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乡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
案)
(讨论稿)
201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县委五届二次党代会和乡七届四次人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挥城郊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农村”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下双、古金、天高、陈金“一纵三横”的通城公路经济带,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县、高标准村乡建设示范县、农产品加工集散示范县、都市休闲产业示范县等“四个示范县”,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计划完成情况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截止目前,全乡实现工农业增加值1488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80%;农业增加值556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80%;工业增加值324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80%;乡乡企业增加值1049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78.86%。预计“十一五”期末可完成工农业增加值18605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业增加值6950万元,比上年增长2%;乡乡企业增加值13304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6866元,比上年增长10%。
二、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以发展精品、高效、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农产品品质结
构,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乡共完成各类作物播种面积127500亩(含复套种),其中,完成食葵、玉米、美国红辣椒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85779万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67%以上;畜禽养殖总量达到23万头(只),完成各类畜禽免疫148450头(只),免疫率达85.67%。引进美国红辣椒良种11181斤,良种种植面积达5590以上亩,在许家沟、金河村10座日光温室定植新品种莱山蜜寿桃2000株。特色产业产销两旺,农业实现丰产丰收。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力度。一是实施了日光温室建设项目。计划在许家沟新建日光温室20座,完成许家沟等村日光温室改建100座。目前,已完成24座新建日光温室的墙体土建工程,落实改建日光温室45座,农户改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年底可完成50座。二是实施了土地治理与红辣椒基地两类项目结合试点项目。投资179万元,在古城村修筑机耕路7.9公里,改良土壤1300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02亩;衬砌渠道5.8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260座;完成优质食葵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示范150亩、优质红辣椒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150亩,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00亩,垄膜沟灌栽培技术示范500亩。三是实施了露地鲜食葡萄基地建设项目。新建天高公路葡萄长廊95亩;陈金公路发展葡萄基地158亩,补载苗木18000株,成活率在85%以上;结合古城村土地治理与红辣椒基地建设试点项目,新建露地鲜食葡萄基地600亩。四是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对三角城村1800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沙石路面机耕路8公里,建设优质红辣椒基地1500亩,示范推广抗旱保水节水技术1500亩,测土配方施肥1500亩,开展葡萄、辣椒新品种科技术培训1000人次,营造
农田防护林53亩,衬砌渠道6.2公里,修组渠系建筑物240座。五是实施了天生炕村土地复垦项目。计划投资600万元,完成天生炕村2600亩土地的复垦,工程现正在进行招标。六是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请财政补贴资金60万元,计划在许家沟、天生炕二村衬砌“U”型渠道12.5公里,修建车桥47座,分水口383座,机井出水池5座。现已完成渠道3.2公里,完成渠系建筑物170座,其余部分已完成土方开挖,正在进行衬砌工作。预计年底可完成渠道建设11.5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677座。七是争取了种粮大户补助资金20万元,计划在龙寨村农林场更新机电井1眼,修建D30渠道1.42公里,在龙源村园林场修建D30渠道2公里。目前已完成机电井的更新配套工作,渠道工程已完成勘测设计工作,正在进行土方开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确保了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稳步增收。
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全乡“一个中心乡,3个中心村,10个基层村”的小城乡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实施了农宅建设项目。以九个井、三角城、许家沟、古城、营盘、康盛等村为重点,计划新建、改建高标准小康住宅532套,目前已动工465套,建成347套,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二是实施了宅前道路硬化及花砖铺设项目。计划完成九个井、三角城等村宅前道路硬化23.7公里,完成九个井等村花砖铺设485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564.25万元,完成九个井、古城、营盘、金河、三角城等村道路硬化9.1公里,以及金河村、龙口村、五营岔路口花砖铺装48500平方米。三角城村花砖铺装正在施工,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三
是实施了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80万元新建龙源、龙寨、金河等村文化大院3个,投资130.2万元新建龙源、龙寨、三角城村五组、龙口、古城四组等村文化广场5个,龙寨、陈家沟、龙源等村卫生所3个。目前,已完成龙寨、龙源、龙口、古城四组文化广场建设,三角城五组文化广场已到收尾阶段;文化大院和村级卫生所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四是实施了小城乡建设项目。投资85.2万元实施了政务中心和文化广场绿化工程,完成政务中心绿化3100㎡、文化广场及农民培训中心绿化4632㎡,硬化政务中心地坪3139㎡,完成硬化道路0.5公里。计划投资719.7万元,对原陈家沟集贸市场进行改造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现已全面开工建设。小城乡房地产开发项目现已完成前期招拍挂工作,项目县内已配套水、电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入驻工地开工建设。五是实施了村级公路建设项目。配合县交通局完成龙寨至营盘村公路建设2.7公里,许家沟至金河段公路建设4.3公里,截止目前,两项工程已全面完工。同时开工建设了龙源村村委会到七组的3公里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完成了金民公路许家沟村部分路段公路油面拓宽2.5公里。六是实施了沼气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新建沼气池300座,一期县上下达任务200座。目前已动工开挖56座,完成主体工程32座。预计年底完成开挖100座,完成主体工程60座。
五、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以六大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途径,立足产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一是实施了天高公路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县建设项目。计划在天高公路西北侧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县和现
代化产业集群。目前,已完成4公里绿化带,95亩葡萄长廊,修建5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修建计量控制井12座,架设供水管网17.5公里;架设10kv配电线路0.9公里,0.4kv配电线路3.5公里,架设200kvA配电变压器3台,50kvA配电变压器1台,同时配套了相关设施。3公里小县道路完成了招标工作,现已开工建设。天康肉牛场已完成6栋圈舍主体工程,场内办公设施正在建设中;养羊小县开工建设圈舍15栋,完成主体建设12栋;收购加工县12家已全面动工建设,月底完成围墙办公场所建设;日光温室中药材栽培种植园县由于影响飞机场导航塔和灯光带建设,现已完成重新选址工作。二是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计划新建许家沟、陈家沟特禽养殖场2家,改建康盛村肉牛养殖场1个,扩建古城村生猪养殖场2个、营盘村生猪养殖场1个。目前,除营盘村生猪养殖场扩建工程尚未完成外,其他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均已完成。三是实施了××县××乡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项目。计划投资339万元,建设一个年出栏2000头肉猪生产规模的发酵床养殖基地,现已投资310万元,完成了项目的立项申报,修建了猪舍4栋,引种及出栏成猪1500多头,存栏500头。
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是实施了天乐食品有限公司改扩建项目。计划投资315万元,完成年产2000吨甜糯玉米鲜穗及系列产品加工的改扩建项目,其中:企业自筹16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00万元,申请扶持资金50万元。截止目前,已投入资金130万元,完成项目的申报工作,并按规划进度硬化地坪4000㎡、改建加工车间600㎡、新建收购车间300㎡及地下储藏窖400㎡的土建工程。二是实施了××生物硫酸软骨素加工厂建设项目。引
进××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资612万元,在康盛村修建成了年产10吨的硫酸软骨素加工厂。目前,企业已投入试生产。三是实施了双天丰精细饲料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531.4万元,在双天丰生物蛋白饲料有限公司新上精细饲料加工生产线1条,截至目前,已投资320万元,设备购进已安装,项目基本完工,预计本月中旬投入试生产。
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工作成绩斐然,完成了旧沟小学、曹刘沟小学、新粮地小学、下小沟小学的撤并和陈家沟中心小学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深入开展农村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实行了药品零差价管理。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电视实现“村村通”入户率已达100%。计生工作扎实平稳,人口出生、计生合格率都控制在年度计划指标数以内。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扶贫救困机制进一步完善,全乡共核实低保户743户1520人,发放前三季度低保金88.92万元。严格执行财政补贴政策,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全年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类惠农资金达862.38万元。覆盖全乡的合作医疗、大病补助、医疗救助“三位一体”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3%以上。维稳工作不断加强,成立了维稳中心,全乡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3件,正在调处为7件,成功调处76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2%以上。狠抓“五五”普法工作,农民学法、守法、依法办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全乡经济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虽然好于上年,但××乡经济社会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济社
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招商引资规模小,短期内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农业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四是龙头企业融资困难,规模小、管理水平低,龙头带动能力较弱;五是近几年农作物品种老化严重,品质、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严重影响和制约我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六是农产品价格近几年持续走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加大,土地集约化经营难度较大。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当前,全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但在困难中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从全国来看,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建设,为我们争取项目、拉动投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加大了对优势农业的扶持力度,为我乡主导产业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国家加大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为我乡加快改善民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全市来看,市委、市政府做出围绕“一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突出“两个重点”(循环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明确提出以“一县三乡七个中心村”为先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我们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就我乡而言,金阿铁路、金昌民用机场等项目的建设,为我乡围绕剩余劳动力转移及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综合分析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预测我乡2010年经济仍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工作任务艰巨、意义深远。2011年全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挥城郊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农村”的工作思路不动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通城公路经济带”和“四个示范县”发展成果,以产业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努力实现乡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主要预期指标是:完成工农业增加值20128万元,比2010年增长8%;农业增加值7205万元,比2010年增长2%;乡乡企业增加值14922万元,比2010年增长11.07%;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7552元,比2010年增长10%。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求突破:
一、在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力度 我们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升农业产业规模效益为目的,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抓好产业服务指导工作,进一步抓好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工作,实现效益全面提升、农民增收。
(一)提升壮大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现有食葵、美国红辣椒高收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引进LD9091、SH815等食葵新品种750公斤,推广种植1000亩;购置美国红辣椒良种2万斤,种植优质美国红辣椒1万亩,力争使食葵和美国红辣椒的种植面积均突破2.5万亩。同时巩固饲草种植面积3.5万亩,为我乡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引进黑金刚、黑美人等洋芋新品种6万公斤,示范种植面积200亩;引进西甜瓜种子125公斤,示范种植面积500亩着
力打造金昌市绿色“菜篮子”。探索推进土地集约化,在营盘发展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1200亩,并在各村通过龙头企业承包、转包、出租等多种形式,有效扩大土地集约化经营范围。
(二)加大科技示范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着力加强节水高效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古城节水示范县种植膜下滴灌优质红提葡萄420亩,对地上部分滴灌设施予以恢复。在南干渠以上古金公路两侧发展2000亩灰枣并完成滴灌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原有2400亩高效节水杂果种植基地中对1200亩灰枣种植县进行密植。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一是计划投资495万元对天生炕村4000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衬砌渠道20.5公里,配套小型渠系建筑物1080座;修复更新配套机电井8眼;利用平整条田、机耕深翻、秸杆还田等多种措施改良土壤1000亩;修筑沙石路面机耕道22公里。造林412亩,建设起窄林带、小网格、多树种、多效益兼顾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培训项目县及周边群众1800人(次)以上;引进新作物新品种,试验推广。二是计划在龙源、龙寨、营盘、新粮地等8个村修建衬砌渠道80公里(其中D30型56公里,D50型24公里);通过对各村农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进一步抓好植被保护、林木防护、草原维护、草原封育、沙丘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完成村庄、广场绿化40公里,补栽退耕还林530亩,不断加大农田防护林管理力度,巩固生态林建管成果。
(四)全面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保持农业生产稳定。一是继续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农机审验
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进行。继续抓好继续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为我乡发展现代农业寻找新的亮点。二是继续抓好畜禽防疫工作,力争使全乡畜禽防疫率达到100%,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三是切实做好农村财务审计、纠纷调处、土地承包管理等工作,保障农村土地、财务及社会稳定。四是积极引导农户之间、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成立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农业营销人才,有效缩短农产品销售链条,努力追求农业效益最大化。
二、在扩大招商引资上求突破,加大“农产品加工集散示范县”建设力度
(一)加大园县经济建设力度。一是继续对已完成规划设计的天高公路产业化示范园县中的农产品收购加工县和日光温室中药材栽培种植县以及其他小县进行配套建设,努力提升和装备园县功能,打造全市一流的产业园县。二是计划通过农户自筹和争取财政扶持等办法,投资100万元(自筹50万元,财政扶持50万元),对古城、康盛、天生炕等3个养羊小县,王明俊、鲁天鹏、张洋南等7个生猪、肉牛、特禽养殖场,推进标准化建设,完善防疫设施,健全管理制度,改良畜禽良种,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提升养殖规模效益,推进全乡畜牧业的发展走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三是抓好畜禽产业化圈舍及规模养殖场(小县)建设项目,计划年内投资170万元,在龙口、三角城等村新建存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2个;在古城、天生炕等村扩建生猪养殖场2个;在龙口、陈家沟等村扩建特禽养殖场2个。五是继续实施畜禽新品种引进及繁育改良项目,计划投资300万元,结合县上扶持畜牧业发展的良种引进补助政策,从外地引进畜禽良种,加快
繁育和改良步伐,以良种良法促进养殖增收。
(二)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在乡域内投资5800万元,建设一处集客运、货运、停车住宿、餐饮、货物仓储配载、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中心。进一步加快客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向乡县流动;与金昌西正开农产品产销有限公司合作在××乡集贸市场修建6000立方米大型恒温库,对我乡葡萄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并按等级对乡域内的葡萄进行收购、储藏,以改善和带动全乡葡萄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地方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培育壮大工业企业。按照“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加大争取各级财政扶持力度,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新模式,从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人才匮乏等问题,以双丰辣业、泽林辣业为重点,从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提高装备水平,注入高新工艺,增强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增效,将辣椒酱生产能力提高到4000吨,年消化红辣椒20000亩,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民增收480万元以上,培育成为产业主导性明显的红辣椒加工企业;以天乐食品、新立食品、双新面粉为龙头,突出果品、糯玉米、脱水蔬菜、面粉加工等产业发展,加快技术改造,扶持发展成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双天丰饲料、新兴秸杆为依托,探索秸杆转化利用新途径,将双天丰饲料生产能力扩大到3万吨,带动发展玉米基地3万亩。到2011年,培育具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每个行业建立起1—2家覆盖面广、支撑作用大的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的骨干企业。同时,扶持发展一批农
产品营销大户,使其发挥主渠道作用,规范农资市场,做好组织营销,减少产品流通环节,确保产业增值增效。
三、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求突破,加大“高标准村乡建设示范县”建设力度
结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围绕全乡“1个中心乡、3个中心村、10个基层村”的小城乡总体规划格局,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2011年使全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一)加大小城乡建设力度。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小城乡建设战略机遇,争取实施小城乡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日处理规模6000m3/d小型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6000 m3/d)一座,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使乡县环境更加优美,设施逐步健全,功能日趋完善,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二是以节约型社会建设为目标,重点实施小城乡路灯改造项目,将小城乡原有的200盏双头路灯改造为太阳能路灯,实现公共照明零用电,低管护费。三是计划投资2400万元,修建小城乡外环路12公里,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不断吸引商流、物流、人流,全面增强“中心乡”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申请县级财政补助120万元,乡级财政自筹30万元,争取实施小城乡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厂3个,配套地埋式垃圾箱200个,垃圾车2辆。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减少可再生资源进入生活垃圾。通过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确保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和处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全面提升全乡垃圾处理能力。
(二)稳步推进村庄规划。一是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超前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新建与改建并举,科学规划,加快宽裕型小康住宅建设,新建改建小康住宅200套。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计划完成剩余村组硬化宅前道路12公里,花砖铺装20000平方米。三是继续实施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三角城村、古城村、天生炕、康盛等村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所4个。四是做好农村沼气大回访、大培训工作及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三)高度重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进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计划新建占地面积960㎡二层住宿楼一座;新建院内木结构六角凉亭一座;硬化院内地坪3000㎡,绿化面积2000㎡,新建院外围墙360米;室内相关设施配套30间,切实改善集中供养五保老人供养水平。
四、在创新发展思路上求突破,加大“都市休闲产业示范县”建设力度
围绕下双、古金、天高、陈金“一纵三横”通城公路网,着力发展以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通城公路带经济,全面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和发展水平。
(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一是以生产无公害葡萄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在巩固古金公路、天高公路、陈金公路原有露地鲜食葡萄长廊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葡萄栽植面积,栽植日光温室秋延后葡萄50座,在陈金公路沿线栽植露地鲜食葡萄100亩、花卉、中药材60亩,硬化、绿化道路0.8公里;在古金公路沿线栽植露地鲜食葡萄420亩;在天高公路栽植露地鲜食葡萄180亩,在全乡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整体效益突出的通城公路观光农业产业基地。二是充分利用双湾空气质量好、瓜果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各村大胆探索开展认养田和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把农田这个文章做出特色。
(二)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陈金公路沿线在做好巩固提升文昌园农家乐特色饮食园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以发展高档地方特色餐饮娱乐业为方向,做好陈金公路沿线规划,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餐饮娱乐行业投资者进行投资建设,力争新建农家乐餐馆30户,将陈金公路经济带都市休闲产业最大限度地向市县延伸,与市县居民旺盛的消费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天高公路沿线以天高公路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县为依托,充分利用小县内特种养殖资源,大力发展以“特禽”美味为主要特色的餐饮服务业。古金公路沿线以飞机场为核心,做好周边规划,依托古金公路的便利交通和金昌飞机场潜在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餐饮业。在龙口村,大力发展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餐饮业。使得双湾的餐饮业整体上形成“面上有特色、点上有精品”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探索发展旅游业。以三角古城遗址为重点,积极争取项目对遗址进行开发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对文昌阁、关帝庙等遗址进行修复重建,打造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古遗迹参观景点。同时,加快推进外环路及别墅县、农民公园建设,力争把陈家沟和和三角城村打造成历史古迹和人造景点互补交融的景县,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进一步吸引人流、物流、资金向双湾流动,借助飞机场线路的开通,努力使金昌融入丝绸之路旅游线。
五、在保障民生上求突破,大力加强和谐双湾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
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创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1年力争全乡13各村全部建起村级卫生所,村级卫生所用房面积最小达到80平方米,诊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等五室分开;卫生院人员基本达到编制名额,本科学历占总人员的20%,专科60%;所有人员均有相应的执业资格,技术职称分布合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农村奖励扶助、特殊困难家庭救助等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工作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抓好社县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广泛开展社县文化等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2011年创建精品社县5个,30%的村达到社县示范标准。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老龄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纳入“城乡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力争2011年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培训达到1200人次、创业培训达到300人次、引导性培训900人次,使创业成功率达到50%以上,达到至少带动1500人就业的倍增效应。二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援助等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敬老院新增床位40张,使全缜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继续开展单位帮扶、抗灾救灾、助学助教、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成果。三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抓好“五五”普法教育,推进依法治
乡进程。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消防安全工作,确保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强化政府应急管理,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以争创“双拥模范城”6连冠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以争创“残疾人示范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阿荣旗新发乡特色经济发展规划
阿荣旗新发乡特色经济发展规划
巴特尔
一、新发乡基本情况
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朝鲜族乡,是全旗各乡镇距旗政府所在地最近的一个乡,301、111国道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十分便利,也是阿荣旗至广西北海省际大通道的北起点。全乡总面积为16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8740亩,放养柞蚕200把,辖7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其中新发、东光两个村是朝鲜族聚居区。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新发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新发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光村水泥环路、新村部、民俗馆、餐饮一条街、民族小广场、水田灌区衬砌工程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全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2006年,中敖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和蒙西17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落户章塔尔工业园区,有力推进了新发乡的工业化进程。2007年全乡生产总值达到了7100万元,粮食产量达到了6500万斤,招商引资完成1750万元,牲畜存栏达到了10.75万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930.00元。
三、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一)全面实施马铃薯立乡战略。乡党委、政府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和“奈伦”等大型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提出了“马铃薯立乡”战略,马铃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这个乡的特色产业,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
(二)突出品牌,发展绿色水稻产业。新发乡是全旗重点水稻生产基地,阿伦河自然流域灌溉出的优质大米清香可口,远近闻名,远销到北京、海拉尔等大中城市,倍受消费者青睐,成立了“绿色水稻发展协会”发展、推广优质绿色大米,在成功注册了“阿伦新米”优质绿色大米商标的基础上加快了绿标申办进度,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使“阿伦新米”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发挥优势,发展甜菜产业。近年来,通过与扎兰屯糖厂合作签订收购订单,新发乡甜菜种植业发展很快,今年还在大有庄村建设了甜菜收购站,全乡甜菜种植面积超过了4009亩,已初步形成规模。
(四)挖掘民俗文化,打造餐饮旅游强乡。新发乡素有“歌舞之乡”之称,是全旗发展旅游业重点乡镇之一,东光村以优美的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欢快的民族歌舞、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众多区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留连忘返。2006年在东光村建成了餐饮一条街,使该村餐饮服务业档次、环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该村朝鲜族饭店达到了15家,今年,还有4家“农家乐”家庭旅游点投入营业,与此同时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并与餐饮旅游业结合起来,成立了阿荣旗朝鲜族民间艺术团,以朝鲜族特有的长鼓舞、顶水舞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义务为群众服务,受到了各界群众的普遍欢迎,餐饮、旅游和民族文化事业相互辉映协调发展已成为新发乡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五)保护开发并重,发展柞蚕业。全乡有200多把天然蚕场,乡党委、政府在切实保护柞林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柞蚕业,全乡每年放养柞蚕200把,年均收入250余万元。
四、今后特色经济发展规划
(一)培植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经营,建设生产基地。
没有生产基地,就形不成规模,没有规模,就形不成市场。因此,发展特色经济,壮大规模产业,就必须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生产基地。组织各村,围绕四大生产基地,重新规划,确定重点,根据本村实际,发展完善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规模生产基地和开发示范区。
一是马铃薯种植业。充分利用距离“奈伦”等淀粉加工厂等龙头企业近,土地肥沃适合种植马铃薯等有利条件,把马铃薯种植业发展成全乡支柱产业,成立马铃薯协会,以协会带动产业发展,到2008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基本达到全乡耕地面积的45%,在长发村建设2000亩马铃薯繁育基地。二是水稻种植业。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绿色水稻基地建设,在稳定1.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良种引进力度,优选出产量相对比较高、品质好、抗病性强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有效提升水稻品质。在成功注册“阿伦新米”商标之后,又加快了绿标申办进度,做大做强绿色“阿伦新米”的品牌,新发米业公司生产车间规范化改造工程已完成,生产的“阿伦新米”将扩大销售市场,切实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三是柞蚕养殖业。不断加大柞林的管护力度,安排专人巡视和维护,要保持蚕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继续坚持“努力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蚕茧综合生产能力,保持蚕茧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推进蚕业的产业化经营,探索“公司+农户”等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蚕农和千变万化的市场相连接,把蚕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相连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四是甜菜种植业。加强大有庄、长发村甜菜收购站的建设,发挥本地地缘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全力推进甜菜种植,逐渐发展成为全旗重要的甜菜生产基地。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甜菜品质,2008年全乡甜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五是餐饮旅游业。努力争取切实可行的项目及资金,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东光村打造成内蒙古朝鲜民俗第一村。今后,乡政府将以打造“农家乐”、“民俗游”、“乡村游”为主的朝鲜族旅游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更大和更广的范围内吸引远方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考察,开发创业,同时鼓励民族餐饮业的发展,以餐饮业推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促进民族餐饮业的进一步兴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实施重点突破,壮大龙头企业。要本着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加工什么的原则,狠抓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建设水稻加工企业。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政策扶持等措施让龙头不断壮大,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资金倾斜、不断加大优势龙头企业的规模。2008年完成绿标申办工作,实施精深加工,精包装,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挂有“阿伦新米”绿标的大米,打开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今后,全乡龙头企业建设总的要求是:突出龙头企业的服务功能。龙头企业除了自身的生产经营上,同时要具备直接对基地和农户进行生产、技术信息、贮运等多种服务功能,要与农户挂钩,做到公司加农户,形成共同体,成为全乡特色产业的中枢。
(三)提高水平,上档次,大力发展特色村经济。专业特色村建设是特色经济建设的核心部分,特色村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特色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是对已形成规模的专业村,要特别强调上规模上水平,要大力组织专业户向专业大户、专业村靠拢。二是已经有一定雏形,有希望建成特色村的要积极扶持,逐步完善,使之尽快建成专业村;三是还没有找到致富路的村,要认真分析研究每个村的区位、资源、人才、传统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帮助群众谋划致富门路。
(四)建立完整配套的服务体系,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围绕高效农业、畜牧水产养殖,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一引进推广为农民提供抗性好、产量高的优良水稻,提供技术、药肥、销售信息等多种服务;二协调相关企业搞好马铃薯订单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三是开展蚕业养殖培训,提高品质。四是立足各村实际,引导村里形成特色。各村吸收种、养能手,有较高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快的农民组成专业合作社,面向农户,服务于农户。
内蒙古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政府
第三篇:乡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为主线,着力实施“生态立乡,农业稳乡、产业兴乡”三大战略,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5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产值1634万元,比“十一五”末增18%;第二产业增加值2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100%;地方财政收入88万元,比“十一五”末增60%;农民人均纯收入2434元,比“十一五”末增74%;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4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22%。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措施
(一)建设特色农业大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全乡上下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力争达到“1223552”的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即到2015年,烤烟面积达到10000亩、竹子0亩、茶叶0亩、核桃30000亩、甘蔗5000亩、木薯5000亩,年出栏生猪2万头,实现耕地多经化、养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格局。在农业发展布局上,以茶叶、烤烟、甘蔗为主体,辅之生猪、核桃、竹子、蔬菜木薯等其它产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乡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乡、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乡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和品改力度,对烤烟、茶叶重点产业进行技术培训。
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对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通过引进、嫁接或联合茶叶知名品牌,建设2至3家年产值过500万元茶叶加工企业,提高茶叶产业附加值。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大力应用沼气,到2015年,沼气普及率达到100%。在全乡开展污染现状调查,防止化肥、农药、废水等造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同时,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使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60%,建设一批生态型村庄。
5、加快农村市场建设。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广大农村建立连锁“农家店”,构筑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和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服务业,活跃城乡市场。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二)建设工业稳乡,着力培育乡域经济支柱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以矿电开发为重点,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探索发展生态工业、无烟工业和服务业。继续抓好水电开发,坚持“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农”的发展思路,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突出发展小水电,明确战略目标,制定发展规划,突出工作重点,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大力打造绿茶品牌,采取“外引内联”的办法,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改制,鼓励现有企业强化管理和技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茶叶生产步入“规模型、效益型、外向型、品牌型”正轨。树立通过抓原料生产、抓工业发展的理念,动员和引导农民为龙头企业生产提供原料,鼓励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茶叶、烤烟、甘蔗、木薯基地,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寻求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引进外商,全面勘察矿产资源,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做好加工
制造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的配套发展,鼓励发展免烧砖厂和碎石厂。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围绕项目抓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工业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住国家通乡、通村公路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并将项目投入资金、扶贫资金、政策奖励及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居民点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发挥村组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造性,确保公路建设正常运行。到2015年,全乡基本实现乡村公路全部水泥路,村组公路50%以上水泥路,形成“网络全乡、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
2、农村水利建设。以农村饮水、田间灌慨、沟河整治为重点,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在人畜饮水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我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以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乡100%的农户安全卫生用水。在田间灌溉上,以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全面修复联合大沟、曼干大沟、丫口大沟水毁工程,完善烟区、茶园水利条件,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堤防整治和抗旱水源工程。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乡村庄体系规划,按**综合集镇、联合、曼干农产品交易中心、中心村、自然村、居民点五种不同规划的乡村网络,逐个进行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再逐步进行改造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乡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开通有线电视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农户上网率达2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乡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分别达到95%和97%;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15年,乡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乡有50%以上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深入开展农民健身运动,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以健身为主的各类农民健身活动,以乡为单位每三年组织一次农民运动会,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使乡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控制传染病,传染病疫情网络100%;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上来,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四篇:达拉乡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达党发【2012】71号 中共迭部县达拉乡委员会
关于上报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的报告
县林改办:
根据省、州、县关于全面推进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及县林改办字[2012]12号《关于上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暨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展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计划的通知》精神,乡党委及政府为实现达拉乡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林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划。现上报县林改办,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0一二年七月五日
主题词:林下经济发展 五年规划 报告 中共迭部县达拉乡委员会 2012年7月5日印发 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为实现达拉乡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县林业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乡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规划。
一、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典型带动、政策推动、服务促动”的方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把林下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林业富民的总体目标,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林下经济基本情况
全乡共辖3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参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12个村民小组,共352户、2088人。全乡总面积7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0%。集体林地总面积51160亩,已落实37166亩。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126556”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农牧村各项政策,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不断探索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夯实苗木、草畜基础,改善生态,初步形成了草畜、苗木、林下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至2011年全乡林下经济发展到197亩,其中,苗木基地181亩,林下蕨麻猪养殖基地10亩,林下土鸡养殖6亩。年总产值达到83.2万元。
二、发展林下经济可行性分析
达拉乡森林面积广,林木资源丰富,为发展林下产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乡党委及政府结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林下产业,为林农提供基础保障,加快林下产业的发展步伐。通过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借助较好的地理条件开展林木育苗,现已形成了一条以苗木产业为主,林下种养殖、草畜产业、农家乐等致富项目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全乡已形成苗木、草畜、旅游为主的又一支柱产业,并成为群众致富的另一渠道。
三、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一)苗木种植
高吉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苗木产业发展。2011年高吉村党支部书记才旺道吉牵头成立苗木公司(才旺道吉苗木公司)。该项目预计总投资400万元,目前已投入自筹资金320万元。培育以云杉、油松等各类苗木为主的常青树种200余万株。据市场行情预计一年中产出150余万株苗木,产值可达350余万元。在未来五年中公司预计建设新苗育繁殖区、移植区、大苗定植区、实验区。其中:新育繁殖区主要进行播种,用作云杉培育移床苗、油松侧柏培育原床苗,计划用地40亩;移植区主要将新育幼苗通过移栽培育3-4年,再移栽到大苗定植区进行培育或直接出圃,计划用地60亩;定植区培育园林绿化和道路绿化用大苗,计划用地40亩。
在未来五年中,该项目预计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苗木生产800亩区域,带动农户150户,并安臵全乡剩余劳动力200余人。每年增加项目区人均收入4800元,直接增加就业人口80人。但是该项目后续发展困难重重,尤其资金缺口尚达80万元。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苗木种植业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181亩;2013年达到200亩;2014年达到230亩;2015年达到260亩;2016年达到300亩。
(二)林下蕨麻猪养殖业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加上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稳中有升的市场价格,林下养殖蕨麻猪产业应运而生,牙拉村林农蕨麻猪养殖基地建成,占地10亩。自2010年开始,每年可繁殖出栏80只商品猪,年可收益3.2万元。
由于行情看涨,效益看好,预计五年中全乡扩展蕨麻猪养殖专业户30户,引进种猪600-800头。最终可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并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起到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林下蕨麻猪养殖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20亩;2013年达到30亩;2014年达到40亩;2015年达到50亩;2016年达到60亩。
(三)林下土鸡养殖
乡党委及政府结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林下养殖,为养殖户提供基础保障,加快了林下养殖产业的发展步伐。自2010年开始,次哇村林农尼木草建立了自己的林下养鸡场,她利用灌木林地放养鸡,既节省饲料、又降低了成本,生产的土鸡品质好、肉蛋品质高。养鸡场总投资5万元,鸡舍及鸡场面积6亩,养殖土鸡600只左右,最大年出栏率95%。一年产值达5万余元,纯利润3万元。成为次哇村林下养殖示范点,积极总结养殖经验,带动其他林农养殖增收。由于行情看涨,效益看好,今年准备扩展养殖规模,带动周边的林农发展养殖。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林下土鸡养殖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10亩;2013年达到15亩;2014年达到20亩;2015年达到30亩;2016年达到50亩。
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群众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看到了希望,政府找到了发展经济的切入点,林业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未来五年全乡要把林下经济产业的规模做大,把绿色经营理念发展到全乡,带动全乡有能力图发展的林农脱贫致富。
二0一二年七月五日
第五篇:双龙镇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落实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实现脱贫致富;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农业强镇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全镇经济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落实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着力实施“生态立镇,农业稳镇、产业兴镇”三大战略,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5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产值1634万元,比“十一五”末增18%;第二产业增加值2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100%;地方财政收入5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40%;农民人均纯收入4890元,比“十一五”末增45%;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4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22%。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措施
(一)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全镇上下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力争达到“5223554”的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即到2015年,烤烟面积达到5000亩、麻竹2000亩、茶叶2000亩、核桃3000亩、蔬菜5000亩、马铃薯5000亩,年出栏生猪40000头,实现耕地多经化、养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格局。在农业发展布局上,以茶叶、烤烟、蔬菜为主体,辅之生猪、核桃、麻竹、马铃薯等其它产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乡、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和品改力度,对烤烟、茶叶重点产业进行技术培训。
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对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通过打造蔬菜知名品牌,建设2至3家年产值过百万元蔬菜大户,提高蔬菜产业附加值。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大力应用沼气,到2015年,沼气普及率达到100%。在全镇开展污染现状调查,防止化肥、农药、废水等造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同时,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0%,建设一批生态型村庄。
5、加快农村市场建设。通过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在广大农村建立连锁“农家店”,构筑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和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服务业,活跃城乡市场。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二)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普通化信息大镇
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推进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融合,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换。建立覆盖全镇的地域宽带、高速接入网,通达企事业单位和村,使用户能享受宽带、高速、大量、多媒体的网络传输服务。广泛应用先进的技术,加速发展综合业务接入能力的光纤用户接入网,重点抓好主干传输网、用户接入网、城镇电话网、无线通信和数据通信网建设。积极发展卫星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和数据广播业务,推动双向传媒业务的发展,重点
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及信息的传送质量,扩大光纤网覆盖范围。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住国家通乡、通村公路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并将项目投入资金、扶贫资金、政策奖励及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居民点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发挥村组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路建设正常运行。到2015年,全镇基本实现镇村公路主干道全部水泥路,社公路50%以上水泥路,形成“网络全镇、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
2、农村水利建设。以农村饮水、田间灌慨、沟河整治为重点,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在人畜饮水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我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以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乡100%的农户安全卫生用水。在田间灌溉上,以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全面修复钱家坝、龙雾坝水毁工程,完善烟区、茶区水利条件,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堤防整治和抗旱水源工程。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镇村庄体系规划,按曹家塘综合集镇、联合农产品交易中心、中心村、自然村、居民点五种不同规划的乡村网络,逐个进行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再逐步进行改造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镇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开通有线电视农户占农户总数85%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农户上网率达3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乡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分别达到95%和97%;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15年,乡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乡有50%以上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深入开展农民健身运动,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以健身为主的各类农民健身活动,以乡为单位每三年组织一次农民运动会,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使乡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控制传染病,传染
病疫情网络100%;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上来,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