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
“利用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
陆茵茵
韩雪 庄燕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施,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要抓好“长线结合”外,还要抓好“短线结合”,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尽量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由被动作文变为主动作文,乐于作文。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积极挖掘文本资源,找准练笔的切入点。1.插图练笔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等作用外,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如《可贵的沉默》一文,有两幅插图,一幅是描绘孩子们争先汇报自己的生日情况,他们“得意洋洋”的表情跃然纸上,课文里也有文字具体地介绍,另外一幅插图的孩子们与之前“兴高采烈”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是描绘孩子们经老师教育后,表现得内疚、自责、惭愧,且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也不一样,课文也没有具体地把当时的场面描绘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结合单元的作文要求,要学生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于是老师就能利用这幅插图作为小练笔的切入点,让学生练习细致地描绘人物的动作、表情,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做,还能把单元的习作难度分散,降低了学生单元作文的难度。2.模仿练笔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用了比较典型的总分写法,而且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学习全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这两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尝试用总分手法并抓住景物特点来写。3.空白练笔
课文中的“空白”往往存在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标点符号中,这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课文中的“空白”也是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如二年级下册的《泉水》,课文结尾只写到“丁冬,丁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泉水还流经过哪里,见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因为有前文作为铺垫,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这是一个练笔的机会,让学生有话可写,乐于去写。又如二年级下册的《我为你骄傲》,文中提到小男孩写了一封信给老奶奶道歉,却没有提及信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想象信中的内容,做到情感真切,注意礼貌用语。又如在《蜜蜂引路》一课,文中提到列宁看见蜜蜂时,一边走一边想,我们可利用这些意味隽永的空白,让学生在补充中想象、创新,把列宁当时的想法写出来。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抓住课文中情节的空白,让学生绽放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有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会有一定的提高。
4.续写练笔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结尾似乎把故事讲完了,但实际上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延伸情节,寻求不同的结果。想象续写。如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和三年级下册的《七颗钻石》,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
(二)注重小练笔策略的研究,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1.学习阅读课文的表达方式,迁移到小练笔中,提高写作能力。
每篇文章都包含着许多练笔的元素,教师选择训练点时,也没可能面面俱到。当教师选择练笔的切入点时,可以考虑与单元作文的要求相结合,把在单元作文中需要用到的写作技巧先在小练笔中渗透进去,或者可以针对学生习作的薄弱环节加强训练。确立好训练目标后,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和迁移。
2.小练笔题目设计精巧,目标突出,让学生乐于表达。
小练笔的题目设计的内容不适宜太广,必须要做到简单、明了,学生读题后不仅要明白内容,而且要在题目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增加练笔的灵感,拓宽思维的空间。语文学科中的思维训练必须凭借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阅读教学的课堂练笔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它要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寻找新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中年段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特殊阶段,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研究。在中年段,学生的习作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参差,在题目设计上,更加要照顾到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多一点进行分层设计。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往小练笔的模式有必要进行创新,在设计小练笔的题目中,不仅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而且要注意有一定的思想性,不仅要保证学生思维的广度,还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第二篇:随文小练笔 提高写作能力
随文小练笔 提高写作能力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巴邱小学
陈小红
作文教学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靠习作指导课上讲一些写作技巧是不给力的。由于习作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面愈广,其实收效愈微,甚至又会陷入那种千篇一律的尴尬境地。但是随文练笔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应该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能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与坡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适时练笔呢?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住典型构段,模仿小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典型的构段方式,这些构段方式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模仿练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三上)一课,这是典型的总分总构段方式。教学这一课后,我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按照总分总方式的写话训练。在模仿练笔的过程中,学生把这种典型的构段方式内化于心,外用于文,边学边用,扎实高效。再如《燕子》(人教版四下)一课中,描写燕子外形一段,作者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有特点的几部分简洁明了地进行了描写。教学这一段后,我带领学生展开模仿练笔──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学生有“本”可参,有“法”可依,写起来自然流畅。人教版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许多构段方式十分典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引领学生在这些典型构段处联系生活,模仿练笔,学生定会受益无穷。
二、巧用文本空白,想象小练笔
在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通过有形部分,引领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及时进行“补白”,从而走进文本内部的世界,这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如教学《秦始皇陵兵马俑》(人教版四上)一课,可紧紧扣住兵马俑的“气势宏伟”的特点,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对飞天的各种姿态进行“补白”,使兵马俑惟妙惟肖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气势宏伟”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再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13年,作者一笔带过,却让我们感慨万千,产生无限的遐想。13年的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过程是何等的艰辛、漫长!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想一想,写一写:他把个人的耻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白天,________;夜晚,______。冬天,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在这样“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不自主地投入到司马迁的发愤创作情境中去,并产生了无限敬佩的情感和异常活跃的思维,司马迁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铭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并时刻激励着他们……
三、创设情感情境,拓展小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既有个性化解读,也有师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及时捕捉住这一“情感共鸣”处,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笔诉心中的情,不仅可以让文章蕴含的情感涌现,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得以尽情地表达,同时,在写话的过程中,达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合一的理想境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上)中,当学完课文时,我说假如台湾青年与大陆小钱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练笔后当堂交流。在这个练笔及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了其中的一位,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小钱会说:“……”或大陆青年会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智慧与文本再次产生碰撞,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有效地统一。
四、延伸意犹未尽,尝试小练笔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创新始终是其关键所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小练笔,就会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热情地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他们就会大胆地进行创造,生成无限的精彩。如学完《荷花》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欣赏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什么?仿佛又想做什么呢?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书的后面。
生:我是一朵从这些挨挨挤挤的大圆盘中冒出的白荷花,我想骄傲地说:“瞧!我们长得多美!” 生: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我更要感谢叶圣陶先生,把我们荷花写得这么美,当我们凋谢时,人们还能从文中欣赏到荷花。
生:我是一朵幸福的荷花,来到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看到了自由飞行的小鸟,听到了蝉美妙的歌声,我真想一直留在这个世界,欣赏夏天的美丽,也为夏天增添一些色彩。
生: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白荷花,从这些圆圆的碧玉盘里冒出来,风儿轻轻一吹,我仿佛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身着洁白的衣裳,配上碧绿的裙子,与同伴们,在风中舞蹈!……
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超越了文本,提升了认识,又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喜悦。当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还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练笔机会,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潜能,持之以恒,小练笔定会起到大作用,也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三篇:《通过课堂小练笔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研究报告
《通过课堂小练笔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无米之炊”的现象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叫难、学生惧怕的事,有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无表达欲望。一写起作文来,学生总感到脑子空空的,无话好写,或是有话不知怎么表达。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是流水帐一样,内容空洞,思想匮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为了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去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的能力,用以拓展学生的习作资源。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得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好小练笔的训练,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随着新课程改革这一股春风,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以其短小、灵活、速效的优势迅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它给语文习作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注入了一泓活水,使我们大家耳目一新。近几年来,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于是,各种赛课、公开课中,小练笔成了必要的点缀,各种各样的小练笔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真可谓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训练;小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强有力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通过探索进行有效小练笔的训练形式、内容、操作方法、训练量等,让课堂小练笔有机地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结合实践,以挖掘、延伸教材为立足点,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为方向,解决学生的素材问题,并有效的进行语言训练,以期达到“唤醒期待、以期达到“唤醒期待、捕捉时机、提升表达”的效果。
(二)、研究的意义
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必须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做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课堂小练笔”可以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地习作,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实真挚、充实生动、自然清新的片段。
(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将新课程实验教材资源与小练笔有效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写小练笔,并能尽情表达,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通过各种课堂小练笔的训练,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文中能灵活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关注学情,让文本和学生走向和谐。从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使他们有活可写,有情可抒。
(二)、把握有效的练笔时机,努力让学生做到情动而辞发。
(三)、练笔方法的指导,教师的有效引领。
(四)、适时评价,注重过程的控制和反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观察记录等形式,了解本班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困难,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二)、文献分析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小练笔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为本课题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三)、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实际,设计练笔的主题、形式等,辅以有效的指导。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撰写有一定价值的案例、论文,既提高本人自身素质,也丰富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研究时间为2009年9月——2010年7月,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
学习、收集国内外有关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小练笔研究的相关资料。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5月
1.第一阶段(2009、12------2010、1):学习理论,对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小练笔研究开展的现状、效果;统计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确定课题的突破方向;按照拟定的措施实施课题研究,完成阶段性小结。
2.第二阶段(2010、3-----2010、5)加强学习;继续积极投入课题实验,全面落实研究内容,对实践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反思、分析、研究、改进,探索出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相关课型,完成阶段性小结。
3.第三阶段(2010、5------2010、6)分析有关资料数据,撰写研究论文,收集优秀教案和小练笔集锦,整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
(三)、结题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整理分析课题研究成果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在这一年的小课题研究中,我阅读了大量书籍,认真学习了此方面的内容及训练有关方法,并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人撰写的教学论文《引用小练笔,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初探》荣获昌吉州第十一届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二等奖,为今后继续对此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高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学生在进行小练笔训练时题目大多是学生自己出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2.学生应用写小练笔的方法和积累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而且不同的文章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因而,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进行作文的良好素材。学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及时地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3.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的成功
传统作文,一般是一单元一次,学生从审题开始,继而选材,打草稿,修改,直至抄写,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写作过程。从教师方面来看,批阅一次作文,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采取的大多是延时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就很难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没写完一篇小练笔我都给学生及时评价,比把学生写的小练笔装订成册名为《学生小练笔集锦》学生们从集锦中真正感受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快乐。
八、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郭根福
第四篇:运用小练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运用小练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再加上作文的分值在试卷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故而有了“得文者得天下”之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靠习作指导课上讲一些写作技巧是不给力的。《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些启示。如果能通过阅读教学的指导,借助小练笔的训练,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写作技巧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内化,应该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能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与坡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以随文小练笔来降低习作教学的高度与难度
由于习作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面愈广,其实收效愈微,甚至又会陷入那种千篇一律的尴尬境地。于是我采用小练笔的形式将习作教学时需要进行的写作指导分散在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随文练笔不同单元作文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
1、写作技巧小练笔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一幅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心驰神往。
于是,在学完课文后后,布置了一个描写春景的小练笔,不少同学能够按照要求在小练笔中恰当运用排比加比喻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好处。
2、写作顺序小练笔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览的顺序进行写作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位置和特点。
学完这一课后,布置了一个小练笔,按照游览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最熟悉的景物(只写过渡句),借此练习为后面的单元习作奠定了基础。-
3、刻画人物小练笔
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是围绕“以诚待人”的主题编排的一组记叙文,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描写,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于是在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略读明白了什么是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一人一事,猜猜他是谁。通过练笔猜谜游戏,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要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去写,这样才能使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有立体感。
4、趣味改写小练笔
第1课和第23课都是古诗,在这两课学完后,我们都进行了小练笔训练,让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散文,要求:一要把握原诗的内容,二要展开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抒发的感情具体地表达出来。
第1课的小练笔训练是任选其中的一首进行改写,也可以给改写后的散文配上插图。第23课的小练笔训练是将三首古诗词改写成一篇散文。这个有些难度,但还是出现了不少不错的作品:有的按照时间顺序将三首诗串成一篇散文,有的把这三首诗融进了一个故事,还有的将三首诗的内容打乱,将同样的内容归在了一个自然段里„„他们对素材的重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我看到了小练笔训练所发挥的作用,让我对坚持小练笔训练更有信心了。
二、生活小练笔以培养学生的选材与构思能力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习作的根、源就是生活。从生活到习作有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观察。只有慢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们才会发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才会发现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才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才会从身边纷杂的事物(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习作的素材。因此,除了随文练笔外,我还通过话题的形式布置一些生活小练笔。
1、主题小练笔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主题,教材根据主题安排了几篇不同选材、不同题材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一个单元的学习中逐步体会到:同样的主题却有着不同的精彩。
于是我也以主题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练笔,主题的设计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节日”、“期中考试”、“有趣的事儿”等等。由于这些主题均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写作时,会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均以自己最拿手或者最想尝试的体裁去构思、行文。他们有感而发,以我手写我心,调动了写作的兴趣。于是出现了不少佳作,也有一些原来怵头写作的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原来习作可以这么写。
2、随机小练笔
学校生活中随时会出现状况,也随时会出现写作的契机。比如,有个星期的校会课上,我班的餐厅卫生得分很低,似乎存在着不少问题。班级考评公布完后,我一没有发火,二没有重复考评中提到的扣分原因,三没有强调今后怎么做,而是让他们以“班会课”为主题,当堂完成一篇小练笔。
结果,学生们有的从自身的角度查找原因,有的从班级荣誉感的角度分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还有的提出了建议、表了今后要努力为班级争光的决心。一篇小练笔,两种不同的收获,值得。
小练笔的训练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在训练方法、采取措施等方面还存在极大的不足。准备将小练笔范围再扩大,持之以恒,让小练笔起到大作用,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篇: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能力弱,老师怵作文,学生厌作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胸有成竹地面对作文,愉快表达,这是小学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它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努力转变观念,把眼光投向迅速发展的网络,正确利用资源极其丰富的网络,开辟一条简便、快捷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利用网络,激发写作兴趣。
一提到写作,学生总是“敬而远之”,“作文难,刮肚对搜肠”,“ 作文难,为写作文魂欲断”已成了学生的口头禅。要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网络技术的优势,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信息于一体,以网络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引起学生极大的新奇感,激发他们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兴趣。学完《黄山奇石》一课,孩子们意犹未尽,依然陶醉于黄山千姿百态的怪石,并郑重其事地表示以后一定要去黄山游玩,一睹奇石的风采。学生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和向往让我瞬间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契机,于是我要求学生学学《黄山奇石》这一课的表达方式,介绍一处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作文交上来后,我颇为失望,他们的语句不具体,更谈不上生动,就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课后聊天时有学生甚至对我说“老师,你别叫我们写就好了,我们害怕写这样的文章,游览的时候觉得美,觉得有意思,但就是写不出来。”学生的一番话点醒了我,要写好作文关键是要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唤醒他们的记忆,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是江西名山——三清山,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三清山风光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一边观察,一边想象,一边讨论,思维十分活跃,写作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不待老师要求,学生便纷纷开始修改自己的习作了,个个显得胸有成竹,脸上写满了自信。修改后的作文精彩纷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运用了观察、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交流着修改后的作文,学生们为自己的进步兴奋不已,作为老师的我也觉得格外欣慰。
尝到了网络资源辅助作文教学带来的甜头,我一发不可收,在指导学生写作《校园一角》时,我先利用计算机教学网播放一段介绍校园小水池的录像。优美
音乐的喧染衬托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清澈见底的水池,色彩斑斓的鹅卵石,各色鱼儿快活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偶尔几条小鱼探出头来,调皮地吐出几个小泡泡,池边的柳树随风翩翩起舞,几只小鸟在树枝上鸣叫„„这样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优美动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想尽自己所能把校园描绘得更美。
又如指导学生写与小动物文章,作文前老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老师事先了解学生喜爱的动物,并有意识地选择几种小动物拍摄下来。课堂上,播放课件,在轻松快乐的音乐声中,学生们喜爱的各种小动物闪亮登场。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喊叫着,观赏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之后画面定格有代表性的动物。经过老师巧妙的引导、启发,学生们跃跃欲试、不吐不快。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此时,写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在习作教学中灵活地利用网络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手、脑、耳、口多种感官并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让学生入境而动情,情动而辞发。
二、利用网络,丰富写作素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习作相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的材料包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地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小学生接触的事物毕竟有限,头脑中表象储备不是很多,在加上阅历浅,积累少,面对作文题目也就难以下笔成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是学生害怕面对作文的一个因素,没有大量丰富的材料做基础,学生怎么能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教学建议。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面对方尺荧屏,学生只要将鼠标轻轻一点,便可独步整个宇宙。一步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三国演义》,只需你点击热键。启动“文学欣赏”,原汁原味的《三国演义》便呈现在眼前,风流倜傥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狡诈多疑的曹操,重情义的关羽,仁厚惜才的刘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惊心动魂的战斗场景以及滚滚逝去的东流水让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身,如见其人。网上的阅读材料浩如烟海,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优秀的诗歌和散文等都是学生阅读的有益材料。“开卷有益”,只要是有可读性的,健康的,都可以鼓舞学生去读。读是为了更好地积累,多读才能多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课文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比如,学完了《烟台的海》一文,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描写大海的名家散文,像陈窗的《海南岛散记》杨朔的《黄海日出处》、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文章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陶醉于作者优美的语言,陶醉于大自然的迷人的风光,一遍一遍地朗读着,有些学生还在网上诵读描写大海的儿歌,欣赏歌唱大海的乐曲。学完了感人肺腑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学生们可上网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为了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笔者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有益于积累写作素材的视频,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这些节目有的是催人泪下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有的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有的是作家的成才之路,学生通过
观看做笔记,积累丰富有用的写作素材。鼓励学生有意识地阅读、积累的同时,笔者请学生在班级网站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一方面把网上阅读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及时“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为学生顺利地打开写作大门准备好了金钥匙。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呤”,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实践证明,学生阅读得多,积累得多,笔下也就从容得多,正所谓“读书破万卷,笔下如有神”。
三.利用网络,优化习作评改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的支离破碎,一脸茫然,评改效果不明显,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的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生的作文还是学生改的好,为师者要交修改权于学生,切勿越俎代疱。学生自改作文,不单有助于提高修改能力,更能利用学生积极思索,激活创新思维,起到一石数鸟之效。可见使学生学会评价和修改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从中选出具体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先让全班学生评分,然后再请几位学生亮分并说明理由,最后对作文中不足的地方,有时教师示范改,有时学生评议作者改,有时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自主学习。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文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任何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作品的天地,接受同学、教师以及家长的评价。另外,教书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大量阅读同学习作,互改作文。在别人的文章中间作字词、句子的修改,在文章中间或末尾加上自己简短的评语,或在别人的作品之后发“贴子”,引起学生之间的相互 3
讨论和争鸣,把作文评改引向深入。在不断讨论、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会不断的完善。而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利用网络,体验成功快感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特别是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和强烈的表现欲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在网上开辟“习作发表区”,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如果学生的习作随着教师写上一两句可有可无的评语而画上一个句号,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就难找到原因了。受到一位教授“成功教学法”的启发,我觉得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鉴于此,教师可以把经过交流、评议、师生均认为是优秀的习作放入学校大众网站,让这些优秀的作品在网络的无限空间供数千万读者阅读。也可指导学生把修改过的图文并茂的作文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欣赏。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发表作品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上网后,就会有一中成就感,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就会更加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而没有发表作品的学生,看见别人的作品上网后受到同学们的赞赏,也会有一中不服输的心理。于是,他们就会加倍努力地写作以便在今后的作文中迎头赶上,像其他同学一样让自己的作文能发表在网上供大家阅读,以享受成功的喜悦。先进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大批学生对作文的喜爱,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网络资源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优势,给小学作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如利用不当,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麻烦,使学生误入歧途;而正确地利用它,也会使学生学习取得不断的进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把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有益成份与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相结合,深入研究、开掘利用资源共享的网络提供的厚实信息,丰富的内容方法,强烈直观的感染力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新课程教育服务,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自由作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蔡租泉.《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2004.9 [4]、《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2006.5 [5]、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主编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7
致 谢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并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数次指导修改。同时也参考了一些教师同行的著作,在此对朱导师及这些著作的相关作者表示真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