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嘉兴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 桐乡-桐乡新闻网 网闻新桐乡
嘉兴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村镇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村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自我申报、组织推荐、社会认可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同级党委和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的最高荣誉。
第三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载体,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三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奔小康和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面貌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五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要以建制镇为龙头,行政村为重点,农户为基础,充分发挥城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做好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工作,切实使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进村、入户、到人。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中,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
第六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明村镇建设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各级领导要把文明村镇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形成合力,以确保到2010年全市村镇都基本建成文明村镇。
第二章 文明村镇基本条件
第七条 凡建制村、镇都可以申报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第八条 文明村镇的基本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党政组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领导班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团结务实,勇于开拓;善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班子成员敬业尽责,廉洁自律,联系群众,办事公道,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在群众中威信高。
(二)经济持续发展。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经济结构优化,综合实力强,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集体经济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农民负担不超过国家规定。
(三)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健全,规划目标明确,工作制度完善;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突出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学习和运用,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开拓进取,努力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坚持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普遍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市场、文明楼院等系列创建活动,创建工作 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有重点、有领导,创建机制完善,创建成效显著。
(四)环境整洁优美。村镇建设和改造的规划科学合理,生活服务设施与功能基本配套;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有力,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环保工作扎实,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五)文化生活丰富。村镇文化设施齐全,内容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丰富多彩;经常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群众参与率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 好文化、卫生、科技下乡等工作,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纳入村镇总体建设规划中。
(六)医疗保健完善。村镇农村人口普遍参与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事业普遍改善,农民群众普遍享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七)教育科技发展。有比较完善的教育、科技阵地;教育设施不断改善,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高,工作成效显著;科技服务网络健全,作用明显,积极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八)社会秩序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健全,措施落实;依法治村镇,法制教育广泛深入,群众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基层创安活动逐步深化,治安防范网络和群防群治队伍健全;治保调解组织健全,作用明显,无群体性恶性事件;无重大犯罪、无重大事故等,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控制在规定的控制数以内。
第三章 文明村镇评选表彰
第九条 文明村镇的级别分为:省级文明村镇、市级文明村镇、县(市、区)级文明村镇,命名权限分别属于同级党委、政府。
第十条 文明村镇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
(一)县(市、区)级文明村,由镇、街道从申请村中择优推荐,经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县(市、区)委、政府命名。县(市、区)级文明镇,由所在地文明办会同综治、建设、文化、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共同考核。
(二)市级文明村镇从县(市、区)级文明村镇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报请市委、市政府命名。
(三)省级文明村镇从市级文明村镇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推荐,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经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报请省委、省政府命名。
第十一条 各级文明委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村镇之前,要通过新闻媒体将拟推荐、命名村镇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考核检查,纪检监察、计生、环保、卫生、综合治理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级文明村镇评选、命名原则上均为两年评选(复查)、命名一次。
第十三条 各级文明村镇,分别由各级党委、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并通报表彰。
第十四条
对文明村镇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的原则。
凡被新评上县(市、区)、市、省级文明村镇的,要举行挂牌仪式。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镇的,由所在县(市、区)、所在镇分别给予镇、村5000元、3000元的奖励。主要奖励直接分管从事这项工作 的同志,不搞平均分发。奖金来源:分别由县(市、区)、镇财政结余资金中支出。
第四章 文明村镇日常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是文明村镇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发挥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管理的作用。
第十六条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实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各级文明办主要负责。各级宣传、建设、农经、环保和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公安、司法、民政、教育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一步调,分工协作。
第十七条 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凡坚持开展创建活动,符合基本标准的村镇均可提出申报。
创建镇可直接向所在县(市、区)文明办申报;创建村向所在镇申报,并逐级审核、推荐。
第十八条 因弄虚作假,取得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取回文明村镇荣誉证书和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村镇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九条 文明村镇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凡已命名的各级文明村镇,从命名的第二年起,按照级别参加市、县(市、区)两年一度的复查。
文明村镇评选、复查均按照《嘉兴市市级文明村镇考核细则》操作。
第二十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凡在复查 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给予相应处理。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等五种档次。
(一)按照《嘉兴市市级文明村镇 考核细则》,未达到850分的,或八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得分未达到85%的;
(二)村镇主要领导违纪、违法、犯罪的;
(三)未达到相应级别的卫生镇、卫生村的(未达到规定的初级保健要求的);
(四)未达到县级以上综治先进镇、平安村的;发生群体性恶性事件、重大犯罪案件、重大事故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达标的;
(五)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的;
(六)严重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七)创建意识不强的;
(八)村镇建制被撤销、兼并的;
(九)发生其他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在复查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根据问题的性质、村镇主要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整改的效果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文明村镇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同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必须作出妥善处理。
第二十二条 文明村镇 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要及时向同级精神文明委员会汇报,逾期半年不报,作自然注销处理。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村镇分成数个或归并到其他村镇,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仍符合文明村镇标准的,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三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村镇,由所在县(市、区)文明办负责收回其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四条 省级文明村镇为当然的市级文明村镇和县(市、区)级文明村镇;市级文明村镇为当然的县(市、区)级文明村镇。
要撤销市级以上文明村镇的县(市、区)级文明村镇称号时,必须事先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 文明村镇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六条
各级文明办要健全文明村镇档案,把文明村镇的申报审核表、复查审批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村镇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收集齐全,规范归档。
各级文明村镇要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科学归档。
第二十七条 各级文明办要组织文明村镇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村镇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试行。
第二篇: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
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镇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和谐发展道路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式,是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
第三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把全市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三个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第四条 文明镇是以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风尚良好、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科学、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先进城镇,是经自评、申报、社会认可、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最高荣誉。文明镇的创建对象是全市所有建制镇(乡、街道)。
第五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结合,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坚持提高素质与改善环境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基层基础,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第六条 创建文明镇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指导协调和实施工作由镇创建办公室负责。镇党委、政府要把文明镇建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要把文明镇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形成合力,把文明镇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章 文明镇的基本标准
第七条 市级文明镇的基本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贯彻党的基本政策,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各项制度健全。群团组织健全、活动经常、作用明显。领导干部建立联村、联户制度,带领群众勤劳致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在群众中威信高。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健全,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认真制订和完善市民文明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增强城镇居民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经济持续发展。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制订和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增强,各项经济指标居本市平均水平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布局合理,科技含量高,社会、经济效益好。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
(四)环境整洁优美。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科学制订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环保工作扎实,建有符合环保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三废”得到有效治理,达标排放。建立健全城镇卫生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居民生活区垃圾袋装化。河道净化,镇村道路标准化、等级化、硬化,建成区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镇容镇貌整洁、无乱扔乱丢、乱贴乱画,设摊进场,停车进点,环境良好,秩序井然。
(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镇文化设施齐全,建有符合标准的“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图书室、电教室、灯光篮球场、健身活动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率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三下乡工作。文化和体育经营单位市场管理抽查合格率在85%以上。重视古树、名树及文物保护工作。
(六)卫生计生工作进步。重视医疗保健,全面实现国家规定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要求。镇社会保险覆盖率90%以上,居民入保率占应保人数80%以上,镇合作医疗覆盖率90%以上,参加人数占人口的90%以上,地方病达到控制标准,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标。
(七)教育科技事业发展。重视教育事业,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师资素质普遍提高。普及学龄前三年幼儿园教育,高标准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适龄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50岁以下村干部、镇农技人员90%达到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积极组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推进“知情、明理、守法、创业”教育。加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工农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八)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治安防范网络健全;创安活动深入有效,治安防范措施落实。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干部群众法纪观念增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四项机制。无群体性事件、无恶性刑事案件和重大火灾、特大交通事故、爆炸等恶性治安事故,无流氓恶势力、无非法组织、无非法宗教势力、无“黄、赌、毒”等活动窝点。群防群治组织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重视创建工作,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协同抓,形成党政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创建工作协调部门明确,各部门、单位的创建责任落实,形成齐抓共创的工作机制。建立文明镇创建领导班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奋斗目标、具体措施、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确保组织领导、工作队伍、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系列评创活动有具体标准、有活动及考核纪录、有奖励措施。
第三章 文明镇的评选表彰
第八条 文明镇的级别分为:全国文明镇、省级文明镇、嘉兴市级文明镇、桐乡市级文明镇。
第九条 文明镇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桐乡市级文明镇,由各建制镇(乡、街道)根据创建标准,在自查基础上,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提出申报,经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选后,报请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第十条 市文明委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镇之前,由市文明办通过新闻媒体将拟推荐、命名镇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经纪检监察、计生、环保、卫生、综合治理、安监、信访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一条 省、嘉兴市、桐乡市级文明镇评选、命名原则上均为两年评选(复查)、命名一次。
第十二条 各级文明镇,分别由各级党委、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牌匾,并通报表彰。
第十三条 凡被新评上市、嘉兴市、省级、全国级文明镇的,要举行挂牌仪式。被评为桐乡市级文明镇的,由市发给一次性奖金,其奖金在市财政列支。奖金主要用于奖励在创建工作中有较大贡献的工作人员。
第四章 文明镇的管理
第十四条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是文明镇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文明镇创建和日常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市文明办主要负责。市建设、农经、环保、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公安、司法、民政、教育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第十六条 因弄虚作假,取得文明镇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收回文明镇荣誉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文明镇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凡已命名的桐乡市级文明镇,从命名的第二年起,参加两年一度的复查。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五个档次。
文明镇评选、复查均按照《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实施。
第十八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如在复查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给予相应处理。
(一)按照《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未达到850分,或九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未达到85%得分的。
(二)镇班子成员出现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未达到相应级别卫生镇的(未达到规定的初级保健要求的)。
(四)未被评定为平安镇的;发生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情形的。
(五)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被一票否决的。
(六)严重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七)镇建制被撤销、兼并的。
(八)发生其它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在复查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根据问题性质、镇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整改的效果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十九条 各级文明镇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的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作出妥善处理。
第二十条 文明镇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要及时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报告。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镇分成数个或归并到其他镇,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仍符合文明镇标准的,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一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镇,由市文明办负责收回其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二条
文明镇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三条 文明镇的申报表、复查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镇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由市文明办收集归档。
各级文明镇要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科学归档。
第二十四条 由市文明办组织文明镇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镇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市三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与《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配套执行,并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施行。原下发的《桐乡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桐乡市文明村建设管理办法
桐乡市文明村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村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村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自我申报、组织推荐、社会认可和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最高荣誉。
第三条 创建文明村活动,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式,是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
第四条 创建文明村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面貌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第五条 创建文明村活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文明家庭创建为基础,重在建设、注重实效、多办实事,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切实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进村、入户、到人。在文明村创建工作中,要突出加强新农民教育,把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农民负担。
第六条 创建文明村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明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要把文明村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把文明村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章 文明村基本条件
第七条 全市所有行政建制村均在创建文明村之列。第八条 文明村的基本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村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各项制度健全。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班子成员团结协作,注重自身建设,作风民主,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开拓创新,科学决策,公正廉洁,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干群关系融洽和谐。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健全,规划目标明确,工作制度完善。加强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宣传“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突出抓好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规范经营行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村级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长幅度超过当地平均水平。
(四)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制订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深入实施“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和配套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态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无违法用地,无乱占乱建现象。
(五)科教文卫稳步发展。坚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大力推广致富实用科技,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积极办好幼儿园、托儿所,青壮年农民无文盲。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参与率高。文体设施、文化阵地齐全,能基本满足农民的精神文
化需求,家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健全卫生保健网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农民群众普遍享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标。
(六)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治安防范网络健全,创安活动深入有效,治安防范措施落实。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干部群众法纪观念增强,农民的公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班子成员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村无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丑恶现象,无非法邪教活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七)基层民主健全有效。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委会成员依法选举产生,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融洽;村民会议制度完善,重大事件实行民主决策;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有序;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制度化、规范化。
(八)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建立文明村创建领导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文明村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奋斗目标、具体措施、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工作队伍、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广泛开展平安村、卫生村、科普村、民主法治村、“三无村”、“城乡文明手拉手”结对共建、“五好”党组织等创建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家庭、文化(示范)户等系列评创活动,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获得实惠、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第三章 文明村评选表彰
第九条 文明村的级别分为: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嘉兴市级文明村、桐乡市级文明村。
第十条 文明村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
桐乡市级文明村,由镇乡街道从申请村中择优推荐,经市文明办组织考核验收,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
第十一条 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村之前,由市文明办将拟推荐、命名村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经纪检监察、计生、环保、卫生、综合治理、安监、信访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二条 市级文明村的评选、命名和复查原则上均为两年评选(复查)、命名一次。
第十三条 市级文明村,由命名机关发文通报表彰,授予相应的牌匾,村所属镇乡街道按照市文明委有关文件规定,予以相应奖励,奖金主要用于在创建工作有较大贡献的工作人员。凡新被评上市级文明村的,要举行挂牌仪式。
第四章 文明村日常管理
第十四条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是文明村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十五条 文明村创建活动实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各镇乡街道负责。各镇乡街道宣传、建设、农经、环保、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公安、司法、民政、教育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协作。
第十六条 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凡坚持开展创建活动,符合基本标准的行政村均可提出申报,创建村可向所在镇乡街道提出书面申请。
第十七条 因弄虚作假,取得文明村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收回文明村荣誉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村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 文明村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凡已命名的文明村,从命名的第二年起,参加市两年一度的复查,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等五个档次。
文明村评选、复查均按照《桐乡市级文明村考核细则》实施。
第十九条 凡新申报文明村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凡在复查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给予相应处理。
(一)按照《桐乡市级文明村考核细则》未达到850分的,或八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未达到85%得分的。
(二)村班子人员出现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未达到相应级别卫生村的(未达到规定的初级保健要求的)。
(四)未评定为平安村的;发生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的。
(五)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的。
(六)严重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七)村建制被撤销、兼并的。
(八)发生其他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在复查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村主要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整改的效果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条 文明村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各镇乡街道必须作出妥善处理。
第二十一条 文明村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要及时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报告,逾期半年不报,作自然注销处理。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村分成数个或归并到其他村,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仍符合文明村标准的,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二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村,由市文明办负责收回其牌匾。
第二十三条 文明村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四条 各镇乡街道要健全文明村档案,把文明村的申报表、复查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村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收集齐全,规范归档。
各级文明村要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科学归档。第二十五条 由市文明办组织文明村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村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三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与《桐乡市级文明村考核细则》配套执行,并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施,原下发的《桐乡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美丽幸福新桐乡[定稿]
展翅的凤凰——美丽幸福的新桐乡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这片727平方千米的土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近年来,桐乡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桐乡抢抓机遇,以改革引领转型,以创新驱动发展,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新桐乡”。
对于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幅画面:乡村是水清、草绿、稻花香,城市是楼高、路宽、秩序井然,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乡村与城市完全接轨;社会群众整体素养的提升,人民群众更有爱心、更有正义、更有礼节、更有知识、更有诚信,并积极投身我们桐乡的各项建设,热心公益;社会保障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提升,贫者有所救,难者有所帮,弱者有所依,有力者可以发力,有钱者可以出钱,有爱者能够奉献。
在过去,过重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忽视了我们人文的传承,我们的社会保障还不够全面,我们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现在,我们的母亲河在“流血”,我们的天空蒙上了灰色的“幕布”,我们的森林覆盖率低的可怜。有老者卧于路而无人问津,十字街头两车相遇而无人退让,公园的琵琶遭遇“抢摘”。毕业即失业的尴尬,老来无所依的凄楚,服务性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这离我们心中的愿景太远。要改变,要改革,这是我们全市人民的呼声,更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
那么幸福在哪里,怎么样才是幸福?子女孝顺,身体健康——这是一位老人的幸福;工作顺利,夫妻恩爱——这是普通上班族的幸福;孩子快快长大,健康可爱——这是为人父母的幸福;无忧无虑,享受
父母的宠爱——这是一个孩子的幸福……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幸福的版本太多,但实现幸福的路却只有一条——依靠群众,涓涓细流,汇滴成海,众志成城幸福可见。历史证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要汇聚力量、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就必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人民是我们改革的主动力,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是我们改革驱动力。团结协作,统一思想,真抓实干,敢于担当,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样的干部队伍是我们改革致胜的法宝。
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迈开了脚步。
首先市委市政府已经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付诸实践。全力实施宜居水乡行动计划和安康家园行动计划,植树造林,“五水”共治,这一系列的行动代表着我们改革的决心与毅力,对那些违规、违法的排污企业绝不留情。
其次是全力实施人文名城行动计划。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向先贤敬礼,向榜样学习的热潮,聚集人文资源,使桐乡的人文气息更加浓郁,使之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彰显我们的价值观与精神支柱——“真善美”。其实我们是有“道德基因”的,并已在我们体内传承了千年,它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
再次,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的平台与服务的质量。敢于打破常规,使人们的诉求得到确实、有效、及时的解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更多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与机会,降低培训费用,使得有需要的人都能通过培训获得一定的技能。
改善居民居住水平,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使之实现城乡全覆盖。并建立回访机制,全程跟踪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及时反馈服务信息。
最后,桐乡市的每一位市民,都应该携起手来,不做旁观者,不做局外人,为桐乡发展献计献策。一方面,提高工作水平,从自己的岗位上做起,把工作做好,做出色。另一方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得益于几千年文明史的锤炼,我们内在拥有兼容并蓄、厚德崇文的品格,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只要把内心深处“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情感发扬出来,你、我、他之间的生活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我们离幸福美丽新桐乡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
桐乡又有梧桐之乡之称,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桐乡就如同一只振翅高飞的凤凰,让我们一起为桐乡的美好明天加油。
第五篇:桐乡市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办法
桐乡市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市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建房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建房用地(也称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经依法批准建造私有房屋的建设用地。
第四条市规划建设局是本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居民建房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是本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受市人民政府委托负责全市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收回和土地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本市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专门机关,负责对城市(镇)规划区内规划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的审核和农村居民建房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村民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本村宅基地使用方案,讨论决定村民建房用地申请,协助有关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农村居民建房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原则。农村居民建房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并在规划确定的范围内合理安排,村庄规划区外的非定点区域除危房维修外一律不准建房。
(二)节约用地原则。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鼓励农村居民建房向城镇型社区和中心社区集聚;严格控制独立建房,推广联排建设,鼓励建造公寓式住宅。
(三)先拆后建原则。农村居民建房属于拆旧建新的,地上建筑物应当先行拆除,原宅基地应交还所在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并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注销原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证。
(四)依法审批原则。农村居民建房必须按照规定的宅基地面积和法定程序、权限审批。有关宅基地的规划选址、许可,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有关宅基地的土地使用,须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建房使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二章申请条件和面积
第六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村居民可申请宅基地:
(一)具备分户条件,确需另立门户建房的;
(二)现有宅基地面积尚未达到本办法规定标准需扩建的;
(三)现有房屋属旧房、危房需拆除新建的;
(四)因国家或集体建设,原有住房需要搬迁新建的;
(五)灾毁住房需要重建的;
(六)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宅基地申请不予批准:
(一)现有宅基地面积已达到本办法规定标准再申请宅基地的;
(二)出租、出卖、赠与或以其他形式转让房屋,再申请宅基地的;
(三)以所有家庭成员为一户申请批准宅基地后,不具备分户条件而以分户为由申请宅基地的;
(四)征地拆迁中按产权调换或货币方式进行安置补偿的;
(五)夫妻离婚未满2年申请宅基地的(一方已再婚的除外);
(六)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农村居民分户申请宅基地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户主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
(二)属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方并承担相应义务。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居民,不得以分户为由申请宅基地:
(一)丈夫与妻子之间;
(二)子女与父母之间;
(三)孙子女与祖父母之间。
第十条农村居民申请宅基地除户籍在册人员外,下列人员可计入本户人口:
(一)家庭成员中的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
(二)家庭成员中的现役义务兵;
(三)家庭成员中在服刑、劳动教养的人员;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计入的其他人员。
第十一条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面积标准为:1人户每户60平方米,2人及2人以上户每户120平方米。
第十二条农村居民建房应当按照具体的村庄规划进行建设,建筑层数控制在4层以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3.2米。建筑外观样式应按照统一设计要求建造。
第三章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农村居民申请宅基地建房,应当向户口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农村居民建房审批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填写《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申请审批表》,经所在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将该户申报的本户人口、申请宅基地面积、建房选址等情况予以公布;
(二)向所在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由所在地土地管理机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会同村民委员会派员进行实地踏勘和核实;
(三)由所在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出具《农房建设选址规划图》,建房用地位于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还应当由所在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出具规划条件,报市规划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四)持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申请审批表》和《农房建设选址规划图》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所在地土地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土地审核手续;
(五)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六)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所在地土地管理机构通知村民委员会将批准结果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七)向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开工申请,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审查,发给《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房。
第十五条土地、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各自在收到农村居民提交的有关建房规划和宅基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审批或许可的决定。涉及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所需报批时间不计算在本规定期限内。
第十六条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管理实行“四公开、四到场”制度。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应当分别对上级下达的村民建房用地指标、核定村民建房户数、申请建房户名单、建房审批结果实行“四公开”。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土地管理机构应当指派工作人员,会同所在村民委员会实施批前现场踏勘、批后放样打桩、砌基丈量、竣工验收“四到场”管理。
第十七条宅基地依法实行登记发证制度。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市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权。
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农村居民建房用地审批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有效,逾期自行作废;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期建房的,经建房户申请,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可再延期6个月。第十九条农村居民在城市(镇)规划区外未依法取得规划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划许可文件或者未按照有关规划许可文件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强制拆除。
第二十条农村居民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规划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划许可文件或者未按照有关规划许可文件的规定建造住房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依法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二十一条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以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非法占地建房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第二十二条施工单位不按照工程设计文件或施工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的规定给予警告,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村镇建筑工匠擅自修改农村居民建房设计图纸或者未按设计图纸施工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土地、规划建设、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监察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施行前经批准尚未实施完毕的征地拆迁安置项目及当地政府尚未处理的有关农村居民建房遗留问题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可仍按原相关规定执行,执行原规定的截止期原则上为2010年12月31日。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桐乡市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37号)同时废止。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桐乡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43号)有关村民建房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