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共5篇)

时间:2019-05-14 01:0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

第一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汇报材料

一、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北端,地处辽宁省的西丰、清原,吉林省的东丰县,两省三县交界处。隶属国有西丰县冰砬山林场。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高林密,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沟大谷深,绿树参天,小溪潺潺,巨石瑰丽,境内主要山脉冰砬子山是长白山脉哈达岭的余脉,境内最高峰海拔870.2米,号称辽北第一高峰,素有辽北绿色明珠之称。

昔日的盛京围场,今日的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它良好的生态环境,赢得了诸多的荣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省森林防火先进集体、辽宁省党员教育基地。市首批环境教育基地、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公园于1999年经省林业厅批准建立,2002年经国家林业局274号文件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规划面积2259.3公顷,共有五大景区,50余处景点。隶属国有西丰县冰砬山林场。其主体项目有:恢复建盛京狩猎场、梅花鹿野生种群驯养场、冰雪大世界、水上乐园、森林渡假村、六合塔、冰山湖、森林浴场、民俗村、冰砬山餐饮娱乐城、冰山寺、科普长廊、百花园等,现有的项目已建成,有的正在筹建之中。2005年依据县物价局(005)4号文件收费批准,森林公园正式运营。现经营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森林公园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就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辽北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以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按照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完成如下工作:

1、景区、景点建设方面,已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四柱七楼仿古建筑式山门、冰山湖、六合塔、百花园、沁心亭、水榭、大型科普长廊、招商建成了冰砬山森林度假村、三合院小吃、餐饮娱乐城、,冰砬山森林生态观测站,并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7公里,铺设钢筋混凝土路面和油路11公里,完成路基改造50公里,架设了联通和移动无线通讯基站,完成全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和生态文化解说体系的基础建设,建设完成了休憩文化林区、百花园区、生态文化林区、森林浴场、鸟类栖息林区、林地经济复合区、森林生态观测点,改造生态文化林2026亩,累计投资153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100万元。收集、整理与森林生态、公益、环保有关的科研资料、照片、景观图册、标本等,整理完善科普解说词,包括森林公园简介、景点介绍、历史典故及各个示范区代表生物的种类、生长习性、生态特点、社会作用等方面加以说明,起到生态科普作用。计划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万元已到位,此项目2011年全部完成,同时对园区内进行美化、绿化、香化、亮化、净化工程,铺设旅游步道等。

2、争取上级支持,资金筹措(包括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

森林公园在十一五期间出争取项目资金 363万元,修建了3800延长米混凝土路面,建设高压输电线路7公里,拓宽旅游道路11公里。投资300万元在西冰砬主峰、马虎岭主峰架设中国移动、联通两所无线通讯基站,解决景区电路通讯问题。

招商引资累计1200万元,其中招商引资400万元,在原81925部队原址建设成了冰砬山森林度假村;招商引资300万元,在原冰砬山招待所基础上建成了冰砬山餐饮娱乐城,招商引资500万元,建成了冰砬山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站。

争取2009年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资金120万元,用于全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和生态文化解说补充体系的建设。

3、森林公园强化规范管理方面的成就

森林公园机构设公园管理处,下设公园旅游部、安全保卫部、开发建设部。由林场书记、场长直接担任公园管理处主任,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制定落实了各部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百分考核办法,严格内部管理,提高了服务水平。

加强了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就,为了进一步制定完善森林旅游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规范森林旅游市场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森林公园加强了职工队伍建设,聘请旅游专业知深教授为职工讲解培训,并组织管理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增长才干,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从整体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形象。并在景区内广泛组织开展诚信旅游、旅游细微服务等创建活动,开展大规模人员培训,使冰砬山旅游的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增加游客对冰砬山旅游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4、弘扬生态文化方面,森林公园是森林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森林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的建设,拓展了林业保护领域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按照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取得一些经验:一是保护了森林资源原始的风貌,封山育林,疏林补植,提高了森林的文化、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它的保健功能。增加了森林景观的观赏性和休闲健身功能,充分挖掘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一是促进森林文化、生态文化、休闲文化的发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增强人们了解自然、生态、森林、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的弘扬了生态文化。近两年来,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利用中央林业基本建设资金重点扶持了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利用中央本级财政资金扶持国家森林公园完善生态文化解说体系建设。这些示范项目的实施,很好地引导了森林公园深入挖掘林业生态文化内涵,加快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生态文化林保护和改造,完善了各类解说牌标识,在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中起到很好效果,也提高了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示范项目的带动,使得各种生态文化产品得到挖掘,科普宣传形式更加多样化。国家森林公园逐步成为中、小学生们的特殊“课堂”,为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带动农民致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特色产业的开发,如:林蛙养殖基地、赤眼蜂繁殖基地,建生态园,刺龙芽园、人参园、果园、中草药种植园等,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带动其他产业并进的特色产业,促进了林业多功能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接待游人、旅游收入方面,十一五期间接待游人11万人次,入园车辆3万台次,其中:接待中小学组织的综合教育活动2.6人次,参观访问2.8万人次,实现产值90万元,带动社会相关收入700多万元。被评为辽宁省第二届十佳森林公园,第三届生态旅游十佳森林公园,辽宁省环保教育基地,6、产品包装策划、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新闻媒体宣传、网络宣传、参加省内旅游促销活动和国家林业局举办的各项活动)冰砬山森林公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科学编制旅游路线,重视开发人无我有的奇观,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深入挖掘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旅游。优化森林旅游环境,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帮助公园做形象包装,加强森林旅游网络建设,每年“五一”“十一”期间有大多新闻记者、文人来此采风,发表作品,并在辽宁省林业厅信息网发布信息等,提高了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积极打造旅游品牌。2006年5月首次参加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第六届中国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并参加在大连举办的森林旅游博览会,2007年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培养未成年人生态意识,铁岭市林业局、市教育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绿野寻踪-在铁岭”活动,在这里举行,2010年省林业厅与辽宁广播电视台合作在辽宁广播电视台家庭旅游频道利用黄金周和春节期间滚动播出森林公园宣传片,宣传森林公园,提高了冰砬山森林公园的知名度。

存在问题及原因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开发建设中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在开发建设资金不足,应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二是森林公园建设是一项高收入、长效益的产业,光靠林场本身无法完成,必须成为政府行为,全社会携手共建。三是制定旅游开发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协调交通,农业等部门投资多向旅游区倾斜。五是在建设期间各种收费和税收减免缓。

“十二五”展望及主要措施

1、森林公园建设及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体,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为目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争强优质服务意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把休闲度假与生态观光结合起来,集中建设高品位、多功能旅游景点景区,把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打造森林文化、生态旅游、花文化等品牌,提升旅游业的地位,把旅游业做大,把冰砬山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2、森林公园建设及森林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森林公园建设、森林公园立法、森林公园管理、森林在营造品牌打造精品、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严格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围绕“建绿色生态、办绿色产业、创绿色文明”的总任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保护、强化管理,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促进林业自然保护、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弘扬社会生态文化的坚强阵地,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体系。

公园以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主,以生态文化林改造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完成生态文化林改造2000亩,全面加强森林公园风景林解说体系的建设,完成园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旅游综合服务区的水、电、路网改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公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3、认真落实森林公园立法,完善森林旅游管理办法和行业规定,规范森林旅游市场和从业人员行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明各项制度,强化公园内部管理。强化工作纪律,实行上班签到,严格作息时间,加强职工培训教育,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生态知识、历史知识及相关的知识,从整体上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4、重要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完善科普教育基地和环境教育保护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开展生态科普活动,把生态教育作为未成年人人生道路的生动课堂,营造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品牌建设氛围,强化森林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森林生态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培养公众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价值观,加强森林公园的安全管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组织开展宣传各种教育活动,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把冰砬山建成生态文化教育、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绿与生命共同生辉”的局面。让人们更多了解自然、生态、森林、环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林业、产业三大体系,提升森林三大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保障措施

(1)依法保护森林风景资源

一是狠抓资源管理,促林木蓄积增长。二是重视林业基础把营林工作作精,增加科技含量,把科技兴林放在第一位。三是强化依法治林,把森林资源管严。加强林地,林权资源管理,禁止放牧、采石、采矿、进山打柴、搂树叶、取土等。四是加大力度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扑救预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消防队伍,戒严期内,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五是加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挂鸟巢、建赤眼蜂基地。六是派出所护林队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毁林犯罪行为,认真清理小开荒、非法侵占林地、林业盗伐、滥伐、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等案件。七是对森林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森林资源一类调查、二类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增长态势等方面形成系统,科学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及时更新森林资源档案,使资源的增长、消耗、档案管理,处于科学的宏观掌控中。

(2)加强对森林旅游精品路线与产品的开发

依托资源优势,科学编制旅游路线,重视开发人无我有的奇观,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深入挖掘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旅游,主要是以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中心,合理开发东、西冰砬山景区,加大投资力度,有计划的推进生态科技示范区的建设,拓展森林旅游的发展空间。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点、线面结合,增加旅游景点建设及特色。

(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客源市场

加强森林旅游概念、规划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发展森林旅游的必然认识,加强森林旅游品牌的宣传,塑造森林景观良好的整体形象。组织参加各种森林旅游博览会、旅游产品交易会等活动,充分展示林业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取得的成就,展示森林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沟通景点与市场的联系,积极培育客源市场,建立完善的森林旅游营销网络。壮大森林旅游市场,促进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森林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增强森林公园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兴林富民。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素质,服务旅游业发展。加强岗位资格培训,创新各部门培训工作。不定期举办旅游专业讲座,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积累经验,完善森林公园的各项建设。自主学习、林业、旅游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5)扩大森林公园融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

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没有资金投入森林旅游业,因此,应改善扩大森林公园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人才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全社会携手共建,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

(六)“十二五”期间,森林公园发展的重点项目

1、基础设施项目(路、水、电、景区旅游设施)投资80万元对马虎岭景区至西冰砬山景区的旅游道路路基改造建设,同时对综合旅游服务区的水、电等设施的建设。

2、进一步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基示范地项目建设

投资100万元,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完善休憩文化林区、百花园区、生态文化林园区、森林浴场、林地复合经济区和鸟类栖息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3、生态文化解说体系项目

投资30万元,收集、整理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内涵,编写解说词,建立解说牌示范样板。该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当中计划2011年全部完成。

4、冰砬山森林公园信息网络建设

投资15万元,建设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信息网络项目,建成后的森林公园信息网将是省森林旅游业信息化服务的平台,作为承上启下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服务的窗口,依托上级主管部门面向社会,利用网络整合资源优势,为森林生态特色旅游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满足森林公园信息网络建设需求,提供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手段,管理旅游业务,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森林旅游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5、恢复建设盛京狩猎场

计划引资3000万元。恢复建设“皇家盛京围场”,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审定。规划占地988.3公顷,主要有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野味餐厅、狩猎管理中心等建设项目。

6、建设高山滑雪场

计划引资3700万元,在马虎岭景区建皇家级滑雪场,修建滑雪道、索道、休闲室等设施1800万元人民币;购置造雪机、雪地摩托等设备1900万元人民币。

第二篇:打造绿色明珠倾力林果富民

打造绿色明珠倾力林果富民

麟游县林业局

境内层峦叠嶂的麟游县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差,贫瘠的山坡地长期以来让农民增收的步伐变得异常沉重。近年来,麟游县充分认识到了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富民强县中的巨大潜力,热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积极优化种植业结构,制定惠农政策,不断壮大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产业。

为了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富,麟游县委、县政府把干杂果确立为兴林富民的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建设林果基地县和隋唐文化、生态避暑旅游热点县的总体思路,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并举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力度,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抓产业,全县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总面积已发展到22.3万亩,其中核桃新植建园12.3万亩,散生核桃、野生山杏10.0万亩,10个乡镇实现了核桃全覆盖,达到乡乡有核桃基地、村村有核桃园、户户有核桃树、家家户户都增收的新格局。2009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360万公斤,产值达到432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68.4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5%,群众发展干杂果的热情空前高涨。

今年,省政府将麟游县纳入“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建设重点县”,为该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核桃建园步伐,延长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机遇。麟游县委、县政府抢抓历史机遇,树立“大林业、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按照“发 1

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品种特色、功能特色”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狠抓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力争使“玉麟”牌核桃成为富民强县的“摇钱树”。

一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从2010年起,每年完成核桃新植建园3万亩,低产林改造1万亩,2010-2014年五年完成新植建园16万亩,使全县核桃总面积发展到28万亩。今年将采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政策推动等措施,认真组织启动实施“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建设重点县”项目,重点抓好核桃新植建园4.0万亩,野生资源扩盘抚育1.0万亩,实现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抓点示范,带动发展。为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发展,麟游县委、县政府决定推行县乡领导包抓创建核桃示范园点工作责任制,通过抓大点,建大园,典型引路,效益引导,促进核桃产业快速发展。要求县乡各级领导按照包抓核桃示范园点一定五年不变的要求,在继续抓好以前干杂果示范园(点)管理和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抓好示范园(点)建设。县级领导每人要创建一个100-300亩示范园点,每个包村部门要创建一个100-200亩示范园点,各乡镇每个领导创建一个100-200亩示范园点,县林业局包抓紫石崖村、丰和寺村、卞坡村3个1000亩核桃示范园点建设,全县今年新建示范园(点)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要求新建示范园(点)按照大坑、大水、大肥、大苗的“四大一膜”模式精细化栽植,规范化管理,良种使用率必须达到100%,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生根粉蘸根、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运用率达到100%

以上。通过抓点示范,促进新建幼园规范管理,实现干杂果建园扩张规模、达产达效双赢目标,辐射和带动全县干杂果产业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三是依靠科技,提质增速。要求各乡镇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特别要注重抓大点、建大园,在规范化建园、发展精品园上做文章。要动员群众树立主副换位,园艺栽植的理念,在留足基本口粮田的情况下,选择背风向阳、坡位中上、土层深厚的优等塬区地和台田地块建园。要大力推广整形修剪、施肥扩盘、除草抚育、抗霜保果、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实用新技术,不断巩固和提高以前干杂果建园质量,促其早日挂果,早有收益。四是制定政策,强化扶持。及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修改完善《麟游县财政支持农民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规定》,对在耕地新植核桃园的农户每亩补助400元;对在三年以内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村和乡镇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和15万元;对在县域内开展林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县财政提供100-500万元贴息贷款,同时设立奖励资金1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引建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奖励。通过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林农生产积极性,不断壮大核桃产业。

鲜亮的绿色名片,给麟游人民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麟游会成为镶嵌在关中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麟游的核桃产业一定会成为该县重要经济增长点。

第三篇:打造生态农庄 发展生态旅游

远景设计研究院

打造生态农庄 发展生态旅游

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比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以往一些扩大内需的措施也像抽水泵一样把农村经济向城市积聚,不断拉大了城乡差距,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良好的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和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生态农庄正是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发展农业旅游。

1、生态农庄的涵义、特点

生态农业旅游指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为主题,依靠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让游客共同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农庄大都在城市近郊的乡村,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山、河、海、菜地、果园等资源开发兴建的集参观农业景观、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

生态农庄的基本特点是:

(一)内容多样化、环保。生态农庄集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但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能通过旅游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差异性等优势。生态农庄旅游主要按地域不同和季节规律推出本区域的主题旅游,避免了旅游景点千遍一律,提升重游率。

(三)体验性强。生态农庄提倡游客参与,游客可以自己亲手种植、采摘以及收获,在亲身体会劳动快乐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常识。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开发生态农庄所需要的土地地价相对城市便宜,生态农庄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环境加以美化和修饰,免去复杂的工程建设,启动资金少。建设生态农庄可以分期投资,逐级开发,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观光项目,或重新包装组合,推陈出新,不停增加新亮点。

2、发展生态农庄的旅游的实际意义

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生态农庄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还可以把生态农业所打造的环境和农民所特有的乡情风俗等无形资产转化为旅游收入。从远景设计研究院的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生态农庄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这样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发展

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打,农业结构不够理想,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而生态农庄在传统旅游六大要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与环保等要索,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问题

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增加乡、村等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增多,相应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必然会增多;再者,随着农民个人收入增多,农民的自我需要的意识会相应增强,同时面对生态农庄对一水、电、住、行等设施的高要求他们会自发地思考用集体筹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说,如果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基础设施,他们必然会自觉维护。

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如今人们对于出游越来越冷静,不再热衷于“黄金周”出游,而是更合理地安排旅游时间与路线,使周边游受到热捧,很多家庭选择周末浏览城市周边的山山水水,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和舒畅。生态农庄的开发能满足人们新的需要,是直接刺激、增加旅游业收入的新渠道,能够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生态农庄的开发构想

3.1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

“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农庄旅游区的开发必须遵循旅游区内的自然规律,坚持农庄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强调农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三者的综合发展。

“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

人的因素是生态农庄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人力资源,生态农庄的开发也不会成功。生态农庄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不仅需要懂农业而且需要懂旅游业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适度培养和挖掘。

“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

可持续旅游开发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不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其自然和民俗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培养成一种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远不断利用的基础。

3.2内容构想

根据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出生态农庄开发项目:

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民房,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让旅游者吃、住在农家。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温暖。提供具有完全乡土气息的柴火饭、土猪肉、土鸡、土鸭、土鸡蛋及绿色环保的现摘新鲜蔬菜。展示果品、花卉、蔬菜等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过程,开放成熟的农作物园,让游客人园采摘农作物,享受田园乐趣。临走时还能得到一份自己亲手采摘的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如水源、草源、动物资源等来开展一系列的娱乐体闲活动。

成人教育园主要是让成人在里面学习农业栽种、灌溉知识及一些有用的民俗文化知识。有兴趣的人,还可以自己动手,当一天半天的农民,体验一下田园之乐。儿童教育园可开发理论教育,教育城市的孩子们分辨五谷杂粮,以轻松快乐的气氛给孩子们传播播种、栽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的知识,让他们在思想上牢记粮食来之不易的观念。

4、结束语

打造生态农庄,发展生态旅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正确对待并合理规划。上述项目并不要求在同一个生态农庄中全部存在。只需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项目做出最合理的安排。不贪多求全,选定一个内容做出特色,做出品位,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杜尔伯特县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情况介绍

实施“旅游立县”战略 建设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名

发布时间: 2012-02-18 23:3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手机看新闻

房县人民政府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依神农架,北抵武当山,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江两山”核心板块中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房县把发展旅游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项目和产品开发为重点,以机制和产品创新为动力,旅游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强县”,全县接待游客110.5万人次,同比增长24.4%,实现旅游总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43.6%。短短几年时间,房县旅游亮点频出,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 旅游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产业定位

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立县”战略。一是为加快发展寻求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房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发展仍然不够,为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县委、县政府在分析优势利弊后做出了“多管齐下,主攻旅游”的现实选择。二是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房县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优势不显,而发展旅游业正当其时,极具潜力。把旅游业作为房县未来起飞的平台来培育,既是立足房县区位、资源禀赋作出的战略选择,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三是为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实践证明,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的最佳载体。县委、县政府根据“旅游立县”战略,按照“做大产业,做富农民,做强经济”的要求,对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未来五年,房县将按照“借两山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同两山相融”的思路,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建成近程游客目的地,远程游客集散地。

二、坚持政府主导,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旅游产业列入“工业强县、旅游立县、农业稳县、项目兴县”四大战略之一,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全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全方位抓旅游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先后聘请中国地质大学专家组、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专家组来房县实地考察,编制完成了《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房县旅游政府运营总体策划》以及温泉、野人谷、野人洞、观音洞、九道梁、五台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旅游建设性规划,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三是出台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房县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房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推动全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同时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制定旅游项目开发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资本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发展融资渠道。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预算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专门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强旅游考核。将旅游发展纳入全县目标考核范围,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考核,兑现奖惩。

三、彰显特色优势,实现错位竞争

房县具有良好的区位禀赋、独特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山川。县委、县政府从自身的特色优势出发,扬长避短,使房县在世界两大名山之间的夹缝中脱颖而出。一是深入挖掘“野人”文化。以神秘“野人”发现地——房县野人谷镇为中心,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配套服务设施,野人洞、野人谷景区双双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是高标准推进温泉开发。为将房县温泉打造成吸引“一江两山”游客的振奋点,县委、县政府将温泉区面积扩大至1000亩,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房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6亿元对大温泉进行高起点开发,工程已于2011年9月8日开工建设,计划一年内建成开放老温泉区,三年内建设成国家5A级温泉旅游度假区。三是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房县观音洞、显圣殿两大宗教活动场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观音洞景区由万顺园林工程公司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已成为集朝圣、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是打造吸引“两山”游客的农家特色餐饮地。结合“武神旅游路生态景观工程”、“竹房城镇带”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全县已建成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湖北旅游名村1个,发展农家乐3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60余家,已形成吸引、集聚“两山”游客的农家乐景观带。

四、打破传统思维,提升综合效率

房县县委、县政府结合旅游关联度高的特性,打破传统思维,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着力构筑大旅游格局。一是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房县受地形地貌限制,农业发展一直停留在传统阶段。近年来,通过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特色农业作为旅游产品来经营,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房县木耳、香菇、绞股篮、中药材、茶叶、山野菜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压缩黑木耳、真空包装小花菇已成为最畅销的旅游商品。二是工业围绕旅游选项目。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关停了黄磷、造纸等企业,为发展旅游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选商引资,大力引进低污染、无污染的旅游商品开发企业。投资1.5亿元的房县润田矿泉水开发项目已建成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件。兴祥皇酒厂已建成国内先进的皇酒自动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成为湖北省最大的皇酒生产基地。三是县城围绕旅游建特色。以建设“山水园林旅游城”为目标,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县城改造步伐,大力实施城区绿化工程,加大西河、三道河治理力度,环绕县城建起五级橡皮坝,造就五个人工湖,蓄水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形成了“江南水乡、房陵寻古、柳浪闻莺、唐苑遗风、河畔春晓、半岛烟云”六大景点,兼具城市美化、防洪灌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四大功能;投资近10亿元建设了商业步行街、武当路、天一路、人和路、沿河路和寿康生活广场、商贸城;投资4亿元开发盛世唐城项目,部分项目已投入营运。2012年,将充分发掘房县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中华诗经城、庐陵王城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五、巧做借力文章,打响旅游品牌

为推进房县旅游跨越发展,我县用活用足各类资源要素,认真打好借力发展牌。一是借力“两山”,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与“两山”(武当山、神农架)资源的互补性,着力构筑“武房神”旅游坂块,努力打造交流沟通、互动共赢平台,初步实现了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的对接。目前,房县外来自驾游游客70%来自“两山”。二是借力外资,掀起旅游开发热潮。通过政策拉动、机制创新、宣传发动,房县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011年,全县签约旅游项目6个,签约资金24.8亿元。其中,投资6亿元的大温泉开发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房县封神洞?仙人峡地质公园旅游景区开发、投资10亿元的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投资4.5亿元的维也纳四星级酒店、投资1.5亿元滨湖大酒店(四星级)、投资2亿元的凯旋国际大酒店(四星级)已开工建设,为房县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三是借力节庆,致力打响房县旅游品牌。组织举办了 “房县旅游景区推介会”、“走进房县”旅游采风、景区推介暨旅行社联谊会、旅游服务技能大赛、农家乐饮食大赛、襄樊万人游双野等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诗经文化研讨会暨2010中国(房县)诗经文化旅游节,万人咏诵诗经活动创世界吉尼斯纪录。房县正在由“一江两山”旅游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过渡,来房游客已由十堰市内、湖北省内向外省市扩展。据统计,2011年,全县接待省外游客占来房旅游总量的40%。

近年来,房县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兄弟县市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借此次会议的东风,立足特色,再鼓干劲,再加措施,发挥优势,坚定不移的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努力把房县打造成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第五篇:创建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柴达木绿色明珠

创建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柴达木绿色明珠

一、德令哈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德令哈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建设“青海西部园林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德令哈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4%,植被覆盖率达到28%,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达到6840亩,人均绿地面积达6.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48%,有效地改善了德令哈市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生态环境及城市面貌大为改善,城市水系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体现了“高原山水园林城市”文化特征。2009年德令哈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11年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城市”。

德令哈市“十二五”林业规划为: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城市绿化面积达2.25万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同时,以梭梭、白刺、枸杞为依托,开发林业文化;以可鲁克湖、托素湖、哈拉湖湿地为依托,开发湿地文化。把高原探险、荒漠景观与打造旅游品牌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开发林产品,使林业文化融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促进绿色发展。2011年12月海西州安排部署了柏树山森林地质公园开

发建设有关工作。柏树山位于德令哈市北部,是保存较完整的高原草地、森林、岩石风景旅游区。

二、德令哈市园林绿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用“绿色发展”理念审视德令哈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绿色生态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来衡量,德令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够强。全市森林覆盖率仅达到2.84%,整体生态环境脆弱。

二是城市绿量整体不足且精品少。从国家园林城市主要指标看,人均公共绿地(50万以下人口城市、秦岭淮河以北)国家标准为8.5平方米,德令哈市人均绿地面积为6.4平方米,还差2.4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50万以下人口城市、秦岭淮河以北)国家标准为34%,德令哈市建成区绿地率是28.48%,还差5.54个百分点。绿地的服务功能不健全,特色不明显,特别是部分重点地段的绿化不能突出园林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是园林绿化科研滞后,特别是信息化滞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基本停留在手工城镇绿化作业、经验性作业,缺少定量的技术理论支撑,远未达到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

四是城市水系周边绿化还处于摸索阶段。植物群落的种类选择、构建模式还不够科学,对适于水岸绿化的两栖植物及水生植物研究很少。

五是城市绿化应该淘汰白杨树。德令哈市区还有不少白杨树,应

该逐步被淘汰,换种成其他树种,如圆叶榆等树种。淘汰白杨树首先是因为白杨树属速生树种。生命周期短,栽种三五十年以后,树根和树梢就会出现腐烂干枯的现象,遇到刮风下雨,特别是对于高原地区每年春天还是要经历风沙的洗礼,尤其是沙尘暴,极易造成树枝断裂掉落地面,砸伤过路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其次,白杨树还是一种环境污染源,每逢春季,杨絮纷飞,漫天飘散,无孔不入,不仅有碍呼吸,刺激眼睛,还容易传染疾病,甚至引起不少过敏者病疾复发,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小的危害。全国很多城市都已经逐步淘汰了白杨树。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德令哈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一)搞好生态园林建设规划

立足全省“生态立省”以及海西“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德令哈市市情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研究制定生态园林建设规划和研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可行性。

(二)园林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

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还要注重立体绿化;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2011年格尔木市成功探索出适应高原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垂直绿化方式。在垂直绿化植物品种上选择了浅根、耐贫瘠、耐旱、耐寒的强阳性或强阴性藤本植物,以山荞麦、五叶地锦为主要品种。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立体绿化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城市,其立体绿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市绿化面积。

(三)发挥河流湖泊湿地的优势,加快水系恢复保护及环境整治

首先是发挥巴音河穿城而过的优势,在市区南面的开阔地,建设大面积的水上公园,营造湖城景观。在注重陆生植物的同时,进行两栖及水生植物的可行性研究。大力增加水面面积,这对市区绿化美化和改善市区小气候都有帮助。其次是实施湖泊湿地的保护与治理。对戈壁到克鲁克湖的沼泽地带(湿地)实施整治(有20多公里的河段)。建设湿地公园和自然湿地保护区。

(四)适地适树,以乡土植物为主

首先本地植物经历了几万年的洗礼,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是最好的植树品种。如在草坪上可以试验种植本地植物厥麻来代替草。厥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抗旱、抗寒、粗放管理,整个植株呈粗网状平铺在地面上,非常美观而无需人工修剪。其次是继续引进适合德令哈地区生长的优良园林植物,丰富园林绿化景观。

(五)以绿量为主,大力提高绿色覆盖

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提倡小的街头公园、绿地、广场、乔灌花草合理搭配;逐步完善城市环城路绿化,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形成环城生态带;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突出朴素、自然、简洁的风格,形成德令哈高原园林特色。

(六)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在改革创新上积极突破。一是要全面拆墙透绿。拆墙透绿,拆掉的是围墙,拉近的是机关

单位与百姓的距离。拆墙透绿工程既是创建园林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志。同时,拆墙透绿工程还有效地防止实墙上张贴非法小广告,杜绝了市民在实墙边角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现象。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全市“园林单位” 要占60%以上,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二是要增强市民的生态意识。要广泛开展园林化单位、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这对在市民中形成爱绿、护绿的习惯,进而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要改革创新。要积极改革城市园林绿化体制,推行政事剥离、企事剥离、管养剥离,将城市园林绿化中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具体业务相剥离,通过深化城市园林绿化体制改革,达到既提高管理效能,又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

四是要健全并严格落实园林绿化规章。确定绿地范围控制线,实行“绿色图章”、“绿地认养”和“绿线”“冠名权”制度。建立以综合管理为骨干,属地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绿地认养制,严格落实门前四包和社区绿化责任制,严肃查处毁绿行为。

五是要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积极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施管理和指导,落实城市绿化规划,检查评估绿化项目,逐步形成以城市政府为主导的、各方参与、地企

联建的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和提高园林绿化成果。

作者姓名:罗永红

电子信箱:hxdx_lyh@163.com

下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摘要: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建立,50余年在塞罕坝人的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精品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精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宁夏中宁赛马水泥有限公司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很高兴代表宁夏中宁赛马水泥有限公司就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作发言汇报,并对与......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乡镇

    文章标题: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乡镇我们__镇的工业经济结构以纺织印染等资源型基础产业为主,能耗相对较高,年需消耗电57902万千瓦,原煤75.2万吨,水7377万立方米,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打造绿色矿山助推域经济绿色发展

    打造“绿色矿山” 助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桂林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发言材料 兴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黄 钦 2017年11月1日 尊敬的彭代元副市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

    全力推进大森林建设 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全力推进大森林建设 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褚银良调研大森林建设昨日上午,县委副书记、县长褚银良,副县长邬汝跃对我县大森林建设进行了调研。褚银良在调研时指出,大森林建设是县委......

    打造绿色引擎 驱动转型发展(201303)5篇

    打造绿色引擎驱动转型发展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这是全球大势所趋,是我国基本国策,是转......

    推进绿色发展,打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

    开展打造宜居宜业最优环境大讨论心得体会----推进绿色发展,打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通过学习《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九江市委十一届六次(扩大)会议精神》,瑞......

    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5篇范文

    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与黑河市被定位为生态旅游类城市。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新形势下,生态旅游业是最具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