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精选]
《国学经典诵读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南京武家嘴实验学校 张秀娟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
“经典诵读”俗称“读经”,早在1994年,学者王财贵在台湾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主张利用学生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读诵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
2、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儿童抓起,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历练文化眼光,提高文化品位,在经典诵读中学生会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丰富文化阅历,感受文化韵味。如此,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发扬广大才会有希望,有保障。(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正如古人所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多记性,少悟性”,小学生的记忆潜力很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增加语汇积累、提升作文能力;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学习专注力、持续力,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等。(3)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被无所不在的浅俗、甚至庸俗、低劣的“快餐文化”包围着,造成他们“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的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小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2014年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国学与生活》和《说话》,积极开展以“国学演绎经典”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了校园处处见经典、师生人人诵诗文的生动局面。学生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15分钟的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是孩子们每天诵读的内容,孩子们在琅琅书声和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厚实了文化底蕴。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2)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3)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4)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总之,国学经典诵读融入语文教学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记忆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3)改善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善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4)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2、课题研究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的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课题 研究过程
申报阶段(2015年12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准备阶段:2015年1月。主要是组建研究班级,积累有关经典诵读的可效性文献资料和理论依据,并通过研究分析,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前期的研究准备工作。
实施阶段:2015年2月——2015年8月。初步探索,选定实验班、对比班,开始实验,探索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及道德养成的有效方法。
结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过程管理资料和成果资料,找出不足,总结经验,撰写好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前中后各个时期的实验对象进行科学调查,得出定性定量结论,使研究实践轨迹更为有效可控。文献资料法: 认真学习理论依据和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及道德养成的研究方案不断提出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充实、修正,从而找到科学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手段、程度等理性认识。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研究条件: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学生的变化,善于反思。研究者兼任班主任,几乎每时每刻和学生在一起,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研究者2007参加南京市第二期个人课题已结题,2008年区个人课题已结题,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市县级奖项。
2、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相关论文一篇及调查问卷。
第二篇:“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自2009年2月至今,学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为我校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做有根的中国人”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了校园处处见经典、师生人人诵诗文的生动局面。学生以学校编写的《国学经典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等校本教材为蓝本,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15分钟的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是孩子们每天诵读的内容,毕业时都能熟记于心。学校楼梯的每一级台阶都镶嵌有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孩子们在琅琅书声和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厚实了文化底蕴。
鉴于此,我校积极申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立身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记忆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3、改善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善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4、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三、课题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内涵: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课题旨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的研究”、“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以新国学教育促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本子课题与我校的主课题“以新国学教育促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研究”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实现主课题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2、课题的理论依据:
(1)早在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夏衍、启功、叶至善、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曹禺
等九位德高望重的文化界长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1998年9月,老舍之子舒乙创办“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率先将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纳入教学内容。
(3)近十年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继“希望工程”之后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许多文化大师、学者和国家领导人加入了这一工程的推广行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仪式上作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的讲话,季羡林、南怀瑾等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国学大师热情积极地参与推动。季羡林先生说:“搞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而没有传统文化,是无根之‘化’,是全盘西化。”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说:“我们要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回来,这将又是一次启蒙,这是对‘五四’启蒙的再启蒙,是对‘五四’启蒙的一种修正和补充。”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前中后各个时期的实验对象进行科学调查,得出定性定量结论,使研究实践轨迹更为有效可控。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辅导、自学、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理论依据和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4.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及道德养成的研究方案不断提出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充实、修正,从而找到科学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手段、程度等理性认识。
5.实证研究法:
根据教育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测定前后对比,纵向比较,并科学解释时序效应。通过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决定实验手段的价值和取舍。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具体目标:
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级以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高年级以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依次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孟子》、《论语》、《道德经》等节选,使之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3.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研究要点:
1.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的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原则
具体措施:
1.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从8点起,各班进行15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
2.每周一课。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晨会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3.每月一查。课题组成员于每月月底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
4.每学期进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诵读比赛,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5.每学年开展一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此活动可将国学经典诵读与抄录、绘画、歌咏、舞蹈、手抄报、故事会、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避免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经典诵读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诵读指定的篇目,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
3.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对诵读国学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七、成果评价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每月评价。采用课题组老师进班抽查评价法,在每月的月底课题组老师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抽查结束,将抽查情况及时反映到各班班主任处。
3.学期评价。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各班的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为确保诵读质量,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抽查,不合格率超过10%的班级,将重新组织达标验收。
在诵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践行国学经典中得传统美德思想,定期评选出“礼仪之星”“诚信之星”“学习之星”等用以表彰和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弘扬中华民族的统统美德。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粗浅地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针对低年级重点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及简单古诗开始。
第二阶段:了解做人的道理,通过经典阅读渗透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取向。中年级增加学习《《千字文》、《增广贤文》及古典诗词选读。
第三阶段:通过经典阅读学会辨别忠奸、善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道德取舍实践,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高年级计划进一步接触《论语》、《道德经》、《孟子》、《朱子家训》及诗词选读。
穿插在研究的各个阶段,计划分阶段开展美德故事大比拼活动。其中一、二年级讲《三字经》《弟子规》上的故事,三四年级讲古典读物上的优秀少年故事,五六年级讲古代伟人经典美德故事,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内化传统道德精神。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由郑国庆全面负责,学校教科室具体组织、指导; 课题组成员名单:
郝永军、潘国祥、张晴、孔俊霞、彭秋霞、史晓春、胡兰
河心小学“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组
2010.10
第三篇:国学经典诵读与品格培养实践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实践应用课题研究
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依托 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序 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铸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国学文化。国学,就是中国学,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支柱,发扬和传承国学文化精髓,使其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流传,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温家宝总理说:“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质量,许多人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宝贵的遗产,这是该民族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在于浩瀚的经典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宝库,是中国人修身养性和丰富智慧的深厚资源。中华民族的精魂之所以不可复制,中国人的精神内质之所以独一无二,就是因为国学——这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然而今天,许多国学经典正在越来越远离我们的孩子们。
当我们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看日本漫画、观赏美国大片、听英国唱片长大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味“偏食”于洋快餐的中国孩子,如果没有了中国文化的滋养,该如何承担起中华文明的传承和繁衍?国学,不只是几部流传千年的学术经典,更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精神由我国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作为载体,用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传承下来。它是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华夏儿女骨骼的钙质。所以不要忘记,更不应该忘记,我们不能迷失自我,更不能失去民族的记忆。本课题所研究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实践”主要是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来努力。
一、概念解释
(一)什么是国学?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裔耀华教授,教国学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他说:“国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名称的形成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中国开展了以李鸿章等为代表人物的洋务运动(始自1861年),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随着西学东渐,为了跟西洋、东洋文化相区别,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称为“国学”。
狭义的“国学”指“小学”(又称经学、诸子学)主要是完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教育。广义的“国学”是在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后,因西方文化被称为“西学”、“洋学”、“新学”,国学就相应地被称为“中学”——中国的传统学说。包涵范围很广,有:经、史、子、集等诸多旧学经典。或称“旧学”,又称“国粹”、“国故”。在章太炎的《国学概论》以及胡适的《国学季刊》发表之后,因这两位大家的倡导,“国学”这一名词才被沿用开了,后来清华大学还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聘用当时最有名望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来任教。但是国学的确切含义至今还是有争议的。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具体指向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就是从中华文化经典中选择出来的适合中小学生诵读记忆了解的一些经典篇目或者选段。由深圳前景经典文化研究院策划编纂的《国学经典诵读丛书》共12本,包括《蒙学经典》、《周易》、《大学 中庸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选》、《诗经楚辞选》、《古文选(上)》、《古文选(下)》、《古诗选》、《词曲选》、《历代家训选》、《中医经典》。这套丛书共120万字,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幼儿园阶段
国学经典: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百千”及“,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二 小 学阶 段 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
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二)古典诗词:
《咏鹅》
《草》
《静夜思》
《春晓》
《清明》
《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 《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
《风》
《咏柳》 《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村居》
《悯农》(其二)
《游子吟》
《游园不值》
《枫桥夜泊》
《春日》
《回乡偶书》
《敕勒歌》
《山行》
《梅花》 《江雪》
《长歌行》(汉乐府)
(三)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家训》《学庸论语》 《孟子》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笠翁对韵》
(二)古典诗词:
《江雪》
《忆江南》
《绝句-迟日江山丽》
《小池》
《江南春》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 《夏日绝句》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 《寻隐者不遇》 《题西林壁》《望天门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乐游原》
《秋浦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七步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送元二使安西》
《题临安邸》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芙蓉楼送辛渐》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鹿柴》
《赠汪伦》
《宿建德江》
《古朗月行》
卜算子【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守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小学五六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尚书》《孝经》
《易经》
有计划地完成《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二)古典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竹枝词》
《泊船瓜洲》
《望湖楼醉书》
《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赠花卿》
《示儿》
《石灰吟》
《竹石》
《过零丁洋》
《黄鹤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天净沙--秋思》
《渔歌子》
《独坐敬亭山》
《春望》
《别董大》 《竹里馆》 《春夜喜雨》 《乌衣巷》
《望岳》(杜甫)
《观书有感》(朱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满江红》
《如梦令》(李清照)
《念奴娇o赤壁怀古》
《关雎》(诗经)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
扬州慢·【宋】姜夔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 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记者: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北师大时,对部分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课文中去掉的现象,表示“很不赞成”,并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您怎么看? 裔耀华教授: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是体现人文思想的,我是赞成在小学课本中加入优秀的中国古诗词和散文的。收入课本就确立了“国学”的地位,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是一种很好的举措,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奠定国学基础。
记者:现代很多人一味崇尚韩日欧美,却抛弃了中国5000年的文化传承。有人说现代人因为与传统割裂造成了不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焦虑与浮躁,您认为呢?
裔耀华教授:中国在“文革”中把知识分子作为打击对象,江青提出:要与传统彻底决裂。“文革”十年大学不招生,造成中国文化断层现象。国人之所以焦虑、浮躁就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之根,这也是十年文革的余毒。改革开放后国门一打开,国人一下看到欧美韩日这么发达就盲目效仿,在精神上失去了依托。
所以现在要弘扬国学,消除“文革”的谬论影响。事实上韩国、日本(包括越南)在历史上都是属于汉文化圈。以前的朝鲜也用汉字,他们的首都叫汉城,他们传统的韩服也是从中国明朝演变而来的。日本受中国的影响更大,现在还在用2000多个汉字,日本文字用的片假名、平假名很多取自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他们的“大化改新”完全是学习中国隋唐的文化。后来中国落后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西化入欧了,但是在伦理道德上,比如:日本社会男尊女卑的旧俗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她说:“在我最困难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哲学史》。”许多西方人士远渡重洋来学习中国文化。一些西方企业家用中国的国学精髓管理企业。
你的提问提醒了我,现在的国人一听说要弘扬国学,就去买汉服,学茶道,行跪拜礼,加上商家一哄而上加入炒作,一时间卖汉服、卖茶、卖花形成一场场闹剧。这些流于形式的行为正是焦虑浮躁的表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能学成的,要潜下心来,一点一点积累,文化本身是千百年积淀形成的。所以说要从娃娃抓起,自然形成积累,就不会焦虑了。习近平主席说要从小学学习国学,这是抓到根本上了。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您是否这样看?
裔耀华教授:国学里面儒、墨、道、法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有很多在现代化社会中值得提倡,国学的精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科学地、扬弃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裔耀华教授:这就谈到了对国学的态度,毛泽东曾说过:“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旧时对妇女的压迫,如裹小脚,“未嫁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女子无才便是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糟粕就要抛弃。对西洋文化也不能全盘照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使国学精神与时代要求相呼应。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近年来,在实现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公民素养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社会走向和谐的基石。人的优良品格是有继承性的,在有着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同样灿烂的外国经典文化中,那些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随着文化的普及,随着这么些年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已经成为了公民思维潜意识的土壤。这是最容易成为公民优良品格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阶段批孔倒孟等埋葬传统文化的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优良的个人品格文化,社会道德文化在部分60岁上下的人群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甚至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在西化的狂潮中,优良传统文化在部分5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近乎没有形了。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道德缺失问题:在家老人无人赡养,跌倒老人反讹扶助好人;为了物质享受可以抛弃肉体和尊严;为了一己私利可以践踏百姓;路遇乞丐不敢帮助,公路红灯有也无,外出旅游随性制造污染。更可怕的是,文化继承的失败导致一大批青少年儿童没有了仁爱互助与独立,刚毅,勇敢与正直。
另外,近年来由于视听文化的兴盛,使多数青少年的朗读和开口表达能力严重下降,已经很难再见到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阳光少年。究其原因,学校生活之外的生活让孩子们更多的是看和听,开口最多不过是同龄人在玩乐中说一大串方言俗语,登不了大雅之堂。在学校里如果再不能尝试更多的规范的朗读说话练习,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发音时的“语音错误百出,语感模糊一片”问题,将会成为他们学习更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乐观自信人格、融入主流社会的 “瓶颈”。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可喜的是得到了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响应。民间国学传播机构也悄悄兴起;而且,传媒的国学讲坛的火爆,也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从痛恨到反思。经济的开放也促进了人们对规范化语言表达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民族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优秀文化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在这人们渴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意识与行为指南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优秀文化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而有长远深刻效应的国学经典教育,真正使文化精髓深入人心,使语言规范化得到普及的渠道,还是应当从基础教育着手,通过学校德育手段和基础教育课程来实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快乐诵读熏陶感悟为基础,有意识的寻求国学经典与学生良好品格的融合为目标,阶梯式渐进式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每一个阶段都有选择性的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在锻炼语言规范、培养语感语态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培养某一种优良品格,最后达到国学经典文化精华具体而清晰的融入到学生的品格成长过程中,使浩繁而目标不清晰的的国学经典诵读变得有实际生活意义和有实际操作意义。
(一)、具体目标
1、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
2、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二)、总体目标
研究诵读国学经典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这三次优良品格培养,培植学生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使他们在儿童启蒙的时代、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既可以得到记忆力的长足训练,也使他们的欣赏感悟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使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优良品格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使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的背诵理论。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不管四书五经,或是现代散文,很轻松愉快地背诵,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一辈子都忘不掉。
2.左右脑潜能开发理论。儿童读诵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及识理以便于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恰好运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同步。
3.早期识字教育理论。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理论研究认为,成人的分析认知犹如照相。在第一阅读时间识字理论、运用“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使儿童取得最佳识字效果。
4.江绍伦的《教与育的心理学》。加拿大心理学家江绍伦在他所著的《教与育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在范围广泛的特点方面人们是不平等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体格、知能、气质、能力倾向、动机、人格以及性别。儿童总是降生到诸如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种族和父母态度构成的社会环境中,儿童成长时,这些因素会影响他的发展”。由此可见,社区经济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区自然环境及社区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马卡连柯的德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德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教育相联系。我们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协同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德育框架,充分发挥诸因素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成都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杨霖老师主持的《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研究》指出: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受教育规律——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可以把公民优良品格分为阶梯性的四个阶段24种:
第一阶段:专注——有序——友善——感恩——守时——诚实 第二阶段:爱国——责任——坚持——主动——真诚——宽容 第三阶段:勤奋——创意——热情——节俭——守信——勇敢 第四阶段:谨慎——明辨——尊重——怜悯——勤劳——智慧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凑
根据品格培养的阶段性把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在义务教育九年以三年为一个单位分成三段。1-3年级为第一段,4-6年级为第二段,7-9年级为第三段。由于每个阶段都是三年,每学年按照8个诵读月来计划,三年总共24个诵读月。
据此,我们按如下步凑实践课题内容:
在每个阶段的三年里,教师有计划的选择国学经典材料指导孩子诵读,培养儿童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与此同时,每1个月专门培养一种优良品格,三年共24个诵读月完成24中优良品格的一轮培养。九年可进行学生优良品格的三轮培养。
为了使重点突出,给学生深刻印象。我们把每一个诵读月命名为XX品格培养月,例:第一个月如果培养专注的品格,那么这个月就命名为“专注月”。
根据某一个月的诵读品格培养重点,教师一方面选择相应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一方面结合学校“XX品格月”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班级以“培养XX的品格”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各诵读月活动内容,相关材料见附件。
第一诵读月:“专注”月。培养学生专注的品格。第二诵读月:“有序”月。培养学生有序的品格。第三诵读月:“友善”月。培养学生友善的品格。第四诵读月:“感恩”月。培养学生感恩的品格。第五诵读月:“守时”月。培养学生守时的品格。第七诵读月:“爱国”月。培养学生爱国的品格。第八诵读月:“责任”月。培养学生责任的品格。第九诵读月:“坚持”月。培养学生坚持的品格。第十诵读月:“主动”月。培养学生主动的品格。第十一诵读月:“真诚”月。培养学生真诚的品格。第十二诵读月:“宽容”月。培养学生宽容的品格。第十三诵读月:“勤奋”月。培养学生勤奋的品格。第十四诵读月:“创意”月。培养学生创意的品格。第十五诵读月:“热情”月。培养学生热情的品格。第十六诵读月:“节俭”月。培养学生节俭的品格。第十七诵读月:“守信”月。培养学生守信的品格。第十八诵读月:“勇敢”月。培养学生勇敢的品格。第十九诵读月:“谨慎”月。培养学生谨慎的品格。第二十诵读月:“明辨”月。培养学生明辨的品格。第二十一诵读月:“尊重”月。培养学生尊重的品格。第二十二诵读月:“怜悯”月。培养学生怜悯的品格。第二十三诵读月:“勤劳”月。培养学生勤劳的品格。第二十四诵读月:“智慧”月。培养学生智慧的品格。
五、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 教龄 职务 研究专长 研究任务及分工
陈静 30年 副校长 德育教育研究 课题主持人
一、专注
“专注”月:培养学生专注的品格活动实施方案 方案概览:
(一)、关于“专注”的内涵
(二)、关于“专注”的国学经典材料
(三)、关于“专注”的行为要求
(四)、关于“专注”的活动体验
(一)“专注”的内涵
在学校
1、上课专注学习(1)我会听
眼:注视说话人的眼睛,用眼睛回应“我在听”。耳:仔细听,用心记住别人说话的重点。面: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同。
口:不要随意打断别人,有不同意见耐心听完再提出。手:自然放好,不乱动无关的东西。脚:脚放平,不抖动
脑:积极思考,乐于提问,回答准确。(2)专注地作听课笔记
耳听老师、同学的发言,眼看老师的板书,记下重难点。(3)专注地书写
看书本不走神,手握笔不乱转,嘴巴闭紧不出声,书写做到“三个一”: 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5)专注地读书
当前内容没读完,眼睛不能离开,思路不能中断,注意力不能分散(6)专注地讨论
眼看发言人,耳听发言声,心想发言话,脑思发言问。如果有意见,轻声去讨论。
2、集合列队专注(1)静息、坐直听口令(2)起立、站直不跛依(3)起身看座物归位(4)出列排队口无声
3、就餐专注 有序排队进食堂
打饭专注:双手握紧就餐盘,耳灵眼快走好路 吃饭专注不打闹,不张望,不捡择
4、劳动要专注
认真地打扫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教室窗明几净,更加舒适。在家里
1、专注地完成家庭作业,并记录下每科作业完成的时间。
2、吃饭时不看电视、食不语、不浪费、不挑食。
3、专注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二)、关于“专注”的国学经典材料 弈秋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假使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到达,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奕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弟子规中的专注
第四篇: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意义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措施分析
(一)选择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
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大学》、《中庸》、《论语》选读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庄子》、《论语》选读。
(二)建设校园国乐背景音乐环境。
中国文化的整体确实有种“一以贯之”的特性,文学、哲学、艺术、武术„„虽不同行,而都有同“道”可循,中国音乐同样如此。她的内容博大精深,内容深邃悠远。音乐是心灵之声,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衰荣;不论它源自河方——远古还是太空,作为一种极其久远古老的生命信息,它蕴涵着人生的妙谛、智慧的境界,体现着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有着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
我们在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同时,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以《春晓吟》、《出水莲》、《渔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主要风格明朗、愉快的国乐,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能够很快的营造出平和、安宁、幽远、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氛围。早晨8:00—8:10,中午12:00——12:20,共计让学生聆听半小时音乐,将其巧妙的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稀释喧嚣、淡化浮躁,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化琐屑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础。
(三)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论语》时,我们应用了陈琴老师的经验,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
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四)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研究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
溯自宋代,衢州便有“仲尼家”之美誉,史家称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数百年来,衢州浸润在南孔文化的芳泽之中。我们何其幸运的生活在儒学的故乡。我校的前身是孔子后裔的私塾小学堂,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尤其是近几年,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儒家文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浓郁的儒学文化氛围,开发了校本课程《南孔学苑》。《南孔学苑》融儒学经典、美德故事、实践体验于一体,分年级每周一节《南孔学苑》课程,落实在学校的地方课程,是我校国学经典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尼山杯衢州市中小学生《论语》朗诵演讲大赛,至今年9月份,已成功举办了5届,有效地促进了衢州市中小学生对《论语》的学习。
四、学生学情和师资建设分析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
(三)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 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校园里有孔子塑像、孔子简介、32块《论语》宣传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风,有“进德修业,教学相长”的教风,有“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的学风,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歌、校报,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围。国乐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的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环境,学习环境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国学经典诵读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为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一方面我们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另一方面是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提升。(1)参与编写校本课程《南孔学苑》,在编写的过程学经典,用经典;(2)担任孔府读经班的指导老师,学《论语》、教《论语》;(3)开展青年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促进年轻教师学经典;(4)采用“以我带他”的感染措施,让那些热爱古诗文教学的教师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一起教,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小学生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
第五篇: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意义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措施分析
(一)选择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
一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二年级主要诵读《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三年级主要诵读《百家姓》、、《千字文》;四年级主要诵读《增广贤文》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年级主要诵读《论语》。等
(二)建设校园国乐背景音乐环境。
中国文化的整体确实有种“一以贯之”的特性,文学、哲学、艺术、武术……虽不同行,而都有同“道”可循,中国音乐同样如此。她的内容博大精深,内容深邃悠远。音乐是心灵之声,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衰荣;不论它源自河方——远古还是太空,作为一种极其久远古老的生命信息,它蕴涵着人生的妙谛、智慧的境界,体现着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有着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
我们在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同时,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以《春晓吟》、《出水莲》、《渔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主要风格明朗、愉快的国乐,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能够很快的营造出平和、安宁、幽远、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氛围。早晨8:00—8:10,中午12:00——12:20,共计让学生聆听半小时音乐,将其巧妙的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稀释喧嚣、淡化浮躁,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化琐屑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础。
(三)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
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
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论语》时,我们应用了陈琴老师的经验,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四)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研究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近几年,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方面,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落实在学校的地方课程,是我校国学经典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论语》朗诵演讲大赛,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对《论语》的学习。
四、学生学情和师资建设分析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
(三)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
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校园里有孔子塑像、孔子简介、32块《论语》宣传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风,有“进德修业,教学相长”的教风,有“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的学风,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歌、校报,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围。国乐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的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环境,学习环境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国学经典诵读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为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一方面我们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另一方面是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提升。(1)参与编写校本课程《南孔学苑》,在编写的过程学经典,用经典;(2)担任孔府读经班的指导老师,学《论语》、教《论语》;(3)开展青年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促进年轻教师学经典;(4)采用“以我带他”的感染措施,让那些热爱古诗文教学的教师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一起教,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小学生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