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浅谈

时间:2019-05-14 11:5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籍修复浅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籍修复浅谈》。

第一篇:古籍修复浅谈

古籍修复浅谈

古籍修复是一门特殊的技艺,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缜密的心思,更需要具有一定领悟和判断力。做为一名古籍修复工作者,应有医生一样的心态,破损的书籍就像病人一样。古籍字画流传至今,许多是破烂不堪,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以说,破损的古籍,如果遇不到好的技术工作者,宁可不修,也不能让人随便乱修,想做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你就得像医生一样,老老实实把病人医好,人家才会感激你,感恩你,永远不会忘记你。古籍字画遗流至今很不容易,多少代人的辛勤呵护,如果到了我们手上被毁了,所以说做古籍修复的人应持有你在做,天在看的概念。我们知道一件艺术珍品修复重裱,是要有技术熟练的人来操作才行。基本功不饶人,它也不会亏待人,这是自然法则,也就是古人说得天道。古籍修复应该是有继承,有发展。传统优势要坚持。我1977年跟随恩师毛俊义从事古籍修复工作,1979年参加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为期6个月。在期间,受到上海图书馆赵嘉福等老师的指导。1983年赴江西省图书馆跟张世达先生学习古籍修复6个月,多名老师的指导、教诲,使我在古籍修复的路上受益非浅。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四十余年,修复书画1万8千余册(件)。为了多修复书画,我放弃了每年的工休假,放弃午休,我深知只有多干才能多学,才有经验,才对得起培养你的老师和关心你的领导。工作中我一直告诫自己,修复千万不能出差错,一定要认真,作一名修复古籍人员,不能靠嘴,而是以修复的作品说服人。下面我就介绍一些古籍修复程序和工作经验,目的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为破损的珍贵书画通过修复再现其应有的价值,继续流芳百世。在修复前先把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包括书画的大致年代,材料的成分,破损的程度,前人修复用浆用料等,对修复的破损书画是洗,补,揭,托,脱酸还是用其它方法,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纸是修复书画的一个关键环节,几百年来造纸产地很多,造纸纺大小不一,各地造纸原材料多样。作为一个古籍修复人员,唯一的经验就是埋头大量修书,只有书籍拆开后,对着灯光、阳光照着看,反复用手摸,发现关键的地方,照下来,记录下来,类似纸张一对比,对今后配纸,纸张鉴定大有益处。平时收集有代表性的旧纸也很重要。染纸往往纸张的颜色是很难相匹的,这時就要对纸张进行染色,使之相配。染色所用材料常见有茶叶,墨,植物颜料等,做旧纸张染料我的观点是选用茶叶,加一丝墨染出的颜色十分自然。橡椀子(栗子壳)染出的效果也不错,而且还不用花钱,每年10月份后到处都有栗子壳,捡起晒干收起来,用時根据需求放到容器里煮,达到需要的色为止。做为一名修复人员,必须要有高超的染色技艺,既使有女娲补天的神功,也必须先炼取补天所用的五色彩石。染纸的方法有多种,浸染,刷染,拉染等,到底用哪个方法,无听谓,根据数量的需求而定。洗在冲洗前务必要判断书画的纸质成份,纸张的松与紧,手工纸还是机械纸,以及受损的程度,要逐一用心调理,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对于冲洗我个人认为破损书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冲洗这到程序,虽说用沸水冲洗后作品是美观漂亮了,但是纸质更受到了大的损坏,我们知道许多珍贵的古籍,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在用纸方面无法选择,这些珍贵文物保存今天实属不易,如果一定要冲洗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修复前修复后揭一般指前人装裱过的书画,经过了若干年,作品受到了潮,霉变,虫蛀鼠咬保管不善等,这类作品必须要先揭去覆盖作品反面纸后才能修复,揭是一门细心活,书籍揭裱较容易,但字画的揭裱较为复杂,现在书画装裱常规是拓一层,覆两层。纸质也好判断,揭起来容易,先二后一就行了。但遇到古字画揭裱,就不可以一上手就揭,而是要认真研究后,备好若干套方案才可动手。首先我们对古纸研究是薄是厚,先从空白的边角下手,心中有底然后开始,手上揭、揉、搓、捻的技法运用有数,如遇到破碎酥脆的书画,就必须要在裱案上铺一层白皮纸或白绢,防止出现揭托后起不了身的危险。揭古画一定要细致耐心,因为前人用浆材料我们不清楚,经过几次修复装裱也不知道,这些只有在揭的过程中才明白,所以在揭前备好若干方案,加之你的娴熟技术就可以缓缓渐进,揭時遇到情况就可迎刃而解,作品揭裱成功后,实际上我们也从前代从事这行的前辈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总结一下,对今后工作十分有益。修复前修复后唐寅书画碎片修复前唐寅书画碎片修复后补修补古籍书画,首先要查看,分析原有作品的年代,材料质地等,然后选择与需修复相关的纸张材料,如纸张的厚薄,纸张纹帘的宽窄,纸张的颜色,使之相配,我七十年代跟师傅学习時,要求是很严的,不是特别腐朽纸张的书籍,补纸周边是不允许超出一根头发丝宽的,后来学修复古旧字画就更严了,修补后的地方达结之处是不照灯光,不可轻易看出。只有这样补上去的纸才能和原作合得天衣无缝,使人难以看出修复后的痕迹。这也是一个修复人员应有的基本功。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前修复后拓古籍一般不主张拓,但遇到腐,脆化严重的等无法修补,不得不采用拓裱。在拓裱前一定要审视,遇到容易褪色或晕色的书籍,需要在浆糊里加些胶矾,或在容易脱色的地方在背面刷上淡淡的胶矾水,待干,然后再拓裱,这样就可以控制掉色。如遇到化学墨汁,朱砂等情况,可采用先把要拓的书籍用纸包好,然后再用塑料袋包一下,放在蒸锅里热蒸,根据情况一般水沸后约30分钟即可,蒸時人不可离开。拓裱方法有三种,直托、飞拓、复托。在这里强调一下拓裱碑帖,拓裱時要注意字迹的原有皱纹,要把每个字体刷凸突出来,以免字纹走样,切不可刷平,应是纸平而字凸出。黏结书籍的修复所谓黏结书籍,常指墓葬出土的纸质文物,因墓葬年代己久,倒塌陷落使肉体等杂物腐蚀到书籍上,书籍受到这些侵蚀天长日久黏糊一起。这类书籍现在公共图书馆己很难见到,公共图书馆保管条件好,加之几代人的修复,几乎己见不到特别严重的黏结书籍,现在要想修复这类书只有民间(因为盗墓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纸质文物的价值)。举一案例:八十年代末期南京一烤鸭个体户买了银行发行的贴水债券五万元,收藏房屋的瓦下,当时住的是平房,瓦下都要铺油毛毡防漏水,多年后由于南京天气热油毡全烤化,柏油和债券黏糊在一起黑乎乎,那時五万人民币是大数额,这下把烤鸭户急得到处找人修,我馆领导知道后找到我,问能否接修。过了几天,卖烤鸭的老板带着部分债券来到南图,当年我的技术远不如现在,不敢保证质量,只能大家一起到银行和行长商量,修复后每张达到什么程度认可,银行行长说,每张债券正反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就行,馆长看着我,我说前后几张没有十分把握,其它应该可以解决。(可这事到今天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当年我才三十出头,愣头青。债券每张面值20元,共2500张,也敢接。)回来后压力大了,参阅的大量资料,揭前要做大量的试验,最后采用热蒸、水泡、冷冻、机油加热等多种方法,应该说当年使尽了所有方法,修到几天后,终于在实践中找到了很好的方法,最后2500张债券圆满修好,大家都很开心,领导把此事告诉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江书记听了此事后,用毛笔写了“妙手回春”四个大字让领导转给我,一生中能遇到一个好领导,好伯乐不易,所以说对这样的好领导,我们一个修书匠一生的付出都难以回报。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前修复前修复后脆化书的修复严重的脆化书即一碰就碎,对于这类书修补、只能先脱酸后修复,否则越修越破。其实关于书籍脱酸,对从事古籍修复的老同志来说已不是问题了,为何至今得不到推广,关键是脱出的污水一时无法解决,古籍线装书脱酸,量小污染少,而关键是大量的民国文献,机械纸浆含酸重,我曾做过试验,如同时脱几十册文献,先后估计需几吨水方可把酸脱尽,这些脱出的污水怎么处理是重要问题,我多年来咨询了很多科技公司,由于成本问题都无法推广。民国文献大量都存在酸化,确实急需脱酸处理,但民国文献的市场价值又不允许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修复,简单的说,如一本民国文献200页左右,其脱酸成本超过人民币5元,市场都不接受,所以说目前珍贵的文献先处理,如想大量处理,也只能采用喷雾控制,维持现状,不再继续酸化,选用药剂,必须对人体无害,这是一个修复人员的必备品德。修复前修复中修复中修复后脱酸中脱酸后书砖、书饼的处理接到书后,不要硬揭,否则越揭越破,最后无法修复,首先慢慢地是从书背的中间先用针尖插进去,放入水中浸泡,因为书籍的中间一般纸质受侵较少,纸质较为牢固,水进去后进行热胀冷缩处理,很快书籍就可一分为二,一定要标注正、副页码,这样处理起来又快又简单,即使碰到再难黏结的书籍,也就是前后几页,稍为花点功夫修复即可。修复前修复后碎片书籍的修复当接到这类书籍时,首先准备大量纸盒,分类处理,修书的人都知道书籍的天头、地脚、中缝、后背等,按各自秩序分开装盒,如遇叠在一起的先不需分开,到时按顺序修再揭,这样不会乱,差错也克服了,如遇鼠尿等水渍差异等,也把它们归类,开始的第一页难拼,只要完成了一页,下面就简单了,拼接时,碎片一开始用稀浆粘住,浆一定一定要稀,为后面如果错了移动,揭了重新拼接,热水一浸就能移,如浆厚了揭不开,那就越修越坏了。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以上展示的部分修复书籍,只是对关心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的感激,更是我从事古籍修复四十几年来对恩师的回报,作为一个手艺人、老前辈的传统,一支浆笔闯天下的精神一定要学,用修复的作品说服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修书匠人。作者简介:杨来京,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

第二篇:我国古籍修复人员奇缺

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奇缺

中华民族文明史源远流长,有赖于文化典籍记录传播和保留了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典籍在文化传承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图书馆、博物馆(院)、档案馆、藏书楼等共存古籍约3000余万册,其中1000余万册需要修复,而全国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总共不足100人,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其中这100人中还包括做临摹、拓片等工作人员。按照每人修复10万册古籍,以每天一册的速度计算,需要365天连轴转并持续工作800年,才能完成我国1000余万册古籍的修复任务。如山西省古籍总量约150万册,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在国家已公布的3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山西就有255部入选。此外除图书馆、博物馆、藏经楼等国家收藏单位外,还有大量古籍保存在民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认为,三晋古籍用“价值连城”四个字根本不足以衡量其珍贵价值。在150万册古籍中,有三分之一需要修复,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培训的专业古籍修护人员仅有10余人,面对50余万册等待修复的古籍,真是杯水车薪,谈何容易。因此,解决古籍修复人才奇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是古籍修复人员老化现象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的古籍专业修复人员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占我国古 籍专业修复人员的80%;50岁以上占30%,40岁以下的仅占20%左右。

二是人员配备不平衡。据笔者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量超过100万多册,善本30万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12 人;浙江省图书馆古籍藏量80多万册,善本8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8人;河南省图书馆古籍藏量50多万册,善本2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藏量11万册,善本5.7千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4人;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保存古籍30余万册,仅配备古籍修复人员10余人。

三是学历层次偏低。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11名古籍修复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6%,专业教育背景与古籍修复人员基本素质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针对如何解决古籍修复人才奇缺问题,笔者建议:

一、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古籍修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组织“古籍修复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古籍修复人才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优秀古籍修复人才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古籍修复人才同科学家、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广泛尊重。

二、加强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发展规划之 中,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纳入工作考核指标,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确保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学历教育,为古籍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在有条件的高校设臵相关专业,招生时文理兼收,课程也要根据古籍修复的实际需要设臵,增设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矿物学、颜色理论等相关专业,教学任务均在四年内完成,学习期间必须安排至少半年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可以考虑在一些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收藏单位建立实践基地,选择一些具有实际经验的修复人员开展实践教学,联合培养修复人才。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从事修复古籍工作的人员每年应该有一段时间参加常规在职培训。一方面培训更高一层的修复技术,另一方面传授最新的修复技术,以及国内外新的修复材料、设备、制度。这种培训也可以设臵为专题培训,每次解决一个专题业务需求,如修复档案的制作和实践、浆糊的提取与原料分析、纸张的取样及材料分析等。其中一些培训可以放在国家及实验室进行,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实际认识。

五、加强古籍修复学术交流。加强不同保护修复机构间的横向结合,包括成果的展示和技术与经验的介绍,不同修 复机构间互派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与培养,使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不同特点的技术形成互补促进的局面。

六、实施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度可以给在职修复人员提供通过进修研究等环节晋升的机会,这将是修复队伍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对现有的修复人员,除通过进修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外,及时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化解职称评定对学历、著述的高要求对修复人员晋升的制约,使修复人员具有职业荣誉感、归属感。这也是保证队伍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七、适当提高古籍修复人员待遇。制定与古籍修复技能水平挂钩的工资制度以及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古籍修复技术岗位高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对有特殊贡献的古籍修复人才给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可把古籍修复人才在技术攻坚和技术改造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提取一定比例奖励个人,提高古籍修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八、逐步建立古籍修复人才库。按照数量充足、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建立古籍修复人才库。面向社会搜集古籍修复人才信息,充分发挥古籍修复人才在古 籍保护中的突出作用,做好古籍修复人才资源的储备与综合开发。建立市场导向的古籍修复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技能古籍修复人才的合理配臵。

九、允许民间组织承担古籍修复任务。借鉴国外成功经 验,允许有条件、有资质的民间文化组织承担一部分古籍文物修复工作,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古籍修复工作安全进行。

十、加大对古籍修复工作资金支持力度。由于大量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造成国家重点投入资金的文物普查和实施的保护中很少惠及古籍文献。目前,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方面的专项经费达 3亿元以上,而每年用于古籍保的专项经费却只有几十万元。许多图书馆古籍酸化破损严重,保护经费奇缺,修复人才匮乏,基础工作落后。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古籍修复专项基金,加大对古籍修复资金支持力度。

第三篇:重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正文„„„„„„„„„„„„„„„„„„„„„„„„„„„„„„„„„„„„„„„2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2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3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3(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4(三)修复人才短缺„„„„„„„„„„„„„„„„„„„„„„„„„„„„„5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6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6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6

结论„„„„„„„„„„„„„„„„„„„„„„„„„„„„„„„„„„„„„„„„7

注释„„„„„„„„„„„„„„„„„„„„„„„„„„„„„„„„„„„„„„„„7

参考资料„„„„„„„„„„„„„„„„„„„„„„„„„„„„„„„„„„„„„„7

重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古代文献书籍的修复与保护无疑也是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古籍修复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论述,认为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古籍修复 保护 人才

引言:中国是书籍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有实物可考的古籍依时间顺序经过了龟册、金文和石刻、侯马盟书、简策、帛书等阶段,后因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找到了最适宜书写和印行的材料,纸制书籍的时代终于到来并延续到现在。中国书籍发展的漫长历史无疑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各类书籍的数量难以计数。作为文明的载体,书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是源于古代的古籍。伴随着古籍的留存,古籍修复行业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同样流传至今。有理由推断,在东晋时就有了古籍修复事业,至今

①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古籍修复事业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它使许许多多即将消亡的古籍得以继续发挥其文献和文物的作用。因为虫蛀、鼠咬、污垢、霉烂、焦脆、水湿等原因以及古籍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历史上很多古籍没能流传下来,古人对此曾有“十不存一”的感慨,但若没有古籍修复行业的产生,恐怕流传下来的古籍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

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据国图举办的“善本特藏汇报工作展”上给出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约有3000万册,其中大部分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8年也曾表示:“据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籍的数量在2700万册以上,而这仅仅是个保守的估计。我认为数量至少在3500万到4000万册以上。除了国家收藏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以外,民间还有大量藏于个人、寺庙。”② 然而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全国从事的古籍修复的人才数量不足100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

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古籍本身的寿命缩短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图书馆将上世纪60年代和06年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也就是说,经过40年时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PH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植物纤维素是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它发生酸性水解即古籍纸张的“酸化”现象,其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这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且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古籍纸张将全面脆化,纸张一碰就可能变成粉末,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在时间、人才、工作效率等种种因素冲突的形势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深刻阐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中说,我国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古籍的保护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从以上所阐述的古籍保护的现状上来说,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诸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问题。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

古籍修复行业地位的日益提升使得其发展历程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包括了资金投入、技术发展和人才短缺等问题。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先说资金投入问题。要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相应的硬件投入是必须的。然而,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图书馆的条件非常有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顶尖图书馆,国图十分重视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其专门提供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以供古籍修复工作所用。这样的工作条件在内地已经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了。然而即使这样,国图也仍然会时常碰到场地、人员工资以及材料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许多新的科技手段的引进在提高了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设备和人力资源的资金负担。举例来说,很多特藏古籍的“脱酸”工作刻不容缓。国外有一种“纸张脱酸”的技术,这种方法能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延缓书刊寿命,但其一套大型设备的引进就需要几百万的投资,所有材料也需进口,每处理一公斤的书籍的花费估计约需20美元。且大型设备及其辅助设施的安置还需要近400平方米的场地。这样昂贵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古籍杀虫问题同样受到一定制约。国家图书馆目前采用低温冷冻杀虫法,所有图书在入库前都将在零下22℃到零下25℃冷冻7天左右。然而国外一般藏书馆室内的温度是0℃至4℃左右,以国图的条件只能借助空调,降低1℃投入的成本都相当巨大,更糟的是,空调只有在上班时间才启动。③国有单位尚且无法解决这种资金问题,更别提民间的修复工作室了。这种种问题显示,若无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将会受到相当的制约。

(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技术发展问题可与人才问题一同讨论。传统修复技术无疑是我们国内古籍修复工作的基础。作为传统技艺的古籍修复工作是相当繁复的。首先,修复工作者对材料就需要有相当的了解。材料的种类分辨、仿旧和染色以及制糊的传统工艺就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再者,古籍修复的基本程序有:点收、制定修复方案、备料、拆书、书页修补、封面封底的修复和重制、装帧、检查和验收、交付。而其中书页的修复一个程序就包括了去污、配料、连接书页开口和破损补缀、糟坏书页的裱补、粘结书页的揭补、书页补字等多个问题。每一个问题还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手段。经过修复程序的古籍书页还需要进行装帧,而装帧的基本技术包括了折页、配册、敲书、衬纸、接书脑、加护页、齐栏、压实、草订、裁切、打磨、包角、加封面封底、打眼、穿线、贴签、写书根、加函套等十多道工序。这还仅是基本的程序,善本、珍本古籍的修复还有更多特殊的要求。面对这样庞大复杂的工作程序,无怪乎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人才的缺失,决定了工作和技术发展的滞后。

当然,长时间以来,技术发展的滞后并不代表停滞不前。上文已经提到,国外已经产

生了类似“纸张脱酸”等先进而方便的技术,但由于内地尚无足够的经济实力而无法引进。然而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的修复技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的。现代科技的应用创造出了多种用于古籍修复的有效手段,如远红外、微波和真空冷冻三种干燥技术,二醋酸纤维对口粘接技术、丝网加固技术等,各种修补机械也应运而生如档案修裱机和纸浆修补机等。这无疑成为古籍修复工作的强大助力。

(三)修复人才短缺

科技手段的增加并不能解决古籍修复行业的根本问题,人才短缺才是其中的关键。现在的形式总地来说是国内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缺少年轻血液输入,面临人才断档。据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介绍,我国目前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只有百余人,而且多数已年过半百。而且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不足100名的古籍修复从业者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40岁以下的不到1/6。尽管这批人目前看来正值壮年,但这么多年没有新丁加入,如果持续下去,不出十年,眼下的青黄不接就要变成人才断层和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师带徒”的形式来进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目前,设置“古籍修复”这一专业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在全国,只有少数几个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从事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以古籍知识、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为基础,还需了解一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以识别纸张质地,从而拥有能够针对特定的古籍设计特定的修护方案的能力,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其学历起点应在大专以上。与国内的情况相比,国外的人才资源显得相当优渥。英国几所重要高校,如伦敦大学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都设有古籍与文物修复专业,隶属于美术系。学生本科毕业后只能取得“准入资格”,随后需跟随一个工作团队以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回学院攻读研究生,取得研究生文凭,才有资格正式成为一名古籍修复人员。埃及同我国一样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该国的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四年制本科的古文物修复专业,并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该专业的学生大

一、大二时必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基础课程,大

三、大四时则参加实践和具体的修复项目。目前,开罗大学每年招收500名古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应考者盈门。

相比较下,为什么国外同行业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远远赶超我国也就有了答案。不仅

仅是人才数量,人才素质的差距也成为我国古籍修复技术无法快速进步,行业无法持续顺利发展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古籍修复的年轻人才会如此稀缺呢?待遇问题和国人长久以来对这一行业的认识是关键。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古籍修复人员仍停留于传统的“修补匠”的层面,社会地位不高,待遇欠佳,就业不理想,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高层次的人才宁愿选择更加大众化的专业进行学习。即使与关系相当密切的书画修复行业相比较,古籍修复人员的待遇也有相当差距。甚至有从业者坦言,修书只是兴趣,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而那些已经毕业于高职高专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此现状,各大高校不愿开设该专业也是有理由的。在高校里都没有相应专业的学习,那又何来高素质、大批量的年轻的专业人才?这显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解决以上问题,这其中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非常重要,而人才问题是重中之重。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国家需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普通民众能从思想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地位,不再认为古籍修复工作者只是处于“修补匠”的层面,而应更加重视他们的工作,更加了解他们的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古籍修复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值得尊敬的,从而让更多的人以从事这一行业为荣。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对古籍修复行业的资金投入,并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待遇,充分满足从业人员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杜绝老一辈古籍修复从业者口中“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的情况继续发生,使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愿意投身到这个工作中来。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国家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广大的高校中尽可能多地开办相应的修复专业,除了开设传统技艺的专业课程并补充图书馆学知识、古籍知识、古籍

版本知识、历史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外,还要为学生设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和修复工作相关的基础课程,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应为该专业设置除专科、本科外更高层次的深造空间,比如研究生、硕士等,以实践经验为升学标准,使学生能够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中拓宽未来的修复工作者的知识面,从而更好进行古籍保护工作。针对在职的修复工作者,国家和各地政府已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以江苏为首的文化大省受文化部委托,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各古籍收藏单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职员工培为训对象,并规定学员学习期满返回原单位后必须在古籍修复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这无疑是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素质,从而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论

自1950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的出口的管理办法后,国家从政策上开始重视文物保护的问题。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在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作为文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伟大文明的载体,也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的修复和保护理应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然而现有的修复保护力量与目前古籍受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极不匹配。在国家政策鼓励的情况下,目前各地古籍修复中心陆续出现,如南京中友古籍保护修复中心、南京莫愁文献修复中心、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等。但总的形势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好转。在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繁荣必要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从物质和思想上积极要求支援,不仅要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高质量人才的不断供应。人才是一切行业发展延续的关键,古籍修复行业同样如此,只有做好了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相关工作,才能期待古籍修复的严峻形式能够转危为安。

注释

①:肖晓梅 韩锡铎 《古籍修复——绵亘不断 继往图新》 《北京观察》2007年05期 ②、③:《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刻不容缓》 北京科技报专题 2008年07月 http://tech.sina.com.cn/d/2008-07-07/11032308093.shtml

参考资料

[1]李志琴 张斌 《10万古籍1人修 专业古籍修复人才后继乏人》 《解放日报》2006年4月

[2]朱赛虹 《古籍修复技艺》 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潘美娣 《古籍修复与装帧》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第四篇:古籍书目

【两汉魏晋南北朝小说目录】

《蜀王本纪》旧题汉

《杂事秘辛》汉·无名氏

《献帝春秋》东汉·阙名

《天禄阁外史》汉·黄宪

《汉末英雄记》魏·王粲

《博物志》西晋·张华

《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

《汉晋春秋》东晋·习凿齿

《魏晋世语》晋·郭颁

《晋后略》西晋·荀绰

《十六国春秋别本》北魏·崔鸿

《古今注》晋·崔豹

《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

《列仙传》汉·刘向

《神仙传》晋·葛洪

《神异经》汉·东方朔

《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绿珠传》宋·乐史

《晋四王遗事》东晋·卢綝

《晋八王故事》东晋·卢綝

《晋阳秋》东晋·庾翼

《续晋阳秋》南朝宋·檀道鸾

《晋春秋》唐·杜延业

《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

《东宫旧事》晋·张敞

《三国典略》唐·丘悦

《晋五胡指掌》明·张大龄

《三十国春秋辑本》清·汤球

《凉州记》北凉·段龟龙

《沙州记》南朝宋·段国

《平陈记》佚名

《风土记》晋·周处

《浔阳记》东晋·张僧鉴

《三齐略记》晋·伏琛

《丹阳记》晋·山谦之

《交州记》晋·刘欣期

《永嘉郡记》南朝宋·郑辑之

《始兴记》南朝宋·王韶

《宜都记》晋·袁山松

《洛阳记》晋·陆机

《荆州记》晋·盛弘之

《南康记》晋·邓德明

《南雍州记》晋·王韶

《会稽记》晋·孔晔

《广州记》晋·顾微

《广志》晋·郭义恭

《邺中记》晋·陆翙

《关中记》晋·潘岳

《齐谐记》南朝宋·东阳无疑

《梁州记》南朝宋·刘澄之

《鄱阳记》南朝宋·刘澄之

《俗说》南朝梁·沈约

《冥通记》南朝梁·陶弘景

《高士传》晋·皇甫谧

《拾遗记》晋·王嘉

《佛国记》东晋·法显

《异苑》南朝宋·刘敬叔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

《还冤记》北齐·颜之推

【隋唐笔记小说目录】

《梁四公记》唐·张说

《云仙杂记》唐·冯贽

《龙城录》唐·柳宗元

《启颜录》隋·侯白

《角力记》北宋·调露子

《谐谑录》唐·朱揆

《记事珠》唐·冯贽

《庐陵官下记》唐·段成式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唐·杜光庭

《独异志》唐·李亢

《冥报记》唐·唐临

《墉城集仙录》前蜀·杜光庭

《大业杂记》唐·杜宝

《隋遗录》唐·颜师古

《壶关录》唐·韩昱

《炀帝迷楼记》宋·佚名

《炀帝开河记》

《海山记》

《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

《大唐传载》唐·佚名

《隋唐嘉话》唐·刘餗

《朝野佥载》唐·张鷟

《北里志》唐·孙棨

《次柳氏旧闻》唐·李德裕

《明皇杂录》唐·郑处诲

《高力士外传》唐·郭湜

《安禄山事迹》唐·姚汝能

《因话录》唐·赵璘

《唐国史补》唐·李肇

《广异记》唐·载孚

《帝范》唐·李世民

《臣轨》唐·武则天

《大唐新语》唐·刘肃

《五代新说》唐·徐炫

《宣室志》唐·张读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

《开天传信记》唐·郑棨

《桂苑丛谈》唐·冯翊子子休

《历代崇道记》唐·杜光庭

《独异志》唐·李亢

《玄怪录》唐·牛僧儒

《兼名苑》唐·僧远年

《魏郑公谏录》唐·王方庆

《耳目记》唐·张鷟

《中枢龟镜》唐·苏瑰

《定命论》唐·赵自勤

《卓异记》唐·陈翱

《尚书故实》唐·李绰

《河东记》唐·薛渔思

《会昌解颐录》唐·佚名

《刘宾客嘉话录》唐·韦绚

《唐语林》宋·王谠

《逸史》唐·卢肇

《潇湘录》唐·柳祥

《纂异记》

《集异记》唐·薛用弱

《集异记》唐·陆勋

《博异志》唐·郑还古

《松窗杂录》唐·李濬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

《东城老父传》唐·陈鸿祖

《云溪友议》唐·范摅

《玉泉子》唐·无名氏撰

《奉天录》唐·赵元一

《邺侯外传》唐·李繁

《常侍言旨》唐·柳珵

《新城录》唐·沈亚之

《牛羊日历》唐·刘轲

《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

《戎幕闲谈》唐·韦绚

《贾氏谈录》宋·张洎

《谭宾录》唐·唐胡璩

《来南录》唐·李翱

《柳氏叙训》唐·柳玭

《中朝故事》南唐·尉迟偓

《东观奏记》唐·裴庭裕

《金华子杂编》南唐·刘崇远

《金銮密记》唐·韩偓

《义山杂纂》唐·李商隐

《三水小牍》唐·皇甫枚

《树萱录》唐·佚名

《剧谈录》唐·康軿

《杜阳杂编》唐·苏鹗

《南楚新闻》唐·尉迟枢

《醉乡日月》唐·皇甫松

《前定录》唐·钟辂

《续前定录》唐·钟辂

《续玄怪录》唐·李复言

《幽闲鼓吹》唐·张固

《唐阙史》唐·高彦休

《广陵妖乱志》五代·郭廷诲

《神仙感遇传》前蜀·杜光庭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资暇集》唐·李济翁

《刊误》唐·李涪

《兼明书》唐·丘光庭

《苏氏演义》唐·苏鹗

《灌畦暇语》唐·佚名

《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

《谗书》唐·罗隐

《戒子拾遗》唐·李恕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鉴诫录》后蜀·何光远

【宋元笔记小说目录】

《南北朝杂记》宋·刘敞

《三国杂事》宋·唐庚

《续世说》宋·孔平仲

《北梦琐言》宋·孙光宪

《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

《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

《五代春秋》宋·尹洙

《五国故事》宋·佚名

《江南野史》宋·龙衮

《蜀梼杌》宋·张唐英

《燕翼诒谋录》宋·王栐

《湘山野录》宋·文莹

《续湘山野录》宋·文莹

《玉壶清话》宋·文莹

《闻见近录》宋·王巩

《括异志》宋·张师正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

《靖康纪闻》宋·丁特起

《靖康传信录》宋·李纲

《建炎笔录》宋·赵鼎

《宋朝事实》宋·李攸

《宾退录》宋·赵与时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

《西夏事略》宋·王称

《读书附志》宋·赵希弁

《北狩见闻录》宋·曹勋

《武林旧事》宋·周密

《容斋随笔》宋·洪迈

《容斋续笔》宋·洪迈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

《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东轩笔录》宋·魏泰

《温公日记》宋·司马光

《涑水记闻》宋·司马光

《默记》宋·王铚

《东斋记事》宋·范镇

《醴泉笔录》宋·江休复

《家世旧闻》宋·陆游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

《却扫编》宋·徐度

《清波杂志》宋·周煇

《东坡志林》宋·苏轼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

《三国杂事》宋·唐庚

《南部新书》宋·钱易

《蒙鞑备录》宋·孟珙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徐霆注

《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

《江淮异人录》宋·吴淑

《三楚新录》宋·周羽

《吴越备史》宋·钱俨

《江表志》宋·郑文宝

《江南馀载》南唐·佚名

《南唐近事》宋·郑文宝

《钓矶立谈》宋·史温

《稽神录》五代·徐铉

《于阗国行程记》五代·平居诲

《国老谈苑》宋·王君玉

《谈渊》宋·王陶

《葆光录》宋·龙明子

《北窗炙輠录》宋·施彦执编

《公是先生弟子记》宋·刘敞

《高斋漫录》宋·曾慥

《韩忠献公遗事》宋·强至

《游城南记》宋·张礼

《东斋记事》宋·范镇

《儒林公议》宋·田况

《醴泉笔录》宋·江休复

《吕氏杂记》宋·吕希哲

《万柳溪边旧话》宋·尤玘

《画墁录》宋·张舜民

《张太史明道杂志》宋·张耒

《晁氏客语》宋·晁说之

《谈薮》宋·庞元英

《碧云騢》宋·梅尧臣

《丽情集》宋·张君房

《赏心乐事》宋·张鉴

《王文正公遗事》宋·王素

《甲申杂记》宋·王巩

《随手杂录》宋·王巩

《闻见近录》宋·王巩

《王文正公笔录》宋·王曾

《宋景文公笔记》宋·宋祁

《丁晋公谈录》宋·丁谓

《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

《括异志》宋·张师正

《征南录》宋·滕元发

《温公琐语》宋·司马光

《孙公谈圃》宋·孙升

《珍席放谈》宋·高晦叟

《杨公笔录》宋·杨延龄

《春渚纪闻》宋·何薳

《道山清话》宋·无名氏

《孔氏杂说》宋·孔平仲

《谈苑》宋·孔平仲

《却扫编》宋·徐度

《清虚杂著补阙》宋·王从

《闲燕常谈》宋·董弅

《海岳名言》宋·米芾

《负暄野录》宋·陈槱

《张氏可书》宋·张知甫

《艮岳记》宋·张淏

《青溪寇轨》宋·方勺

《曲洧旧闻》宋·朱弁

《南窗纪谈》宋·无名氏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

《避戎嘉话》宋·石茂良

《避戎夜话》宋·石茂良

《朝野佥言》宋·佚名

《瓮中人语》宋·韦承

《开封府状》宋·佚名

《青宫译语》金·王成棣

《宋俘记》金·可恭

《昨梦录》宋·康与之

《建炎复辟记》宋·佚名

《建炎时政记》宋·李纲

《东巡记》宋·赵彦卫

《从驾记》宋·陈随隐

《建炎进退志》宋·李纲

《辩诬笔录》宋·赵鼎

《亲征录》宋·周必大

《窃愤录》宋·辛弃疾

《窃愤续录》宋·辛弃疾

《南渡录》宋·辛弃疾

《采石瓜洲记》宋·蹇驹

《己酉避乱录》宋·胡舜申

《开禧德安守城录》宋·王致远

《襄阳守城录》宋·赵万年

《辛巳泣蕲录》宋·赵与{容衣}

《龙飞录》宋·周必大

《中兴战功录》宋·李璧

《翰苑遗事》宋·洪遵

《麟台故事》宋·程俱

《淳熙玉堂杂记》宋·周必大

《墨客挥犀》宋·彭乘

《续墨客挥犀》宋·彭乘

《鸡肋编》宋·庄绰

《钱氏私志》宋·钱世昭

《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

《寓简》宋·沈作喆

《步里客谈》宋·陈长方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

《罗湖野录》宋·释晓莹

《耆旧续闻》宋·陈鹄

《西溪丛语》宋·姚宽

《老学庵续笔记》宋·陆游

《梁溪漫志》宋·费衮

《野客丛书》宋·王楙

《野老纪闻》宋·王大成

《诚斋挥麈录》宋·杨万里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二老堂杂志》宋·周必大

《挥麈前录》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宋·王明清

《挥麈三录》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宋·王明清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

《鼠璞》宋·戴埴

《肯綮录》宋·赵叔问

《旧闻证误》宋·李心传

《桯史》宋·岳珂

《枫窗小牍》宋·百岁寓翁

《萤雪丛说》宋·俞成

《醉翁谈录》宋·金盈之

《对床夜语》宋·范晞文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

《深雪偶谈》宋·方岳

《藏一话腴》宋·陈郁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

《西山政训》宋·真德秀

《鹤山笔录》宋·魏了翁

《密斋笔记》宋·谢采伯

《密斋续笔记》宋·谢采伯

《养疴漫笔》宋·赵溍

《朝野遗记》宋·佚名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行营杂录》宋·赵葵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

《宜斋野乘》宋·吴枋

《闲窗括异志》宋·鲁应龙

《西畴老人常言》宋·何坦

《世范》宋·袁寀

《言行龟鉴》元·张光祖

《棠阴比事原编》宋·桂万荣

《棠阴比事续编》明·吴讷

《棠阴比事补编》明·吴讷

《钱塘先贤传赞》宋·袁韶

《山家清事》宋·林洪

《木笔杂抄》宋·佚名

《罗氏识遗》宋·罗璧

《昭忠录》宋·无名氏

《梦粱录》宋·吴自牧

《钱塘遗事》元·刘一清

《癸辛杂识》宋·周密

《东谷随笔》宋·李之彦

《齐东野语》宋·周密

《敬斋古今黈》元·李治

《大金吊伐录》金·佚名

《南征录汇》金·李天民

《南迁录》金·张师颜

《续夷坚志》金·元好问

《归潜志》金·刘祁

《辽志》南宋·叶隆礼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

《汝南遗事》元·王鹗

《墨史》元·陆友

《辽小史》明·杨循吉

《燕北录》宋·王易

《乘轺录》宋·路振

《使辽语录》宋·陈襄

《燕魏杂记》宋·吕颐浩

《西夏纪》民国·戴锡章

《金志》元·宇文懋昭

《金小史》明·杨循吉

《虏庭事实》宋·文惟简

《北风扬沙录》元·陈准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宋·许亢宗

《北狩行录》宋·蔡鞗

《松漠纪闻》宋·洪皓

《揽辔录》宋·范成大

《蒙鞑备录》宋·孟珙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元朝秘史》元·佚名

《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

《平宋录》元·刘敏中

《元朝征缅录》元·佚名

《拊掌录》元·元怀

《古杭杂记》元·李东有

《吴中旧事》元·陆友仁

《东南纪闻》元·佚名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

《山居新话》元·杨瑀

《岁华纪丽谱》元·费著

《困学斋杂录》元·鲜于枢

《湛渊静语》元·白珽

《北轩笔记》元·陈世隆

《佩韦斋辑闻》元·俞德邻

《砚北杂志》元·陆友仁

《勤有堂随录》元·陈栎

《招捕总录》元·佚名

《玉堂嘉话》元·王惲

《乐郊私语》元·姚桐寿

《至正直记》元·孔齐

《学古编》元·吾丘衍

《庶斋老学丛谈》元·盛如梓

《雪履斋笔记》元·郭翼

《学易居笔录》元·俞镇

《客杭日记》元·郭畀

《席上腐谈》元·俞琰

《日损斋笔记》元·黄溍

《遂昌杂录》元·郑元祐

《解酲语》元·李材

《青楼集》元·黄雪蓑

《春梦录》元·郑禧

《琅嬛记》元·伊世珍

《稗史集传》元·徐显

《日闻录》元·李翀

《草木子》明·叶子奇

《庚中外史》元·权衡

《庚申君遗事》清·万斯同辑

《隆平纪事》清·史册

《保越录》元·佚名

《国初群雄事略》明·钱谦益

《河朔访古记》元·纳新

《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

《大理行记》元·郭松年

《安南志略》元·黎崱

【明代笔记小说目录】

《东谷赘言》明·敖英

《会仙女志》明·郦琥

《云蕉馆纪谈》明·孔迩述

《翦胜野闻》明·无名氏

《元故宫遗录》明·萧洵编

《凤凰台记事》明·马生龙

《巳疟编》明·刘玉

《云南机务抄黄》明·张紞

《半村野人闲谈》明·姜南

《天潢玉牒》明·无名氏

《贤识录》明·陆釴

《革除逸史》明·朱睦扌挈

《东朝纪》明·王泌

《星槎胜览》明·费信

《否泰录》明·刘定之

《畜德录》明·陈沂

《北征事迹》明·袁彬

《正统临戎录》明·杨铭

《正统北狩事迹》明·杨铭

《马氏日抄》明·马愈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

《后渠杂识》明·崔铣

《彭文宪公笔记》明·彭时

《县笥琐探摘抄》明·刘昌

《石田杂记》明·沈周

《吴中故语》明·杨循吉

《听雨纪谈》明·都穆

《投瓮随笔》明·姜南

《古穰杂录摘抄》明·李贤

《病逸漫记》明·陆釴

《琅琊漫抄》明·文林

《百可漫志》明·陈鼐

《新倩籍》明·徐祯卿

《枝山前闻》明·祝允明

《医闾漫记》明·贺钦

《苏谈》明·杨循吉

《苹野纂闻》明·伍余福

《燕对录》明·李东阳

《平濠录》明·钱德洪

《双溪杂记》明·王琼

《风月堂杂识》明·姜南

《沂阳日记》明·无名氏

《武宗外纪》清·毛奇龄

《西征日录》明·杨一清

《制府杂录》明·杨一清

《愿丰堂漫书》明·陆深

《近峰纪略》明·皇甫录

《古今风谣》明·杨慎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北虏纪略》明·赵时春

《译语》明·岷峨山人

《慎言》明·敖英

《蓬窗类记》明·黄暐

《停骖录摘抄》明·陆深

《大驾北还录》明·陆深

《春雨堂随笔》明·陆深

《高坡异纂》明·杨仪

《玉堂漫笔》明·陆深

《海槎馀录》明·顾<*山介

《文昌旅语》明·王文禄

《广右战功》明·唐润之

《祐山杂说》明·冯汝弼

《蓬窗日录》明·陈全之

《国琛集》明·唐枢

《说听》明·陆粲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

《滇载记》明·杨慎

《世说旧注》明·杨慎

《古今谚》明·杨慎

《世纬》明·袁袠

《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

《尧山堂偶隽》明·蒋一葵

《觚不觚录》明·王世贞

《丘隅意见》明·乔世宁

《两湖麈谈录》明·许浩

《谈辂》明·张凤翼

《蒹葭堂杂著摘抄》明·陆楫

《闽部疏》明·王世懋

《蜀都杂抄》明·陆深

《溪山馀话》明·陆深

《燕闲录》明·陆深

《备倭记》明·卜大同辑

《君子堂日询手镜》明·王济

《机警》明·王文禄

《同异录》明·陆深

《都公谭纂》明·都穆

《金台纪闻》明·陆深

《方洲杂言》明·张宁

《皇明典故纪闻》明·余继登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佚名

《病榻遗言》明·高拱

《奇闻类记》明·施显卿

《二酉委谭摘录》明·王世懋

《窥天外乘》明·王世懋

《召对录》明·申时行

《耄馀杂识》明·陆树声

《长水日抄》明·陆树声

《病榻寤言》明·陆树声

《宛署杂记》明·沈榜

《云间据目抄》明·范濂

《济南纪政》明·徐榜

《夷俗记》明·萧大亨

《淞故述》明·杨枢

《江上杂疏》明·彭宗孟

《珍珠船》明·陈继儒

《碧里杂存》明·董穀

《见闻杂记》明·李乐

《婆罗馆清言》明·屠隆

《续婆罗馆清言》明·屠隆

《三馀赘笔》明·都卬

《朱良叔犹及编》明·朱元弼

《泉南杂志》明·陈懋仁

《春雨逸响》明·田艺蘅

《玉笑零音》明·田艺衡

《金陵琐事》明·周晖

《泾林续记》明·周元暐

《瓶花斋杂录》明·袁宏道

《戏瑕》明·钱希言

《民抄董宦事实》明·无名氏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

《晋录》明·沈思孝

《意见》明·陈于陛

《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

《花里活》明·陈诗教

《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笔记》明·陈继儒

《读书镜》明·陈继儒

《书蕉》明·陈继儒

《狂夫之言》明·陈继儒

《汝南遗事》明·李本固

《豫志》明·王士性

《冥寥子游》明·屠隆

《益部谈资》明·何宇度

《崔鸣吾纪事》明·崔嘉祥

《飞凫语略》明·沈德符

《见只编》明·姚士麟

《庚申纪事》明·张泼

《涌幢小品》明·朱国祯

《梅花草堂笔谈》明·张大复

《诏狱惨言》明·无名氏

《南中纪闻》明·包汝楫

《天变邸抄》明·无名氏

《酌中志》明·刘若愚

《玉镜新谭》明·朱长祚

《东江始末》明·柏起宗

《耳新》明·郑仲夔

《先拨志始》明·文秉

《守郧纪略》明·高斗枢

《玉堂薈记》明·杨士聪

《两粤梦游记》明·马光

《闽小记》明·周亮工

《寒夜录》明·陈宏绪

《胜朝彤史拾遗记》清·毛奇龄

《吴乘窃笔》明·许元溥

《西堂日记》明·杨豫孙

《秋园杂佩》明·陈贞慧

《赤雅》明·邝露

《木几冗谈》明·彭汝让

《幸存录》明·夏允彝

《桑榆漫志》明·陶辅

《偶谭》明·李鼎

《读书偶见》明·吴骐

《山左笔谈》明·黄淳耀

《谈氏笔乘》清·谈迁

《秋泾笔乘》明·宋凤翔

《巫娥志》明·无名氏

《山行杂记》明·宋彦

《广客谈》明·无名氏

《西轩客谈》明·无名氏

《明朝小史》明·吕毖

《湖西遗事》明·彭孙贻

《原李耳载》明·李中馥

《蜀碧》清·彭遵泗

《陶庵梦忆》明·张岱

《炎徼纪闻》明·田汝成

《晏林子》明·赵釴

《七修类稿》明·郎瑛

《七修续稿》明·郎瑛

《贤弈编》明·刘元卿

《玉镜新谭》明·朱长祚

《今言》明·郑晓

《烈皇小识》明·文秉

《谷山笔麈》明·于慎行

《都公谭纂》明·都穆

《松窗梦语》明·张瀚

《玉堂丛语》明·焦竑

《清暑笔谈》明·陆树声

《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贞

《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

《广志绎》明·王士性

《五杂俎》明·谢肇淛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补遗》明·沈德符

《北窗琐语》明·余永麟

《倭变事略》明·朱九德

《徐襄阳西园杂记》明·徐咸

《新知录摘抄》明·刘仕义

《北巡私记》明·刘佶

《姜氏秘史》明·姜清

《致身录》明·史仲彬

《北征录》明·金幼孜

《北征后录》明·金幼孜

《瀛涯胜览》明·马欢

《北使录》明·李实

《寓圃杂记》明·王锜

《复斋日记》明·许浩

《复辟录》明·杨瑄

《天顺日录》明·李贤

《东征纪行录》明·张瓒

《青溪暇笔》明·姚富

《抚安东夷记》明·马文升

《水东日记》明·叶盛

《菽园杂记》明·陆容

《前闻纪》明·祝允明

《野记》明·祝允明

《闲情偶寄》明·李渔

《平蛮录》明·王轼

《西湖梦寻》明·张岱

《治世余闻》明·陈洪谟

《继世纪闻》明·陈洪谟

《林泉随笔》明·张纶言

《庚巳编》明·陆粲

《震泽纪闻》明·王鏊

《謇斋琐缀录》明·尹直

《明夷待访录》明·黄宗羲

《皇明纪略》明·皇甫录

《皇明本纪》明·佚名

《旧京遗事》明·史玄

《北平录》明·佚名

《大同纪事》明·韩邦奇

《云中事记》明·苏祐

《云中纪变》明·孙允中

《馀冬序录》明·何孟春

《涉异志》明·闵文振

《读书止观录》明·吴应箕辑

《焚书》明·李贽

《书辑》明·陆深

《老乞大》明代朝鲜学汉语之书

《朴通事》明代朝鲜学汉语之书

【清代笔记小说目录】

《资政要览》清·顺治

《徐偃王志》清·徐时栋

《吴三桂纪略》清·佚名

《吴逆始末记》清·佚名

《平吴录》清·孙旭

《平滇始末》清·佚名

《吴逆取亡录》清·苍弁山樵

《满清入关暴政》清·韩菼

《鹿樵纪闻》清·吴伟业

《南明野史》清·三余氏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清·戴名世

《过江七事》清·陈贞慧

《江南闻见录》清·佚名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清·戴名世

《扬州十日记》清·王秀楚

《梅花岭遗事》清·佚名

《发史》清·胡蕴玉

《孤忠后录》清·祝纯嘏

《浙东纪略》清·徐芳烈

《海东逸史》清·翁洲老民

《三湘从事录》清·蒙正发

《求野录》清·邓凯

《行在阳秋》清·戴笠

《永历实录》清·王夫之

《寄园寄所寄》清·赵吉士

《绛云楼俊遇》清·佚名

《影梅庵忆语》清·冒襄

《今列女传》清·佚名

《周栎园奇缘记》清·徐忠

《江变纪略》清·徐世溥

《研堂见闻杂录》清·佚名

《阅世编》清·叶梦珠

《征乌梁海述略》清·何秋涛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觚剩》清·钮琇

《觚剩续编》清·钮琇

《古夫于亭杂录》清·王士禛

《池北偶谈》清·王士禛

《居易录》清·王士禛

《居易续谈》清·王士禛

《分甘馀话》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清·王士禛

《陇蜀馀闻》清·王士禛

《龙沙纪略》清·方式济

《胤祯外传》清·胡蕴玉

《乌蒙秘闻》民国·野史氏

《西征随笔》清·汪景祺

《金川妖姬志》清·佚名

《书湖州庄氏史狱》清·翁广平

《庄氏史案》清·佚名

《老父云游始末》清·陆莘行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清·佚名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

《珠江名花小传》清·支机生

《燕台花事录》清·蜀西樵也

《潮嘉风月》清·俞蛟

《梵林绮语录三种》清·佚名

《啸亭杂录》清·昭梿

《啸亭续录》清·昭梿

《履园丛话》清·钱泳

《闽川闺秀诗话》清·梁章钜

《归田琐记》清·梁章钜

《浪迹丛谈》清·梁章钜

《浪迹续谈》清·梁章钜

《浪迹三谈》清·梁章钜

《枢垣记略》清·梁章钜、朱智

《北东园笔录初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续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三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四编》清·梁恭辰

《竹叶亭杂记》清·姚元之

《冷庐杂识》清·陆以湉

《蜀乱述闻》清·祝介

《蜀燹死事者略传》清·余澜阁

《寄禅和尚行述》清·冯毓孥

《怀芳记》清·萝摩庵老人

《花烛闲谈》清·于鬯

《竹西花事小录》清·芬利宅行者

《对山馀墨》清·毛祥麟

《书鲍忠壮公轶事》清·赵增禹

《弢园笔乘》清·王韬

《兰陵女侠》清·外史氏

《洪杨轶闻》清·佚名

《洪福异闻》清·佚名

《听雨丛谈》清·福格

《咸同将相琐闻》清·佚名

《小螺庵病榻忆语》清·孙道乾

《张积中传》清·胡蕴玉

《圆明园总管世家》民国·佚名

《水窗春呓》清·欧阳兆熊金安清

《郎潜纪闻初笔》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二笔》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三笔》清·陈康祺

《烟屿楼笔记》清·徐时栋

第五篇:古籍版本鉴定初探

中国藏书家张祖仁说古籍版本鉴定初探

张祖仁嗜好古籍版本线装书的收藏,已有二十年头了,购买大量的版本鉴定书籍,并参加了许多场的书籍拍卖会,我收藏了一千多册的线装书。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好的线装书我不惜重金买下,如我收藏的清同治年间汲古阁版本司马迁著《史记》,全套书残卷8册,以及清仿宋本《李太白全集》,全套书残卷4册,算是我花了400元捡漏之物。好的线装书经历史辗转相传,日积月累,保存至今已相当不容易,古籍从印刷装帧来认定,即有印本书、学本书、帛书等,所谓版本指书籍制作的各种特征的,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证、题识、批数等,各种版本有重刻、翻刻、官刻、私刻、坊刻、初刻、石印、补板等,从现存的古籍书主要有写抄本、雕刻本和活字本,他对古籍版本的鉴定经验如下几点:

一、版本的类型:

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分为:

1、唐秦子本。

2、宋本,字体多仿欧阳修、颜真卿体。

3、金元本,元体多仿赵孟书法。

4、明本,出现铜字体,全套印书籍开始出现,其中有三色、五色等。

5、清本,有内府本和殿本即武英殿本。

二、古籍版本的鉴定

1、唐、五代版本基本已不存在,能传下来的只是一些手写经卷,也早为国内外大图书馆收藏,民间很难碰见。

2、宋元版本,由于年代久远,现也十分难见,偶有出现往往是赝品,此明清冒充宋元。

3、明清版本,这是现今藏于民间的古籍版本的主体,尤以清本为多,由于总体数量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书籍的价值将越来越高。

4、古籍版本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是雕版印本、活字印本和写本、抄本都是微乎其微,偶有真品定要小心。

5、依据牌记、本记、条记鉴定版本,历代刻本,多在书前内封面刻印一页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说明版刻情况,称牌记。

6、依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7、依据后人是跋识语,名家藏章来鉴定。如绘有“毛晋”“汲古主义”“开卷一乐”即为毛晋所收藏过。如嘉庆御鉴之宝,知清官传出,如铃有“益藩”“皇明守室”知为明代王府所藏。

8、依据书中讳字鉴定版本,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习惯。如对皇帝的姓名避讳,以缺笔改字为手段。

9、依据书名冠词鉴定版本,如“国朝”、“皇朝”、“圣宋”、“皇元”、“大元”、“大明”、“大清”等。

10、依据书籍用纸鉴定版本,宋时期多用皮纸,其次麻纸,后期出现竹纸,元朝时期以竹纸为主,其次麻纸,后期多用麻纸,明代多用棉纸,其次竹纸,万历到清末则以竹纸为,棉纸较少,麻纸已见不到了。

11、依据书目著录鉴定版本。

12、古籍版本常见的作伪方法:(1)染纸作古,利用古纸作伪。(2)抽撤或挖改序跋、牌记、目录、卷次和部分内容等。(3)伪造藏书印鉴名家题跋。(4)伪造书名。

张祖仁说,收藏古籍要懂古籍历史文化知识,收藏者要有一定的眼力,眼力的提高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

作者:福州收藏家福州二中张厦静

邮编:350001

下载古籍修复浅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籍修复浅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籍善本鉴定

    古籍善本鉴定上海泓鼎拍卖公司大量征集古玩,古玩艺术品全国火热征集拍卖公司: 上海泓鼎拍卖(庸盛投资)有限管理公司发布人: 杨苏手机: ***专业古玩鉴定拍卖运作请找......

    古籍普查工作总结

    弋阳县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总结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根据《国力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

    鲁迅吴湖帆也常找大师“修”书|古籍修复(合集5篇)

    鲁迅吴湖帆也常找大师“修”书|古籍修复 盛宣怀档案修复前后(上海图书馆供图) 明代周嘉胄所撰《装潢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论述装裱的专著。其中记载:“古迹重装如病延医......

    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古籍扫描仪图书馆古籍保护解决方案 古籍文献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维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保存已变得相当脆弱,......

    古籍《学记》读后感(合集5篇)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

    古籍定级规则-国家图书馆

    古籍定级规则 目 次 前言 ……………………………………………………………………… 引言 ……………………………………………………………………… 1 范围 …………………......

    运城市古籍善本书目

    运城市古籍善本书目 经部 易类 周易十卷 清李光地总阅 清康熙武英殿刻篆字本 一册 (临猗县图书馆) 易注十二卷 清崔致远撰 清乾隆八年绛云楼刻本 八册 (临猗县图书馆) 书类 尚书......

    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古籍印本鉴定概说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古籍印本鉴定的普及性入门读物,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与以往已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它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所有篇章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