的推广和深入。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少年儿童比作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生命之树,那么,红读活动就是滋养生命之树成长的沃土。而国学经典就更是把五千年民族文化的智慧,融成最具精华的部分。与时俱进的红读活动,需要开展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特色的专题性红领巾读书活动的实践研究。
3.学校发展的需要
“尚德”的校名赋予了学校办学深刻的内涵:崇尚道德,这是做人的第一要义,是尚德办学十年来秉承的宗旨。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尚德坚守的信念。2010年9月始,我校将“国学”引入尚德小学部的“红读活动”中,开展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特色的专题性红领巾读书活动的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深化其内涵,期望由此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少年儿童的道德素养,实现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学生成长的需要
90%的尚德学子是寄宿的,这些孩子大多家境富裕,习惯了被照顾、被保护、被宠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他人相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他们的成长极其需要国学经典的营养润泽和精神引领。因为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通过经典诵读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立德”、“修身”、“发蒙”、“启智”的目的,实现孩子“童蒙养正”的最佳素质教育。
二、实施课题的现状与规划
1、“红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国学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中国文化瑰宝。而我校大队部开展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特色的专题性红领巾读书活动(以下简称“红读课程”)的目标是:(1)通过“红读”,知晓中华美德内容,即明理。(2)通过“红读”,认同中华美德内涵,即励志。(3)通过“红读”,培养中华美德行为,即导行。
“红读课程”在内容上遵循选择性原则,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美德中与时代发展和当前教育要求相符合的内容整理出来,融合大队部原有的德育价值体系和传统节日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本教材。“红读课程”下设有“中华美德课”和“红领巾社团课”。“中华美德课”以中队为单位,队员全员参与;“红领巾社团课”以兴趣为导向,各年级对国学诵读有兴趣的队员参与。
“中华美德课” 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十个德育要素作为课程的经线,一到五五个年级作为课程的纬线,这样出现了50个交集。每一个交集都代表德育要素在对应年级体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中又设置三个板块,分别是:“国学资料库”、“身边小故事”和“照照明德镜”。“国学资料库”网罗了各类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让队员知晓中华美德内容,即明理。“身边小故事”汇聚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让队员认同中华美德内涵,即励志。“照照明德镜”则是让学生对一些行为举止判断对错,引经据典说明原因,让队员培养中华美德行为,即导行。
“红领巾社团课” 以中国传统节日作为经线,依次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节气清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祭灶(农历腊月廿四),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将一到五五个年级分成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阶段作为纬线,这样就出现了16个交集。每一个交集都代表传统节日在对应年级体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中又设置三个板块: “节日释义”、“文墨传诵”、“民风民俗”。“节日释义”诉说节日的起源,“文墨传诵”涵泳诗词歌赋、“民风民俗”展现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
2、以“爱、孝、信、忠、礼”为主题文化,探索儒雅书香的环境营造。
尚德的校园环境处处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4000多幅名人字画,中华传统名言警句,《清明上河图》的沙雕、老子《道德经》的书法长廊„„在此基础上,本学年,大队部统一规划书香文化主题,各年级分层实施,组织“书香走廊”、“书香教室”评选,通过环境渲染,凸显年级德育目标,营造浓郁国学氛围,让尚德少先队员们耳濡目染,浸润其中。
一年级书香文化主题:爱 二年级书香文化主题:孝 三年级书香文化主题:信 四年级书香文化主题:忠 五年级书香文化主题:礼
根据各年级国学经典的阅读书目,各中队建立“国学小书橱”,大队部定期对数量、质量、借阅率开展评比检查。
我们还利用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将书香氛围营造引入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中也设立“国学小书橱”,在队员中开展国学小故事读书交流活动,共同营造儒雅的书香环境。
3、以“国学经典选读”为校本教材,探索专题性红领巾读书社团的课程设置。
“红读课程”下设的“中华美德课”和“红领巾社团课”在不同的年段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具体如下:
(1)中华美德课
尚德在第三个五年战略规划中提出:“探索用中国五千年文化经典,立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规划出一条可操作的人生哲理之路。” “仁义礼智信”
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温良恭俭让”是儒家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准则。这十德涵盖丰富:仁统诸德,义包含正直、浩然之气,礼包含和谐、礼乐,智包含智慧、好学,信包含信念、诚实,温包含温和、谦逊,良包含善良、勇敢,恭包含礼貌,俭包含节俭,让包含严己宽人。我们取其内涵中能为队员所用的元素,结合队员的年龄特点分年级、分层次将此十德再次细化,由浅入深逐一落实。
一年级:父母的爱
尊敬父母
用心做事
出言必信
行路礼仪
先人后己
生活节俭
谦逊为美
学习之乐
善良勇敢
二年级:爱护自己
和颜悦色
认真学习
有借有还
外出礼仪
交友之道
节约资源
遵守纪律
学贵有法
勇往直前 三年级:尊重即爱
尊敬长辈
有话直说
劝人诚信
说话礼仪
浩然正气
金钱管理
知耻后勇
学习内容
勇力胜人 四年级:热爱自然
感恩老师
忠于职守
不欺自己
宴会礼仪
以义取利
天道酬勤
道德荣誉
倾听言语
勇于决断
五年级:我的家人
感恩天地
我爱家乡
无信不立
祭祀典礼
国家礼仪
廉洁奉公
勿忘国耻
说话谨慎
义为勇先
这50个细化主题即课程经线和纬线的交集,在内涵上遵循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在内容上遵循逐层深入的原则。
比如“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显然,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古代对“礼”的界定来设置课程内容则显得过于狭义,也与时代格格不入。所以,结合队员的年龄层次,我们将“礼”细化为“行路礼仪、外出礼仪、说话礼仪、宴会礼仪、祭祀典礼”这几块主题,从自我要求到与人交际再到家国典礼逐层深化。
“行路礼仪”主题下“国学资料库”引用的是《弟子规》中的“路遇长,疾趋揖”,强调路遇长辈要行礼;“外出礼仪”主题下“国学资料库”引用的是《弟子规》中的“出必告,反必面”,强调出门回家都要告知家人;“说话礼仪”主题下“国学资料库”引用的是《弟子规》中的“道人善,即使善。人知之,愈思勉。”
倡导在交谈时多赞美他人的优点,这样别人会做得更好;“宴会礼仪”主题下“国学资料库”引用的是《朱子童蒙需知》中的“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强调宴会中的饮食细节;“祭祀礼仪”主题下“国学资料库”引用的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强调纪念先人,心意最重要。同样,在这些主题下的“身边小故事”和“照照明德镜”也是逐层深入的。
(2)红领巾社团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但是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演进,一些传统节日开始变得越来越陌生,有媒体曾进行调查,六成多的受访者说不全中国传统节日,至于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的人就更少。对于00后的队员,这更是一块陌生的领域。“中国传统节日”课程板块就是以传统节日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探寻其背后的国学经典、德育内涵、民俗文化。
我们根据年龄特点将队员分成低年级组和中高年级组,传统节日有侧重地分配到各年级组:
低年级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高年级组: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祭灶。
如根据一二年级的接受能力所编写的“中秋节”的课程内容,语言浅近,贴近学生生活,“节日释义”中讲述的是“嫦娥奔月”这一广为人知的传说,“文墨传诵”中引用的是苏轼所写的一首七绝《中秋月》,“民风民俗”中介绍的是吃月饼和赏月这两种学生耳熟能详的过节方式。而根据三四五年级的接受能力编写的“重阳节”课程内容则语言凝练,涵盖面大,“节日释义”中既有易为学生接受的民间传说,也有从《易经》中演变而来的重九说法;“文墨传诵”中既有小学生熟悉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有意境高远的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民风民俗”详尽地罗列了“登高、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一系列的过节方式。
为保障“国学”课程的正常开展,大队部协调教务处将相关课程、活动排
入课表,纳入日常作息安排,专课专用、专时专用,由各年级统一管理,教务处落实检查反馈。
4、以“快乐活动日”为阵地保障,探索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多种形式。
我校充分利用寄宿制学校特点,以“快乐活动日”为阵地,以辅导员为指导者、引领者,充分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生动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验强化国学经典。
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国学经典,无疑是直达根本的最佳形式。“课前一吟”常积累。各中队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配乐吟诵”展风采。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专门设置“美文美诵”时间,每周选一个中队为诵读班,在悠扬的音乐中,吟诵积累的国学经典片段,既是自我风采的展示,又是校园国学氛围的营造。
“亲子共读”齐进步。每周末回家,队员将本周积累的国学经典片段也带回家,与父母一起诵读,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讲:国学经典语句凝练,队员对其深刻内涵并不能完全理解,用浅显易懂的故事讲解使经典更易于为队员接受。
“辅导员巡讲团”:组织辅导员巡讲团,定期开展国学巡讲活动,师生共读,沟通交流。
“红领巾手拉手”:充分发挥队员的能动性,让队员成为国学经典的传播者。
a、“经典进团队”:高年级队员走进低年级儿童团的活动中,将国学经典用小苗苗们能接受的形式巡讲传诵;
b、“经典进家庭”:周末,队员将国学经典中隐藏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c、“经典进社区”:大队部统一部署假日“特别作业”,让队员们将国学经典带进自己家所在的社区,讲故事给社区的老人、孩子听。
d、“经典走上海”:大队部利用社会实践和春秋游等形式组织队员走访国学传统基地,前往文庙拜谒孔子,寻找文化之根;还可以和这些国学传统基地合作,让小队员当当“小讲解员”,体验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赛:大队部组织各种竞赛如赛诗会、历史故事会、经典诵读竞赛等等,每学期的“红领巾读书节”系列活动中开展“书香家庭”的评比和“国学全家一起赛”
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成就,形成良性循环。
演:运用歌舞、小品、相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国学经典进行崭新的解读、全新的演绎,在“红领巾读书节”展演等活动中扩大国学的影响力。
操:开发“国学健身操”,将经典诵读和户外健身运动有机结合。论:在尚德的校刊《清源》杂志中开辟 “红领巾国学专栏”,记录下队员们对国学课的感悟和收获。
有个五年级学生就写道:国学,让我出口成章,引得父母刮目相看。有个二年级学生就写道:上完国学课,我知道了要用实际行动爱妈妈,我帮妈妈洗碗,她可开心啦!
有位家长说:国学课,让孩子们了解了自己的传统,同时还不忘做现代的中国的人,谢谢学校能开设这样的一门课程。
“腹有诗书气自华”红领巾读书节活动更是以上这些形式的综合呈现,让更多的队员能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用多样的形式体验国学。
5、以“争章活动”为评价手段,探索少先队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学校大队部以雏鹰争章为载体,设计递进式的评价机制,结合年级德育目标,开展读书争章活动。设立大、中队雏鹰奖章考章委员会,细化考核分级指标,强化过程指导,构建少先队综合评价激励体系。各年级根据年龄特点确定吟诵内容:
一、三年级为《三字经》,二、四年级为《笠翁对韵》,五年级为《论语》。每月,队员能准确、响亮、有韵味地吟诵规定内容,就可以从辅导员处获得一个“读书章”。通过评价、考核、表彰等手段,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体现队活动大众化、广泛化、全员化的特点。
三、课题实施的点滴收获
“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特色的专题性红领巾读书活动”带给方方面面很多的变化:
此活动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不仅是校园环境充满着浓浓的国学因子,更重要的是学生懂礼仪、知礼让,校园形成了讲美德、尊传统的氛围。
此活动有助于少先队“红读活动”的开展:此项活动有学校整体文化的支持,有校本课程的依托,更有少先队自己的创新,将国学经典融于丰富的少先队活动中,使经典更活泼生动。
此活动也有助于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优秀品质,生动鲜活、励人心智,使学生明理、励志、导行。
此活动推行以来,学生和家长反响比较热烈。为了更清楚得了解学生和家长对此活动的认可度以及今后活动发展方向的建议,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及结论分析: 学生问卷:
会(12%)不会(88%)
1、88%的学生认为大队部开展的各类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会增加学业负担。
红领巾国学社团(25%)国学赛诗会(21%)国学争章活动(21%)国学经典剧汇报演出(33%)
2、对“红领巾国学社团”、“国学赛诗会”、“国学争章活动”、“国学经典剧汇报演出”这四项活动,学生均觉得很有趣。
看视频故事(22%)做游戏(21%)上课前两分钟背诵(11%)跟着辅导员老师吟诵(10%)编排经典剧(10%)争章(7%)
3、“听辅导
员老师讲故事”、“看视频故事”、“做游戏”等比较轻松的活动,所占学生在20%左右,选择“上课前两分钟背诵”、“跟着辅导员老师吟诵”的学生次之,对于“编排经典剧”、“争章”等活动选择人数则较少,仅占7%—10%,说明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还比较弱。
听到有趣的故事(23%)争到国学奖章(12%)学会背诵好听的诗歌(16%)了解古代的风俗(20%)更多参与队活动展示自己(9%)学到传统美德(20%)
4、选择“更多参与队活动展示自我”的学生数最少,仅为9%,说明学生对于吸收性的收获更重视,而对于展示自我则有一定畏惧心理。家长问卷:
会(15%)不会(85%)
1、认为丰富的红领巾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的家长占85%,与学生问卷反应情况基本一致。
增加了国学知识(28%)学到了传统美德(30%)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42%)
2、家长普遍认为国学诵读“增加了国学知识”、“学到了传统美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数据中也可看出家长对“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最为重视。
会(2%)不会(98%)
3、高达98%的家长都表示支持孩子参加红领巾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4、家长建议:
(1)能否有更多机会让大多数孩子都能展示所学的国学知识。(2)孩子对背诵的内容不太理解,希望老师能多讲讲其中的内涵。
„„
四、深入课题的瓶颈与困惑
但与此同时的是,在课题的实践和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如在课程开发方面,我们期望能形成有校本特色的少先队活动课;在活动形式上,我们思索创新更多样的形式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国学的学习需要引起家庭、社会的关注,我们探索通过哪些有效路径取得家庭、社区的协力支持,使学生之所学不仅能丰厚自己的学识积淀,也能指导生活实践;辅导员的培养也是突出的问题,面对中国国学教育断层一百年造成的人才断层,我们国学教师的整体国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课题组
执笔:谷苗
邬强波
张蕾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计划
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计划
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计划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德育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我校特色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标
通过诵读,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其性情。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
二、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古诗》、《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公对韵》、《声律启蒙》《论语》等。一二年级诵读《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三年级诵读《千字文》、《声律启蒙》,四年级诵读《论语故事》、《笠公对韵》,五六年级《论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经典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
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校本课程课时为主,每周一课时,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由语文教师教师具体负责。
2、每天利用早读课进行10分种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3、语文课前两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
4、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5、每天中午午间时间利用一体机播放国学经典的朗读视频或者是国学经典音乐
6、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教育特色。
7、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品德,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8、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9、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每学期开展“经典诵读会”、“亲子诵读活动”、“诵读擂台赛”、“情景剧表演”等。将经典诵读活动科学的融入广播操、游戏、节目表演、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如:表演背诵法、熟读成诵法、吟唱结合法等等。
10、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经典诵读四个一活动”,即: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每学期各班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班会;每学期各个班级开展一次经典诵读黑板报,每学期举办一次经典诵读墙报或手抄报评比。
五、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研究
1、开展听评课活动和专题教研,及时发现、传播好的经验和方法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指导学生诵读的能力。
六、检查评比
学校将不定期对各校、各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形成特色和成效显著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以此推动整个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第三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材料
嘉祥县第四中学
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濡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目标
1、传承国学经典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活动开展,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四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道德、文化、情操、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周一早读、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每天上午大班空。每周学生自行安排课余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走廊、墙壁等书写或张贴经典诗文名句名画。营造国学经典书香校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熏陶。
3、每天中午利用广播播放国学经典诗文诵读音频、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4、精选国学经典材料挂于校园网络,供学生浏览记诵。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活动:每学年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比赛。我校学生梁寒冰在2014年济宁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济宁市参加了省比赛。开展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竞赛,并对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积极组织书画比赛,把其中的精品张贴于学校宣传栏。另外,组织学生办国学经典手抄报,并进行展示和评比,促进学生学经典的积极性。
6、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政治历史老师:利用本课程资源,讲述古代名人故事、了解古人道德取向等。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7.学校积极选派老师参加经典诵读研讨会,接受专家指导。
8.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四、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经典诵读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经典诵读工作。2.学校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经典诵读书籍的购买和材料的印刷等。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三分之一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完不成任务。以后需加大检督促力度。
2、有些学生认为与诵读与成绩关系不大,浪费时间,不重视。以后需加强宣传,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015.3.18
第四篇:国学经典诵读与品格培养实践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实践应用课题研究
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依托 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序 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铸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国学文化。国学,就是中国学,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支柱,发扬和传承国学文化精髓,使其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流传,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温家宝总理说:“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质量,许多人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宝贵的遗产,这是该民族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在于浩瀚的经典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宝库,是中国人修身养性和丰富智慧的深厚资源。中华民族的精魂之所以不可复制,中国人的精神内质之所以独一无二,就是因为国学——这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然而今天,许多国学经典正在越来越远离我们的孩子们。
当我们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看日本漫画、观赏美国大片、听英国唱片长大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味“偏食”于洋快餐的中国孩子,如果没有了中国文化的滋养,该如何承担起中华文明的传承和繁衍?国学,不只是几部流传千年的学术经典,更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精神由我国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作为载体,用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传承下来。它是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华夏儿女骨骼的钙质。所以不要忘记,更不应该忘记,我们不能迷失自我,更不能失去民族的记忆。本课题所研究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实践”主要是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来努力。
一、概念解释
(一)什么是国学?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裔耀华教授,教国学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他说:“国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名称的形成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中国开展了以李鸿章等为代表人物的洋务运动(始自1861年),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随着西学东渐,为了跟西洋、东洋文化相区别,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称为“国学”。
狭义的“国学”指“小学”(又称经学、诸子学)主要是完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教育。广义的“国学”是在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后,因西方文化被称为“西学”、“洋学”、“新学”,国学就相应地被称为“中学”——中国的传统学说。包涵范围很广,有:经、史、子、集等诸多旧学经典。或称“旧学”,又称“国粹”、“国故”。在章太炎的《国学概论》以及胡适的《国学季刊》发表之后,因这两位大家的倡导,“国学”这一名词才被沿用开了,后来清华大学还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聘用当时最有名望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来任教。但是国学的确切含义至今还是有争议的。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具体指向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就是从中华文化经典中选择出来的适合中小学生诵读记忆了解的一些经典篇目或者选段。由深圳前景经典文化研究院策划编纂的《国学经典诵读丛书》共12本,包括《蒙学经典》、《周易》、《大学 中庸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选》、《诗经楚辞选》、《古文选(上)》、《古文选(下)》、《古诗选》、《词曲选》、《历代家训选》、《中医经典》。这套丛书共120万字,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幼儿园阶段
国学经典: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百千”及“,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二 小 学阶 段 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
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二)古典诗词:
《咏鹅》
《草》
《静夜思》
《春晓》
《清明》
《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 《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
《风》
《咏柳》 《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村居》
《悯农》(其二)
《游子吟》
《游园不值》
《枫桥夜泊》
《春日》
《回乡偶书》
《敕勒歌》
《山行》
《梅花》 《江雪》
《长歌行》(汉乐府)
(三)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家训》《学庸论语》 《孟子》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笠翁对韵》
(二)古典诗词:
《江雪》
《忆江南》
《绝句-迟日江山丽》
《小池》
《江南春》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 《夏日绝句》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 《寻隐者不遇》 《题西林壁》《望天门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乐游原》
《秋浦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七步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送元二使安西》
《题临安邸》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芙蓉楼送辛渐》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鹿柴》
《赠汪伦》
《宿建德江》
《古朗月行》
卜算子【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守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小学五六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尚书》《孝经》
《易经》
有计划地完成《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二)古典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竹枝词》
《泊船瓜洲》
《望湖楼醉书》
《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赠花卿》
《示儿》
《石灰吟》
《竹石》
《过零丁洋》
《黄鹤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天净沙--秋思》
《渔歌子》
《独坐敬亭山》
《春望》
《别董大》 《竹里馆》 《春夜喜雨》 《乌衣巷》
《望岳》(杜甫)
《观书有感》(朱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满江红》
《如梦令》(李清照)
《念奴娇o赤壁怀古》
《关雎》(诗经)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
扬州慢·【宋】姜夔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 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记者: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北师大时,对部分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课文中去掉的现象,表示“很不赞成”,并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您怎么看? 裔耀华教授: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是体现人文思想的,我是赞成在小学课本中加入优秀的中国古诗词和散文的。收入课本就确立了“国学”的地位,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是一种很好的举措,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奠定国学基础。
记者:现代很多人一味崇尚韩日欧美,却抛弃了中国5000年的文化传承。有人说现代人因为与传统割裂造成了不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焦虑与浮躁,您认为呢?
裔耀华教授:中国在“文革”中把知识分子作为打击对象,江青提出:要与传统彻底决裂。“文革”十年大学不招生,造成中国文化断层现象。国人之所以焦虑、浮躁就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之根,这也是十年文革的余毒。改革开放后国门一打开,国人一下看到欧美韩日这么发达就盲目效仿,在精神上失去了依托。
所以现在要弘扬国学,消除“文革”的谬论影响。事实上韩国、日本(包括越南)在历史上都是属于汉文化圈。以前的朝鲜也用汉字,他们的首都叫汉城,他们传统的韩服也是从中国明朝演变而来的。日本受中国的影响更大,现在还在用2000多个汉字,日本文字用的片假名、平假名很多取自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他们的“大化改新”完全是学习中国隋唐的文化。后来中国落后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西化入欧了,但是在伦理道德上,比如:日本社会男尊女卑的旧俗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她说:“在我最困难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哲学史》。”许多西方人士远渡重洋来学习中国文化。一些西方企业家用中国的国学精髓管理企业。
你的提问提醒了我,现在的国人一听说要弘扬国学,就去买汉服,学茶道,行跪拜礼,加上商家一哄而上加入炒作,一时间卖汉服、卖茶、卖花形成一场场闹剧。这些流于形式的行为正是焦虑浮躁的表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能学成的,要潜下心来,一点一点积累,文化本身是千百年积淀形成的。所以说要从娃娃抓起,自然形成积累,就不会焦虑了。习近平主席说要从小学学习国学,这是抓到根本上了。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您是否这样看?
裔耀华教授:国学里面儒、墨、道、法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有很多在现代化社会中值得提倡,国学的精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科学地、扬弃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裔耀华教授:这就谈到了对国学的态度,毛泽东曾说过:“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旧时对妇女的压迫,如裹小脚,“未嫁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女子无才便是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糟粕就要抛弃。对西洋文化也不能全盘照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使国学精神与时代要求相呼应。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近年来,在实现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公民素养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社会走向和谐的基石。人的优良品格是有继承性的,在有着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同样灿烂的外国经典文化中,那些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随着文化的普及,随着这么些年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已经成为了公民思维潜意识的土壤。这是最容易成为公民优良品格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阶段批孔倒孟等埋葬传统文化的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优良的个人品格文化,社会道德文化在部分60岁上下的人群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甚至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在西化的狂潮中,优良传统文化在部分5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近乎没有形了。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道德缺失问题:在家老人无人赡养,跌倒老人反讹扶助好人;为了物质享受可以抛弃肉体和尊严;为了一己私利可以践踏百姓;路遇乞丐不敢帮助,公路红灯有也无,外出旅游随性制造污染。更可怕的是,文化继承的失败导致一大批青少年儿童没有了仁爱互助与独立,刚毅,勇敢与正直。
另外,近年来由于视听文化的兴盛,使多数青少年的朗读和开口表达能力严重下降,已经很难再见到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阳光少年。究其原因,学校生活之外的生活让孩子们更多的是看和听,开口最多不过是同龄人在玩乐中说一大串方言俗语,登不了大雅之堂。在学校里如果再不能尝试更多的规范的朗读说话练习,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发音时的“语音错误百出,语感模糊一片”问题,将会成为他们学习更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乐观自信人格、融入主流社会的 “瓶颈”。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可喜的是得到了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响应。民间国学传播机构也悄悄兴起;而且,传媒的国学讲坛的火爆,也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从痛恨到反思。经济的开放也促进了人们对规范化语言表达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民族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优秀文化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在这人们渴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意识与行为指南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优秀文化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而有长远深刻效应的国学经典教育,真正使文化精髓深入人心,使语言规范化得到普及的渠道,还是应当从基础教育着手,通过学校德育手段和基础教育课程来实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快乐诵读熏陶感悟为基础,有意识的寻求国学经典与学生良好品格的融合为目标,阶梯式渐进式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每一个阶段都有选择性的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在锻炼语言规范、培养语感语态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培养某一种优良品格,最后达到国学经典文化精华具体而清晰的融入到学生的品格成长过程中,使浩繁而目标不清晰的的国学经典诵读变得有实际生活意义和有实际操作意义。
(一)、具体目标
1、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
2、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二)、总体目标
研究诵读国学经典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这三次优良品格培养,培植学生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使他们在儿童启蒙的时代、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既可以得到记忆力的长足训练,也使他们的欣赏感悟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使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优良品格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使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的背诵理论。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不管四书五经,或是现代散文,很轻松愉快地背诵,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一辈子都忘不掉。
2.左右脑潜能开发理论。儿童读诵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及识理以便于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恰好运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同步。
3.早期识字教育理论。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理论研究认为,成人的分析认知犹如照相。在第一阅读时间识字理论、运用“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使儿童取得最佳识字效果。
4.江绍伦的《教与育的心理学》。加拿大心理学家江绍伦在他所著的《教与育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在范围广泛的特点方面人们是不平等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体格、知能、气质、能力倾向、动机、人格以及性别。儿童总是降生到诸如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种族和父母态度构成的社会环境中,儿童成长时,这些因素会影响他的发展”。由此可见,社区经济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区自然环境及社区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马卡连柯的德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德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教育相联系。我们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协同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德育框架,充分发挥诸因素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成都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杨霖老师主持的《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研究》指出: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受教育规律——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可以把公民优良品格分为阶梯性的四个阶段24种:
第一阶段:专注——有序——友善——感恩——守时——诚实 第二阶段:爱国——责任——坚持——主动——真诚——宽容 第三阶段:勤奋——创意——热情——节俭——守信——勇敢 第四阶段:谨慎——明辨——尊重——怜悯——勤劳——智慧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凑
根据品格培养的阶段性把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在义务教育九年以三年为一个单位分成三段。1-3年级为第一段,4-6年级为第二段,7-9年级为第三段。由于每个阶段都是三年,每学年按照8个诵读月来计划,三年总共24个诵读月。
据此,我们按如下步凑实践课题内容:
在每个阶段的三年里,教师有计划的选择国学经典材料指导孩子诵读,培养儿童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与此同时,每1个月专门培养一种优良品格,三年共24个诵读月完成24中优良品格的一轮培养。九年可进行学生优良品格的三轮培养。
为了使重点突出,给学生深刻印象。我们把每一个诵读月命名为XX品格培养月,例:第一个月如果培养专注的品格,那么这个月就命名为“专注月”。
根据某一个月的诵读品格培养重点,教师一方面选择相应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一方面结合学校“XX品格月”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班级以“培养XX的品格”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各诵读月活动内容,相关材料见附件。
第一诵读月:“专注”月。培养学生专注的品格。第二诵读月:“有序”月。培养学生有序的品格。第三诵读月:“友善”月。培养学生友善的品格。第四诵读月:“感恩”月。培养学生感恩的品格。第五诵读月:“守时”月。培养学生守时的品格。第七诵读月:“爱国”月。培养学生爱国的品格。第八诵读月:“责任”月。培养学生责任的品格。第九诵读月:“坚持”月。培养学生坚持的品格。第十诵读月:“主动”月。培养学生主动的品格。第十一诵读月:“真诚”月。培养学生真诚的品格。第十二诵读月:“宽容”月。培养学生宽容的品格。第十三诵读月:“勤奋”月。培养学生勤奋的品格。第十四诵读月:“创意”月。培养学生创意的品格。第十五诵读月:“热情”月。培养学生热情的品格。第十六诵读月:“节俭”月。培养学生节俭的品格。第十七诵读月:“守信”月。培养学生守信的品格。第十八诵读月:“勇敢”月。培养学生勇敢的品格。第十九诵读月:“谨慎”月。培养学生谨慎的品格。第二十诵读月:“明辨”月。培养学生明辨的品格。第二十一诵读月:“尊重”月。培养学生尊重的品格。第二十二诵读月:“怜悯”月。培养学生怜悯的品格。第二十三诵读月:“勤劳”月。培养学生勤劳的品格。第二十四诵读月:“智慧”月。培养学生智慧的品格。
五、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 教龄 职务 研究专长 研究任务及分工
陈静 30年 副校长 德育教育研究 课题主持人
一、专注
“专注”月:培养学生专注的品格活动实施方案 方案概览:
(一)、关于“专注”的内涵
(二)、关于“专注”的国学经典材料
(三)、关于“专注”的行为要求
(四)、关于“专注”的活动体验
(一)“专注”的内涵
在学校
1、上课专注学习(1)我会听
眼:注视说话人的眼睛,用眼睛回应“我在听”。耳:仔细听,用心记住别人说话的重点。面: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同。
口:不要随意打断别人,有不同意见耐心听完再提出。手:自然放好,不乱动无关的东西。脚:脚放平,不抖动
脑:积极思考,乐于提问,回答准确。(2)专注地作听课笔记
耳听老师、同学的发言,眼看老师的板书,记下重难点。(3)专注地书写
看书本不走神,手握笔不乱转,嘴巴闭紧不出声,书写做到“三个一”: 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5)专注地读书
当前内容没读完,眼睛不能离开,思路不能中断,注意力不能分散(6)专注地讨论
眼看发言人,耳听发言声,心想发言话,脑思发言问。如果有意见,轻声去讨论。
2、集合列队专注(1)静息、坐直听口令(2)起立、站直不跛依(3)起身看座物归位(4)出列排队口无声
3、就餐专注 有序排队进食堂
打饭专注:双手握紧就餐盘,耳灵眼快走好路 吃饭专注不打闹,不张望,不捡择
4、劳动要专注
认真地打扫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教室窗明几净,更加舒适。在家里
1、专注地完成家庭作业,并记录下每科作业完成的时间。
2、吃饭时不看电视、食不语、不浪费、不挑食。
3、专注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二)、关于“专注”的国学经典材料 弈秋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假使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到达,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奕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弟子规中的专注
第五篇:以“仁”文化为核心、国学诵读为抓手、创建教育特色
承德市第四中学教育特色
以“仁”文化为核心、国学诵读为抓手、创建教育特色 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自2009年,承德市第四中学开展了国学教育,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知行统一,稳步推进国学教育
为使国学教育扎实而有效地开展,我们将国学教育纳入课程管理,开设国学课程,营造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1、选择适合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经过三年多的摸索,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他们选择《弟子规》、《论语》和《岳阳楼记》等古文名篇为学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根据年级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篇目,每一课包括文字、图片、故事、知识链接。由于照顾了学生年龄特点,这套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2、将国学教育常规化,确保诵读时间。每天早晨10分钟经典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讲读课;每次月考设有关测试题;每学期开展两次国学诵读研讨课;每学期末进行国学特色班级评比。
3、打造国学文化特色。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国学经典内容。在绿化带展示牌上;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刊、板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弟子规》、《论语》和古诗文专栏,为学生随时随地欣赏国学经典营造良好的环境。
4、在活动中践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在传承国学经典中,优秀的篇目能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二、方式多样,国学教育与德育、教学相得益彰
1、开展多种践行活动,塑造完美人格。
为促进师生美好人格的形成,他们先后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孝顺的好孩子”、“文明礼仪标兵”、“雷锋式标兵”“文明礼仪示范班”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评选“文明教职工”、“文明和谐办公室”等活动。从活动的策划、评选、表彰到总结,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校刊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
2、制定班级践行点,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学校把优秀的国学教材作为德育课本。师生们经常把《弟子规》《论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学生在熟背经典的基础上,每个班形成自己的践行特色。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确立班级国学践行点,作为班级宣言或班训等,由班主任指导学生把每天的践行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
3、实施“读经典——促内化——重践行”的有效活动策略。明确目的,有序开展:
(1)听一听:每天课间活动时间播放国学经典朗读或者是经典音乐。
(2)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演讲比赛,班级定期召开国学主题班队会。
(3)写一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定期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办手抄报,学校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
(4)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
(5)比一比: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
4、开展聚焦课堂,积极推行“国学精髓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
学校就开展聚焦课堂活动,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所有教师认真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活动的准备工作当中,各教研组高度重视,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做好集体备课,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整合、融合国学精髓,形成各具特色的国学教育课堂。由于有了这样的精心准备,各教研组老师上课各具特色,整体效果好,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外来专家们的好评。
5、打造“仁”的教育,推出“和谐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全体教师“国学进课堂行动”研究。
在“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上,学校不管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十分重视“仁”的精髓内涵。在校园内,学校邀请专人设计、建设了校园环境。针对学生兴趣特点,定期举办各学科融合国学精髓教育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如音乐组音乐技能比赛;语文组的“书法比赛”、“国学经典诗歌朗诵”比赛等;体育组的“国学韵律操”比赛等。各种活动以国学为引导,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激发兴趣为导向,积极发展学生的素质,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方位地融合国学对学生影响、教育。
三、齐心并力,国学教育成果颇丰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国学经典教育力量的巨大和学生潜能的无穷!自己看到了开展国学教育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1、“国学进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形成独特四中文化 学校制定出“文化引领办学,特色成就品牌”的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当代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同时借鉴传统文化精髓,倡导国学精髓与当下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厚道中养育德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启悟性,成就人性,构建出四中“仁”文化。让师生成为既有团队精神又有鲜明个性,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
2、落实国学教学,优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探索高效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育改革目标的真正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相携相融。承德四中积极开展国学特色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要求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有效的国学特色课堂坚持以学生的快乐自主学习为重要特征,在“国学进课堂行动研究”中积极的总结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以提高常规教学的有效性。以教师“四个研究”的重要任务(即研究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研究教材,走进教材文本;研究教学过程,思考思维方式与运行,研究评价,促进改革。)以跟踪教学结果为落实手段,提升教学品味。因此,学校积极主张建立学生以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以四个研究来把握特色课堂,以跟踪教学成果为落实手段,充分发展、发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的国学特色教学。
3、“国学精髓进课堂”研究,带动教师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自主提高。国学课堂教研活动保证了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呈现了勤于工作、钻研业务、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和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专业也得到了很好发展。在课程开发中边开发、边学习、边提高,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让老师们致力于以科研来带动教学,以教学完善科研,真正使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
4、倡导“国学精髓进课堂”研究,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引导下,我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入“乐学”的境界。日常教学课堂氛围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在各级公开课、展示课上,我校各班学生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让听课的教师赞叹不已。国学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为主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克服原先的恐惧心理,鼓足信心去探究学习,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自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5、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使学生思想境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以来,学生在学校的文明礼貌和道德行为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学生除了在上学时能向老师、来客问好外,平时遇见老师都能向老师问好。从校园的环境卫生可以看到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了,乱丢废纸废物的现象大大减少,在操场上,在楼梯和走廊上很难看见有废纸废物了,即使地板上偶尔有废纸,也很快被学生悄悄捡走。特别是个别道德行为问题较大的学生有明显的变化。
6、“国学精髓进课堂”研究使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面貌
承德四中就研究当下教育改革理念,结合国学精髓文化,因材施教,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反思,学校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启发性教学激发了课堂,往日的“满堂灌”现象已经杜绝。
7、以国学特色为纽带,家校联系紧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课堂。”国学特色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新形势下,承德四中重新全面界定家长学校的使命与职责:学校文化的传播者,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教育教学的监督者,师生关系的促进者,家校合作的协调者。开展国学特色课程,深化家长学校组织,建立家校联系的纽带。
四、教育成绩:我校2011年被评为省级国学教育先进单位,三年多来,通过国学特色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得到了提升,在生源少基础差的情况下,教学成绩稳步提升:2009年中考高分人数91人,中考文化课500分以上23人;2010年中考高分人数113人,中考文化课500分以上48人;2011年中考高分人数120人,中考文化课500分以上52人;2012年中考高分人数120人,中考文化课500分以上47人。
在国学教育这个大课题中,承德市第四中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他们也始终在不断反思,全体教师自觉地把常规课堂教学实践也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通过教学反思,全体教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信心,通过不懈的努力,定会将国学教育已融入学校的肌体,充分发挥 “国学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美德,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逐步达到 “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
承德市第四中学 2012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