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2:1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发[2000]54号 【发布日期】2000-11-22 【生效日期】2000-11-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

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

(陕政发[2000]54号2000年11月22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1999年2月和4月,省委、省政府相继批转了省财政厅《关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增双节”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保工资的具体要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使我省工资发放困难有一定缓解,1999年县乡工资发放情况明显好于往年。但是,今年以来,我省贫困地县欠发工资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少数县非常严重。少数地方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花钱大手大脚,超预算安排项目,留下工资发放的硬缺口。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到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挫伤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省政府要求,各地市、县要紧急行动起来,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足额发放今年的干部职工工资,不发生新的拖欠,并对历年拖欠进行清理,逐年偿还。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保工资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按时发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全省各级特别是地市和县级政府要真正认识到,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事关干部职工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事关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事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牢固树立保工资的思想,坚决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足额安排工资预算,宁肯少上甚至砍掉一些建设项目,多封存一些小汽车,也要保证教师、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的发放。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切实转变观念,坚决纠正等靠上级解决工资问题的思想和做法。各级政府要立即对工资发放情况进行研究,制定措施,落实责任,明确目标,严格考核,真真正正地解决好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问题。

二、二、坚决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是造成拖欠工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结合地市、县、乡即将进行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下决心压缩行政事业编制,精简人员,节约支出。要认真清理超编人员,凡编外人员财政一律停拨经费。积极鼓励贫困县采取有效措施,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机构改革前,凡贫困县按编制内财政供养人员减一人,省财政继续执行一次性补助1000元的政策。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医院和村组布局,有条件合并的要逐步合并,同时要加快撤区并乡建镇步伐。

三、三、建立和完善全省联动的保工资机制,强化落实保工资的责任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保证干部职工工资发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严格的保工资责任追究制度,地市、县、乡政府一把手对保工资负总责,切实负起保工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建立保工资定期报告制度,各地市每个月要向省上报告一次工资发放情况。要把保工资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硬指标,哪一级出现问题,坚决追究那一级领导的责任。从2001年1月1日起,凡连续两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地市、县、乡,政府一把手要向上一级政府说明情况;连续3个月发不出工资的,省政府将责成审计厅进行专项审计,对因玩忽职守、违纪违规造成欠发工资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要通过省、地市、县、乡的共同努力,形成全省上下联动的保工资机制,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保工资成绩突出的地县进行重奖。各地市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保工资成效显著的县乡。

四、四、强化收入征管工作,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

现在距年底只剩下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收入征管。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税法和国家有关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坚持依法征税,认真清理和规范各种财税优惠政策,凡违反税法或国家政策,超越权限自行制定的各类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立即停止执行,一律取消。各级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夯实任务,落实责任,深挖增收潜力。要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骗税、抗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有税不收现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并力争多超收。超收的钱只能用于发工资,不得安排其他开支。

要正确处理财政增收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决不能借口财政困难随意向农民伸手。要积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严禁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农业特产税要坚持做到依率据实计征,严禁收过头税。

要解决贫困县工资发放困难,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培植财源,壮大财政实力。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搞财源建设的旧投资格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吸附、粘合和引导作用,挖掘社会资金潜力,启动民间沉淀资金,建立起新的财源建设投资体系,不断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为保工资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五、五、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调整支出结构的力度,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要转向保证政权建设的需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和补充社会保障资金不足,保证那些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的需要。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企业的经营性发展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财政资金都要逐步退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上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凡欠发工资的县乡一律不准购置小汽车、移动电话。对现存的小汽车、移动电话,要认真进行清理,该封存的要封存,该停用的要停止使用,该报废的车辆要报废。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不定期对被督察县发放工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一方面欠发干部职工工资,一方面用公款购买移动电话、配备小汽车,搞铺张浪费的,抓住典型,查深查透,公开曝光,严肃处理。

实行工资统发、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收费统管是堵塞管理漏洞、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年底前,地市、县、乡各级机关单位所有由财政供养的编制内正式职工,都要实行工资统发。2001年1月1日起,所有省直党政机关都要全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各地市机关和直属机构以及有条件的县区也要从2001年1月1日起,实行会计统一委派、集中核算;条件暂不成熟的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最迟从2001年7月1日起,全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范围,规范管理,修缮费、购置费等开支都要纳入政府统一采购范围。要堵塞“漏洞”、消灭“死角”,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目前尚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公房租赁收入、中小学收费收入等,要全部收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积极推行部门预算,省上明年在人事厅、教育厅、农业厅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试点,各地市也要选择三到四个单位进行试点准备,力争两三年内,在全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六、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共同帮助贫困县缓解工资发放困难

要继续完善《陕西省省对地县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逐步加大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今年,省财政对地县实施转移支付比上年增加1亿元,加上各种工资性补助和其他专项转移支付,增加近5亿元。各地市要尽快将这些资金足额拨付到各县工资专户。同时,各地市特别是财力相对较好的地市都要千方百计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共同帮助贫困县缓解工资发放困难。对省财政在确定体制时对地市的照顾,一定要落实到县乡,不能抽回过去地市对县的各项工资补助。凡抽回的,省财政将相应扣减对该地市的补助资金。要严格工资专户管理,省地两级财政各种工资性补助、超调度资金,都必须进入工资专户,用于工资发放。教育经费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集中到县上,并实行专户管理。积极推行综合预算,凡发不出工资的县,都要适当集中一部分预算外收入,统筹安排,重点用于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

要加强资金调度,对因季节性因素造成资金调度困难的,省上将给予帮助。元旦和春节前,省上将超调度帮助地县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各地市也要抓紧调度资金,帮助县乡解决资金调度困难,确保实现今年干部职工工资足额发放的目标。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按时足额发放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通知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办发[2000]108号 【发布日期】2000-08-13 【生效日期】2000-08-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按时足额发放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通知

(二000年八月十三日川办发〔2000〕108号)

今年以来,我省国民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全省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但是,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历年财政赤字包袱沉重,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加之兑付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因素的影响,县乡两级财政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大局。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时发放,是各级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基本前提,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与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千方百计确保财政支付的工资及时足额兑现到个人。从2000年8月起,各地不得再发生欠发工资的情况。对于以前财政拖欠的职工工资,要采取积极措施,在2000年底前全部兑现补发给个人。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保证由财政供给的职工工资及时发放,是同级政府的基本职责。根据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以及现行财政体制划分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均由同级财政负担。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各地要妥善安排好职工工资,不能将财政支付工资的责任转移到上级政府,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二、二、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财政支出预算安排序列,足额安排好国家和省规定的、应由财政支付的工资性支出预算。各级政府要把保证职工工资发放的需要,放在预算安排的第一位。足额预算,不留缺口。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各类工资专项补助、政策性减收补助和财政困难补助,以及从预算外调入的资金等,必须优先用于安排工资支出。对于当年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工资差额,要通过努力增收,压缩其他支出,以及着力调整支出结构等措施予以补足。各地要推行综合财政管理,统筹政府可支配财力,实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管,特别是乡镇都应实行“零户统管”,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预算内财力不足和财政资金调度紧张的困难。

三、三、建立“工资资金专户”,确保工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从2000年9月1日起,各级财政部门在同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地方财政存款”科目下增设“财政工资资金专户”。各地必须按照省财政厅核定的比例将当日入库的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和上划“两税”收入就地留库的资金转入“工资资金专户”(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省财政对各地的转移支付补助、各类工资专项补助、政策性减收补助和财政困难补助等,按月及时平均拨付到市(地、州)“工资资金专户”;若仍有不足,各地可将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按一定比例将其资金调入“工资资金专户”。省、市(地、州)财政要加强库款调度,帮助一些困难地县解决季节性收支不均造成的工资难以正常发放的问题。

四、四、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保证工资及时兑现。财政直接支付工资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的重要手段,各地要按照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编办、人行成都分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财政直接支付工资改革的通知》(川财行〔2000〕74号)及其相关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从2000年10月起对教师工资实行直接支付。对于乡镇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有困难的,应改为县级财政统筹安排。

五、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财政困难县保障工资支出的能力。各市(地、州)财政要调剂部分财力,建立对所属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补助制度,帮助县乡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同时,省财政也将视财力情况适当集中资金重点增加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补助,支持各地确保工资兑现。由于乡镇欠发工资的情况比较突出,各县(市、区)工资发放时间要先乡镇后县本级,优先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

六、六、精减政府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各地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按规定调整和精减机构,特别是在乡镇除少数必须单独设立的办事机构外,其他办事机构可根据职能和业务相近的原则合并设立。严格各项行政事业编制管理,按有关规定清退各种临时工(合同工)和招聘人员。结合实施财政直接支付工资办法,清理财政供养人员,严格控制财政供给范围,对超编人员,财政一律不供经费。严格审核工资项目及标准,杜绝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工资、补贴等现象。

七、七、加强工资支出的监督管理,严格考核制度。从2000年8月起,各级财政部门每月(季)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填报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表并将本级及下级政府的工资发放情况作专题报告。对工资发放情况实行逐级考核制度。凡是拖欠职工工资的地方,同级财政不得安排党政领导干部出国、出省考察经费和修建楼、堂、馆的支出,不得安排小汽车、移动通讯和高档办公设施经费;如有上述情况发生,上级财政要酌情核减财力补助和专项拨款补助。特别是对于不按规定将上级补助的转移支付资金、财力困难补助首先用于工资性支出的地方,上级财政将扣减对有关地方的各项财力补助和专项拨款补助。对在工资发放问题上隐瞒实情不报、弄虚作假、误导上级决策,并酿成不安定因素,影响稳定大局的,将从严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部门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

发文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号:陕政办发[2004]74号

发布日期:2004-7-19 执行日期:2004-7-19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9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

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发展较快,在规范农业生产、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开拓农产品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以及农业生产单元相对分散,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实施水平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康

发展。

二、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方针: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进度。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省质监局及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粮食局、烟草局、供销社、水保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2003年省政府印发的《陕西省农业标准体系表和陕西省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要求,以果业、畜牧业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争取每年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50—70项。在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工作中要提高标准水平,努力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着力解决我省农业标准水平低、农业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差距大等问题。同时要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严格按照农业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为创优质名牌农产品奠定技术基础。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各级质监、农业、工商、食品监管、卫生等部门要强化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重点做好与广大消费者健康息息相关的蔬菜、水产鲜活产品、肉制品、粮油产品、大宗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的监督管理,严禁不合格农产品上市流通销售。要进一步抓好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农用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质量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整顿,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

(三)强化重点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省级质监、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产地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抓好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范的实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水平。要强化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严格检测农业投入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强化农产品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监控,确保农业

标准的有效实施。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已完成的国家示范项目要巩固成果、总结经验,正在实施的国家和省级示范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力争3年内要再建设15—2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0—8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0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拓宽示范领域,扩大示范效应,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

(五)建立科学公正的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是实施农产品标准、评价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和基础保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工明确”的原则,重点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监测体系、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监测体系要以现有的法定检测机构、行业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校技术力量为基础,逐步在省、市、县和企业进行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名牌农产品认定的有关工作,推动农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

高。

(六)抓好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工作。29个苹果出口基地要在实施苹果标准综合体的基础上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优质果率。要抓好优质小麦的品种认定和生产标准化工作,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要进一步抓好秦川牛、奶牛、白绒山羊、布尔山羊、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工作,促进奶牛、生猪等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加快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手段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七)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完善和建立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等级、计量、包装标识等相关强制性标准的实施,满足新形势下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需要。积极探索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工作,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和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争取3年内在全省建设11—15个农产品标准化管理批发市场。

三、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切实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制订规划,狠抓落实。省质监局要加强对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管理,省农业厅等其他部门也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积极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

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宣传与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省质监局、省农业厅等部门要利用农业科研院校、标准化技术机构、农技推广单位的技术力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分层次对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标准化技术和管理人员、生产者开展培训,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农业标准化素质。要充分利用我省农业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理

论研究,有效指导和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

增加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标准制定、检测体系建设等工作安排一定经费,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康发展。鼓励大中型企业、社会团体和企业投资农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乳品质量安全工作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10〕110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乳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乳品质量安全,切实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严格执行准入制度。省农业厅负责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许可管理,省质监局负责乳制品生产许可管理,省工商局负责乳制品流通许可管理,各部门要按照从严监管的原则,严格审查相关资质和条件。严格管理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省工商局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工商总局制定的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办法,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其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

(二)加强乳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各级农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生鲜乳收购及运输、乳制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加大巡查、回访和监督检查力度,扩大监督抽检范围,增加抽检频次,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别是可能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乳制品,要责令生产企业实施召回并监督销毁。

(三)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要加强乳品产业发展指导工作,认真组织调研,规划行业布局,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企业结构调整,提升装备和管理水平以及检验检测能力。

二、强化监测评估

(一)构建乳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省卫生厅要加快建设全省乳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公开透明的乳品质量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体系。农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将本部门掌握的监管信息及时通报卫生部门。

(二)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省卫生厅负责乳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公众健康、食源性疾病监测等工作相衔接,加强对乳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完善风险监测工作制度、程序,并按照卫生部乳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三、严格落实乳品质量安全责任

(一)明确监管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照“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乳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对乳制品企业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定点包厂质量安全负责制。各县(市、区)要将定点包厂负责人、“黑窝点”清缴负责人、驻厂监督员等责任人名单和监管及检验检测经费保障办法、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办法等报市政府。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

(二)加大案件侦办力度,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对检出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各监管部门要依据职责及时查清污染物来源,并依法处置有关问题产品;对经检测乳品和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超过临时限量值的,检验单位要立即报告监管部门,接到报告的部门要在第一时间通报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地方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由政府负责人统筹协调案件查处工作。对违法生产经营乳品的责任人员要加大刑事处罚力度,严肃惩办违法犯罪分子。

(三)落实信息报送责任。各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同时通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因瞒报、漏报、迟报信息,导致乳品安全事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二○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 〔2010〕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把生产经营许可关

(一)严格乳制品行业管理。各省(区、市)要认真执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新建和改(扩)建乳制品工业项目严格进行核准,突出对起始规模、配套奶源基地、布局合理性和出资人必备条件的审核,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不得予以核准。对已建乳制品工业项目,要于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重新审核清理工作,届时达不到有关行业核准条件的,由质检部门依法注销生产许可证。

(二)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要按照从严管理的原则,进一步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条件,禁止以承包、转包或租赁乳制品生产企业等方式逃避监管,禁止将乳粉再还原生产乳粉,依法严格限制乳粉分装生产行为。质检总局要于2010年10月底前修订完成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新建乳制品生产企业,省级质检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要于2011年2月底前按照修订后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进行重新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撤销或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并公告名单;对撤销或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当地政府要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收回税务发票、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防止企业非法开工生产。

(三)加强生鲜乳收购运输许可管理。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许可管理,严格审核相关资质和条件,禁止向经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

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发放许可证;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建设。对已被责令关停的生鲜乳收购站,要采取封存、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防止其暗自收购,并将关停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质检部门及辖区内的奶牛养殖户和乳制品生产企业。

(四)强化乳制品流通许可管理。工商部门要细化和完善乳制品流通许可制度,进一步明确对乳制品经营单位的资质要求;将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核定类别单独审核,严格按照许可项目登记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发现销售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制品的,一律依法吊销流通许可证。对未取得流通许可非法经营乳制品的,要依法进行处罚。

(五)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尽快会同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聚氰胺生产企业出厂销售用户登记制度、承诺制度和销售台账制度,并在从三聚氰胺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其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

二、强化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

(一)加强对生鲜乳、原料乳粉和奶畜饲料的检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以非企业自建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为重点,加大对生鲜乳的抽检频次和范围,对饲料加工厂、奶畜养殖场的奶畜饲料加强监督抽检。食品加工企业对购入的生鲜乳和原料乳粉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验,并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购入的生鲜乳、原料乳粉加强监督抽检,抽检比例不得少于所有批次的15%。

(二)加强乳制品出厂和流通环节的检验。乳制品企业必须对每批出厂产品进行三聚氰胺等检验。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出厂产品每周进行抽检。各地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乳制品、含乳食品质量安全的抽检范围和频次。

(三)切实做好风险监测和评估。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监测手段,合理布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重点加大对乳品中三聚氰胺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监测频次;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卫生部通报抽检、监测信息,卫生部要及时汇总分析相关疾病信息和抽检、监测信息,一旦在乳品中发现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要立即组织风险评估,科学发布预警;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尽早消除隐患,防止演变为系统风险。

(四)切实提高检验效率。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调配检验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集中力量做好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督检验。各类抽检要随机进行,不得事先告知企业,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检查力度。农业、质检部门要建立健全本系统乳品质量安全异地抽检制度。要不断健全相关标准,完善检测方法,加快推广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验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乳品追溯制度

(一)建立健全验证验票查询系统。质检、工商、商务部门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乳制品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数据库,详细收录包括银行开户名和账号在内的相关信息,从2011年6月开始向有关乳制品进货单位提供验证验票查询服务。相关检验机构要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查询方式,并向有关进货单位提供查询服务。

(二)完善进货查验制度。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对乳品生产经营记录和进货查验的具体要求,并做好各环节的衔接,增强记录的可追溯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购入乳制品时,应核实销售乳制品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检验报告、发票等方面的信息,不得购入无法验证真伪的产品,确保购入产品来源正规、渠道可靠;需要质检、工商部门和有关检验机构协助确认供货者资质以及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协助提供所需信息。发现虚假票证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有关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发现乳品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记录、造成产品无法准确溯源的,或未验证产品真伪即购进的,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三)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为试点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实现从奶源、采购、生产、出厂、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确保对产品在任何环节都能快速辨别真伪。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四、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

(一)加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审核力度。质检部门要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组织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审核,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立即责令停业、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

(二)严格落实驻厂监督制度。各市、县级政府要指定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派员驻厂监督,监督、指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特别要监督企业对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确保驻厂监督制度落实到位。

(三)强化流通环节监管。各地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以婴幼儿配方乳粉批发企业、大中型超市为重点对象,明确监管责任人,实行每周抽检;对小超市、食杂店、零售商等经常抽检。质检部门要将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录上网公布并及时更新;工商部门要督促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严格按照公布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名录进货,对不在名录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要立即检查、发出消费警示,并追查来源、依法打击。

五、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乳品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一)全面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在省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市、县要明确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全面彻底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非法制售三聚氰胺及其调和物“黑窝点”以及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黑窝点”;要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城镇临时建筑、出租库房等重点区域进行经常性排查,及时发现、取缔各类“黑窝点”。辖区内出现“黑窝点”且未被及时清剿的,或发现仍有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未被清缴且重新流入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环节的,要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二)加大案件侦办力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乳品或含乳食品中检出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要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要及时查清来源;检出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的,有关监管部门要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并向当地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通报。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对涉嫌犯罪的要迅速立案侦查;对跨省份的案件,公安部要挂牌督办。地方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由政府负

责人统筹协调案件查处工作,确保部门工作衔接顺畅,案件查处及时有力。

(三)加大惩处力度。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大对乳品生产经营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规定,对违法生产经营乳品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内从重进行行政处罚。

(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特别要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和提供线索;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协防员、信息员队伍,构建食品安全投诉网络。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畅通信息交流渠道,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处理新闻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同时要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防止不实炒作。

六、严格落实乳品质量安全各方责任

(一)企业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乳品及含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生产经营记录、检验检测、停开业报告、产品召回和质量安全自查自纠制度,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激励惩戒措施,积极推动乳品生产经营单位诚信体系建设。有关监管部门要抓紧建立所有乳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告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黑名单”,同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劵等主管部门通报,对其投资、用地、融资、信贷等予以严格限制。

(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乳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乳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明确政府负责人及有关部门的职责;要将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切实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依法落实各项监管及检验监测经费,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省级财政要切实做好质监、工商等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相关经费保障工作。市、县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乳制品企业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定点包厂质量安全负责制,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和诚信记录,确定本地区重点乳品生产经营单位名单,明确有关部门对其实施重点监管。要将定点包厂负责人、“黑窝点”清剿负责人、驻厂监督员等责任人名单和监管及检验监测经费保障办法、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办法等报上级政府。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

(三)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加快基层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快速检测能力建设。中央财政要在保证本级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同时,继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监察和问责力度,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等行为,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1996]20号 【发布日期】1996-03-26 【生效日期】1996-03-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豫政[1996]20号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六日)

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问题,使国家的工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未能全部兑现工资改革的增补工资,也有个别地方未能按时发放工资。为了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防止出现新的拖欠,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问题的认识。工资问题直接关系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基本生活,是广大干部职工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发放,是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各地一定要本着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从1996年起,各级要把能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作为考核一个地方和单位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二、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各级应自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1996预算时,要优先安排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工资所需经费,保证不留缺口。对以前拖欠的工资,要采取措施,做出计划,尽早兑现。1996年,对财政较困难的县经过努力,做到不欠发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当年工资,并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的,省财政继续给予奖励。对拖欠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或搞虚假平衡的,省财政将暂停对市地各项支出的追加,并扣回奖励款,给予通报批评。

三、三、进一步完善县、乡级财政体制,合理调整财力布局。各市地要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豫政[1996]4号)要求,认真研究县、乡两级财力分配格局,积极完善县、乡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级财政实力。对于保证基本支出有困难的县、乡,各市地要在财力上给予一定扶持,努力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四、四、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政策,统一工资发放标准。各级要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工资、补贴和补助费管理的各项规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准擅自扩大范围,提高工资标准。

五、五、财力紧张、发放工资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实行工资专户储存办法,筹措的资金首行用于发放教师和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凡是工资没有足额发放的地方,要严格控制其他非生产性开支。同时,要加强现金调度,优先保证工资发放。

六、六、抓住当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搞好干部分流和教师的定编定岗工作。超编问题是拖欠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党政机关和财政供给经费的事业单位,要首先管好编制。各地要结合机构改革,加快干部分流步伐,把超编人员坚决精简下来。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教职工实行定编定岗。各级财政要严格按照编制核拨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对超编人员减拨或停拨经费,促其尽快精简和分流人员。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