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江西省赣州市排水系统论我国防涝治理
基于江西省赣州市排水系统论我国防涝治理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城市排水系统工作占有着重要地位。而当前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却相对滞后。本文从赣州市排水系统建设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古城的建议。
关键词 :排水系统 城市规划 调查
一、赣州市排水系统的现状
2010年夏季的特大暴雨,赣州市部分地区降雨近百毫米,但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这都得益于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分析研究“福寿沟”的规划设计特点对于我国其他各地市借鉴古城排水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排水系统建设与自然相协调
古代赣州市城市规划思想注重因地制宜,强调利用天然资源、依靠地势地形、注意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排水系统真正做到了“蓄排结合”。一是赣州市“福寿沟”的建设顺应地形,因地制宜,排水管道的坡度较大,利用自然高差,采用自然流向,将城市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池塘、低洼的湿地等自然水系统;二是与城市周边水系联为一体,与城内三池以及几十口水塘相连通,一方面提高了城市排蓄水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池塘养鱼、淤泥仲裁、形成了生态循环链;三是古代赣州市善于利用天然河流、湖泊和洼地,建设人工沟渠和护城河,共同构成城市水系。
2.排水系统设计卓越
古时,“福寿沟”施工质量好,选材结实耐用,历经千年不致坍塌。并且与城市一般水泥下水道不同,“福寿沟”上部是拱形称重设计,墙壁两侧皆为古代砖石构造。即使千年来的冲刷使墙体出现一些裂痕,但不同年代的修缮仍然维护了“福寿沟”正常使用。
古人在设计“福寿沟”时有很强的前瞻性,在当时便考虑到未来的排水量。采用矩形断面,砖石砌垒,断面尺寸很大,高大约180厘米,宽90厘米左右,使得排水道历经千年不致淤泥。
福寿沟的设计更是根据水的力学原理设计,建造了12个水窗,巧妙地借水力实现水窗闸门的自动启闭,即水窗闸门为木制闸门,当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借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反之则节江水水力关闭闸门,实现洪涝突发时排水系统的即时运作。
3.排水系统管理维护到位
从1953年赣州市政府便对“福寿沟”进行分段清理、修复和改建,定时定点安排专员下井清疏和保养。目前,赣州市政府承担这237.7公里排水管网、5383座雨水井等排水防涝的管理和维护。近年来,赣州市政府更是在防汛设施维护保养、路况路面巡查、清疏下水道等方面加大投资,加强管理。赣州市政府各部门主动根据规划预案分工,设立市政工程管理、养护的专业机构,协同作战,使得赣州城区遇洪而不涝。
二、影响我国排水系统的主要因素
今年的洪涝灾害频发,城市内涝问题形成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与认为因素,涉及多领域内容,包括规划、水利和市政等方面。本文将主要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
1.城市规划理念落后
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理念的日趋落后,这两者间的矛盾使得对于城市复杂空间和城市安全的重视度不足,过去仅依靠给水排水专业就能解决的城市内涝问题,已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发生,因此需要更丰富更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来共同解决城市灾害。再者,就城市规划层面而言,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没有考虑雨水控制系统专项规划。同时,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未曾考虑到城市排水系统与城市其他专项规划间的相互协调性,导致耗资大而眼较慢。
2.排水系统设计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我国城市建设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对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城市出现下游管道管径偏小或管道位于排水系统末端等现象。并且,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规定,一般地区重现期为半年至三年,重点地区可提高到三年到五年。但是当城市遇到50年甚至100年的暴雨情况时,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便远远不能够满足大重现期的雨水排放要求。例如,广州市现有排水管道中能够达到“一年一遇”标准的只占总量的83%,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仅占9%,排涝标准严重偏低,导致排涝能力进一步降低。
3.排水系统管理维护不善
首先,城市排水系统维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排水系统使用的过程中,各种垃圾进入城市排水管道,缩小了过水断面,降低了管道排水能力。其次,城市排水管道陈旧,有些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排水要求,管道老化、破损、灵敏度降低,防爆和通风系统设施无法适应现今行业管理需要。在排水系统管理及维护时,许多排水系统被损坏,管道改造时连接混乱,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混接。更严重的是管理维护人员未能做到及时定时监测维护,每每总是等到出现问题时,才被动的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维修,这不仅严重的损害了管道的使用寿命,更会导致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瘫痪。
三、古城防涝的借鉴意义
1.保护城市天然水系
天然水系对城市防洪防涝工程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保护城市原有的河道和湖泊,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防涝功能,让特大降雨流入河道,可以为城市蓄水排涝留足空间,增强城市调蓄能力。赣州市古城保留了宋代建设的福寿沟,使赣州市不受暴雨洪涝灾害的威胁。因此,通过护城河防御或将其河道加深,硬化河底和岸壁,增加河道行洪能力,防止河道接纳过多排水后溢水倒灌,保护城市原有的天然水系对于现代城市防洪防涝有着重要意义。
2.结合城市规划建设排水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把握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不得使二者割裂甚至相互抵制。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不应作为一个孤立的规划项目,其与城市道路规划,绿地规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若建设过程中仅仅考虑自身项目,不仅费用高昂而且施工完成后,相互间也会影响其正常运作,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充分利用城市规划项目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提高个项目的利用率。如绿化项目建设的人工湿地和生态路面,增加地面渗水能力,利用植物存储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量;利用城内池塘,实现调蓄、养鱼、灌溉、污水处理的综合效益。除整合城市规划各项目资源外,排水系统的建设还应注意结合当地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情况,合理的选择排水方式,如依地势高低布局城内管道沟渠,更有利于排水排洪。
3.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下水道在设计时应留足开阔的空间,以便施工人员提供勘察和维修的空间。并且对地下管道进行24小时的实时监控,随时分析水质和洪讯状态,以防城市出现内涝情况。为维持并提高下水道的使用效率,应注重排水系统建设竣工后的日常清扫和管理维护工作。建设数据信息库,实时追踪下水管道是否需要清除,对各段管道每年固定次数检验防患于未然,并建设环保型污水污泥处理设施,提高排水口周边的自然水质并利用循环水补充城市水系水源,增强排蓄结合的能力。
4.完善相关制度政策
任何制度在设计之初都难免有考虑不周、处理不当之处,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漏洞暴露时及时发现并补救。赣州城建造至今也曾遭遇诸多水患,但统治者能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完善管理,才使得古城排水系统沿用至今并在现在防洪防涝中发挥积极作用。
而国内缺少一套全面、综合、系统的城市防涝法律规范体系,如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部分条款及相关标准已不符合当前城市内涝治理现状,一些条款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根部无法落实。因此城市防洪防涝应以法律制度保障规范,而非仅仅从技术层面约束引导,使得防涝工作有法可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指导:周江军)
第二篇:、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
(一)总量性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二)劳动力素质原因
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那么非国有经济就必须参与进来,但是一部分处于劳动年龄的人,由于就业观念作怪不愿进入非国有企业,从而为失业者。
(四)技术进步的影响
“机器排斥工人”历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无时不存在着,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经济,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等资本吸纳的话劳动数量明显减少,这样,在新增投资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资本总额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增加,反而减少,失业人数的增加就不可避免了。此外,技术进步还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引发失业人口的生成。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逐渐被淘汰,被淘汰的产业部门游离出大量劳动力,而那些新的产业部门则需大量劳动力就业,由于技术素质要求的不同,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又不能完全甚至大部分进入新的产业部门。同时,保留下来的传统产业部门,由于技术装备更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必然会有一部分职工失业。并且科学技术进步越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越快,含有传统旧技术的企业与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差,排斥和失业的人数就越多。
(五)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我国目前尽管仍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已开始出现。在经济扩张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原因是由于投资的带动,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充足,不仅使企业隐蔽失业减少,而且往往还可以扩招一些正式和临时的工人。同时随着投资增长,建筑业需要从农村招收大量的建筑工工人,从而也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投资下降,市场需
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正式工人下岗,大量从农村招来的临时工和建筑工人又纷纷回到农村,此时,隐性和显性的失业都会增加,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O,国外企业的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会加大,这就更加大了我国就业的压力,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六)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一部分失业人员观念陈旧,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只有政府安置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主动性不强,宁愿靠国家、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再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铁饭碗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铁饭碗观念”的职工。这种“铁饭碗观念”,反映在就业领域上,存在“重国有、轻集体、厌个体”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到国有经济单位工作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不愿到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自愿失业;表现在就业形式上,认为只有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因而不愿从事一些新的就业形式,如临时工、非全日制工、小时工等。
综上所述,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目前体制改革引发的分流、下岗问题,也有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结构性失业,还有我国人口原因引起的新就业问题等等。对失业原因的多方面、多层次认识,有助于我们根据产生失业的不同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三、治理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择业观,严重影响了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尽快帮助失业人员认识形势,面对现实,而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帮助失业人员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第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失业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失业现象,只是失业率有高有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不例外。第二,要认识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就是“流动”,要学会在流动中寻找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劳动者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失业未必是坏事,而是提供了重新创业的机会。第三,要认识到劳动力过剩是相对的,就业机会是永存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还有许多新的就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失业人员择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打开思路,放开眼界。要逐渐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劳动光荣的观念;要不卑不亢、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只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2.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尤其是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当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反失业措施中的重要一项;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也是我国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对于减少失业人口特别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我国的职业培训更加有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体系完备、运作规范高效的新型培训制度。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制定职业培训的长期规划,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给予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职工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其次,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劳动预备制的建立完善以及再就业培训的发展上。国内外实践表明,再就业培训是一种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能有效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且,这要比单纯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和生活补助等措施积极得多。因此,国家应该从失业救济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失业人员的就业转岗培训,使失业救济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第三,积极开辟培训资金的筹措渠道,增加人力投资,扩大职业培训范围,在资金上保证培训的长期化和制度化。
3.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并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
从理论上讲,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定的劳动力投入与相应的资本结合,推动经济按一定的速度增长;反过来,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投入,即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一般说来,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出就业增长下降趋势,呈现出“有增长,无就业”的特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其作用越来越有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就业增加的作用,还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从现阶段来看,模式的选择优于速度的选择,只有在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我国应该选择创造就业的增长模式。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包括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有关政策,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狠抓资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吸收更多的劳动,创造更大的产出。
4.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它不仅是制约经济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产生大量失业人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为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再就业环境,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争取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从所有制结构来讲,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其次,从产业结构上讲,在调整、改造加工产业,推进基础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各国的经验看,在第三产业中,社区和个人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发达国家目前的这个比重一般在40%—50%,而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目前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左右,发展的潜力还相当大。第三,从企业结构上讲,要在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造就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
5.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劳动力市场越规范,越透明,交流越活跃,越有利于各种劳动力参与公开、公平和有序的竞争,有利于调节劳动供求,促进劳动就业。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健全,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清除那些分割市场阻碍要素流动的过度干预,创造一种面向全体城乡人员和劳动力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市场,这样的市场既可为失业人员创造平等竞争的求职机会,又对下岗职工形成就业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向市场自谋职业;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择优聘用人才创造条件,有利于创造劳动需求。建设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和完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加强职业指导和转业转岗培训,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再就业困难。中等以上城市要加快实现市级劳动力供求信息计算机联网,并积极推动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统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
第三篇:江西省赣州市抓实领导点评(定稿)
深 入 开 展 创 先 争 优 活 动
简 报
第 66
5期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12月20日
江西省赣州市抓实领导点评 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
江西省赣州市积极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一步找准差距先争优活动进行点评,、明确方向、整改提高。
细化点评内容。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点评。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推进各地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开展点评。二是围绕抓好承诺落实开展点评。市委督查指导组和七个行业指导小组对 1 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履行公开承诺情况进行集中督查,根据存在问题开展领导点评,推进公开承诺落实。三是围绕党员本职岗位开展点评。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围绕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开展自查,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年终评先评优、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对党员进行点评。四是围绕群众意见诉求开展点评。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入户听诉”活动,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群众反映的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点评完善创先争优目标和载体。
创新点评方式。一是领导约谈。采取上级党组织负责人约谈下级党组织负责人的方式进行点评。市委书记约谈全市18个县市区和赣州开发区党委书记,对各地抓发展、保稳定、促争创进行集体谈心,指出差距,提出今后工作的重点。二是会议点评。通过召开相关会议,对各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进行集体点评。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要求各地对照“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推动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三是一线调研点评。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送政策释民 2 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在深入基层调研、与群众结对帮扶中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进行点评。市委书记在其联系点兴国县调研时,要求参加“三送”活动的下派干部沉下身去,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理顺群众情绪,把基层的问题解决好。四是个别谈心。结合谈心谈话活动,领导干部对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个别谈话,单独点评。同时,采取批阅批示点评、文件通报点评等方式,促使领导点评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全市点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达11万多次。
督促点评落实。市、县、乡逐级成立领导点评工作督查组,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督查。制发“一单三帐”,即《领导点评任务分解通知单》、《领导点评工作台帐》、《领导点评任务销号台帐》、《领导点评任务落实不到位情况说明台帐》,对领导点评的内容和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记实登记。实行领导点评销号责任制,对领导点评的事项实行“一改一销、不改不销”,对确实存在困难、暂时不能履行到位 3 的,做出情况说明。目前已对落实领导点评不力、整改措施不实的13个单位进行通报,促使其改进提高。
第四篇:旅游风景地学-江西省赣州市旅游资源
叶世勇20080861造价2班
旅游风景地学
——江西省赣州市的旅游资源
组号:1组
班级:工程造价0班 姓名:葉葉葉 学号:00000000
叶世勇20080861造价2班
一、赣州地理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自古就是沟通赣南与闽西、粤东、粤北、湘南的江南重镇,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
二、赣州气候概况
赣州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区;春早、夏长、秋短、冬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宜人,其水、热条件优越,且配合甚好,实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市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的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优厚,赣南适宜建为全国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本市是江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现已建成为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全省的糖业、烟叶、桔生产基地,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命名市内的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桔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香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竹之乡、赣县为中国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
三、赣州历史人物
赣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可谓历史悠久。在1929年至1934年间,赣州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称为“红都”,赣州也因此成为一片红色的土地,可谓重大历史纪念地。其历史人物也是代代辈出。
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659—746年,字可大,兴国县人,是钟繇的十七世孙。公元710年6月21日,在平息了一场危及李唐王朝生存的“韦氏宫延之乱”之后,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唐睿宗李旦,五天之内连下三道“圣旨”,给在平乱斗争中功勋卓著的钟绍京,封中书令、越国公、享一品。比后来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封中书令的广东曲江人张九龄早24年,所以史称钟绍京为“江南第一宰相”。
陆游最敬重的老师——曾几:1084——1166年,字吉甫,又志甫,虔州(今赣州)人,后迁居河南府(今洛阳)。因反对秦桧降金而罢职,寓居上饶茶山寺七年多,自号茶山居士;逝世时自号文清,封河南公,故人称曾文清,曾茶山。现赣州市最繁荣的商业街——文清路即以纪念曾几而名。曾几一生,除以吏治清廉名世外,还是一个颇具影响的爱国读者人,他不仅被陆游尊为老师,对陆游也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客家先贤——李宜青:字荆山,宁都县琳池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湾,时任江南监察御史兼提督学政。到任后他首先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人民清除了祸害。接着他革除弊政,实行减租、减息和免赋,减少了人民负担。同时,倡导为官要清正廉洁,台湾政风为之一新。巡察台湾期间,他爱民如子,对临海次次严重的飓风灾害均能如实向上级禀报,并力陈减赋,均得到恩准,因此台湾人民还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荆山祠”,让他享受四时祭祀,叶世勇20080861造价2班
至今香火不绝。他的精神和功德将永远留在台湾人民心中。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退休后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为客家之先贤,官宦之楷模。
陈奇涵:1897—1981年,兴国县人,是赣南中共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文武双全,南征北战,英勇奋斗,为赣南、为全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四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在古代还有一代名医——萧九贤,南市街出来的南宋状元——池梦鲤,一代名相的举荐者——陈恕,与苏东坡秉烛夜话的——阳孝本,戊变法的重要理论家——陈炽,“血溅朝衣”的一代豪杰——黄德温,南宋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三枪,赣南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曾准,江西山水画派的开派画家——罗牧,治水有术的宰相——戴均元,清正的巡抚著名学者——谢启昆,声名远远播的相国状元——戴衢亨,治虔功臣——卢光稠,清初誉满全国的散文家——魏禧等;民国以来有《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第一个译者——郭大力,江西省总工会执行委员——陈赞贤,国民党资深外交官——谢寿康,中共赣西特委书记——袁玉冰等。
四、赣州旅游资源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红色文化浓郁厚重,是赣南著名的旅游城市。赣州具有区位条件良好,具有2100多年历史,自古就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赣州府志中称赣州是“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素称江湖枢纽,岭桥咽喉”。在水陆交通转运之处及货物集散地,形成了南安、筠门岭、营前、石城等历史名镇。唐初张九龄开凿了赣南大庾驿道,勾通中原与百越,使中国“水上丝绸之路”开通,赣州成为“水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是水陆交通的切换点,也是南北货物运输装卸的集散地。
1、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始建于秦朝的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章贡区是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存留着许多宋代文化景点,有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宋代古城墙、巍峨的八境台、郁孤台、文庙以及石雕宝库通天岩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通天岩 三百山森林公园
翠微峰
叶世勇20080861造价2班
梅关古驿道
九曲长滩
汉仙岩
2、赣州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在赣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宝库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处60余个点,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处,革命旧址遗迹、纪念建筑物共有267处。仅瑞金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居旧址就有18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个,馆藏珍贵革命历史文物1万余件。瑞金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县级旧址群。瑞金是全国第一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重点建设的十大红色旅游基地和二十大红色旅游名城之一。赣州这些红色文化精品,具有极大地红色旅游开发潜力。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赣州红色旅游资源整体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大的影响力,是赣州唯一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
瑞金红井
兴国烈士陵园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3、客家民间艺术有宁都道情,赣州灯艺,赣州采茶歌、采茶戏,兴国山歌,花篮灯等艺术形式;饮食资源有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蜜饯,丁香李,赣州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风味等;民俗礼节资源有筷礼,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仪式歌谣等;还有客家围屋500多座,龙南的燕翼围和关西围保存完整,其他围屋较为分散: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开发潜力大。在赣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赣南采茶戏
三杯鸡
定南县舞龙
叶世勇20080861造价2班
宁都道情
四星望月
筷礼
4、对于赣州旅游资源的特色,林晓平将其概括为“群星璀璨,五彩缤纷”。所谓“群星璀璨”是指赣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广泛。“五彩缤纷”是指赣州旅游资源色彩斑斓,特色多多。这里,彩就是色,五彩即五色,这五色可不是泛指,更不是虚指,而是有具体内涵的五种旅游资源。一是红色。赣州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的所在地,还有将军县、长征第一渡等,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二是绿色。赣州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是休闲度假、开展农家游的理想境地,绿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三是灰色。赣州号称“宋城”,保存了大量宋代的建筑和文物,其中,尤以全国仅存的长达数华里的宋代古城墙最具代表性,城墙砖是灰色的,所以,赣州宋城旅游资源可以灰色来代称。四是蓝色。蒋经国先生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主政赣州,蒋经国在赣州留下了不少的遗址、遗物。五是赭色。赭色即红褐色,赣州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崇尚红色,但这个红色与苏区千百万烈士用鲜血染成的红色相比,当然没有那么鲜艳、亮丽,因此,用赭色来象征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较为适宜。特点还可概述为丰富有特色:千年古城,文韵悠长;红色故都,风景独好;客家摇篮,魅力之乡;绿水青山,美丽花园。
要想开发赣州的旅游资源,提升当地旅游发展及经济水平,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有针对避免宋城文化旅游资源流失和破坏的游憩承载量研究和抗风化技术的研究;有凝聚分散客家旅游资源的节庆活动以及合理游程的安排;有动态再现静态红色文物旅游旅游的高科技投入;还有关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多方面投资以及民宿和客家菜品的提升包装。赣州市地域内古赣州(章贡区)的周边辐射区现存的宋代遗迹和文化遗存,是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协作开发。尤其是对于可以组串成旅游线路的相关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如赣州市区内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区的丰富多样的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协作,开辟宋代文化历史旅游专线,做到双赢,共同发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将此项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总之,以凸显文化特色,保护文化资源为总原则,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赣州文化旅游必将飞速。
第五篇: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1月11日—17日,华龙区组团赴江西省赣州市对大余县新城镇的观路村埠背组、水南新村、田良下村和池江镇新江村步前组、黄龙镇大合村竹山背组、金边瑞香花木世界等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
一、赣州市的基本情况及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赣州市位于赣南,赣、湘、闽、粤四省交汇处,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辖15个县、2个市和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831.2万人,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40元。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以来,在这片诞生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土地上,农村正发生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村镇规划建设零乱无序,农民素质参差不齐,生活质量较差,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最终将影响到执政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此,2004年9月,赣州市委、市政府适应新形势要求,决定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五年努力,逐步把赣州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县(市、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狠抓“三清三改”,狠抓村镇规划,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新农村建设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地掀起了村组道路水泥硬化、沥青硬化和砂石铺设、改水、改厕的热潮,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全市共清除垃圾137681吨、污泥121269吨、路障9497处。
在赣州市,我们主要考察了大余县。大余县位于赣、粤、湘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367.63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1.6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30元。该县新农村建设从2002年底旧房改造着手抓起,当时大部分农房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这一方面与如火如荼的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不协调,另一方面与自身所处“南大门”的地理位置不相称,影响到整体形象。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人心,老乡们手中有了一定的原始资金积累,渴求彻底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拆旧建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于是,赣州市在大余县先行试点,实施重点突破,然后由点到面,在全市逐步推开。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大余县全县10乡镇、80个中心村和国道沿线200个自然村落完成了规划;落实“三清三改”示范点30个;落实民房改造和农民新村规划点47处,总面积38万平方米;已开工规划点36处,面积37万平方米;拆除低矮破旧土坯房4700座,面积28万平方米;有71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村道硬化达258公里;开展各类农业新技术培训230期,培训农民15978人次。
二、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以“五新一好”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为此,各地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氛围。《赣南日报》、赣州电视台均开辟了“新农村建设在行动”专题专栏,推出了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专刊报道”和“县(市、区)委书记访谈”,及时报道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市上下引起较大的反响。
(二)严格管理,把规划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各级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格规划管理。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各地新村镇建设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全市大多数乡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了村镇规划的落实。各乡镇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各地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编制了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做到了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做到了形式多样,规划部门提供了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模式供农民选用。目前,全市村镇规划工作有序展开。
(三)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大余县财政每年筹措100万元作为“三清三改”专项配套资金,由县领导小组根据示范点工作进展情况给予补助。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整合老建扶贫、交通、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倾斜。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公路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土管、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划减半收取;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路面宽3.5米、4.5米、6.0米及以上的水泥路补助标准按赣州市发〔2003〕11号文件规定执行;争取了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市、县财政足额安排建制镇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
(四)优化服务,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赣州市各地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了各自的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小康楼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计划;卫生、城建、农口部门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办按照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加大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重点村新产业、新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重点抓好403个扶贫重点村的“三清三改”工作;金融部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各级民兵、共青团、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民兵、青年、妇女积极投身到“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建设中。
(五)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赣州市各地强化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了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几点启示
(一)科学决策是导向。在广大农民逐步富裕起来、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赣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广大农民渴望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态,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决策,既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又顺乎民心,合乎~,统筹了城乡发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蕴藏在广大民众之中的伟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为搞好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活动是平台。赣州市以开展“五新一好”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平台,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载体作用,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扬优成势,形成合力,惠及农民,它统筹了各方面的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基层焦点、难点迎刃而解,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到了忠实实践,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三)政府大投入是保障。赣州市围绕新农村建设活动,全市动员,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通过市场运作,多元融资,采取村集体和农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有关部门和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市场运作省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的办法,新农村建设资金难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尤其是政府投入在融资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确保了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规划建设是前提。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赣州市编制村镇规范体现了“实用、实效、经济、美观、超前”和“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则。新农村规划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既不盲目求新,也不落后于时代,做到既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又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超前运作,从发展的眼光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这样才能让农民乐意接受,才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持序有效地开展。
(五)领导重视是关键。抓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领导重视,建立一支完整的工作机构和队伍,配备专业人员,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与指挥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运用行政、经济手段,督导新农村建设活动落到实处。只有领导到位,才能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使新农村建设从有形抓起向无形深入,使新农村建设活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