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古籍扫描仪图书馆古籍保护解决方案
古籍文献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维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保存已变得相当脆弱,不仅不利于使用,更不利于保护和文化传承。而古籍的数字化是中华文化由纸张媒介向现代化传播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针对珍贵古籍纸张脆弱、不易完全打开的特点,德国赛数公司设计制造了OS12000V高精度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非常适用于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数字化需求。
►独有可调整的“V”型书稿台和“V”压稿玻璃,在充分保护古籍不受损坏的前提下可使古籍打开90°—140°;
►最大能够扫描厚度为100毫米的大幅面古籍;
►专业彩色线性CCD,可充分的再现被扫描件的全部细节;
►新一代投射式无眩目LED冷光源的采用在获得清晰扫描影像的同时不会对古籍造成任何损伤;
►PerfectBook功能能够将扫描后的影像进行自动裁切及分页、纠偏、去黑边、杂点,同时能够将手指印和书籍中缝印记删除,确保影像完美真实的再现。
上海市图书馆选择德国赛数A1幅面的高精度非接触式扫描仪,已将馆藏的善本古籍及民国报纸,以图像形式扫描,全文录入计算机,保留了古籍文献的原有形式,逐步实现善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读者可在该馆调阅任何一种古籍善本,从检索到全文阅览,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且阅读方便自如。如需要,有的资料可以随时打印,这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居领先水平。
第二篇:古籍修复浅谈
古籍修复浅谈
古籍修复是一门特殊的技艺,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缜密的心思,更需要具有一定领悟和判断力。做为一名古籍修复工作者,应有医生一样的心态,破损的书籍就像病人一样。古籍字画流传至今,许多是破烂不堪,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以说,破损的古籍,如果遇不到好的技术工作者,宁可不修,也不能让人随便乱修,想做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你就得像医生一样,老老实实把病人医好,人家才会感激你,感恩你,永远不会忘记你。古籍字画遗流至今很不容易,多少代人的辛勤呵护,如果到了我们手上被毁了,所以说做古籍修复的人应持有你在做,天在看的概念。我们知道一件艺术珍品修复重裱,是要有技术熟练的人来操作才行。基本功不饶人,它也不会亏待人,这是自然法则,也就是古人说得天道。古籍修复应该是有继承,有发展。传统优势要坚持。我1977年跟随恩师毛俊义从事古籍修复工作,1979年参加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为期6个月。在期间,受到上海图书馆赵嘉福等老师的指导。1983年赴江西省图书馆跟张世达先生学习古籍修复6个月,多名老师的指导、教诲,使我在古籍修复的路上受益非浅。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四十余年,修复书画1万8千余册(件)。为了多修复书画,我放弃了每年的工休假,放弃午休,我深知只有多干才能多学,才有经验,才对得起培养你的老师和关心你的领导。工作中我一直告诫自己,修复千万不能出差错,一定要认真,作一名修复古籍人员,不能靠嘴,而是以修复的作品说服人。下面我就介绍一些古籍修复程序和工作经验,目的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为破损的珍贵书画通过修复再现其应有的价值,继续流芳百世。在修复前先把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包括书画的大致年代,材料的成分,破损的程度,前人修复用浆用料等,对修复的破损书画是洗,补,揭,托,脱酸还是用其它方法,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纸是修复书画的一个关键环节,几百年来造纸产地很多,造纸纺大小不一,各地造纸原材料多样。作为一个古籍修复人员,唯一的经验就是埋头大量修书,只有书籍拆开后,对着灯光、阳光照着看,反复用手摸,发现关键的地方,照下来,记录下来,类似纸张一对比,对今后配纸,纸张鉴定大有益处。平时收集有代表性的旧纸也很重要。染纸往往纸张的颜色是很难相匹的,这時就要对纸张进行染色,使之相配。染色所用材料常见有茶叶,墨,植物颜料等,做旧纸张染料我的观点是选用茶叶,加一丝墨染出的颜色十分自然。橡椀子(栗子壳)染出的效果也不错,而且还不用花钱,每年10月份后到处都有栗子壳,捡起晒干收起来,用時根据需求放到容器里煮,达到需要的色为止。做为一名修复人员,必须要有高超的染色技艺,既使有女娲补天的神功,也必须先炼取补天所用的五色彩石。染纸的方法有多种,浸染,刷染,拉染等,到底用哪个方法,无听谓,根据数量的需求而定。洗在冲洗前务必要判断书画的纸质成份,纸张的松与紧,手工纸还是机械纸,以及受损的程度,要逐一用心调理,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对于冲洗我个人认为破损书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冲洗这到程序,虽说用沸水冲洗后作品是美观漂亮了,但是纸质更受到了大的损坏,我们知道许多珍贵的古籍,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在用纸方面无法选择,这些珍贵文物保存今天实属不易,如果一定要冲洗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修复前修复后揭一般指前人装裱过的书画,经过了若干年,作品受到了潮,霉变,虫蛀鼠咬保管不善等,这类作品必须要先揭去覆盖作品反面纸后才能修复,揭是一门细心活,书籍揭裱较容易,但字画的揭裱较为复杂,现在书画装裱常规是拓一层,覆两层。纸质也好判断,揭起来容易,先二后一就行了。但遇到古字画揭裱,就不可以一上手就揭,而是要认真研究后,备好若干套方案才可动手。首先我们对古纸研究是薄是厚,先从空白的边角下手,心中有底然后开始,手上揭、揉、搓、捻的技法运用有数,如遇到破碎酥脆的书画,就必须要在裱案上铺一层白皮纸或白绢,防止出现揭托后起不了身的危险。揭古画一定要细致耐心,因为前人用浆材料我们不清楚,经过几次修复装裱也不知道,这些只有在揭的过程中才明白,所以在揭前备好若干方案,加之你的娴熟技术就可以缓缓渐进,揭時遇到情况就可迎刃而解,作品揭裱成功后,实际上我们也从前代从事这行的前辈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总结一下,对今后工作十分有益。修复前修复后唐寅书画碎片修复前唐寅书画碎片修复后补修补古籍书画,首先要查看,分析原有作品的年代,材料质地等,然后选择与需修复相关的纸张材料,如纸张的厚薄,纸张纹帘的宽窄,纸张的颜色,使之相配,我七十年代跟师傅学习時,要求是很严的,不是特别腐朽纸张的书籍,补纸周边是不允许超出一根头发丝宽的,后来学修复古旧字画就更严了,修补后的地方达结之处是不照灯光,不可轻易看出。只有这样补上去的纸才能和原作合得天衣无缝,使人难以看出修复后的痕迹。这也是一个修复人员应有的基本功。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前修复后拓古籍一般不主张拓,但遇到腐,脆化严重的等无法修补,不得不采用拓裱。在拓裱前一定要审视,遇到容易褪色或晕色的书籍,需要在浆糊里加些胶矾,或在容易脱色的地方在背面刷上淡淡的胶矾水,待干,然后再拓裱,这样就可以控制掉色。如遇到化学墨汁,朱砂等情况,可采用先把要拓的书籍用纸包好,然后再用塑料袋包一下,放在蒸锅里热蒸,根据情况一般水沸后约30分钟即可,蒸時人不可离开。拓裱方法有三种,直托、飞拓、复托。在这里强调一下拓裱碑帖,拓裱時要注意字迹的原有皱纹,要把每个字体刷凸突出来,以免字纹走样,切不可刷平,应是纸平而字凸出。黏结书籍的修复所谓黏结书籍,常指墓葬出土的纸质文物,因墓葬年代己久,倒塌陷落使肉体等杂物腐蚀到书籍上,书籍受到这些侵蚀天长日久黏糊一起。这类书籍现在公共图书馆己很难见到,公共图书馆保管条件好,加之几代人的修复,几乎己见不到特别严重的黏结书籍,现在要想修复这类书只有民间(因为盗墓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纸质文物的价值)。举一案例:八十年代末期南京一烤鸭个体户买了银行发行的贴水债券五万元,收藏房屋的瓦下,当时住的是平房,瓦下都要铺油毛毡防漏水,多年后由于南京天气热油毡全烤化,柏油和债券黏糊在一起黑乎乎,那時五万人民币是大数额,这下把烤鸭户急得到处找人修,我馆领导知道后找到我,问能否接修。过了几天,卖烤鸭的老板带着部分债券来到南图,当年我的技术远不如现在,不敢保证质量,只能大家一起到银行和行长商量,修复后每张达到什么程度认可,银行行长说,每张债券正反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就行,馆长看着我,我说前后几张没有十分把握,其它应该可以解决。(可这事到今天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当年我才三十出头,愣头青。债券每张面值20元,共2500张,也敢接。)回来后压力大了,参阅的大量资料,揭前要做大量的试验,最后采用热蒸、水泡、冷冻、机油加热等多种方法,应该说当年使尽了所有方法,修到几天后,终于在实践中找到了很好的方法,最后2500张债券圆满修好,大家都很开心,领导把此事告诉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江书记听了此事后,用毛笔写了“妙手回春”四个大字让领导转给我,一生中能遇到一个好领导,好伯乐不易,所以说对这样的好领导,我们一个修书匠一生的付出都难以回报。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前修复前修复后脆化书的修复严重的脆化书即一碰就碎,对于这类书修补、只能先脱酸后修复,否则越修越破。其实关于书籍脱酸,对从事古籍修复的老同志来说已不是问题了,为何至今得不到推广,关键是脱出的污水一时无法解决,古籍线装书脱酸,量小污染少,而关键是大量的民国文献,机械纸浆含酸重,我曾做过试验,如同时脱几十册文献,先后估计需几吨水方可把酸脱尽,这些脱出的污水怎么处理是重要问题,我多年来咨询了很多科技公司,由于成本问题都无法推广。民国文献大量都存在酸化,确实急需脱酸处理,但民国文献的市场价值又不允许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修复,简单的说,如一本民国文献200页左右,其脱酸成本超过人民币5元,市场都不接受,所以说目前珍贵的文献先处理,如想大量处理,也只能采用喷雾控制,维持现状,不再继续酸化,选用药剂,必须对人体无害,这是一个修复人员的必备品德。修复前修复中修复中修复后脱酸中脱酸后书砖、书饼的处理接到书后,不要硬揭,否则越揭越破,最后无法修复,首先慢慢地是从书背的中间先用针尖插进去,放入水中浸泡,因为书籍的中间一般纸质受侵较少,纸质较为牢固,水进去后进行热胀冷缩处理,很快书籍就可一分为二,一定要标注正、副页码,这样处理起来又快又简单,即使碰到再难黏结的书籍,也就是前后几页,稍为花点功夫修复即可。修复前修复后碎片书籍的修复当接到这类书籍时,首先准备大量纸盒,分类处理,修书的人都知道书籍的天头、地脚、中缝、后背等,按各自秩序分开装盒,如遇叠在一起的先不需分开,到时按顺序修再揭,这样不会乱,差错也克服了,如遇鼠尿等水渍差异等,也把它们归类,开始的第一页难拼,只要完成了一页,下面就简单了,拼接时,碎片一开始用稀浆粘住,浆一定一定要稀,为后面如果错了移动,揭了重新拼接,热水一浸就能移,如浆厚了揭不开,那就越修越坏了。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以上展示的部分修复书籍,只是对关心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的感激,更是我从事古籍修复四十几年来对恩师的回报,作为一个手艺人、老前辈的传统,一支浆笔闯天下的精神一定要学,用修复的作品说服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修书匠人。作者简介:杨来京,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
第三篇:古籍书目
【两汉魏晋南北朝小说目录】
《蜀王本纪》旧题汉
《杂事秘辛》汉·无名氏
《献帝春秋》东汉·阙名
《天禄阁外史》汉·黄宪
《汉末英雄记》魏·王粲
《博物志》西晋·张华
《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
《汉晋春秋》东晋·习凿齿
《魏晋世语》晋·郭颁
《晋后略》西晋·荀绰
《十六国春秋别本》北魏·崔鸿
《古今注》晋·崔豹
《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
《列仙传》汉·刘向
《神仙传》晋·葛洪
《神异经》汉·东方朔
《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绿珠传》宋·乐史
《晋四王遗事》东晋·卢綝
《晋八王故事》东晋·卢綝
《晋阳秋》东晋·庾翼
《续晋阳秋》南朝宋·檀道鸾
《晋春秋》唐·杜延业
《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
《东宫旧事》晋·张敞
《三国典略》唐·丘悦
《晋五胡指掌》明·张大龄
《三十国春秋辑本》清·汤球
《凉州记》北凉·段龟龙
《沙州记》南朝宋·段国
《平陈记》佚名
《风土记》晋·周处
《浔阳记》东晋·张僧鉴
《三齐略记》晋·伏琛
《丹阳记》晋·山谦之
《交州记》晋·刘欣期
《永嘉郡记》南朝宋·郑辑之
《始兴记》南朝宋·王韶
《宜都记》晋·袁山松
《洛阳记》晋·陆机
《荆州记》晋·盛弘之
《南康记》晋·邓德明
《南雍州记》晋·王韶
《会稽记》晋·孔晔
《广州记》晋·顾微
《广志》晋·郭义恭
《邺中记》晋·陆翙
《关中记》晋·潘岳
《齐谐记》南朝宋·东阳无疑
《梁州记》南朝宋·刘澄之
《鄱阳记》南朝宋·刘澄之
《俗说》南朝梁·沈约
《冥通记》南朝梁·陶弘景
《高士传》晋·皇甫谧
《拾遗记》晋·王嘉
《佛国记》东晋·法显
《异苑》南朝宋·刘敬叔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
《还冤记》北齐·颜之推
【隋唐笔记小说目录】
《梁四公记》唐·张说
《云仙杂记》唐·冯贽
《龙城录》唐·柳宗元
《启颜录》隋·侯白
《角力记》北宋·调露子
《谐谑录》唐·朱揆
《记事珠》唐·冯贽
《庐陵官下记》唐·段成式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唐·杜光庭
《独异志》唐·李亢
《冥报记》唐·唐临
《墉城集仙录》前蜀·杜光庭
《大业杂记》唐·杜宝
《隋遗录》唐·颜师古
《壶关录》唐·韩昱
《炀帝迷楼记》宋·佚名
《炀帝开河记》
《海山记》
《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
《大唐传载》唐·佚名
《隋唐嘉话》唐·刘餗
《朝野佥载》唐·张鷟
《北里志》唐·孙棨
《次柳氏旧闻》唐·李德裕
《明皇杂录》唐·郑处诲
《高力士外传》唐·郭湜
《安禄山事迹》唐·姚汝能
《因话录》唐·赵璘
《唐国史补》唐·李肇
《广异记》唐·载孚
《帝范》唐·李世民
《臣轨》唐·武则天
《大唐新语》唐·刘肃
《五代新说》唐·徐炫
《宣室志》唐·张读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
《开天传信记》唐·郑棨
《桂苑丛谈》唐·冯翊子子休
《历代崇道记》唐·杜光庭
《独异志》唐·李亢
《玄怪录》唐·牛僧儒
《兼名苑》唐·僧远年
《魏郑公谏录》唐·王方庆
《耳目记》唐·张鷟
《中枢龟镜》唐·苏瑰
《定命论》唐·赵自勤
《卓异记》唐·陈翱
《尚书故实》唐·李绰
《河东记》唐·薛渔思
《会昌解颐录》唐·佚名
《刘宾客嘉话录》唐·韦绚
《唐语林》宋·王谠
《逸史》唐·卢肇
《潇湘录》唐·柳祥
《纂异记》
《集异记》唐·薛用弱
《集异记》唐·陆勋
《博异志》唐·郑还古
《松窗杂录》唐·李濬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
《东城老父传》唐·陈鸿祖
《云溪友议》唐·范摅
《玉泉子》唐·无名氏撰
《奉天录》唐·赵元一
《邺侯外传》唐·李繁
《常侍言旨》唐·柳珵
《新城录》唐·沈亚之
《牛羊日历》唐·刘轲
《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
《戎幕闲谈》唐·韦绚
《贾氏谈录》宋·张洎
《谭宾录》唐·唐胡璩
《来南录》唐·李翱
《柳氏叙训》唐·柳玭
《中朝故事》南唐·尉迟偓
《东观奏记》唐·裴庭裕
《金华子杂编》南唐·刘崇远
《金銮密记》唐·韩偓
《义山杂纂》唐·李商隐
《三水小牍》唐·皇甫枚
《树萱录》唐·佚名
《剧谈录》唐·康軿
《杜阳杂编》唐·苏鹗
《南楚新闻》唐·尉迟枢
《醉乡日月》唐·皇甫松
《前定录》唐·钟辂
《续前定录》唐·钟辂
《续玄怪录》唐·李复言
《幽闲鼓吹》唐·张固
《唐阙史》唐·高彦休
《广陵妖乱志》五代·郭廷诲
《神仙感遇传》前蜀·杜光庭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资暇集》唐·李济翁
《刊误》唐·李涪
《兼明书》唐·丘光庭
《苏氏演义》唐·苏鹗
《灌畦暇语》唐·佚名
《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
《谗书》唐·罗隐
《戒子拾遗》唐·李恕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鉴诫录》后蜀·何光远
【宋元笔记小说目录】
《南北朝杂记》宋·刘敞
《三国杂事》宋·唐庚
《续世说》宋·孔平仲
《北梦琐言》宋·孙光宪
《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
《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
《五代春秋》宋·尹洙
《五国故事》宋·佚名
《江南野史》宋·龙衮
《蜀梼杌》宋·张唐英
《燕翼诒谋录》宋·王栐
《湘山野录》宋·文莹
《续湘山野录》宋·文莹
《玉壶清话》宋·文莹
《闻见近录》宋·王巩
《括异志》宋·张师正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
《靖康纪闻》宋·丁特起
《靖康传信录》宋·李纲
《建炎笔录》宋·赵鼎
《宋朝事实》宋·李攸
《宾退录》宋·赵与时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
《西夏事略》宋·王称
《读书附志》宋·赵希弁
《北狩见闻录》宋·曹勋
《武林旧事》宋·周密
《容斋随笔》宋·洪迈
《容斋续笔》宋·洪迈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
《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东轩笔录》宋·魏泰
《温公日记》宋·司马光
《涑水记闻》宋·司马光
《默记》宋·王铚
《东斋记事》宋·范镇
《醴泉笔录》宋·江休复
《家世旧闻》宋·陆游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
《却扫编》宋·徐度
《清波杂志》宋·周煇
《东坡志林》宋·苏轼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
《三国杂事》宋·唐庚
《南部新书》宋·钱易
《蒙鞑备录》宋·孟珙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徐霆注
《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
《江淮异人录》宋·吴淑
《三楚新录》宋·周羽
《吴越备史》宋·钱俨
《江表志》宋·郑文宝
《江南馀载》南唐·佚名
《南唐近事》宋·郑文宝
《钓矶立谈》宋·史温
《稽神录》五代·徐铉
《于阗国行程记》五代·平居诲
《国老谈苑》宋·王君玉
《谈渊》宋·王陶
《葆光录》宋·龙明子
《北窗炙輠录》宋·施彦执编
《公是先生弟子记》宋·刘敞
《高斋漫录》宋·曾慥
《韩忠献公遗事》宋·强至
《游城南记》宋·张礼
《东斋记事》宋·范镇
《儒林公议》宋·田况
《醴泉笔录》宋·江休复
《吕氏杂记》宋·吕希哲
《万柳溪边旧话》宋·尤玘
《画墁录》宋·张舜民
《张太史明道杂志》宋·张耒
《晁氏客语》宋·晁说之
《谈薮》宋·庞元英
《碧云騢》宋·梅尧臣
《丽情集》宋·张君房
《赏心乐事》宋·张鉴
《王文正公遗事》宋·王素
《甲申杂记》宋·王巩
《随手杂录》宋·王巩
《闻见近录》宋·王巩
《王文正公笔录》宋·王曾
《宋景文公笔记》宋·宋祁
《丁晋公谈录》宋·丁谓
《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
《括异志》宋·张师正
《征南录》宋·滕元发
《温公琐语》宋·司马光
《孙公谈圃》宋·孙升
《珍席放谈》宋·高晦叟
《杨公笔录》宋·杨延龄
《春渚纪闻》宋·何薳
《道山清话》宋·无名氏
《孔氏杂说》宋·孔平仲
《谈苑》宋·孔平仲
《却扫编》宋·徐度
《清虚杂著补阙》宋·王从
《闲燕常谈》宋·董弅
《海岳名言》宋·米芾
《负暄野录》宋·陈槱
《张氏可书》宋·张知甫
《艮岳记》宋·张淏
《青溪寇轨》宋·方勺
《曲洧旧闻》宋·朱弁
《南窗纪谈》宋·无名氏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
《避戎嘉话》宋·石茂良
《避戎夜话》宋·石茂良
《朝野佥言》宋·佚名
《瓮中人语》宋·韦承
《开封府状》宋·佚名
《青宫译语》金·王成棣
《宋俘记》金·可恭
《昨梦录》宋·康与之
《建炎复辟记》宋·佚名
《建炎时政记》宋·李纲
《东巡记》宋·赵彦卫
《从驾记》宋·陈随隐
《建炎进退志》宋·李纲
《辩诬笔录》宋·赵鼎
《亲征录》宋·周必大
《窃愤录》宋·辛弃疾
《窃愤续录》宋·辛弃疾
《南渡录》宋·辛弃疾
《采石瓜洲记》宋·蹇驹
《己酉避乱录》宋·胡舜申
《开禧德安守城录》宋·王致远
《襄阳守城录》宋·赵万年
《辛巳泣蕲录》宋·赵与{容衣}
《龙飞录》宋·周必大
《中兴战功录》宋·李璧
《翰苑遗事》宋·洪遵
《麟台故事》宋·程俱
《淳熙玉堂杂记》宋·周必大
《墨客挥犀》宋·彭乘
《续墨客挥犀》宋·彭乘
《鸡肋编》宋·庄绰
《钱氏私志》宋·钱世昭
《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
《寓简》宋·沈作喆
《步里客谈》宋·陈长方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
《罗湖野录》宋·释晓莹
《耆旧续闻》宋·陈鹄
《西溪丛语》宋·姚宽
《老学庵续笔记》宋·陆游
《梁溪漫志》宋·费衮
《野客丛书》宋·王楙
《野老纪闻》宋·王大成
《诚斋挥麈录》宋·杨万里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二老堂杂志》宋·周必大
《挥麈前录》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宋·王明清
《挥麈三录》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宋·王明清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
《鼠璞》宋·戴埴
《肯綮录》宋·赵叔问
《旧闻证误》宋·李心传
《桯史》宋·岳珂
《枫窗小牍》宋·百岁寓翁
《萤雪丛说》宋·俞成
《醉翁谈录》宋·金盈之
《对床夜语》宋·范晞文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
《深雪偶谈》宋·方岳
《藏一话腴》宋·陈郁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
《西山政训》宋·真德秀
《鹤山笔录》宋·魏了翁
《密斋笔记》宋·谢采伯
《密斋续笔记》宋·谢采伯
《养疴漫笔》宋·赵溍
《朝野遗记》宋·佚名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行营杂录》宋·赵葵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
《宜斋野乘》宋·吴枋
《闲窗括异志》宋·鲁应龙
《西畴老人常言》宋·何坦
《世范》宋·袁寀
《言行龟鉴》元·张光祖
《棠阴比事原编》宋·桂万荣
《棠阴比事续编》明·吴讷
《棠阴比事补编》明·吴讷
《钱塘先贤传赞》宋·袁韶
《山家清事》宋·林洪
《木笔杂抄》宋·佚名
《罗氏识遗》宋·罗璧
《昭忠录》宋·无名氏
《梦粱录》宋·吴自牧
《钱塘遗事》元·刘一清
《癸辛杂识》宋·周密
《东谷随笔》宋·李之彦
《齐东野语》宋·周密
《敬斋古今黈》元·李治
《大金吊伐录》金·佚名
《南征录汇》金·李天民
《南迁录》金·张师颜
《续夷坚志》金·元好问
《归潜志》金·刘祁
《辽志》南宋·叶隆礼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
《汝南遗事》元·王鹗
《墨史》元·陆友
《辽小史》明·杨循吉
《燕北录》宋·王易
《乘轺录》宋·路振
《使辽语录》宋·陈襄
《燕魏杂记》宋·吕颐浩
《西夏纪》民国·戴锡章
《金志》元·宇文懋昭
《金小史》明·杨循吉
《虏庭事实》宋·文惟简
《北风扬沙录》元·陈准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宋·许亢宗
《北狩行录》宋·蔡鞗
《松漠纪闻》宋·洪皓
《揽辔录》宋·范成大
《蒙鞑备录》宋·孟珙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元朝秘史》元·佚名
《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
《平宋录》元·刘敏中
《元朝征缅录》元·佚名
《拊掌录》元·元怀
《古杭杂记》元·李东有
《吴中旧事》元·陆友仁
《东南纪闻》元·佚名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
《山居新话》元·杨瑀
《岁华纪丽谱》元·费著
《困学斋杂录》元·鲜于枢
《湛渊静语》元·白珽
《北轩笔记》元·陈世隆
《佩韦斋辑闻》元·俞德邻
《砚北杂志》元·陆友仁
《勤有堂随录》元·陈栎
《招捕总录》元·佚名
《玉堂嘉话》元·王惲
《乐郊私语》元·姚桐寿
《至正直记》元·孔齐
《学古编》元·吾丘衍
《庶斋老学丛谈》元·盛如梓
《雪履斋笔记》元·郭翼
《学易居笔录》元·俞镇
《客杭日记》元·郭畀
《席上腐谈》元·俞琰
《日损斋笔记》元·黄溍
《遂昌杂录》元·郑元祐
《解酲语》元·李材
《青楼集》元·黄雪蓑
《春梦录》元·郑禧
《琅嬛记》元·伊世珍
《稗史集传》元·徐显
《日闻录》元·李翀
《草木子》明·叶子奇
《庚中外史》元·权衡
《庚申君遗事》清·万斯同辑
《隆平纪事》清·史册
《保越录》元·佚名
《国初群雄事略》明·钱谦益
《河朔访古记》元·纳新
《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
《大理行记》元·郭松年
《安南志略》元·黎崱
【明代笔记小说目录】
《东谷赘言》明·敖英
《会仙女志》明·郦琥
《云蕉馆纪谈》明·孔迩述
《翦胜野闻》明·无名氏
《元故宫遗录》明·萧洵编
《凤凰台记事》明·马生龙
《巳疟编》明·刘玉
《云南机务抄黄》明·张紞
《半村野人闲谈》明·姜南
《天潢玉牒》明·无名氏
《贤识录》明·陆釴
《革除逸史》明·朱睦扌挈
《东朝纪》明·王泌
《星槎胜览》明·费信
《否泰录》明·刘定之
《畜德录》明·陈沂
《北征事迹》明·袁彬
《正统临戎录》明·杨铭
《正统北狩事迹》明·杨铭
《马氏日抄》明·马愈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
《后渠杂识》明·崔铣
《彭文宪公笔记》明·彭时
《县笥琐探摘抄》明·刘昌
《石田杂记》明·沈周
《吴中故语》明·杨循吉
《听雨纪谈》明·都穆
《投瓮随笔》明·姜南
《古穰杂录摘抄》明·李贤
《病逸漫记》明·陆釴
《琅琊漫抄》明·文林
《百可漫志》明·陈鼐
《新倩籍》明·徐祯卿
《枝山前闻》明·祝允明
《医闾漫记》明·贺钦
《苏谈》明·杨循吉
《苹野纂闻》明·伍余福
《燕对录》明·李东阳
《平濠录》明·钱德洪
《双溪杂记》明·王琼
《风月堂杂识》明·姜南
《沂阳日记》明·无名氏
《武宗外纪》清·毛奇龄
《西征日录》明·杨一清
《制府杂录》明·杨一清
《愿丰堂漫书》明·陆深
《近峰纪略》明·皇甫录
《古今风谣》明·杨慎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北虏纪略》明·赵时春
《译语》明·岷峨山人
《慎言》明·敖英
《蓬窗类记》明·黄暐
《停骖录摘抄》明·陆深
《大驾北还录》明·陆深
《春雨堂随笔》明·陆深
《高坡异纂》明·杨仪
《玉堂漫笔》明·陆深
《海槎馀录》明·顾<*山介
《文昌旅语》明·王文禄
《广右战功》明·唐润之
《祐山杂说》明·冯汝弼
《蓬窗日录》明·陈全之
《国琛集》明·唐枢
《说听》明·陆粲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
《滇载记》明·杨慎
《世说旧注》明·杨慎
《古今谚》明·杨慎
《世纬》明·袁袠
《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
《尧山堂偶隽》明·蒋一葵
《觚不觚录》明·王世贞
《丘隅意见》明·乔世宁
《两湖麈谈录》明·许浩
《谈辂》明·张凤翼
《蒹葭堂杂著摘抄》明·陆楫
《闽部疏》明·王世懋
《蜀都杂抄》明·陆深
《溪山馀话》明·陆深
《燕闲录》明·陆深
《备倭记》明·卜大同辑
《君子堂日询手镜》明·王济
《机警》明·王文禄
《同异录》明·陆深
《都公谭纂》明·都穆
《金台纪闻》明·陆深
《方洲杂言》明·张宁
《皇明典故纪闻》明·余继登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佚名
《病榻遗言》明·高拱
《奇闻类记》明·施显卿
《二酉委谭摘录》明·王世懋
《窥天外乘》明·王世懋
《召对录》明·申时行
《耄馀杂识》明·陆树声
《长水日抄》明·陆树声
《病榻寤言》明·陆树声
《宛署杂记》明·沈榜
《云间据目抄》明·范濂
《济南纪政》明·徐榜
《夷俗记》明·萧大亨
《淞故述》明·杨枢
《江上杂疏》明·彭宗孟
《珍珠船》明·陈继儒
《碧里杂存》明·董穀
《见闻杂记》明·李乐
《婆罗馆清言》明·屠隆
《续婆罗馆清言》明·屠隆
《三馀赘笔》明·都卬
《朱良叔犹及编》明·朱元弼
《泉南杂志》明·陈懋仁
《春雨逸响》明·田艺蘅
《玉笑零音》明·田艺衡
《金陵琐事》明·周晖
《泾林续记》明·周元暐
《瓶花斋杂录》明·袁宏道
《戏瑕》明·钱希言
《民抄董宦事实》明·无名氏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
《晋录》明·沈思孝
《意见》明·陈于陛
《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
《花里活》明·陈诗教
《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笔记》明·陈继儒
《读书镜》明·陈继儒
《书蕉》明·陈继儒
《狂夫之言》明·陈继儒
《汝南遗事》明·李本固
《豫志》明·王士性
《冥寥子游》明·屠隆
《益部谈资》明·何宇度
《崔鸣吾纪事》明·崔嘉祥
《飞凫语略》明·沈德符
《见只编》明·姚士麟
《庚申纪事》明·张泼
《涌幢小品》明·朱国祯
《梅花草堂笔谈》明·张大复
《诏狱惨言》明·无名氏
《南中纪闻》明·包汝楫
《天变邸抄》明·无名氏
《酌中志》明·刘若愚
《玉镜新谭》明·朱长祚
《东江始末》明·柏起宗
《耳新》明·郑仲夔
《先拨志始》明·文秉
《守郧纪略》明·高斗枢
《玉堂薈记》明·杨士聪
《两粤梦游记》明·马光
《闽小记》明·周亮工
《寒夜录》明·陈宏绪
《胜朝彤史拾遗记》清·毛奇龄
《吴乘窃笔》明·许元溥
《西堂日记》明·杨豫孙
《秋园杂佩》明·陈贞慧
《赤雅》明·邝露
《木几冗谈》明·彭汝让
《幸存录》明·夏允彝
《桑榆漫志》明·陶辅
《偶谭》明·李鼎
《读书偶见》明·吴骐
《山左笔谈》明·黄淳耀
《谈氏笔乘》清·谈迁
《秋泾笔乘》明·宋凤翔
《巫娥志》明·无名氏
《山行杂记》明·宋彦
《广客谈》明·无名氏
《西轩客谈》明·无名氏
《明朝小史》明·吕毖
《湖西遗事》明·彭孙贻
《原李耳载》明·李中馥
《蜀碧》清·彭遵泗
《陶庵梦忆》明·张岱
《炎徼纪闻》明·田汝成
《晏林子》明·赵釴
《七修类稿》明·郎瑛
《七修续稿》明·郎瑛
《贤弈编》明·刘元卿
《玉镜新谭》明·朱长祚
《今言》明·郑晓
《烈皇小识》明·文秉
《谷山笔麈》明·于慎行
《都公谭纂》明·都穆
《松窗梦语》明·张瀚
《玉堂丛语》明·焦竑
《清暑笔谈》明·陆树声
《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贞
《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
《广志绎》明·王士性
《五杂俎》明·谢肇淛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补遗》明·沈德符
《北窗琐语》明·余永麟
《倭变事略》明·朱九德
《徐襄阳西园杂记》明·徐咸
《新知录摘抄》明·刘仕义
《北巡私记》明·刘佶
《姜氏秘史》明·姜清
《致身录》明·史仲彬
《北征录》明·金幼孜
《北征后录》明·金幼孜
《瀛涯胜览》明·马欢
《北使录》明·李实
《寓圃杂记》明·王锜
《复斋日记》明·许浩
《复辟录》明·杨瑄
《天顺日录》明·李贤
《东征纪行录》明·张瓒
《青溪暇笔》明·姚富
《抚安东夷记》明·马文升
《水东日记》明·叶盛
《菽园杂记》明·陆容
《前闻纪》明·祝允明
《野记》明·祝允明
《闲情偶寄》明·李渔
《平蛮录》明·王轼
《西湖梦寻》明·张岱
《治世余闻》明·陈洪谟
《继世纪闻》明·陈洪谟
《林泉随笔》明·张纶言
《庚巳编》明·陆粲
《震泽纪闻》明·王鏊
《謇斋琐缀录》明·尹直
《明夷待访录》明·黄宗羲
《皇明纪略》明·皇甫录
《皇明本纪》明·佚名
《旧京遗事》明·史玄
《北平录》明·佚名
《大同纪事》明·韩邦奇
《云中事记》明·苏祐
《云中纪变》明·孙允中
《馀冬序录》明·何孟春
《涉异志》明·闵文振
《读书止观录》明·吴应箕辑
《焚书》明·李贽
《书辑》明·陆深
《老乞大》明代朝鲜学汉语之书
《朴通事》明代朝鲜学汉语之书
【清代笔记小说目录】
《资政要览》清·顺治
《徐偃王志》清·徐时栋
《吴三桂纪略》清·佚名
《吴逆始末记》清·佚名
《平吴录》清·孙旭
《平滇始末》清·佚名
《吴逆取亡录》清·苍弁山樵
《满清入关暴政》清·韩菼
《鹿樵纪闻》清·吴伟业
《南明野史》清·三余氏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清·戴名世
《过江七事》清·陈贞慧
《江南闻见录》清·佚名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清·戴名世
《扬州十日记》清·王秀楚
《梅花岭遗事》清·佚名
《发史》清·胡蕴玉
《孤忠后录》清·祝纯嘏
《浙东纪略》清·徐芳烈
《海东逸史》清·翁洲老民
《三湘从事录》清·蒙正发
《求野录》清·邓凯
《行在阳秋》清·戴笠
《永历实录》清·王夫之
《寄园寄所寄》清·赵吉士
《绛云楼俊遇》清·佚名
《影梅庵忆语》清·冒襄
《今列女传》清·佚名
《周栎园奇缘记》清·徐忠
《江变纪略》清·徐世溥
《研堂见闻杂录》清·佚名
《阅世编》清·叶梦珠
《征乌梁海述略》清·何秋涛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觚剩》清·钮琇
《觚剩续编》清·钮琇
《古夫于亭杂录》清·王士禛
《池北偶谈》清·王士禛
《居易录》清·王士禛
《居易续谈》清·王士禛
《分甘馀话》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清·王士禛
《陇蜀馀闻》清·王士禛
《龙沙纪略》清·方式济
《胤祯外传》清·胡蕴玉
《乌蒙秘闻》民国·野史氏
《西征随笔》清·汪景祺
《金川妖姬志》清·佚名
《书湖州庄氏史狱》清·翁广平
《庄氏史案》清·佚名
《老父云游始末》清·陆莘行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清·佚名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
《珠江名花小传》清·支机生
《燕台花事录》清·蜀西樵也
《潮嘉风月》清·俞蛟
《梵林绮语录三种》清·佚名
《啸亭杂录》清·昭梿
《啸亭续录》清·昭梿
《履园丛话》清·钱泳
《闽川闺秀诗话》清·梁章钜
《归田琐记》清·梁章钜
《浪迹丛谈》清·梁章钜
《浪迹续谈》清·梁章钜
《浪迹三谈》清·梁章钜
《枢垣记略》清·梁章钜、朱智
《北东园笔录初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续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三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四编》清·梁恭辰
《竹叶亭杂记》清·姚元之
《冷庐杂识》清·陆以湉
《蜀乱述闻》清·祝介
《蜀燹死事者略传》清·余澜阁
《寄禅和尚行述》清·冯毓孥
《怀芳记》清·萝摩庵老人
《花烛闲谈》清·于鬯
《竹西花事小录》清·芬利宅行者
《对山馀墨》清·毛祥麟
《书鲍忠壮公轶事》清·赵增禹
《弢园笔乘》清·王韬
《兰陵女侠》清·外史氏
《洪杨轶闻》清·佚名
《洪福异闻》清·佚名
《听雨丛谈》清·福格
《咸同将相琐闻》清·佚名
《小螺庵病榻忆语》清·孙道乾
《张积中传》清·胡蕴玉
《圆明园总管世家》民国·佚名
《水窗春呓》清·欧阳兆熊金安清
《郎潜纪闻初笔》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二笔》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三笔》清·陈康祺
《烟屿楼笔记》清·徐时栋
第四篇: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
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
【摘 要】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地保护古籍,是每一个古籍保存单位的职责。数字化建设为古籍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古籍 数字化
一、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而古籍文献则是古代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之一,及其珍贵。尽管现在古籍保护方式多样,但也只能最大程度地减缓其破损的速度,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永久地保存。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古籍中的文字、附图及附表等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并通过光盘、硬盘、网络等介质保存,意义重大。
二、古籍数字化建设涉及层面
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其涉及到多个科学知识层面。包括古籍资料的整理、学术研究、原始数据的数字化录入、标准化的建立、网络数据库的建立、面向公众的数字化访问、甚至是当今较为流行的信息云服务。
三、古籍数字化建设相关技术
(一)字符编码。我国汉字数量约有十万左右,其中常用字越四五千左右,而其它大多属于生僻字、避讳字、异体字等,这些字在古籍文献当中占约30%。因此,古籍数字化的字符编码方案非常重要,可采用如下两种标准:
1.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中,有GB2312、GB13000、GB18030三种,其中,G8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13000收录20902字,是我国等同采用ISO/IEC10646标准的国家标准;GB18030收录了70244个汉字,总编码空间超过15O万个码位,不但为解决人名、地名用字问题提供了方案,还为为汉字研究、古籍整理等领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基础。
2.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主要是指ISO/IEC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它与Unicode在字符编码上保持一致,所有的字符都在相同的位置并且有相同的名字,并且版本更新也保持同步,ISO/IEC10646:2003的字符编码相当于Unicode5.0。
(二)古籍数字图像的加工技术
1.数字化编码标准。古籍文献图像的采集、压缩、编码采用的标准直接决定了加工后图像的质量、大小以及长期保存和使用的有效性等。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可用性,结合目前图像资源的现状及应用的要求,古籍图像数据加工的常见编码标准应选择JPEG、JPEG2000、TIFF和GIF这几种。
2.格式体系。格式体系指图像资源数字化加工的保存格式、复制格式、发布格式等体系及其相应的格式标准。对于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加工,其保存级的文件格式建议存储为TIFF格式。普通图书文本页可以选择Group IV压缩的黑白二值图、或是无压缩的8位灰度图扫描,该级别的文件通常由保存级的TIFF文件批处理方式压缩或转换生成;服务级文件建议选择JPG、JPG2000或将它们封装到PDF文件中;缩略图可以考虑采用JPG或GIF格式。
四、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日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处在一个初步的摸索阶段,虽然部分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江苏等地的市县图书馆等在古籍数字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
我国古籍数量庞大且分散,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基本处于一个种缺乏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状态,缺少统一领导和分工协作,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二)经费缺乏,区域发展不均
近年来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已启动了一批古籍数字化工程项目,各自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尤其是古籍收藏量较大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的匮乏,加之技术力量薄弱,其古籍数字化工作仍然比较落后,一般还停留在图书扫描、部分普通书目数据库建设等简单数字化阶段,甚至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这方面的工作至今尚未启动。
(三)古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目前古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的状况已经凸现,如不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后果堪忧。对古籍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在于:一要具有相对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二要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等专业领域有相应的造诣。要较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三者缺一不可。
五、相关对策
(一)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注重特色是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另一方面,各公共图书馆馆在选择古籍数字化项目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馆藏特色,从特藏中选题,以避免重复开发。
(二)合作共建,加强人才培养
在古籍数字化进程中,各公共图书馆应该在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加强与出版社、信息技术开发公司等机构的多方位合作的发展之路;国际合作也是当前中文古籍数字化开发建设的一种可选形式,通过国外资金和技术条件,结合国内丰富的古籍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各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必须强化个人素质的培养,需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包括职业道德、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信息学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和新学科知识等的继续教育,进而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专业能力。
(三)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古籍保护宣传力度
各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古籍收藏单位应积极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数字视频、网络文字、网络图片等,加大古籍保护的宣传力度,也可通过开设古籍保护专题讲座,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日,举办馆藏古籍展览,包括破损古籍展览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培养更多人的古籍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童顺荣.古籍数字化相关问题的开放思考[J]擞字兰台,2009(9).[2]王美英.古籍保护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0,(4).[3]苏品红.实施古籍保护计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4]刘灵西.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第五篇:古籍版本鉴定初探
中国藏书家张祖仁说古籍版本鉴定初探
张祖仁嗜好古籍版本线装书的收藏,已有二十年头了,购买大量的版本鉴定书籍,并参加了许多场的书籍拍卖会,我收藏了一千多册的线装书。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好的线装书我不惜重金买下,如我收藏的清同治年间汲古阁版本司马迁著《史记》,全套书残卷8册,以及清仿宋本《李太白全集》,全套书残卷4册,算是我花了400元捡漏之物。好的线装书经历史辗转相传,日积月累,保存至今已相当不容易,古籍从印刷装帧来认定,即有印本书、学本书、帛书等,所谓版本指书籍制作的各种特征的,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证、题识、批数等,各种版本有重刻、翻刻、官刻、私刻、坊刻、初刻、石印、补板等,从现存的古籍书主要有写抄本、雕刻本和活字本,他对古籍版本的鉴定经验如下几点:
一、版本的类型:
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分为:
1、唐秦子本。
2、宋本,字体多仿欧阳修、颜真卿体。
3、金元本,元体多仿赵孟书法。
4、明本,出现铜字体,全套印书籍开始出现,其中有三色、五色等。
5、清本,有内府本和殿本即武英殿本。
二、古籍版本的鉴定
1、唐、五代版本基本已不存在,能传下来的只是一些手写经卷,也早为国内外大图书馆收藏,民间很难碰见。
2、宋元版本,由于年代久远,现也十分难见,偶有出现往往是赝品,此明清冒充宋元。
3、明清版本,这是现今藏于民间的古籍版本的主体,尤以清本为多,由于总体数量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书籍的价值将越来越高。
4、古籍版本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是雕版印本、活字印本和写本、抄本都是微乎其微,偶有真品定要小心。
5、依据牌记、本记、条记鉴定版本,历代刻本,多在书前内封面刻印一页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说明版刻情况,称牌记。
6、依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7、依据后人是跋识语,名家藏章来鉴定。如绘有“毛晋”“汲古主义”“开卷一乐”即为毛晋所收藏过。如嘉庆御鉴之宝,知清官传出,如铃有“益藩”“皇明守室”知为明代王府所藏。
8、依据书中讳字鉴定版本,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习惯。如对皇帝的姓名避讳,以缺笔改字为手段。
9、依据书名冠词鉴定版本,如“国朝”、“皇朝”、“圣宋”、“皇元”、“大元”、“大明”、“大清”等。
10、依据书籍用纸鉴定版本,宋时期多用皮纸,其次麻纸,后期出现竹纸,元朝时期以竹纸为主,其次麻纸,后期多用麻纸,明代多用棉纸,其次竹纸,万历到清末则以竹纸为,棉纸较少,麻纸已见不到了。
11、依据书目著录鉴定版本。
12、古籍版本常见的作伪方法:(1)染纸作古,利用古纸作伪。(2)抽撤或挖改序跋、牌记、目录、卷次和部分内容等。(3)伪造藏书印鉴名家题跋。(4)伪造书名。
张祖仁说,收藏古籍要懂古籍历史文化知识,收藏者要有一定的眼力,眼力的提高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
作者:福州收藏家福州二中张厦静
邮编: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