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时间:2019-05-14 01: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第一篇: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地膜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新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然而随着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长,大量残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而且对农业环境安全也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对新疆农田地膜污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叙述,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新疆 农田地膜 对策 前言:

目前,新疆农田环境质量较80年代前大幅下降,其中地膜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白色污染”,影响和制约这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田地膜污染问题,必须从地膜生产和使用着手,分析农田地膜污染现状、起因及其对农田土壤的危害机制,探讨防治对策,保障和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正文

一、新疆地膜应用现状与特点(1)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持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1年地膜覆盖面积2100万(667m2),地膜用量约9 万吨;2006年上升到2600万(667m2),用量达到11.6万吨。目前,地膜栽培面积常年保持在3400万(667m2)左右,年使用量在13万吨以

[1]上,增长速度非常快。

(2)地膜覆盖的作物种类不断增加

自上世纪80 年代新疆引进地膜栽培技术,最初用于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蔬菜、花卉种植,经过几十年生产实践,地膜栽培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扩大到西甜瓜、加工番茄、甜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和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栽培种植。目前,北疆地区种植药材也利用地膜覆盖技术,其中以棉花的使用面积最大,几乎100%为地膜棉。覆膜栽培已成为促进新疆农业增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措施。(3)大量使用超薄地膜

由于覆膜种植成本较高,农民为节约成本而使用0.008 mm以下的超薄膜,据测算使用0.006 mm 农膜与使用0.008 mm 农膜相比,节约农膜近1 kg/667m2,降低成本13 元/667m2 左右[2]。因此,农民大量使用0.004~0.006 mm 的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极易破碎,经过一季覆盖后,大都光解风化成片状或絮状,即使是人工捡拾都非常困难。

二、新疆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特点与危害

(1)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

地膜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或降解。新疆地膜应用已有近30 年的时间,由于缺乏有力的回收措施,致使土壤中残膜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2006 年新疆农田地膜残留和污染治理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新疆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4.68 kg/667m2,其中尤以棉田污染最严重。研究人员最新调研结果表明,常年种植棉花的耕层中平均残膜量为17.69 kg/667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 倍[3],而且随着覆膜年限越长,污染越严重。(2)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

残膜一般在土壤可以留存200~400 年,长时间的累积污染是残膜污染的最大特点。根据研究人员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覆膜5~10 年的棉田耕层中残膜量为11.6 kg/667m2;10~15 年为20.63kg/667m2;15 年以上的地块高达27.31 kg/667m2,残膜数量竟达到上百万片之多。由于新疆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土壤耕翻尺度深,残留地膜在0~30 cm 的耕作层均有分布,且分布比例差异不大,甚至在30 cm 以下的土层仍有少量残膜。研究人员在调查中还发现面积较小的残膜一般呈现片状,而大块残膜一般以棒状、球状和圆筒状等不规则形态存在,在土壤中分布形式多样,主要有水平状、垂直和倾斜状分布。(3)残膜污染的危害

地膜残留地膜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将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对农田土壤水分运动产生阻碍,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残膜还可能使土壤通透性降低,破坏农田土壤空气的循环和交换,影响到土壤微生物正常活动,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同时,由于回收处理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被弃于田边、地头、水渠、林带中,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以及沟渠堵塞。

三、防治地膜污染的措施(1)制定政策,强化管理

由于地膜的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地膜生产厂家采用的标准也不统一,给农民选择产品和市场监管部门查假打劣和残膜回收再利用都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定地膜生产标准和地膜残留标准,如《农用地膜生产规格标准》、《农膜收购验收细则》、《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对地膜的生产使用和残留量要有明确规定,使残膜污染防治工作走上法制轨道。(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的原则,把组织农民群众治理废旧地膜污染作为政府行为和职责。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横幅标语、专题讲解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残膜对农作物和环境的危害,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引领广大农村地区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道路。

(3)应用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减少用量

一是推广一膜多用技术,即选用厚度适中、韧性好、抗老化能力 强的地膜产品,在第一年使用后基本没有破损,第二年可以直接在上面打孔免耕播种,既减少地膜投入量,又减少土壤耕作的用工,达到省时、省工、环保的目的。二是膜侧栽培技术,即将地膜覆盖在作物行间,作物栽培在农膜两侧,不仅可抗旱保墒、保温,还能方便干净地回收或清除残膜。三是轮作倒茬栽培技术,通过作物轮作倒茬以及农作制度的改变,减少地膜总覆盖量。如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4)推广适时揭膜技术,提高回收率

对各种地膜覆盖作物应做到适期揭膜。如头水前揭膜技术,通过比较证明,头水前揭膜与不揭膜的的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差别不大,对作物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很小。同时头水前揭膜由于膜尚未老化,不容易破碎,膜上没有淤泥,很容易将膜揭掉,省力省工,大部分残膜可回收。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农机化研究所设计,新疆红旗机器厂制造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日—MSM-3型棉花苗期残膜回收机在去年试运行的墓础上进行多项改进,1999年6月2日在农二师30团试验取得成功。该机自重820kg,设计精巧,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由三人操作,地膜回收率达85%~94%,不伤苗同时又可对棉田松土除草[4]。(5)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5]。适期揭膜有地膜韧性好易回收、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作物生长、抑制田间病虫害和便于后期田间管理的优点,因此应该大力推广此项技术。同时, 对不能适期揭膜回收的地方,与机械回收相结合,在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集中采用机械回收。(6)开发降解膜

降解膜的开发利用是覆盖栽培的一大技术课题。怎样使降解膜具有可控性,具有与普通膜同样的增效作用,降解中不产生毒害, 降解物对改良土壤有益,需要走“科研+ 企业+ 推广”之路。可生物降解地膜按照降解机理和破坏形式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添加型可生物降解地膜两种[6]。添加型可生物降解地膜,是在不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通用塑料基础上,添加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天然或合成聚合物或生物降解促进剂、加工助剂等,经混合制成。目前,添加型可生物降解地膜,主要由通用塑料、淀粉、相容剂、自氧化剂、加工助剂组成。其典型品种为聚乙烯淀粉可生物降解地膜。

我国降解膜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1996 年贵州省降解塑料厂生产厚度14 Lm、诱导期为60 d 的降解膜;2001 年上海市崇明县丽君绿色餐饮有限公司和上海农科院试验的可降解育苗钵,在埋土30 d 后的当茬作物生长发育期间能够大部分被作物降解;2002 年汽巴精化有限公司提供的降解膜试用效果良好,但由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降解膜配套的栽培技术不能有效衔接,降解膜尚未推广应用于生产[7]。(7)扶持回收加工企业,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目前,各地的废旧地膜收购点和加工企业很少且利润较低,各地政府应予以政策支持,扶持回收加工企业发展,给废旧地膜回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如将废旧地膜初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鼓励和扶持废旧地膜回收及加工;落实国家促进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税收政策,在国家允许的政策范围内,积极完善资源再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采用地膜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进而增产丰收的目的,但与此同时,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苗木发育迟缓,最终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大片良田变成寸草不生的沙漠。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的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仍是防止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土壤残膜留量,同时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研究可降解无污染的绿色地膜。

参考文献:

[1]苏海英.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188(5):28~30 [2]周明东,秦晓辉,赵前程.新疆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 2010, 18(6):2~5 [3]杜小明,徐刚.中国北方典型地区农用地膜污染现状调查.农业工程学报,2007,15(5):12~15 [4]沈家涛.棉田残膜回收机机理.新疆农业科学,1999,3(2):18~20 [5]陈贵君.农用地膜污染危害和防治措施.河北农业科技,2007,8(2):8~10 [6]温耀贤.功能性塑料薄膜[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262 [7]王献志,盛祝梅,叶国明,等.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330~331

第二篇:南京市地膜使用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南京市地膜使用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摘 要:从南京市地膜使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南京市地膜使用面临形势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南京市地膜白色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膜;对策;南京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1-0085-03

Applic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ulching Film in Nanjing City

Liu Chunlei1 et al.(1.Nan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nging trend of mulching film application in Nanjing were studied,and corresponding mulching film polluti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Mulching film;Countermeasures;Nanjing City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将塑料薄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由于地膜具有保温、防冻、节水、保墒、控制土壤盐碱度以及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产量和品质等作用,地膜覆膜栽培成为促进农业增产的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用膜消费国。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20万t,占据全球市场的61%;地膜覆盖作物已超过50种,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达0.7亿hm2,近年来增长到0.23亿hm2左右,地膜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预计今后10a中国农用地膜覆盖面积可能会保持大约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1]。

随着地膜使用量高速增加,塑胶地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持续应用已经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地膜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对17个省市开展调查,发现所有覆膜农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并且对农业生产及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近年来,甘肃、新疆等残膜污染严重的省份已经开始重视并启动地膜污染治理工作。

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地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随着南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农田在营造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时对农用地膜的需求量加大,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地膜使用强度必定随之增加。了解南京市农用地膜应用及残留现状,开展地膜残留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地膜覆盖现状

1.1 使用量、覆膜面积持续增加 20a来,南京市农用地膜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全市农用地膜使用量从1994年的1 531t增加到2014年的2 640t,增加了近1倍。其中,近6a南京市地膜使用量保持年均5%的高速增长。南京市的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也同步上升,从1997年的10 221hm2增加到2014年的21 606hm2,短短7a翻了一番。

1.2 农用地膜使用强度不断增强 地膜使用强度即单位耕地面积的地膜使用量(kg/hm2)。据南京市近20a统计年鉴,南京市的地膜使用强度从1996年的8.59kg/hm2增加到2014年的11.08kg/hm2,提高了29%。从全国范围来看,南京市属于地膜使用强度较高地区[2],应当引起相关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1.3 地区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从2014年南京市各区地膜使用量来看,南京市地膜使用量区域分布不均。南京市地膜使用分布在7个涉农区中,江宁、六合、高淳是前3个占比最大的区,合计占全市使用量的61.3%,雨花台区占比最小,仅0.7%。

1.4 残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趋严重 据南京市2009年污染源普查报告,全市地膜回收率为83.47%,回收状况不容乐观,离100%回收率仍然有不少距离。地膜是一种聚乙烯加抗氧剂支撑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聚氯乙烯),分子量大,性能稳定,自然条件下可在土壤中留存200~400a。长期的地膜使用,残膜不断累积,如果按照2009年的回收率计算,南京市年地膜残留量从1993年的253t上升到2014年的436t,22a间地膜年残留量增加了近1倍,22a间总地膜残留量累计达8 393t,即耕地的地膜残留量达35kg/hm2。目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污染问题一直没有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随着中西部地膜残留问题凸显,地膜污染防治才逐渐被重视。尽管南京市地膜使用量尽管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地少人多,强度逐渐增加,地膜残留状况需要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南京市地膜使用及管理存在主要问题[3]是:

2.1 产品质量不过关 农膜生产市场准入条件低,乡镇企业占有相当比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批生产厂家使用劣质原材料,减少农膜生产厚度,导致市场上主流农膜厚度一般为0.005~0.008mm,产品质量不过关,易破碎,不利于回收再利用。

2.2 使用者环保意识不强 地膜的使用者主要是农村人,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环保意识淡漠,大多数人对地膜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地膜回收和再利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2.3 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缺失 我国尚没有针对农膜污染防治进行专门性立法,没有建立农膜土壤残留标准,也没有针对超薄膜回收难的问题修订国家地膜厚度标准,导致管理部门、生产企业、消费者的责任意识模糊,缺乏法律约束,给予地膜残留滋生蔓延的空间。

2.4 农村环境管理职责有待明确强化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管理和相应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固废资源化管理体系、经济技术及政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致使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得不到重视及解决。

2.5 缺少资金扶持 由于我国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尚未明确防治资金的投入来源以及相关的保障机制,国家的财政投入与环保投资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要求。南京市地膜使用发展趋势及预测

3.1 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提高,地膜使用量逐渐增加 据《南京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南京市秉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坚持把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作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落脚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设施、休闲、安全、品牌农业等“五大农业”。2010年底,全市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面积累计发展到.67万hm2和2.33万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6%和9.7%,共建立各类农业园区171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个,66.67hm2以上规模的农业园区69个。到“十二五”末,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上升到18.17%,在江苏省内仅次于徐州、常州。随着南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农用地膜广泛运用于各类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地膜使用强度将持续增加。

3.2 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地膜使用区域更加集中 基于南京市土地资源禀赋的局限性和农业经营模式的滞后性,一定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进。南京市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区域为“两带三区”,即江宁区汤铜公路沿线的汤山设施园艺、湖熟设施蔬菜、周岗设施水产、横溪设施西瓜、谷里设施蔬菜等园区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带;六合区、浦口区的江浦和星甸设施蔬菜、盘城和葛塘设施园艺、龙池和东沟设施蔬菜、竹镇设施果蔬等园区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带;高淳县环固城湖设施特种水产养殖和固城设施食用菌生产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园区;溧水县傅家边现代农业园区的设施园艺采摘业和有机蔬菜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园区。浦口区、栖霞区、建邺区、雨花台区及六合区南部南京绕越公路以内的近郊区,重点发展以休闲农庄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园区。随着南京市城市定位的提升,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推进,浦口、栖霞2区的农业用地面积将随之减少,农业功能将向高淳、溧水、六合、江宁倾斜。未来,南京市地膜发展重点关注区域主要为高淳、溧水、六合、江宁4区。

3.3 各区农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地膜使用量趋势各不相同 由于农业发展模式的不同,地膜在各区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10a各区地膜使用量发展情况来看,六合、高淳、溧水、江宁4区呈增长态势,雨花、栖霞、浦口呈减少态势。雨花台区地膜使用量12a间减少了92.6%,这与该区的区域位置有关。由于靠近主城,随着城市往外扩张,农用面积骤降,地膜使用量必然随之骤降。而高淳区是地膜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区,10a间增加了170%。该区的地膜使用快速增长与农业发展模式有关。近年来,高淳区农业结构不断调整(2013年高淳区粮经比为33∶67),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棚蔬菜种植、菌菇养殖,特别是3大支柱产业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地膜使用量快速增加。所以,应当针对各区主要地膜使用行业进行残膜污染防治。南京市地膜发展对策建议[4-7]

基于南京市地膜应用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南京市在追求农业科技增产增收成果的同时,可以从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回收同步开展工作来促进农膜环保化使用,确保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废弃地膜污染的科普知识宣传,让人们了解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土地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禁止焚烧废弃地膜,防止二次污染。引导农民使用优质地膜,自觉保护农村环境,科学购买、使用、处置地膜。

4.2 从源头控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可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从源头控制,加快制定地膜的回收和再利用法律法规,如确立严格的地膜市场准入条件来促进生产企业提高生产工艺,改善地膜质量,从而促进地膜回收率的提高。

4.3 建立农用地膜污染防治责任制度 处理农村环境问题需要环保局、农委、财政局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各自职责行使管理职能。建议建立农用地膜污染防治责任制度,明确各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促进农用地膜使用、回收等管理工作科学有效推进。

4.4 抓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 基于南京市现状及预测情况,建议重点抓六合、高淳、江宁、溧水4区。针对各区不同的地膜使用行业,依托各行业协会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如高淳区近年来的地膜使用量快速增长与螃蟹养殖相关,可以通过高淳固城湖螃蟹养殖协会,宣传废弃地膜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号召养殖户开展对废弃地膜的回收工作,鼓励条件较好的养殖户改用钙塑板等材料代替塑料地膜。

4.5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废弃农膜回收网络 健全农用地膜回收制度,加大农户的残膜回收财政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加大对残膜回收机械补贴力度,为推广使用残膜回收机械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在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政府补贴来调动回收企业建设网点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发展协议收购大户、流动废品收购商户等形式,广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建设废弃农膜回收网络。

4.6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保农用地膜和地膜清理机械的研发和应用 政府部门应当充分依托南京市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优先扶持环保农用地膜研发的项目,推进可降解膜的推广使用,降低农用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注意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农用地膜清理机械,提高废弃农膜回收的机械化程度。促进地膜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变为“始端控制”。

参考文献

[1]陈东城.我国农用地膜应用现状及展望[J].甘蔗糖业,2014,8(4):50-54.[2]舒帆.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税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014.[3]李芳蓉,童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绿色化治理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39-44.[4]高远.论我国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法律制度[D].海南:海南大学,2015.[5]刘艳霞.中国农村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思考[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6]陈东城.我国农用地膜应用现状及展望[J].甘蔗糖业,2014,8(4):50-54.[7]刘金军,王环.农用地膜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3(6):9-13.(责编:徐焕斗)

第三篇:武汉市湖泊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

武汉市湖泊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

摘要:城市湖泊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更是被称为千湖之城,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汉市的上百个湖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本文参考大量资料展现了当前武汉市湖泊水体的现状,指出了武汉市湖泊保护中的若干问题,如污染严重、水域面积急剧缩小、湖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当前已有的政策提出了湖泊污染治理的一些对策。

Abstract:Urban lak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ity.Whuhan is usually calle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Lakes”,however,The thousands of lakes in Whuhan have got polluted and damaged in to varying degre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This article is a try to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lakes in Whuhan,point out several problems confronted in lake-protecting and raise som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关键词:城市湖泊武汉市污染治理

一、武汉市湖泊水体现状(代前言)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其后为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150~1450mm。长江和汉水两条河流穿城而过。全市范围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14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

1武汉市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基地,全市有大量的工业企业,排污大户众多,其中武钢、晨鸣、青化等六家企业污水排放量占到了全市总量的45%以上,这样的情况导致除少数城郊湖泊水质较好(如梁子湖、斧头湖、鲁湖等)之外,绝大多数城内湖泊均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特征,如东湖、南湖、沙湖、墨水湖等。

因此武汉市湖泊水体主要呈现总量丰富,水域面积大,多数城内湖泊污染严重以及过境客水量占绝大多数的特征。

二、武汉市城市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染严重 1 《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目前武汉地区正面临着“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尴尬境地,武汉市湖泊原来大多与江、河相通,兼具供水、调蓄、养殖、景观、灌溉等多种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家具和湖泊污染状况日益恶化,琥珀的自然属性不断削弱,原油的城市应用水水源地功能基本丧失,绝大多数虎皮均受到严重污染,呈现富营养化态势,一些湖泊已经达到严重的过富营养程度。例如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首先是企业排污。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除此之外本市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也是严重滞后的,很多达标企业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

其次是生活污水。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2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

可以看到当前武汉市湖泊正在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甚至已经开始直接渐渐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到武汉人民的用水安全,如果放任其继续发展后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2、湖泊萎缩水量锐减

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市区有湖泊127个,全市范围内的湖泊共有218个,总面积达到879km3,然而到了90年代武汉七个中心城区的湖泊只剩下35个,现在更是只有27个,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2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吕诗景

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连武汉人为之自豪的东湖20年内也减少了0.73km3,“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3这其中除了一部分是经过审批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一些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擅自填占湖泊或扩大批准的填湖范围导致大量湖面被填。

3、湖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近几十年来,城市湖泊不断的被淤塞、污染以及大规模围垦与填湖造地,致使湖泊与哪有的调蓄容量急剧减少,江湖联通的格局遭到完全的破坏,湖泊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急剧降低,填湖建房等行为也影响了水分蒸发、湿度等气象学因子,可能诱发局部灾害性天气。

围垦与填湖建房的行为将湖泊滩地与深水区、湖泊与江河认为的割裂开,造成原有的营养物质输入输出收到严重阻隔,湖泊原有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循环都收到破坏,因为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资源的变化,种群种类都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鱼类繁殖与栖息都受到干扰,同时填湖缩小了生物的生存空间。

三、当前武汉湖泊保护遭遇的困境

湖泊在消失,城市在流泪。为了遏制住湖泊面积锐减的势头,武汉市接连制定了20多部地方性法规,并成立了市委书记带头的“铁腕治湖”小组。然而,填占湖泊、污染湖泊依然在偷偷上演。武汉的湖泊保护就是这样陷入了困境。

为挽救正在迅速消失的湖泊,2002年3月,武汉颁布实施了《湖泊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武汉所有湖泊都列入保护名录,明确表示要打击围湖建设、填湖开发等行为。条例还要求水务部门实施湖泊执法巡查制度、湖泊审批听证管理办法等,制定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设立湖泊保护蓝、绿、灰“三线”,并对湖泊进行勘界立桩,严厉打击非法填占湖泊行为。随后的2005年,武汉又颁发实施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2010年又出台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3 《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武汉市也一直高调宣称要用“铁的精神、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推进湖泊保护与治理。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在一次会议上,痛陈湖泊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垃圾围湖现象十分严重;环湖无序开发屡禁不止;湖泊水质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湖泊长效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为此,他专门组建了湖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要求杜绝蚕食、填占湖泊行为,真正还湖于民,“让湖泊走近市民,让市民亲近湖泊”。

然而十年过去,这些现象却并没有获得根本上的遏制,在高调护湖却填湖不断的怪圈背后,是地方和部门利益在作祟。例如在武汉市水务局起草“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的过程中,经过市政府会议多次讨论,目前尚未最终定稿。各区的领导不希望自己辖区内的湖泊被划入线内,因为湖泊周边的地块都是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区政府宁愿将湖填埋卖钱而不愿花钱保护。由于规划迟迟不能确定,一些政府部门的利益掺杂其中,很多开放商就有了空子可钻,利用各种法规漏洞侵占湖面,大打擦边球。

除了政府利益之外,湖泊保护还涉及到周边农村的利益。很多湖泊原先是属于周围农村的集体财产,这些农村在湖泊上养殖作业,给湖泊生态环境带来威胁。而且,水务部门要开展相关湖泊整治得事先征求所在村的意见,武汉市水务局曾经对沙湖设立岸线碑,却遭到沙湖村的反对,要求支付100多万元的占地费,水务局没有答应沙湖村要求。后来,许多界碑遭到了破坏。

除了各方的利益博弈之外,湖泊管理中还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更增加了护湖执法的难度。武汉市水务局是武汉湖泊的主管部门,按理说应该承担起保护湖泊生态的责任,然而事实上武汉市水务局在湖泊保护的问题上并没有实际的管理权和执法权。目前武汉市政府把湖泊保护的权利下放给了各区政府,这样的管理模式造成各级、各部门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十几个部门同时参与管理,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片混乱。例如,水务局主要负责监督协调、宣传和服务,农业局负责湖上的渔业执法和渔业资源保护,林业局承担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环保局负责湖区的环境监测和排污管理,城管局负责查处填湖和湖边违建行为,还有规划、园林、土地等等部门分别参与各自领域的湖泊管理。看起来似乎分工明确,但是实际运作起来各个部门都从自身利益出发,结果导致整个系统充满漏洞,责任、权限都无法界定。监管部门如水务局,即使抓到违法填湖等行为也因为没有执法权只能警告驱赶。

另外,现行的《武汉湖泊保护条例》对于破坏湖泊的行为处罚过轻,远远不及其所获得的利益,这也造成了各种破坏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四、针对武汉市湖泊现状的治理对策

鉴于武汉市湖泊当前的现状,以及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所面遇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改进和努力。

1、完善政策法规

虽然从2002年到现在武汉市已经出台了20多部针对湖泊的法规,但是目前看来仍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污染和非法填占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遏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法规并不完善,给违法者留下了太多的漏洞,现在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将湖泊保护置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让湖泊保护有法可依,这些法律不仅仅应该包括包括政府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法、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与惩罚措施等,还应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规范公众对于湖泊保护的参与方式调动公众护湖的积极性。除了完善性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增强法规的严厉程度,对于随意排污、非法填湖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当这种处罚的强度超过非法所得利益的时候违法行为自然就会有所收敛。

2、建立一支独立的可监督的执法队伍

目前的湖泊管理十分混乱,区政府、水务局、城管、环保等部门掺杂其中,职责不明确,执法不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由各相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行政执法队伍,赋予其足够的执法权,同时由几个部门共同进行监督,这样既可以保证其执法的规范性,更可以对各方利益进行制衡,避免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3、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湖泊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除了污染湖泊的生态重建等弥补性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对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根据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设置相应的科研项目基金,除此之外还应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企业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支持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

4、发展水经济

除了以上各点外,政府还应该着眼于未来,借助本地科研优势和环境优势,发展一批以水为基础的重点经济产业,这样一个产业链条一旦建立起来,不仅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可以激发人们对于湖泊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自发的意识到湖泊保护的重要意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大一部分也可用于湖泊保护本身。

五、结语

城市湖泊的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武汉市乃至更多其它城市当前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与否关乎城市的未来,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城市湖泊的有效保护,本文中由于笔者水平和眼界有限,只能在比较浅的层次上观察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向,也并未提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案,但是相信大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知识水平,以求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湖泊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徐协国,景德镇陶瓷学院

2.《救救湖泊——武汉市主城区湖泊现状及保护、发展浅议》,作者系武汉市建设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

3.《湖泊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武汉市的借鉴》,赵健,中南民族大学

4.《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

5.《“先污染、后治理”是湖泊污染治理失败的根本原因》,杨树清,韩国海洋大学土木环境工程系

6.《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7.《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吕诗景

第四篇:自治区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调研报告(定稿)

调研报告已基本定稿,请送董新光主任和调研组全体成员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李磊

13/11

自治区农田地膜使用

与残膜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田地膜污染问题,确保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安排,常委会副主任董新光带队分别于4月中旬、7月上旬和10月下旬,在农作物春播、生长、秋收三个关键节点,深入伊犁州、博州、昌吉州和兵团第四、五、八师等单位进行深入调研。调研涉及农业、环保、科技、发改、经信、质监、工商等多个部门和农民、种植大户、科研院所及地膜生产企业等多个单位,通过一年来对地膜使用全过程的跟踪调查,比较准确的摸清了农田地膜的使用、残留和污染情况,理清了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找到了治理污染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一、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现状

(一)我区农田地膜覆盖面广使用量大

一是农田地膜推动了种植业生产的不断创新。我区农田地膜使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和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发生发展的,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由窄膜变宽膜、单层变双层,从沟植平铺到膜下滴灌,地膜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得到扩大,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 代的重要生产资料。二是农田地膜使用效果明显。农田地膜在充分发挥“保墒、增温、抑制杂草”作用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种植环节,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种植水平和生产能力,粮食、棉花、油料三大主要作物单产30年间分别提高了180%、140%、135%,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疆粮食短缺的问题,成就了棉花在全国的领跑地位。三是农田地膜发展迅速。从早期的棉花,逐步发展到玉米、小麦、水稻、瓜菜等40多种农作物。目前,我区地膜面积已达4700万亩(含兵团),地膜年使用量达15.94万吨,已成为我国地膜覆盖面积最大、用量最多的省区。

(二)农田地膜残留逐年增加,已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一是改变土壤结构。农田残膜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削弱抗旱能力,引起次生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且肥力下降,阻碍土壤对农作物水分、养分供应。二是影响种子发芽。种子受到残膜包裹,因透气性差而腐烂,因得不到水分而枯萎,种子发芽率难以保证,最终影响作物产量。三是降低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土壤中残膜的大量存在会使机械频发故障,机械作业时断时续,质量和效率都受到严重影响。四是造成秸杆浪费。由于玉米、甜菜、花生等丛根类作物根系发达,地膜根本无法回收,经粗略计算,每年仅浪费的玉米秸杆就在4万吨以上。除此之外,对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也带来一定难度。

(三)残膜污染有个量变过程,对污染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

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农田地膜经过30多年大范围、大面积使用,残留量逐年增多,对土壤和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已经凸显,地膜使用和污染持续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二是认识提高的过程。如同地膜污染有个量变过程一样,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也会不断提高。粮食短缺年代,想法是如何提高产量。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环境保护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现在之所以对地膜污染的认识提到如此高度,也在于整个社会环保大势的形成。三是正确认识污染问题。地膜污染是存在的,而且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但还没发展到无法生产的地步,也并非没有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没必要谈之色变,更不能毫无责任地去放大危害。四是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恰逢机遇期。2010年12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为建设美好新疆确立了目标,也为残膜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地膜污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实施了中央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2012年,国家安排资金5117万元,先后在我区17个县市实施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2013年,国家安排资金8014万元,先后在我区14个县市实施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建成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加工生产线 51 条,废旧地膜回收网点 78处,新增废旧地膜再生塑料颗粒加工能力10443吨,示范区地膜回收面积达462万亩。二是开展了残膜污染综合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工作。2014年,自治区调整出3800万元专项资金,对玛纳斯县和尉犁县就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了整县推进试点,完成0.01mm地膜覆膜面积137.4万亩。三是加快政策措施制定步伐。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新疆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指导意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目前正在制定《新疆农田地膜污染防治条例》和《0.01mm厚度地膜生产、使用地方标准》。

二、农田地膜使用和残膜治理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一)残膜回收难度大

一是地膜厚度不够,拣拾困难。1992年国家对农田地膜厚度规定的技术标准是0.008±0.003毫米。实际上,企业和使用者普遍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多是0.005毫米的超薄地膜。这种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难捡拾。二是机械化作业,可靠性差。我区使用地膜种植作物种类多、模式多,单一型号的回收机械无法适应多种作物和种植模式条件下的残膜回收,多型号机械又因研发投入大、使用期短、效益差等问题难以进入市场。现有回收机械对当年残膜的捡拾效果不理想,对历年积压的残膜捡拾更无能为力。三是强力回收,缺少法律条文支撑。按照目前“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理念,农民没有硬性责任去捡拾地膜,用行政手段强力回 4 收的做法存在争议,因此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出现。四是残留严重无法除净。整个看农区重于牧区、棉区重于其他作物种植区,亩残膜量约8—70公斤不等,平均为16.88公斤,大概是全国的4-5倍,彻底清理干净难度大。

(二)污染治理缺乏使用主体的能动性和责任感 一是主体责任人积极性不高。农民是地膜使用和回收的主体,本应“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但在实践中,由于短期行为和土地属性等因素影响,农民缺乏治理污染的紧迫性和积极性。二是土地经营流转中对农膜使用和残膜治理没有做出约束。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有利于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水平,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做出相应明确的约定,各级管理部门也缺乏引导,企业和大户更是考虑收益多,地膜回收处于被动和消极状态。三是治理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地膜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污染治理工作也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和各管理单位上下一体、多方联动,但受编制体制等制约,地膜使用和残膜治理尚缺乏一个综合协调部门来统管。

(三)残膜回收未能形成市场机制

一是回收成本高于收益。人工拣拾残膜工资成本过高,再生利用过程中能耗大,残膜处理加工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多,且由于杂质原因只能作为添加料,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生产企业无法靠市场效益支撑发展,只能依赖政府资金扶持。昌吉州人大调研了解到,残膜回收的亩成本已达120元 以上,即便如此也仅能回收70%左右。二是丛根类作物残膜无法回收。地膜回收受到农作物种类的限制,玉米、甜菜、花生、制酱番茄等作物由于根系发达、扎根深,即使地膜加厚也会被根系扎碎并相互缠绕,残膜既难以拣拾,秸秆又不能用作饲料,只能一并翻在地里。三是标准以上膜的使用存在局限性。加厚地膜必然加大污染物质的总量,虽方便回收,但最终要进入处废环节,还是不能保证彻底无害化要求和对废旧膜的根治。

(四)以可降解膜为主的新技术研发推广不够 一是受传统思维束缚,对可降解膜认识不足。近年来,可降解膜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产品更新,已经过光—氧降解膜、淀粉基PE膜和全生物降解膜等三个发展阶段。全生物降解膜是可降解膜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一定时间内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却没有跟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解和置疑。二是示范推广落后于生产实践。生物降解地膜自2010年以来,在兵团第五师、八师各团场和地方一些乡镇已经开始大规模试验,特别是在棉花、玉米等大宗作物上,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说,“可降解膜的使用极大地减少了生产和管理环节,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是农业发展上的又一次革命”。但总的来看,我们示范推广的力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三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担当意识略显缺乏。我们对地膜污染治理的紧迫性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在思想深处还受着 “按老路子走保险,搞创新吃不准”的传统观念束缚,因而对新事物的接纳不够积极主动。

三、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工作建议

(一)继续抓紧抓好各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一是继续抓好现有项目及资金的落实。我区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得到中央有关部委高度重视,结合援疆工作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的支持,要把现有资金管理好、使用好,要在管长远、管根本上多投入,要在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二是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在现阶段,加厚地膜是减少地膜残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应有步骤、有计划的大面积替代使用,以达到“铺的好、收的了”的目标。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并规范农用地膜生产企业行业管理,提高地膜生产质量。应在每年春播季节组织质监部门对农用地膜质量进行严查,在媒体上公布举报电话和奖励资金,杜绝不合格地膜进入市场、进入田间。四是加强体系建设。通过贴息、技改项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扶持建立一批废旧农田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带动周边地区残膜的回收加工再利用,构建起形成“闭合回路”的残膜收购再生体系。

(二)积极示范推广新一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一是充分认识可降解地膜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可降解地膜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环境安全承受极限的必然选择。现有PE膜作为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勿容置疑,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广使用可降解制品,我国在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和推广上也已经起步。二是重视对研发企业的培育力度。各级应把农田生物可降解膜的推广应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在研发和试验可降解膜过程中做了大量投入的本土企业进行扶持。本地企业具有方便联系、利于监管和售后服务等优势,在产品推广使用上要有明确指向性,以帮助他们尽快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三是加大可降解膜在我区的推广使用力度。在试验成功的区域,要有计划的推广使用可降解膜,根据可降解膜生产规模和使用成本测算,明年全区应以50万亩的速度推广为宜。尤其对丛根类作物,要率先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四是做好长远规划。根据现代农业和安全生产的要求,建议把可降解地膜的推广使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列入“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加大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力度。

(三)充分发挥农民、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

一是加大宣传。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推广使用加厚膜与可降解地膜的优越性和方向性,提高土地受益主体的思想认识,变“爱护土地、清洁生产”的要求为自觉行动。二是强化引导和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大地膜使用和残膜治理方面的工作力度,摆在与发展农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昌吉州计划2015年大范围率先使用可降解地膜,其它各地也都应具有这样的胆略和气魄。三是突出土 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生产企业在加厚膜、可降解膜使用与残膜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按标准对可降解膜和加厚膜的使用进行差价补贴。兵团部分团场为了督促承包经营户合理使用地膜和及时清理残膜,采取从收益分配中扣出部分资金作为清理残膜押金的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地方也可以这样做,并且应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作为“硬指标”写入合同。四是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结合示范应用农业新兴科技和进一步完善土地倒茬轮作制度,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和适期揭膜技术,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

(四)加强领导,通过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促进地膜污染治理迈上新台阶

一是制定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加厚地膜生产标准。自治区经信委、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已试推新疆农用地膜地方标准,应将可降解地膜也包含进来。同时制定相应的辅助措施,就普通加厚膜生产、销售、使用设定临时许可证制度,严禁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lmm的普通农用地膜,杜绝企业用再生料生产农用地膜。二是加快制订地膜使用管理条例。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限量使用普通地膜直至禁止,对废旧地膜的全面整治进行科技攻关。根据我区地域广、气候条件复杂的特点,有关部门从现在起就要着手指导和规范生产企业制定可降解地膜产品性能、降解时间、适宜环境等行业和企业标准。三是设立专项基金。建议 设立农田地膜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把可降解膜、加厚膜的使用推广和回收利用纳入计划和财政预算,实施自治区标准农膜使用补贴政策(以旧换新等形式),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和0.01mm以上厚度的普通地膜。四是纳入考核范围。把残膜的治理工作纳入自治区、兵团、地州、县市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认真督促检查,严格进行考核,落实奖励措施。为强化领导,建议成立自治区农田废旧农膜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和协调可降解地膜推广和废旧地膜治理。

第五篇:无锡市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无锡市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摘要:为了解无锡市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选取典型的3个粮食产区和2个蔬菜基地针对铬、砷、镉、铅、铜、锌、镍、汞等项目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罗梅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项污染程度均为无污染,综合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土壤污染分担率总镍最大,总铅最小。

关键词:无锡;农田;重金属

一、调查区域基本资料

1、粮食产区

(1)江阴市徐霞客镇阳庄村万顷良田:位于徐霞客镇马镇社区,面积约2000亩,引进开发良种及高新技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实现规模、稳产、优质、安全、高效的产业目标和绿色、清洁、有序、优美的环境目标。万顷良田只种植一季水稻,冬季农田闲置,春季种植紫云英作为有机绿肥,不施用化肥、农药,旨在产出优质的有机米。

(2)锡山区东港镇东南村太湖水稻示范园:位于东港镇,面积约300多公顷。园区以水稻或水稻种植小麦轮种为主,经过土地整治后,土地高低平整,有利于推广机械化和保证灌溉效果,全面建设灌溉系统,精确用水,保证稳定丰收。示范园在立项之初便是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水稻(轮种小麦)的单位产量和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是典型的水稻大田集中经营。

(3)无锡惠山都市农业园(一期):总规模为5400亩,是一个集生产、生态、高效、集约于一体的现代稻作主题园区。一期工程位于玉祁街道蓉东村,土壤以乌泥土、乌散土为主,主要作物种类为水稻,有机肥投入较少,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比例偏低。

2、蔬菜基地

(1)江阴市滕国俊阳庄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位于徐霞客镇马镇社区,种植面积约650亩,主要有叶菜类、根茎类、果菜类、菌类等几大类,共70余个品种。以白屈港河水为灌溉水源,根据蔬菜种类的不同采用微喷、滴灌、喷灌等灌溉形式。肥料主要为有机肥和复合肥两种,其中有机肥为作物种植之前以鸡粪、菜饼、豆饼等作为土壤基肥。

(2)宜兴市周铁镇洋溪村蔬菜种植基地:位于具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太湖之滨,洋溪由原洋溪、旧渎、张家、向阳、横柑合并而成,属太湖地区一级保护级别,产业以蔬菜种植为主,无工业污染。现有蔬菜面积3336亩,其中蔬菜大棚面积约70%,主要种植百合、萝卜等各类蔬菜,一年两季。灌溉方式以自挖水渠灌溉为主,灌溉水来源主要是洋溪河、横荡河,无污水灌溉。土壤质地为壤土、湿、无根系。

二、监测、评价技术方法

1、样品采集:所有粮食产区和蔬菜基地均采用网格布点,从中随机抽取5个地块,在每个监测地块的中心部位布设1个采样点,采集0~20cm表层土壤。

2、样品处理及测定:样品置阴凉处自然风干后经粗磨过2毫米筛,充分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用玛珞球磨机或手工研磨继续进行细磨过孔径0.25毫米(60目)的尼龙筛,最后研磨至全部通过孔径0.15毫米(100目)的尼龙筛。分析方法选用HJ、GB/T等标准方法。

3、数据分析及评价:选择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总铜、总锌、总镍8个项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罗梅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及土壤污染分担率计算和土壤污染程度分级评价执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4、质量保证:采取全程序空白、实验室平行、质控样分析等质控措施,确保监测全程各项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活动的规范性和完备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监测结果与评价

1、重金属监测结果

3个粮食产区各个土壤监测点总镉的浓度范围为0.05毫克/公斤-0.247毫克/公斤,总汞范围为0.022-0.495毫克/公斤,总砷范围为3.07-10.6毫克/公斤,总铅范围为28.3-86.6毫克/公斤,总铬范围为39.1-100毫克/公斤,总铜范围为15.7-44.4毫克/公斤,总锌范围为14.9-118毫克/公斤,总镍范围为24.4-43.3毫克/公斤。

2个蔬菜基地各个土壤监测点的总镉的浓度范围为0.21毫克/公斤-0.280毫克/公斤,总汞范围为0.031-0.386毫克/公斤,总砷范围为34.7-13.9毫克/公斤,总铅范围为20.4-37.4毫克/公斤,总铬范围为32.0-81.9毫克/公斤,总铜范围为18.0-33.4毫克/公斤,总锌范围为57.8-83.4毫克/公斤,总镍范围为12.0-37.5毫克/公斤。

2、重金属污染评价

粮食产区各个土壤监测点总镉的单项污染指数范围为0.17-0.82,总汞范围为0.04-0.70,总砷范围为0.28-0.42,总铅范围为0.10-0.15,总铬范围为0.23-0.33,总铜范围为0.27-0.52,总锌范围为0.27-0.47,总镍范围为0.57-0.87,8个重金属指标单项指数评价分级均为无污染;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范围在0.57-0.63,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土壤污染分担率总镍>总镉>总锌>总铜>总砷>总铬>总汞>总铅。

蔬菜基地各个土壤监测点总镉的单项污染指数范围为0.07-0.93,总汞范围为0.06-0.77,总砷范围为0.16-0.46,总铅范围为0.07-0.12,总铬范围为0.16-0.41,总铜范围为0.19-0.40,总锌范围为0.23-0.34,总镍范围为0.24-0.75,8个重金属指标单项指数评价分级均为无污染;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范围在0.42-0.68,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土壤污染分担率总镍>总镉>总汞>总铜>总锌>总铬>总砷>总铅。

四、结论

1、本次选取无锡市3个粮食产区和2个蔬菜基地的土壤中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总铜、总锌、总镍8个重金属项目单项污染程度均为无污染,综合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处于安全水平。

2、粮食产区和蔬菜基地两类农田的8个重金属项目的浓度范围和平均浓度基本无明显差别。

3、从土壤污染分担率来看,粮食产区和蔬菜基地土壤污染分担率均为总镍最大,总铅最小,除总汞项目的污染分担率前后两者有较大区别,其余项目均无明显差别。

作者简介:周?S(1979-),男,江苏无锡人,学历:学士,工作单位: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

下载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药、化肥使用污染农田环境现状及对策大全

    2012—2013学年上学期实训作业 农药、化肥使用污染农田环境现状及对策 ——生态学专题讲解环节 学 校:XXXX 院 系:XXXX 班 级:XXXX 组 别:XXXX 姓 名:XXXX 学 号:XXXX 日 期:XXXX......

    医药行业污染治理研究现状概要

    医药行业污染治理研究现状 由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司法部等 7 部委联合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以下简称“环保专项行动” 到今年已经整整 10......

    陕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加快农田......

    浅析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浅析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近年来,虽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水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各部门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水污染现象仍比较突出,河道、沟渠管理仍不理想,就我......

    关于邵水污染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

    对“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专报3月23日 王长忠常委批示的答复 邵阳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3月23日,我局收到“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专报第43期,市委常委、......

    莲都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现状_存在问题及对策.5篇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7):45~46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莲都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谢炳东 (丽水市莲都区雅溪农业技术服务......

    新疆畜牧产业化现状与对策

    新疆畜牧产业化现状与对策 摘 要:分析了新疆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并且提出从事项该区域产业化养殖策略。本文对于实现新疆畜牧业的快速稳定法中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论文网 /2/vie......

    南湖污染现状与治理分析(最终版)

    武汉南湖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因位于武昌之南而得名,是因河流淤塞形成的淡水湖。古时南湖水域辽阔,与长江连通。明代以后因为淤积和围湖造田等原因逐渐缩小。 自上个世纪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