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移民安置 促进库区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4 01: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移民安置 促进库区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移民安置 促进库区和谐发展》。

第一篇:(加快移民安置 促进库区和谐发展

加快移民安置 促进库区和谐发展

---田林县水库移民搬迁调研报告

田林县移民局副局长 蒙洲

田林县水库移民搬迁安臵工作,自2003年初百色水利枢纽拉开移民搬迁帷幕,已经历五年的艰难历程,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领导干部“服务基层月”活动中,重新审视移民搬迁安臵工作,研究破解移民的突出问题,把握移民安臵区的发展变化,对于搞好移民搬迁工作,妥善处理库区热点难点问题,保持库区可持续性发展,构建库区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库区移民搬迁安臵的基本情况

田林县水库移民涉及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洞巴三个大中型水库,淹没涉及百乐、旧州、潞城、六隆、八桂、那比、高龙等7个乡镇18个村民委、54个村民小组、1个乡政府驻地和1个畜牧场,需搬迁1个乡集镇、10个居民点1119户4339人,淹没房屋12.08万平方米、土地1.55万亩。自2003年实施移民搬迁安臵工作以来,田林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和“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的移民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团结协作,克难攻坚,吃苦耐劳,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移民精神,举全县之力,采取超常规措施,投入移民搬迁安臵工作,广大库区移民顾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为 工程作出巨大牺牲,如期完成移民搬迁任务,确保三大库区按时下闸蓄水,库区和安臵区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移民和非移民和睦相处,发展协调,生产生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形势较好。

二、移民移出新天地

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变。搬迁前,有的村屯的水、电、路都未解决,运输靠“人挑马驮”,照明用“煤油灯”或微型小水电,吃水是自引山沟水,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如六隆镇的者云、者俄屯;有的村屯道路虽已贯通,也拉通了高压电,但吃水仍困难且不卫生;大部分村屯的屯内道路都是崎岖不平的乡间便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搬迁安臵后,百色水利枢纽库区投入1899.41万元、龙滩电站库区投入9281.44万元用于安臵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安臵区基础设施项目及专业设施恢复项目包括场平、挡护、道路交通、人畜饮水、输变电等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安臵区基础设施面貌得到较大改变:一是改变了安臵区及生产区移民道路交通闭塞状况,为库区移民出行和生产生活提供了通畅便捷的运输网络;二是全面解决了安臵区移民和非移民的饮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三是全部拉通了高压电,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用电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安臵点内道路都是以上泥结碎石或水泥道路硬化,龙滩水电站田林库区百乐集镇和那掌坡移民点还安上了路灯,种上了路树,做到绿化,亮化,美化。五是各安臵点通信和广播电视设施得到完善,通上了手机、电话和电视。

人居环境得到跨越式提升。在实施搬迁前,者云、者俄、周马、弄瓦屯、百地、八洞的群众大多数都住在低矮的土瓦房内,房屋分布无序、杂乱无章,房屋前后咬紧,采光不流畅,气流堵塞。生活垃圾 随处倾倒,生活污水自然排放,家禽、生畜乱跑、乱窜,脏、乱、差、散现象随处可见,村落人居环境很差。安臵后,水清、电通、路宽、统一布局,房屋排列整齐,排水排污系统完善,家禽、生畜集中圈养,家家户户修建了卫生厕所,增设了垃圾池和公共厕所,脏、乱、差、散现象得到很多改变。

移民素质普遍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随着生活条件得到的改善,群众精神面貌一新了,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网络等文化建设一步到位,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展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移民新村新面貌。

三、水库移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移民安臵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水库移民搬迁都是非自愿移民,涉及的是社会最基层、关系复杂、利益交错的群体,搬迁后自然条件的改变,尤其是与农村移民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耕地、山林、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的变化,尤其是劣化,必然会极大地刺激移民的心理;原有生存环境中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来源被打破,新关系、新经济来源的重建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生活习俗、生产习惯的地域性变化,必然会引起移民心理状态的变化,带来“水土不服”,不习惯、不愉快等消极情绪不断滋长,同时,由于移民安臵规划实施时间跨度长,客观条件和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大中型水电站和水库的兴建极大地带动经济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是,由于水库移民人数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目前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移民中贫困面较大,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大。库区移民设计年份提前,建设时间跨度长,设计深度不够,在实际实施过程因工程建设的需要和移民点变更,库区基础设施难于满足移民群众的要求,库区基础设施没有完善,部分在建项目进度缓慢。使得实际投资大大突破审定投资概算。据目前不完全统计,龙滩电站田林库区移民安臵基础设施及专项设施恢复项目审定投资9281.44万元,实际投资12614.93万元,资金缺口3333.49万元;百色水利枢纽库区基础设施及专项设施恢复项目审定总投资1433.4万元,实际投资2183.4万元,缺口750万元。

2、生产安臵举步维艰。水库淹没了库区当地移民群众维系生活、赖以生存的田地,使得长期以来以土地为依托的库区群众丧生了生存的土地。虽然国家扶持重建家园,但短期内,移民的生产、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现行的移民安臵政策都采取有土安臵的办法,广大的农村移民也都愿意进行有土的后靠安臵,这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由于电站的建设,大量良田被淹,库区的土地资源十分短缺,剩余的土地都是大于25的园林地和荒山,开发成本高,同时这些土地都位于海拔较高的地方,水源缺乏,灌溉问题难解决,其收成也无法得到保障,目前只能采取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办法。移民人数多、库区资源匮乏,移民致富难。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上兴修水库后,淹没耕地多,库区资源匮乏的矛盾更加突出。

3、库区移民后靠安臵点山高、坡陡、林稀,安臵点移民由于资源减少,为恢复生产,必然在坡度较陡的山地进行新的田地开垦、兴修水利、修建道路、推山建房等,如保护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

°失。随着库区移民人口的逐渐增长,土地承载容量不断减少,将会产生尖锐的人地关系。三大库区移民点全部是以后靠安臵为主,自然条件恶劣,移民生存环境差。由于人多地少,且多被山包水割,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移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吃饭难、就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几大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4、外迁安臵的移民对新的安臵点和安臵点周边居民都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如不能妥善安排好移民的生产、生活,对移民和安臵点周边的居民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5、自然灾害和诱发性灾害频繁,“水库病”多,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同时,由于水库蓄水,对局部地区的气候、地质产生一定影响,库区泥沙淤积、滑坡、塌岸、水土流失等“水库病”十分严重,对本人来就很脆弱的基础设施和紧缺的耕地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6、库区发展观念落后,经济发展不快。由于库区地域闭塞,信息不通,交通落后,移民的发展观念落后。库区的产业大部分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上,专业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不高;产品大都停留在原始产品的销售上,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加上投入不足,移民经济的总量小。库区缺乏支柱产业,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移民就业门路狭窄,相当一部分移民自搬迁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后,至今没有恢复,长期处于低谷状态。

7、移民遗留问题多,维护稳定工作压力大。水库移民积累的矛盾较多,长期以来始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难题。近些年来,由于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加上三大库区搬迁安臵标准又不够统一,一些地方移民不满情绪增加,部分移民经常越级上访,甚至引发 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他们生产生活确实非常困难,反映强烈。尽管我县一些惠农政策及库区,但由于资金较少,标准较低,短期内难以全部解决问题,连带影响人群攀比心理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移民自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移民区与非移民区、不同时期移民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大,维护库区安定和移民稳定形势更加严峻。如果不能从全局上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化解移民安臵和后期扶持中存在的矛盾,就难以摆脱一些地方出现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被动局面,就会影响我们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

四、几点建议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发展不好、发展不快、发展不够。我们要以搬迁来促发展,以发展来保搬迁。重点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和安臵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逐步建立起促进库区及安臵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社会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以促进发展:

1、加快生产开发力度,发展库区及安臵区经济,不断增加移民收入。要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致富移民群众。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必须解决移民群众的口粮问题。对移民能够直接受益、普遍得到实惠的生产开发项目,要优先予以安排和落实。选择一批库区水产养殖、速生经济林等,产业项目实行重点扶持。努力使广大移民每年收入较大幅度增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十二五”规划,统筹规划移民项目扶持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其他渠道强农惠农资金,从解决移民群众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工程入手,扎扎实实地为移民办实事。

3、关注民生,解决突出难点问题。要把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同时加大对移民就业培训的力度,提高移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着力解决移民基本住房问题,确保住有所居,并注重解决特困家庭的最基本生活。要采取移民自筹、政府补助等措施,引导和扶持广大移民积极参加医疗保障,确保小病有钱治,大病治得起。

4、维护稳定,促进构建和谐库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平安库区”为抓手,以开展“农情联解、民意直通”为契机,加大信访问题解决力度和矛盾调处力度。要大兴调查研究、服务基层之风,掌握和了解移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移民信访的特点,找出成因,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并不断总结新经验,不断解决各种信访难题。

5、依法移民,切实保障移民合法权益。要管好移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依法依规做好移民工作。

6、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移民干部队伍,为移民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移民工作干部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发扬百乐移民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做到: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真正成为库区移民的服务员。

7、龙滩水电站百乐乡益来安臵点凤凰山移民思想不稳定,建房进 度缓慢,必须在年内组织力量攻坚,尽快完成宅基地分配并组织建房。

8、由于龙滩水电站库区田林至乐业雅场四级路复建未通车,那掌大桥未建成,目前电站已蓄水至375米高程,库区临时便道全部断绝,影响到库区三千多移民及周边二千多群众交通出行问题,提高了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必须增设临时渡口和租用渡船(运行成本每月约5万元),以解决库区群众出行难题,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9、因物价上涨快,移民建房资金不足。去年以来,各种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快,目前库区移民建房每平米投资约700元,所得个人补偿无法回建房屋。以龙滩水电站库区补偿调概后移民人均所得1.8759万元,按四口之家建160平方米为例,需建房资金11.2万元,共7.5万元,缺口3.7万元。百乐乡直各单位自“停建令”下达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所得的房屋补偿标准很低,补偿投资难以恢复原貌、原功能,如按照现在规划的要求复建,缺口资金较大,而目前缺口的资金尚未落实出处。

10、移民安臵工程设计漏项、变更多,导致资金缺口大,审定投资包不住,解决此项资金问题迫在眉睫。

我县百色水利枢纽移民安臵基础设施项目和专项设施恢复项目设计超前,原《审定本》规划设计预算的标准很低,同时设计漏项多,如新增的基础设施项目就达38项,总投资5240.5万元,审定投资只有4709.6万元,增加530.9万元,而审定的预备费只有217万元,缺口313.9万元。

龙滩水电站民搬迁基础设施工程包含农村移民点基础设施、集镇移民点基础设施、专业项目复建和库底清理四部分,规划审定费 用9281.44万元(其中农村移民点基础设施642.04万元、集镇移民点基础设施4956万元、专业项目复建3612.01万元,库底清理71.39万元),因工程变更(物价上涨和增加项目)和增加移民安臵点(龙滩水电站田林库区那掌坡移民安臵点),至目前为止实际投资实际建安工程费用12614.93万元,资金缺口3333.49万元。

11、百色水利枢纽田林县六隆镇渭阳屯、上仁村上仁、下仁屯受百色水利枢纽淹没的土地面积已错划1378.97亩入云南省实物指标面积,其中上仁、下仁屯民居1304.67亩,渭阳屯面积73.87亩(水电函„2008‟68号),其补偿费也拨入云南省富宁县。虽经艰难协调,争取到150万元,但群众意见很大,而六岩屯又出现类似情况,协调面广、难度大。

12、百色水利枢纽移民群众对当前执行的“调补单价”仍不满,强烈要求按国家新的移民政策和龙滩库区补偿政策实施。田林县同时涉及百色水利枢纽和龙滩水电站两水电工程,并且都是同一年开工建设,但补偿政策和标准不一样,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土地补偿补助标准是以2000—2002年产值的13倍13351元/亩补偿,龙滩水电站的土地补偿补助标准采用2005年第四季度价格水平,按照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之和16倍19960元/亩予以补偿;百色水利枢纽房屋补偿标准为砖木结构正房268元/平方米、砖混结构正房330元/平方米。龙滩水电站房屋补偿标准为砖木结构正房352元/平方米、砖混结构正房444元/平方米,每平方米相差100元左右。由于补偿标准不一致,库区移民群众意见很大,频繁集体上访,强烈要求按照龙滩水电站补偿政策兑现。建议参照龙滩水电站补偿标准及时进行调概。

第二篇: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县信访局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应配套的移民安置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移民安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水库库区移民上访频繁出现,居高不下,呈现出越发激励的趋势。为全面把握水库库区移民上访维权活动的新动向,正确分析当前水库移民频繁上访的根本原因,按照省、地信访局关于做好水库移民及后期扶持问题的指示,我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切实解决移民信访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一、移民及安置的现状与分析1984

年以来,我县共修建大型水库4座,中小型山塘水库53座,水库储水总量达亿立方米,水面覆盖约万公顷。水库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坡地带,用途为灌溉农田。由于水库水面覆盖面广,导致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移民462户,1532人。从移民安置情况来看,水库移民原地安置262户,占移民搬迁总户数的%,异地安置187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全家外出13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水库移民原地安置户中成为养殖户的8户;异地移民搬迁户中,城镇人口比率达26%;大部分移民户生活处于贫困阶段,有305人是全县今年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对象。从群众来信来访情况来看,1992年以来,涉及水库移民的信访问题为63件,占信访总量的8%,其中:反映意见的13件,占21%,要求兑现水库淹地补偿的20件,占32%,要求妥善安置移民的30件,占47%。从调研情况来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呈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存条件恶劣。由于

当时重工程建设,轻安置,库区移民仓促搬迁,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库区尚有6多个村只通简易公路,1个移民组不通闭路电视,13个组不通移动电话,没有完全解决人畜自来水供应,行路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受交通、信息等因素长期制约,库区移民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难于拓展,就业基础较为薄弱。二是人地矛盾突出。库区蓄水后,留给库区移民的尽是山地陡坡,30度以上的山地占陆地面积的60%,有12%的地表是无法开垦的石灰岩地和陡坡,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大量劳动力闲置无事,移民迫切需求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寻找新的经济收入来源。三是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强劲、稳固的产业优势,辐射的范围比较窄,占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少。四是主观因素制约。除外部条件外,库区移民就业也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局限并满足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敢、不愿面向并投入新的就业。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就

业岗位和领域十分有限。导致大部分移民生活贫困,频繁上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耕地资源的制约,移民安置点过于分散。水库工程一般位于山区,因山高坡陡,加之盲目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移民环境容量过分透支。为了分得“口粮田”,移民安置点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不利于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限制了移民产业的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受移民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投资大,已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往往强调移民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仍实行前期补偿补助,后期扶持的“持久战”,而不是采用更偏重于移民利益的赔偿标准。由于前期移民资金投入不够,后期扶持的力度和管理不到位,规划用以安置移民的资源配置与移民实际需求差距大,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提高存在诸多困难,长时间得不到彻底解决。三是受移民掌握先进工农业技术的限制,移民生产水平落后。

水库移民中绝大多数为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仍采用落后的耕作方式,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而移民安置规划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手段,移民二、三产业规划难以付诸实施,移民工业化水平滞后,降低了移民收入。四是受前期工作深度与精度的限制,移民规划与实施矛盾仍然存在。五是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不健全的限制,加大了对移民政策理解和把握的难度。

二、对解决移民信访问题的几点思考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既是增加移民收入的前提,也是维护库区稳定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逐步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开发山水资源,靠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实现就地安置库区山林、草地、水面资源丰富,生产木材、茶叶、水果,发展鸡、牛、羊、鱼、生猪养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就能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效益。要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带动和促进库区移民推广和运用农

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精细农业、规模农业,发展种养专业户、重点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调动移民在现有土地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同时,要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提高荒山、荒地和水面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二三产业,靠产业升级吸纳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库区移民的非农就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造就“职员”式移民。要依托库区丰富的资源优势,扶植和发展竹木、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订单农业”的合作生产模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联接机制,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和方向,指导和管理移民,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生产、规模生产,促使移民转换角色,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二是搞活商贸流通,造就“商人”式移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

展,都离不开活跃的商贸流通,离不开活跃的营销队伍。库区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逐步建立农副产品的专业批发中心,形成商品流通网点、农资供给网点、技术服务网点、信息咨询网点,扩大流通规模,为更多的移民加入商贸流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创造条件。三是发展旅游经济,造就“服务员”式移民。旅游业是一个带动性强的综合产业,是一个“一业兴,百业旺”的朝阳产业。江口库区是省级风景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一方面要进一步搞好对外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观光、旅游人员;另一方面要以旅游业搭桥,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并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开辟服务领域,帮助移民由农业生产转为旅游服务。四是实施城镇化战略,造就“居民”式移民。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减少移民、致富移民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施《江口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及总

体规划》,积极做好库区无地少地移民的异地重新安置,消除移民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鼓励和帮助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并在城镇安居创业。、搞活劳务输出,靠外地就业转移劳动力在目前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本地转移和安置能力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是解决库区移民就业、增加移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组织移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拓展就业领域。二要建立健全劳务中介组织,稳妥有序地指导劳动力转移。三要加强外出人员的联系和交流,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同时,通过外出人员的介绍、引荐,帮助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就业。

第三篇: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县信访局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应配套的移民安置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移民安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水库库区移民上访频繁出现,居高不下,呈现出越发激励的趋势。为全面把握水库库区移民上访维权活动的新动向,正确分析当前水库移民频繁上访的根本原因,按照省、地信访局关于做好水库移民及后期扶持问题的指示,我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切实解决移民信访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一、移民及安置的现状与分析1984年以来,我县共修建大型水库4座,中小型山塘水库53座,水库储水总量达2.3亿立方米,水面覆盖约1.5万公顷。水库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坡地带,用途为灌溉农田。由于水库水面覆盖面广,导致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移民462户,1532人。从移民安置情况来看,水库移民原地安置262户,占移民搬迁总户数的56.7%,异地安置187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40.5%,全家外出(当时只剩下1人)13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2.8%。水库移民原地安置户中成为养殖户的8户;异地移民搬迁户中,城镇人口比率达26%;大部分移民户生活处于贫困阶段,有305人是全县今年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对象。从群众来信来访情况来看,1992年以来,涉及水库移民的信访问题为63件,占信访总量的8%,其中:反映意见的13件,占21%,要求兑现水库淹地补偿的20件,占32%,要求妥善安置移民的30件,占47%。从调研情况来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呈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存条件恶劣。由于当时重工程建设,轻安置,库区移民仓促搬迁,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库区尚有6多个村只通简易公路,1个移民组不通闭路电视,13个组不通移动电话,没有完全解决人畜自来水供应,行路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受交通、信息等因素长期制约,库区移民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难于拓展,就业基础较为薄弱。二是人地矛盾突出。库区蓄水后,留给库区移民的尽是山地陡坡,30度以上的山地占陆地面积的60%,有12%的地表是无法开垦的石灰岩地和陡坡,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大量劳动力闲置无事,移民迫切需求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寻找新的经济收入来源。三是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强劲、稳固的产业优势,辐射的范围比较窄,占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少。四是主观因素制约。除外部条件外,库区移民就业也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局限并满足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敢、不愿面向并投入新的就业。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就业岗位和领域十分有限。导致大部分移民生活贫困,频繁上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耕地资源的制约,移民安置点过于分散。水库工程一般位于山区,因山高坡陡,加之盲目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移民环境容量过分透支。为了分得“口粮田”,移民安置点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不利于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限制了移民产业的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受移民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投资大,已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往往强调移民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仍实行前期补偿补助,后期扶持的“持久战”,而不是采用更偏重于移民利益的赔偿标准。由于前期移民资金投入不够,后期扶持的力度和管理不到位,规划用以安置移民的资源配置与移民实际需求差距大,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提高存在诸多困难,长时间得不到彻底解决。三是受移民掌握先进工农业技术的限制,移民生产水平落后。水库移民中绝大多数为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仍采用落后的耕作方式,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而移民安置规划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手段,移民二、三产业规划难以付诸实施,移民工业化水平滞后,降低了移民收入。四是受前期工作深度与精度的限制,移民规划与实施矛盾仍然存在。五是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不健全的限制,加大了对移民政策理解和把握的难度。

二、对解决移民信访问题的几点思考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既是增加移民收入的前提,也是维护库区稳定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逐步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1)开发山水资源,靠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实现就地安置库区山林、草地、水面资源丰富,生产木材、茶叶、水果,发展鸡、牛、羊、鱼、生猪养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就能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效益。要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带动和促进库区移民推广和运用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精细农业、规模农业,发展种养专业户、重点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调动移民在现有土地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同时,要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提高荒山、荒地和水面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发展二三产业,靠产业升级吸纳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库区移民的非农就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造就“职员”式移民。要依托库区丰富的资源优势,扶植和发展竹木、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订单农业”的合作生产模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联接机制,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和方向,指导和管理移民,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生产、规模生产,促使移民转换角色,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二是搞活商贸流通,造就“商人”式移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活跃的商贸流通,离不开活跃的营销队伍。库区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逐步建立农副产品的专业批发中心,形成商品流通网点、农资供给网点、技术服务网点、信息咨询网点,扩大流通规模,为更多的移民加入商贸流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创造条件。三是发展旅游经济,造就“服务员”式移民。旅游业是一个带动性强的综合产业,是一个“一业兴,百业旺”的朝阳产业。江口库区是省级风景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一方面要进一步搞好对外

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观光、旅游人员;另一方面要以旅游业搭桥,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并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开辟服务领域,帮助移民由农业生产转为旅游服务。四是实施城镇化战略,造就“居民”式移民。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减少移民、致富移民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施《江口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2002—2007年)规划及总体规划》,积极做好库区无地少地移民的异地重新安置,消除移民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鼓励和帮助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并在城镇安居创业。(3)、搞活劳务输出,靠外地就业转移劳动力在目前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本地转移和安置能力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是解决库区移民就业、增加移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组织移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拓展就业领域。二要建立健全劳务中介组织,稳妥有序地指导劳动力转移。三要加强外出人员的联系和交流,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同时,通过外出人员的介绍、引荐,帮助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就业。

[1]

第四篇:库区移民安置就业调研报告

库区移民安置就业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关于在春节后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的通知》(乌区党组发[2010]7号),区人大常委会和农林、水务、拆迁办等相关单位组成乌兰淖尔镇调研组就乌兰淖尔镇生态景观工程、库区移民搬迁等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抽调了工作人员组成4个小组,并制定了工作方案,于2月21日开始分组走访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和村民代表,入户调查98户,分别召开村、社区、镇座谈会5次,对需搬迁的基本情况、居民搬迁意见、要求及存在的困难等进行了解,并开会进行认真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依据2008年乌达区农区基本情况普查结果,全区涉农人口3240户,9632人。其中处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人口1918户,5560人。年龄结构:18岁以下的971人(其中男464人,女507人),男19-49岁的1607人,女19-44岁的1426人,男50-59岁的422人,女45-54岁的411人,男60-64岁的124人,女55-59岁的171人,男65岁以上的235人,女60岁以上的292人。外出务工的249人(其中长期外出197人,季节性外出52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3337人,纳入低保人数32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91人。土地合计18844亩,其中耕地16401亩(有承包合同13580亩,无承包合同2820亩),保护地(温室)368亩(有承包合同219亩,无承包合同149亩),园地1441亩(有承包合同1359亩,无承包合同82亩),林地224亩(有承包合同156.3亩,无承包合同68.5亩),撂荒地无承包合同408.1亩。

乌兰淖尔镇水库淹没区和生态景观工程涉及搬迁人口563户,1601人;占用耕地12996亩、园地129亩、林地220亩、保护地140亩。分别占全区搬迁人、占用各种土地的28%、69%、1%、1%、1%。

搬迁人口有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59户,490人,其中回族142户,450人,占搬迁人口31%。搬迁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工厂打工及经商活动。

生态景观工程急需搬迁32户,144人,耕地2000亩。

二、淹没区群众的思想动态分析和反映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在镇和社区干部的配合下,分别对不同年龄段居民、不同种植结构居民、不同从业结构居民和不同民族结构居民进行了入户走访和座谈。群众普遍表示这是有利于地区发展的惠民工程,表示支持搬迁工作,但也有一定的顾虑:

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人群表示只要有合适的搬迁住房,加入社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之后,就没有后顾之忧,希望就近安置,有故土难离之情。就像农户段玉梅等人说,希望有个比较熟悉的地方居住,搬迁还留在附近。

“4050”人群中外出做事的考虑的是补偿问题,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担心失地以后,由于没有特长,找不到合适工作,会没有收入。同时他们的子女已到成家年龄,如果土地补偿款为子女成家后,剩余的钱无法维持生活。其子女正在读书的担心上学费用的维持。而且部分群众担心住楼房费用较以前提高很多,生活会无保障。就像农户许国山说,4050人员交够养老保险15年后能否提前退休,现在4050人员最难办,儿子娶了媳妇后,又要变成穷光蛋了。

部分村民的子女在城区居住,在工业园区打工,平时靠父母种地吃粮吃菜,在搬迁后,他们担心生活成本较以前提高,生活会不稳定。就像村民许高山说,现在自己种10亩地,每年5万元收入,子女在新区打工,依靠家里种地,吃菜吃面不用花钱,在农村没钱有地也能生活,搬迁后可能不如现在。

耕种大田的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少,而耕田少、从事蔬菜生产的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多。走进原四连郭华北家里,他正在和妻子整理温室,准备育今年的蔬菜苗。跟他聊天,他说家里5口人种12亩菜地,养两头猪、几只羊。起早贪黑很辛苦,去年一年收入6万余元,种西红柿、辣椒每亩能收1万元,虽累但能同时供养一个研究生和一个大学生。他想到儿女的就业问题,更担心的是搬迁后无稳定的收入。他的侄儿媳妇到家里串门,她说自己40岁多一点,和丈夫一起种6亩多菜地供养一个老人和一个读中学的孩子,种菜累,生活还可以,也是担心失地后的生活问题。

长期打工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居民因为有一定的技术或稳定的就业岗位,对搬迁后的生活没有顾虑。而利用农闲季节打临时工的居民,担心失地后缺粮少菜,生活会有困难。就像个体户朱宝升说,拆迁当然好,但拆迁后粮店开不了,没饭吃,想要住房,但有门面房更好。

回族群众对生活安置提出了在居住地附近建清真寺等要求。

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的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对故土的留恋,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习惯,对新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存有疑虑心态,表现为:一是移与不移的矛盾和恋乡心理;二是好与不好的对比心理;三是公平与不公平、富与不富的焦虑心理;四是不主动谋求新的就业和生活方式,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五是期望值高。

通过以上分析,淹没区群众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补偿问题。与阿盟征用土地补偿、与滨河区征用土地补偿的攀比;蔬菜地与大田作物耕地的攀比。房屋搬迁中的攀比。搬迁居民提出要求公平公正、补偿标准要统一。

2、生活安置问题。大部分群众提出生活安置区就地安排,减少过渡环节,一次性搬迁安置。

3、生产安置问题。4050人员普遍反应除种地之外无专长,文化水平低,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差,顾虑以后的生活。

4、生活水平问题。很多人担心失地后找不到工作、无收入,住进楼房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水平下降或难以维持生活。

5、农机具的问题。搬迁后农机具没有用了,需要折价处理掉,务农人员提出按新旧程度能否给予补贴。

6、参保问题。参加合作医疗人数占总人数59%,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数14%。一些群众对参保政策不明,还有部分群众因资金问题无法参保,即使能参保,但续保很难,他们希望放宽参保条件,提高看病报销比例,适当降低退休年龄。

7、民族宗教问题。回族群众反映居住地需要建在离清真寺较近的地方,并且确定回民公墓地址。

9、遗留问题。2001年因黄河水灾安置受灾群众在房屋分配上有遗留问题,在这次搬迁时需要考虑。

10、宣传不足问题。群众反应从2009年开始宣传搬迁,工作人员传达的信息不同,影响安排生产生活。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做好移民搬迁的思想工作。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是利国利民的重点工程,是公益事业。涉及移民搬迁的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研究政策、营造氛围,做好答疑释惑工作,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

2、制定和宣传移民安置规划,尽快出台补偿方案、生产生活安置方案。

3、尽快成立人员相对固定的移民搬迁机构,做好前期工作。

4、研究4050人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6、尊重移民意愿、就地安置。按照规划先行、安置先行的要求,先培训后就业、先盖房后搬迁。

7、研究解决遗留问题。

8、制定出台后期扶持政策,解除移民后顾之忧。

第五篇:发展库区生态渔业促进库区移民增收

发展库区生态渔业促进库区移民增收

大化瑶族自治县是成立于1988年的新县,县辖区内有岩滩、大化两个电站库区,发展淡水渔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上级水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努力实施产业化战略,加快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立足库区水面资源,大力发展库区生态渔业,取得显著的效果。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8350吨,库汊拦网养鱼5.3万亩,生态网箱养鱼42万平方米,库区渔民人均增收910多元。生态渔业已成为库区移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党委、政府重视,营造发展水产优势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宽阔的库区水域和众多的库汊、库湾是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电站蓄水后,淹没了大量的耕地,库区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解决移民生活出路、维护库区安定大局出发,积极探讨库区发展的路子。1997年先后在岩滩库区的北景乡进行了拦网养鱼和网箱养鱼试验,项目取得了成功,并迅速地在库区的三个乡镇进行推广,使库区渔业得到快速地发展。同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对岩滩库区开展银鱼移植工作,组织当地党委、政府加强管理,银鱼年产量达到200吨左右,为库区移民增收又增加了一条新的路子。在推进生产发展的同时,还加强对产业的管理,实行养殖证管理制度,对使用库区水面的养殖户全部依法办理水面养殖使用证。既规范了养殖,保护养殖者的权益,又能减少纠纷,营造良

1好的生产环境,使养殖业得到健康发展。生态网箱养殖从2005年的23万m²增长到2006年的42万m²,增长82.6%。

二、加大科技投入,充实技术力量

从1995起我县先后从水产专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调选了26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水产站,每个库区乡镇都配备了2~3名专职水产技术干部,充实基层的技术力量。同时,在我县财政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从库区安置经费中安排10万元左右专门用于库区产业发展培训。

三、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近年来,我县多次邀请区、市水产专家到库区对养殖户授课,充分利用各乡镇水产技术力量,安排水产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分片包干,县水产站也对应包干相关乡镇的技术指导,使渔业生产有了技术保障。水产、扶贫、科技、农业、技术监督等部门密切配合,结合项目的实施,认真地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平均每年对库区养殖户办培训班8期以上,培训人员1500人次以上。

四、成立水产养殖协会,协调库区渔业生产

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牵头,成立库区水产养殖协会,由协会协调生产过程中的苗种供应、技术指导及成鱼捕捞安排等工作,确保各个库汊有计划、有步骤地捕捞,杜绝因一哄而上导致相互杀价的现象出现。同时成立专门的流通队伍,建立销售网络,打开了四川、重庆、贵州、南宁及柳州等地市场。纯天然的大化库区水产品在销售地市场

产生了较好的知名度,产品供不应求,建立了一条较为固定的销售之路。

五、树立渔业品牌,以品牌创效益

2004年我县开始实施第五批全国标准化项目《大化北景鱼养殖标准示范区项目》,制定了《北景鱼》、《北景鱼鱼苗鱼种繁育技术规程》、《北景鱼养殖技术规程》、《北景鱼捕捞、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技术规程》等四个地方标准,要求全县的库区渔业都要按这四个标准执行,到2006年实施面积3.9万亩。2006年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验收。由于“北景鱼”是纯生态鱼,不投料、不施肥,鱼类生活在红水河自然水域中,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北景鱼”已成为我县渔业的品牌。

六、加强管理,维护库区渔业生产秩序

严格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是顺利实施库区生态渔业开发的重要保证。为防止渔业水域污染、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促进库区渔业生产健康发展,组织人员深入库区养殖点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养殖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积极调解各种渔业纠纷。渔政、公安等部门多方联动,深入库区巡回检查,从严查处电、炸、毒鱼的违法行为,并处理了一批电、炸、毒鱼的不法分子,为库区渔业生产秩序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下载(加快移民安置  促进库区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移民安置 促进库区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5篇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2007-12-12 14:47:2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2......

    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快学校和谐发展

    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快学校和谐发展 ------马良镇小学争创民主管理四星级学校申报材料 马良镇小学是一所有六十一年历史的中心小学,长期以来,学校领导着力促进校内民主建设,注重......

    水电站施工区、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全力支持和服务**水电站建设,切实做好永胜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

    关于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意愿的调查报告

    关于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意愿的调查报告 粟建国 2009年6月7日至7月31日,由会同县移民开发局组织,中南设计院、水电站业主委托的监理方以及漠滨乡村组干部参与,对托口水电站......

    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主要措施。浙江青田县油竹新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把握......

    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主要措施。浙江青田县油竹新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把握该县建设省重点工程——滩坑水电站......

    加快企业文化融合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加快企业文化融合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企业文化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研究员 郑启清 “十二五”以来,包括组织(企业)文化在内的全国文化建设虽然做了大量工作,......

    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任闻宇 杨明波 胡弘昊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