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10:5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篇: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鄂发【2003】17号、中共孝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意见》(孝昌办发【2004】97号),中共孝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补充意见》,(孝昌办发【2005】2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邹岗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降低行政成本,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机构和编制的刚性化管理,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建立激活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全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精减、统一高效能的原则;二是规范运作,民主法制的原则;三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的原则;四是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的原则。

二、镇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

(一)行政机构设置

1、设立党委、人大、政府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镇党委和人大分别按照党章、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能。镇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履行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搞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乡镇与行政村之间不再设中间机构。

2、设立3个内设机构,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初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

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

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农业、工业、水利、林业、扶贫开始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招商收效、公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协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

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村镇规划建设、民政优抚、民族宗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文卫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

3、设立镇人民武装部,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职能。镇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的设置按有关章程执行。

(二)其它机构的设置

1、除直属事业机构。

(1)除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外、设立财政所(加挂农村经营管理站牌子),主要承担财政、零户统管、预算外收支管理和农村经营管理、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

(2)设置司法所和林业管理站。司法所主要承担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会矫正和提供法律服务等工作。林业管理站主要承担林业政策宣传、资源管护、生产经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工作。

2、实行双重管理,以县直管理为主的单位。保留法庭、公安派出所、国土资源所、交管站、兽医站,维护原双重管理,以县直管理为主体制不变。

3、中央及省垂直管理单位。

国税、地税、工商、信用社、财险、寿险、电信、邮政、供电等中央及省垂直管理的部门,由其主管部门或机关管理,但应自觉接受并尊重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重要事项应主动征求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

4、转体事业单位。

镇原直属事业单位逐步转体为服务中心,其原承担的原有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三办一所”,行政执法职能由县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原事业单位转体后退出财政供养系列,继续享有原债权,承担原债务,资产及债权债务数额以

清产核资结果为准。转体前所承担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渔业技术推广、良种推广、动植物检验防疫、病虫害测报预防、农田水利保护、计划生育服务、文化体育卫生等项公益性职能,由政府承担。镇政府保证由财政拨付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额度不减,用途不变,将“以钱养人”改为“以钱养事”,由编制控制经费转向以事控制经费。按市场化原则和服务工作量化的办法,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化管理等多种形式,保证公益性职落实到位,公益事业得到发展。镇政府将根据改革后服务中心人员结构和公益性事业工作量重新核定财政拨付给服务中心费用。

镇原直属事业单位转体后,设置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村镇建设与此无关保护服务中心、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等6个服务中心。

(1)农技站、农机站合并转体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水利站,水产站合并转体为水务水产服务中心,其行政职能划入经济发展办公室。

(2)文化站、广播站合并转体为文化服务中心,其行政职能划入社会事务办公室。

(3)村建办、环保站合并转体为村镇建设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其职能划入社会事务办公室。

(4)民政办与劳动就业所合并转体为蔻就业服务中心,入社会事务办公室。

(5)保留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其职能草稿社会事务办公室。

(6)撤消计划办、扶贫办、统计站、企管会,其职能划入经济发展办公室。

三、人员编制和岗位职数

1、镇机关人员编制和岗位职数。

镇机关编制按照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意见》(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规定,全镇机关编制43名,其中行政编制38名,老干服务编制1名。工勤编制4名。

(1)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现任领导和在职副乡级以上干部共17人。

(2)镇三个内设机构设置如下:

①党政综合办公室9人,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1---2名、纪委监察、组织人事、宣传统战、政法综治、武装干事、团委书记、妇联文席等职位。

②经济发展办公室5人。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1名、经济贸易助理、农业助理、水利助理、计划统计等职位。

③社会事务办公室7人。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人口与计划生育助理、民政助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助理、村

镇规划助理、科教文卫助理等职位。

(3)老干部服务人员1人(由党政综合管理)。(4)工勤人员4人(由党政综合办公室管理)。

2、镇真属事业单位编制和岗位职数。

镇直属事业单位按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要求,镇直属事业单位编制为27名,其中财政所事业编制22名(含农村经营管理事业编制2名,其中1 名在镇机关一团糟单位在职人员竞争定编定岗,1名由财政系统内部竞争定编定岗),司法所一团糟编制2名,林业管理事业编制3名。

3、服务中心控制数。

镇服务中心实行人员问题控制,按照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要求,控制数控按总人口的万分之十测算,我镇服务中心控制数为70名。

四、人员定岗分流

1、人员定编定岗

(1)定编定岗的基本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男年龄53周岁以下,女年龄51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参加行政老干编制定编的必须是机关在职人员,姑子属于县委组织部管理的具有干部身份的在职人员。

参加财政所定编定岗的必须是财政所有职人员。参加工勤编、司法所、林业管理站、农村经营管理站定编定岗和服务

中心定岗的必须是镇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2)定编定岗的办法。人员定编定岗实行竞争上岗,每人只能参加一次竞争,不交叉、不重复。未能竞争上岗的,自愿选择停薪留职、买断分流或发放生活补助费。

现任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在职副乡级以上干部,省市选调生,高校选拔生直接在机关定编定岗。目前,我镇行政老编制空缺22名,工勤编制空缺4名,事业编制空缺6名。

行政编制。老干编制、花花世界编制、司法所、林业管理站、工勤编制中明确1名司机岗位。(司机岗位竞争办法见《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竞争上岗实施办法》)。

经党委批准同意停薪留职的人员可参加竞争上岗。未申请或未能按时按要坟竞争上岗的,视同放弃竞争上岗,实行停薪留职、买断分流或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镇机关、事业单位在夫妻双方,另一方最低可直接在所报名的服务中心定岗,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参加行政老干空缺编制、事业空缺编制、工勤空缺编制的竞争上岗,即使竞争落岗,仍然保证在所报名的服务中心上岗;若竞争上岗,则所报名的服务中心岗位顺次递补。原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未经党委批准,无故擅自长期离岗者,按有规定自动解除人事关系。

工勤人员、事业单位定编定岗人员和服务中心定岗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

(3)报名参加竞争上岗的人数等于或少于编制数或控制数时,直接定编定岗,多于编制数或控制数时,必须实行竞争上岗。

2、人员分流安置

(1)实行退休和提前退休。①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干部职工办理退休手续。②对长期病休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干部职工,凭有效鉴定证明,符合提前退休的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应当退职。③对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干部职工,经本人提出申请,可批准实行提前退休。

(2)实行离岗退养。对在职的男年满53周岁、女年满51周岁的干部职工,经本人提出申请,可批准实行离岗退养。

(3)解除从事关系,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

这次未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服务中心按有关规定竞争上岗的人员,愿意解除从事关系进行分流的,镇补偿资金在2年内到位(每年各50%)。①补偿标准,在全部退还镇收取的上岗集资或增容费后,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一次性经济补偿以5000元为基数。然后以分流人员工龄为依据,每年工龄补偿600元,补偿总额最高不超过18000元。分流人员经

济补偿的计算公式为:一次性经济补偿总额=5000元+600元/年X分流人员的工龄(年)。停薪留职年限不计入经济补偿年限。同时,采取个人自愿并写出申请,人和镇政府按政策规定到孝昌办理养老保险。②奖励办法。对积极响应号召,在竞争上岗前申请分流且办理解除从事关系的,给予本人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10%的奖励。对竞争上岗后已经确定为分流人员,在镇政府提出办理手续要求后的3天内办理解除人事关系手续的,给予本人次性经济补偿总额50%的奖励。③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分流人员,一律解除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关系,由从事部门鉴证,人事档案转交县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经济补偿办法只适用于本次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解除人事关系的分流人员。

(4)发放生活补助费。

这次未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服务中心按有关规定竞争上岗的人员,由镇 政府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助费,3年后参加重新组织的全员竞争上岗,竞争上岗都按据单位待遇落实,竞争落岗或未参加竞争上岗者,解除人事关系,按照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在扣除本人3年期间领取生活补助费的70%后,不享受其他任何遇。2005年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服务中心已经定岗的人员,3年后在服务中心重新组织的全员上岗中落岗的或未参加竞争上

岗的,解除人事关系,按孝昌办发【2004】97号文件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进行补偿。

(5)允许停薪留职企业、领办基地或通过其他途经再就业分流。

对实行停薪留职的,3年内保留档案和身份,不交保职金,不发补助金。1年之后、3年之内个人要求上岗的,在愿意单位实施竞争上岗时(或转制后的服务中心)参加竞争上岗,3年之后未能竞争上岗的解除人事关系,相关待遇按上级政策规定执行。

(6)积极为分流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

凡属本次改革分流人员,镇政府以人为本,激发分流人员重新创业的热情,帮助开拓就业渠道。分流人员再就业,可比照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家庭生活确实的,按政策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五、改革的总体部署

2005年6月铺面完成我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1、进行动员,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学习省市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文件、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于5月中旬召开全镇综合配套改革动员会议。

2、政事分开,人员分类,将现有人员按从事关系所属性质、身份等进行分类,确认人员基本情况,于5月中旬完成。

3、竞争上岗,定编到人,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确定退休和离岗退养人员名单,按照《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竞争确定机关事业单位定编定岗人员和服务中心定岗人员,于6月上旬完成。

4、人员分流,完善手续,确定人员分流安置办法进行人员分流。于6月中旬完成。全镇在职干部职工原实发工资标准、工资渠道不变,发至6月底。

5、迎接检查验收,全面总结。对照县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总结我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理顺各种关系,健全相关制度,建立新运行机制。于6月底完成。

六、加强领导,严肃纪律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傅柏乔任组长,镇长徐长斌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在职的副乡级干部为成员的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信访稳定组。

2、严肃改革纪律。严肃政治纪律,严禁增设机构,超编定岗,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干预机构的设置,编制管理和人员配备。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借改革之机转移资金,私分财物和侵吞公有财产。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依纪从严查处。

3、参加综合配套改革人员,必须遵守有关的法规,按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要求参与这次改革,否则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将取消其参与资格,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党经、政纪责任,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中共邹岗镇委员会 孝昌县邹岗镇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四月二十日

第二篇: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

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

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2007-12-07 23:20:1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2)文章标题: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

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区委、区政府在去年徐古镇试点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全面启动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目前街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及以下干部竞职竞岗工作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下定改革决心。对于街

镇综合配套改革,不少干部群众思想比较复杂。有的认为通过2001年的街镇机关机构改革,近几年街镇编制控制得比较好,不需要改;有的认为目前财政还能兑现工资,没必要改;有的怕无功背过,不愿意改;有的怕影响稳定,不敢改,对改革有等待观望和畏难情绪。针对这些思想顾虑,区委多次召开常委会和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与此同时,组织调查研究,分析**街镇现状。近两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农村减负政策和税改政策,尤其是在全区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负担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三乱”问题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僧多粥少,九羊十牧,全区94万总人口,吃财政粮高达万人,远远超过市下达我区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在总人数的要求,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街镇。如果不进行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不解决收费养人、“三乱”行为,农民负担随时有反弹的可能。必须下定决心,通过改革走出一条既加快农村事

业发展又不增加农民负担的路子。通过学习、讨论,全区广大干部认识到,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是破除人多财乏、债重痼疾的需要;是建设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是破除官本位铁饭碗等陈旧思想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街镇干部的需要。

2、加强领导,创造改革条件。为了切实加强对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领导,根据省市的文件要求和工作需要,我们成立了街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付明星同志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张侠同志任第一副组长,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相应成立了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指导组,由12位区级领导任指导组组长,每人负责指导一个街镇的全过程改革工作。真正做到了大员上阵,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切实加强了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力量。

3、加强宣传,营造改革氛围。6月4

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动员大会,区“四大家”领导及区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街镇负责人到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会议强调,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将会影响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干群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会议还进一步明确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不是能不能改、要不要改的问题,也不是想不想改的问题,而是必须改、认真改。与此同时,各指导组到各街镇相应召开了动员大会,学习传达省市改革精神,明确改革目标任务。通过宣传发动,在全区破除了“等、看、靠”的思想障碍,营造了改革的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结合实际,依章依规,科学制定改革方案

在全区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制定中,我们始重注重坚持“精减、统一、效

能”的原则,严格按照省17号、51号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分别制发了《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全区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印发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对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有关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1、依照规定,规范设置机构。在各街镇设立党委机构、人大机构、政府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设立人民武装部。按有关章程设置纪检(监察)、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12个街镇的内设机构,统一精简为现在的“三大办”。即:党政综合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内设机构由原来的72个精减为36个,精简比例50。

2、坚持标准,严格核定编制。对12个街镇的编制核定工作,我们严格按照省委17号文件规定的分类标准,从严核定行政编制,不再核定工勤编制。12个街镇共核定行政编制521名,与原有的

779名编制相比较,共精简编制258名,精简比例为。其中,精简行政编制187名,精简比例,原核定的71名工勤编制全部取消,不再重新核定。

3、结合实际,合理配置职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职数的配置上,各街镇统一设置9名党(工)委委员,党政领导班子实行交叉任职。根据我区实际,对极少数街道实行了党政分设。文件规定新领导班子应形成梯次结构,并至少有1名女干部。通过调整配备,12个街镇领导班子职数由原来的158名精减为108名,精简比例达%,进一步改善了街镇领导班子结构。各街镇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计划

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

第三篇: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

文章标题: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

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区委、区政府在去年徐古镇试点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全面启动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目前街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及以下干部竞职竞岗工作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具体

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下定改革决心。对于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不少干部群众思想比较复杂。有的认为通过2001年的街镇机关机构改革,近几年街镇编制控制得比较好,不需要改;有的认为目前财政还能兑现工资,没必要改;有的怕无功背过,不愿意改;有的怕影响稳定,不敢改,对改革有等待观望和畏难情绪。针对这些思想顾虑,区委多次召开常委会和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与此同时,组织调查研究,分析**街镇现状。近两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农村减负政策和税改政策,尤其是在全区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负担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三乱”问题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僧多粥少,九羊十牧,全区94万总人口,吃财政粮高达2.48万人,远远超过市下达我区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在总人数1.48的要求,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街镇。如果不进行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不解决收费养人、“三乱”行为,农民负担随时有反弹的可能。必须下定决心,通过改革走出一条既加快农村事业发展又不增加农民负担的路子。通过学习、讨论,全区广大干部认识到,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是破除人多财乏、债重痼疾的需要;是建设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是破除官本位铁饭碗等陈旧思想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街镇干部的需要。

2、加强领导,创造改革条件。为了切实加强对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领导,根据省市的文件要求和工作需要,我们成立了街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付明星同志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张侠同志任第一副组长,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相应成立了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指导组,由12位区级领导任指导组组长,每人负责指导一个街镇的全过程改革工作。真正做到了大员上阵,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切实加强了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力量。

3、加强宣传,营造改革氛围。6月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动员大会,区“四大家”领导及区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街镇负责人到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会议强调,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将会影响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干群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会议还进一步明确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不是能不能改、要不要改的问题,也不是想不想改的问题,而是必须改、认真改。与此同时,各指导组到各街镇相应召开了动员大会,学习传达省市改革精神,明确改革目标任务。通过宣传发动,在全区破除了“等、看、靠”的思想障碍,营造了改革的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结合实际,依章依规,科学制定改革方案

在全区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制定中,我们始重注重坚持“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严格按照省17号、51号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分别制发了《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全区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印发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对街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有关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1、依照规定,规范设置机构。在各街镇设立党委机构、人大机构、政府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设立人民武装部。按有关章程设置纪检(监察)、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12个街镇的内设机构,统一精简为现在的“三大办”。即:党政综合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内设机构由原来的72个精减为36个,精简比例50。

2、坚持标准,严格核定编制。对12个街镇的编制核定工作,我们严格按照省委17号文件规定的分类标准,从严核定行政编制,不再核定工勤编制。12个街镇共核定行政编制521名,与原有的779名编制相比较,共精简编制258名,精简比例为33.12。其中,精简行政编制187名,精简比例26.41,原核定的71名工勤编制全部取消,不再重新核定。

3、结合实际,合理配置职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职数的配置上,各街镇统一设置9名党(工)委委员,党政领导班子实行交叉任职。根据我区实际,对极少数街道实行了党政分设。文件规定新领导班子应形成梯次结构,并至少有1名女干部。通过调整配备,12个街镇领导班子职数由原来的158名精减为108名,精简比例达31.64%,进一步改善了街镇领导班子结构。

各街镇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计划生

育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分别配主任1名,副主任3名。另按有关法律、法规设置干事5名。科级干部职数由原来的261名精简为204名,精简比例为21.83%。

三、严格程序,规范操作,认真组织竞职竞岗

1、认真调研,科学制定原则意见。在充分调研和认真分析各街镇领导班子成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区委常委会研究制定了《街镇综合配

套改革中领导班子成员调整配备的原则意见》,为了选准配好领导班子,又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和原则意见的精神,制定了《街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工作方案》。街镇领导班子的考核和调整严格按照原则意见和工作方案运作。

2、规范操作,严格考核工作程序。根据《考核工作方案》,区委成立了12个区委考核组,对12街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考核。同时,实行了考察预告制度。考核工作严格按照规范的考核程序开展,采取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座谈的方式,对现任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全面的考核考察。按新核定的领导职数和公布的推荐职位及任职资格条件,进行无记名全额定向投票推荐和座谈推荐进入新的领导班子人选。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对得票相对集中的人选进行个别座谈考核。区委在讨论决定街镇领导班子领导成员时,实行票决制。考核工作还实行了考察责任制,考核组负责考核工作,并负责所考核的领导班子调整之后的干部谈话和改革指导工作。

3、坚持《条例》,依法民主配备干部。在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中,始终把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贯穿于选配镇领导班子的全过程,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切实扩大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中的民主,全面落实群众享有的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一是民主依法选干部。对整个班子成员人选的确定,由街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门延伸到街镇的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参加的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推荐和个别座谈推荐。

二是全区双推选正职。对于各街镇“一把手”的人选,采取在全区范围内公开职务、公开条件、公开程序的方式实行双推。先在区级领导和全区区属一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大会上推荐,再在所在街镇推荐。根据得票高低,确定了候选人,组织考察后,由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正式任命。

三是“五个尊重”定班子。对于街镇领导班子成员的产生,充分做到“五个尊重”。在民主测评、推荐、个别座谈推荐、组织考察、听取党委书记意见的前提下,依据得票多少,从高到低依次确定新的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由常委会票决决定。

4、严控编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区委、区政府对中层干部竞编竞岗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工作专班,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严密部署、严格程序、严控编制、严肃纪律,坚持四个统一,确保整个竞岗工作顺利平稳进行。

一是统一思想。区竞岗领导小组召开全区街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部署会,对竞争上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总体动员,把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上来,为稳妥推进街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统一部署。区工作专班对全区各街镇竞岗工作程序、原则、方式做到了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制发了竞争上岗文件,编制了统一的竞争上岗表格。

三是统一行动。全区在相关部门抽调了36名机关干部组成了12个竞岗工作督导专班,对全区各街镇竞争上岗组织报名、职位公示、演讲测评及竞岗进行全程指导与监督,做到了统一步调,同期进行,注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是统一政策。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中,各街镇做到了严格以区委区政府有关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文件为政策依据,严格按照文件下达的核定编制职数进行竞编竞岗,确保改革的严肃性。

目前,我区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竞职竞岗工作已基本完成,切实做到了机构规范设置到位、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到位、中层及以下干部定编定岗到位。

一是机构规范设置到位。严格按照省17号、51号文件要求,全面规范了机构设置。设立党委机构、人大机构、政府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设立人民武装部。按有关章程设置纪检(监察)、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内设机构统一由原来的5-7个精简为现在的“三大办”。即:党政综合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计划生育办)。并且都已正式挂牌履行相关职责。

二是领导班子交叉任职、职数配置到位。改革前,全区12个街镇共有领导班子成员276人,其中领导职务222人,非领导职务54人。改革后,实有领导职务干部108人,非领导职务干部43人,到企业、到重点项目协调专班工作挂任行政职务29人,精减分流96人(其中离岗退养79人,参加中层干部竞职17人)。

三是中层及以下干部定编定岗到位。改革前,全区共有中层及以下干部385人,政策性分流55人。全区实有330名科级以下干部参加竞岗,共有308名中层及以下人员竞争上岗,有22名同志落岗。

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我们在工作中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区级领导积极抓,把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到突出位置,倾注精力抓好,真正做到了大员上阵,切实加强了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力量。

二是执行政策是前提。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非常敏感的工作,只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改革的政策交给广大干部,才能确保改革,平衡有序推进。

三是部门配合是保证。必须成立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改革的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办工作,组织、人事、编制、纪检监察、财政、社保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改革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理顺体制是目标。改革不是对原有改革的否定,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已有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是改革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精减领导职数,压缩机构编制,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要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还要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一方面要严格按政策办事,坚定不移地推进,另一方面要坚持有情操作,切实解决好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二是正确处理执行政策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各项政策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执行政策不打折扣,实际操作慎重稳妥。

《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

第四篇: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依据政策抓改革把握方向促发展

牌洲湾镇是嘉鱼县的一个农业大镇,是湖北省第二届楚天明星镇、咸宁市××年农村工作先进镇。全镇辖4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一个省级乡村工业园区,总人口万人,镇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近两年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号、号和县委号、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作法

一精减党政机构,加强编制管理。

我们按照上级改革要求,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压缩机构编制,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加强编制管理,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一是实行归类合并,精减内设机构。改革前,我镇机关机构设置小而全,共有个办公室,可谓兵多将广,庙多和尚多。在改革中,我们从精减内设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归并设立了党政综合、经济发展、社会事务三个办公室和直属财政所共个内设机构。每个办公室设主任名,副主任名,干事名,主任和副主任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产生,干事在镇其他机关干部中通过竞争上岗产生。在精减机构的基础上,我们明确和规范了三办一所的职责和任务。

二是实行交叉任职,精减领导班子职数。我镇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设党委委员职数名,其中,党委书记兼任镇长名,副书记名,一名担任人大主席,一名兼任纪委书记,一名兼任常务副镇长,党委委员兼任副镇长名,其他名委员分别兼任人武部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政班子成员比原来的人减少了人,撤销镇政协联络组,指定一名同志协调政协工作。

三是实行定编定员定岗,严控机关编制。我镇属一类乡镇,镇机关人员定编人,为了确保不超编制,我们采取多种办法分流人员:一是对镇机关临时工实行一次性买断清退。按照按工龄多少,每工作一年支付其本人一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的办法,先后清退买断由机关自收自支临时工人(机关人,财政所人)。二是实行到龄离岗退养。对男年满岁,女年满岁的名镇机关干部实行离岗退养。三是鼓励干部到企业应聘和创办实体。正科级助理罗江山应聘担任咸宁市公路处横沟桥沥青油库总经理,年薪达万元,副科级干部刘伟到武汉自办经济实体;四是鼓励自谋职业。副科级干部杨厚安发挥自身特长,到学校应聘担任教师;五是选派加强基础。我镇选派名正镇级干部殷衍槐到村任支部书记。通过分流,到目前为止,镇机关在编人员人(含病休人,请长假人分流人,安排外出驻点招商引资人),实际在岗只有人。此外,我镇还按照“公开化、实名制”的要求,推行“编制到人,一人一编一卡”的动态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二)转变站所性质,转换运作机制。

按照省委、市委的改革精神,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取向,从改革“七站八所”的管理体制入手,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建立起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主体,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养人”向“养事”转变。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对原镇属事业单位即“七站八所”进行了“撤、并、转”。撤消了建设站、国土管理所、农机站、渔政站等四个站所;把计生办并入到镇社会事务办公室,经管站并入到财政所,水利站并入到堤防段;将农技站、畜牧兽医站、计划生育服务站、文化站、广播电视服务站成建制转为农技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和广电服务中心,五个服务中心全部改过去的事业单位为企业实体,取消事业编制和人头经费,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发展之路。

二是确定中心性质。依照县委的有关精神,我们将农技、畜牧、文体和计生服务中心改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工商部门依法进行注册登记。对于广电服务中心,根据其资产和业务的特殊性改制为国有企业,但不具有一级独立法人资格,由县广播局实行派驻管理。

三是明晰服务职能。改制后,我们按照“执法职能在县、服务职能在镇”的总体要求,将中心原来承担的行业管理和执法职能收回,移交到县主管部门,只保留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的职能。在强化各中心公益服务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活经营性服务,使其谋求自身更大发展。镇政府对农技、畜牧、计生、文体四个服务中心进行行政管理和合同管理;县主管部门负责行业管理、执法监督、人员教育培训和资质管理。广电服务中心实行派驻管理,由县广电局对其进行行政管理,镇政府予以监督和协管。

四是清理原有资产。由镇政府牵头,会同县主管局组织专班对服务中心的债权债务、资产资金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定。在此基础上,农技、畜牧、文体、计生等四个服务中心按照“享有原债权、承担原债务”的要求,实行“债

权债务同走”。中心所有的资产和债权属于集体所有,中心处置资产需报经原产权单位批准同意,处置资产收益优先用于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和偿还债务。

(三)置换人员身份,稳定专业队伍。

人员是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改革的目的,既要减员,更要增效。为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置换身份,分流富余人员,把服务中心的人员包袱减到最小化;另一方面,定岗竞聘,落实保障举措,促进了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的进一步优化和相对稳定。

一是整体转换身份。改革前,各站所职工全部由县主管局调派和分配,职工身份分为三六九等,有的为在编的干部或工人,有的是主管局内招的合同工,有的是站所自聘的临时工,身份不同,待遇不一。改革后,服务中心退出事业编制管理序列,人员档案资料全部移交到县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用人实行自主聘用,由中心与被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职工模式管理,人人身份都平等一样。

二是设置公益岗位。根据我镇的人口、耕地等实际情况,我们在全镇设置公益性岗位个,其中农技服务定岗人,计生服务定岗人,畜牧服务定岗人(包括防检监督员人),文体服务定岗人,广电服务定岗人。

三是全员竞争上岗。定岗后,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打破财政编制、自收自支编制的界线,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中心与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一年一聘。为提高竞岗人员的专业水平,我们对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人员实行资质准入制度,技术人员凭行业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核发的资质证上岗,无资质认定证书的不得上岗。今年下半年,我们与行业主管部门一起组织进行了各服务中心的竞争上岗,目前名具有行业资质的服务人员已全部到岗。服务中心主任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通过选举或考核产生。畜牧服务中心名有资质证书的人员竞聘个岗位,在此基础上,通过主管局和镇政府联合组织专班考核,由有多年从业经验的金维高出任中心主任,担任中心法人代表。

四是分流富余人员。五个站所原有职工人,定岗后有人需要分流。对此,我们本着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的原则,以资金补偿、内部调整等办法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广电服务中心对落聘的名员工根据工龄按每年元的标准进行买断分流。

五是完善保障机制。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我们将原“七站八所”在编人员统一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已参保人员的单位欠缴保费和这次应保未保人员的单位应交保费,全部由县财政一次性补交到××年月日。××年以后,公投部分由各服务中心负责交纳。此举彻底解决了乡镇事业单位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解除了农村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改革服务方式,创新养事机制。

通过改革,农村公益事业实现了“管办分离”,行业管理职责属于县主管局,镇政府是作为责任主体,承担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职能。为真正把公益事业办好办实,我们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明确主体定责任。我们对农技、畜牧兽医、计生、文体四个服务中心实行委托服务形式,镇政府对其进行合同管理;县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执法监督、人员教育培训和资质管理。广电服务中心实行派驻管理。

二是因地制宜定项目。每年年初,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根据县政府批准的农村公益事业各行业计划,结合我镇实际,确定本的公益事业常规性服务项目。遇有临时性、突发性的工作,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与县行业主管部门一道制定方案,报县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镇政府针对服务事项,以委托服务制的形式与服务中心签订养事合同,并负责监督确保服务事项优质高效落实到位。

三是财政出钱定经费。为保证养事经费的稳定、充裕,我们将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分解落实到具体服务项目。农技服务按照亩平元标准预算经费;畜牧服务按照每农户元标准预算经费,另外再按每人每年元标准预算名防检监督员经费;文体服务按照人平元标准预算经费;计生服务按全镇育龄妇女人平元标准,加已婚育龄妇女三查对象每人次元标准预算经费;广电服务中心按每户元预算补助事业经费。今年,全镇共预算养事经费万元,比改革前增加了元,增长,确保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正常开展。

四是合同管理定目标。改革后,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由“养人”变为“养事”。我们按照改革要求,建立健全了“以钱养事”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真正把农村公益服务落到实处。每年年初,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根据县政府批准的农村公益事业各行业计划,结合我镇实际,确定本的公益事业常规性服务项目,与各服务中心签订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政府购买合同。合同内容要求做到“六个清楚”,即服务项目清楚、工作责任清楚、标准标的清楚、资金投入及拔付方式清楚、违约责任清楚、合同考核兑现办法清楚。对临时性、突发性的公益性项目,由镇政府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与县行业主管部门一道制定方案,报县政府审批后委托服务中心组织实施。根据合同,我们对服务中心开展的公益事业服务进行目标责任管理,以事项多少定支出,以考核结果定报酬,以办事质量定奖惩,实行钱随事走,以钱养事。如:今年我们与文体服务中心签订养事合同,由镇政府拨付万元养事经费,规定了文体服务中心的职能目标和工作要求。按照合同约定,目前中心已创作戏曲作品件,编排两台节目演出场次,开展戏曲培训两期多人次,发展文化中心户户,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五是监督考核定结算。我们按照《嘉鱼县农村公益事业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对各服务中心的养事合同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管理,每年与主管局一起,对项目完成情况组织进行半年和年终两次考核。半年考核主要考查工作进展,通过考核情况适时加以督办。年终考核与经费挂钩,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群众评议等方式进行,实行百分制评分,其中群众评议占分。考核结果以服务对象签字卡、服务单位签字卡和镇社会事业办签字卡等“三卡”管理情况为准。我们将公益事业养事经费按照县里的规,按月拔付,预留资金作为年终考核结算。

二、主要成效

一从体制上消除了机构臃肿的弊端。无论是党政机构设置,还是事业单位的撤销转制,都打破了旧有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解决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体制性弊端。特别是从体制上切断了伸向农民的手,初步建立了预防和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二从机制上增强了基层综合服务功能。改革后,由于实行“以钱养事”,把竞争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引入农村公益性服务领域,服务人员由原来依赖财政拨款和收费变为依靠发挥自身专长,参于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使农村公益性服务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事有人干。人员竞争上岗,使有本事、有技术的人留了下来,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镇农技服务中心推行承诺服务和挂牌上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今年已按合同要求印发病虫害情报及防治技术简报期万多份,推广了蔬菜、水稻、玉米等多个新品种和万亩水稻直播、亩稻鸭共生、亩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并举办了期技术培训班,把农业技术服务落到了实处。计生服务中心的两名医生一改过去的足不出户、坐堂问诊为下村组巡回诊治、送医上门,今年已开展重点服务对象“三查”达多人次,受到广大农村育龄妇女的好评。二是有钱办事。财政增加公益性事业经费,“以钱养事”的资金得到落实,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也明显提高。广电服务中心现有4名职工,承担过去9人的工作量,工作压力增大了,但由于企业负担减轻了,职工工资收入比改革前增加了。三是有章理事。公益性服务实行合同管理,钱随事走,以钱养事。转制的单位资产不搞简单处置,由转制后的企业使用,政府负责监管,保证资产不流失,保值增值,公益性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形成了“政府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得到切实加强,为农服务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服务人员收入得到切实保障”的三赢局面。

三更新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通过改革,各中心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农村公益事业服务开始由指令性向竞争性转变,服务中心在认真履行合同的同时,积极主动拓宽服务渠道,公益事业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变化。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在今年的禽流感和猪口蹄疫防治工作中,反应快捷,不漏一村一户,分别注射猪口蹄疫苗万头,禽流感疫苗羽。

四转变了政府职能。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职能,规范了机关机构设置,落实了干部工作责任制。政府职能由过去的主要是“催粮、催钱、要命”开始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加强对农村的公益性服务上来。今年,镇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为个村新修乡村水泥公路公里,建立了个改厕示范村改厕户;通过招商引资,个投资分别逾千万元的项目先后落户我镇,开工投产。

五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改革规范了干部的行政行为,增强了基层工作透明度,减少了基层干部与农民的磨擦和矛盾,从制度上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过去农民反映“服务就是收费”,现在是财政负担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经费,“群众签字,政府卖单”,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得到了加强,农民到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实现了农民满意、政府满意、业务部门满意、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依据政策抓改革,把握方向促发展。一年多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公益事业通过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得到了稳步发展,满足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一阶段,我们将对服务中心的养事机制进一步予以规范和完善,促进我镇农村公益事业稳步发展,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0-10-19

来源: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 2008 〕 17 号),结合合肥实际,特制定我市实施方案。

一、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总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以优化创新环境为保障,大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深入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破除制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主要目标

到 2012 年,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到 2017 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后 5 年要达到以下目标:

——创新型产业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 900 亿元,年均增长 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8%。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3 ~ 5 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3 个。

——创新投入大幅增长。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全社会研发(R&D)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 112 亿元,年均增长 3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5%。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3 %。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000 家,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6 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2200 件,其中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420 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数分别达到 20 个和 16 个。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基本建立起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显著增强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使合肥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

1.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件(TFT-LCD)为龙头的相关产业。

培育目标: 用 3 年左右时间,建成比较完整的高端平板显示产业链;用 5 ~ 10 年的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内重要的 TFT-LCD 研发和生产基地。到 2012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

依托载体: 以新站区、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合肥京东方、芯硕半导体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围绕 TFT-LCD 及相关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三星电子、夏普、美国康宁等一批配套企业,引进更多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第六代 TFT-LCD 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和储备更高级别的 TFT-LED 核心技术,适时启动第八代 TFT-LCD 建设项目。支持企业开发亚微米级直写式光刻机、高性能 DSP 芯片等重点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

(2)新材料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塑料为基础的新型材料产业。

培育目标: 到 2012 年,全市新材料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塑料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依托载体: 以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为项目载体,以杰事杰、合肥乐凯、国风集团、开尔纳米、鎟 尼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支持企业进一步扩大在高强度工程塑料、超宽超薄塑料薄膜等细分领域的产品技术和规模优势,重点突破耐高温尼龙工程塑料技术、光学级聚酯薄膜在线涂布技术、纳米材料分散技术、特种薄膜拉伸技术等核心制造技术。鼓励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向下游产品延伸,通过引进战略伙伴、技术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更多的新材料领域争得主导地位。

(3)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光伏和生物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相关产业。

培育目标: 到 2012 年,全市环保节能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依托载体: 以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易能生物、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国祯环保、康拜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支持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能源领域的骨干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在低成本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制造及封装、生物质原料、催化热解和热解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控制系统及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优势,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化项目。围绕秸秆利用技术,重点攻克建筑用节能材料产业化的核心技术,着力解决秸秆收购、运输和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实施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加工、精细化工等重大环保节能项目。

(4)软件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中文语音和应用软件为龙头的软件产业。

培育目标: 用 3 年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到 2012 年,全市软件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100 亿元。

依托载体: 以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蜀山产业园为项目载体,以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继远电网、皖通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微软、思科、联发科技等研究机构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推进“合肥荣事达、海尔、长虹荣事达、欧力、尊贵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合肥通用所、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依托美菱、荣事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在冰洗产品嫁接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家电核心制造技术,保持家电主导产品的技术领先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集成生产能力,逐步建立“大家电、大流通、大市场”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配套企业,加快家电压缩机制造技术等关键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

3.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链规划、功能区选资、重大核心项目优先、关键配套项目跟进的高新产业导入模式。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政府投入帮助企业收购优质资源的方式,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辐射力强的主机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引进关键集成部件项目;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迅速扩大重点骨干企业规模,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创新源泉整合行动孵化初创型企业,实施创新优势提升行动培育成长型企业,实施创新产业聚集行动加速成熟型企业成为产业集聚核心。完善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引导机制,探索技术创新要素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促进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到 2012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 1000 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 200 家。

2.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骨干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实体性产学研战略联盟,新建一批市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电集团 38 所、合工大联合江汽集团申报国家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科大讯飞、中科大、合肥微软技术中心申报国家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在肥建设区域性研发机构。到 2012 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200 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 80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软件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科研所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2012 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2200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 420 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20 个、中国驰名商标 16 个。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显著提高创新型企业家数量和综合素质,培育形成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1.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人才进行攻关,组建产业和技术创新团队。探索创新型教育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引进优质职教资源,组建合肥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基地。引导在肥高校调整办学思路,围绕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用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到 2012 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6 万人。

2.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结合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5 年内引进 500 名左右的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5 年内吸纳 1000 名左右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来肥创业服务。启动“ 121 ”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推进“ 511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消除人才引进特别是境外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

3.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以市场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在国有企业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全面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年薪制。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环境,增强创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承载能力。

1.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服务水平。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到高新区发展,争取国家、地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高新区实施,进一步提高研发机构密集度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聚度,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全面完成创新示范核心区 6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建成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技术交易网络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培育形成服务外包、动漫、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中小型科技企业等特色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到 2012 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 5% 以上。

2.增强开发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各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创新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支持各开发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新站综合开发实验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能力,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配套产业集聚,形成特色园区。各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到 2012 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 60%,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 80%。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建立完善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撑和服务创新活动。

1.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大学科技园、海外学者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完善孵化器功能。加强各级各类孵化器建设,建立特色孵化器,增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到 2012 年,市级以上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超过 1000 家。

2.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技术经纪服务、科技成果交易服务、科技评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显著提升区域要素市场能级,增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尽快扩大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规模,初步形成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特点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到 2012 年,融资担保、风险投资、产业投资总规模达到 400 亿元以上。

3.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 6平方公里科技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规划建设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启动安徽省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及展览展示中心、创新研发孵化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到 2012 年,基本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投融资、科技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七大平台。到 2012 年,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入库科技成果 5000 项、专家 3000 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总额达到 5 亿元以上。继续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 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城市文化。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青少年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深入推进大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促进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保持合肥信息化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领先水平。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肥围绕自主创新举办理论和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申办各类国家级科技论坛、区域经济论坛等,继续办好庐州讲坛。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加大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合肥和试验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试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实行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资源的能力 , 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名牌。探索专利技术产业化新机制,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 , 促进专利技术成果产业化 ,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专利技术支撑。加强专利执法 ,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保护机制,规范知识产权交易秩序,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开展相关重点领域配套改革,突破自主创新体制机制障碍

在巩固和完善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消除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组织架构,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大部门体制,创新公务员管理方式,建立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合肥实行机构设置和人事配置扩大自主权试点。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省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完善审批管理监督机制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行政审批行为效能评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项目。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试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3.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要求,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财税体制。推进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建立政府向市场购买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完善公共财政管理组织体系。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发展。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1.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为目标,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统一协调的创新激励政策,解决各领域科技项目多头管理等问题。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体制,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每年集中支持一批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项目和以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2.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组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合肥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徽商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支持安徽村镇银行试点和科技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试点。加快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担保市场,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投入的有效机制和信保贷联动机制,支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服务。

2.加快金融资源集聚。大力实施“金融资源集聚”工程,完善政策优惠措施,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肥开设分支机构,不断增强金融集聚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3.建立风险投资促进机制。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落实融资、税收、股权交易等配套政策,引进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产业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投资机构开展创投业务;鼓励企业和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以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形式,集中更多的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和海内外资本,转化为科技创业资本。积极争取资产证券化试点,推进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证券化,利用产权市场、证券市场等,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机制。

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创新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发行方式,拓宽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内、国际主要创业板交易所、有影响的投资银行战略协作关系,实施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在资本市场打造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合肥板块。开展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试点,支持高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高新区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

5.强化政府创新投入。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建立合肥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本届政府任期内,市、县、区财政安排支持自主创新资金 60 亿元以上,集中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6.建立推进金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市政府牵头,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和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金融创新协调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合肥金融改革开放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和发展规划。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管理类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条件具备的同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制,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共事业财政投入和监管体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推动省部属科研院所改制,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产业化步伐。

2.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参与分配等产权激励制度,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重要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补充保险和政府投保制度,探索对创新人才以薪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试点。

3.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健全“弹性编制”制度,推动科技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科技绿卡”制度,完善创新型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优惠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人才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格局

1.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和手段,加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增强政府调控土地供应能力,优先保障创新型企业重点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重大研发服务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通过挂钩试点取得的用地指标允许在合肥市范围内跨县区使用。探索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和土地利益统筹分配的新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集体决策机制、项目规划优选机制、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度、“双向约束”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及格网地价管理机制。探索开发园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及滨湖新区建设新模式、新机制,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管理制度及其他配套政策,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支撑新手段,建设全国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

3.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新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试行“先落实社保,后实施征地”,完善征地区片地价体系,建立征地补偿安置协调仲裁机构。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

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步骤

按照全省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出品牌”的总体要求,合肥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点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强力推进阶段(2008 年~ 2010 年)。今年内完成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等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和进展。

2.全面突破阶段(2011 年~ 2012 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合肥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

3.完善提升阶段(2013 年~ 2017 年)。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形成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制度比较完备、运行比较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合肥成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

五、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全面负责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与市创新办合署办公,并从市发改委、财政局、经委、科技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2.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在省领导下,省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顺利有序推进。加强与芜湖、蚌埠等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直有关部门支持。

3.分解细化任务。市各有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制工作计划,确定目标、具体任务、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涉及面大的重点改革事项,要组织力量展开调研,充分论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4.强化跟踪考核。建立跟踪评价制度,把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各地区、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每年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考核,适时评估各项改革创新实施成效。

下载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邹岗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根据中央、......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根据中央、省、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聚焦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国的新特区建设 (李慎中 山东省临沂一中 276003 ) 【背景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

    综合配套改革综述

    综合配套改革综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2005年以来的新生事物,它不同于九十年代中期的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城市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完善改革推进方式,推进攻坚......

    城步苗族自治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修改版)

    城步苗族自治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根......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汇报材料一、惠农政策宣传落实情况: 1、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的受理补贴工作。 南城财政分局高度重视,在家电下乡工作会召开后,认真学习政策,提高认识,切实......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查报告

    取消农业税费后,如何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遏制农民负担反弹?湖北省谷城县实施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乡镇机构和人员精简为突破口,大大转变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探索出一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