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里桥社区(街道)党组织“4+1”工作法总体介绍
五里桥社区(街道)党组织“4+1”工作法
一、社区概况
五里桥社区(街道)位于黄浦区西南角,辖区面积3.09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8万余人,实有人口8.4万余人,现有19个居委会,社区(街道)党工委下属133个党组织。五里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城市社区党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区党建为引领,创新社会管理。1995年,五里桥街道作为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试点单位,率先建立起以块为主、条块联动、综合管理的新体制,确立了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并形成社区党建联建,实现组织联动、资源共享。1998年,五里桥街道作为上海市居民区组织改制工作试点,积极探索居委会新的工作机制和运作方式,首创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和政务评议会——“三会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世博期间,在“1+3”区域性大党建格局总体框架下,依托“两个报到”推进党建联建,形成区域化党建大格局。2011年,五里桥社区(街道)党工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区委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以“组团式服务、民主化管理、群众性评议”为主题,率先在全社区推进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形成了“全覆盖、人对人、面对面、心连心”的群众工作新格局。2012年,结合多年实践形成了“组团式服务、民主化管理、区域化支撑、群众性评议”和“工作保障机制”的社区(街道)党组织“4+1”工作法,为新时期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开辟了一条新路,也得到了中组部和上海市的充分肯定。
五里桥社区(街道)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上海世 博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安全社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上海市先进街道办事处、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莅临社区视察工作。
二、起因背景
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群众思想观念多元、社区居民需求多样、社区矛盾凸显、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任务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必须积极回应社会领域结构网络化、组织扁平化的新特征和新要求,重视和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观念、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手段、多种资源来引导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当前社区党建和社区管理面临着三大挑战:其一,新时期下群众需求复杂性加剧,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加大,基层群众工作面临“跟不上”、“差距大”的困境,需要创新联系服务群众的方法。其二,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利益意识开始觉醒,对政府传统决策模式带来挑战,需要创新管理手段化解社区新矛盾,让民主不“空转”。其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活动范围获得了极大拓展,与驻区单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相互独立又互为关系,街道社区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基层党的建设。面对新形势,迫切需要街道社区党组织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最大限 度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扬群众工作优势,最大限度地整合和激发区域资源活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改进管理。
五里桥社区(街道)党工委按照中央提出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的要求,结合多年的党建工作实践,形成了“组团式服务、民主化管理、区域化支撑、群众性评议”和“工作保障机制”的社区(街道)党组织“4+1”工作法。“组团式服务”着力于建立党组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民主化管理”着力于推动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区域化支撑”着力于探索形成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新模式,“群众性评议”着力于建立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导向的工作评价反馈机制,从功能、机制、体制、成效四方面完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并以队伍和阵地建设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委领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区建设之路。
三、做法及成效
(一)组团式服务—“亲密组合”并肩360度走访服务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联系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最基本的天职和本领,会不会联系服务群众,是衡量基层党组织水平的第一标准。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集体单位解散了、人口就业流动了、社会阶层增多了、住房隐私性提高了……“走家串户”的群众工作遇到了新问题。一方面群众需求复杂性加剧,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群体的需求层出不穷,而且因情况变化而导致的需求变化也是家常便饭,往往使群众工作“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加大,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社区,以往的“熟人社会”不再熟悉,群众 工作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数量大、变化快的工作对象。居民区老书记们开始担忧,快要与居民见不着面、说不上话了。比如在很多高档商品房小区,居民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开车进库,照面都不打一个,怎么做群众工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让群众工作继续保持蓬勃的生机活力,首先基层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思路要更开放,“力不从心”的时候要学会“借力”“掌舵”,挖掘区域资源,全方位服务群众。同时针对“跟不上”的问题,基层组织直接做群众工作的优势不能丢,要“跟得上”首先必须保证走访服务的全覆盖,不让群众工作有盲区。从这两点出发,在市委组织部和区委的指导下,五里桥社区(街道)党组织从多年的党建共建活动中吸取经验,探索“组团式服务”的工作方法,形成经常性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
划块明责:街道按所辖区域范围、形态布局、人口规模、群众生活习惯、党员和周边单位资源分布等情况,以250—350户为基本单位,将社区划分为适宜开展经常性联系服务工作的127个责任区,为每个责任区配备一支服务团队,并明确责任区联系服务群众范围、内容及职责。
组团聚力:广泛动员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组团,把区域内的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新居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充分发动和紧密组织起来,吸收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区域单位的骨干力量共同参与,变“单打独斗”为“组合运作”,有效应对了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
亮牌承诺:在各责任区建立组团式服务公开制度,将责任区服务团队人员组成、责任范围、联系方式和服务承诺内容通过小区宣传栏、楼 道公示牌、网络等各种渠道进行公开。让居民逐渐熟悉走访的团队,了解组团式服务的工作,方便与团队成员进行联系。
普遍走访:坚持每年对居民家庭至少普遍走访一遍,360度的走访范围确保了群众工作无死角。为使普遍走访成为居民群众理解和欢迎的工作方式,根据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五里桥社区(街道)党组织尝试实践了“四带”工作方式。带着责任走: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率先走访,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带着熟人走:注重发挥片区民警、党小组长、楼组长、文体团队负责人、物业、邻居等人员的特定作用,通过“熟人带路”、“能人领路”等方式,提高走访服务的入户率。带着服务走:服务团队在首次走访时送上《联系服务一本通》,以此为媒介,既让居民群众及时了解社区公共资源,又便于他们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带着任务走:团队成员用好《民情日记》、《民情信息》、《民情手册》,及时记录走访情况,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四带”工作方式,细化一家一户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办法,不仅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了地、生了根,而且使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进了户、到了人、全覆盖。
随着组团式服务的深入开展,从11年4月至今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五里桥社区组团力量已经从最初的数百人增加至2700余人,并与近8000户结对家庭保持直接联系,每年对3.6万户家庭进行普遍走访。而且街道社区党组织将工作重心放在调动社会资源为群众服务上,改变了以往一切由政府推动的单一模式,通过提升社会力量的主体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多中心多元化的服务格局。团队成员彼此协助、通力合作,有效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促进优化配臵和信息共享,使群众需求“千条线”与社区服务“一张网”实现了有机衔接。家住斜土居民区第一责任区的陆阿姨,多年前因工伤脚,只能穿特制鞋子,但原来负责其鞋子费用的单位几年前关停并转,陆阿姨只好自己花一大笔钱订制,生活日益拮据,第一责任区服务团队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身为团队成员的期货经纪公司张书记马上组织公司党支部会议商讨,最终决定资助陆阿姨一年四季的穿鞋费用。组团力量在最快时间内解决了棘手问题,成为了群众信任的“特效药”。
有了这样的组团力量,社区群众工作底气更足了,但要做到做好“普遍走访”并不容易,居民的不理解是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五里桥街道海悦居民区,是一片新建的高档商品房住宅区,居民以高收入群体为主,生活有较强独立性和私密性。在开展组团式服务工作之初,经常碰到“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甚至有居民因走访时间不合时宜到居委进行投诉。居民区走访团队经过调查分析,改变了走访策略。他们在每一次走访前都做好充分的情况预习,在走访中反复耐心细致地了解居民真实需求,在走访后集中一切力量为群众解燃眉之急。有针对性的走访让群众感受到尊重与理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总能出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地方,群众对走访的接受度随之大幅提高,而且主动要求加入到组团式服务团队,为居民尽自己一份力。
无论什么时代,做人的思想工作最好的办法依然是面对面、情对情。做好群众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带着感情,深入群众之中,真正融入群众。一些基层干部存在着组团走访“能不能走进去”、“要不要普遍走”、“没有诉求不必走”的疑惑,而海悦居民区的做法表明:居住方式在变化,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群众需求只有层次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别,关键在于做足准备,找准需求,分类走访。用情用心的群众工作方法依然是我们打开群众心门的那把“钥匙”。
(二)民主化管理—“三站式”直通车解开群众诉求“千千结” 在走访过程中汇集的众多问题诉求有90%以上需要在基层一线解决,面对如此海量的诉求,五里桥社区秉承基层民主自治的工作理念,推行“民主化管理”,完善上下联动的诉求回应解决机制,以金字塔的形式逐层负责,在责任区、居民区、街道形成三站式直通车,快速、有效解决问题,把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站:责任区层面以“短、平、快”方式促进社区矛盾就地化解。短:居民区党组织通过面对面的直接走访,近距离了解反映群众诉求;平:通过“草根会议”,以弄堂议事会、居民议事日等形式,依托群众自身力量,开展自助互助服务,协商化解纠纷;快:第一时间了解群众诉求,第一时间提供服务资源,第一时间化解社区矛盾。龙华居民区第一责任区团队走访过程中几户居民反映楼下公司装修把好几只空调外机安装在离自家窗口很近的平台上,居民想阻止装修人员安装,差点发生冲突。责任区居委干部与社区民警一同和公司负责人沟通协调,最终调整空调外机的安装位臵,安装空调隔热装臵,并向受影响较大的部分居民给予补偿。一起易激发的矛盾经过责任区协调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第二站:居民区层面以“三会”(即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和监督评议会)、“一代理”(即群众事务代理制度)、“一公约”(即居民公约),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听证会:涉及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工作,在作出决策前,由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召开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协 调会:对涉及社区成员间的公益性、社会性事务以及群体性矛盾、利益冲突,进行协商解决;评议会:对公共服务机构及相关的工作项目、工作人员,由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进行考核评议;群众事务代理制度:由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群团组织等出面代理,帮助群众反映正当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居民公约:运用居民公约等居民自治自律形式,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社区共同意识。这些年,居民区里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是通过“三会制”得到有效解决的,居民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十几年的经验累积,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到旧区改造、工地建设,小到健身器材安装、石凳铺木条,都让居民参与讨论,在公开透明中协商、决策。让“政府想做的”与“群众想要的”达到了和谐一致,保障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既让居民有了当家作主的感受,基层组织也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第三站:在责任区、居民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社区(街道)党工委总体协调下,建立“五会”配“五制”的工作模式,统筹协调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及广大群众力量,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现场办公会配套领导包干制: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包片1—2个居民区,带队现场实地办公,现场解决问题。社区事务综合调处会配套诉求转接制:对居民区无法解决的问题,建立诉求转接制,由居民区党组织填写《群众诉求转接单》提交街道。由街道行政党组召开公安、城管、市容、工商、税务等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参加的社区事务综合调处会,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1个月内予以反馈解决。服务群众促和谐议事会配套社情民意月报制:每月定期汇总收集社情民意,形成《社情民意报告》,由街道党工委召集区域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区贤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汇总的社区社会性、综合性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民生实事提议会配套民生实事项目征询契约制:每半年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就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的实事项目召开民生实事提议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实事项目进行反复征询;实事项目完工后,对其后续维护保养签订契约,约束管理方、受益方责任。矛盾排查分析会配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期排查社区矛盾,召开矛盾排查分析会,对可能影响社区稳定的重大事项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监督预防。小区租客在家里烧盒饭外送,几经工商部门取缔,仍有反复。通过社区事务综合调处会拟定,由工商会同城管共同处理,经工商、城管与居委多次上门教育告诫,并没收部分工具,居委也多次做房东思想工作,最终该房客退租搬走,彻底解决问题。小区边上要造消防站,居民反响很大,贴传单、挂横幅,反对建造。责任区服务团队发现苗头后,第一时间上报街道,街道会同有关部门,形成《消防站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分析症结,合理建议,经消防队、区建委、规划局等多方沟通,最终确定了居民满意的规划调整方案及矛盾化解措施,居民们撤掉了横幅标语,消防站项目建设得以启动。通过各方参与和履责的会议及制度,整合资源参与,明确牵头部门,相关力量主动配合,加强监督反馈,保障了诉求的回应解决。
(三)区域化支撑—从“社区”走向“社会”,在“整合”中凝聚“资源”
城市社区作为新兴的社会领域,其活动范围在近几年获得了极大拓展,与驻区单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相互独立又互为关系,街道社区党建已无法再局限于自身内部闭门造车,在新的形势下,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基层党的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效应,区域化党建成为了必然趋势。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按照中央和市委有关要求,五里桥社区依托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制度,整合区域内所有报到资源,圆满完成了服务保障世博重大任务。世博期间的并肩作战,让社区和区域单位党组织 切身感受到“1+1>2”的叠加效应,也奠定了坚实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基础。以此为契机,街道社区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作为区域化党建的有效平台,整合包括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党建资源和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社会力量,形成项目化、经常化、主动化的社区群众工作参与机制,以区域化支撑带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逐步形成。街道社区重点整合“8种力量”:一是整合街道社区内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力量;二是整合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力量;三是整合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力量;四是整合物业公司的力量;五是整合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六是整合驻区单位的力量;七是整合社区群团组织力量;八是整合社区内“两代表一委员”的力量,把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通过互联、互补、互动,发挥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
做大党建支撑:五里桥社区(街道)成立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这个由社区(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内央属、市属、区属驻区单位党组织为成员单位的区域化党建协商协调组织成了资源荟萃之地。92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25个执行委员会成员,5个专委会,有资源供给者,有具体执行者,有专题负责者,保证了联席会议不架空、不虚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在联席会议的推动下,驻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主要体现在他们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认领显示出很高的积极性。社区老人们经常说希望有机会看看洋山港,感受上海的大发展,街道社区将这一需求列在服务认领项目单里,项目一推出,马上有两家单位党组织争相报名认领,为了赢得项目,还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供老人们选择,正是这种争先恐后的参与热情让区域化党建“火”了起来,“我为老人添道菜”、“环保护绿幸福林”、“关爱智障青年”和“学雷锋”为民服务等系列项目此起彼伏。联席会议每年都会评比表彰一批驻区单位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激励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更加积极主动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同时 社区也积极运用自身资源,为驻区单位党组织提供服务,社区党校为企业提供党建培训,社区学校为单位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在“双向服务”中,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结成了“区域共同体”,携手开展党建活动。如建党九十周年的五里桥社区“红歌会”就吸纳了十余家单位参加,宏大的场面让人记忆犹新。在“区域共同体”的引领下,“园区-街区-社区”三区联动,街区把产业园区串联起来,社区把街区串联起来,把外部矛盾的协调转化为内部摩擦的消除,实施差异化定位,减少同质化竞争,通过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党建工作品牌,增强了区域整体竞争力。
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与黄浦区五里桥社区(街道)党工委的渊源始于卢浦大桥工程建设期间,通过党建联建,顺利化解了工地与周边居民的矛盾,按期完成施工任务,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工地”的称号。2010年世博期间,公司党委积极响应市委号召,主动与社区(街道)党工委取得联系,参与世博安保工作,与街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1年他们依托五里桥社区(街道)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的平台,积极参与到街道的各项党建活动中。公司认领了“我为老人添道菜”项目,通过与街道老年日托所共同制定项目计划,真正参与到了服务社区的各项环节中。公司领导、党员骨干定期轮流到日托所陪老人过佳节、聊家常,在改善街道日托所老人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参与社区服务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员工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元宵节,在街道的组织安排下,公司的部分外地职工参加了“温暖五里 欢迎回家”主题活动,与社区内其他企业的来沪工作人员还有社区居民们一起,包元宵、猜灯谜,真切感受到了社区对企业的温暖。公司党委与社区党校合作开办了2期培训班,灵活的时间安排、菜单式的课程设臵,让驻区单位真正感受到了区域化党建的吸引力和时效性,今年他们放心地将306名在职党员、1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全部交给了街道,授课环节紧扣 黄岩岛局势,与公司的造舰任务相关,增强了员工的工作荣誉感;参观环节组织学员、社区党员一起参观了世博园区的中国船舶馆,作为江南造船厂的旧车间,回到这里大家都很有感触,更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感,也增强了社区对企业的了解。
做强社会支撑:社会力量是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健全社区委员会功能,完善社区代表大会制度,履行各方议事、协商、评议、监督职责,搭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共治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承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形成组织化社会参与动员机制。2008年4月,上海市首家聚集社会共治自治类、公益服务类和慈善爱心类为主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五里桥街道诞生,街道将这800平方米原本用于招商引资的一幢楼全部交给社会组织入驻,不仅硬件上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项目支持,还在人员配备、协调培训、咨询外联等方面予以指导。同步建立了中心联席会议、联合党支部、受理服务轮值、重大活动报告、定期培训、项目化监管、激励评估等七项制度,经常“打游击”的社会组织终于有了一个“家”。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配臵有限,人员少,任务多,特别是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细微之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配合,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五里桥街道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理念和新途径。社会组织在协调社区利益,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群众参与,推进基层民主,满足多样化需求,促进专业化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里桥街道爱心共助会,是上海首个街道社区层面的帮困慈善民间组织,经过近几年运转,会员单位已发展到74家,累计募集资金750余万元,用于各类帮困救助480万元左右,近1.2万户困难家庭受益。共助会业已成为政府帮困的重要补充。社区委员会、爱心志愿者协会、文体团队联合会、社工协会、老年协会、业委会主任联谊会、物业经理工作联合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每年承接重点项目20余项,提供服务2万余 人次,成为了政府支持、群众欢迎的“香饽饽”。
(四)群众性评议—百姓当考官,评出“大智慧”
群众性评议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工作直接面对居民群众,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社区工作的唯一标准。开展群众性评议,让居民群众给街道社区工作打分,并将评议结果向群众公示,是对街道社区工作最有效的触动。而总体来看,群众性评议是目前党的群众工作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街道即是管理者、施行者,又是考核者。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群众性评议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愿做或随便做;群众性评议制度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导致评议和工作“两张皮”,以及评议行为不规范、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认真对待群众性评议工作,正视评议的“评判性”、“建设性”功能,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群众工作质量的态度,坚持全面客观、公正公平地开展评议工作。除了思想上的软约束之外,还需要辅以规章制度的“硬约束”。制度意味着减少主观随意性、增加规范性,只有建立健全群众性评议工作的制度体系,实现评价工作的制度化,才能保证群众性评议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居民真正成为主考官。
问政于民:一事一诺一评议。五里桥社区(街道)党组织将“一事一诺一评议”作为社区各项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通过意见征询、承诺公示和群众评议三个主要流程,将评议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评议街道为老服务工作为例,从日托所、邻里点选点、管理方选聘邀请居民代表听取意见;到开设后受助老人抽选寻访;再听取居家养老服务员、老年协会助老志愿者和专家意见建议。不仅评而且议,看一看老人满意程度,找一找问 题缺漏,想一想完善办法,一定要把服务越评越好。现在社区里的为老服务是物质精神双丰收,天热了有电费补贴不再舍不得开空调,无聊了到邻里点说说贴心话,和文体团队一起唱唱跳跳,不仅是为老服务工作,社区再就业、帮困救助等各项重点工作项目都邀请居民群众来评议,评议真的不是简简单单走过场。
问需于民:民生实事评议。对涉及解决群众急、难、愁的社区民生实事项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下联动,多方评议,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当家人,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街道实事工程从立项、听证、施工到后续效果,每个关键节点,都要求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监督评议,在事前、事中、事后建立起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工作评价及反馈机制。小区里的石凳要用木条铺面,为了木条的间隙应该多宽,居民们与施工队展开了“1毫米之争”——施工队的方案是1.5厘米,居民听证后要求改成1.6厘米。原来他们觉得小孩可能喜欢把手指伸进那些缝隙里,加宽1毫米,手指就不会被卡弄伤。知道这个原因后,施工队丝毫不敢马虎,完工后,工程质量好,间距丝毫不差,居民也感到非常满意。
问计于民:改进作风评议。通过政风行风评议,每年召开部门评议会,特邀社区巡视员,督促职能部门、窗口服务单位,自觉改进作风,拜人民为老师,增强服务群众本领。社区委员会的绩效评估专委肩负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化托管的评估工作,街道每年要拿出500多万元委托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钱用得对不对,活干得好不好,最后由社区委员会和专业审计一起说了算。文体团队联合会每年拿街道150万,管理社区4千平米的文化中心、12个学校开放场地、30来个健身点、160多支文体团队,还有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比赛演出。社区委员会每年组织考评团,从组织方、受益方、参与方三方面听意见,还 专门设计了《文化中心社会考评测评表》,发到各居委请居民打分提建议。通过评议,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好了,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从08年刚刚开始社会化托管时的88.7%上升到95.6%。坚持群众性评议为各项工作奠定群众基础,提供参考依据,指明努力方向,使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更有底气、更有干劲,让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更和谐、更幸福。
(五)工作保障机制—夯实基础,提升基层工作有效性
社区党建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的基本保障机制。有人、有钱、有场所,是社区(街道)党组织前进的坚强后盾。社区(街道)党工委以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经费保障为主要内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保障机制,确保社区(街道)党组织正常运转,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提升社区(街道)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提供基本保障。
一是锻炼一支肯干事、能干事,受群众拥护的社区工作队伍。机关干部,要求破除原来以行政化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直接与群众沟通交流,增强干部协调矛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各责任区联系服务群众团队牵头负责人之一,“下块到组”参与组团式服务。每周两天下基层联络,“定点联系”参与居民区事务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社情民意的收集反馈。每个机关干部与3—6户居民家庭实行“包户结对”,通过定期走访,骨干家庭听民意、困难家庭送温暖,体察民情,反映诉求,征集民意。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实施班长工程,建立书记队伍人才库,配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设立书记助理培养岗位,搭建企业—机关挂职锻炼通道,鼓励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交叉任职,依托社区党校建立轮训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专业素养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专业社工和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根据社区管理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需要配备的专业力量,通过定量走访、定期汇报、定期点评、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加强其队伍管理,实现“联系时间有保障、居民诉求有回音、解决问题有反馈”的服务承诺。窗口单位通过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部门点评、社会评估、群众评分——三亮三比三评”活动,提升窗口单位工作水平,让群众满意。群众骨干包括各类群众团队、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及楼组长、党小组长,注重平时关心好,结对联系好,能力培养好,工作引导好,表彰激励好的“五好”原则,及时总结宣传、表彰激励,切实增强群众骨干队伍在处理社区事务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是打造实体与虚拟并举的社区党建阵地。在实体阵地里,社区形成“1+6”体系,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和居民区党员之家等基层党建活动阵地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通过整体布局,联动服务,形成合力。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社区的重要窗口,为区域内各类党组织搭建资源交换、服务共享的平台,为社区党员提供各类温馨服务和教育培训,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培育发展提供指导帮扶。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形成公共服务互动平台,服务功能变优:整合各项政策条款、细化业务数据,实行社区事务一口受理和电子受理,为居民提供13大类106项事务办理。受理程序变快:按照“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37项事务“当场办结、立等可取”,其他事项流程也相应缩短。服务水准变好:通过现场满意度测评、后台监控、案例总结分析等方法,提高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本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根据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管理:与社区文体团队联合会签署协议,采用社会化托管方式,实行服务外包,推动社会贤达能人参与文化建设。突出重点:将社区教育、图书阅览、健身休闲、网络在线、才艺展示、戏曲表演列为社区文化新亮点,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团队合作:以社区内162支文体团队为载 体进行等级评定,培育精品团队,壮大一般团队,带动参与团队,共同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区卫生局统筹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卫生服务,满足公共健康服务需求。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设的四个卫生服务站,为周边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六位一体服务,基本形成安全、方便、价廉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2008年,上海市首家建立聚集社区共治自治类、公益服务类和慈善爱心类为主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整合社区16家社会组织资源,承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模式。社区综治中心建立完善“集中办公、一口受理、后台联动”工作机制,把原先相对分散的人民调解、安臵帮教、消防、安全生产、社保、治保队伍等条线、部门、队伍,归并入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统一管理,实现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格局。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探索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承接的新模式,加强社会组织与社区服务中心的联动,在现有的20个承接项目基础上,扩大承接范围,推出社区服务“便捷列车”站台,让快捷、便利、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投入规范化运转。完善社会组织24小时生活服务热线,在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上不断深化拓展。
在虚拟阵地里,社区党建网、党员e家、社区门户网站、联系服务一本通、居民诉求收集处理反馈信息系统等网络平台集合,开发出党建资源库、网上组织生活、党员远程教育、党建微博、网上满意度测评、在线服务、在线活动报名、电子走访日志等一系列新颖、便捷、实用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服务方式,让社区党建工作充满朝气和活力。社区党建网作为社区党建网络门户平台,依托党建资源库,实现网上组织生活、党员远程教育、党建微博、网上满意度测评等党组织、党员互动功能。党员e家作为社区党员、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交互式管理平台,向 社区所有在册党员及在职党员发放“党员e卡”,实现网上记录、网上分享、信息查询、活动管理等党员社区活动功能。社区门户网站作为社区宣传的主阵地,为民服务的主渠道,提供“一网式”在线服务和居民互动建议平台。联系服务一本通作为社区联系服务的网络互动平台,集联系、服务和参与功能于一体,向社区每户家庭发放《联系服务一本通》,提供社区服务、公共开放资源刷卡预约或在线预约,社区文娱、教育、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在线报名以及居民健康生活信息记录在线管理等功能。居民诉求收集处理反馈信息系统作为诉求收集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实有人口数据库基础,通过《民情日记》、《民情信息簿》电子化,实现居民走访、诉求回应的网上“记录-汇总-分类-派发-处理—反馈-考评”机制。
三是建立针对性强、激励性高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建立了“3+X”党建经费保障体系,日常党建经费,以在册党员人数为基数核定,用于党员教育管理、活动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及日常工作开展。组织活动经费,根据街道年度党建工作项目预算,为基层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用于开展党的主题活动、专项活动及表彰激励。专项工作经费,用于联系走访和对老党员、老劳模和困难党员的帮扶。专设X作为党建特色培育经费,用于居民区党建特色培育,以项目申请、经费核定、跟踪指导的形式,鼓励居民区开展党建特色创新。
四、实践启示
五里桥社区(街道)党组织的“4+1”工作法,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联系服务群众为抓手,搭建民主共治的平台,拓宽创新发展的渠道,走活服务群众的路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
(一)组团式服务——寓管理于服务 最好的服务是最好的管理。五里桥社区的组团式服务,让联系群众更密切,社情民意更明了,诉求渠道更畅通,党群关系更和谐,把社会管理一点一滴融入到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中。
(一)开放式的党建工作思路使基层工作更好地贴近中心、服务大局。组团式服务使基层党建工作跳出内部循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更广泛的参与组织和个体,为基层党组织把各方工作落脚点集中到“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这一核心任务上来提供了高效的组织渠道。
(二)办实事的工作宗旨使基层干部更好地践行党的执政理念。组团式服务通过推行上情下达、渠道畅通、反馈及时的走访服务要求,切实推动了基层工作作风的转变,在每年对3.6万户家庭的普遍走访中,基层干部主动服务的意识大大增强,与群众的感情也日益深厚。
(三)团结型的工作体系使基层骨干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团式服务既分工协作、又相互依托的工作体系,全面整合了基层组织资源,团结凝聚了基层骨干力量,充实了党建工作队伍,提高了基层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效果,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四)制度化的管理服务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引导基层社会发展。组团式服务使以往的分片联系、责任包干工作更加制度化,有一支队伍实施,有一块责任界定,有一批制度保障,使联系包干责任制度“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社会管理服务盲区。
(五)以服务抓源头使社会矛盾更好地得以化解。组团式服务各团队在第一时间掌握责任块区内的群众利益诉求,使大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在源头,防止矛盾激化,避免矛盾积压、事态扩大,夯实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二)民主化管理——让民主不“空转”
五里桥社区(街道)的“民主化管理”是完善上下联动诉求回应解决机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实在在的民主运作,“管”出了好效果。(1)居民群众有了更为真实的民主意识。通过民主化管理的制度建设,让居 民群众在直接参与中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亲身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基层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群众性得以充分体现。(2)基层自治有了更为稳实的发展步伐。民主化管理自下而上的模式,让居民群众和自治组织从民主的最初步骤开始锻炼,一步一个脚印,在不同层面的民主参与中逐步成熟。(3)科学决策有了更为丰满的现实依据。采取民主管理和决策公开的方式,公开办事透明度,让居民参与讨论,让居民理解项目方案,一些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4)和谐社会有了更为牢靠的基层基础。民主化管理抽丝剥茧、对症下药,通过及时沟通、民主协商、跨前预防、监督自律的手段,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维护居民群众合法利益,构建社区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五里桥社区有一份《社情民意报告》,街道每月汇总走访收集的社情民意,分析研判,督促整改,一年时间就收集意见建议2900余条,其中90%在当年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三)区域化支撑——促进区域组织“公转”
五里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创造性地开辟区域党建组织形式,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推动社区各类党组织都围绕着社区党建的中心“公转”。(1)促进社区党组织横向联动,有效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区域化党建平台让原本近乎老死不相往来的单位和社区建立起经常性的互动联系,资源可以互借、平台可以共享。如在每年一度的社区党建代表会议上,街道党工委书记通报社区党建总体情况,与会的各类党组织代表都全面掌握了社区党建的进度和下一步需求,促进他们主动把社区管理和群众工作纳入自身发展规划,真正成为了社区的一份子。(2)搭建社区共治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由社区自我孕育的社会化组织,关心处臵社会性、地区性、公益性、群众性事务,切实增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为社会管理探出了新 路。
(四)群众性评议——评出实效、评出满意、评出真知
五里桥社区多年来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劲头,各项工作得到社区群众、社会各界、上级部门的多方认可,正是坚持群众性评议的结果。坚持群众性评议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提供了参考依据,指明了努力方向,使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更有底气、更有干劲,从而让五里桥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更和谐、更幸福。(1)群众性评议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为群众办事与办好群众想办的事,目的一致,但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很大差别,在实际情况中,有时候为民办事,办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得民心,反遭民怨,这正是忽视群众意见的结果。坚持群众性评议有效避免了工作中“拍脑袋”的情况,鼓励群众参与管理,多“竖耳朵”,将工作做到老百姓心上。(2)群众性评议增强了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五里桥社区将社区工作与群众评议统一推进,既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又可以将社区工作推广到群众的心中,从而密切群众与社区之间的血肉联系。群众在参与中了解社区、关注社区、融入社区,进一步提高参与社区监督和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社区工作的最好动力。(3)群众性评议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性评议为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了拜群众为师的直接途径。五里桥社区多年实践证明,其不断创新,始终走在城市社区党建前沿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群众性评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增长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工作保障机制——抓住推进工作的“牛鼻子”
工作保障机制是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重要基础,五里桥街道抓住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这个事关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把打造一支有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批服务社区居民的中心、保 障一笔稳定的社区建设经费作为推动工作、推进事业的重要抓手,无疑是抓住了“牛鼻子”。
“4+1”工作法是社区党建工作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集中反映,社区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明确职责,以理念的创新来带动体制机制、方法措施的创新,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既全面反映当前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工作的要求,又便于广大街道社区党组织借鉴推广,易学易记,兼具系统性、操作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当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社区的组织管理作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社区工作法
“熟、联、控、帮、情、管、贴” 七字社区工作法
社区民警的工作就是要做到“社区稳、社会稳”,“积小安成大安”、“积小赢为大赢”。我的做法是通过“熟、联、控、帮、情、管、贴”七字工作法,干好各项社区工作。
一、“熟”,即熟悉实有人口。流动人口是社区民警工作的重点,也是根本。社区民警要将有限的时间计划好,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流动人口的底数;在实有人口管理中,重点掌握人户分离、出租房屋、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监管对象、违法青少年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联”,即与社区工作联动。“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社区民警要主动与社区的计生、综治、社保、司法调解等工作捆绑作业,积极协助社居委干部做好计划生育与育龄流动人口查访工作,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实有人口基础信息也掌握在手。
三、“控”,即控制发案。社区民警要克服“单兵作战”的做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居委掌握享受低保人员的情况,挑选身体素质好、热情高的人员组成“低保人员巡逻队”,结合社区特点,采取分片、分楼栋进行巡逻守望。同时,要合理安排,白天由低保人员巡逻,夜间由民警、单位保安和辅警巡逻,从而覆盖整个社区,实现24小时有效勤务,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发案。
四、“帮”即对工作对象进行帮教。在平时的工作中,社区民警要根据对象的现实表现,实行分层次管理,有针对性开展帮教工作。要重点加强对仍有劣迹人员的帮教,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学校等辅助力量,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挽救、感化工作,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做到“标本兼治”。
五、“情”,即以情报信息为主导。在当今人流、物流、信息流频繁涌动的环境下,社区民警要抓好情报信息员的布建工作,在常住人口、重点人口、外来人口等各个层面中物色耳目、信息员和治安积极分子,通过他们及时获取社区治安动态信息和有价值的违法犯罪线索,为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六、“管”,即加强对辖区特行场所的管理。社区民警要加强对管辖区内特行场所的监督和管理,采取不定期日常检查的方式,对特行场所的业主进行法
制宣传和守法教育,做到检查有记录,发现治安隐患有整改,同时注重对违法经营者的教育和查处。
七、“贴”,即贴近群众办实事。少数社区民警要改变作风不实的工作弊病,树立“群众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的理念。正如全国优秀社区民警王法金同志所说:“对群众的感情就象银行存钱,你存的越多,给你的利息就越多”。社区民警要主动向社区群众打招呼,关注关心社区群众,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三篇:社区工作法
曲江推广“郑翔社区工作法”
文昌花园社区主任郑翔用四年时间,将一个情况复杂的拆迁安置小区打造成“全国文明社区”,她本人也在社区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郑翔社区工作法”。在12月3日曲江街道举行和谐社区建设动员大会上,“郑翔工作法”正式向全街道13个社区推广。
“郑翔社区工作法”简单说就四句话:“以党建为龙头,形成战斗堡垒;以服务为抓手,感动千家万户;以文明为追求,提升居民素质;以创新为动力,完善社区工作”。围绕四个方面,郑翔用一串串深受居民欢迎又符合社区实际的特色和亮点工作为居民开创出了一片精彩的天地。
如何让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一种更易接受和记住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社区工作者借鉴吸收,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经过不断尝试、修改、完善,郑翔最后选择了“三字经”的形式,将自己的工作法进行了浓缩提炼。“抓党建、开新路;选代表、中心户;筑堡垒、形象树;……突破口、工商户;商业街、党旗竖……”工作法读起来琅琅上口,既简洁通俗又全面。
郑主任介绍,2005年7月25日,她被组织上委派到文昌花园社区担任主任,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失地农民多、困难家庭多、文化水平低的多。刚走马上任就被上访的居民指着鼻子喊:“你算老几,这里不是你插话的地方!”但天生倔强的她坚信:吃的盐和米,讲的情和理,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没有不讲理的居民。她决心用自己的火热心肠去感动社区的居民。
为改变社区落后面貌,她探索建立了社区“党员中心户”制度,形成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党员中心户+党员”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在社区组建了党员创业者支部、义工支部、商业街支部和 “夕阳红”支部等4个个性化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居民、影响居民。
考虑到居民解决问题都希望“短、平、快”,她专门把自己的小灵通号码申办成82896110,这个号码在文昌花园社区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郑主任说:“最多的一天,我接到20多个求助电话,不管难度多大,我都尽最大努力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当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路不平、灯不明、车难停、家不宁,只要拨打郑主任的110,解决问题就是灵。”鉴于居民中陋习较多,别具一格地搞了“民风评议台”,居民们发现不良现象,即给予曝光,社区组织居民评点。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率先创办了扬州第一家邻里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8大类、36项群众娱乐和服务项目。成立了扬州首家社区民情恳谈室,既畅通民意诉求又汲取民智。
实施“家门口的饭碗”工程,由社区承接一些手工业务,帮助失业群众灵活就业,坐在家里挣钱……这样的创新之举,民心之措,在文昌花园社区数不胜数。“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明社区”的桂冠相继花落文昌花园社区,郑翔用自己的踏实和创新交出了一份让政府和居民满意的答卷。
曲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优秀的社区经验应该让更多社区分享受益,这样才能提高社区整体水平。“郑翔社区工作法”是郑翔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进行推广是给其他社区提供一份可资参照的模式,并不提倡照搬照抄,我们希望其他社区根据自己自身实际来取舍、改进,选择适合自己的,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郑翔社区工作法
一、抓党建、开新路;选代表、中心户;筑堡垒、形象树;团结好、大多数;个性化、建支部;搞活动、择近处;突破口、工商户;商业街、党旗竖。
二、抓服务、求贴心;一片情、贵如金;一一零、拨就灵;温馨卡、千家行;一站式、便居民;托老所、笑盈盈;工疗站、解忧困;民调室、是非清。
三、抓文明、聚人心;办报纸、四千份;评议台、放大镜;观察团、盯得紧;文艺队、织缤纷;健身舞、长精神;书画廊、好风景;新文化、铸灵魂。
四、抓创新、闪光点;跟时代、新观念;建中心、功能全;错时制、忙到晚;义工队、争奉献;恳谈室、天地宽;家门口、挣到钱;众爱好、结情缘。
“五零工作法”建社区家园
绵阳市涪城区绵州社区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行 “五零工作法”取得明显实效。涪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立足实际,主动作为,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来抓,成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示范县(区)。针对绵州社区辖区商品住宅小区多、临街门面多、经商人员多等特点,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绵州社区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召开居民座谈会、设立建议箱等多种形式,对创新社区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提出了以“五零工作法”为抓手,建设文明、和谐、亲睦、温馨的社区家园。“五零工作法”,即:社情民意“零盲点”、矛盾纠纷“零激化”、社区服务“零距离”、关爱帮扶“零缺失”、共驻共建“零障碍”。
社情民意“零盲点”,要当好“明白人”。一是畅通民意。社区以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为依托,建立绵州社区居民QQ群、“绵州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网络论坛、绵州社区服务中心短信等信息反馈平台。二是下访民情。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作用,在10个辖区楼院建立党小组,把100名党员安排在楼栋,设立信息收集信箱,做到社情民意随时知。三是联接民心。组建以社区党员、社区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退休干部、物业管理员为成员的信息员队伍21支共114人,要求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
矛盾纠纷 “零激化”,要当好“主持人”。一是消“包”不铲“包”。社区专门设有平安和谐工作室、调解工作室和流动法律服务站,建立调解中心日常工作制度,响亮提出“有理慢慢说,有话好好说”。二是熄火不扑火。坚持把工作放在一线,倡导“知民情走进千家万户,解忧难费尽千辛万苦,调纠纷不怕千言万语”的“三千”精神,做到解决问题到前沿,顺情绪、解心结、抚民心。三是化怨不埋怨。采用换位思考方式,推行门前店面调解。社区服务“零距离”,要当好“贴心人”。一是完善机构能办事。社区在涪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办公活动场地500余平方米,设立综合服务等大厅,完善了服务群众的各种功能。二是全面服务办实事。通过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居民群众提供管理、文化、工商维权、法律、家政、劳动保障、再就业、卫生、计生、低保等全面服务,延伸覆盖到群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三是方便群众快办事。凡是群众需要办理的事,社区第一时间办理或答复,并打造 “10分钟文体活动服务圈”和 “10分钟便民服务圈”,关口前移,快捷为群众办实事。
关爱帮扶“零缺失”,要当好“情义人”。一是搭建平台真帮扶。将社区志愿者、社区党员以及面向困难群众、零就业家庭共同组建的专业化帮扶队伍,纳入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管理。真正深入困难群众,摸清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帮扶和救助。二是拓渠道广帮扶。通过开展“百家结对大手拉小手”活动和建立“法律援助服务站”工作,辖区50名贫困学生与50户居民结对得到帮扶;32名群众在维护利益上得到法律援助。三是构机制常帮扶。社区从机制入手,建立各种档案,把帮扶变成常态化。
共驻共建 “零障碍”,要当好“牵头人”。一是上下齐抓共管。实行各级“领导包片区,部门挂社区,干部进楼院”工作方式,广泛开展“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做到领导力量到、工作落实到、责任挂钩到,构建了上下齐抓共管工作机制。二是横向整合联动。社区大力整合辖区内各单位资源、各部门力量,完善共驻共建机构,真正实现“单位向辖区、人员向社区、资源向共享转变”的联动。三是群众共同参与。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居民群众在社区事务中当主人,主动参与、共同建设。
山东临沭“3+1”工作法构建和谐农村社区大党建
近年来,山东省临沭县紧紧抓住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村级党组织调整设置为切入点,积极创新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开展“3+1”工作法,有效整合了村级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消除了合并村中“一村多制”和村两委班子“两张皮”、“分灶吃饭”等现象,促进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目前,全县36个农村社区全部实施了“3+1”工作法,并形成了北沟头社区、袁黄峪社区、寨和社区、措庄社区、利民社区等典型农村社区群。
打造“三线一网格”组织体系
打造“三线”。一是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入手,精心打造以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各类党小组为基本框架的组织线;二是从强化社区党员管理的联动性入手,强力打造以社区党员中心户—居民党员—流动党员”为主要架构的管理线;三是从提升社区服务的实效性入手,全力打造以“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社区服务队—党员服务岗”为主要模式的服务线。“三线”联动形成互动“网格”。
“三线一网格”组织体系坚持以信息化为手段,打破传统的部门和空间界线,建立统一的资源调度和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分散的管理和服务资源,实现管理区间、管理对象、管理环节和管理时限全覆盖和信息资源共享。
建设“三室一平台”服务体系
该县以党员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探求党内关怀和服务党员的新方法,着力建设以党员接待室、党员活动室、党员阅览室、远程教育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三室一平台”服务体系。
党员接待室采取“即时接待即时办理、前台接待后台办理、组织活动定期服务、志愿者队伍经常性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凸显党员服务在服务中求发展、在服务中促凝聚,倾力打造“亲民平台”;党员活动室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内网论坛,引导党员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宗旨意识,通过成立兴趣活动小组等形式,丰富机关党员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使党员有“家”的归属感;党员阅览室的书籍主要以实用、健康的政治、经济、法律、党的政策和法规、党课资料、农业科技、实用科技为主,为给广大党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学用功能,使远程教育在提升党员素质、实现农民增收、丰富群众生活和推动农村信息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北沟头社区、袁黄峪社区在建立“三室一平台”的基础下,又组建“党员义工”、“帮扶孤寡残疾”、“调解民事纠纷”和“共建绿色环保”四支社区党员服务队,并组织服务队员定期深入到社区,开展经常性服务活动。同时服务队员联系帮扶2至3户社区困难户,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群众疾苦联络员、维护社会稳定调解员、扶弱济困勤务员。
采用“三审一公决”管理体系
在全县推行党支部审议、村“两委”会审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公决的“三审一公决”体系,做到议事范围、运作程序、民主决策“三规范”。一是规范议事范围。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按照“三审一公决”管理体系实施。二是规范运作程序。按照“三审一公决”程序步骤,规规矩矩运作,扎扎实实推进。实施“三审”时,坚持事前酝酿、反复协商、民主讨论、集体决定,使提议和决议符合中央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本村的实际、符合农民的意愿。三是规范民主决策。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村委会主持,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公决。参加会议人数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讨论事项必须经全体村民代表或到会村民半数以上同意方可决议通过。
今年该县承担了山东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面积1.5万亩,涉及寨和社区、措庄社区等12个村(居)社区,项目总资金达1075万元,资金多、工程量大,群众关注程度高。在项目准备、测量、论证阶段,严格实行“三审一公决”决策程序,按照党支部审议、村“两委”会审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公决的决策程序,将所承担的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的使用和开发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等事项逐一研究表决。
目前,全县36个社区通过实施“三审一公决”决策程序,顺利通过了老百姓期盼已久的社区居民楼建设、文化广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182项事宜,包括建设居民楼8座,流转土地6000亩,栽植葡萄3000亩,涉及农户1200余户。
实施“三岗一统算”考核体系
积极探索村干部激励保障新机制,制定出台《山东省临沭县村干部岗位绩效分类核算办法》,就社区支部书记岗、居委会主任岗、社区工作者岗实施岗位绩效“三岗一统算”,实行“一项倒推、两次换算、三类考核、四等计酬”的社区干部岗位绩效分类核算办法,就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结果运用进行详细安排,主要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对社区三个岗位的干部进行考核,侧重实绩,以完成目标承诺情况来统算。
在对社区干部岗位绩效分类核算时,实行一项倒推分类核算法,并实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减轻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度。考核结果统一归入社区干部个人档案,作为绩效报酬发放、评优选模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到目前为止,全县36个社区187名社区工作人员全部纳入“三岗一统算”考核体系,进一步激发了社区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上海五里桥街道:探索“4+1工作法”架起党群关系“连心桥”
上海五里桥街道:探索“4+1工作法”架起党群关系“连
心桥”
一、背景与起因
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群众思想观念多元、社区居民需求多样、社区矛盾凸显、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任务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必须积极回应社会领域结构网络化、组织扁平化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不断创新执政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组织方式社会化和组织设置多样化,切实提高和激发基层组织与社会成员开展社会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活力;积极回应区属化社会成员与区域化、行政化与社会化相行相悖的体制挑战,创新拓展执政党的政治生活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切实探索和形成公共性、社会性、主导性的新体制、新功能和新载体、新机制。五里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城市社区党建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党建联建实现组织联动、资源共享,本世纪初创立“三会一代理一公约”机制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世博期间依托“两个报到”形成区域化党建大格局,到2011年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依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形成了“全覆盖、人对人、面对面、心连心”的群众工作新格局。按照中央提出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的要求,结合多年的党建工作经验,社区“虚心问政于民、真心问需于民、诚心问计于民”,逐步探索形成了“组团式服务、民主化管理、区域化支撑、群众性评议”+“基层队伍建设”的“4+1”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方法,让五里桥架起了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也为探索社区管理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性,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
五里桥街道群众工作基础深厚,2011年7月街道党工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街道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社区视察、指导工作。由于社区人群结构、生活方式、沟通交流方式的变化,要求把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社区(街道)党工委将“组团式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经常性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构建熟人社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
心里装着群众“组团走访”服务做到百姓心坎上。五里桥辖区面积3.1平方公里,现有19个居委会,常住人口3.6万户,8.4万余人,社区(街道)党工委下属133个各级党组织;社区党员4994名。2011年五里桥街道已完成对3.6万户居民家庭的普遍走访联系,参加组团式服务人员近万次。五里桥街道采取了以居民家庭为基本单位划分责任区域的做法,根据社区形态布局、人口规模、党员和区域单位分布情况,以250户为基本单位,将整个街道划分成了127个联系服务群众责任区。在走访中每到一户,成员都会将街道印制的《联系服务一本通》送给社区居民。《一本通》汇集了街道联系服务群众的团队名单、5大类27个社区服务项目、3大类22项社区开放资源等内容,居民既可通过《一本通》联系走访团队成员、社区服务项目,也可通过填写回执联,选择自身参与社区服务的项目。这样不仅使居民及时了解社区目前的服务项目,又与居民形成良好互动。工作人员在普遍走访过程中,还要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都认真记录在《民情日记》、《民情信息》、《民情手册》上,做到资料清、情况明、诉求准。这些新的做法,迅速打破了社区服务人员和居民的隔阂,大大提高了普遍走访的成功率。
民主管理“三站直通车”,接百姓诉求化解矛盾。对于在组团式服务中收集到的百姓各类诉求、意见,街道党组织着手研究,建立起上下联动参与的“三站式直通车”,即责任区、居民区、街道三个层面的回应诉求、解决问题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大众家园小区三楼以下居民家中自来水严重发黄。桥一居民区党总支了解此事后,充分利用组团式服务搭建工作平台,联合物业、业委会、房管办和自来水公司举行“听证会”,同查原因、细致定方案、反复做工作,服务团队多次向居民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方案,避免了潜在的矛盾,顺利完成了工程改造。“听证会”的结果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对于五里桥居民而言,参加“听证会”已是平常事。本世纪初,五里桥在全社区推广“三会”制度---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在街道、区有关职能部门支持下,由居委会主持召集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以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和社区建设。
民生事群众评,“三问”凝民心。五里桥街道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万余名,占户籍人口的24.6%。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做,做得好不好,还是要以老人需求为目标,让老百姓“说了算”。为此,五里桥专门成立了绩效评估专委。每次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服务后,老人或家属要在考勤表上签字,为服务打分,如服务不满意,则由助老服务社协调调换服务员进行上门服务,每月底,服务员凭考勤表领
取当月酬劳。此外,居家养老中心工作人员每月走访10%的老人,听取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在老人的用餐安排上,有的老人希望饭烧得软一点,菜的口味清淡一点,营养搭配更好一点等。群众性评议的工作方法,就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唯有此,才能提升社区管理的工作水平。
区域支撑“借东风”,基层队伍“练内功”。五里桥街道积极拓展区域化党建内涵,探索出了不少新型的共建载体。如,整合社区党建力量开展认领社区公益项目、“百家单位百位书记走访百户家庭看望百名党员”活动等。目前,辖区内已有92家驻区单位党组织、40多家“两新”组织党组织、300多人次的党员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工作之中。双休日老年日托所不开门,于是那两天有的孤老们只能煮面条“凑合”,有的老人念叨:“物价涨了,荤菜都贵了好多哦,加个菜也要多想一下了。”社区的一家广告有限公司得知情况后,公司党组织决定出资3万元,提供周末“我为社区老人添道菜”服务--油面筋烧肉、糖醋排骨,让老人带回家中,解决了五里桥街道3个老人日托所近150位老人“就餐难”的问题。在五里桥,机关干部队伍需下块到组包户结对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困难;窗口队伍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擦亮”社区窗口。除此之外,街道还创新推出“年轻党员双向挂职”的人才交流方式,通过为期半年的到企业中学习锻炼,进一步密切了地区合作,让企业熟悉社区,让社区党员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融入党建创新。目前,五里桥街道已与社区内江南重工、绿地集团、龙头股份、自动化研究所等多家企业与达成“团干部双向挂职”协议。
三、初步成效
“4+1工作法”以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共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组团式服务,确保了服务群众工作经常化。“组团式服务”作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经常性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具有“普遍联系、汇集民意、及时反馈、妥善解决”的特点,是构建熟人社区、密切联系群众、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带着责任走,化解急难愁;带着熟人走,消除陌生感;带着服务走,群
众笑颜开;带着任务走,民情记心中。通过走访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通过服务建立起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
民主化管理,扩大了解决群众诉求的渠道。面对群众的诉求,社区建立责任区、居民区、街道三站式直通车回应诉求解决问题机制。在责任区层面,依托组团力量,以“短、平、快”的手段,了解诉求直接回应解决;在居民区层面,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自治,通过“三会一代理一公约”,召开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由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群团组织等出面代理,帮助群众反映正当诉求,维护合法权益;运用居民公约的居民自治自律形式,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社区共同意识。在街道层面,通过“五会”配“五制”,即现场办公会配套领导包干制、社区事务综合调处会配套诉求转接制、服务群众促和谐议事会配套社情民意月报制、民生实事提议会配套民生实事项目征询契约制、矛盾排查分析会配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引导社区协同,最大限度把居民群众的诉求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区域化支撑,整合了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区域化支撑”是破解社区工作任务重、资源相对有限这一难题有效方式。通过发动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在职党员和广大群众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搭建区域化党建有效平台;健全区域化党建“新三会”制度、社区单位双向服务机制,加强区域内单位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健全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制度,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健全社区委员会功能,完善社区代表大会制度,履行各方议事、协商、评议、监督职责,搭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共治平台。大力发展群团组织,构建“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运作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团队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团队在社区中的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群众性评议,推动了社区党的建设科学发展。坚持问政于民,通过党组织、党员“一事一诺一评议”,接受群众评议,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需于民,涉及解决群众急、难、愁的社区实事项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下联动,多方评议,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当家人,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计于民,通过政风行风评议,督促职能部门、窗口服务单位,自觉改进作风,拜人民为师,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和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
基层队伍建设,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基层队伍建设”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加强支部队伍建设,完善居民区党总支、楼群(小区)党支部、楼组(幢)党小组、党员责任岗四级组织网络;扩大覆盖,将党组织向居委会、业委会、社会组织、文体团队延伸,形成支部领导、党员运作、组织凝聚的模式。将联系走访情况定期交流与各责任区支部组织生活会相结合,引导党员参与社情民意分析、诉求回应解决。
四、实践启示
社区党组织是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社区居民需求多样、群众思想观念多元、社区矛盾种类复杂的新形势下,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有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五里桥街道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和探索,凝练形成“4+1”工作法。经过实践检验,它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区实际、深受百姓好评的群众工作方法,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举措,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从而进一步拓展党建的公共性领域和增强党组织的枢纽性功能。“组团式服务”是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具有“普遍联系、汇集民意、及时反馈、妥善解决”的特点,符合当前社区群众工作的实际,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种创新。“民主化管理”是完善上下联动诉求回应解决机制的重要手段。在责任区、居民区、街道三站式直通车回应诉求解决问题机制下,以快速、有效解决问题为目的,以金字塔的形式逐层解决,把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域化支撑”是破解社区工作任务重、资源相对有限这一难题有效方式。通过发动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在职党员和广大群众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注入了新的动力。“群众性评议”是群众参与民主议事、监督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没有评议的工作容易流于形式,而评议的主体必然是群众。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让群众来评议是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基层队伍建设”是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重要基础,应当常抓不懈。五里桥街道抓住了“人”这个事关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把建设一支有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作为推动工作、推进事业的重要抓手,无疑是抓住了“牛鼻子”。
“4+1”工作法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基层管理服务中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中
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今后,社区党建工作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4+1”工作法,将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备注:2011年7月,上海市原黄浦、卢湾两区撤二建一为新的黄浦区)
第五篇:海尔总体介绍
一、海尔集团简介
1、发展历程
1984年10月23日,青岛电冰箱总厂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约引进当时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标志着海尔的创立。1991年合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总厂,于12月20日成立海尔集团.1998年,美国《家电》周刊对海尔的高度评价是:发展速度在世界家电业位居第一。海尔在做大的同时,实现了做强。2005年12月25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宣布启动新的发展战略,海尔进入了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27年来,海尔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电器产品,主要包括洗衣机、部分厨房电器和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空调器、电冰箱等。早期这些家电大多是白色的外观,因此得名。目前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
2、竞争优势
海尔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名牌。互联网时代世界名牌的特点是能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大规模定制而非大规模制造。海尔抓住互联网的机遇解决这一挑战,创造出差异化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引领潮流的研发优势——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万多项,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
二、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 “虚网”指互联网,通过网络社区形成用户黏度;“实网”指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满意。因此许多世界名牌将他们在中国的销售全部或部分委托给海尔;海尔也通过他们在国外的渠道销售海尔产品,形成了资源互换,加快了海尔进军世界市场的步伐。
三、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改变传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即需即供大规模定制,实现了“零库存”和“零应收”。在流动资金零贷款的基础上,海尔CCC(现金周转天数)达到负的10天。
3、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
一、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是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二、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成为自己的CEO;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新的价值。新的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三、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是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都在不同的自主经营体中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
二、使命与愿景阐述
1、海尔的定位和目标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描述:企业的目标源自:
A、是什么样的企业—描述企业现状(海尔是一个从创业开始高速发展并不断创新变革的企业)
B、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描述企业发展目标(海尔将是一个世界级企业与世界级名牌)
C、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对企业的定位(海尔应是一个能将创新基因植入每个员工,使其充满活力,在为用户创造新价值的同时体现出自身价值,以成为基业常青的企业)
2、使命:优化“人单合一”的流程,以速度与精准的统一创造用户需求;
企业将以高增值下的高增值实现永续发展。
愿景:海尔员工将会以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地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
海尔集团将在创造全球品牌的同时实现对股东、社会的卓越回报
作为全球第一大白色家电集团,海尔的目标是为全球消费者享受美好的住居生活而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对全球消费者的承诺,海尔白电集团依托自己拥有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厨电产品等白色家电产品,不断为全球消费者创造最新的生活体验与美好的生活方式。
海尔多年来一直将社会效益放在企业发展首位,在全球能源紧缺及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海尔始终贯彻绿色环保理念,以全球视野,为客户提供集产品、施工、服务、融资与一体差异化的公共照明节能等解决方案。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形势,海尔将继续积极抓住机遇,高质量产品、高品质服务及差异化解决方案,力求成为全球第一竞争力的公共照明节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经营范围涵盖环境类、厨房类、个人护理类三大领域,包括吸尘器、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微波炉、豆浆机、饮水机、挂烫机等14大品类200余款产品,全面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品质生活解决方案,飞速发展中的海尔生活家电致力于成长为行业高端家电第一品牌!
三、集团战略
1、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这一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可以移植的模式。
2、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兼并重组后无法持续下去,或认为应做专业化而不应进行多元化。海尔的创新是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硬件好但管理观念差的企业)”思路先后兼并了国内18家企业,使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扩张方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时,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已经成为用户的基本需求。海尔在国内率先推出星级服务体系,当家电企业纷纷打价格战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这一阶段,海尔开始实行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一管理法也成为海尔创新的基石。
3、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走出国门,出口创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响应中央号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后非常困难,又退回来继续做订牌。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创中国自己的品牌。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这一阶段,海尔推行“市场链”管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这一管理创新加速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激励员工使其价值取向与用户需求相一致。
4、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整合全球资源创全球化品牌
互联网时代带来营销的碎片化,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必须从“以企业为中心卖产品”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卖服务”,即用户驱动的“即需即供”模式。互联网也带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化和全球化之间是逻辑递进关系。“国际化”是以企业自身的资源去创造国际品牌,而“全球化”是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是质的不同。因此,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创全球化品牌。这一阶段,海尔探索的互联网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四、海尔,在多元化中“眩晕”
1、多元化是美国战略专家安索夫提出的四大基本经营战略之一,其含义是指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它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多元化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的多元化,成功率高的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则是一种复杂、危险的多元化。在世界100强中,多数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不是彻底失败,就是步履维艰。国内,当年春风得意至今是人去楼空的所谓“知名”企业,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在非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因而,以失败再次崛起的前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总结失败时也指出多元化的罪恶。
2、无可厚非,海尔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其近乎完美的形象,享誉国内外。然而,欢呼赞誉的背后,人们也同时为海尔捏把汗。
海尔起家于电冰箱,在获得了中国第一之后,于1991年兼并青岛空调厂开始推行多元化战略,并先后推出了冰柜、空调、洗衣机。空调方面,迅速取代春兰成为该领域的龙头,洗衣机则迅速取代小天鹅成消费者的首选,冰柜也打入了行业前三名的位置。冰箱、空调、冰柜、洗衣机四驾马车成为拉动海尔快速发展的龙头产品。同时,海尔也因为这一系列成功运作,而成为中国知名企业。它给社会公众一种强烈的印象是: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做就做到第一。同时,海尔品牌成为亲和、值得信赖的品牌.这一切成为其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赖以快速扩张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海尔最初的成功,在于相关多元化的成功实施。然而,之后的海尔,实际上在不断地破坏自己亲手建立的品牌。
1995年,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海尔药业推出的针对“亚健康”的保健品“采力”,一直都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还有“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事实海尔在这些领域也同样玩不转。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海尔又涉足PC业务,事实证明也是一次失败。同样,海尔手机的亏损以至不断降价,目前并未给其带来什么好运,反而严重拖累了企业。
海尔在非相关多元化的领域的运作,破坏了海尔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的公众品牌信念,这是海尔的沉痛损失,这种损失比直接经济损失更令人痛心,海尔在非相关多元化中丢失了自己最为宝贵也最为难得的市场财富——品牌信念。海尔要重建这种信念需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代价,也要花比原来多得多的时间。
3、举例:海尔进入PC领域,应该有明确的战略;但我看到的是战略管理的明显不足,包括以下:
A、缺乏核心技术。国内IT厂商对上游供货厂商的依赖性很强,越是处于供应链末端,越是受制于人。
B、错误的合作伙伴。缺乏行业经验,看看这次海尔的合作伙伴台湾宝成集团--最大的鞋业公司,只做过一些电脑配件,两个生手的合作能演出精彩的戏吗?
C、失去渠道的信心。这一点是很要命的,电脑行业靠的就是经销商,哪怕世界上最厉害的戴尔来了中国还是乖乖暗地与经销商合作,才有了销售量。海尔过于轻率地在2001年退出电脑行业,伤害了经销商的信心;这是海尔很难重整河山的关键原因之一。
4、我们给海尔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公司战略要更加强调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避免业务单元成为没有战略的利润中心。
第二,强调组织学习能力与创造性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支撑多业务的扩张。如通用拥有“活化”组织结构层级与激发组织创新、将业务运营系统与变革思想融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从而保证了多元化背后的持续支撑动力。
第三、要有强势凝聚力和控制力的企业文化,以使公司能够通过共同的理念减少管理成本。
(
一、无限机会在专注: 可以肯定地讲,不是海尔没有能力做第一,而是海尔的观念出了问题:太相信品牌的市场效应,丧失了当年做冰箱、空调、洗衣机的执着精神。电风扇是海尔遭遇的第一个滑铁卢,之后海尔所进入的领域,都没有取得可圈可点的业绩。
二、有胆识更要有战略眼光: 心态决定眼光,眼光决定战略,战略决定未来。有能力为失误“买单”不代表危机已经过去。)
民族的,始终是我们骄傲的资本。希望海尔曾有的失误,都可以成为其成长路上有益的借鉴。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海尔应像海。惟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