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4 05: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一篇: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

三仁畲族乡人民政府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乡加快 “打造更富畲族特色,更显生态本色,更显文化底色的新畲乡”的重要五年。为了三仁畲族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乡立足于畲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努力把全乡建设成为山、水、林相互交融的生态特色乡。积极推进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通过农村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农村经营形态的变革,推动全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目录

一、现实基础...................................................................1

(一)主要经济指标...............................................1

(二)调优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稳步发展............1

(三)加大科技创新,生态林业效益逐渐显现....2

(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3

(五)推进项目建设,有序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3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4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4

(八)政府工作不断提升........................................5

二、发展机遇和困难.......................................................6

(一)机遇和有力条件............................................6

(二)挑战和不利条件............................................7

三、总体思路...................................................................7

四、发展目标...................................................................8

五、主要任务...................................................................8

(一)全力打造畲族文化........................................8

(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9

(三)努力打造乡村旅游集散地..........................12

I

(四)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14

(五)综合推进生态乡镇建设..............................15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18

六、保障措施.................................................................22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2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22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3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23

II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实施县委县政府“加快转型跨越,推动强县富民,全力争创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战略,全乡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我乡“十三五”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经济指标

201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26181万元,相比2011年18000万元,增加8181万元,年均增长9.1%;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7681万元,相比2011年12000万元,增加5681万元,年均增长9.47%;农业总产值达8500万元,相比2011年6000万元,增加2500万元,年均增长8.33 %;财政收入1824万元,相比2011年645万元,增加1179万元,年均增长36.6%。

(二)调优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围绕“调优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产业调优促效益提升,促农民增收。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加大水稻优质品种的推广,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全年生猪饲养量1.4万头,切实保障我县肉制品供应,遂昌新飞养殖公司成为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达7530亩,实现年产值4500万元。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和中药材种植,形成以无公害西瓜、葡萄、草莓、蔬菜、三叶青等为主的新产业。完成100亩旱粮基地建设。发展油菜-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水稻制种-荞麦轮作模式。完成三墩地块美化绿化,种植景观花田150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加大科技创新,生态林业效益逐渐显现 一是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要求,通过与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竹林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竹腔施肥、大径材培育等新技术,切实提高竹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标准化生产意识。二是全面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竹山高效节水喷灌和竹山道路等工程,全面提升了毛竹示范园区的经营水平,实现冬笋、春笋、竹鞭笋一年四季产鲜笋。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提高了园区的示范效应,实现产量、效益同步提高。三是开展助农扶农服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原生态农产品通过农村电子商务推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十二五”期间造林计划实际完成率超100%。五是林权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陆续开办农房抵押、电商创业、青年妇女创业、失地保险等新型惠民贷款;六是强化责任,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十二五”期间未发生森林火灾。

(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坚持“工业强乡”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依托浙江省现代竹子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毛竹加工企业龙头作用,因地制宜做好竹加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二是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企业,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代表的区域特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羽峰食品厂的“羽峰”商标已被认定为浙江省级著名商标,并多次获得中国森林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三是竹制品加工集聚区企业开工生产,集聚区采取集约化生产,减少污染排放,生态环保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安全生产得到有效保障。四是注重招商引资,以“竹业深加工、生态农业、养老度假产业”为选商引资重点方向,成功引进了三墩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好川石斑鱼养殖等项目,高档民宿项目正在洽谈中。

(五)推进项目建设,有序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 三仁乡将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牢固树立“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理念,着重抓好相关政策处理、项目落实推进,依托项目建设促发展。一是上簟、坑口地质灾害点异地安置农房建设全面启动。二是美丽乡村工作建设积极开展,开展坑口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加大危旧房改造和整村搬迁工作力度,小忠村中心村建设完成,完成上高自然村休闲公园的建设。三是实施土地整治开发项目,提高土地

综合效益。切实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人,积极主动参与日夜攻坚,目前土地整治开发各个项目快速推进。四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在坑口村建立了以果蔬种植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区,完成百果园的种植,完善园区观光道、水利等基础设施。五是开展畲族文化保护、挖掘,完成好川村畲族特色古寨建设。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交通、电力、通信、农田水利、城镇建设等公共设施全面加强。一是联网公路建设不断推进,坑口村忠村自然村至好川村际上自然村联网公路、排前阳田岙至大柘、十三都至大觉联网公路等通过验收。二是全乡自来水提升改造工程得到开展,通信、电网设施不断升级。三是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全面推进,对小忠、高碧街、好川等村3个山塘水库的修复工程及溢洪道改造工程已完成,4个浙江省第五批水利重点县山塘水库的修复工程通过验收。四是竹制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城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乡实行医保、养老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完善民政救助保障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序开展,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在消除4600贫困户工作中,精准发力,通过产业和输血相结合,部门和个人结对相结合,全乡

124户243人全部脱贫。二是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乡中心小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有畲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全乡共有业余文化队伍20支,完成6个村文化礼堂建设,举办12场乡村春晚,开展六星文明户评选。四是扎实平稳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2015年我乡计生率达95%、“三查”率完成95%、长效节育率达85%。五是以民兵和预备役工作为基础,着重抓好党管武装工作,严把兵员质量关,完成年度征兵任务和民兵整组点验工作。六是移民、档案、科技、广播电视、电力等与民生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七是强化服务,便民利民。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进一步完善设施和服务流程,做到日常事务不出村,全程服务无死角。

(八)政府工作不断提升

加强干部队伍学习,通过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剖析案例和专题讨论相结合,演讲比赛和乡情应知应会考试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走村入户、户户见干部,改善为民服务形象,围绕“六个一”的工作目标,下基层访民情,把脉问诊集体经济的发展,体现良好的为民服务意识;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干制,每周召开班子会,研究部署分析项目推进情况,设立动态公示栏,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促进项目顺利推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全乡项目建设凝聚“精气神”;加强乡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意识;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的议事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增进相互信任,加强领导班子团结,凝聚工作合力;扎实开展“网格化管理、零距离服务”工作,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正常化运行。

二、发展机遇和困难

“十三五”时期是我乡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机遇和有力条件

一是国家、省、市、县政策扶持机遇;二是浙江省特色小镇“汤显祖戏曲小镇”的“关雎小镇”发展机遇;三是创建坑口3A旅游区的发展机遇;四是生态红利释放给三仁畲族乡带来的绿色发展机遇,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互联网+等新动力持续发力,我乡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将迎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乡具有主导产业和生态环境等有力条件,全乡毛竹、水稻、茶叶、草莓、葡萄、西瓜、三叶青等种植、规模养殖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十三五”期间,我乡将继续实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小城镇整治等内容,用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发展;同时我乡具有较强能力的村“两委”班子和勤劳朴实的群众支持,三仁畲族乡在“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取得显著成绩。

(二)挑战和不利条件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总量不足。体现在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困难上,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乡财政收支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且发展不平衡。

二是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相对落后。集镇功能和城郊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畲族文化未得到良好发挥和传承,集镇和村落畲族文化特色不明显。

三是项目引进难度大。我乡受资金、技术、人才和交通等条件的制约,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困难重重,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引擎,城乡化发展步伐较慢,项目引进难度较大。

四是基层组织战斗力有待提高。目前全乡基层党组织建设虽然都在稳步提升,但是党员干部的大气进取意识薄弱,干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干部的工作激情、责任、担当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立足当前,以党建引领,彰显民族特色,加快三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力争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后劲更加有力,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5%;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各项约束性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五、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以“生态立乡、绿色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党建为统领,“打造更富畲族特色,更显生态本色,更显文化底色的新畲乡”。

(一)全力打造畲族文化

(1)弘扬“畲族文化”,传承畲族文化之精华

在三仁小学设立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试点,以“打造民族

传统体育特色品牌,创建畲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为最终目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中小学畲族教师、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作用,扶持和帮助民族乡村开办畲语、畲歌培训班和织布、织字带等传统工艺传习所,使畲族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每年举办重阳畲族歌会,来自各地的畲族歌手欢聚一堂、以歌会友,通过畲族体育和畲歌对唱等形式弘扬畲族文化。

(2)打造“美丽三仁、魅力畲乡”

三仁畲族乡作为离县城最近的乡镇,同时是通往“千佛山”、“南尖岩”等景点的必经之路,将畲族元素融入美丽风景线建设,打造“美丽三仁、魅力畲乡”。依托畲族特色文化,开发民俗生态旅游,促进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与发展。开展畲族民俗表演和竹、木、草编与织布、织字带的学习体验,以及进行服装、发式、饮食、礼仪的展示等。把土地开发、公益林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与开发畲族民俗生态旅游相结合,推进畲族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依托我乡良好的自然资源,明晰产业定位,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之路,构建符合我乡发展的产业体系,全方位推进竹产业健康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特色种养殖产业的全面发展。

(1)全方位推进毛竹产业发展

图1 三仁竹林风貌

继续实施兴林富民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毛竹种植面积。实施“一竹三笋”示范基地建设,定期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毛竹种植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毛竹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抓好竹山道路硬化、竹山高效节水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有效解决农民毛竹采伐运输难、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按照区域化发展需求、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发展竹型材、竹制品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淘汰低端、低附加值产品。注重规模以上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发展,“十三五”积极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引进精加工企业,大力推动了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竹制品加工集聚区作用,对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发挥集聚效应。

(2)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1、茶叶

进一步巩固茶叶产业,提高茶叶种植面积。提升茶树良

种化普及和新品选育,健全配套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品种结构调整,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

2、蔬菜种植

利用临近县城的优势条件,大力推进蔬菜种植,努力打造成为县城蔬菜供应基地。结合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综合体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村企合作建蔬菜采摘体验园,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3、水果等特色种植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农民产业调优、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草莓、葡萄、火龙果等水果种植业。同时通过农户种植西瓜、四季豆、茶园套种香榧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4、中草药种植

开展精准扶贫,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通过“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模式,开展苗木合作种植、建设中草药种植精准扶贫园项目,形成健康产业新业态,提高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十三五”期间将建设多个扶贫园区。

(3)全面发展特色产业

培育绿色工业,实施工业强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调整招商主攻方向,以科技型、环保型项目为主。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原生态农产品和休闲食品加工产业。

以三墩文化村为平台,做大做强黑陶、炭陶、青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传承历史文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以传统民间艺术激活文化产业,使其成为三仁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利用三仁竹制品加工集聚区的加工生产废料、废弃物等,建设一家生物质颗粒生产加工企业。扩展竹木加工发展空间,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努力打造乡村旅游集散地

发挥三仁畲族乡区位、人文、自然环境、主导产业等优势,深入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努力打造成为遂昌县乡村旅游集散地。

(1)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发展县域范围一日游 依托我县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依托特色文化,因地制宜,突出精品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逐步形成休闲型、民俗型、科普型、森林旅游型等不同形态的特色“一日游”,重点打造坑口、好川等一批风格独特的乡村旅游区,做好旅游区创A工作。

图2 坑口风景

(2)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做好乡村旅游点位与主要交通干道、景区的连接,完善旅游标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加强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抓好水电气、厨房、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提升,完善旅游咨询、预订销售、投诉受理等公共服务设施。

(3)完善“关雎小镇”配套设施服务

把握汤显祖戏曲小镇建设机遇,通过政策创新、资金扶持,主动承接小镇的辐射功能,引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完善“关雎小镇”配套设施服务。做好征地、拆迁及安置后续工作,保障“关雎小镇”建设顺利进行。

(四)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便捷三仁”。

(1)交通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G528公路、内庄至高碧街道路改建工程,做好相关政策处理工作。完善乡村道路网建设,“十三五”期间确保各个通村公路的安全通畅,构建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全面提高全乡道路通达能力。同时,加强对村内现有硬化路面的管护。

(2)水利设施建设

以农村饮用水、田间灌慨、河流整治为重点,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节水灌溉农业为目标,全面修复已损毁的灌溉工程,完善农业区的水利灌溉条件,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堤防整治和抗旱水源工程。实施投资达3000万元遂昌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投资1029万元高碧街忠溪灌区项目和投资710万元高碧街忠溪河道整治清淤工程。

(3)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

“十三五”期间,完善我乡8个行政村通讯信号网络建设,重点旅游区域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网络质量,彻底解决无信号、信号差问题。

(五)综合推进生态乡镇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人文、观光、宜居”三仁,打造“县城美丽后花园”的定位,立足“绿色崛起”的发展愿景,秉承文旅结合的新型乡镇特色理念,推进地质灾害点移民安置、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体现现代城镇、绿色生态和畲族文化特色和谐交融新型集镇。

(1)集镇建设

按照“县城美丽后花园”的目标要求,高起点规划、强力度推进、市场化运作、高标准建设,完成集镇规划,定位集镇性质和功能。以关雎爱情小镇建设为契机,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建成以三墩汤显祖戏曲小镇为龙头,辐射全乡的小城镇格局。在集镇区建筑外立面融入畲族元素,建设生态停车位,加大危旧房屋改造力度,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建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加快“三际线”亮化工程建设,完成新一轮电网改造,建设完善集镇区服务部门的站舍改造,提升集镇公共服务水平。

(2)做好地质灾害安置工作

按照改善生活现状,促进农民创收相结合,帮扶与自力

更生结合,统一政策,尊重意愿,移民受益的原则,整合精准扶贫、地质灾害点移民安置、危房改造等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上簟、墩上、木岱三处134户、339人地质灾害点移民安置,继续做好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解除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3)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紧密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善乡风民俗,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维护生态平衡,打造生态宜居村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一是抓生态,美家园,提品质。继续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升三仁生态品质。二是做好好川文化保护工作,通过科学规划解决好文化遗址保护与群众利益的矛盾,加强与部门的协调,争取博物馆项目的早日落地。三是提升全乡基础设施水平。完成全乡自来水提升改造,实施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四是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全民动员和参与,全面消灭劣V类水体,有效改善水环境。五是加强重点村生猪散养工作,鼓励集中规模化养殖,新建净化排污设施、循环利用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六是抓载体,强素质,倡新风。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农村文

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六星文明户的评选工作,不断拓展乡村文明促进会的功能。全面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着力优化农村人文环境,促进乡风文明。

图3 三仁畲族乡乡村风貌

(4)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小城镇建设,注重提高城乡产业支撑功能,全面提升城乡的要素吸附力、资源转化力和内生增长力,不断提高城乡品位,切实改善城乡环境。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消除D级危房;推动集镇和中心村建设,使其成为宜居宜业的农村新型社区。

(5)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制定《三仁畲族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及《三仁畲族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整治范围包括:高碧商业街、忠溪滨水景观带;三际线东入口节点、滨河游园节点、庙下休闲广场节点、乡政府节点、畲族文化展示馆节点等。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等专项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集镇“脏、乱、差”等问题。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推进以社会事业为核心的民生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新农合医保、困难救助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合作医疗保障全覆盖;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期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力争全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上升。

(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机会均等、公平公开原则,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努

力改善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办学条件;建立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优化小学、教学点布局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办学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至“十三五”期末,保障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九”率10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稳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建设

初步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构建便利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基层医疗网点;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争取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定期开展健康医疗咨询活动,开展妇女病防治、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居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强化医疗行业规范,确保辖区内无医疗事故,杜绝医患纠纷。

(4)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各项工作。党委和政府要发挥计生协组织作用,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落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稳定低生育水平在5‰,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控制在110:100以下;严厉打击“两非”和违法生育行为,全面落实“两孩”政策,确保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三查”率完成95%以上;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5)建设完善群众性文体设施

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文体设施齐全、文体事业兴旺发展、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发展新格局。推进村文化礼堂、活动室建设,实现村村有文化礼堂,定期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6)统筹群团组织发展

关心青少年,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就诊康复条件,促进残疾人就业,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残疾人”良好氛围;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应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养,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7)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以政府管理为

主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调控为主向政府调控与社会协同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规范为主向政府规范与社会约束相结合转变。以群众情绪疏导、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代言机制,强化信访主渠道作用,健全信访部门诉求反应联动机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全面完成网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乡的“网格化”服务体系,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人员、经费落实到位,加强村网格员培训管理,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8)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推进规范执法,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权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普法宣传,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推动社会生活在法制范围下有序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营造公开、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乡村天网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组四级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显着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9)着力推进“和谐三仁”建设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

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全乡整体文明程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执政水平和驾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严格、公正和文明的执法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搞好政务公开,增强政务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问题;加强和完善政

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防范制度,从思想上、制度上、机制上增强拒腐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狠刹各类不正之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和政策法律教育等,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的政策法制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扎实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表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创精神文明先进乡镇。组织调动共青团、妇联、文化站、工会等组织,深入基层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依法治乡”,建设法治三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强化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坚决扫除“黄、赌、毒”等丑恶

现象,坚决取缔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活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法制,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行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依法从政,从严治政,实行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稳定土地承包政策,调动农民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引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村水利、生态环境、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市场经济理论谋划农村发展,绿色发展谋划农业发展,以人为本理念谋划农民增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农村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遂昌县三仁畲族乡:传承民俗文化 创特色农家乐专题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传承民俗文化 创特色农家乐近年来,遂昌县本着“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力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来抓,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形成了“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促和”的新局面,既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三仁畲族乡距县城西6公里,地处城乡结合部,乡党委政府以主动融入县域旅游大背景大格局的理念,找准了“文旅兼融促发展,科学发展富畲乡,全力建设县城后花园”的发展定位,着力培育特色、打造经营品牌,顺应市场,彰显特色,铸造三仁“农家乐”金名片,让富民增收的朝阳产业焕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

农家乐,顾名思义就是到农家去乐一乐。但是,现在的农家乐,只重吃喝,形式单一,氛围呆滞,除了不土不洋的吃乐之外,其他应有的乡间安逸之乐、朴素乡礼之乐、农家庭院之乐很难寻觅,反而成了人流混乱之地,既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没有文化氛围;既缺“农”的气息,也无“家”的感觉,更淡不上“乐”的品位。“农家乐”红火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尴尬。缺少文化内涵成为目前该县“农家乐”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农家乐”问题的实质是文化内涵的贫瘠,如何对“农家乐”进行全面系统的文化定位和文化包装,提升乐的品位已迫在眉睫。

一、做好“农”字文章,创建生态环保式“农家乐”

农家乐是以农村特色、农民参与、农民受益为宗旨,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村居民舍、民俗风情、农业特色产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及农民生活等资源为内容,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游田园景、享农家乐、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活动。

“农家乐”应选择以农业种养为依托的农业文化旅游项目,精心打造田园式景观,充分结合常见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优质观赏花卉繁育基地、特种经济动植物繁育基地,辅以部分农业品精深加工,从农业的生产、加工、研发、文化等多方面构成“农家乐”旅游项目的框架。

三仁畲族乡的好川村位于遂昌县城西12公里,是“好川文化”的发源地,属于良渚文化晚期,约距今4200--3700年,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文化因素多元特点明显。又是国家摄影创作基地——南尖岩、红色古镇——王村口、遂昌小九寨——飞石岭、国家森林公园——湖山景区、汤沐园温泉——大柘、环绕世界第一高瀑——神龙谷等必经之地,这一人文景观优势为“好川人家农家乐”和“好川风光农家乐”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三仁发展“庄园式农家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川人家农家乐”已经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种植了葡萄,游客在饭前或饭饱茶余之际,到葡萄园自行采摘晶莹剔透的葡萄,游田园美景,吸收新鲜空气,体验乡野生活。如何创新使三仁的“农家乐”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该乡的14行政村大多处于景区的公

路沿线,既有丰富的笋竹资源,又有良好的低丘农田,在公路沿线发展循环景观农业,体现“农家乐”的“农”味适时适地。毛竹是三仁的主导产业,以四季常青为背景,春季可供游客挖春笋,富有开春之意,提醒人们勤劳耕作;冬季供游客挖冬笋,让游客觉得自己亲自掏来的“小忠龙藏贡笋”,肉嫩可口味鲜无比;夏秋之季,鞭笋简直就象参中之王,美不胜收。在冬春季,种植油菜,体现春的美丽,金的海洋,预示畲乡人民热情好客,迎接游客的到来。春夏季,种植该乡的主导产业—杂交稻制种,绿色代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创业创新。秋冬季的荞麦,由绿变白,冰晶玉洁的荞麦花,代表畲乡人民的纯洁、纯朴。也可在“农家乐”附近养殖一些性情温和的动物供游客喜戏或喂养。如钩鱼、喂鸽、喂土鸡、牛拉车、羊拉童车、挖笋、摘花、喂养动物、赶花(制种开花后,人工抚之以稻花雌雄交配),体验农村生活,增添农耕气息,让田间地头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做好“家”字文章,创建优质服务式“农家乐”

“农家乐”必须体现家的感觉。具体地说就是做好优质服务,让游客有一种似家温馨又不在家的新鲜感。“农家乐”村点要规划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环境生态化,卫生洁净化,里弄整齐有序,村民文明化,服务优质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三仁畲族乡正在开展“微笑新三仁,洁净后花园”的村庄整治、河道整治、旧村改造、民族新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种树养山、放鱼归溪、放鸟归林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目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村民的文明礼仪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让村民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把游客当成亲人的亲情教育,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为游客营造“家”的感觉。在思想上,把游客视为上帝,为游客着想;在语言上,待人文明礼貌,不能粗言乱语伤害游客;在服装上,工作人员应穿戴少数民族服饰;在服务上,每一个细节都要象关心、侍候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已的父母亲一样对待游客,保护游客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确保游客不受委屈;同时促膝交谈,拉近距离,让游客从内心深处享受“仙县遂昌”这种第二个“家”的感觉。开发“农家乐”药膳,如黄芪、丹参、麦冬、白术、山药、枸杞、大枣、茯苓、蛤蚧等,根据客人的体质和个性不同进行配方,熬制后再加入备好的菜里烧制,让游客品尝畲族农家菜、畲族特色小吃,畲族米酒,以增加畲菜的品种和营养,让人吃后余味无穷,垂涎欲滴。特别是对女人美容养颜,对男人强筋健骨,吸引回头客带动更多的旅游团队来遂昌来三仁。

三、做好“乐”字文章,创建文化参与式“农家乐”

“农家乐”在“农”与“家”结合的同时,应提供有别于城市生活的“乐”。就是要以文化为卖点,以景观为亮点,文旅交融,将文化气息融入“农家乐”,让文化穿透“农家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打造精品旅游基地。这就必须对“农家乐”进行全面系统的文化定位和文化包装,实现“农”+“家”+“乐”的结完美结合。让“农家乐”既具文化的典雅性、古朴性,又具有生活趣味性,民众性,更能充分展现民俗文化。在三仁畲族乡,好川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浙西南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也为当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好川墓地的规模看,古时的好川人类的生活区将是一座规模宠大的“村寨”,好川人类生活的环境、好川人类生活的民俗风情、好川人类住宅的建筑风格等等未知领域,都有待于对好川文化遗址——三仁畲族乡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并将好川文化融入“农家乐”。何以不充分利用好川文化、畲族文化、陶瓷文化、笋竹

文化资源,并进行保护与开发。应尽快出台“农家乐”文化品位总体策划及包装方案,全面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特色。

一是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做好好川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一)好川文化与根艺文化相结合。抓住遂昌县要在好川建“好川文博物馆”的契机,三仁畲族乡要借势而上,按照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方案进行立项,并将宋樟才多年来自办的根雕作坊,按照好川文化遗址考古研究的古村落风格、院落风格、接待礼仪、娱乐方式、生活风格等悠久的本土文化、民俗民情,的好川根艺,建一座根雕艺术博物馆。与此同时,可以扩大竹雕、制作可供“农家乐”盛菜的竹木类器皿,展示具有畲族风味的雕刻。(二)好川文化与陶艺文化相结合。抓住三墩青瓷、文昌黑陶的陶艺,把当地的自然、人文、民俗风情资源,将多种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按照好川文化遗址考古研究的人物、花鸟、风土人情融入陶艺精品之中,布置“农家乐”及日常用具,使古典的好川文化融入到“农家乐”,展示畲族陶艺文化。二是加大宣传,强化训练,做好做强畲娃山歌会。三仁畲族乡是遂昌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以前,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唱山歌,历来山歌都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转变,平时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即兴编唱山歌,老歌手的歌舞技艺后续乏人。为传承、保护畲族民歌这一艺术瑰宝,2006年,乡党委牵头成立了畲娃山歌会,以教学畲歌的形式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山歌会把传承艺术和德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分别获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为进一步做强做大畲娃山歌会,该乡党委和学校将以“春泥计划”为突破口,以乡中心小学和村活动阵地为主战场,以畲民老歌手老艺人为依托,由中心学校畲族老师具体负责教畲语,充分利用兴趣活动小组课,节假日等时间,邀请畲歌手教唱畲歌、音乐老师创新动作,从娃娃开始传承畲族文化。让前来的游客都能分享“农家乐”畲娃畲姑的《敬茶歌》、《敬洒歌》、《劝农歌》等畲族山歌。三是集中培训,分散训练,弘扬畲族婚嫁表演。畲乡的婚嫁表演是一个参与性极强的节目,除了畲乡姑娘是当地人外,其余的角色全部可由游客充当。游客可高高地来当新郎或当新娘。男游客可穿上新郎官的红马夹,女游客可穿上新娘的红嫁衣,新郎新娘就可以眉飞色舞,笑逐颜开。待“迎亲”的锣鼓敲响、唢呐号吹响,鞭炮齐鸣时,两位赤郎(就是现代的伴郎伴娘)挑着酒担、箩筐出发。新郎必须过“山刺拦路、借锅、抢鸡笼杀鸡、对山歌、口吹抹柴灰的竹火筒”五道关口,方可与自己心爱的人拜堂成亲,进入洞房。在整场婚礼中,让游客亲身感受“农家乐”畲族婚嫁表演的乐趣。

四是精心策划,挖掘特色,举办节庆活动。举办节庆活动是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创特色“农家乐”的有效方式,是宣传遂昌的有效手段,是全面提升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游客除了住特色农家庭园,品尝特色农家菜,还可以欣赏特色文化活动。三仁乡可以利用具有浓厚个性特征的好川文化、笋竹文化、根艺文化、陶艺文化,举办畲族风情节。如油菜花节,插秧节,畲族体育竟技节,畲族健身节,畲族婚嫁表演,畲族重阳歌会,畲族民乐大擂台,笋竹宴,选笋王活动,畲族茶艺表演,“农家乐”烹饪比武暨摄影大赛,乡村美食节,农产品产销节,工艺品展销节等。通过举办节庆活动,让游客对畲族的风情爱不释手,让文化成为遂昌三仁“农家乐”的独特魅力,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第三篇:大柳乡“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大柳乡“十二五”(2011-20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估价

过去五年是我乡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较快、乡村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统领工作全局,紧扣“维护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大力实施“农业强乡、生态立乡、项目兴乡、旅游活乡、和谐建乡”五大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中心,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抢抓历史机遇,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努力化解不利因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经济稳步健康发展。2010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可达到1.202亿元,比“十五”末(2005年)增长75.3%,年均递增8.3%;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到6500万元,比“十五”末增长400%,年均递增35.4%;劳务经济预计达到 3750万元,比“十五”末增长55 %,年均递增9.4 %。结构调整富有成效。

四大产业有序推进。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乡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一是通过试点种植、示范推广发展烟叶产业,2010年种植烟叶1200亩,在严重受灾的情况下仍实现总产值120万元,烟农收入普遍提高。二是稳步发展蔬菜、黑猪农特产业,2010年全乡种植蔬菜面积比2005年增长250%,黑猪养殖规模达6235头。三是巩固完善了玉米糁、小窖酒的加工生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民收入逐年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200元,比“十五”末增长51.7%,年均递增10.34%;消费水平得到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80万元,年均递增25.8%。

和谐创建有声有色。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教学环境明显改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强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0%。文旅产业快速发展,虎啸滩景区旅游人次年均递增22.3%,景区提档升级已完成3A申报;九龙瀑景区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卫生、广播电视、通信(讯)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87%,全乡12个村97%的农户通电话,村村建

有卫生医疗室,新农合参合率达93%,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解决。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教育“两免一补”、退耕还林、粮食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全部足额发放到位,发放率100%。社会基本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农村低保面逐年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特困群众、孤残儿童、五保对象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迈上新台阶,全面开展“平安乡”创建活动,强化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的监管,认真排查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妥善调处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有效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信访维稳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责任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平安乡镇”。

总的来说,“十一五”时期,我们立足乡情,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克难勇进,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使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高、发展后劲强的良好势头。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一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够高,发展速度与周边同类兄弟乡镇相比还相对滞后;二是农业基础较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开发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五是招商引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引资领域面不宽;六是品牌战略效应不明显,尽管大柳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但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七是投入不足,缺乏骨干支撑项目;八是少数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不高,缺乏远见性,创新工作的能力和应对复杂社会变化的能力较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九是农村集体经济依旧困难;十是现代科技文化覆盖面窄。

第二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

未来五年,大柳不仅具备了快速发展、全面突破的条件,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期和提速期,是我乡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包容性增长,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

1、“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我乡有十堰进军大西北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有利于接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改善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2、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的推进,我乡作为革命老区乡镇,更有理由接受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利于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继项目建设的加快实施,东风公司新工业园进驻落户十堰,大柳作为鄂陕唇齿相依的边贸口子乡,在生态建设、交通建设、产业发展 2

等重要方面将享有新的投资增长点。

4、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投入的加大,将有利用加快大柳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既而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5、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系列政策出台、市委、市政府“一统三分”战略的实施,郧县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与十堰市区开展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对接,大柳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利于接受市县对接的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乡域经济加快发展。

6、郧县“一区两带”农业综合开发的纵深推进,大柳作为省道沿线、鄂陕交界边贸口子乡和烟叶产业专业乡、黑猪产业项目乡、旅游资源沉积丰厚乡,受带动辐射的作用明显,全乡经济社会将得到大幅发展。

7、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乡“一线两点三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框架已现雏形,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增强,全乡上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规划投入项目建设,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第二节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近年来,我乡周边乡镇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局面,特别是城郊其它乡镇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形成竞相赶超的激烈竞争态势,增加了发展的危机和压力。

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产业比例有待优化。进一步加快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乡由资源主导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原料生产向深加工转变,由初级产品向市场化商品转变的路子还长。

3、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农民收入渠道窄、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

4、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制约发展的矛盾凸显,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村级债务化解、土地山林的边界纠纷、权属纠纷和生产生活稳定等方面都会产生新的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5、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品牌战略效应不明显,尽管大柳的农特产品在鄂西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一心两线”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培植产业为重点,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县“一区两带”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坚持以提高全民素质,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为目标,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节 预期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2.4177亿元,年均递增15%;工业总产值达到1.0468亿元,年均递增10%;财政收入预计166.47万元,年均递增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2625亿元,年均递增15%;招商引资累计达到2.4178亿元,年均递增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26亿元,年均递增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4元,年均递增10%;劳务经济实现 7543万元,年均递增15%。

2、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优化,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继续保持心齐劲足、稳定有序、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将大柳建设成为旅游之乡、特色产业专业乡、鄂陕生态经济强乡。

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以“一区两带”为纲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1、大力推进以烟叶、高山反季节蔬菜、黑猪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县“一区两带”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结合大柳乡情,制定了“一线两点三区”(即以郧庙路、南三路沿线为轴心,努力打造郧阳虎啸滩、九龙瀑两个风景点,着力建设好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包装区)农业综合开发战略。一是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和木瓜板块经济,确定十字沟、杨家、白泉、杠子沟、双坪、松树湾等6个村为高山反节蔬菜生产区;确定以杨家、十字沟、白泉、杠子沟、左溪寺、大柳树等6个村为主的木瓜园区。二是以郧阳黑猪发展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在壮大养殖规模、培育特色养殖上使劲,主要以十字沟、大柳树、杠子沟、双坪、余粮、松树湾等6个村为黑猪养殖区,力争黑猪养殖规模突破10000头目标。三是举全乡之力,培育以左溪寺省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为核心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早日实现产量突破万担的目标。四是加快 4

推进以玉米糁、小窖酒、干野菜为主导品种的特色产业加工业,通过整合资源、统一品牌、统一注册、统一包装,形成农特产品深加工链条,着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价值。

2、大力推进以虎啸滩、九龙瀑、马脸河三个景点为主的文旅产业开发建设。全力推进支持虎啸滩、九龙瀑、马脸河景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加快马脸河景区开发建设进程,努力促使虎啸滩、九龙瀑景区晋档升级,不断优化三景区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加大相关配套设施投入,积极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深化旅游文化内涵,鼓励农家乐等餐饮休闲娱乐业的兴起与发展,通过培育,努力打造郧县“大川”,从而拉动乡域经济发展。

3、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施“一建三改”和村庄脏、乱、差治理工程。加快乡村道路、宣传医疗设施、人畜安全饮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开发、文化活动中心、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户房型、院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力争到2015年基本消除贫困人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4、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中介组织建设。依托产业基地,实行龙头带基地、基地促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优势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规范运作运营上使劲,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以打造边贸口子乡镇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快道路交通建设。抢抓郧庙路升级大修机遇,争取将这条省道打造为景观路;以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为目标,按照“网络全乡、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全乡道路交通建设,坚持建养并重,逐步完成村组断头路、村级循环路和独立桥梁建设工程,实现50%通户路的建设目标。

2、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与产业建设相配套、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匹配的要求,突出河道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土地整理、耕地灌排、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中心集镇、杨家、白泉、华家河、松树湾等村的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排灌沟渠建设。

3、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农村通信(讯)、电视网络覆盖建设,加快实施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基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及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高速信息带来的实惠。到2015年,力争实现100%的农户通电话、通电视的目标。

第三节 以整合资源创优服务为重点,加大招商力度扩大引资层面

1、创优招商环境,完善服务体制。整合资源,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科学出台、捆绑使用各种招商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筑巢引凤。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对推进项目建设,制定组织实施、检查报批、跟踪联络、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措施,营造良好的亲商、爱商、护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2、加强银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好,但目前暂时缺少资金的项目,政府出面协调,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鼓励银行加大对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加快银企合作步伐,为项目建设及时输送血液增添后劲,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第四节 以生态乡镇建设为重点,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注重乡村面貌的综合整治。强化规划编制,将水、电、路立体规划;土地、人口资源综合利用,街道、住宅区合理布局,道路绿化、景区景点通盘考虑,体现农村建设新风貌。合理实施环卫配套工程,在集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增设垃圾收集箱;实施绿化工程,培育绿色景点,对集镇绿化进行巩固完善,打造十字沟景区的观赏药材长廊,兰家坪至林业站的柳林长廊,综合实施乡村环境治理,加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通村路的配套设施建设、养护和绿化的考核力度,抓好河道整治,开展清“四乱”整治活动,加大房屋穿衣戴帽、涂白和危房改造、靓化工程的投入力度。

第五节 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力争农业先进技术进村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积达100%,农产品包装、加工、综合利用的产品附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速推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积极鼓励在外创业有成的乡土拔尖人才和优秀大学生回乡创业,逐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各个行业的贡献率,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生物农药和肥料,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加大教育优先发展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加校危房改造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能上学、上得起学、不辍学。“十二五”期间,确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达到100%,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5%。办好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和家长学校,举办多种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

3、积极推进文体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大力挖掘整理、推介乡风民俗民间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抵制不良 6

文化,开展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和廉政文化活动,组建农民演义队,把群众文化送到千家万户。“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乡综合文化站配套设施,高标准配套建设村级文化阵地设施,每个村配套室外文体广场、文化活动站,加强对村农家书屋的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对体育健康事业的宣传,创办健身宣传栏、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创建体育建设示范点,促进全乡体育事业,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体育健身服务。

4、积极推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形成功能协调,利用率适度,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实现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扩大新农合参保面,保证群众有病可医。到2015年实现新农合参合率100%,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2名中级以上积称的医务人员。

5、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

第六节 以全面加快发展为动力,加快乡改镇申报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克难发展,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全面推进,但作为建制乡、革命老区——大柳乡,未能享受和建制镇同等的政策扶持,在重大项目资金争取、基础设施投入、支柱产业发展等存在诸多困难。“十二五”时期,通过积极争取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加大乡改镇申报力度,内强基础、外树形象,力争在前两年实现乡改镇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争取支撑平台,全面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章 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强化思想保障。进一步改进乡、村两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健全领导体制,完善联系点责任制,打造一支思想上坚信、行动上坚定、意志上坚强的领导团队。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加快大柳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强化环境保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大柳交通、居住、信息、资源等硬环境的不断优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群众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为招商引资及全民创业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大力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塑造科学、文明、诚信、守法的农村新风尚,营造诚信和谐、奋发图强的社会氛围。

3、强化服务保障。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年建设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制订严格和完善的民主工作制、项目责任制、联系分管负责制、领导接访和干部进村入户做 7

工作等制度,加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谐平安联创等建设,促进项目建设、为民服务等工作“常态化”;认真落实税费诫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障、惠农政策等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剩余劳动力、大学生、退伍军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进一步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严格兑现服务承诺和奖励措施,落实各项投资政策,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4、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加大对行政村村部的建设与完善投入;二是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全面推行“党员首议制”和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开展“亮身份、明职责、树形象”活动,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制度;三是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能力化、知识化和年轻化;四是深化“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五是严格质量,坚持标准,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努力实现5年新发展党员100名的目标;六是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十个全覆盖”基层工程,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党员干部队伍。

第四篇: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序言

第一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二章机遇挑战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第四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五章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第六章加快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

第七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八章构建产业新体系

第九章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十章建设智慧江苏

第十一章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四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十二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十三章强化农业发展支撑保障

第五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四章构建集约高效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第十五章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第十六章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篇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十七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十八章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第十九章加快走出去步伐

第二十章提升对外开放载体功能

第七篇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第二十一章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十二章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第二十三章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体系现代化

第二十四章强化人口工作

第二十五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十六章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第八篇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第二十七章加强生态空间源头管控

第二十八章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第二十九章切实提升环境质量

第三十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九篇建设文化强省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一章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

第三十二章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第十篇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十四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十一篇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第三十六章深化法治江苏建设

第三十七章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三十八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第十二篇强化规划实施谱写好中国梦江苏新篇章

第三十九章完善规划体系

第四十章创新实施机制

第四十一章履行政府职责

第四十二章凝聚社会力量

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推进“八项工程”,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两个率先”取得新的重大成果,“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实现良好开局,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超过7万亿元,年均增长9.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人均GDP超过8.8万元,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跨四个千亿元台阶,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14.5%。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7%提升至2.55%,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8%,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6.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1%,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80%以上。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5%。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2%,服务业投资占比达到49.6%,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9.7%。信息化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实现重大突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南京江北新区成功获批,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加快推进,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和六大行动顺利完成,经济总量突破1.25万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效明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面推开,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深入实施,城镇化率达到66.5%,提高6.2个百分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综合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基本架构推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省级层面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8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财税、价格、投融资、地方金融、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全方位开放布局全面展开,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开发园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3.8%,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一倍,2015年对外投资突破100亿美元。

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蓝天、清水、绿地工程加快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基本建立,太湖水质逐年改善,长江、淮河流域治污规划实施成效居全国前列。城乡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完成自然村环境整治任务。绿色江苏建设加快推进,林木覆盖率达到22.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分别增长66.8%、79.3%,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2.29:1。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和实事工程扎实推进,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81.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完成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0元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社会信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

与此同时,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风险隐患有所凸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改革攻坚任务艰巨,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第二章机遇挑战

“十三五”时期,江苏和全国一样,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开放程度较高的江苏经济影响更为直接,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

从国内来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既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

从我省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的稳定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为我省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准确把握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不断增创江苏竞争新优势,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八项工程”为主抓手,全面实施“七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十三五”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结合江苏实际,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总领。把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江苏发展的总要求总命题总纲领,贯穿于“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推动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前列,把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突出更加扎实、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着力拉长和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要求,努力当好“四个全面”的率先践行者。

——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发展理念深刻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使创新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开放发展,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总布局,在扩大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共享发展,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切实做到“十个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经济大局,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节战略导向

根据五大发展理念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任务新要求,在保持发展战略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发展战略,深化拓展战略内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突出产业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更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依托江苏科教、人才优势,进一步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教育根本基础、人才第一资源的地位,着力建设人力资源与人才强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结合江苏不同区域实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和水平。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区域互补、南北联动、跨江融合、陆海统筹,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坚定不移推进企业、城市和人才国际化,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宜居新江苏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导向,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完成扶贫脱贫攻坚任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左右(2015年价,下同),年均增长7.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40%左右。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达1400万人。

——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显著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服务业贡献份额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全面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化战略格局和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新的区域和次区域增长极加快形成,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在国家级新区中脱颖而出。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苏中和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形成,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力争实现倍增,保持开放型经济领先优势。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在“七个更”上取得更大进展,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创业致富蔚然成风,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实现省域教育总体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和“健康江苏”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建成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人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更加健全,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逐步实施建设用地减量化,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下降27%。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绿色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境意识显著增强。

——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90%以上。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法治江苏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第四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努力建设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凸显、区域创新功能完善、创新创业繁荣活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专栏1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骤

第一步,经过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第二步,经过10年左右奋斗,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2025制造业目标,部分创新指标跨入创新型国家先进行列;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重点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本地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试点,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为重点打造一批全球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新模式创造为方向,推动跨行业合作和股权兼并,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计划,鼓励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集成化研发服务集团,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工程,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小微企业“创新之家”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广创新券、信息化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支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到2020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万家。

第二节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持续推进前瞻性、系统性、应用性基础研发。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江苏,打造若干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集成,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打造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原始创新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启动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完善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机制。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验田作用,鼓励通过民办公助、公司联营、会员制、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探索建立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加快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支持高校院所进入高新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研发、企业孵化等活动。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探索“互联网+产学研”新模式,支持南京通信与网络、苏州纳米技术、泰州生物医药等国家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和一批省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

专栏2 “十三五”时期重点建设的重大科研设施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南京土壤科学和技术国家实验室、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集中支持事关全省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支持纳米材料、大数据、未来网络、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石墨烯、智能机器人、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等领域超前部署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着力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创新成果。

第三节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

加快重点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点领域设立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引导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高水平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重要作用。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推进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科技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等跨地区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技术转化、科技咨询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高标准提升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水平,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和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支持创建创业大学、创客学院。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广场等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在高新区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特色基地,开展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推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建立虚拟实验室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资源开放共享。

专栏3 “十三五”重点技术创新平台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膜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镇江海洋工程装备应用技术研究院、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江苏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扬州数控机床产业研究院、泰州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淮安盐化工循环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中天科技光电传输工程中心、徐州先进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第四节提高创新国际化水平

实施产业创新国际化行动计划,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科技合作,巩固提升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研发合作交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依托中国江苏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国际品牌展会,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载体,促进国际创新资源与创新需求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加入世界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实施高端外资研发机构集聚计划,大力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参与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促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第五章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一节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建设、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先行先试政策,着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形成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到2020年,苏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

第二节加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园区建设

强化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建立区域创新合作联动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推动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推动科技园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功能创新,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统筹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特别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徐州、淮安、宿迁申报国家创新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立省级高新区。

第三节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按照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的要求,探索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的新模式,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推进苏南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支撑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苏中地区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支持苏北地区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以科技创新支撑跨越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鼓励苏南高新区跨区域创新合作与产业整合,完善与苏中、苏北地区的挂钩支持、共建分园机制,打造苏中苏北产业技术创新高地。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建设宁镇扬创新合作示范区,支持常熟市、海安县等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第六章加快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

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更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人才集聚中心,构筑人才驱动发展高地、人才环境建设高地和人才价值实现高地。

第一节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加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点人才工程计划,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高端引领和基层开发并重,打造人才队伍新质态,造就大批高素质基层人才队伍。积极引导优秀博士后向企业流动。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造“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等品牌。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队伍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到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17%,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700人。

专栏4 十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

百千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业人才高峰行动计划、新一轮“双创计划”、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凤还巢”计划、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众创人才”扶持计划、苏北人才支撑计划、行业人才协同发展计划。

第二节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全球引才引智力度,全面用好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实施“十大领域海内外引才行动计划”,组织“海外博士江苏行”等活动,广泛汇聚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构建引智成果发现推广体系。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大对留学回国人员资助力度,打造江苏海内外高端人才集中生活服务区。鼓励江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推进国家级(中国苏州)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常州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集聚区建设。

第三节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更加开放的引进使用机制,科学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评价发现机制,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利于释放人才活力的流动配置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大数据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定期编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加快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单位开展人才工作综合改革试点。

第七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深入实施众创空间建设、创业主体培育、创业企业孵育、投融资体系建设、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文化营造等“创业江苏”行动,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清理妨碍创业制度规定,破除不合理行业准入限制,增强激励创业制度供给。合理布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提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交流载体影响力。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增强社会大众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第二节建设知识产权强省

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计划,形成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壮大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一批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建设江苏(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档案和征信系统。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建立健全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和涉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机制,构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网络,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支持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创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第三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政府科技管理重点转向完善规划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和提供创新服务,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省级科技项目管理平台,探索建立由第三方机构管理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体制,完善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建立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激发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进科研经费配置和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传导扩散的新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探索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等方式增加合法收入。

实施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消除影响科技创新的各种障碍,形成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可预期的投资回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制定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实施办法,完善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第四节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

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争取开展股权众筹试点。建立适合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授信模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支持各类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提供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不断完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支持保险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支持无锡市开展海峡两岸科技与金融合作等试点。

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组织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开发科技金融新产品,探索设立省级科技金融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起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引导互联网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帮助科技企业、创新项目扩大融资渠道。支持科技金融新型业态集聚发展。

第三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八章构建产业新体系

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导向,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加快健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干部分。

第一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制定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行动计划,突出数控装备普及换代、现有装备智能改造、高端装备自主制造、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等重点领域,推进制造业装备由机械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模式,搭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平台,支持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化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网络生产新模式,支持工业云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开放共享,构建网络化企业集群。到2020年,建成1000个智能车间(工厂)。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双百工程”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三大计划,全面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进节能改造示范、减排改造示范、再制造示范等。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促进企业管理软件普及推广应用,推动机械、石化、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革产业准入和监管办法,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重点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计划,支持制造业名品名牌建设。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0,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

专栏5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总体定位

产业层次高:争取更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2025实施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能力强:拥有一批战略必争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创新型制造业领军企业,示范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

制造模式新:企业制造装备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广泛推行,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

集聚效应好:产业布局优化合理,基本形成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集聚带和现代特色产业集群。

品牌影响大:拥有一批世界级跨国企业(集团)和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产品。

管理效能优:大型企业普遍建成智能化、互联网化管控体系,实施高效精准的经营管理,打造一批智慧园区,企业管理水平领先。

第二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优先选择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发展成长性强、代表未来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产业,细分行业、细分领域,做精做特做优做实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南京智能电网、无锡传感网、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技术服务业、盐城海上风电、泰州和连云港生物医药、常州智能制造等集聚区建设。抓住国家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智能制造试点城市建设等机遇,深入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第三节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

打造“江苏服务”品牌。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重点发展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检验检测、国际航运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平台经济、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人力资源服务等新兴业态。推进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大力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实施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培育5-6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南京、苏州等地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8%,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左右。

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落实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投向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延伸外资企业服务链,促进本土服务业提升发展,推动服务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进一步减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制定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总结推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加强苏港、苏澳、苏台、苏新、苏韩服务业合作。

第四节优化产业布局

沿沪宁线地区重点推动区域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滨江旅游等服务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有序推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压力大的产业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沿海地区重点推进沿海深水大港、临港产业园区和城镇“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转移,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物流、石化等临海产业,做大海洋经济规模和品牌。沿东陇海线地区重点发挥“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南京等地推进市域制造业布局调整。

专栏6 “十三五”各地部分重大产业发展新平台和载体

南京河西金融中心、南京枢纽经济区、中国(南京)软件谷、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无锡惠山工业转型集聚区、无锡新区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无锡新区生命科技产业园;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徐州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常州金融商务区;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示范应用基地、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南通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上海市北(南通)科技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连云港亚欧大陆桥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连云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淮安两岸家电产业园、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淮安中兴智慧产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大丰港现代物流集聚区、盐城大数据产业园、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扬州数控装备产业基地、扬州软件园;镇江航空航天产业示范基地、镇江现代汽车产业基地、世业洲国家旅游度假区;泰州国家大健康产业集聚区、高技术船舶和海工等高端装备基地、节能与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宿迁绿色建材产业园、宿迁智能电网产业园、宿迁智能家电科创园、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第九章拓展发展新空间

兼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可能,统筹有形和无形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

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升级与需求升级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为重点,调存量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扩有效增量培育发展新动能,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推动产业重组,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实现市场出清。化解房地产库存,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注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企业负债率,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稳妥推进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大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联保互保、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方面风险隐患。积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落实国家减税清费政策,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增强优质企业竞争力。在精准扶贫脱贫、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增加有效供给,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

第二节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重要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改投入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引导投资更多投向沿海、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社会投资,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提高民间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发展消费经济。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拓展居民多层次、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突出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和消费信贷专营机构,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改善用户体验等方式,开发引领消费时尚的概念产品、设计理念、新兴服务,发展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式消费。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进南京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发展品牌经济。大力推进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建设,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和质量强市创建活动,实施商标和名牌战略,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水平,打造江苏品牌、江苏标准,推动江苏制造走向质量时代。实施“一企一标”“一社一标”工程,引导企业通过品牌创建推动经营理念、技术、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商标密集型产业发展计划,以旅游业、纺织服装业等为突破口,培育“畅游江苏”“时尚江苏”等10个左右品牌价值高的商标密集型产业。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名品名牌建设,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示范区,形成500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标密集型企业。

发展分享经济。重点支持快递业、家政服务业、教育业、培训业、新闻业、租赁业、广告业、创意业、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整合利用分散闲置社会资源,促进分享经济拓展领域、快速成长。创新分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等新业态。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多种互联网共享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为分享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节建设“畅游江苏”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游客满意为宗旨,构建“畅游江苏”体系,建设旅游强省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大力拓展海洋、低空等旅游发展新空间。强化旅游载体建设,促进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和旅游重大项目提档升级,新增5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以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加大国际旅游营销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度假休闲、康体养生、运动娱乐等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供给,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诚信建设,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互联网”跨产业融合,发展智慧旅游。“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

第四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积极发展石化、重型装备等临港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服务业,改造提升海洋船舶、海洋渔业、滩涂农林业、盐化工等传统产业,形成以沿海地区为纵轴、沿江两岸为横轴的特色海洋经济带。优化海洋产业布局,重点推进连云港港口物流、盐城海上风电和海洋生物、南通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高效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加快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支持无锡发展海洋探测技术产业,大幅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加大对沿海滩涂围垦支持力度,支持盐城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强化海洋事务统筹协调,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深入推进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通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

第五节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着眼改革强军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加快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不断丰富军民融合方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建成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产业,重点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及配套、轨道交通、机械设备和特种车辆、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支持丹阳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和南京白下、无锡、苏州新区、镇江新区、张家港、泰兴等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军民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推动军民创新要素、创新基地、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等开放共享,推动智慧江苏建设应用向智慧军营拓展延伸。全面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信息、测绘、海防人防等基础设施融入国防功能,引导军用基础设施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基础设施军民合建共用机制。推进城市建设和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到2020年,建成90个军民共建技术中心、10家省级以上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第十章建设智慧江苏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网络泛在普惠、技术创新活跃、服务丰富全面、资源开放共享、安全保障有力的信息网络体系。

第一节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宽带江苏”建设,加快城域网智能化改造,拓宽宽带互联网出省中继带宽,打造全光纤、宽带化接入网络,持续推进“光网城市”“光网乡村”工程,建设“区域交换中心”。启动实施光纤宽带“企企通”工程,加快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建设,推进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推进“无线江苏”建设,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加快4G网络布局与应用普及,实现市、县城区主要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面覆盖。超前布局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强未来网络、5G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培育孵化,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全国下一代未来网络产业化基地。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数据安全、云计算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监测管理等关键网络防护和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城市双百兆进家庭,农村千兆进村、百兆入户的宽度接入能力。

第二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强技术应用创新,突出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创新,把互联网经济打造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推动互联网再造制造业,制定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实现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推动互联网再造服务业,促进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嵌入现代农业,发展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和智慧农业。实施互联网企业创新培育和规模发展计划,支持互联网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在江苏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打造互联网经济发展先行区。

加快建设互联网平台载体。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整合产业链及多边市场资源,构建平台生态圈。培育大宗商品、消费服务、跨境贸易等电商交易平台,引导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鼓励金融机构融入互联网,探索开发新型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或参与发起设立互联网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加强智慧城市群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提升公共服务便利程度和普惠程度。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集成应用,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建设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支持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推进无锡IEEE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节强化大数据深度应用

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制定实施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程,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建设统一开放平台。完善整合各类政府信息资源,优先推动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合理布局建设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功能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呼叫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江苏,提升全省信息数据存储、挖掘和服务能力。

发展大数据产业。实施大数据战略,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新兴产业大数据、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创业大数据。建立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促进大数据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第十一章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综合发展、提升效率的原则,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引导产业人口优化布局,为“两个率先”提供支撑保障。

第一节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内畅外联的复合运输通道。以高速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打造“四纵四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沿江城市群立体化综合运输网络,提升沪宁、沿江等大容量综合运输通道功能,规划建设北沿江高速铁路,统筹建设过江通道,强化对内对外沟通联系;推进重要城市之间实现城际铁路联系。构建沿海城镇轴运输大通道,积极发展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增强中心城市与长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联系;完善沿海港口功能和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国际海运,拓展深水大港服务范围。强化沿东陇海城镇轴陆桥运输大通道,建成徐连客运专线,共建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出海口。打造沿运河城镇轴对外交通通道,构建以水运和铁路为主的绿色集约运输通道,加强与重要交通枢纽联系。

打造一体化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衔接为重点,推动南京、徐州、连云港三大国家级和苏州、南通、淮安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错位发展。依托枢纽机场、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客运站建设综合客运枢纽,推进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构建集长途客运、城市轨道及地面公交、旅游集散、城市候机楼、汽车租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换乘体系。依托沿海沿江重点港口、多式联运枢纽和重要空港等节点,发挥大集疏、大中转的功能与作用,建设一批交通物流园区,打造一体化的货运枢纽体系,强化与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

建设畅达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优先发展轨道交通,重点建设苏中、苏北快速干线铁路网和跨江通道,强化铁路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的有机衔接,实现快速铁路网覆盖80%左右县级以上城市,形成“2小时江苏”快速交通圈。完善“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实现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畅通,沿海重点港区基本具备10万吨级以上进港航道。以南京港、连云港港、太仓港为重点,推进沿江港口一体化发展、沿海港口提质化发展、内河港口专业化发展,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港口群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完善广覆盖的公路网,提高瓶颈路段通行能力,打通省际干线公路,加快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增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枢纽机场能力,推进无锡硕放区域枢纽机场建设,完善其他机场功能,加快通用机场布局,发展空港经济,增强与国际国内重要地区航空联系。

持续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大城市、大城市统筹利用干线铁路网资源,鼓励开行市郊列车,推进城际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和毗邻地区公交发展,构筑多样化城际客运网。加强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促进城镇客运班线与城市公交、镇村公交紧密对接,有效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加快开辟加密国际海运、航空航线和航班,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强化国际贸易和区域中转运输系统建设。优化城乡配送通道网络,完善邮政快递服务,提升无锡苏南快递产业园建设水平。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至14%左右。

专栏7 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铁路与轨道交通:加快建成徐宿淮盐、连淮扬镇、沪通、连盐通、青连、宁启铁路二期、徐连客运专线等铁路项目,推进北沿江高铁及沿江、盐通苏嘉、盐泰锡常宜、宁淮、镇宣、宁合、合青等铁路规划建设。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扬州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继续建设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

港口航道:完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实施申张线、锡溧漕河无锡段、通扬线、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至京杭运河段、灌河(武障河至响水段)、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长湖申线、芜申线溧阳改线段、秦淮河等航道整治工程。完成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四期工程以及赣榆10-15万吨级航道、大丰10-15万吨级航道、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滨海10万吨级航道、洋口15万吨级航道、吕四5-10万吨级航道、徐圩防波堤、赣榆防波堤二期工程;实施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通州湾港区开发及集疏运体系等;规划建设宿连航道。

公路建设:实施沪陕高速江广段扩能工程。建设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江苏段、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苏段、宜兴至长兴高速公路江苏段、溧阳至广德高速公路江苏段、阜兴泰高速公路兴化至泰州段、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海安至启东、溧阳至高淳、常州至宜兴等高速公路。推进京沪高速新沂至江都段、沪汉高速太仓至常州段、沪蓉高速宁合段和宁芜高速扩能工程建设。开展宁盐高速等项目规划论证工作。

过江通道:推动建设锡通、镇江五峰山、南京五桥等过江通道。规划建设江阴、南京上元门、上海-崇明-南通、锡澄靖、常泰等过江通道。

航空机场:实施连云港机场迁建工程。续建并建成徐州观音机场二期工程、淮安涟水机场二期工程、盐城南洋机场飞行区扩建和航站区改扩建工程等。稳步推进射阳、建湖等通用机场建设。

综合枢纽:完善和提升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南京南站、徐州东站、连云港站等重点综合客运枢纽功能。新建扬州东站、南通西站、新淮安东站、盐城站等综合客运枢纽。

第二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

切实保障能源安全。坚持安全生产,调整优化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省内生产能力。积极扩大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兴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提升原油、煤炭等一次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能力,构建主体多元、多层互补的能源储备体系。深化国内外能源合作,积极拓展重要能源资源来源,加快构建以煤炭、天然气、电力等为主的安全稳定供应体系。扎实推进国家规划的特高压工程建设,稳妥扩大区外来电规模,积极调整区外来电结构,努力探索跨区域电力电能市场化配置。到2020年,各类能源资源供给能力达到4亿吨标准煤左右,省内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左右。

加快推进能源变革。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清洁高效、低碳优质能源逐步成为增量能源贡献主体。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持续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加快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结合整合关停燃煤锅炉,优化发展热电联产,继续扩大天然气、水电等省外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加快能源科技革命,积极推进能源领域互联网技术应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天然气为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实现清洁能源分散布局、就地消纳、梯级利用。加强新型燃煤发电、核电、智能电网、风能和太阳能技术装备等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以电力、油气领域为重点,推进能源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支持盐城东台创建国家沿海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

持续优化储运网络。优化电网主干网架结构,提升经济便捷输送能力,推动大中城市配电网基本实现智能化。加强原油储运

第五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草案)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07-04-12 13:34:06)

据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乔辉介绍:经过几年的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草案)现已完成了起草的工作,今年6月由国务院法制办上报国务院,待国务院审议通过。

一、关于《条例》名称

经过认真研究及国务院法制办的反复协调,现定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

《条例》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既包括总体规划,也包括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统一进行程序立法,可以从全局上系统地研究解决如何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之间有效的衔接机制,以编制程序的法制化促进政府规划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这也是分部门研究各自负责领域的规划工作、分类进行规划立法所难以解决的。因此,《条例》将法律调整范围定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上。

二、《条例》框架及主要内容

目前的《条例》共六章。

第一章是总则。

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条例》的目的、适用范围、规划的性质作用、规划体系、编制规划的原则、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

在总则中,《条例》确立了三级三类的规划体系。即:按行政层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为国家级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不设区的市、自治县)的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

第二章是编制规划共同适用的程序规定。

程序是实体的保证。只有实体,没有程序,再好的实体也难以实现。《条例》力图用规范的程序,保证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目前《条例》设计的程序包括:前期工作、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这些程序是各级各类规划都应该履行的,在本章中,分别对这些环节进行了规定,后面各章则仅对有特殊要求的环节进行规定。《条例》确立了几项重要制度。

一是民主参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例下规划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编制过程的民主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例下,规划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市场,靠引导企业、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编制规划的过程是协调各市场主体利益,统一认识的过程,这样,才能使规划目标变成各市场主体的内在意志和自觉行为。为此,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尽可能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此十分重视,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条例》规定,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公众参与的制度。进而具体规定,编制规划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征求本级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意见。并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编制规划的部门应当公布规范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二是规划衔接制度。规划衔接是保障各级各类规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条例》对此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一是对衔接主体、衔接具体要求作了规范。即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将规划草案送有关部门进行衔接。有关部门在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反馈衔接意见。二是强调规划之间必须衔接。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三是提出了规划衔接的原则,即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下级政府的规划要服从上级政府的规划,同级政府的规划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除一般程序外,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章中还具体规定了要与哪些规划进行衔接、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处理方式等,由于是程序性法规,《条例》没有对衔接内容进行规定。我们认为,衔接的重点包括:重要宏观调控目标的衔接;确需国家统一布局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需要政府安排投资的领域要衔接;政策手段的衔接,以避免相关规划因不同政策手段的运用导致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或失效。规划衔接是一项目前相对薄弱的工作,各部门、各地区都要积极探索,逐步形成规范的规划衔接机制。

三是专家咨询制度。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条例》提出了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制度,由不代表部门利益的、有广泛代表性的、非政府的规划咨询委员会,或者由编制规划的部门自行组织专家组,对规划草案进行论证。《条例》还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组建规划咨询委员会,这里面有几层含义。一是所有规划都必须论证,未经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二是论证的主体可以是规划咨询委员会,也可能是专家组。三是考虑到经费、专家资源等现实情况,没有要求各部门、市县级发改委都组建规划咨询委员会,市县级规划也可以委托省级规划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

四是批准公布制度。《条例》对规划报批所需的材料进行了详细规定。一是规划草案;二是规划编制说明,包括规划编制过程、征求意见和衔接、论证情况,衔接、论证中未予采纳的重要意见及其理由;三是论证报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如环评法要求的环评报告等。针对目前相当多规划在编制、批准后就“存档入柜”的问题,《条例》还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决定(指部门自编自批)或者批准(指自编他人批)后应当及时公布。

五是评估修订制度。规划评估是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要改变规划编制时轰轰烈烈,编制完成后高高挂起的状况,必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方式之一就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开展规划评估工作。这也是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条例》规定,编制规划的部门可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同时规定,规划由编制部门自行评估,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评估。理论上讲,评估工作应当由第三方进行而不应“自编自评”,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结论的客观性。但考虑到现实情况,有些规划第三方不了解编制背景,难以进行评估,所以《条例》没有排除由编制者自行评估的情况。

为增强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条例》还明确规定,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编制规划的部门应当提出规划修订方案,按照编制程序决定或者报请批准并及时公布。

第三章是总体规划。

《条例》明确,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依据。经批准的总体规划在本级各类规划中具有统领地位,其他规划应当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除一般程序外,《条例》还针对总体规划的特点做了两项规定。一是国家总体规划和省级总体规划应当经规划咨询委员会论证,市县级总体规划可以由本级政府有关部门组建的规划咨询委员会论证,也可以自行组织论证,当然,还可以委托省里的规划咨询委员会论证。二是国家总体规划或者省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当听取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同级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

第四章是专项规划。

《条例》规定,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该领域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依据。为避免规划过多过滥,《条例》对适宜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的领域进行了界定,并规定,这些领域中需要编制省级、市县级专项规划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条例》对专项规划编制还做了两点特殊规定。一是关于专项规划的论证,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可以组织专家组织进行论证,但为了保证专家意见全面、客观、公正,专家组成员中本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三分之一。二是关于组织协调工作,编制规划的部门应当在专项规划编制前拟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单位等,并送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商有关部门提出需要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计划,报国务院审定。

第五章是区域规划。

《条例》明确,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条例》中重点对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规划。重点一是明确了适宜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的地区,包括: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地区;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者保护地区;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地区。二是规范了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人口、经济增长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各类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定位;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他需要统筹规划的事项。为了保证规划之间相衔接,《条例》特别规定,编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的要求。

第六章是附则。

主要明确了规划编制经费。《条例》明确,规划编制所需经费,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相关的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

今年是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各部门、各地方等规划编制单位要严格按照《条例》的要求,完成规划起草、论证、衔接、批准和公布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规划批准单位在审查规划时,既要审查规划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也要审查规划编制的程序是否合法。我们希望各部门、各地方用比较完善的程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下载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城镇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报告

    各位代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提交大会。现在,我向大会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同“*”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定义[5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国民经济、科技进......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6日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开创......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六年十月......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调研报告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

    ××乡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乡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 (讨论稿) 201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县委五届二......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大全]

    ******学院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重大发展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发展建设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