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地信访案件引发不稳定因素原因及对策探析
涉地信访案件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国家提倡节约集约用地和执行严格的产业政策,土地闸门紧缩,加之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由此涉及的土地征收、补偿安臵、权属纠纷、非法买卖、非法占地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农村涉地信访案件不断增多,并且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及时解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信访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认真做好农村涉地信访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保障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涉地信访案件的特点
(一)涉地矛盾多
当今涉及土地的矛盾多。以前农村土地纠纷大多为邻里建房矛盾以及土地界限纠纷,而如今土地矛盾涉及到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补偿安臵、权属纠纷、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等,涉及面广,利益交织复杂,矛盾纠纷多。由此引发的涉地信访案件呈现“六多”态势,即:案件数量多,重信重访多,越级上访多,集体上访多,老案旧案多,历史遗留问题多。这些案件若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引发系列矛盾,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群众要求高
群众的期望值高。涉地上访中反映的问题既有不尽合理的诉求,也有合理的诉求。有的信访人认为“大闹大解决, 小 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尤其是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国企改制等群体性上访事件, 往往涉及较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有些人企图通过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获取更大的利益。有的信访人为满足私欲, 往往利用一些小问题借题发挥或趁火打劫, 煽动群众, 散布谣言, 蛊惑人心, 制造事端, 致使群体性上访事件越闹越大, 甚至以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相要挟, 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特别是那些熟悉土地法律法规的上访老户,对处理程序和结果要求更高。
(三)处理难度大
处理涉地信访案件的难度较其它信访案件大。由于社会转型期群体利益矛盾以及政府对公众利益决策的失误和偏差,政府职能部门集中执法等因素,引发涉地上访数量增多。涉地上访案件上访当事人对土地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多数在上访前做了仔细的研究,更有一部分人在咨询了法律工作者的情况下来访,在上访材料中直接引用了相关法律条款,体现了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群众在上访时往往情绪激动、行为过激、提出要求过高,重复上访、回访率也较高,处理这类上访案件的难度大。
二、涉地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
(一)法制观念增强
通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群众把信访作为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之一。群众之所以选择信访这种方式,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其次各级党委、政府不断重视和加 2 大土地市场清理整顿、保护耕地和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工作力度,新闻媒体持续的正反面宣传和广泛报道,使土地管理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再者是信访的方式灵活方便,容易实施,没有司法诉讼严格规范的程序性、终结性要求;最后就是信访成本低廉,不需要什么费用。所以,群众基本上都是希望通过信访解决问题,而极少寻求司法程序解决。
(二)心理上“不平衡”
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引发心理“不平衡”。一方面征地拆迁多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公共建设需要,因此是一个不间断而长期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其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也不断提高。但农民从自身朴素的同地同价观念出发,认为同村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就应该同价,因而早期被征地拆迁的农民在对比现行补偿标准后,往往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频频以信访方式表达政府应追加补偿的诉求。但新政策只能调整今后而不能溯及既往。另一方面,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虽然按国家标准给予赔偿和安臵,但仍然有些户主感到自己吃亏,这些人认为现在城市一亩土地出让可拍到几百万,自己所得的补偿只是个零头,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个别户主不但成了钉子户,也成了涉地信访专业户。此外,不同区域同地类之间的补偿差异也会造成“不平衡”心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更新与土地利用现实性之间存在差异,同一地类不同区域的地块可能导致同类不同价,因而导致信访。
(三)非法占地严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的拉动,土地需求旺盛,“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对“三农”问题尤其是土地使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高度重视,加之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土地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土地市场上形成了空前的高压。但高压政策在某些地方并没有十分有效地遏制非法占地行为的发生,在高利润的诱导下,某些组织和个人臵国家的土地法律于不顾,铤而走险,巧立名目,侵占耕地,形成非法占地事实,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四)基层工作薄弱
在实际中,有一大部分涉地信访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协调解决。但是由于一些村集体组织不健全或者是没有充分发挥功能,少数基层干部瞻前顾后,不敢接触矛盾、化解矛盾,不敢勇于承担责任,不敢接受挑战,一出现问题就往国土资源部门或县级政府推,使得一些并不复杂的信访问题上升到县级政府,问题由小变大,情况由简单变复杂,引发不稳定因素,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信访工作压力。
(五)幕后组织操纵
个别上访“专业户”组织操纵信访。当前,存在个别上访“专业户”组织操纵村民上访。这些人多是农村社会中的活跃分子,有一定的活动和组织能力。他们多以上访作为“生计”,在农村鼓动农民“集资”上访,组织农民集体上访。4 上访过程中为达到个人目的,有的胡搅蛮缠,强词夺理;有的甚至还背后组织煽动群众围堵政府机关,扰乱办公秩序,对此处理和协调劝返通常很难。这些人的产生,对于集体访、重复访以及群体性事件数量的上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社会的稳定工作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六)政府诚信缺失
纵观目前的涉地信访活动,面临着许多困境。有的地方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采取各种手段消除来自上级的压力,但这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销号”、“截访”损害了信访人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贿买”、“收买”,将各种复杂的现实矛盾转化为庸俗的经济问题,破坏了信访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信访本是为密切联系群众,现在却将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看成是不稳定因素;信访本是为了落实宪法赋予群众的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现在却在花钱稳控中损害了信访人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花钱买来的稳定是假象,它不利于中央真正了解基层的情况,“贿买”、“收买”信访人在一定程度是上提高了信访人的期望值,在客观上促使了“信访钉子户”的产生。
三、化解涉地信访案件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氛围。
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好涉地信访工作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使群众对信访问题有正确认识,从而避免群众因对法律、政策的误解而越级上访、重复上访。5 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信访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信访条例》、《国土资源信访规定》等法律法规,练好信访维稳工作的“内功”,为涉地信访维稳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面向社会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每年 “4〃22” 世界地球日、“6〃25” 全国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有利契机,开展较大规模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手机报、板报、普法挂图、横幅等媒体大力宣传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健全信访网络,畅通信访渠道。
当前我们涉地信访网络自上而下是健全的,各级土地管理部门都有专人负责接待和处理涉地信访,从而保证信访渠道的畅通。在具体工作中,首先是领导要高度重视涉地信访工作,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组织专门力量,对已发生群体上访和有可能发生围堵党政机关、阻断交通等集体上访,要集中重点排查,力争从最基层和源头上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化解矛盾。对已经发生的以及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制定工作方案,排出时间表,千方百计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消除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是涉地信访要有专职人员负责,要配备政治素质高,政策理论业务水平强,有强烈的事 6 业心和敬业精神的人担任,要有应对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要不怕吃苦,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第三是畅通的信访渠道,常言说得好:“堵则塞,疏则通”,土地信访和水渠一样,要保持畅通就必须经常去疏通它,要多渠道保持土地信访渠道畅通,设立土地信访意见箱,开通网上土地信访信箱,公布土地信访接待热线电话,建立土地信访登记预约制度,土地信访交办负责制度,完善土地信访处理反馈信息制度,使土地信访在阳光下操作。
(三)转变工作方式,着力化解矛盾。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增强,人性化的接待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土地信访接待人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上访者,因此,在接待上访者时可采取多种方法。一是“五心”接待法,热心接待,耐心倾听,专心记录,细心解释,尽心疏导,从细微之处感动上访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与上访者的距离,可以钝化矛盾。二是政策破解法,把与上访者有关的法律法规逐字逐句地破解给上访者听,让他们吃透精神,真正理解其法律意义,切不可断章取义,增加工作难度。三是换位思考法,从不同角度去做上访者的思想工作,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地为上访者考虑,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不符合规定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四是深入了解法,土地信访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走进矛盾的中心,进行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五是案例借鉴法,通过平时工作中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用类似的案例来教育和启迪上访者,用事 7 实引导和疏导上访者,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处理结果转变上访者,从而杜绝和减少涉地信访。
(四)严格执法监察,加大查处力度。
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是减少和预防土地信访案件发生的根本手段。首先要加强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 时查处违法用地行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信访案件的形成。其次,对土地违法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大强制力度的情况下,要加强与纪检、公安、检察和法院的配合,积极争取司法机关对土地执法的支持与协作,增强土地执法的威慑力。第三,要严格依法行政,不仅要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行为,还要依法处理违法用地责任人,要不畏权势,不怕背景,敢于执法,敢于查处,行政、纪检、经济、刑事等多管齐下,决不留情,真正做到查处一起,解决一起,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信访问题。
(五)创新征地机制,做好社会保障。
要消除涉地信访案件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首先政府在征地时就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位,提高被征地农民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征地工作。创新实施“土地臵换社会保障”的征地补偿模式,返回预留用地。同时要把经济补偿到位,要按照政策标准,不打折扣,及时准确地把征地补偿款发到农民手中。此外,还要把社会保障做到位,为失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就业,真正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严格依法行政,打造诚信政府。
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最具普遍性、复杂性、最棘手的问题,是农村社会矛盾的焦点和诱发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好坏和工作水平的高低。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就会失信于民,引起纠纷。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土地使用许可,包括土地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农村宅基地和工业用地许可等。土地管理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做到监督日常化、制度化,并定期自查整改,不断提高土地行政许可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地信访案件的发生,树立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结束语
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的逐渐提高,涉及土地与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访问题日益突出。科学分析近年来涉地信访的特点和原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有效解决涉地信访案件特别是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对策,对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征地拆迁引发不稳定因素原因及对策浅析
征地拆迁引发不稳定因素原因及对策浅
析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办辖区内征地拆迁项目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几年来,我办辖区内共实施拆迁项目12 个,被拆迁居民 1700余 户,农民400余户,拆迁房屋890栋,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不稳定问题成为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办先后调处各类征地拆迁矛盾纠纷1200余起,总体来看,辖区内各个拆迁项目实施都比较顺利,征地拆迁工作基本稳定,但是征地拆迁中一些遗留的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处理,因此引发群众不断上访,且呈上升势头,成为当前我办最主要信访案源和维稳的主要工作对象。
据调查,2010年,我办有关征地拆迁方面的信访案件有10件次,占全办信访总量的35%,其中属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有8件次。今年1-6月份,因拆迁问题产生的信访有12件次,占全办信访总量的45%,较去年同期上升10%,其中个访8次10人次,群访4次120人次。自去年以来,我办共接劝返因征地拆迁赴省、进京越级上访12次26人次,耗费30余万元。可见,征地拆迁引发的不稳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办的社会稳定,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深入的调研走访和分析,笔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对新形势下信访维稳工作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前因信访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着重关注民生,因人而异,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的历史遗留问题,用群众的观点统领信访维稳问题,真正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确保维稳工作的良性互动,营造长期的稳定和和谐生产、建设和办公环境。
一、当前征地拆迁引发不稳定因素的主要特点
1、协调难度大。
上访群众反映的大多是征地拆迁中的遗留问题,矛盾多,难度大。由于建设中每一个开发项目都是临时组建拆迁机构,在拆迁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征迁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等工程完工,机构解散,人去楼空后,相关责任人员相互推托责任,导致产生的遗留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被征迁群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在求决无门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上访。上级按“属地管理”原则将这些问题交基层部门协调处理,我们认为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对群众反映的此类问题,大都是当时职能部门或政府的行政所为,因一些项目机构是从各个单位临时抽调的人员,我们不是当事人,不了解事情真实情况,有时甚至是连了解情况都不知道要去找哪个部门。既无权去问责事发责任单位,也无能去解决群众诉求,更无力去组织协调处理。所以,我们除了不断的接劝返,就是不断的组织人员和力量按政府交办要求做稳控工作。由于不能直接答复上访群众,也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我们的稳控工作不仅日益乏力,也引发上访人对我们的对抗情绪,导致上访人屡屡越级上访现象的发生。如辖区内双江街居民蒋某,以反映2006年火车站广场扩建拆迁时对其补偿安臵不合理为由而长期上访不息,按“属地管理”原则,我办成立了专门的包案稳控责任班子,先后赴省、京接劝返其5次7人次,主动向拆迁部门汇报会同协调6次以上,上门与蒋某谈心劝解10余次,但由于蒋某的诉求非我办职能权属所能答复和解决,所以,在我办反复的劝解和稳控多次后,由于问题的不能解决,已引起蒋某对我办工作人员的强烈反感,现蒋某已扬言:“既然我的问题你们解决不了,我不会再听你们的劝解,我要拆迁部门直接和我接触”。今年1-6月份,辖区内因征地拆迁、土地确权等历史问题已引发了5起18人次的赴省、进京越级访。
2、多串联群访。
拆迁安臵工作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拆迁户因共同的利益诉求,为达到共同的目的,极易捆绑成团、串联上访,如火车站广场扩建中的遗留问题已由去年的3起个访发展到今年的5人串联群访。其次是交通路西侧开发后二、三排门面业主的集访,“环北东路”开发时引发的光文社区八、九组150余名村民的集访,娄新高速拆迁户的赴省集访。今年以来,辖区内已发生了3起规模大的集访。
3、重复上访多。
所有这些遗留问题,由于时间跨度长,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查、协调、处理过程,且往往会出现在调查中因客观原因而延误了处理进度;个别上访户私欲心太强,漫天要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服协调;因问题牵涉的范围广、复杂性强、难度大,有关部门一年半载难以处理到位等情况。在问题处理过程中,一些上访群众认为政府是在拖延、敷衍,而产生不满和对抗情绪,不断重复上访。今年以来,辖区内共发生了8起120人次的重复访。其中本级重复访有2起50人次,赴市级重复访有2起50余人次,赴京越级重复访有4起20人次。
二、征地拆迁引发不稳定因素的成因分析
1、补偿标准不够统一。存在同一个地段、同一区块因户籍不同,补偿标准不一样。其次是因个别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公,打“人情牌”的现象,相同条件的拆迁户补偿标准不一致,面积测算标准不一样,造成群众互相攀比,如西郊株六复线移民户之一张某某,反映与他同等区域,拆迁面积比他家要少的其他移民户的补偿要比他高。由此质疑拆迁方少付了他拆迁补偿款,以此为由而上访,至今难以息访。同时,由于拆迁标准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群众普遍反映补偿标准过低,对补偿标准不太认可。
2、行政行为不规范。一是存在政府拆迁部门过于追求征地拆迁效率而忽视程序的正当性和透明性,当拆迁方和被拆迁人在不能及时达成协议时,拆迁方为赶进度而发生随意表态、“强制拆迁”等现象,由此引起被拆迁群众的不满而上访。如今年1月份,光文社区八、九组村名联名到市政府集访,反映2006年“环北东路”修建时,拆迁部门在征地拆迁前没有将征地用途、面积和范围向群众公示,征地审批程序不合法,存在少批多征,先征后批的情况;而且将已征的公益用地用做了商业开发,触犯了群众的利益,拆迁时承诺无房户的宅基地安臵问题至今没有落实,已征的统征地至今闲臵五年等。交通路西侧二、三排门面业主集访反映的也是政府原承诺的前后通道和商业街的规划未落实到位。二是有关管理部门全局观念不强,对一些重点户有畏难情况,不敢管,不想管,使问题久拖不决,引发上访。如辖区内1994年光蓝路开发时,由于没有及时依法处理好移民户李某的安臵问题,致使李某领取了拆迁预付款后又违约不履行拆迁义务,导致光蓝路的开发工作中断。此后到2003年,政府将光蓝路更名为环北西路,另建拆迁机构,继续开发工作,时隔10年后,李某的房屋才按原协议约定拆除,同一个拆迁主体,先后经历两个时期,两个不同的拆迁机构,致使李某在拆迁补偿安臵上层层加码,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多次协调无果后,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导致该问题至今8年了仍未处理好,引发李某不断上访。
3、政策法规与现实存在滞后现象。随着城镇拆迁总量的增大,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房价节节攀升。而相应的政策法规却未能依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存在拆迁标准与实际的房地产价格脱节。当前,群众上访的焦点就是拆迁补偿标准与现有市场物价差距太大,反映政府部门低价征收,高价卖出,导致被拆迁群众因感觉利益失衡而上访。如2006年“环北东路”修建时,实施的仍是娄发[2003]29号拆迁补偿标准,但被拆迁居民参与政府利益分配的愿望十分强烈。据了解,我市现行的拆迁补偿标准仍是娄市[2008]3号文件,对比2008年的建房工价为70-80元/天,现在是100-120元/天为例,群众重新建房的物价成本显然要高出很多,由此也引发移民户要求政府补偿建房物价差。同时,在征地拆迁方面有些规定没有完全依照上级相关规定来执行,与上面政策有不符之处,而随着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加强,维权意识也越来越浓,由此也引发群众的诸多诉求。
4、失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被拆迁农民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一些年龄大、文化低、无技能的拆迁户难以找到工作,由于实行一次性货币补偿安臵,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生活出现困难,却又得不到帮扶或救济,“坐吃山空”后,又只好回过头来找政府。如不久前,新新社区西郊居委会100余户失地农民代表到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名上书,反映顺鑫公司转产后他们失业,要求政府重新安臵就业。近两年,辖区内因娄新高速公路和污水治理工程的建设,已产生失地农民20余
户,但这部分农民的社会保障目前没有及时跟进。
5、部分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个别拆迁户为了追求安臵利益最大化,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拒不按合同履行拆迁协议,因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不断上访。如株六复线中的个别拆迁户,领取了拆迁安臵费后,以安臵补偿不合理为由不如期腾出老房,一直居住至今,还要求安臵新的地基。其次是个别上访户对政策一知半解,总以为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提出问题层层加码,又听不得半点解释,三番五次的重复上访,牵涉领导精力,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如火车站广场扩建拆迁问题而引发的老上访户蒋某,动不动就越级进京上访、告“洋状”。
四、关于做好征地拆迁稳定工作的对策建议
征地拆迁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征地拆迁稳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定团结大好局面。
1、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建立和实行征地拆迁维稳风险评估制度,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和完善规范、科学的拆迁风险评估体系,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结构等因素,对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公开评定估算,将评估结果作为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协商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的依据。在实施征拆工作前,向群众公开拆迁许可证、审批程序、拆迁管理收费标准以及拆迁投诉渠道。将征地用途、面积和范围告知群众,使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工作臵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让群众充分了解拆迁政策,既能理解和支持城镇建设,又能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建设项目意见书增加信访维稳事项评估的内容,对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充分估计,并提出处臵意见和措施,及时处理征地拆迁群众信访,防止出现老的征迁问题没处理好,又出现新的拆迁信访问题。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稳定风险问题进行预警评估,事先对周边的人文环境、社情、民意等作详细了解,通过公告、听证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研究分析可能出现的维稳信访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警评估。三是组织专门力量,对拆迁项目包括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拆迁项目、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拆迁项目集中进行排查,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上访的拆迁项目重点排查,力争从最基层和源头上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隐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对排查出的问题和隐患,拆迁主管部门要主动与维稳等部门沟通情况,逐一分析原因,研究化解对策,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2、以人为本,逐步健全和完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扶持、统筹发展四位一体的征地拆迁安臵格局,解决拆迁户的后顾之忧。农民失地后今后生活靠什么?怎样实现自主就业是被拆迁农民最关心、担忧的两大问题,也是政府做好拆迁安臵工作的两个关键,所以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大财政、银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开发商的作用,通过土地开发利用,盘活土地资源,多方位筹集资金,为失地农民拓展更多的就业渠道。要逐步完善“三条保障”线,一是推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引导失地农民参加社保,便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二是探索建立学历教育、医疗、丧葬和其他特殊补助机制,并逐步提高标准;三是推行生产就业发展保障机制,创建“失地农民人力资源数据库”,长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失地待业青年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建立就业扶持机制,支持失地农民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加大力度,妥善处臵拆迁遗留问题。事关征地无小事,利关农民大如天,为使“土地征得下,群众迁得出,房屋拆得掉,生活有保障。”拆迁安臵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处理难度大,群众反映强烈,此类问题久拖不决,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要制定稳定工作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拆迁群体性事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依法妥善处理。在处理问题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对遗留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针对遗留问题的不同情况,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制定解决遗留问题的实施方案,落实配套措施,实行目标管理,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逐一化解。对当前存在的遗留问题,要本着既尊重事实,又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妥善处理。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挂帅的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处理领导小组,由涉及到的相关单位、部门为成员单位,共同来协调处理这些存在的遗留问题,以确保所有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尽量予以解决,对提出不合理要求,且无理重复上访的,按照市里有关信访案件包案处理的有关规定,确定为无理上访,坚决予以打击处理。
第三篇:信访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
信访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
一、排查内容
1、正在酝酿中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问题:
2、已经处理,但信访人不服或仍不稳定的“三访”案件和重复信、联名信;
3、本发生的集体上访和影响较大的异常信访、紧急信访事项;
4、涉及上级重大政策调整改制等有可能诱发上访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其他信访隐患问题。
二、排查程序
1、信访不安定因素坚持每周排查一次,重要时期每天排查一次。
2、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填写《信访不安定因素登记表》,实行台帐管理。
3、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分轻缓急程度,落实责任人,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4、对可能发生的集体信访,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落实严密监控措施,做到本单位发生的问题解决不出本单位,本系统发生的问题解决不出本系统。
5、认真坚持信访信息报告制度。一般信息每月25日前向
区信访局报告一次,重要时期每天一报,重大信息随时报告。
6、为强化信息报告的责任,一般信息应由分管领导签字,重要的信息应由主要领导签字,然后加盖公章上报。
**社区居民委员会
**-**-**
第四篇: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建设和谐新农村
区信访局副局长 刘庆华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农民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反映农村各种问题的信访呈上升趋势。如何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当前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博山区的实际,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我区农村信访反映的基本问题
今年1-10月份区信访局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961件批,同比下降15.3%,其中接待来访852起6136人次,同比分别下降8.8%和上升39%,其中有关农村的信访问题172起662人次,分别占20%和10.8%。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因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整理等引发的信访问题。此类信访反映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不一致,同类级差的土地,由于用地的项目不同出现不同的征地价格,而且价格
差距很大,同样的失地农民不同的失地养老保险标准,要求统一标准;二是对各村、组在土地征用政策处理、赔偿分配方案不一致相互攀比,引起集体上访;三是土地征用的有关收支帐目及安臵赔偿的政策不够公开,村民对村提留少数的土地征用费、赔偿标准、分配方案有异议,要求公开赔偿安臵政策、公布征用款数额及分配方案等。
(二)村级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此类信访主要反映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侵占、挪用公款;二是作风粗暴、独断专行、失职、渎职;三是铺张浪费、挥霍公款;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打击报复。
(三)违章建筑、道路纠纷及建房问题。引发此类信访的原因:一是镇、村及有关部门在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二是调处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问题久拖不决;三是农民建房处理相邻关系难;四是部分村村镇规划不明确或不按规划审批建房等。
(四)村委会换届选举遗留问题。此类信访反映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选举过程中有违反选举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二是威胁、贿选问题,利用社会上的黑势力对村民进行威胁,使之不能正常选举;三是新上任的村委会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人认为可以脱离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向村支部发难,制造事端,使村两委干部工作不
协调;
(五)历史遗留问题和其他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有:80年代被辞退的民办教师、60年代下放知青、农村电工、乡村医生、原8023部队退役人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伤残人员等军队退役人员,其他问题主要有生活困难,要求救助;民事纠纷及涉法案件等。
二、产生农村信访问题的根本原因。
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多方面的,既有外部方面的原因,又有内部引发的原因,既有现实原因,又有历史原因。但农村大多数信访问题的引发,究其主要原因都与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密切相关,现着重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层干群关系不和谐。这是引发当前基层信访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干部方面的原因。(1)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较差,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吃、拿、卡、要。对村集体项目不公开招投标,优亲厚友,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有关款项分配、处理村民一些纠纷时,不公正、不公平,所有这些都容易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败坏了党风,损害了
党在农村的形象,从农民反映村干部问题的情况看,相当部分都有村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因此,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是引起群众不相信干部,农村干部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2)干部在决策时不民主、不科学、不按程序办事、不尊重群众意愿,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如某村在做村公路时,主要村干部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做“书记路”、“主任路”,引发村民多次集体上访。又如,在承包村集体山林时,未经广大村民同意,暗箱操作,引发农民集体上访多次,最后以终止合同才平息。(3)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法制观念淡薄,独断专行,民主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对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有些甚至借机公报私仇,进一步激化了干群矛盾。有的法制观念淡薄,仗势殴打群众,欺压百姓。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议事不民主,个人说了算,给班子内部不团结留下隐患等。(4)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村干部乱吃喝、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有的村级财务多年不清理、不公开或虽公开但流于形式,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虽有财务制度但没有认真执行,形同虚设。如各级政府都明文规定取消村组招待费,但这项财务制度有部分村没有执行到位,缺乏相互监督,使村级财务呈失控状态,群众对干部在财务上的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进一步使干群之间形成互不信任、有隔阂的状况。(5)乱收费,无故加重农民负担。主要是在农民审批建房时,违反规定乱收费,群众对此虽
有意见,但因有求于村,只能无奈交款。(6)一些村干部自身不过硬,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恶化了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有的自己带头拖欠村集体的承包款,有的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参与赌博,生活作风不检点等,使自己在群众中没有威信,说话没有份量,难以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有的在与村民发生个人利益的纠纷时,思想上存在着误区,以为自己有权有势,不管有理无理别人就要让他三分,不然自己就没有面子,一副“土皇帝”的样子,不注意以平等的身份,以理服人的方式处理与群众之间关系,这样虽然自己占了上风,但却失去了群众,积下了矛盾。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方面原因:(1)纵容村干部,少数甚至不讲原则地维护村干部的利益和声誉。在下村工作和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在一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在村干部做错事时,不敢大胆提出批评意见,听之任之,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少数乡镇干部甚至与村干部同出一辙,结成共同利益,这样,不仅使上级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下降,也使自己的权威和对村干部的调控能力下降,致使一些村干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导致一些村的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2)在村主要干
部选拔、村级班子组合、搭配等方面把关不严。如在用人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惯于将一些以为有魄力,但思想道德素质不太好的“强人”选进村领导班子,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压制村里的一些“刁民”,使工作能顺利开展。但这类人往往在群众中缺乏感召力,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工作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极易得罪群众,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虽然群众慑于其权威,敢怒不敢言,但一旦群众的承受力超过一定限度,加之有外界因素,群众的不满情绪就会爆发,容易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另外,在村级班子搭配和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时,把关不严,出现村干部之间亲连亲、眷连眷,村主要领导和村财会人员是一家的现象,使权力过于集中,给腐败问题的发生带来了隐患,也是群众信访反映的热点之一。
三是群众方面的原因:(1)农村经过2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加之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民从集体中得到的福利和实惠很少,农村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下降,这样,使农民的集体意识淡薄、利己主义的思想增强,客观上给农村干群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2)对村干部的要求过高,考虑问题不够客观,缺乏从整个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要求干部怎么做,一旦干部不那样做,就满腹怨言,怀恨在
心。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3)缺乏一种防微杜渐、时常关心集体的意识。平时一般都不太关心村集体的一些事情,总认为与自己不相干,任凭村干部怎么操作,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敢指出,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缺乏敢于、善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习惯和勇气,给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违法乱纪埋下隐患,往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或忍无可忍时才爆发出来。因此,现在农村上访群众反映村干部问题时,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一来就是反映一大堆的问题,而在平时却一点反映也没有,也就是缺乏防微杜渐,从小事或小问题就开始监督反映的习惯,殊不知如果平时就多关心集体的事务,多一点儿心眼,多给村干部提提意见,多找刺,许多矛盾就不会发展至此。(4)只要权利不要义务。部分村民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或利益的时候,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也是造成基层工作难做、一些社会矛盾难以调处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邻里关系的处理上,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他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在信访过程中,只强调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尽《信访条例》规定的如实、客观、依法上访的义务。
(二)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到位。
随着法制的健全,村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离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离村民的民主参政议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基层的
许多信访问题都与缺乏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很大关系,如村级财务问题,这是基层信访的热点、焦点问题,虽然现在村村实行村务公开,但部份村公开内容过于简单,公开程序不够规范,公开时间不定期,使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当前基层组织的一些决策(如公益事业、山林承包等),往往不经过村民代表以上会议讨论,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村民的利益。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不规范、不到位与村民逐步增强的民主意识产生矛盾,也是造成许多信访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班子内部矛盾引发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部分乡村在农村基层党员发展上把关不严。有的村党支部领导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是把那些有能力、有文化、办事公道、群众信任度较高的年青人培养入党,而是把自己的子女、兄弟、亲属拉入党内。如某村共有党员10名,其中支部书记一家就有5人,村民戏称“家族党”,开支部会,村民戏称“家庭会”。这样就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三种负面后果:一是群众对党支部的公信度低;二是党支部在群众中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调整村支部班子时,回旋余地小、选人面窄。(2)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着使用多、教育管理少的现象,平时只注重布臵工作任务,而轻视抓好村级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
织建设,碰到困难绕道走,造成一些班子内部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致使一些村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村往往就成为信访高发村。(3)部分村“两委”在运作方面关系还未理顺,影响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稳定。影响村“两委”班子工作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一是“两委”班子运作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不规范,有的虽有制度但没有执行到位;二是村党支部长期包揽村里大小事务的思维定势一下子难以改变,对村委会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时存在着不支持态度或怕失权的心理;三是村委会,特别是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不尊重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总以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公信度比村支部领导高,往往脱离村支部开展工作。如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经村民公推直选后,脱离党支部领导,召开村民大会,决定村中大事,将村支部排斥在村民的自治权之外,加深村“两委”之间的矛盾;四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自身目的或宗族、派性利益,从中挑拨村“两委”班子的矛盾。
三、化解农村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首先,要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的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
没有为自己谋私的权利,否则就会失去群众对你的信任,丧失你手中的权力。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时提醒自己“为什么当官、为谁当官、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群众才能把自己当亲人,干群鱼水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干部在群众当中的感召力和疑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有资格有本钱处理好农村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作风不民主,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是导致一些干部好事办砸、处事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干部民主意识教育,使干部真正懂得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是干部正确决策,办好实事的必备前提;二是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办事处理问题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本质和矛盾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妥善处理;三是要提倡严于律已宽于待人的好品质好作风,干部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群众做到的,不但自己带头做到,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家人和亲属也要先做到,干部身教重于言教的表率作用,就能在群众中形成无形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多数群众也会自觉跟进,即使少数群众一时想不通,干部能采取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做工作,也容易使其思想转化,不会导致干群关系恶化的局面;四是要重用作风民主务实、办事公道、廉洁勤政的干部,形成一种好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首先,要加强四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受理、民主监督)两公开(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推进力度。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普遍实行了村民委员会直选;二是初步推行了村务财务公开;三是积极探索出台了一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相关制度措施。但还存在不少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应着重做到三点:(1)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上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把关,对未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多数同意的重大决策,不准村级组织随意实施。为保障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利落到实处,建立重大决策上级党委、政府审核制度。对未经审核随意实施,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对其它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也要经过集体讨论,决不能个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2)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工作。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
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要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的力度,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要建立完善村务公开的运行机制,确保村务公开健康正常开展,切忌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实行村帐乡管后,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注意加强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功能,通过民主推选,将办事公道、群众公认、懂财务的人推选到民主理财小组,改变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干部指定,使第一道监督关口流于形式的局面。同时,建立村主要干部届中、离任审计制度。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普法教育。基层民主政治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密不可分。民主的顺利推进要靠法制来保证,更需要知法懂法的干部群众来实行。因此,必需把加强普法教育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应重点抓好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治安处罚条例、信访条例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自己民主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特别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自己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时,必需承担法律规定的相应义务,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有义务没有权利,都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基本原则。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疑聚
力、战斗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农村大量的信访矛盾大多发生在基层,能不能把矛盾化解在前、化解在小、化解在始发地,主要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疑聚力、战斗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一些农村矛盾多问题多越级上访多,仔细分析都与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不力有关。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这才是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治本之策。抓好基层组织应从五个方面着手:(1)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它作为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牛鼻子工作来抓,切实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办法新路子。(2)乡镇领导要深入到问题多的村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花大力气整治,尽快扭转被动局面。(3)规范农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套班子的运作机制,妥善处理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与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之间的关系,使两套班子能相互尊重各负其责,团结协调地开展工作。(4)加强动态管理,防范于未燃。要切实改变对基层干部重使用、轻教育管理的情况,平时要及时撑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和班子内部的运行情况,发现干部有情绪有思想疙瘩或班子内部有矛盾,要及时去做工作,把矛盾解决在始发阶段,达到防范在前、化解在小的目的。(5)
乡镇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把好关,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作风民主务实、有开拓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配到班子中,改变部分领导凭个人关系、好恶、印象来提拔使用干部的现象。在发展党员时要为村党支部把好关,避免出现一个村党员都是亲连亲、眷连眷的现象发生,切实把有素质群众公认的年青人发展入党,为支部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要靠外部环境(如政策法律的完善)的改善,又要靠各级领导重视信访工作,使信访工作做到组织、制度、责任三落实,信访问题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疑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的信访问题,从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第五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目前日渐增多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已成为困扰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突出问题,因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建立,原先固有的利益格局和社会收入分配模式已彻底打破,我国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利益冲突加剧。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作为解决矛盾纠纷最终裁决者的人民法院,每年的受案量在急剧增加,相应的各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也接踵而至。因此全面理清新形势下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趋势,从而及时加以应对,成为人民法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笔者以自己所在的宁安法院为例,具体分析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特点和原因
1、信访案件的特点
在宁安法院所有的信访案件中,有50%左右是行政强制执行案件(拆迁补偿纠纷案件),有20%是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10%是土地纠纷案件,10%是劳动合同纠纷案件,10%是其它情形引发的上访案件,这些案件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时间漫长,年代久远。当事人反映问题所涉案件时间跨度过长,有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判决、调解案件,当时的办案人员或调离,或退休,有些卷宗材料不全面,有的证人或涉案人都已经去世,难以查证。宁安法院涉及此类的案件达10件,因此要想平息此类信访案件难度极大。
二是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我们宁安法院有多起案件已经过一审、二审、再审,甚至案件已经在省院被驳回再审申请达2次,办案人员数易其人,对此类案件便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接手,责任部门难以确定;有些案件一审在中院、高院或外地法院,这些部门负责解决问题,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上访人居住地的基层法院负责稳控,“两层皮”现象时常出现。
三是联合上访、制造声势。有些信访案件的当事人为扩大事态,制造声势,相互串联,群体上访。特别是一些上访老户,由于其不合理的诉求难以实现,便大多采取这一形式以虚张声势。
四是漫天要价,捕风捉影。有些行政拆迁案件,责任已经分清,补偿费用在公平的基础上已经到位,但一部分当事人仍不依不饶,漫天要价,随意性极大,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几百万,因其要求毫无根据,相对方不可能予以接受,所以无法解决。
五是上访要挟,动辄越级。有些信访当事人由于其无理要求难以满足,于是动辄便以进京入省上访相要挟,以此向法院或政府部门施加压力,实现其非法利益。
六是不讲信誉,趁机敛财。有的案件问题不大,损失不多,为了平息信访,经过法院或相关部门的主持调解,已经达成协议且已履行完毕,有的甚至是政府部门为了平息信访,不惜“花钱买平安”。但上访人当时承诺息诉罢访,但拿到钱后不久,便又旧事重提,再次上访,企图再获补偿。
七是无赖心态,投机心理。有的案件当事人为达到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目的,大耍无赖。不分时间、地点、场所死缠硬磨、无理吵闹,以此来消耗另一方当事人的诉讼锐气,以达到对方让步或妥协的目的。
八是年高身残,故意闹访。有的上访人自恃年岁已高或者身患残疾,更是有恃无恐,极尽搅访、闹访之能事,在自己无理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到法院见人就骂,只要有人予以制止,或大打出手,或趁机诬陷法官。并抓住法院难以对这些弱势群体采取强制措施的心理,更是天天搅闹,以期达到其无理目的。九是借助网络,恶意诋毁。有的无理上访人在层层上访均被驳回以后,便借助网络博客或发帖到网上,故意杜撰大量不实内容对法官和法院进行肆意的污辱诋毁,从而蒙骗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使法官、法院形象受到的极大的影响。
2、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突出集中在当事人自身原因、法院原因及社会原因三个方面。
一是当事人自身的原因。第一、片面认识、固执思想而导致的缠访缠诉。我国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变得复杂和多样化,导致当事人对法律误解或者偏执,再受中国“官大一级好办事”等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上访机关级别越高,问题解决的越快,不论性质大小,就一概越级上访。同时对基层法院不信任,凭主观臆断和自己利益的需求生搬硬套案例,偏听偏信,当自身的诉求没有实现,就固执地认为执法人员存在违法办案的现象。而且对法院的接访、解释、劝说工作也持怀疑态度。这些因素是造成涉诉上访和缠访的原动力。
第二、私权主义膨胀,个人利益至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私有观念深入人心而且完全暴露出来,对财产权、人身权等权利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当私有权利将要失去时,则不择手段企图竭力挽回,并且对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也会千方百计地据有。
第三、歪曲事实,故意缠诉。有部分当事人明知案件处理没有问题,但其深谙上访之道,其上访的目的主要是抓住了法院求稳定、急于息诉罢访的心理,故意歪曲事实,或故意提高应得利益。还有的个别上访者纯属无理取闹,“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便成了信访者信奉的教条。有的成为“职业上访人”,影响恶劣。有的信访当事人认为上诉要交纳上诉费用,而上访至少要节约了诉讼成本和代理成本,有时并可获取额外利益,因而有些当事人对判决不服时便坚持不懈地上访,却不愿意通过上诉等正确途径来解决问题。二是法院自身存在的原因。第一、法官业务素质不高,释法说理的能力不强。有的法官不能正确充分地行使释明权,对当事人的诉讼风险没有告知,举证责任划分不明,驾驭庭审的能力不强,造成当事人对其诉讼权利的行使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很容易导致当事人对法院审判过程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第二、个别法官执法不严、裁判不公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甚至仍然没有抵御住“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困扰,这客观上造成了法院公信力下降。
第三、立案审查不严、把关不细。有些不属法院管辖的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却得到立案,导致案件法院不能处理而引发当事人的上访。
第四、部分干警执法作风不高、执法态度不端。缺乏“执法为民”、“热情服务”的理念,对待信访当事人冷、横、硬、冲、烦,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解释、细致说明。导致当事人的不满而引发上访。
第五、对待群众的诉求不负责任,得过且过。在执法过程中片面追求法律效果,忽视社会效果和安定和谐,有的甚至机械执法、单纯办案、盲目裁判。由此造成当事人的对立和不满。
第六、部分法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特别是“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理念没有充分树立,在审判工作中不注重做深入细致的调解工作,不能做到案结事了、定分止终、胜败皆服。
第七、部分法官能动司法意识、平民法官意识没有充分树立。有的法官现在习惯于座堂办案的方式,全然不闻不问当事人的诉讼能力和水平,机械坚持“当事人举证主义原则”,办案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风俗习惯、把握社情民意,导致案结事不了。有的法官仍然高高在上,不能设身处地化解纠纷,就地解决矛盾。从而不自觉地拉大了与百姓距离、疏远了同基层群众的感情,必然导致当事人的不信服。三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第一、目前的诉讼代理领域管理不规范,治理不严肃。有些所谓的法律工作者缺失职业道德。有些甚至没有任何的法律代理资质,纯粹为了利益驱动,只要当事人肯出钱,这些人便可以无视法律和道德底线,敢于做违法律、昧良心的事。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民代理人出于利益考虑,在盲目承诺包打官司而没有胜诉后,便给出与法院裁判结果不一致的解释,而且这些解释恰恰迎合当事人的求胜心态和利益需求,于是激发当事人上访告状。有的甚至直接唆使当事人越级上访。
第二、对非正常上访重案件交办,轻依法处理,是引发大规模上访的又一原因。一些上访老户通过越级上访形式来寻求法律之外的利益和目的,以进京上访等非正常上访来要挟人民法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诉讼进程,对诉求更是漫天要价。对这些上访人的无理要求,上级信访部门只注重交办、转办,只要求“人要接回,事要解决”。没有给他们以明确的答复,使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要求有道理,于是心存侥幸,有的甚至更坚定上访的信念。因此给息访控访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第三、对非正常上访当事人缺少严肃的处罚机制。无理进京、告洋状、冲击国家机关都属非正常上访行为,是违反《信访条例》的不正当信访行为,应该予以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而目前没有具体的处罚原则和有力的处罚措施,只是对涉访的单位和领导加大处理力度,有的甚至被追究领导责任,这给上访人造成了一种错误导向,从而更加频繁进京非正常上访,其他上访人也形成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不管有理无理,只要能进京登记,造成社会影响,引起中央有关部门重视,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在客观上导致“能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不正常状态,造成又一社会不正常现象出现。
第四、社会救济和补偿机制欠缺。有的案件被执行人生活困难,无力履行生效判决,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于是一切怨气全部归于法院,因而到处上访,而法院资金又十分有限,难以对当事人实行有效经济救助,造成当事人上访难以平息。
二、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信访接待机制。实行院领导轮流带班接访制度,切实做到有访必接、接访必果,通过领导接访,规范信访秩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目前我们宁安法院已建立起五级接访制度,即办案人、庭长、信访办、主管院长、院长五级接访,达到了层层把关、层层负责,多角度审查和解决当事人反映的问题。
2、实行预约联合接访制度。对信访案件采取预约联合接访措施,变信访被动为主动,扭转法院被信访人牵着走的局面;变上访为“下访”,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法院解决问题的决心;变单打独斗为多员参与,提高解决信访问题的效率;变一判了之为定分止争、案结事了,更新办案人员司法理念;变越级信访为基层解决,降低信访工作成本。我们宁安法院近年探索实行了紧紧依靠市委,以法院为主体,乡镇、社区、村屯、派出所协作配合的“4+1”信访稳控体系,在全市形成涉诉信访联动稳控大格局。几年来我院没有出现一起新的进京入省信访案件,3、推行信访案件终身负责制。凡是信访案件,原承办法官必须做好息诉和稳控工作,不得因本人工作岗位变化而推托,不得因调动、退休、辞退等原因而免责。
4、建立完善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要层层签订信访工作责任状,对信访工作不力的单位各个人实行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严格奖惩办法,奖优罚劣。
5、树立“三个理念”,突出源头治访。引导广大法官牢固树立人民法官为人民理念、大调解理念、平官法官理念,把法律效果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人翁。
从2007年开始,我们宁安法院提出并全面推行了“民生审判工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巡回审理办案制度、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金桂兰办案方法、构建村、乡(镇)、庭三级调解网络,形成人民法庭、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基层调解组织、乡镇党委政府“五点一线”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体系,确保社会矛盾纠纷平息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今年我们又全面推行了“大调解工作格局”,整合一切力量,挖掘一切潜能,加大调解结案工作力度,从源头上控制了信访问题的出现。
6、公开公正、赢得信赖。大力推行阳光审判、阳光执行、断案说法、辩法析理、判后释疑活动,让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服气,大幅提高息诉服判率,减少乃至杜绝信访案件的发生。
2009年开始我们宁安法院为提出打造“公信法院”目标,实行审判执行工作“十大公开”,全面实行立案公开、承办法官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庭审公开、执行案件公开、法律文书公开、信访问题公开、司法鉴定公开、审判纪律公开、处理结果公开,真正将法院的全部工作置于社会的全方位监督之下,实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廉洁,以公开促公信,由此也打消了当事人无端猜疑,减少了信访问题的出现。
7、固定证据,依法治访。对那些借上访制造事端、告洋状、闹事敛财、图谋生利的违法上访人和所谓代理人,要坚决依法予以打击。国家应成立专门的打击违法上访工作机构,明确职能、赋予职权,对一些违法上访人予以密切关注,仔细审查所涉案件质量,认真考量上访动机,细致考察上访行为,切实做到准确定性。同时要固定证据,依法打击。在定性后,要随时固定证据,以涉嫌敲诈勒索罪、扰乱社会秩序罪、诽谤罪等相应罪名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按照从严、从快、从准的原则,予以严厉打击,以儆效尤。
8、要建立信访困难当事人补助基金。由政府牵头,财政出资,建立信访问题补助基金,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对困难当事人予以适当经济补助,使公平正义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