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实施情况浅谈移民安置标准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http:///
从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实施情况浅谈移民安置标准前言
水利工程造福社会、惠及子孙后代。而水利工程的兴建往往以牺牲移民利益和局部利益为代价,因此,各级政府、各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移民解愁,保证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兴建。
建国以来,我省累计兴建了286座水库,其中大中型水库45座。这些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全省20多万水库移民讲大局,识大体,舍小家为大家,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省水库移民大规模搬迁安置多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移民群众无条件的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为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移民安置主要采取简单后靠安置方式,安置区大多分布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据统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碧口水库移民人均耕地从搬迁前0.18hm2降到现在的不足0.07 hm2。2005年移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33元,相当于同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50%。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我省大部分水库移民的生活状况改善较慢,而且差距还在逐步拉大,已经严重制约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移民的政策法规,对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库区和移民安置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国务院17号文件和471号令的发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库移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移民群众的极大关心,将极大的促进我省水库移民工作、水利水电事业和库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国务院17号文件和471号令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由原来按平均年产值的5~7倍统一提高到了16倍,同时扶持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600元,自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在增加移民资金的同时,解除了移民的后顾之忧,基本可满足移民基本生活需求。对于移民安置标准,移民规范还是规定以原规模、原功能、原标准,适当提高为标准。根据目前我省刚实施完成的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情况分析,“三原”的安置标准虽然有利于节约移民安置资金,但限制了移民将来的发展空间,使接收移民的市、县背上了沉重经济的包袱,不利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九甸峡库区淹没及移民概况
引洮工程是从洮河筑坝引水,通过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改善甘肃省中部地区缺水局面,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贫困地区严重干旱缺水问题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作为引洮工程的水源,承担着蓄水、供水和发电的重要任务。枢纽坝址位于洮河干流燕子坪处,水库淹没影响区涉及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定西市岷县的部分乡镇,正常蓄水位2 202m,最大坝高136.50m,总库容9.43亿m3,调节库容5.71亿m3,每年可为引洮供水工程提供调水量5.50亿m3,电站装机容量264MW,年发电量9.97亿kwh。九甸峡库区淹没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定西市岷县3县7乡共23个行政村,规划水平年2008年,设计移民安置人口为13 275人。
因九甸峡库区山大沟深,为高山峡谷区,淹没影响涉及的3个县均属于国扶贫困县,卓尼、临潭还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 h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386元,主要以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为主。通过环境容量分析,3个县均不具备后靠安置的条件。通过对全省各灌区现状人均占有耕地指标、灌区未开发土地资源情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综合分析比选,选择在酒泉市瓜州县双塔灌区白旗堡城周边区域一次性集中进行移民安置。3 安置区社会经济情况
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安置区酒泉市瓜州县现状总灌溉面积2.88 万hm2,农民人均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http:///
耕地面积0.27~0.40 hm2,种植以经济作物为主,粮、经、草种植比例为0.21:8.79:1,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工业增加值6 8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 158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 852元相比,属我省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标准的确定
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工程,安置区的建设内容包括:设移民村镇6个、乡政府1个、村委会6个。建医院1家,小学6所。建设交通道路及街道69.60km,架设供电线路35.87km,广播电视及通讯光缆99km,发展灌溉面积0.25万hm2,配套干、支、斗渠约160km。设计时在考虑原标准、原规模、原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安置区经济社会现状以及移民发展需求,对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标准均大幅度的进行了提高。土地开发以安置区周边乡镇为参考,标准为人均0.20 hm2耕地,户均0.03 hm2庭院经济用地,房屋建筑由砖木和土木结构提高为砖混结构,增加了自来水入户及广播电视入户,同时为满足经济发展及将来建设需要,在每个村镇都预留了发展用地。存在的问题
同我省其他水库移民安置项目比较,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工程从移民实物补偿及移民安置标准都比较高,基本可以满足移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并且预留了一定发展空间。但实施完成后,通过同瓜州县政府座谈了解,发现安置区的建设标准同县上制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为:
5.1 安置区各村镇缺少养老院、幼儿园,小学缺少电教室、图书室及塑胶跑道。
5.2 乡政府需要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进行村民选举的会议室等。
5.3 根据县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内需建设畜禽舍,田间进行日光温室建设。解决的办法
6.1 在设计阶段,除需充分考虑迁出、迁入县社会经济现状外,应加强沟通,了解安置区所在地近、远期发展规划,在移民资金能满足的情况下,制订适合的安置标准,为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预留较充分的空间。
6.2 移民资金不可能解决移民发展的所有需求,所以应争取政府的支持,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同移民资金进行整合,用于移民安置工程,使安置区基础设施达到市、县新农村建设标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6.3 移民搬迁完成后,安置区政府应加强移民的宣传培训工作,根据移民及区域特点,制订可靠的移民发展规划,使移民早日赶上当地生活水平,走上致富的道路。结论
水库移民安置,不但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生态环境建设。安置标准既不能生搬硬套“三原”标准,也不能随意提高。应结合迁出、迁入区的社会发展情况适度调控,从有利于移民搬迁、稳定和发展出发,结合安置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科学制订。只要我们能够结合实际,切实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够做好移民工作,达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第二篇: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县信访局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应配套的移民安置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移民安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水库库区移民上访频繁出现,居高不下,呈现出越发激励的趋势。为全面把握水库库区移民上访维权活动的新动向,正确分析当前水库移民频繁上访的根本原因,按照省、地信访局关于做好水库移民及后期扶持问题的指示,我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切实解决移民信访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一、移民及安置的现状与分析1984
年以来,我县共修建大型水库4座,中小型山塘水库53座,水库储水总量达亿立方米,水面覆盖约万公顷。水库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坡地带,用途为灌溉农田。由于水库水面覆盖面广,导致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移民462户,1532人。从移民安置情况来看,水库移民原地安置262户,占移民搬迁总户数的%,异地安置187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全家外出13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水库移民原地安置户中成为养殖户的8户;异地移民搬迁户中,城镇人口比率达26%;大部分移民户生活处于贫困阶段,有305人是全县今年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对象。从群众来信来访情况来看,1992年以来,涉及水库移民的信访问题为63件,占信访总量的8%,其中:反映意见的13件,占21%,要求兑现水库淹地补偿的20件,占32%,要求妥善安置移民的30件,占47%。从调研情况来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呈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存条件恶劣。由于
当时重工程建设,轻安置,库区移民仓促搬迁,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库区尚有6多个村只通简易公路,1个移民组不通闭路电视,13个组不通移动电话,没有完全解决人畜自来水供应,行路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受交通、信息等因素长期制约,库区移民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难于拓展,就业基础较为薄弱。二是人地矛盾突出。库区蓄水后,留给库区移民的尽是山地陡坡,30度以上的山地占陆地面积的60%,有12%的地表是无法开垦的石灰岩地和陡坡,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大量劳动力闲置无事,移民迫切需求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寻找新的经济收入来源。三是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强劲、稳固的产业优势,辐射的范围比较窄,占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少。四是主观因素制约。除外部条件外,库区移民就业也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局限并满足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敢、不愿面向并投入新的就业。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就
业岗位和领域十分有限。导致大部分移民生活贫困,频繁上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耕地资源的制约,移民安置点过于分散。水库工程一般位于山区,因山高坡陡,加之盲目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移民环境容量过分透支。为了分得“口粮田”,移民安置点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不利于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限制了移民产业的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受移民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投资大,已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往往强调移民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仍实行前期补偿补助,后期扶持的“持久战”,而不是采用更偏重于移民利益的赔偿标准。由于前期移民资金投入不够,后期扶持的力度和管理不到位,规划用以安置移民的资源配置与移民实际需求差距大,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提高存在诸多困难,长时间得不到彻底解决。三是受移民掌握先进工农业技术的限制,移民生产水平落后。
水库移民中绝大多数为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仍采用落后的耕作方式,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而移民安置规划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手段,移民二、三产业规划难以付诸实施,移民工业化水平滞后,降低了移民收入。四是受前期工作深度与精度的限制,移民规划与实施矛盾仍然存在。五是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不健全的限制,加大了对移民政策理解和把握的难度。
二、对解决移民信访问题的几点思考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既是增加移民收入的前提,也是维护库区稳定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逐步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开发山水资源,靠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实现就地安置库区山林、草地、水面资源丰富,生产木材、茶叶、水果,发展鸡、牛、羊、鱼、生猪养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就能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效益。要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带动和促进库区移民推广和运用农
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精细农业、规模农业,发展种养专业户、重点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调动移民在现有土地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同时,要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提高荒山、荒地和水面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二三产业,靠产业升级吸纳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库区移民的非农就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造就“职员”式移民。要依托库区丰富的资源优势,扶植和发展竹木、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订单农业”的合作生产模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联接机制,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和方向,指导和管理移民,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生产、规模生产,促使移民转换角色,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二是搞活商贸流通,造就“商人”式移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
展,都离不开活跃的商贸流通,离不开活跃的营销队伍。库区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逐步建立农副产品的专业批发中心,形成商品流通网点、农资供给网点、技术服务网点、信息咨询网点,扩大流通规模,为更多的移民加入商贸流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创造条件。三是发展旅游经济,造就“服务员”式移民。旅游业是一个带动性强的综合产业,是一个“一业兴,百业旺”的朝阳产业。江口库区是省级风景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一方面要进一步搞好对外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观光、旅游人员;另一方面要以旅游业搭桥,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并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开辟服务领域,帮助移民由农业生产转为旅游服务。四是实施城镇化战略,造就“居民”式移民。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减少移民、致富移民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施《江口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及总
体规划》,积极做好库区无地少地移民的异地重新安置,消除移民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鼓励和帮助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并在城镇安居创业。、搞活劳务输出,靠外地就业转移劳动力在目前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本地转移和安置能力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是解决库区移民就业、增加移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组织移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拓展就业领域。二要建立健全劳务中介组织,稳妥有序地指导劳动力转移。三要加强外出人员的联系和交流,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同时,通过外出人员的介绍、引荐,帮助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就业。
第三篇: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县信访局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应配套的移民安置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移民安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水库库区移民上访频繁出现,居高不下,呈现出越发激励的趋势。为全面把握水库库区移民上访维权活动的新动向,正确分析当前水库移民频繁上访的根本原因,按照省、地信访局关于做好水库移民及后期扶持问题的指示,我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切实解决移民信访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一、移民及安置的现状与分析1984年以来,我县共修建大型水库4座,中小型山塘水库53座,水库储水总量达2.3亿立方米,水面覆盖约1.5万公顷。水库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坡地带,用途为灌溉农田。由于水库水面覆盖面广,导致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移民462户,1532人。从移民安置情况来看,水库移民原地安置262户,占移民搬迁总户数的56.7%,异地安置187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40.5%,全家外出(当时只剩下1人)13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2.8%。水库移民原地安置户中成为养殖户的8户;异地移民搬迁户中,城镇人口比率达26%;大部分移民户生活处于贫困阶段,有305人是全县今年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对象。从群众来信来访情况来看,1992年以来,涉及水库移民的信访问题为63件,占信访总量的8%,其中:反映意见的13件,占21%,要求兑现水库淹地补偿的20件,占32%,要求妥善安置移民的30件,占47%。从调研情况来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呈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存条件恶劣。由于当时重工程建设,轻安置,库区移民仓促搬迁,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库区尚有6多个村只通简易公路,1个移民组不通闭路电视,13个组不通移动电话,没有完全解决人畜自来水供应,行路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受交通、信息等因素长期制约,库区移民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难于拓展,就业基础较为薄弱。二是人地矛盾突出。库区蓄水后,留给库区移民的尽是山地陡坡,30度以上的山地占陆地面积的60%,有12%的地表是无法开垦的石灰岩地和陡坡,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大量劳动力闲置无事,移民迫切需求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寻找新的经济收入来源。三是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强劲、稳固的产业优势,辐射的范围比较窄,占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少。四是主观因素制约。除外部条件外,库区移民就业也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局限并满足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敢、不愿面向并投入新的就业。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就业岗位和领域十分有限。导致大部分移民生活贫困,频繁上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耕地资源的制约,移民安置点过于分散。水库工程一般位于山区,因山高坡陡,加之盲目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移民环境容量过分透支。为了分得“口粮田”,移民安置点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不利于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限制了移民产业的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受移民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投资大,已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往往强调移民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仍实行前期补偿补助,后期扶持的“持久战”,而不是采用更偏重于移民利益的赔偿标准。由于前期移民资金投入不够,后期扶持的力度和管理不到位,规划用以安置移民的资源配置与移民实际需求差距大,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提高存在诸多困难,长时间得不到彻底解决。三是受移民掌握先进工农业技术的限制,移民生产水平落后。水库移民中绝大多数为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仍采用落后的耕作方式,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而移民安置规划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手段,移民二、三产业规划难以付诸实施,移民工业化水平滞后,降低了移民收入。四是受前期工作深度与精度的限制,移民规划与实施矛盾仍然存在。五是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不健全的限制,加大了对移民政策理解和把握的难度。
二、对解决移民信访问题的几点思考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既是增加移民收入的前提,也是维护库区稳定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逐步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1)开发山水资源,靠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实现就地安置库区山林、草地、水面资源丰富,生产木材、茶叶、水果,发展鸡、牛、羊、鱼、生猪养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就能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效益。要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带动和促进库区移民推广和运用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精细农业、规模农业,发展种养专业户、重点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调动移民在现有土地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同时,要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提高荒山、荒地和水面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发展二三产业,靠产业升级吸纳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库区移民的非农就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造就“职员”式移民。要依托库区丰富的资源优势,扶植和发展竹木、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订单农业”的合作生产模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联接机制,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和方向,指导和管理移民,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生产、规模生产,促使移民转换角色,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二是搞活商贸流通,造就“商人”式移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活跃的商贸流通,离不开活跃的营销队伍。库区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逐步建立农副产品的专业批发中心,形成商品流通网点、农资供给网点、技术服务网点、信息咨询网点,扩大流通规模,为更多的移民加入商贸流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创造条件。三是发展旅游经济,造就“服务员”式移民。旅游业是一个带动性强的综合产业,是一个“一业兴,百业旺”的朝阳产业。江口库区是省级风景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一方面要进一步搞好对外
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观光、旅游人员;另一方面要以旅游业搭桥,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并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开辟服务领域,帮助移民由农业生产转为旅游服务。四是实施城镇化战略,造就“居民”式移民。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减少移民、致富移民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施《江口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2002—2007年)规划及总体规划》,积极做好库区无地少地移民的异地重新安置,消除移民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鼓励和帮助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并在城镇安居创业。(3)、搞活劳务输出,靠外地就业转移劳动力在目前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本地转移和安置能力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是解决库区移民就业、增加移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组织移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拓展就业领域。二要建立健全劳务中介组织,稳妥有序地指导劳动力转移。三要加强外出人员的联系和交流,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同时,通过外出人员的介绍、引荐,帮助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就业。
[1]
第四篇:库区移民安置就业调研报告
库区移民安置就业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关于在春节后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的通知》(乌区党组发[2010]7号),区人大常委会和农林、水务、拆迁办等相关单位组成乌兰淖尔镇调研组就乌兰淖尔镇生态景观工程、库区移民搬迁等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抽调了工作人员组成4个小组,并制定了工作方案,于2月21日开始分组走访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和村民代表,入户调查98户,分别召开村、社区、镇座谈会5次,对需搬迁的基本情况、居民搬迁意见、要求及存在的困难等进行了解,并开会进行认真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依据2008年乌达区农区基本情况普查结果,全区涉农人口3240户,9632人。其中处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人口1918户,5560人。年龄结构:18岁以下的971人(其中男464人,女507人),男19-49岁的1607人,女19-44岁的1426人,男50-59岁的422人,女45-54岁的411人,男60-64岁的124人,女55-59岁的171人,男65岁以上的235人,女60岁以上的292人。外出务工的249人(其中长期外出197人,季节性外出52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3337人,纳入低保人数32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91人。土地合计18844亩,其中耕地16401亩(有承包合同13580亩,无承包合同2820亩),保护地(温室)368亩(有承包合同219亩,无承包合同149亩),园地1441亩(有承包合同1359亩,无承包合同82亩),林地224亩(有承包合同156.3亩,无承包合同68.5亩),撂荒地无承包合同408.1亩。
乌兰淖尔镇水库淹没区和生态景观工程涉及搬迁人口563户,1601人;占用耕地12996亩、园地129亩、林地220亩、保护地140亩。分别占全区搬迁人、占用各种土地的28%、69%、1%、1%、1%。
搬迁人口有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59户,490人,其中回族142户,450人,占搬迁人口31%。搬迁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工厂打工及经商活动。
生态景观工程急需搬迁32户,144人,耕地2000亩。
二、淹没区群众的思想动态分析和反映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在镇和社区干部的配合下,分别对不同年龄段居民、不同种植结构居民、不同从业结构居民和不同民族结构居民进行了入户走访和座谈。群众普遍表示这是有利于地区发展的惠民工程,表示支持搬迁工作,但也有一定的顾虑:
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人群表示只要有合适的搬迁住房,加入社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之后,就没有后顾之忧,希望就近安置,有故土难离之情。就像农户段玉梅等人说,希望有个比较熟悉的地方居住,搬迁还留在附近。
“4050”人群中外出做事的考虑的是补偿问题,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担心失地以后,由于没有特长,找不到合适工作,会没有收入。同时他们的子女已到成家年龄,如果土地补偿款为子女成家后,剩余的钱无法维持生活。其子女正在读书的担心上学费用的维持。而且部分群众担心住楼房费用较以前提高很多,生活会无保障。就像农户许国山说,4050人员交够养老保险15年后能否提前退休,现在4050人员最难办,儿子娶了媳妇后,又要变成穷光蛋了。
部分村民的子女在城区居住,在工业园区打工,平时靠父母种地吃粮吃菜,在搬迁后,他们担心生活成本较以前提高,生活会不稳定。就像村民许高山说,现在自己种10亩地,每年5万元收入,子女在新区打工,依靠家里种地,吃菜吃面不用花钱,在农村没钱有地也能生活,搬迁后可能不如现在。
耕种大田的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少,而耕田少、从事蔬菜生产的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多。走进原四连郭华北家里,他正在和妻子整理温室,准备育今年的蔬菜苗。跟他聊天,他说家里5口人种12亩菜地,养两头猪、几只羊。起早贪黑很辛苦,去年一年收入6万余元,种西红柿、辣椒每亩能收1万元,虽累但能同时供养一个研究生和一个大学生。他想到儿女的就业问题,更担心的是搬迁后无稳定的收入。他的侄儿媳妇到家里串门,她说自己40岁多一点,和丈夫一起种6亩多菜地供养一个老人和一个读中学的孩子,种菜累,生活还可以,也是担心失地后的生活问题。
长期打工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居民因为有一定的技术或稳定的就业岗位,对搬迁后的生活没有顾虑。而利用农闲季节打临时工的居民,担心失地后缺粮少菜,生活会有困难。就像个体户朱宝升说,拆迁当然好,但拆迁后粮店开不了,没饭吃,想要住房,但有门面房更好。
回族群众对生活安置提出了在居住地附近建清真寺等要求。
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的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对故土的留恋,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习惯,对新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存有疑虑心态,表现为:一是移与不移的矛盾和恋乡心理;二是好与不好的对比心理;三是公平与不公平、富与不富的焦虑心理;四是不主动谋求新的就业和生活方式,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五是期望值高。
通过以上分析,淹没区群众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补偿问题。与阿盟征用土地补偿、与滨河区征用土地补偿的攀比;蔬菜地与大田作物耕地的攀比。房屋搬迁中的攀比。搬迁居民提出要求公平公正、补偿标准要统一。
2、生活安置问题。大部分群众提出生活安置区就地安排,减少过渡环节,一次性搬迁安置。
3、生产安置问题。4050人员普遍反应除种地之外无专长,文化水平低,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差,顾虑以后的生活。
4、生活水平问题。很多人担心失地后找不到工作、无收入,住进楼房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水平下降或难以维持生活。
5、农机具的问题。搬迁后农机具没有用了,需要折价处理掉,务农人员提出按新旧程度能否给予补贴。
6、参保问题。参加合作医疗人数占总人数59%,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数14%。一些群众对参保政策不明,还有部分群众因资金问题无法参保,即使能参保,但续保很难,他们希望放宽参保条件,提高看病报销比例,适当降低退休年龄。
7、民族宗教问题。回族群众反映居住地需要建在离清真寺较近的地方,并且确定回民公墓地址。
9、遗留问题。2001年因黄河水灾安置受灾群众在房屋分配上有遗留问题,在这次搬迁时需要考虑。
10、宣传不足问题。群众反应从2009年开始宣传搬迁,工作人员传达的信息不同,影响安排生产生活。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做好移民搬迁的思想工作。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是利国利民的重点工程,是公益事业。涉及移民搬迁的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研究政策、营造氛围,做好答疑释惑工作,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
2、制定和宣传移民安置规划,尽快出台补偿方案、生产生活安置方案。
3、尽快成立人员相对固定的移民搬迁机构,做好前期工作。
4、研究4050人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6、尊重移民意愿、就地安置。按照规划先行、安置先行的要求,先培训后就业、先盖房后搬迁。
7、研究解决遗留问题。
8、制定出台后期扶持政策,解除移民后顾之忧。
第五篇:移民安置补偿标准案
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不服被告丰都县移民局移民安置补偿标准案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2006)丰法行初字第52号
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住所地丰都县名山镇南环路。负责人苟明海,男,厂长。委托代理人陈惠香,女,重庆经博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丰都县移民局,住所地丰都县三合镇平都大道西段58号。法定代表人敖茂林,男,局长。委托代理人李静伟,男,丰都县移民局企迁科科长,住(略)。委托代理人付剑波,男,重庆智圆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不服被告丰都县移民局移民安置补偿标准一案,于2006年6月6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以原告的起诉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受案范围为由,于同年6月13日作出(2006)丰行初字第31号行政裁定,对其起诉不予受理。原告不服,提出上诉。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与被告签订的《三峡工程丰都县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是政府移民安置补偿主管部门与安置户签订的行政合同。该合同签订后,安置户对移民安置补偿标准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属于人民法院管辖的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原审裁定适用法律错误。同年11月6日作出渝三中行终字第34号行政裁定:<一>撤销丰都县人民法院(2006)丰行初字第31号行政裁定;<二>指令丰都县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本院于同年12月12日受理后,于同年12月20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及举证通知书,并于2007年1月3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负责人苟明海及其委托代理人陈惠香,被告委托代理人李静伟、付剑波到庭参加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因本案涉及法律适用问题,本院于2007年3月9日裁定中止诉讼。现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本院依法恢复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于2006年3月13日与原告签订《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被告于2006年12月26日向本院提供了证据、依据:
1、《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
2、《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3、《三峡水库受淹工矿企业淹没处理规划及补偿投资核算细则》;
4、渝府发(2000)88号文件; 5、2005年9月2日县移民局关于旧城南环路8家企业补偿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6、《补偿处理意见》签收依据;
7、县移民局2005年9月19日通知;
8、丰都府发(1998)150号文件;
9、丰府办发(1998)65号文件;
10、丰都移文(2006)7号文件;
11、丰都府(2006)17号批复。证据1、2证明被告主体不适格,被告安置行为合法;证据3证明原告不能被认定为合法的受淹工矿企业;证据4、5、6、7、8、9、10、11证明被告安置行为合法。
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诉称,一、原告企业属于三峡移民淹没实物补偿范围。原告位于丰都县名山镇南环路,其生产用房系1992年前建成,办理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建生产用房时经丰都县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批准,办理了用地手续。由于当时管理不规范,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1992年长江委进行调查登记实物测量时,原告无主管部门牵头,未登记列入移民安置范围。2002年原告生产用房被强制拆除,没有获得安置补偿。原告多次请求有关部门核定其属于三峡移民淹没实物补偿范围。
二、被告按企业标准对原告的安置补偿行政行为因适用法定补偿标准不完整系违法行政行为。被告于2006年3月13日对原告作出安置补偿,按砖混结构349元/㎡标准进行补偿,且只对生产用房一项进行了补偿,并与原告签订了《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签订合同时,被告未如实告知原告工矿企业补偿标准和居民房屋补偿标准的差异,原告在不知补偿标准的情况下与被告签订了补偿协议。原告在领取补偿款后才知法定的企业补偿标准不仅有生产用房屋的补偿,还有生活设施等其他项目的补偿。请求人民法院确认被告对其按企业标准不完整的补偿行为违法。原告就其主张提供了如下证据:
1、《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
2、《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3、《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
4、《丰都县新城预制构件厂安置补偿协议》;
5、企业帐簿、营业执照、工商登记卡片
6、(2005)江行初字第2号江北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7、(2005)渝一中行终字第118号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8、丰都县国家税务局证明;
9、重庆市丰都县国家税务局三合税务所证明;
10、丰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证明(2份);
11、丰都县建设委员会、丰都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丰都县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联合下发《丰都县旧县城(构)筑物限期拆除通知书》;
12、资产评估报告。
被告丰都县移民局辩称,县移民局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应退出本案诉讼。《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规定: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移民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移民综合管理工作。渝府发(2000)88号《重庆市三峡库区淹没工矿企业迁建管理办法》规定: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工矿企业迁建工作。市、区县(自治县、市)移民部门负责工矿企业迁建工作的综合协调。被告只是工矿企业迁建事项的综合管理或综合协调部门,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主体,不是本案的适格的被告。被告对原告的安置行为在程序及实体上均系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主张按工矿企业迁建安置,但一直不能提供有效、完整的证据证明应当按工矿企业迁建安置。根据《三峡水库受淹工矿企业淹没处理规划及补偿投资核算细则》规定,必须具备企业有关资产的产权证、使用证、企业1990-1993年5月财务报表资料、固定资产帐簿(总帐、明细帐)、固定资产卡片等资料,才能据以依法确定企业补偿的具体标准及额度。原告在被告通知限定期间内没有提供。在原告未能提供有效、完整的证据情况下,被告按“丰府办发(1998)150号”文件及“丰都府办发(1998)65号”文件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安置补偿,且通过与原告签订《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予以确认。请求人民法院判决维持被告对原告的安置补偿行为并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证据作如下确认:除被告举示的证据7缺乏真实性,不予确认外,对原告举示的证据及被告举示的其余证据,具有真实性、关联性,收集程序合法,本院予以确认。
经审理查明,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的生产用房系1992年以前建成,位于丰都县名山镇南环路。原告办理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建生产用房时经丰都县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批准,办理了临时用地手续,但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1992年长江委对三峡移民进行调查登记实物测量时,因无主管部门牵头,未登记列入移民安置范围。2002年该企业被强制拆除,没有获得补偿和安置。被告于2003年4月3日以丰移发(2003)16号文件请示重庆市移民局,位于丰都县城南环路沿线的丰都县水电预制厂等8家企业在1992年以前建成了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并领取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生产许可证等。1992年长江委库调时因无主管部门牵头申报,故而漏登。经县移民局有关人员现场勘丈,共计漏登房屋3333.742平方米。特请市移民局纳入第六批个案予以复核处理。重庆市移民局于2003年10月10日以渝移发(2003)66号文件批复:该8家单位不属三峡移民补偿范围,其房屋及设备、设施不能纳入个案处理。8家企业不服,遂以企业负责人名义为原告于2004年11月16日向江北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中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要求撤销重庆市移民局作出的批复,核定原告属于三峡淹没实物补偿范围。诉讼中,重庆市移民局于2005年1月13日以渝移发(2005)7号文件撤销渝移发(2003)66号批复,要求丰都县移民局认真审查申请单位提供的证据,根据法律法规及移民政策予以处理。但原告以其移民补偿未得到实际解决为由,不予撤诉。江北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重庆市移民局所作出的批复,属于履行职责作出的内部行政行为。但这一内部行政行为已送达给原告,且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即由内部行政行为转化为外部行政行为。原告生产场所的房屋系1992年前建成,该部分房屋是否属于合法建筑,应当适用当时有效的法律法规,而市移民局根据的是1992年4月3日实施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1998年9月1日施行的《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适用1992年后生效的法律依据,属于适用法律错误。鉴于市移民局在诉讼中撤销了《批复》,而原告不撤诉,故应当依法确认《批复》违法。原告和第三人关于核定原告属于三峡淹没实物补偿范围的诉讼请求,不属于本案的审理范围。据此,该院于2005年2月1日作出(2005)江行初字第2号行政判决:确认重庆市移民局作出的渝移发(2003)66号《关于丰都县南环路以南8家单位补偿问题的批复》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重庆市移民局不服,上诉至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该院于2005年4月6日作出(2005)渝一中行终字第118号行政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丰都县移民局于2006年1月10日以丰移文(2006)7号文件关于对旧县城南环路11家企业(其中包括原告)淹没房屋给予移民补偿向丰都县人民政府请示,包括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实物量、补偿金额、资金来源。县政府于2006年1月23日以丰都府(2006)17号批复,原则同意移民局的请示意见。该批复未送达与原告。2006年3月13日,被告与原告签订《三峡工程丰都县城镇移民补偿安置销号合同》。合同主要约定:经核定,原告在旧县城南环路以南河道沿岸被淹没的各项实物指标的调查范围、分类、数量均准确无误。淹没房屋及附属建筑静态(1993年5月末物价水平)补偿金额212957元。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被告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指数计算价差金额。补偿销号结算的价差适用上一年的物价指数进行核算,共计动态补偿金额276865元。按照统一规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原告方淹没实物在长江河道行洪范围内,系临时用地,被告方采取货币安置形式安置原告方,实行一次性货币补偿销号,原告在得到补偿款后,不得再申请划拨土地建房。之后,原告按约定补偿金额领取了补偿款。
另查明:重庆市丰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证明,原告属于工矿企业。丰都县国家税务局和丰都县国家税务所三合税务所证明,南环路私营工矿企业,是定期定额征收小型企业,因帐务不健全,税款征收方式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没有要求该私营企业建立健全各类明细帐和固定资产卡片,也没有要求向税务机关报送各种财务报表,只按定额征收税款。丰都县移民局与丰都县新城预制构件厂签订的安置补偿协议载明:县移民局一次性补偿新城预制厂46.7582万元,房屋面积148㎡。原告得知这一事实后,认为均属于企业,均无房屋产权证,其补偿标准高于原告的补偿标准。原告对此不服,遂诉至本院。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根据《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第三条二款之规定,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移民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移民综合管理工作。故被告对其辖区内移民工作具有管理职权。原告建生产用房时经丰都县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批准,办理了临时用地手续,但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1992年长江委对三峡移民进行调查登记实物测量时,未将其登记列入移民安置范围。之后,被告仍将其纳入补偿安置对象,补偿数额和安置方式通过双方订立的补偿安置合同予以确认。安置补偿数额基于双方订立的合同,并非被告单方依职权作出的强制性具体行政行为,即不是依据被告单方作出的安置补偿决定。被告与原告订立合同的行为属于非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该合同是被告与原告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协议。合同内容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签订合同时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且已实际履行完毕。订立合同的方式和内容并无违法,该合同有效。原告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
(四)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要求确认被告按居民标准对原告的安置补偿行为违法的诉讼请求。本案案件受理费50元,其他诉讼费250元,共计人民币300元,由原告丰都县水电预制构件厂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上诉,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递交上诉状副本,上诉于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杜海林
审 判 员 张学荣
审 判 员 秦小勇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书 记 员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