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大全

时间:2019-05-14 01:3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人大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人大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大全》。

第一篇:地方人大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大全

近年来,个案监督成了人大实施法律监督的一个重要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全国性的个案监督法尚未出台,个案监督缺乏统一的规范。随着实践的深入,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示出来。从对湖南省岳阳市、益阳市、娄底市等地的实地调查来看,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个案监督受到普遍欢迎

在最初实施个案监督时,人大及人大代表是有顾虑的。他们主要担心个案监督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个案监督在司法理论界又争议颇多。通过对各种法律法规的反复学习与领会,他们逐渐认识到了实行个案监督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增强了进行个案监督的信心。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这里,宪法明确赋予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个案监督是监督的一种形式,显然没有超出宪法的规定范围。地方组织法也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担负“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的职权,人大常委会要“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中可以为人大的个案监督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中第十条规定:“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委员长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当向委员长会议报告,委员长会议可以根据情况,要求有关机关限期处理,有关机关应及时报告处理结果。必要时,委员长会议可以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对特别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常委会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因此,人大的个案监督是处理公民申诉、控告、检举的一种必要形式。

有了法律依据,人大实施个案监督的信心增强了,力度也逐渐加大了,人大个案监督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示出来。一方面加强了对“一府两院”工作的有效监督,强化了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监督意识,调动了人大及人大代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人大及人大代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个案监督对人大及人大代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又促进人大及人大代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大的全面建设。从对人大及人大代表的调查来看,他们普遍重视个案监督工作,且希望我国的个案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对司法机关来说,人大的个案监督对它们既是一种监督,也是对它们工作的一种巨大的鞭策与支持。“个案监督”无非是通过抓住那些有重大影响、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违法案件进行监督,以监察、督促司法机关更好地行使司法权,保证案件的审理无论是在程序方面还是在实体方面,都能公正合法,从而达到司法公正的目的。人大通过个案监督来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在司法机关的头上悬起一把利剑,使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不敢徇私枉法,有效地防止了司法腐败和其他司法不公行为。从对岳阳市与益阳市两地司法机关的调查来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来自人大的个案监督普遍持欢迎的态度,也非常自觉地接受人大的个案监督。据来自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数据,该院每年收到人大提交的个案都在20起以上,一般都能给予认真的、及时的答复。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每年都要重点督办人大提交的个案4~5个,定期答复人大。由于得到人大的有效监督,一些影响很大的案件得到了纠正,一些长期难以执行的案件得到了顺利的执行。

个案监督也普遍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个案监督一方面扩大了他们反映自身要求与呼声的渠道,增加了他们申诉的途径。另一方面,一些当事人通过个案监督实现了他们的正当权益。人大通过受理审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诉,对法律依据不足的案件当事人,向其讲清道理并动员其息讼,大大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工作负担。对有充分法律、事实依据的案件,则督促司法机关认真办理,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人大及人大代表普遍反映,这些年来,到人大各有关部门致谢的事例不断增加,人大成了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事实证明,个案监督在我国是有生命力的,它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个案监督权,它完全能够在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人大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个案监督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因而,在实施个案监督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亟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第一,集体监督不足,个人监督太多。对于“个案监督”来说,人大只要介入,则必须时刻跟踪,随时监督,而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方式却是定期举行会议,人大工作方式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个案监督”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且,人大集体行使职权方式是通过民主投票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决议,但不可能把“个案”拿到人大会议上去讨论表决。由于集体行使职权难以操作,使得“个案监督”在很多情况下变成了人大的某个人或某个处室在监督案件,更有些人大代表或人大机关工作者利用其特殊身份和手中权力,对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案件或其他非典型案件提出“个案监督”申请,甚至参与“个案监督”,对案件的审理施加影响。这样一来,人大对“个案”的集体监督权被完全架空,“个案监督”纯粹成为一种个人行为。这是司法机关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

第二,受案标准不确定,所监督的案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只要当事人提出申诉,人大及人大代表一般即予以受理,这使得个案监督的案件数不断增加。由于人大不是专门的司法机关,没有足够的人、财、物力用于解决具体的案件,受理案件的增加无疑加大了人大及人大代表的工作量。尤其是人大监督成功的案例引起公众注意之后,又有更多的案件涌入这一渠道,这就使得人大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受理的案件越多,司法机关的负担越重,办案的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个案监督的效果同样大打折扣。据法院反映,虽然人大每年交办的个案多达20余起,但真正认真加以督办的案件只有4~5起,而最终加以改判的案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第三,事前监督多,事后监督少。诉讼程序法已经就个案的承办程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正处于法定程序之内的个案,如果遭遇外来力量的影响,法定程序势必会被破坏或干扰。而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往往一受理案件就介入办案程序,或者案件还没有经过正式处理就要求司法机关前往汇报,既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办案程序,也往往使得司法机关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实施个案监督以后,对司法机关的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个案监督处理的一个通病,只要个案实体得到了纠正,其他如错案责任追究、实体纠正后的执行情况、类似错案在办案单位的继续处理情况以及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汲取等问题,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第四,对案件的实体监督多,程序监督少。司法权要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因此,人大不能直接参与办案,不应就案件的实体问题向司法机关发号施令,人大监督的焦点不应是案件的实体问题,而应该是案件的程序问题。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据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反映,人大在实施个案监督时,往往把重点放在案件的实体问题上,只注重对实体的监督。相反,对可以很好发挥人大优势的程序监督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五,个案监督的途径太多。司法机关普遍反映,人大在实施个案监督的时候,督查的途径种类繁多,极不规范。人大常委会、人大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人大的一些主要部门、工委、信访部门、人大代表个人都经常直接向司法机关提出个案,要求司法机关作出答复。而且,在实施督查时,还常常不是向司法机关的专门督查部门提出,往往直接找到司法机关的主要领导人或司法机关的具体承办人员。对于某些人大监督的个案,司法机关有时自身还蒙在鼓里。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在办理人大交办的个案时就非常困难,这自然要影响到个案监督的质量。这一问题在当前十分普遍。

第六,人大在实施个案监督时,情绪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事机关,其组成人员的成分要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分别来自不同的职业,对代表的法律素质并无严格要求。受此影响,由人大代表对个案的法律问题作出具体的判断和处理,极易导致情绪化倾向。另外,地方人大代表作为当地利益的代表,甚至作为案件的当事人,在实施个案监督时的感情色彩则更加浓厚。据调查,一些地方的人大部门在对司法机关的年度工作报告审查与人事任免问题的表决上,常常以司法机关接受个案监督情况的好坏来决定,动辄以不通过相要挟,带有典型的情绪化倾向。

作为“个案监督”对象的案件,案情一般比较复杂,大多涉及到审理程序和实体处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想对此类案件进行监督,监督人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司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司法实践经验。只有如此,才能对“个案”在宏观上有准确的把握,微观上有精确的分析,从而确保司法的公正。但我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各级人大代表的法律素质远远无法达到这种水平。就目前情况看,具有高水平法律素质的人才大多集中在司法机关,负有监督职能的人大代表的法律素质不如司法机关的人员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个案监督有时也就背离了设立它的初衷,变成了对司法机关的一种不应有的干扰。这种情况在目前虽不多见,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三、地方各级人大实施个案监督的理性选择

个案监督广受欢迎,这充分说明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也正由于它自身所带有的特点以及在实施它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个案监督也倍受争议。在当前情况下,最为可行的做法是尽可能采取一切措施,努力解决个案监督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个案监督行为。

首先,要明确个案监督的范围。个案监督不宜过多,过多则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还会给司法造成一定的干扰;也不能太少,太少则人大的整个法律监督又难以落到实处。人大在实施个案监督时,要根据执法和司法实际抓住重点,选择那些典型的、有重大影响的,或是薄弱环节方面的,或是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个案开展监督。

其次,要逐步规范个案监督的程序。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个案监督应包括以下规程:①认真听取申诉意见,仔细分析申诉材料,听取案件当事人的陈述,了解案件的具体问题和关键环节。②深入涉案单位向有关部门和知情人了解案情,与办案人员和有关负责人座谈讨论案件中的问题,查阅已有案件材料,分析研究案件办理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特别是要查清影响案件事实、证据使用、办案程序以及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关键问题。③向常委会或主任会议汇报案件调查情况,并经集体讨论形成初步意见。④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就案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比较成熟的监督意见。⑤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个案监督在人大常委会受理立案后,要组织成立个案监督机构来专门负责这个工作。这一机构必须由熟悉法律、熟悉政策、熟悉业务且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组成。⑥向办案单位正式提出监督意见,责成有关办案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纠正和处理意见,并向常委会汇报工作情况。办理机关应在指定期限内将复查、处理结果向常委会报告并向当事人反馈,做到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再次,地方各级人大要明确个案监督的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个案监督必须实行集体审议,以多数人的意见形成规范性文件转交有关司法机关办理,最终实行集体负责制。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权对司法机关办理的具体案件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但不能以个人身份干涉具体案件,个案监督权必须集体行使。

二是坚持不直接处理案件、不干预司法权的原则。由于司法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的,其办理过程和最终裁决结果是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个案进行监督,最终只能通过司法机关本身的纠错机制来实现。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所监督的案件不能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只能通过摆出事实和法律依据并提出意见的方式,责成司法机关自己去依法纠正和解决存在的实体和程序问题,并限时向常委会报告结果。

三是坚持事后监督原则。个案监督属于事后监督,人大实施监督一般应在结案之后。人大监督的个案应是司法机关已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违法案件,人大不能干预正在审理的案件。在司法机关办案的过程中,人大不应直接介入,以免加重司法机关的负担,影响司法机关的独立办案。当然,人大对于司法机关程序违法的监督则既可以在结案以前,也可以在结案之后。

四是坚持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的原则。人大对个案进行监督,其落脚点应该是对人的监督,其处理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应承担责任的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身上。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遏制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问题的真正目的,人大的权威也就难以树立起来。因此,人大在实施个案监督时必须坚持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的原则,对违法乱纪、贪赃枉法者应责成有关机关严惩不贷,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勇于纠正问题,不断规范人大的个案监督行为,个案监督必将成为我国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我国的民主、法制化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二篇:人大个案监督

(原创)本文发布已征得作者同意

(作者)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于雪峰

有幸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在北京市举办的全区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培训班,时间虽短,却受益非浅。诸位专家学者对涉及我国法制建设各类问题的独到的见解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觉,但其中一些观点尚不敢苟同。有关人大对司法机关个案监督问题是本次培训班的热门话题,多数专家学者对此持否定观点。笔者认为,人大个案监督不应简单否定,但确需努力完善。

一、人大个案监督在现阶段具有客观必然性

1、人大个案监督具有合法性。个案监督的合法性受到广泛质疑,许多专家学者及司法人员认为人大个案监督于法无据,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我国《宪法》第99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和执行”。第10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9条规定了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其中第一项规定,县以上人大常委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第六项规定县以上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人民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该法第26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组织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第42条还规定“在常务委员会期间,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答复”。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上述规定表明,人大监督司法工作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权。在从事监督工作中,不可能不涉及个案。人大的监督既包括对抽象行为的监督,也包括对具体行为的监督,司法机关执行法律的情况,直接体现于办理的具体个案之中,离开了个案监督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就失去了必要的载体,导致监督权的虚化。尽管实施个案监督应在立法上予以解决,比如出台专门的《监督法》,但却不能

得出现阶段人大个案监督于法无据的结论。

2、人大个案监督有利于确保司法公正

人大个案监督,是地方各级人大为了加强监督力度,遏制司法腐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检举权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措施在许多地方实施以来,收到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个案监督使一些冤案,错案得以纠正,本质上

在维护法制的统一和权威。人大作为权力机关,责成司法机关纠正错案,其目的是通过纠正个案,确保本地区对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因而个别错案的纠正不仅不损害司法权威,恰恰更加证明了在我国法律和司法的权威性不容质疑。

其次,个案监督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司法公正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问题,多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两高报告的审议情况表明,我国的司法工作的确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同时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企盼司法公正的意愿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各级机关应当努力满足。正是因为现实存在着的司法不公,人民群众才希望于广开监督之渠道,尤其是权力机关的监督,因为更具权威性,就更加受到欢迎。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没有理由反对人大的个案监督。再次,人大的个案监督对司法机关队伍建设是有力的促进。人大对司法机关个案的监督,在纠正错案同时必然引发对该单位和办案人员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在这种强大的压力面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敢掉以轻心,必然倍加努力去实现司法公正。这样一种监督,能够督促司法机关设法努力提高办案人员素质,比如加大培训力度和纪律约束,从而对队伍整体建设起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个案监督制度存在的缺陷

如前所述,个案监督的总体作用是积极的,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理论储备不够,尤其是各地操作中较为混乱,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批评。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个案监督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所造成的。目前各地人大实行的个案监督的确存在严重缺陷。、l、个案监督概念不明确。个案监督至今无法律上的界定,各地对此说法不一,导致司法机关、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各有各的理解,其中大量的误解也由此而来。笔者认为,在人大监

督法出台之前,地方人大出台个案监督规定,则应对个案监督概念予以准确定位。

2、监督主体不明确。监督主体在各地出台的规范中一般是有规定的,问题是实践中的混乱状态令人难以接受。表现在人大对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有的是人大领导的个人签字,有的以办公厅的名义,有的以内务司法委员会名义,有的是以信访处(科)的名义,有的人大代表也以个人名义提起个案监督。这样的混乱状态表明现有的人大机关内部工作制度不很健全,难以赢得司法机关的认同,易造成被监督部门无所适从的局面。

3、监督程序不明确。人大个案监督固然不能要求象专业机关那样有严格法定程序,但目前人大个案监督程序非常混乱,对个案监督如何受理,提起应经过何种程序,决定提起的文书应采用何种名称、格式等等,均无统一明确的规定。

4、监督范围不明确。人大的权力机关性质所决定它不能直接处理案件,监督亦应是对涉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或涉及司法机关在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已影响到法律的正确实施等问题,而不是泛泛的监督。而目前状态,以法院审理案件为例,在案件立案阶段监督者有之,在审理阶段监督者有之,在结案后监督者有之,在执行阶段监督者有之,甚至诉讼财产保全阶段也予以监督。这就将人大降格为事务部门,监督的结果是办案机关,对方当事人均不满意。这种缺乏法定内容的监督也是当前个案监督遭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5,监督回避问题不明确。有关司法机关办案的程序规范,都对承办人回避制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人大个案监督中既然已涉足个案,对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或委员理应采取回避态度,但目前这些人不仅不回避,还堂而皇之的利用人大代表或人大机关名义对司法机关正在处理或已处理完毕的案件实施监督。如许多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各级人大代表或担任人大常委职务,在该企业涉诉案件中,其本身是当事人,此时利用人大代表身份进行监督,实际上足干预司法行为。一些败诉当事人担任人大代表或调至人大机关后,出于非正常动机,对司法机关横加指责,也名日“个案监督”。因此监督主体的回避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否刚将导致新的“司法不公”。

三、对完善个案监督的几点建议

确立个案监督制度最终要通过立法来解决,笔者仅对目前已实施个案监督的地方应加强的方面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1、关于个案监督概念的法律界定。界定个案监督概念非常重要,等于确定了监督的范围框架。笔者认为可试作这样的表述:个案监督是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司法机

关所办理的重要或影响较大的案件,因违法所造成的错案,通过一定的程序,责成该司法机关启动内部监督程序予以纠正的一种监督措施。这样的表述明确了以下内容:监督主体只能是人大常委会,而不是其所属各专门机构,专门机构可承担具体工作,但所作出的监督决定必须是以常委全名义作出,加盖常委会公章;监督对象是本级司法机关,这个司法机关应为广义上的司法机关,包含政法各部门;监督的范围应为重大和有较大影响的且系司法机关违法办案所致的错案。这就明确了人大不应当是泛泛的监督,将自己降格为一般的监督机关,也避免因个案的大量涌入使其不堪重负情况的出现。监督的方式是启动专门机关内部程序,而不是直接处理案件或审批案件。

2、个案监督应当严格坚持法制原则。个案监督中的法制意义有三:一是人大监督个案必须严格按法律进行,尤其是不得违背各程序法的规定,强令司法机关作什么或不作什么;二是要充分尊重司法机关独立办案权利,不介入具体的办案程序,它应当是事后监督,而不是事前或事中监督;三要坚决支持司法机关排除干扰,秉公办案。正如李鹏委员长在1998年9月16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上所指出的“人大监督个案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支持审判、检察机关公正司法,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要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人大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3、提高监督者的法律素质。目前,人大个案监督较为混乱,难于被司法机关从心理上认同,与监督者缺乏应当具备的法律专业素质有关。许多人大相关人员从感情出发,发表情绪化而不是专业化的意见,令司法机关难以接受。笔者建议,人大机关应补充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

4,个案监督应避免为了自身利益。目前,人大代表或者人大工作人员许多是从企业选任的,加上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可能不渗透到人大中。因此,人大个案监督应当避免为了自身利益,人大的监督任何时候都应当动机纯洁,坚守在国家法律的立场上,避免监督权力的滥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贯彻人大有关个案监督的回避制度尤为重要。

总之,个案监督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新事物,应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使其制度化,进而法律化。国家应当尽早出台监督法。司法机关亦应克服抵触心理,应以严肃的、认真的,积极的态度,勇于面对个案监督。当二者达到一种和谐统一之时,则是个案监督制度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之日。

第三篇:县级人大财政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县级人大财政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县级人大依法对财政预算实施审查监督,对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各级人大常委会结合贯彻实施监督法,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县级人大对财政预算监督工作仍处于程序性层面,监督效果不够明显,还存许多困难和问题。结合我区工作实践,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较多三个较少”。

一、县级人大在财政预算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方面,“面子”较多“里子”较少。

目前,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的通常做法是,先由党委、政府制定预算,再由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这样,常委会组成人员就不便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也不可能对预算草案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加之政府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预算报告较为笼统,使人大常委会监督成了“内行说不清,外行听不懂”,客观上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二)在财政预算执行方面,“形式”较多“行动”较少。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县级人大审议批准的财政预算,由于受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政府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导致“部门申请、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这种做法也只能被动地采取事后“追认”的监督形式,使得整个监督处于被动状态。在监督工作实践中,常规的一般性的监督手段运用得多,而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形式,以及罢免等硬性监督手段根本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或使用不多,致使监督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在监督过程中,一些视察和执法检查,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是一般性地走走看看,发发议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监督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监督力度不大,从而影响了人大监督制约的权威性。

(三)在监督能力建设方面,“通才”较多“专才”较少。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县级人大缺乏足够的力量和专业水平开展经常性监督。由于相关工作人员普遍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性知识缺陷大,使权力机关既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又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人大监督通常是会议听取报告多、调查研究少,事后监督多、提前介入少。县级人大紧紧依靠自身力量审查批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时,难免流于形式,监督效果不佳。

二、县级人大在财政预算中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监督权力弱化。

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对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认识不够。一些被监督者法治观念淡薄,人治思想、特权思想严重,不愿接受包括人大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在思想上抵触人大监督,在行为上规避人大监督。一些地方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迎合地方政府,大多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而忽略人民赋予的监督权,甚至明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存在问题,也不敢正面提出来,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监督权利受到弱化。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立法滞后。

已有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的规定过于笼统,给执法者适用法律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有的立法“撞车”,相互不衔接、不配套,造成执法混乱,有的立法部门色彩浓厚,导致各自为政,有的立法过于超前,执法条件不具备,致使良好的立法愿望不能实现。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给地方人大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专业人员缺乏,监督力量不足。

预算的审批监督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但目前县级人大普遍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难题。县级人大常委会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委员会负责,而财经委员会又存在人员少、对口联系部门多等困难,加上缺乏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在时间上、技术上和人力上都难以提出有效的意见建议。从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的专业素质来看,经济知识较为缺乏,使人大常委会既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又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有效跟踪监督,对于一些复杂的预算,很难做到深入调查和透彻审议。

第四篇:以四个坚持推动人大个案监督

以四个坚持推动人大个案监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等法律实施系统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从历史看来,个案监督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个案监督进行了尝试,并力图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在进行个案监督时,必须明确其监督的主体、客体,以及监督的范围;还要明确个案监督与司法独立和司法监督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当鼓励各地进行个案监督的试验。

1.坚持依法监督。人大开展个案监督,实质就是促进法律法规在本辖区司法机关得到落实,不出偏差。因此,人大开展个案监督也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开展,而不应具有随意性。依法监督应体现为:一是依法审查案件。对被监督的案件是否公正,不是以人大相关人员的好恶和个人对公正的评判标准来判断,应依照法律的规定审查具体案件认定事实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适当,执行程序是否正确,司法人员违法办案是否有事实依据,不能偏听偏信、主观臆断。二是依法提出建议,不直接参与案件办理。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具体案件办理职责由司法机关承担,这就要求人大不能直接处理案件,只能“从案件定性和适用法律的要点上提出建议,而不能出具具体、详尽的处理方案”。如果人大直接参与办案,包办、代替司法活动,人大就成了“最后裁判者,发展成为终审法院”,这与人大的法律地位是不相称的。三是依法追究责任。如司法机关对被监督的案件不依法办理的,人大要通过质询、听取汇报或调查的形式详细了解情况,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责成有关机关处理,决不能轻意的行使罢免权或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对责任人进行不正当的处理。

2.坚持集体行使权力。集体行使权力是人大行使职权的重要原则。同样,这一原则也应在人大个案监督工作之中得到尊重和执行。当前,各地人大在处理人民群众申诉、控告、信访的案件,带有普遍性的做法是,按人大常委会或工作机构领导的批示或意见转交督办,而不是通过常委会、主任会议或相关工作机构集体讨论督办意见。这不仅违背了人大集体行使权力原则,同时也可能因人大按个人意见监督产生新的司法不公。人大集体行使权力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凡是向司法机关提出个案监督的意见,必须经集体讨论。一般案件的监督意见由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依法商量提出,重大或特别重大案件由主任会议提出监督意见或由主任会议决定提交常委会讨论提出。这是人大对司法个案行使监督权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3.坚持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即指人大在对法院监督时,不能直接介入或从事案件的审理工作,不能对正在审理的案子作出决定或发表任何意见。在实体法的运用上,审判机关有无违法,只能在其裁定、判决作出之后才能发现。因此,人大对法院的监督一般应是事后进行。对已生效的判决如果确实发现存在问题,人大可以通过听取汇报、询问或质询的方式加以监督,但不能通过决议支持一方当事人对抗已生效的判决。对人民来信来访所反映的案件,人大一般不宜像司法机关那样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甚至传唤当事人,只能向法院提出建议或质询。在程序法的运用上则应例外,程序上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生,不用等到判决、裁定之后就能确定,对程序上的违法则可以随时发生随时监督。

4.坚持注意方法和讲究实效。“人大对司法个案进行监督,是一种强化法律监督工作的途径和手段,其目的是维护和推动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一切工作特别是办案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是司法工作的生命。因此,两者是一致的。”人大应把通过个案监督发现司法机关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进提高工作水平作为监督的主要目标,决不能把个案监督作为挑毛病,抓把柄,出难题,促使司法人员怕人大、服人大的手段。人大应站得高一些,要注意方法,讲究实效,既要促使司法不公得到改正,又要保护好司法队伍的积极性。不能动不动兴师动众查案子,动不动批评指责,有了一些小的监督成果就大加宣传,造成司法机关被动无奈,影响司法机关的权威性。要注意方法,讲究实效应成为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重要原则。

第五篇: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形式

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形式

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指地方人大在开展对一府两院司法监督的工作形式。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监督,即各级人大根据各自权限对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工作监督,即地方各级人大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实行监督;三是人事监督,即各级人大对由其选举和决定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的监督。包括对任免人员任职资格、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监督。从地方各级人大的司法监督工作实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审议工作报告。审议工作报告包括审议工作报告和审议特定工作报告。审议工作报告是指每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检察院都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做本的工作报告,包括本工作总体情况以及下一年工作计划,审议期间人大代表会对政府及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进行表决,如若表决不通过,可以责令他们重新作报告。闭会期间,各级人大常委会也可以根据需要听取和审议政府部门以及法院、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来源于《监督法》的规定。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并公布,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人大对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监督职权,能够有效的对司法机关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地方各级人大可以对“一府两院”的特定工作进行监督。

第三,人事任免和撤职。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和人民检察院检查员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免。通过人事任免权,人大能够有效对任免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第四,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有关执法机关的执法工作进行的检查,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工作之一。开展执法检查对推动法律法规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普法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检查对于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询问和质询。各级人大代表及委员可以在会议期间,按照法律程序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询问和质询。主要是针对代表和委员对司法机关做出的报告或者议案中有不理解的方面,可以要求报告单位或提出议案的单位做出解释或者补充说明,对被询问、质询对象带有一种督促性质的监督。询问与质询的开展形式相识,质询是议案的一种,一般是针对“一府两院”工作中重大问题提出,需要多名代表提出,被质询机关必须做出答复。询问相对于质询程度较轻,一般是代表用于了解某些不清楚的事项。

第六,组织人大代表进行工作评议。通过组织人大代表或委员以及相关单位对“一府两院”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议。这种评议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接触基层群众,发现司法机关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评议工作是近些年来地方人大探索和创新出来的一种新型监督形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及有关单位对司法机关某一方面工作,集中进行点评,具有目标性明确,监督成员多样化等特点,有效的把对人的监督以及对事的监督结合起来,操作性强,监督力度大,社会反响好。

第七,特定问题调查。特定问题调查也是地方各级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一般是对国家机关因渎职、失职而引发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殊事件或者重大问题进行特别调查。相对于人大的其他监督形式,具有更高的严厉性,在得出调查结论后,可以做出相应的决议,而当决议无法落实时可能还会进一步引发撤职、罢免等更加严厉的措施,但在实践当中运用的比较少。

第八,办理代表建议与议案。各级人大代表有权向本级人大提出意见建议,也可由十名以上代表向人大提出议案。实践中,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受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以及人民群众的申诉并将意见、建议及申诉转交给本级政府督办,也可以直接交给有关单位,由各单位研究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

下载地方人大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人大个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四点特征

    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四点特征人大司法监督之所以与其他形式的监督不同,是因为人大的司法监督权是由我国《宪法》赋予的,具有更高的权威。而具体监督工作的主体主要由各级人大机关......

    人大:加强地方人大监督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全党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地方人大监督司法交流材料

    地方人大监督司法交流材料 监督司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

    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是保障法律实施和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任免权的主要手段。......

    浅议地方人大执法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议地方人大执法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地方人大执法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有关执法机关的执法工作所......

    地方国库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国库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国库内部往来和大额支付系统的正式运行逐步建立了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新......

    今年的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反思

    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反思 一、个案监督产生的原因分析 个案监督,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法院正在审理或已审结的具体案件所进行的直接干预。个案监督作为一种并不太正常......

    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孔德斌2010级人力资源【摘要】我国国有企业的大多数依然沿用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于这一模式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脱节,缺乏行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