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政策解释
2014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政策解释
中名额分配不再“推优”,完全按成绩录取,同时全面取消择校生,并逐年减少各类特长生的招生比例。另外,全市83所优质高中将拿出统招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名额分配志愿”与统招志愿同时填写,这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将多一次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
名额分配
名额分配比例翻番
据了解,本市自2006年开始实行将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5%至10%分配到本区县相对困难初中校的试验。2013年,按照中央要求,本市将示范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提高到12%至15%。
而从今年开始,名额分配的比例由15%提高到30%,增长了一倍。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指出,以往在12%至15%的名额分配中包括推优指标,有可能出现“推良不推优”的情况,因此,从今年起不再设立推优指标。此次优质高中拿出分配的30%招生计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有12%的名额分配计划,共3021人;第二是原有10%的择校生计划,共1426人;第三是新增计划2937人。据初步测算,今年“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为7384人。
名额分配高中增加
以往参与名额分配的均为示范高中,而今年除示范高中外,还增加了一些普通高中。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说,各区县内有一些学校虽然不是示范高中,但教学质量过硬,办学特色明显,成为百姓心仪的新“优质高中”。对“优质高中”的界定,由各区县自己掌握。据了解,今年参加名额分配的优质高中城六区为60所,远郊区县23所,全市共83所,招生总规模为24604人。
李奕表示,过去名额分配只针对薄弱初中,而现在是针对所有初中。这意味着名额分配已从过去的点对点“扶贫式”转变为普惠制投放。名额分配工作的深化,将发挥中考中招政策向下学段的传导作用,缓解择校难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减轻“小升初”择校压力,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享受优质高中教育。
■马上就访
如何具体分配优质高中30%名额?
市教委:根据每所初中校初三毕业生占全区初三毕业生的比例,计算出名额分配计划数,分配到各个初中校。对优质高中来说,录取指标并非平均录取,而是将30%名额指标分为两个队列:优质高中初中部学生队列和一般初中学生队列。
是否会对优质高中生源产生影响?
市教育考试院:生源质量将不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因为“名额分配”按两个队列录取。以清华附中为例,清华附中属于排名靠前的优质高中,考生志愿应排在平行志愿的前列,因此均会选拔到两列学生中的分数相对较高的考生。提前招生和统一招生两个批次的考生依然按照原来的考生分布呈现,该校依然可以选择到优质生源。
对一般初中会形成什么影响?
丰台某普通初中校长:新政对于普通初中尤其是初中薄弱校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优质高中名额分配至普通初中将大大减少小升初时普通初中校优质生源的流失率,让家长心甘情愿地选择家门口的学校。普通校要抓住机遇,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到优质高中后也能不掉队。
对一般高中会形成什么影响?
市教育考试院:以北京二龙路中学(一般高中)为例,2014年初步拟定该校招生计划120人,与上年持平。2013年二龙路中学普通班录取分数线463分,择校录取线460分。2014年西城区初中毕业生略有减少,同时进入优质高中学生增多,预计一般高中校的生源质量相对降低,对这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大挑战。
取消择校
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择校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发文,要求各省市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据此,本市今年将全面取消择校生。据了解,本市去年中招择校生为10%。今年市教委将把择校生名额用于指标到校的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在取消中考择校计划后,优质高中招生计划预计可增加3000个名额。
此外,市教委还要求各区县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并逐年减少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的招生比例。
■马上就访
如何理解取消高中择校生这一政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取消高中择校生,只参考中考成绩和名额分配,而不像以前可以用钱“买”到到优质高中读书的机会,这对于所有考生而言都更加公平。优质高中30%名额分配这一政策将打破“只有上了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这一教育链条,对北京小升初择校问题具有釜底抽薪的意义。
录取方式
首设“名额分配”批次
今年中招录取除提前招生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外,还新增“名额分配”批次。具有本市学籍,且有升学资格的初三学生自愿申请参加“名额分配”招生。考生可填报1至5个“名额分配志愿”。中考之后,在统一招生之前,各区按学生中考成绩,根据学生所填报的“名额分配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直至各初中校名额分配指标录取完毕。当名额分配计划未完成时,从未完成名额分配计划数的初中校按照考生成绩依次补录,直至完成名额分配招生计划。
名额分配在录取上采用“两队走”,即优质高中所含初中和普通初中两个队列分别依分数和志愿录取。李奕说,分队列录取一方面确保30%的名额能够实实在在落到每一所初中,另一方面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名额分配”录取结束后,未被优质高中录取的学生,在统招录取时按统招填报的志愿重新参加录取,仍然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因为优质高中还有70%的名额放在统招中。
几类学校可全市招生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充裕的区县可适当编制跨区县招生计划,并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县倾斜。除示范高中外的其他普通高中原则上不安排跨区县招生计划。
民办高中以及经市教委批准招收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生和部分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普通高中,可在全市范围招生。提前招生学校(专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的职业高中可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在全市范围内招生,不对各区县分配计划指标。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3年,其随迁子女只要有本市学籍且已在本市连续就读初中3年,就可以参加北京中职学校的考试录取。
83所参与名额分配优质高中名单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
■东城(12所)
二中、五中、十一中、五十中、五十五中、一零九中、一六六中、一七一中、广渠门中学、汇文中学、东直门中学、景山学校
■西城(14所)
四中、八中、十三中、十四中、十五中、三十五中、六十六中、一六一中、铁二中、育才中学、回民学校、师大附中、师大二附中、师大实验中学
■朝阳(14所)
八十中、陈经纶中学、日坛中学、和平街一中、九十四中、十七中、工大附中、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华侨城黄冈中学、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华师一附中朝阳学校、三里屯一中、东方德才学校
■海淀(13所)
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八一中学、中关村中学、交大附中、理工附中、二十中、北航附中、进修实验学校
■丰台(5所)
十二中、丰台二中、十八中、十中、首师大附中丽泽分校
■石景山(2所)
九中、苹果园中学
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
■门头沟(2所)
大峪中学、首师大永定分校
■房山(1所)
北师大良乡附中
■昌平(4所)
昌平一中、昌平二中、昌平实验学校、育新学校
■大兴(2所)
大兴一中、兴华中学
■通州(4所)
潞河中学、运河中学、永乐店中学、通州三中
■顺义(3所)
牛栏山一中、顺义一中、杨镇一中
■怀柔(1所)
怀柔一中
■密云(1所)
密云二中
■平谷(3所)
平谷中学、北师大平谷附中、北师大平谷附中一分校
■延庆(1所)
延庆一中
■燕山(1所)
北师大燕化附中
■招生数据
2014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8.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约5.2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约3.36万人,普职比继续稳定在6比4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0.5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1.4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7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76万人。
第二篇:2014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政策解释
2014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政策解释
今年本市中考录取将发生重大变化。北京晨报记者昨日在市教委中招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今年起优质高中名额分配不再“推优”,完全按成绩录取,同时全面取消择校生,并逐年减少各类特长生的招生比例。另外,全市83所优质高中将拿出统招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名额分配志愿”与统招志愿同时填写,这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将多一次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
名额分配
名额分配比例翻番
据了解,本市自2006年开始实行将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5%至10%分配到本区县相对困难初中校的试验。2013年,按照中央要求,本市将示范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提高到12%至15%。
而从今年开始,名额分配的比例由15%提高到30%,增长了一倍。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指出,以往在12%至15%的名额分配中包括推优指标,有可能出现“推良不推优”的情况,因此,从今年起不再设立推优指标。此次优质高中拿出分配的30%招生计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有12%的名额分配计划,共3021人;第二是原有10%的择校生计划,共1426人;第三是新增计划2937人。据初步测算,今年“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为7384人。
名额分配高中增加
以往参与名额分配的均为示范高中,而今年除示范高中外,还增加了一些普通高中。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说,各区县内有一些学校虽然不是示范高中,但教学质量过硬,办学特色明显,成为百姓心仪的新“优质高中”。对“优质高中”的界定,由各区县自己掌握。据了解,今年参加名额分配的优质高中城六区为60所,远郊区县23所,全市共83所,招生总规模为24604人。
李奕表示,过去名额分配只针对薄弱初中,而现在是针对所有初中。这意味着名额分配已从过去的点对点“扶贫式”转变为普惠制投放。名额分配工作的深化,将发挥中考中招政策向下学段的传导作用,缓解择校难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减轻“小升初”择校压力,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享受优质高中教育。
■马上就访
如何具体分配优质高中30%名额?
市教委:根据每所初中校初三毕业生占全区初三毕业生的比例,计算出名额分配计划数,分配到各个初中校。对优质高中来说,录取指标并非平均录取,而是将30%名额指标分为两个队列:优质高中初中部学生队列和一般初中学生队列。
是否会对优质高中生源产生影响?
市教育考试院:生源质量将不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因为“名额分配”按两个队列录取。以清华附中为例,清华附中属于排名靠前的优质高中,考生志愿应排在平行志愿的前列,因此均会选拔到两列学生中的分数相对较高的考生。提前招生和统一招生两个批次的考生依然按照原来的考生分布呈现,该校依然可以选择到优质生源。
对一般初中会形成什么影响?
丰台某普通初中校长:新政对于普通初中尤其是初中薄弱校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优质高中名额分配至普通初中将大大减少小升初时普通初中校优质生源的流失率,让家长心甘情愿地选择家门口的学校。普通校要抓住机遇,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到优质高中后也能不掉队。
对一般高中会形成什么影响?
市教育考试院:以北京二龙路中学(一般高中)为例,2014年初步拟定该校招生计划120人,与上年持平。2013年二龙路中学普通班录取分数线463分,择校录取线460分。2014年西城区初中毕业生略有减
少,同时进入优质高中学生增多,预计一般高中校的生源质量相对降低,对这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大挑战。
取消择校
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择校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发文,要求各省市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据此,本市今年将全面取消择校生。据了解,本市去年中招择校生为10%。今年市教委将把择校生名额用于指标到校的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在取消中考择校计划后,优质高中招生计划预计可增加3000个名额。
此外,市教委还要求各区县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并逐年减少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的招生比例。
■马上就访
如何理解取消高中择校生这一政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取消高中择校生,只参考中考成绩和名额分配,而不像以前可以用钱“买”到到优质高中读书的机会,这对于所有考生而言都更加公平。优质高中30%名额分配这一政策将打破“只有上了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这一教育链条,对北京小升初择校问题具有釜底抽薪的意义。录取方式
首设“名额分配”批次
今年中招录取除提前招生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外,还新增“名额分配”批次。具有本市学籍,且有升学资格的初三学生自愿申请参加“名额分配”招生。考生可填报1至5个“名额分配志愿”。中考之后,在统一招生之前,各区按学生中考成绩,根据学生所填报的“名额分配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直至各初中校名额分配指标录取完毕。当名额分配计划未完成时,从未完成名额分配计划数的初中校按照考生成绩依次补录,直至完成名额分配招生计划。
名额分配在录取上采用“两队走”,即优质高中所含初中和普通初中两个队列分别依分数和志愿录取。李奕说,分队列录取一方面确保30%的名额能够实实在在落到每一所初中,另一方面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名额分配”录取结束后,未被优质高中录取的学生,在统招录取时按统招填报的志愿重新参加录取,仍然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因为优质高中还有70%的名额放在统招中。
几类学校可全市招生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充裕的区县可适当编制跨区县招生计划,并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县倾斜。除示范高中外的其他普通高中原则上不安排跨区县招生计划。
民办高中以及经市教委批准招收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生和部分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普通高中,可在全市范围招生。提前招生学校(专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的职业高中可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在全市范围内招生,不对各区县分配计划指标。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3年,其随迁子女只要有本市学籍且已在本市连续就读初中3年,就可以参加北京中职学校的考试录取。
83所参与名额分配优质高中名单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
■东城(12所)
二中、五中、十一中、五十中、五十五中、一零九中、一六六中、一七一中、广渠门中学、汇文中学、东直门中学、景山学校
■西城(14所)
四中、八中、十三中、十四中、十五中、三十五中、六十六中、一六一中、铁二中、育才中学、回民学校、师大附中、师大二附中、师大实验中学
■朝阳(14所)
八十中、陈经纶中学、日坛中学、和平街一中、九十四中、十七中、工大附中、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华侨城黄冈中学、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华师一附中朝阳学校、三里屯一中、东方德才学校
■海淀(13所)
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八一中学、中关村中学、交大附中、理工附中、二十中、北航附中、进修实验学校
■丰台(5所)
十二中、丰台二中、十八中、十中、首师大附中丽泽分校
■石景山(2所)
九中、苹果园中学
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
■门头沟(2所)
大峪中学、首师大永定分校
■房山(1所)
北师大良乡附中
■昌平(4所)
昌平一中、昌平二中、昌平实验学校、育新学校
■大兴(2所)
大兴一中、兴华中学
■通州(4所)
潞河中学、运河中学、永乐店中学、通州三中
■顺义(3所)
牛栏山一中、顺义一中、杨镇一中
■怀柔(1所)
怀柔一中
■密云(1所)
密云二中
■平谷(3所)
平谷中学、北师大平谷附中、北师大平谷附中一分校
■延庆(1所)
延庆一中
■燕山(1所)
北师大燕化附中
■招生数据
2014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8.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约5.2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约3.36万人,普职比继续稳定在6比4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0.5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1.4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7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76万人。
第三篇:2013银川中考示范性高中招生分配比例
从银川市教育局获悉,2013年,银川市将把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额的60%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这一分配比例比去年不低于55%的指标又有所增加。
据3773考试网了解,从2007年开始,银川市开始实行将自治区示范普通高中和县(区)所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的一定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制度,并逐步将分配比例由起初的30%扩大到去年的55%,这一政策有效调动了薄弱初中学校的积极性,使薄弱初中学校的优秀学生有了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很好地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3年,银川市再次提高分配比例,比2007年30%的分配比例整整提高了一倍。计划到2015年,银川将实现分配比例不低于60%的目标。
第四篇:高中成语解释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高中成语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勉为其难: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或不愿去做的事,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的意思,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的意思,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曾几何时:这过去没多久。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
不以为然:不认为对,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能理解为不在乎。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重在悲,不能理解为文章的好坏。
目无全牛:指艺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不能理解为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身受恩惠一样。不能理解为共鸣。
雅俗共赏:指人的文化艺术水平的高低。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法则。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差强人意:只勉强使人满意,不能理解为太差劲。
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的文章。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耿耿于怀:形容有心事不能忘记。不能理解为对人怀恨在心。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的不能出声。
具体而微:形体具备而规模小。不能理解为事物具体而细小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不能理解为目光炯炯有神
众望所归:(陈述对象应该是人)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山高水长:人的品格节操高洁,影响深远。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多陈述将来的状态)
第五篇:奖励扶助政策解释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解释
一、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生育;
3.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年满60周岁。
二、政策微调:
1.2006年将农村双方各带一个独生子女再婚夫妇纳入; 2.2007年,将“两半户”丧偶后农村一方纳入; 3.2011年,将“两半户”农村一方全部纳入。
三、政策解释:
(一)关于“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农村居民户口”特指在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在小城镇建设中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农民夫妻,以是否有承包田,是否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是否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虽然转为城镇居民户口,但在农村有承包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且没有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夫妻,应界定为农村居民,纳入奖励扶助对象范围。
(二)关于“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
1.奖励扶助对象范围为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在2001年12
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前,没有违反我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生育的夫妻。2.界定夫妻生育子女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以其生育行为发生时,我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为依据。
⑴1979年7月14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条例》(甘革发[1979]152号,以下简称《试行条例》)下发以前生育子女的夫妻,以到1979年不超过2个孩子,现存活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为准进行界定。
⑵1980年至1982年3月1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计划生育具体政策的规定》(甘政办发[1982] 105号)下发期间生育子女的,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条例》中“每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不得超过两个(包括抱养或送给别人的孩子;再婚者包括双方前婚生育的子女)”的规定为准进行界定。
⑶1982年3月17日至1990年1月1日《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甘肃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施行期间生育子女的,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计划生育具体政策的规定》中所列规定界定:
第二条 “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包括夫妇一方在农村者),一对夫妇终身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有下列特殊情况之一者,经夫妇双方申请,本单位同意,所在街道办事处(人民公社)审核,报县、(市、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可允许生第二个孩子。
①第一个孩子经县以上医院会诊证明为非遗传性疾病,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②再婚夫妇一方只生过一个孩子,另一方未生育过的;
③婚后多年不育,抱养他人一个孩子后,又怀孕的。
第三条 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除第二条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有的社对的个别社员确有实际困难允许安排二胎的,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规定具体条件,报行署或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凡符合条件的,经夫妇双方申请,人民公社审核,报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
第四条 凡批准生第二胎的,间隔必须在四年以上。
⑷1990年1月1日至1997年9月29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1997年9月29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施行期间生育的,以《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关于生育调节和生育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进行界定。具体内容为:
第九条 推行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子女,不允许生育第三个子女。
第十条 夫妻双方是国家干部、职工或者其他非农业人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按计划予以批准。
(一)第一个子女经县以上医院确诊,县(市、区)及州、市(地)病残儿童鉴定小组复查,确定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婚后五年以上不育,女方年满三十周岁以上,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三)再婚夫妻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系初婚或未生育的;
第十一条 夫妻双方均为农业人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按计划予以批准;
(一)具有本条例第十条所列条件之一的;
(二)居住在边远山区,只生育一个女孩,确有实际困难的;
(三)是少数民族的;
(四)男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瞻养女方老人的(如女家妹妹数人,只照顾一人)。
前款第(二)项中所指的边远山区,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划定。
第十二条夫妻一方为国家干部、职工或者其他非农业人口,另一方为农业人口,符合第十条所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计划予以批准。
第十三条除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之外,对其他由于特殊原因需要生育第二子女的,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依照严格控制生育第二子女的原则作
出规定,并报省人大常务会备案。
第十四条凡符合本条例规定,准予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期必须在五年以上。
⑸1997年9月29日至2002年9月27日《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施行期间生育的,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关于生育调节和生育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进行界定。具体内容为:
第十条 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子女,不允许生育第三个子女。
第十一条 夫妻双方是国家干部、职工或者其他非农业人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按计划于以批准:
(一)第一个子女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市、州(地区)以上病残儿鉴定组鉴定,确定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婚后五年以上不育,女方年满三十五周岁以上,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三)再婚夫妻一方只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四)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同等级因公伤残人员的。
夫妻双方或一方系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澳门同胞或海外华侨到我省定居的,其生育问题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夫妻双方均为农业人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按计划予以批准:
(一)具有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条件之一的;
(二)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三)是少数民族的;
(四)男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赡养女方老人的(如女家姊妹数人,只照顾一人)。
第十三条 夫妻一方为国家干部、职工或者其他非农业人口,另一方为农业人口,符合第十一条所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计划予以批准。
第十四条 除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之外,对其他由于特殊原因需要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依照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原则作出规定,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十五条 凡符合本条例规定,准予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期必须在四年以
上。
⑹2002年9月27日以后生育的,以《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9月27日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为依据进行界定。其具体内容为:
第十六条 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条件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子女。
第十七条 公民依法结婚后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由夫妻自主选择生育时间,并应当在女方工作单位或者其户籍所在地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登记领取《生育保健服务证》,凭《生育保健服务证》享受婚育知识咨询、孕情查询等生殖保健服务。
第十八条 夫妻双方或者一方系城镇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安排生育:
(一)夫妻双方均系独生子女的;
(二)第一个子女经市、州(地区)以上病残儿医学鉴定组鉴定诊断结论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
(三)夫妻一方患不孕不育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妊娠的;
(四)再婚夫妻一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系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同等级因公伤残人员的。第十九条 夫妻双方均系农村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安排生育:
(一)具有本条例第十八条所列条件之一的;
(二)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三)一方系少数民族的;
(四)男方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赡养女方老人的。
第二十条 再婚夫妻一方系生育两个子女后丧偶,另一方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要求生育子女的可安排生育。
第二十一条 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可安排生育:
(一)夫妻双方或者一方系东乡、裕固、保安族的城镇居民,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夫妻双方均系农村居民,其中一方系东乡、裕固、保安族以及居住在人口稀少的牧区、林区的藏、蒙古、撒拉、哈萨克族,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第二十二条 育龄夫妻符合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应当在女方工作单位或者其户籍所在地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申请生育登记。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及时予以登记,并在15个工作日内
审核上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上报材料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本条例再生育条件的,按下列审批权限核准发给《生育保健服务证》:
(一)夫妻双方或者一方系城镇居民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州(地区)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
(二)夫妻双方系农村居民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凡审核批准再生育子女的,除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或者女方二十八周岁以上的之外,生育间隔期限应当在四年以上。
(三)1933年以前出生,在1973年至2001年符合我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生育,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纳入我省奖励扶助范围。
(三)关于“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1.曾生育子女符合我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2.合法收养子女(含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之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并有生育史,现存子女合计数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3.再婚夫妻双方均未违反我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再婚前后生育子女的现存数合并计算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夫妻。
4.生育子女送他人收养,该子女现存活的,应计入现存子女数。
5.子女结婚并生育后死亡的,应计入现存子女数。6.奖励扶助对象不包括双方均未生育的夫妻。
(四)关于“年满60周岁”
关于“年满60周岁”,上报当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60周岁的人。
(五)关于省级奖励扶助对象
对象为1933年1月1日前出生,1973年后生育,且其他条件符合国扶条件。
(六)关于市级奖励扶助对象
只是把准入年龄提前10年,其他条件必须符合国扶对象。
四、资料要求
(一)申报表填写要求:
⑴本人姓名要与身份证一致;身份证号码必须为18位;户口性质为农业、非农、或其他;婚姻状况指初婚、再婚、离婚、复婚、丧偶、其他,不能填为已婚,婚姻变动年月填最近一次的时间;
⑵配偶信息,离婚、丧偶的不填,其他的必填,填法与本人信息相同;尤其是配偶不到龄或已享受扶助的,信息不能空缺;
⑶夫妇曾经生育子女数,指双方一生中总共生育的子女数,包括送养、寄养、死亡、随前夫前妻的子女,不包括收养的子女;
⑷夫妇现有存活子女,指夫妇目前存活的子女数,包括亲生、送养、寄养、随前夫前妻和收养的子女数,子女结婚并生育后死亡的,计入现存活子女数;
⑸夫妇曾生育子女情况,按出生先后顺序填写,是否亲生一栏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本人及配偶亲生”、“本人亲生非配偶亲生”、“非本人亲生配偶亲生”三种情况之一。
(二)上报资料应该包括: ⑴申报表,由本人或指定专人填写;
⑵申请表,由本人或指定专人填写,详细说明夫妇的婚姻、生育史和收养子女情况;
⑶村计生协会理事会评议表,由村协会会长主持,理事参加进行评议后,如实填写评议情况;
⑷村民代表大会审议表,由村主任主持,村民代表进行审议后,如实填写审议情况;
⑸调查座谈材料记录表,由村专干组织知情人士进行座谈,详细记录他们讲述的该对象夫妇的婚姻、生育史和收养子女情况;
⑹见面调查表,由乡镇计生办组织专人入户与对象见面,调查了解情况,并如实填写情况;
⑺对象一折统复印件;
⑻审核原件后,复印对象夫妇身份证、户口本,要求复印所有相关人员户口;
⑼对再婚对象和婚姻状况复杂的对象,要进行外调,并要有原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和至少3人以上知情人签署的证明材料,证明其婚姻、生育史和收养子女情况。
⑽申报表要贴近期免冠1寸照片。另外,有特殊情况的,可以附其他证明材料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的具体确认条件
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78号)中,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具体确认条件是:
一、扶助对象夫妻均应在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方须年满49周岁。因丧偶或离婚的单亲家庭,男方或女方须年满49周岁。扶助对象年龄的认定以其本人身份证载明的出生时间为准,对于从未办理过身份证的,则以其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
二、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包括曾生育过一个以上子女但同时只存活一个子女,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或收养且同时存活过两个以上子女,但以后只存活一个子女的情况。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包括法律法规承认的事实收养子女的情况。
再婚夫妻再婚前后生育、收养的子女数应合并计算。但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或双方符合扶助条件,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符合条件的一方或双方以及未生育子女的另一方,纳入扶助范围。由于婚姻变动形成的单亲家庭以其本人实际生育的子女数计算。
符合上述条件的,应出具《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由其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有关独生子女的证明材料。
三、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现无存活子女的,需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或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子女死亡证明材料。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是指被地方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认定、审核的符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三级以上(包括三级,下同)残疾标准,并持有其统一制发的等级为三级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审核(不包括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对象),扶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上条件。扶助对象已超过49周岁的,从其所在地区开始实施扶助制度的为起点发放扶助金。对发生再生育、再收养子女或独生子女康复的扶助对象,应自其再生育、再收养子女或独生子女康复时起,中止发放扶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