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以吕家庄村为例(上).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以吕家庄村为例(上)
摘 要:基于两次深入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吕家庄村的实地调查,文章介绍了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通过相关思考论证了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农村发展模式的优势与内在动力,认为该村以集体经济为核心,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济、社会、环境都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其成功经验对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吕家庄,集体经济,实证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农业经营规模太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农业的基础薄弱,生产环境恶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业基本上处于生产初级产品阶段等(李文华,2003)。近几年来,许多农村难以抵挡市场的冲击,农民收入又出现下降的现象。但是,一些以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为主的村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稳步前进,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吕家庄就是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村庄,多年来,该村在老支书高能权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一、吕家庄村概况
吕家庄村位于河北省晋州市东12公里处,西距省会石家庄60公里,北邻307国道,南临石德铁路,东与辛集市接壤,隶属晋州市马于镇。全村共 1560户,5540人,拥有429.33公顷耕地,46.67余公顷果园。村集体下设十个农业生产队,一个果林队,一个农机站,并拥有十个村办集体企业。
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及村民的自愿选择,该村以集体所有制为核心,形成了“四统”、“两促”、“一发展”的管理模式。
“四统”即在农业生产中村里实行统一管理使用土地,统一农业生产规划,统一耕种收打,统一购置生产资料:“二促”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一发展”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该村仍保留着大队和生产队两级核算体制,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吕家庄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吕家庄村领导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了农业在全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
1.粮食作物。吕家庄的小麦与周围其他村落所种植的小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外销优质良种小麦为一大特色,即吕家庄大多数的小麦不是作为普通粮食而是作为种子粮。目前所种植的品种有石家庄8号、石家庄9号、石家庄987号和石家庄5385号优质良种小麦,种植面积达213.33余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2%,每年为国家调拨种子达130万斤。
除小麦以外,玉米和大豆也有相当面积的种植(如下表)。由于大豆的市场价格较高,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所以该村近两年来大豆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已经突破了约186.67公顷,其种植面积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于集体实力强,村中地块面积大,便于机械化操作,所以该村所有粮食作物的耕、种、收都采用了机械化。村集体有5台联合收割机,9辆载重汽车,可对所有粮食作物统一进行机械化作业。全村的小麦收割只须劳力16人在4天内就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了劳动力。村集体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调整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能动地进行农业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
2.蔬菜。吕家庄村现有66.67余公顷菜地,主要种植芸豆角、西红柿、黄瓜、菜花、韭菜、芫荽等。吕家庄村委规定,为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村民可有偿使用集体土地进行蔬菜种植,由村集体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统一耕地,免收水电费。村民除每年上缴村集体 26.67元/公顷的一次性费用之外,所有收入归村民个人所有。通常情况下,菜农每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个别菜农可收入2万元。
3.养殖业。吕家庄村有一个养殖小区,共 36户,占地6.53公顷,主要饲养牛、猪、羊、鸡、狐狸等。在引导畜牧养殖业发展上,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养殖小区的建设,提供场地、技术、兽药。与蔬菜种植户一样,养殖户除每年上缴 26.67元/公顷的土地使用费外,其余的收入也归个人所有,平均一个养殖户年收入可达3—4万元。一些养殖狐狸的农产为村内的裘皮制衣厂直接提供产品原料,经济效益更加可观,年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
4.林果业。吕家庄村的林果以鸭梨、雪梨、葡萄为主。并依托省外贸出口选果库,建立了46.67公顷的套袋鸭梨生产基地,60%的产品远销国外。近年来,又引进日本新品种“三水”鸭梨,这种鸭梨产量高,口感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了保障鸭梨外销时的质量,村集体投资120余万元建立了两个占地近2000m2的水果保鲜库。目前村领导一班人正考虑拓宽销售渠道,以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利润损耗,进一步提高林果业的经济效益。
(二)工业
与我国现存的经济体制相吻合,吕家庄村的工业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架构。全村的工厂有集体所有制型、中外合资企业型和个体经营企业型,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吕家庄村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工业局面。
1.集体企业。目前,村办企业发展到了10个,骨干企业有造纸毛毯厂、帽料厂等。村支柱企业锦华制帽厂,从小到大,从生产国内产品到出口创汇,现已颇具规模。该厂先后引进了双针机、扣眼机、韩国进口定型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年生产能力在1000万顶,产品全部打人了国际市场,远销美国、希腊、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该厂生产的“娇燕”牌棒球帽被河北省轻工业厅评为优质产品。在制帽厂的带动下,全村70%的农户都进行个体加工,成为远近闻名的制帽专业村,并且带动全镇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帽子出口基地。
村另一支柱企业造纸毛毯厂,年创利润达200余万元。在1987年建厂时,全国仅有4-5家同类企业分布于江苏和上海。吕家庄村果断创办该厂,并抓住机遇,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厂已成为拥有700余万元资产的知名企业,利润十分可观。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厂不断投入新产品的开发,目前正在推广BUM造纸毛毯和条纹造纸毛毯两种新产品。
集体企业的巨大收益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为全村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仅锦华制帽厂就吸收劳动力400余人。2003年,集体企业共创收537万元。
2.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
吕家庄村现有中韩合资帽厂一家,作为吕家庄村唯一的一家外资企业,该厂与锦华制帽厂互学互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已达53家,有面粉厂、新亚皮件厂、圣亚制衣厂、双龙制衣厂、圣龙制衣厂等等。民营企业每年可向村集体上缴180余万元,是集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其中个体服装业是吕家庄村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如圣亚制衣厂的产值可达300万元,吸收劳动力350余人。
三、吕家庄村社会发展情况
(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吕家庄村的政治文明,主要有以下四点。(1)村党委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实头脑,形成了讲团结、讲贡献、讲民主、讲纪律的良好风气。(2)坚持各项制度落实,狠抓民主政治建设,定期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村内重大事项经集体研究决定,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3)坚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4)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坚持好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作用,节约各项开支。
多年来,吕家庄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社会风气。村内经常举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出了吕家庄村民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也塑造了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为吕家庄村的工农业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事业
吕家庄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村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蓬勃发展,村集体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高标准的小学和幼儿园,全村适龄儿童入学、入托率达百分之百,并吸收邻近两个村庄的学生到本村就读。吕家庄村小学连年被评为“晋州市示范学校”,现有700余名学生,16个教学班,34名教师全部具有中师以上学历,1名教师已经具有本科学历。拥有两个微机室,连年被评为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三)公益及社会保障事业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吕家庄村不断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该村共投入113万元对所有的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全村路网长度共40千米,路边绿化林带葱绿整齐。为方便群众吃上清洁健康的水,村里打了300多米深的吃水井,修建了两座水塔。为保障企业用电,村集体投入资金68万元建起了一座变电站。此外,村中还兴建了邮电支局、卫星地面接收站,并且建有中国移动通信塔一座。
吕家庄村还建立、健全了多项社会福利事业。例如,村中对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退休补贴制;村民用水、吃粮也集体补贴,村集体每年支付水费10万元,粮食按补贴10%计算,每年要支付近10万元;各家各户都免费收看有线电视;村卫生所已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
(四)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计划生育是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有很多偷生、瞒报、漏报的现象。然而在吕家庄村,由于制度的健全和经济的保障,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超生现象,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村内无早婚、私婚、计划外生育现象。
第二篇:贵州民族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策探析——以铜仁市为例
贵州民族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策探析
——以铜仁市为例
皮坤乾
(铜仁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地处黔湘渝交汇处的铜仁市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着积累少、来源渠道单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配套政策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不足、能力不强,制度建设缺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措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禀赋条件差,各级财政“输血”能力严重不足等;要发展好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切实清除认识障碍、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完善政策制度、盘活集体资产、探索总结有效发展模式、加强“示范点”创建、加大帮扶指导力度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n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Guizhou
-Tongren City As An Example
Pi Kunqian(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Tongren University)
Abstract:Tongren city located in interchange between Guizhou , Hunan and Chongqin is typical poor ethnic minority areas.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exists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less accumulation, single channel of sources ,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serious erosion of village collective assets, lack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to develop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other issues;The main reason lies i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not strong ability for the grass-roots cadres and masses to develop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 absenc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lack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measures, poor resources endowment condition, and woefully inadequate “blood transfusion” ability from various levels finances, etc.To develop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in Tongren city well must clear understanding disorders practically,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leaders”, and perfect policy systems, and revitalize collective assets, and summarize effective development mode, and strengthen “demonstration place” creation, and intensify support guidance, etc.Key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Advice
作者简介:皮坤乾(1969—),男,贵州思南人,土家族,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专项任务项目《武陵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D2014231)的阶段性成果。
地处黔湘渝三省市交汇处的铜仁市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非常迟缓。在新形势下,把握好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已成为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一、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分析
1、典型的“空壳村”多,集体经济积累少
铜仁市绝大部分行政村集体土地、山林早已承包到户,村级集体固定资产大多变卖或因年久破败而难以盘活利用,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源和基本条件。即使是那些有资源优势的行政村,也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市场经济特性,将归属集体所有的少数山林、土地、石场等采取一次性承包二十年、三十年的形式出让使用权,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在短期内过度开支而无应有积累,极大地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全市2746个行政村中,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的行政村有2218个,占到总数的80.75%。其中江口县92个行政村中,就有90个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
2、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收入稳定性和持续性差
铜仁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绝大多数是将集体资产通过租赁、发包的方式交由他人经营,按合同约定收取租金、承包费等,经营性收入较少。如玉屏自治县2013年8个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均为发包土地、鱼塘转包、林地转让、门面出租等租赁性收入。由于缺乏经营性收入,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收入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有的村去年因土地、房屋租赁,有集体经济收入,今年没有租赁出去就成了“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基本上是靠政府划拨的村级办公经费和上级帮扶单位给一点经费,来维持日常运转。
3、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铜仁市现有村级集体经济中,以第一产业为主,且大多为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养猪、养牛、养鸡、养鱼等养殖业和蔬菜、花卉等种植业;第二产业很少,多为砖瓦厂、加工厂等;第三产业占极小部分,大多是办停车场、店面、厂房等。
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即便有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政村,若无盘活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再有优势的资源和条件也会变得没有了优势。在铜仁市2746个行政村中,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普遍存在着“有威望,文化低”、“有经济实力,无发展思路”的现象,很多村干部之所以能够任职是因为他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或是经济实力,但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及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村干部严重缺乏,即使是一些刚刚补充进去的大学生村官也限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尽管有好的发展思路却难以落实到实际。
5、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村干部根本不懂得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规定,加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不强,在处理集体资产时违反规定程序和组织纪律,不召开村“两委”会研究并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就擅自做主,甚至借机以权谋私,导致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部分行政村债务较重
一方面是村级集体经济无收入或收入很少,另一方面则是村级支出呈增长趋势,在村组公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垫交农保、医保金,动物防疫、山林防火、林权发证、便民服务、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压力较大。此外,部分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强调权利,不履行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这无疑使本已薄弱的村级集体经济雪上添霜。如2013年底,全市2746个行政村有213个村负债,总额为1558.3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0个和481.42万元,其中债务5万元以下的行政村121个,占负债村总数的56.80%,比上年增加48个;负债5万—50万元(含50万元)的行政村88个,占负债村总数的41.31%,比上年增加68个;负债50万—100万元(含100万元)的行政村4个,占负债村总数的1.9%。
7、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配套政策
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使村级集体收入锐减,尤其是没有任何村级集体经济来源的村,村级集体组织运转只能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撑,也因待遇太低而难以有效激发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促进村集体增收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配套政策,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如征地费用主要归国家和个人所有,村集体得到的收入相当少;再如“一事一议”规定缺乏灵活性,每人每年严格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资金投入较多一点的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
二、制约和影响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不足、能力不强 基层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认识误区,如有的人认为集体经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合时宜的;有的人“等要靠”思想严重,认为村级组织主要行使政治管理职能,村级组织在经济发展上的作为主要在于引导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自身根本没有兴办经济实体的必要等。这些不正确认识,使不少村组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不清、行动不积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另外,由于村级换届任期偏短,一届任期只有三年,对于发展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怕搞砸了受埋怨、搞垮了受连累,思想上顾虑重重,于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想做个“维持会长”,不愿当个“敢死队长”,只求三年平稳过渡。这样,对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的抱怨远远多于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行动。
铜仁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人员“空心化”十分严重。如德江县潮砥镇小溪村原有人口2687人,但目前在家人口仅有431人,仅有1/6的人口在家。其中,60岁以上老人189人,15岁以下孩童131人,留守妇女84人。虽然近年来,铜仁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在选优配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上作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依然存在村干部年龄偏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
一、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等问题,以致他们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想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心有余而力不足。
2、制度建设缺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措施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各种惠农政策主要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个人,缺乏村级集体经济的专门扶持政策,而且没有统一的归口单位或部门管理,导致铜仁市各级经济部门和涉农部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铜仁市各乡镇尚未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引导、鼓励、支持、监督制度,村级相关制度建设更加缺失。有的村虽然设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却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使用监督不力。制度建设上的缺位,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失去了保障,也严重影响了干部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
3、各级财政“输血”能力严重不足 要“造血”,得先“输血”。由于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本就不足,难以挤出更多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即使是为落实上级发展政策而须投入资金,也因数额有限,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这使得一些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行政村,虽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愿望和积极性,也因苦于没有资金而困于现状。
4、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禀赋条件差
铜仁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带,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加之历史因素的影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发展落后。许多行政村远离县城、乡镇,交通不便,信息落后,农业生产设施不足,资源匮乏,可利用资源较少,产业原始粗放,教育水平落后。即使一些有资源比较优势的村,在交通、信息、技术、水利、人才等问题面前也变得没有任何优势,可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不多。
5、村干部普遍缺乏投资经营意识和能力 从历年统计结果看,由于村干部普遍缺乏投资经营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不少村将土地征用、固定资产转让等所获得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是用于保运转,即使投入到项目或产业发展上,也鲜有真正产生经济收益的。
三、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要迅速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应从以下方面发力。
1、切实清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障碍
如前所述,对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种种错误认识,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首要的就是要解放思想,清除认识障碍。必须明确的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早在我国农村改革之初,就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1];他在1990年3月3日又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再次强调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4]因此,为切实清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障碍,须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平台,通过开展专题学习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形成有利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强班子,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
事实证明,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一招。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发挥好乡镇党委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各乡镇党委强化主责意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领群众致富,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作为乡镇党委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发挥好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通过选优配强村干部,抓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使他们在具备发展信心和决心的基础上,提升对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领导发展能力。三是打破“政经合一”体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由村民委员会代为行使。然而,这种“政经合一”的体制已逐渐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铜仁市农旅一体化、茶旅一体化等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3、完善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
在总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示范经验,梳理、整合现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支持和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土地、财政、税收、工商、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和目标考核办法,为铜仁市“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4、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严防集体资产流失
按照村务公开要求,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民主决策机制,对行政村内部重大投资决策、项目建设、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等事项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同时,按照“村财乡管”的思路,落实“收支两条线”和收支预决算制,对公用经费实行总量控制、定项限额管理,由乡(镇、办事处)财政所对村级集体经济资金进行日常监管,严格控制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作为接待、考察、培训、偿还债务等非生产性支出,严防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流失。
5、深化土地改革,积极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资源,农村的发展将只是一句空话。铜仁市应在不违反国家土地政策、土地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在土地上做文章,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如思南县长坝镇碑记坳村整理开发“四荒”资源,增加了村级集体土地,引进利康生态茶叶公司发展茶产业,村里以土地入股,每年获得6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6、积极探索总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铜仁市已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资源开发型,即大力挖掘村域内的山林、水面、矿产、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德江县高家湾村抓住旧村改造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农业土地,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资产经营型,即依托区位优势,挖掘资源潜力,通过租赁经营、联合开发经营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如思南县大河坝镇河坝村村干部筹资40多万元,整治了村内闲置荒地后,以300元/平方米的价格转让给农村集中建房户建房,增值收益20余万元全部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塘头镇江口村把原来由村民私掘滥引的天然洞藏水资源收归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对外出租,每年可收入2万元以上。三是生产服务型,即在村组干部带领下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既方便了农户和客户,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四是能人带动型,即村支两委大力扶持能人大户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除了农民收益外,还可以抽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许家坝镇蒲家寨村用活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核心区优惠政策,从2011年起,村支两委就积极培育烤烟种植专业大户,实现了烤烟种植优质高产,很好地完成了烤烟种植合同销售任务。该村每年仅此项就可获得县、镇两级政府奖励金10万元以上,按规定扣除相关费用后,还可节余5万元以上作为集体经济收入。五是有偿服务型,即村干部通过有偿服务获得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如德江县桶井乡高井村的生姜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村委会负责为承建方协调土地和协助生产管理,承建方按每亩50元标准支付村委会经费作为集体收入。显然,这不仅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还有效改变了村支两委干部在发展中充当“义工”的局面。这些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资借鉴的“样板”。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鼓励各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
7、加强“示范点”创建,发挥好“榜样”的示范作用
由于铜仁市经济社会落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于一些村级组织来说还是新事物,客观上还需要“榜样”的示范引领。为此,应选取既有一定发展基础,又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开展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将其打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点”。沿河县2011年就在10个行政村开展了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每个试点村根据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方案,除县财政在每个试点村下拨5万元发展资金外,还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整合农牧科技、扶贫等资金的投入,并明确了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具体责任人指导发展,强化考核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如在后坪乡河兴村,发展以特色蔬菜产业为重点的村级集体经济;在沙子镇南庄村,发展以空心李产业为重点的村级集体经济;在官舟镇黄龙村,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等,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8、加大帮扶指导力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继续抓好从市、县(区)直机关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尤其是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更是要选好派强。同时将新农村工作队、干部驻村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职责,发挥帮扶部门和工作队在发展理念和资源上的优势,在政策、项目申报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大开绿灯,在项目启动、项目实施等方面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在运作模式、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和全程监督,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发展。如万山区发改局在帮扶该区大坪乡川硐村期间,积极帮助该村获批了黑木耳基地建设项目,推动了该村黑木耳产业发展,基地年产黑木耳达45吨,总产值达270万元,在带动当地80余农民群众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014年石阡县112个党建帮扶部门“一对一”与帮扶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空壳村”解决2万元以上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并通过项目、资金扶持等形式,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10—1311.[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
第三篇:宋家庄村集体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发展壮大我乡宋家庄村集体经济,发挥集体经济作用,实现全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大力助推脱贫致富步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莫定良好基础,以《临潭县扶贫攻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建设项目》的全面实施为契机,根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下达临潭县2018年第二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知(潭脱贫领字〔2018〕19号)文件精神,结合流顺乡宋家庄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甘肃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建设项目,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深化拓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础工作来抓好抓落实,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模式,多形式多渠道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推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实现村级经济健康良好发展。二、基本村情流顺乡宋家庄村位于流顺乡政府以南2公里处,全村有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455户21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5尸818人,现有贫图户40户13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980亩,由于该村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发展条件,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为中药材种植和外出务工,农民群众收入低下。三、宋家庄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的必要性宋家庄村村为流顺乡贫困村之一,由于受地理、交通等条件的限制,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一度受到制约,目前处于空白状态。
四、宋家庄村发展集体经济实施计划及内容:
经乡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因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发展种养殖产业无法更好的发挥资金的效用,决定将集体经济资金20万用于投资入股,年底分红可达2万元左右。
五、资金来源
2018财专项扶贫资金宋家庄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共计20万。
六、项目收益分析
宋家庄村集体经济项目以协议形式入股中天羊业有限限责任司用于发展产业,按照股份的10%经行年底分红,入股分红年收益可达2万元。
七、明细权属
所有股份属宋家庄村集体经济。
八、收入资金利用分配方式:
用于村公益、集体事业、帮扶村极度贫困人员。
第四篇:探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_探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编辑。
【摘要】在 经济 发展 过程中,除了要关注GDP的增长外,还要关注其他的发展指标,如环境,教育 和文化等指标,文章着重谈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词】牺牲环境;经济发展;环境 问题 ;人与 自然 [abstract]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besid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GDP the groust pay attention to other development target, like the environment, targets and so on education and culture,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ions emphatically.[key ent;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 question;Human and nature
前言在经济建设中确立正确的发展观以及相关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过去我们谈论发展,总是和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联系在一起,认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物质资料的发展,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虽然也注重 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其地位远不如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来的重要。回顾人类发展的 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近100年的历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物质文明呈现跳跃式的发展,人类 社会 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之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也为人类敲起警钟:如此的发展,我们总有一天会毁灭在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文明之中,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应该如何让我们所生产的物质财富真正达到造福于人类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 科学 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这里我着重说明经济建设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一、过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一)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回顾历史,从 工业 革命后,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称其为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奇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 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经济总值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这些国家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最早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问题随之接踵而来。由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结果导致严重问题。上个世纪,各个国家先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问题: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大气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厂事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都是由于工业发展排放的废水、废气和有毒物质,不仅危害当时人们的身体和生命的安全,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也 影响 了以后的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健康,并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去不复返。
(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环境而引发的问题 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教训是极为惨痛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经济增长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现在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已经提到战略高度。
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认为,自然反映人的本性。人的功利价值观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人的不合理的消费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丹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以启示。
(一)不丹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所谓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发展,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 经济 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而不是我们通常采用的 GDP(国民经济总值)。国民幸福总值最早由不丹国王旺楚克在 1970年提出,他认为政府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 问题 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至高无上的发展目标。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不丹的发展模式就是环保优先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好地发展环境,为了环境保护宁可牺牲 旅游 资源所提供的经济价值,采取有限的旅游政策,对旅游人数进行有效的限制,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这种模式显示了强劲的后发优势,“它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现在已经超过印度等其他国家,在南亚各国中是国民平均收入最高的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排行榜中也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 中国 家成为第一位。”[4]不丹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恩惠的同时,没有被物欲所迷惑,保持着平和与淡然的心境。
(二)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 自然 和谐的措施 和谐 社会 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源于人。人的本性、价值观 影响 着生态的发展。那么一个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自然界的不破坏,归根到底就是持有怎样的发展观,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注重物质增长的发展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且这种发展观的后发优势已经日显衰竭和不足,所以以人为本的 科学 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醒我们要注重人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第一,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 教育 事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发展观左右着我们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的发展速度。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提出了四大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 文明和生态文明,其中生态文明是最重要的文明,它既是四大文明的基础,又是四大文明的最高境界。现在一个国家最大的安全不仅是有没有高水平的军事设施,生态的安全与否更是最大的安全。生态文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我国古代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我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同样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问题,考虑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环保技术和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的迫切需求,清华大学在已有的环境教育与 研究 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计划,并已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示范工程。所谓“绿色大学”建设,就是围绕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核心 内容 包括绿色教育、绿色 科技 和绿色校园。为本科生、研究生增设了一批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积极推动学生“绿色教育”课外实践。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一批符合清洁生产原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重大环境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建设规模化、集成化的科技环保 企业 和示范区。加强环境软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分阶段实施校园绿化工程,重视植物多样性,并逐步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使校园成为多种生物的保护地。与此同时,建设与清华 历史、文化氛围及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园林景观。如:礼堂区、理学 院区和北院区的环境美化等。采用无害化技术,对校园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如建设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烟尘污染治理工程和校园生态环境监测网等。绿色大学,要求环保意识是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让这些未来的栋梁能够把环境保护意识作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相继一些其他的大学也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口号。除了对大学生之外,对社会形形色色的百姓也要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利用舆论工具进行宣扬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注重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出发。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理论 观点教育之外,还要宣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例如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两千年前思想家所提出的,在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传统文化是我们血液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丢掉我们传统的精神家园,而在极度追求物欲的世界观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从而确立正确的发展观。第二,要禁止人类无穷尽的贪婪欲望,节制自己的欲望,注重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环境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人的贪婪的欲望所致。我们为了自身的享乐去食用珍贵动物,导致某些动物的灭绝;我们大肆开发旅游资源,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这些都是人类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问题所导致的恶果。在发达国家中,如美国和日本,由于严重的环境问题,高GDP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幸福感的增加,这说明,人的幸福感不仅仅来源于物质财富的增加。人的幸福快乐不应该仅仅是建立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之上,不能是简单的拜金或者是物质的奴隶,还有物质以外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影响人的幸福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包括家庭幸福、良好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人的幸福应该是建立在更高的要求之上。与此相适应,国家的发展观要想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不能简单地把发展定位于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要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例如高尚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谐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社会,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作为指导,必然会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 文献 】 [2]大公报[N].香港.2007.[3]成梅.94.8%的公众确认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严重[EB/OL].中国经济网,2006.[4]吴洪森.不丹模式与幸福总值[J].经济观察报,2005.[5]黄有光.经济与快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EB/OL].[7]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第五篇:中小企业与县域经济发展以绵阳市为例
中小企业与县域经济发展——以绵阳市为例
发布时间:2005-10-13信息来源:徐云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却在于农村,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就绵阳的县域经济而言,近年来,绵阳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区县的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较慢,乡村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的力度不足,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中小企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与发展,致使县域经济至今仍然停留在农业经济阶段而无法吸纳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除开涪城区、高新区、江油市外,其他区县的乡村经济在GDP中的份额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的乡村劳动力聚集在狭义的第一产业,以致于较多区县、乡镇的财政收入仍然主要来自于农业经济,从而导致农民增收缓慢、乡村城市化进程停滞、产业结构难以得到优化,进而成为绵阳各区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
一、绵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窘况
绵阳地处四川盆地西北,与秦岭、青藏高原毗邻,缺水少地且以农村经济为主是各区县经济所面临的共同特征。在国家“三线”建设中成长的工业曾经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绵阳各区县经济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冀望国有企业来推进绵阳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已无可能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曾经在各县域经济的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无论是从企业的绝对数量还是从单个企业的发展规模来看,绵阳各区县的国有企业都在收缩战线;从市场竞争力指标看,各区县尚存国有企业的处境并不乐观,五大财务指标已经显示出其“病态”企业的特征。
2.资金短缺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各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双重压力
当前,绵阳各县域经济的中小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呈现逐渐萎缩趋势,在“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企业转制不但未能为本地经济发展进一步提供资本积累,反而释放出较多的城镇富余劳动力;各区县乡村经济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不能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产业保障,在土地资源自然无增长与人口分母效应的作用下,乡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更为迫切。以游仙区为例,2000年游仙区总从业人员22.21万,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8万、3.29万和6.12万,由于工业发展的欠缺,同涪城区相比,游仙区第一、二、三
产业的人均GDP分别为后者的82%、32%、39%,这更不用说诸如本市的盐亭、三台等农业大县的情况。
3.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难以准确定位
由于资金匮乏与过剩劳动力的压力,各县域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不得不选择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在城镇化建设、各项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又强化资金紧张,从而使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步履维艰。
4.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与短、平、快的实用中间技术的载体短缺互为因果
当前,各区县的工业发展速度较慢且效果欠佳固然与绵阳市总体上在实用中间技术领域无优势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将实用中间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难以实现产业的区域配套与群聚从而也就限制了绵阳高技术优势在促进产业发育和经济增长进程中的作用。
5.县域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与沉重的就业压力形成各区县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阻力
据绵阳“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城市化水平要从1995年的17.7%上升到2010年的44%以及2020年的60%。这意味着需要城镇为上百万的乡村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在缺乏产业载体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就业和城镇投资的压力将十分巨大。
二、发展中小企业对绵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中小企业在发展绵阳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中小企业是促进各县域经济增长的“造血者”。发展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专业化协作,转化科技成果,形成系列化生产体系,充分、有效利用资源,推进技术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有助于构建提升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造血”机制,同时对于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动机”。要促进各区县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各区县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结合点的中小企业,有助于培育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开发,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各县域经济的市场化水平。
(3)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的就业“解压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夯实各区县财政基础,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
稳定提供产业与物质保障。
(4)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力军”。“十五”计划纲要着重指出,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需要引导各类中小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社区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而繁荣小城镇经济的最为直接的手段则是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载体——中小企业。这是因为发展中小企业既可以扩大小城镇的规模,又可以改变小城镇的经济结构,进而发挥小城镇功能的经济聚集、扩散效应而推进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5)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护卫者”。从整体上看,绵阳的大部分区县生态环境较差,发展用水少、能耗小、无污染的绿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势在必行。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中小企业开发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节水、节能、控污项目以及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屏障。
2.绵阳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中面临的问题
(1)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制约。主要表现为:1社会负担沉重。出现“头税轻,二费重,三费四费无底洞”的税费倒挂现象。2规模歧视。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不足,在融资渠道与政策扶持上,地方政府对“放小、活小”方面重视不够,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受到限制。3所有制歧视。体现在个体私营企业贷款的成本太大,甚至于根本得不到贷款,行业准入的藩篱太高、税费负担方面太重。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咨询、企业诊断、信息资讯、法律咨询等信息咨询网络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地提上议事日程,致使各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5政府宏观管理不够与相关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的法律、条例建设缺位并存。
(2)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及其面临的瓶颈。1中小企业的产权残缺,成长能力孱弱。各区县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尤其是改革不彻底、不规范的国有、集体乡镇企业,这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显著的经营动机与强劲的发展动力,出现“无战略危机”现象,严重削弱企业成长能力。2企业经营机制的不足。企业家族式经营难以适应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削弱了企业的活力与发展后劲,而且引致其经营行为失范,形成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大的巨大障碍。3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企业间协作网络薄弱。企业缺乏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生产管理混乱,组织经营无序进行,产前缺少市场调研与预测,无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无生产控制与营销策略,产后无售后服务等,进而导致市场空间狭小,经济效益低下。4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丰裕、优质的要素供给短缺。当前各区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紧约束。目前,在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中,因无法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而对银行形成较高的依赖度,又因银行金融体制改革、中小企业贷款特点以及银企之间的信用危机等,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且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与风险。显然,资金短缺以及高昂的资金
成本与风险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坎。由于资金的匮乏,人才难以吸引并得到充分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显得苍白无力,再加之缺乏能够及时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从而使各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困难重重。
三、发展中小企业,建设绵阳区县小康社会
为实现绵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快绵阳各区县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实现工业化、乡村城市化,既要抓好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也要促成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因而,对于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需要自身进行制度创新以更新经营管理观念与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以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
1.各区县中小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思路
各区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企业定向(产业选择问题,是农产品加工、电子元件生产,还是第三产业等)、定位(市场细分的角点解的位置选择)和选择成长方式(独立、合伙还是依附大企业等)三个方面。其战略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发挥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因而,各区县中小企业应立足资源,面向市场,转变经营观念,推进要素聚集投入与资产存量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投入力度,通过资源增值、要素集约和营销创新,逐步做到在发展中转换、升级、壮大。
中小企业应该明确其发展战略的中心是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此:1中小企业自身需要进行企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经营者自身素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主体。2中小企业需要向专业化方向努力,与其他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大型企业形成固定的协作配套关系,朝着“专、精、优、特”方向发展。3中小企业需要注重自身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在自己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购进或者以让出股份方式等引进。4重视自己的信息网络建设,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密切关注市场供求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
2.发展中小企业,建设绵阳区县小康社会的政策建议
(1)成立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局,与乡镇企业管理局合署办公,向市委工业主管领导直接负责。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引导职能,在发展局内部设置各种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各区县设置中小企业发展所,人员由政府部门、社会贤达和中小企业家按3∶3∶4构成,经费来源由政府拨款、社会捐助以及中小企业接受服务后的自愿付费构成,其功能在于作为政府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直接面对中小企业服务。1提供政策指导,影响各级政府决策,从政策上对区县中小企业提供支持。2具体执行绵阳市中小企业政策,如实施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融资、人才支持政策。3研究绵阳市中小企业政策供求趋势以及政策绩效,迅速向政府反馈信息,促进中小企业政策的供给调
整。4协助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开展企业诊断。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信息等多种咨询与职工培训服务;分析、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产业演进趋势;协助企业评价产品市场供求状况、成本价格策略、经营状况与盈利水平等;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会计、法律等经营管理问题。
(2)提供条例保护与政策支持。1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条例以维护中小企业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参照国家“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简化中小企业设立程序,为各区县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2制定产业结构倾斜政策,促成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各区县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并对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3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适度减免所得税并规范收费,通过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补足金制度安排等转移支付方式,为企业良性发展卸负减载。4通过金融政策安排与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制定优惠贷款政策,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可以考虑创设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基金来源由银行、财政按一定比例投资、垫资并发行一定社会债券形成),运用优惠利率条件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提供贷款、贴息或担保,经营收益用于补偿银行投资、偿还债券并实现财政出资的保值。5出台人事倾斜政策。鼓励科技人才、行政人员和大中专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合作,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人才困境。6制定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投资措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可免减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并对投资进行风险投资补贴等。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财经学院讲
来源:《农村经济》2004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