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动产权登记改革下的公证问题研究
不动产权登记改革下的公证问题研究
摘要 全国统一不动产权登记,大力推动不动产权登记制度重大改革。其背景非常深远,且在公证模式上还有很强的选择性。通过当前不动产登记的风险评估和公证的风险防控优势,提出四点强化不动产权登记的公证建议,即完善不动产物权变动公证制度的立法、公证机构的自身建设、公证监督机制和公证赔偿机制建设,以提升公证在不动产权登记制度中的充分运用,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
关键词:不动产权登记;公证;交易安全
我国《公证法》出台后,公证在事前介入不动产登记,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也有所体现,公证作用的重要性更印证了公证在不动产登记中大有可为的客观状态。公证介入不动产登记审查,一方面可以对双方的法律行为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可以见证整个交易的过程,进行服务性的引导。
一、不动产权登记中实施公证背景和公证模式
目前,我国的公证从某种程度上还是在交易行为完成后,对有关的法律事实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很少涉及交易过程的具体细节。这种审查的流程,不能显现公证的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公证在不动产登记变动过程中的作用。
具体的公证模式一般有三种: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自愿公证和公证前置审查。首先,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的公证模式在于公证机构的行业特性,该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公权力对私权力的干涉,公证从业人员的队伍可以胜任不动产登记的审查工作,不浪费更多的社会资源。其次,公证不强制介入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公证是当事人的自愿行为。该种模式的理由为:目前现实生活中公证比较形式主义,无法切实解决物权的纠纷;公证行业的人员素质和能力还不具备作为不动产登记机构的需要。同时,还存在公证的前置审查模式。即公证作为不动产登记的前提程序要件,作为不动产登记的前置审查程序。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不动产登记的效率和公信力,在自愿公证的模式下,不动产登记完全采用自愿的原则,公证对于不动产登记不具备连续稳定的确认效力。综上所述,目前,前置审查模式是可行的公证定位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模式。
二、公证前置审查模式的客观需求及优势
(一)不动产权登记风险需要公证前置审查保险
当前,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尚没有统一。我国《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但要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必须在法律依据、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相统一的基础上,而我国尚未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我国除了上海市等少数的城市和地区以外,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实行的是不动产的分别登记制度,比如土地登记机关、房产登记机关、林木登记机关等,实行分别登记、多头管理的方式,造成登记职责的交叉重合,给国家的统筹管理带来不便。另外,不动产登记的各种法律依据和发放的不动产证不统一,不动产权属证书不统一并且并行颁发,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增加申请人的登记所需的费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产权明晰及化解纠纷。因此,不动产权登记的法律风险需要有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遏制,实施公证前置审查具有很强的预防作用。
(二)不动产权登记实施公证前置审查的优势条件
一是公证机构有着组织机构上的先决优势。首先,《公证法》规定公证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民事法律关系,公证机构的中立立场及其非营利的机构属性为公证介入不动产登记事务奠定了基础。其次,公证在办理不动产登记时,法律给予了生效的效力,公证机构的法律效力为公证前置审查模式介入不动产登记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公证的审查是对无争议的法律事项进行审查,公证机构在处理无争议性的不动产的登记时,可以通过专业的审查,做出准确合法的司法判断,降低不动产登记错误。最后,公证处可以满足各地的登记需要,公证机构有条件和能力短时间内适应这一项工作,并可以进行制度建设及体制的完善工作,这为公证前置审查模式介入不动产登记提供实施的保障。
二是公证前置审查模式符合不动产权登记变更需求。首先,公证前置审查模式符合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要求,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是对私权的公示和公信力和确认,对私权的公示公信力和确认这须依赖不动产变动原因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其次,公证前置审查模式是不动产物权变动过程的内在需要。如果对物权变动的原因不加以审查,则物权法定的原则将难以体现,也必然带来物权变动秩序的混乱。而公证前置审查模式介入是不动产物权变动过程的内在需要,符合不动产物权变动过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三、强化不动产权登记的公证制度建议
一是要完善不动产物权变动公证制度的立法。虽然我国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等一些省市地区在本地区的公证条例中出台了有关公证工作的地方性法?、政府规章、规范性的文件,一些地方要求涉及物权的一些事项要必须进行公证。但是这些地方性的规章和惯例都没有具备较高层次的法律效力,虽然公证介入不动产登记的前置审查制度有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如果公证制度不能在不动产登记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给予衔接,那公证的前置审查模式也无法充分发挥它的功能。目前,对物权的立法,多数专家学者们认为设立法定公证制度是学者们的共识,对法定公证制度引入物权立法给予理性的思考。
二是完善公证机构的自身建设。社会的需要是公证业务发展的动力,公证制度的发展,为公证介入不动产登记奠定了基础。《公证法》第六条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所以,公证机构是国家的证明机构,代表国家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它对外从事公证业务,承担着法律责任,对内管理和规范公证员的行为。公证法强化了公证机构的社会性的同时,也加重了公证处的法律责任。国家公权的授予了公证的证明权,公证机构应当是依法提供证明服务的具有公权力性质的机构,对公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应当社会化。目前公证机构网络体系覆盖全国,能够基本上满足社会对公证服务的需求。
三是完善公证监督机制。公证始终是国家的证明机关,它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因此,公证机构也必须接受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协会的管理和指导,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公证机关做出的公证行为也可以间接接受司法审查。司法部颁布的《公证程序规则》第中规定:申请人对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或者做出的拒绝公证、不予受理的公证、撤销的公证书,不予撤销的公证书等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或者公证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该公证处的本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起申诉,这样,公证实际上已间接进入了司法审查。
第二篇:不动产登记局回应农村不动产权、小产权房等问题
不动产登记局回应农村不动产权、小产权房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书》样本封面及部分内页(2月26日摄)。
《不动产登记证明》样本内页(二月二十六日摄)。
原标题:不动产统一登记影响几何(政策解读)本报记者高云才 国务院发布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簿证样式(试行)发布。当日,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局局长王广华、副局长冷宏志就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项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旧证可以长期使用,小产权房不能获得登记
《不动产登记簿》、《不动产权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具体都指什么?谁持有? 据介绍,《不动产登记簿》是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核心依据,由登记机构持有。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规定,《不动产登记簿》记载不动产的坐落、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用途等自然状况;不动产权利的主体、类型、内容、来源、期限、权利变化等权属状况;以及涉及不动产权利限制、提示的事项等。
《不动产权证书》是权利人不动产权的权证,由权利人持有。有单一版和集成版两个版本,证书中记载登记簿的主要信息。单一版证书记载一个不动产单元上的不动产权利。集成版证书记载同一权利人在同一登记辖区内享有的多个不动产单元上的不动产权利。目前主要采用单一版证书。
《不动产登记证明》是他项权证,用于证明不动产抵押权、地役权或者预告登记、异议登记等事项,由登记机构持有。比如,权利人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可以申请登记机构向银行出具该证明文件,方便权利人贷款。若权利人产权有查封登记,则不颁发证书或证明。
王广华强调,统一簿证,坚持方便群众。过去有关机构发放的各类产权证,坚持不变不换。只要不动产权没有变更和交易,就不换新的《不动产权证书》,旧证可以长期使用,旧证和新证并行不悖。农村耕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证,现在由农业部负责牵头管理和发放。农村耕地权证未来的管理,将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范畴。耕地纳入统一管理,有5年的过渡期。
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具体流程包括4个步骤,即权利人申请、登记机构受理、登记和颁证,单元不动产登记需要30个工作日完成。目前,不动产统一登记簿证收费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过去是房产测量和土地测量两个分项收费,一是工本费,二是登记费,登记收费是两件,按件收费,对个人收费每件80元,对企业每件550元。
农村家庭的不动产权,一般记在户主身上。户主过世后的不动产权继承,是一个明确的权利,依法得到保障。对于农村居民集中上楼的不动产权,要根据农民的宅基地是否依法取得的原则。依法取得宅基地的,就发放不动产权证书。由于小产权房非法,所以不能依法获得不动产权统一登记。对于不动产统一登记,社会上有一些议论。不动产统一登记是为反腐,会降房价,也是为征税作铺垫。冷宏志表示,这些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并没有直接关系。反腐由专门机构组织调查,不动产在原来的登记机关同样有登记,并不是有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就是反腐。房价上涨和下跌,原因在于供求关系的转变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因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征税属于国家财税政策,什么税该征不该征,由国家制定和颁布,跟不动产统一登记没有必然联系。
统一登记可保障交易安全,防止出现一房、一地多卖 统一簿证,对不动产统一登记有什么样的意义?
据介绍,统一簿证,是更加有力保护不动产物权的必然要求。不动产登记作为物权公示的法定手段,不动产物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等,都记载在登记簿、反映在证书上,只有簿证的内容统一,物权的变动情况才能够得到统一规范的反映,物权才能够得到统一严格的保护。
统一簿证,是更加有效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不动产实际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信赖的就是权利人手中的证书和登记机构管理的登记簿。如果簿证不统一,特别是证书不统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登记簿和多个证书,交易当事人无法有效判别权利的真正归属,就可能出现一房、一地多卖,产生交易风险。
统一簿证,是便民利民的必然要求。登记簿不仅是物权归属的根据,也是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查询的主要内容。统一证书,消除分散登记模式下证书不统一、不同的物权颁发不同证书的弊端,切实便民利民,降低行政成本。证书统一了,老百姓的领证成本就会降低。
王广华强调,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统一簿证,在于便民利民。
不得随意减少登记簿记载的内容,登记机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确定 不动产登记簿证样式的使用和管理,有哪些具体规定?
据介绍,使用上,《不动产登记簿》由不动产登记机构按照统一的登记簿样式自行制作使用。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结合地方实际,针对不同的权利登记事项,对登记簿作相应调整,但不得随意减少登记簿记载的内容。
管理上,纸质介质的《不动产登记簿》、《不动产权证书》和《不动产登记证明》应当加盖不动产登记机构的“不动产登记专用章”。不动产登记机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统一负责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部门。如:××县人民政府确定由该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不动产登记工作,则县国土资源局为该县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簿证加盖“××县国土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专用章”。
冷宏志表示,印制上,《不动产权证书》和《不动产登记证明》由国土资源部统一监制。证书和证明的样式以及印制标准由国土资源部统一规定,各地必须严格遵循。监管上,建立全国《不动产权证书》和《不动产登记证明》印制使用情况的汇总统计分析和公示制度。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不动产登记簿证使用情况的监管。对于伪造、变造证书和证明或者违法制售、使用伪造、变造证书和证明的,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依法查处;对于不按照要求使用、保存和管理不动产登记簿证的,应当限令改正。
目前,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登记机构和职责整合。截至去年底,全国有70个县(市、旗)、30多个市(州、盟)完成了登记机构和职责整合。
第三篇: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综述
摘要:产权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则对众多学者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演进、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取得了卓著的改革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过三十年的艰苦探索,国企改革已经触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产权改革,但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矛盾。本文则对目前学者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观点加以汇总分析,以深入认识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未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马克思是产权理论的先驱,他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对于现实的敏锐观察与思考,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产权理沦体系。当然,在马克思关于产权理论的著作中,一般都只出现“所有权”,而很少提“产权”。但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当马克思所论述的所有权属于广义的范畴时,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产权或财产权的意思。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2)财产和产权属于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状态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3)产权存在不同性质的第一规律和第二规律。第一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产权规律,第二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产权规律,第二规律是由第一规律转变而来的。(4)产权是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索取权和继承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5)所有权是基础性的权利,在产权结构中具有决定性意义。(6)“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资本主义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具有对抗的性质,必将被社会主义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所代替。
(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逻辑主线,以经济运行为逻辑主线的产权演化分析和以制度演化为基础的产权理论分析。以经济运行为逻辑主线的分析思路,核心在于揭示产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产权的完善程度,并丰导着产权理论的发展。产权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服务于经济运行过程,主导着经济发展趋势。产权研究围绕着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展开,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以制度演化为基础的产权理论。突出制度演化的社会发展必然性,指出产权是社会制度演化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制度演化的过程,主导着产权理论的发展,丰富其内涵。康芒斯的制度分析就具有代表性。康芒斯以文化意识形态的演化为基础,分析制度演化过程,指出制度是文化习俗演化的结果。是社会认可习俗的归结。康芒斯认为产权演化是文化演化的必然,是维护私人权利的文化习俗的归纳。而科斯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产权理论的演化过程,指出产权演化的最终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分析是科斯理论的核心。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各种工具中,产权保护的效果最明显。由于产权保护能避免“搭便车”现象,使物权归属得以明晰。因而,建立在明晰产权基础上的市场交易行为,能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社会整体交易成本。科斯理论的政策建议,在于实施产权保护,增加交易数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三)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叶祥松在《科斯定理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通过对科斯第一定理、第二定理及我国国有企业问题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科斯定理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的几点启示:市场交易
必须以产权的初始界定为前提;产权的可交易性和可流动性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条件;最优的产权结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法律应确保最优产权结构的实现。
钟武强就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国化的成果——联合产权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他认为资本产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生产力体系中仍占统治地位地位,但它并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方向,知识劳动者产权和劳动者集体产权在企业产权结构在企业产权结构中的比例会不断增加,周明生,苏炜等认为针对我国国企缺乏活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背景,马克思与科斯两位产权大师的理论走上中国产权改革的前台具有历史必然性。因为中国原有产权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产权不清晰。而科斯的产权理论正是强调产权界定对于提高微观效率的作用,这恰好与中国产权改革明晰产权的需要相合拍。于是科斯首先走上了中国产权改革的前台。其后走上中国产权改革前台的是马克思。因为随着中国产权改革的深化,不可避免地碰到了改革的方向问题,而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更多的是从质的规定性上讨论产权,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视角讨论产权,与科斯的产权理论相比较,它的层次更深、视野更开阔,因而更有利于中 国坚持产权改革的正确方向。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者认为科斯定理主要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具体操作方法,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更多地是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指明方向,相比较来说更为宏观。
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2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有一种影响甚广的思路是强调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企业产权的多元化,通过市场优化配置企业的产权结构,真正实现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最大限度的对应,从而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内在激励不足的问题。现实中,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过于集中
王俊杰(2003)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为了寻求发展,加入到了构建上市公司的热潮中,为达到融资目的,国企只能将企业中的优质资产进行所谓包装上市,以募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使企业新上项目资金有了保障。但采
用这种方式上市的公司,大部分都属于国有持股比例偏高,一般都在60%以上。这些上市公司成立之初就先天不足,一股独大几乎一统天下。
潘华实(2008)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是各级国家政府、集体投资产生的,国家或集体就理所当然成为最大的股东,因此就出现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它不适应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产权结构多样化的要求。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王俊杰(2003)指出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一股独大使得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存在严重缺陷,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客观存在。因此,上市公司存在着内部人控
制等种种非市场化行为,为规范运作埋下了隐患,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
孙充政(2007)认为国有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还不强,法人治理的结构很不健全:“两权分离”本应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共同强化,但是目前现状是所有者很不到位(不是名义上不到位,而是实际不到位)。
朱洁(2008)指出在“一股独大“的国有股份制企业中,由于法律赋予管理部门的权限,要远远大于监管部门具有的职责。不仅如此,董事会及经理层权力过大,监事会则形同虚设,导致国有企中集体产权所有者——企业职工的话语权被漠视,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三)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王俊杰(2003)指出国有出资者多头控制,经营者权责不清,在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责任者予以惩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金秀,杨丽(2010)指出在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是伴生在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良现象。并指出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无视国家规定侵吞国有财产,将部分国有资产无偿转化为集体股、个人股;二是通过财务报表调整、会计科目合并等手段调减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三是对国有资产进行虚假评估,国有资产转让时只卖资产,却不
管债务,故意不进行依法评估和招标;四是暗箱操作,或自买自卖,或内外勾结。
(四)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的,全体劳动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者。但全体劳动人民不可能人人都参与管理与经营国有资产,因而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采取了委托代理方式。
杨智峰(2009)指出我国目前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方式,即国务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国务院按照政府的行政系统对于国有资产委托代理。这种委托代理制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行政性极强;二是委托代理的环节比较多,结果导致了政资不分的情况严重。国有资产人人都想管,但实际上又无人负责,使得国有企业难以充满活力、效率低下,又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不少所有者代表侵吞国有资产。
朱洁(2008)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缺乏完善企业“委托一代理’’权责利的均衡配置。她指出受制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体制性调整的遗留因素,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一代理”制度还存在如下制约因素: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任用机制;“委托一代理”机制下聘用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问题;“委托一代理”制下公司监管机制薄弱影响了产权改革的真实效果。
三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孙充政(2007)产权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国有企业产权应明晰化
潘华实(2008)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与产权结构的重构》中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产权清晰。对现代企业制度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授权机构,代表国家进行产权经营,反映出独立的利益主体要求,使之与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适应。国家可以给国有资产授权机构
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加强临督与约束,保证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确到位。
杨智峰(2009)在《论国有企业产权与改革》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从运行机制上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产权明确。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明晰,市场机制就会发挥作用,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另外,有必要通过产权结构的变革,来保证国有财产法定权利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金秀,杨丽(2010)在《浅谈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中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明确产权。通过改变国家所有权,在某些领域的国有企业实现彻底的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实现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并建立国有产权退出机制,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有步骤地让国有经济从一般性的竞争性行业中有序地退出来。
(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王俊杰(2003)在《关于加快推进国企产,权改革的思考》中提到要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有效制衡的内部机制。具体来说,国有独资公司或非上市的股份制企业,亦可聘用独立董事,以加强和健全董事会的管理,从而使公司董事会真正成为企业决策中心和控制中心。经理层则应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能,做好企业的生产经营、物资采购、产品营销、成本控制、项目施工、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争取少投入、多产出。监事会要履行好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和控制职能,把握好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方向,保障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杨智峰(2009)在《论国有企业产权与改革》建立完善的所有者治理结构中认为要建立完善的所有者治理结构。他指出国企改革要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所有者治理结构,即最终所有与各级所有者代表相互制约的结构,处理好最终所有者与各级所有者代表的相互关系,使国有资产既能充满活力,又能不致流失。
金秀,杨丽(2010)在《浅谈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中指出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在国有企业制度和国有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形成权责统一、运行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处理好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建立独立董事会制度,推行股权多元化,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提高公司透明度,强化信息披露。
(三)加快建立产权交易市场
杨智峰(2009)在《论国有企业产权与改革》提到要尽快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企业产权市场化。产权交易市场是为产权转让提供服务进行产权交易的场所,企业产权不单要明晰,还应具有流动性和可交易性(即产权市场化)。要大力
发展证券交易市场;开辟通向产权交易市场的各种现实渠道;鼓励跨地区产权转让、兼并,实现效益互补和优势互补,发挥社会资产的最大效益;尽快制定产权交易法.规范各方产权交易行为。
金秀,杨丽(2010)在《浅谈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认为要加快建立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和产权流通机制。他指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的让渡和转移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的经营活动,开展产权交易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市场流通是结构调整的自动机,依靠产权转让的经济机制,才能在市场条件与企业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适时地和机动灵活地进行企业产品和组织结构的自我调整,以及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四结语
近些年,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仍然在热火朝天进行当中,但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体制背景下进行,国有企业一些本质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最主要的就是政企难以分开,而正是这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重重问题。政企不能分开,那么国有企业的产权就难以明晰,政府一股独大,经营者则权利受限,又由于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使得经营者敬业度缺失,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内部从管理、经营、监督方面都成为薄弱环节。那么今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一方面对内要加快将政府与企业分开,使产权明晰化,并建立有效地委托——代理机制,增强国企管理效率;对外就要加快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增强企业的外部适应性及灵活性,从而实现资源最有效的配置。
第四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研究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研究
摘 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是集体资产量化和资产股权化,主体是农民,农民参与和决策是根本路径。新型农村产权组织可以形成生产经营和福利保障两类组织,对于福利保障类组织给予包括不征农民股份分红税在内的税收优惠。应该鼓励生产经营组织与所有盈利企业一样敢于承担风险、谋求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产权
一、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
1.改革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问题喀什地区改制后建立的大部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是社区经济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区经济合作社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具备公司法人资格,难以进入市场。社区股份合作社虽然允许在工商管理部门,但不能作为投资主体设立公司、兴办企业,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少数按《公司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集体经济组织,由于股东登记人数为50人以内,而实际入股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般都超过1000人以上,不少股民只能成为“隐名股东”,名不正,言不顺,长此以往,会影响农民权益。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问题。改革前,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所得的收入不用缴税。改革后,入股农民的红利所得须缴纳20%的个调税,影响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改革后喀什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部分以物业出租为主,要缴纳7种税费,综合税率达到36%左右,农村集体经济实体难于承受。
3.改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问题。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大多数以楼宇租赁等依附于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得以发展的。但随着城市开发空间的减少和产业的转型,不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着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加之集体建设用地缺乏自主开发权,原工业用地转为六类商业用地,必须招拍挂,集体经济组织根本无力拿到。此外,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后红利分配的期望值很高,与周边村攀比思想严重,对集体经济组织造后劲不足的问题成压力。从长计议,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缺乏空间。
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与发展方向
1.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具体运行的模式,但是进一步推动农村产权改革,有效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集体产权组织的性质,以及与农业集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村集体资产的福利性特性。(1)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组织的性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组织的出现,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力。但是不能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可以完全取代原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制度;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完全替代村民自治组织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可以由按份共有取代共同共有的所有制形式。为什么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不能按份共有?首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土地资源为天然形成和具有公共性特点,可以根据确立使用权益,按户经营,但是不能按份共有所有权。其次,为了保护全体社区内农民的利益。与自给自足时代的农民不同,面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民是弱势群体,必须抱团面对。再次,为了保护社区内弱势农民的利益,如果按股份大小拥有集体财产的所有权,社区内的弱势农民就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产权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单独的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以及它们的集合均可以成为产权。按份共有如果只是指与集体经济经营有关的产权是正确的,如果是指集体经济的所有权是错误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本质正如《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所提出的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改革最大的贡献不是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而是放开了它的使用权,在维持集体资产为区域内全体农民所有的前提下,将使用权或者说经营权和收益权与其分离出来,成为与市场化运行相匹配的产权,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2)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福利性质。与其他产业比,农业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因而表现为弱势产业,以及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有限性和我国人均耕地的稀缺性,决定着我国农业还具有较大的福利性。虽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给予农民的福利会不断增加,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的生产资料承担着农村福利功能。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富裕的农村,这种福利功能的占比会小一些,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不富裕的农村这种福利功能的占比会大一些。喀什地区不少改革村给予尚未到达年龄,或者婚嫁的农民适当的持股标准,就是考虑这些农民的福利。而不少村改革后并没有在经济发展上有很大的起色,其原因也是由于有沉重的福利功能的包袱,不敢承担市场风险的结果。
2.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弄清楚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就可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架构设计。(1)正确处理好农村集体产权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的关系。《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相交织,构成了我国农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撑。”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依然属于全体农民,农民平等享有权利,不因持有经营产权多少而有权利大小。村民大会依然应该是行使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的权利主体,作为农民自主组织的村委会依然是农民履行所有权的委托代理人,依然负有组织和监管所有权的职能。一方面,农民自主组织的村委会必须尊重农村集体产权组织市场运行的主体地位,不应该干预农村集体产权组织的具体经营;另一方面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村委会从此只存在社区行政管理职能的观点也不正确,对于集体产权组织的最终所有权的委托人,村民自治组织依然具有对于集体产权组织的监护权。认为建立了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此可以“散伙、歇搁”等错误认识完全错误。(2)协调好农村集体资产生产经营和福利保障的两重性。喀什地区不少改革村落,在股权份额设计时较好处理了生产经营和福利保障两者的关系。但是没有根据这种特点设计好产权组织运行模式。农村集体资产具有的生产经营的功能,要以增长发展为主;农村集体资产具有的福利保障的功能,要以稳定为主;前者要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后者需要回避风险。现在许多产权组织,在市场机遇面前,常常徘徊、困惑,束手束脚,不敢大胆发展经济,就是将两方面功能混淆一起的原因。其实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组织可以采取母公司和子公司双层结构,即在改革后产生的新组织基础上,根据生产经营和福利保障不同的要求形成不同的子公司。其中福利保障型的子公司投资于诸如楼宇、租赁等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项目,生产经营型的子公司要谋求更大的发展。(3)国家宏观制度要接纳、支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革。公司法需要考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特点,现行的公司法参照的是西方的公司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中诸如有限公司一般均会超过50人限制的新情况,不可能在西方公司体系中解决,因此需要根据新情况加以修改。福利保障型的子公司与一般经营公司不同,主要维持农民的福利,应该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农民的股份分红不应该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此需要做具体的制度设计。当然作为生产经营性的子公司,应该与其他盈利性公司一样征收企业和个人税收。此外,还应该考虑出台《农村集体组织法》,为我国农村集体组织和产权制度建章立法。
参考文献:
[1]高云才.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试点将全面展开[N].人民日报,2014-10-19.[2]方志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与办法[J].中国农村经济,2014,(7).
第五篇: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在体制改革已进行30多年,经济改革在许多领域全面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显然不符合社会期待。
在中国,垄断行业应该说占主导地位,垄断行业有电力、市政交通、烟草、石油、天然气、电信、铁路、民航,包括银行等等。我国在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形成的行政垄断,已经产生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其突出特征就是借助政治资源来进行经济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排斥其他集团参与竞争,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寻求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全社会财富或人民福利最大化,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排他性的特殊经营,在其垄断领域实施了市场禁入,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含潜在对手)的进入,妨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不仅如此,行政垄断还极容易成为孳生腐败的温床。目前,行政垄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制度性瓶颈。可以说,不消除行政垄断,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也会越来越不健康。
鉴于行业垄断的种种弊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以打破垄断为目的行业改革。此次改革触及到了较深层次的体制矛盾,试图从体制上削减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而其中主要的改革办法是 “拆分”。即对垄断的行业采取“横向分拆”的方式,撤销或合并了垄断行业的政府管理机构,对其所属的行业按其特性进行“拆分”,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比较引人关注的有对电信部门的分拆和重组,最终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六大公司。1998年7月,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分拆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把发电企业拆分成大唐、华能、华电、国电、中国电投五大集团。把电网按区域拆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进而又按区域再拆分为多个区域电网公司。2002年中国民航业通过行业重组,合并成立了5大集团,包括3家航空公司,1家航空保障公司,1家航空信息服务公司,并与民航总局脱钩。同时,外资投资航空公司和机场的股份比例放宽至49%以上,民间资本可投资民航业。通过此次改革,垄断行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部门初步引入了竞争机制,出现了迈向垄断竞争的趋向,尤其是在垄断行业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并重新设计了政府监管体制和机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把垄断行业拆分重组成竞争性寡头,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等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业,也开始向国内资本开放,并允许海外资金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这标志着中国市政公用市场将告别政府垄断经营的局面,加速市场化进程。
针对垄断,有些行业“分拆”是必要的。但是,把分拆当作垄断性行业改革的万灵药,则难免失之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