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外博物馆管理的启迪与借鉴
海外博物馆管理的启迪与借鉴
2013-12-12
刘世风
中国文物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海外博物馆管理模式的了解和分析,可以汲取有益的经验用于我们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
非政府专业组织在博物馆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
英国政府采取“一臂之距”管理原则,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只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财政拨款,具体管理事务交由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即各类艺术委员会负责执行对文化团体和组织进行评估和拨款。博物馆登记审查和评估由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委员运作,登记有很强的权威性,不符合登记标准的博物馆将不能享受财政补助,一些基金会也只向获得登记的博物馆提供资助。
在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依据博物馆协会和相关机构对博物馆的各种评估,提供的研究报告而制定相应政策,确定对博物馆提供赞助与否。美国博物馆协会还依据其制定的“博物馆资格审查办法”规范各类博物馆,只有通过认证的博物馆才能被视为“非营利机构”,从而获得国家减免税的优惠待遇。
严格的认证制度保证了民办博物馆的品质
英国的认证制度为博物馆制定了最低认证标准,通过认证状态确定博物馆完善程度,进行分类逐步引导,从过程中帮助博物馆提高专业水平。其认证制度中,将博物馆分为“完全的认证资格”(博物馆满足了认证方案所有的认证条件)和“临时的认证资格”(博物馆无法立即满足所有认证条件,但是有意愿在一年内达到认证方案的要求)。“临时的认证资格”的博物馆要从认证委员会那里获取改进的建议,以达到完全的认证资格。
动态审核制度促使民办博物馆持续保持质量
英国博物馆认证登记制度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动态审核过程分为自我评估、登记委员会评议后登记、定期每年复查、每5年为期重新登记等四个阶段。等级委员会的评议结果分为全面登记、临时登记、延缓登记、不合格四种,分别对待;而定期每年复查和每五年重新登记一次的制度让每个博物馆都必须持续保持规范运作,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政府对博物馆资助经费的管理非常严格
英国政府对公共资金的管理十分严格,博物馆申请资助的成本较高,程序复杂,很多民办博物馆认为这是一项不太经济的活动,因而不去参加登记,因此无法获得政府资助。
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目标指向并不是作为机构的博物馆,而是项目,绝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博物馆的特殊项目。由此,就产生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分配,能够保证政府资助发挥较大的效用。这与当下我国各地方性政策普遍资助民办博物馆硬件建设不同,在竞争基础上,直接资助博物馆发挥其功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项目,直击博物馆的社会性与公益性,提升民办博物馆活力。
真正做到由社会力量支撑民办博物馆
英国独立博物馆都被要求挂靠一个公共慈善机构,几乎所有的独立博物馆都是由慈善机构和基金会建立、运作,处于传统的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体系之外,大多数博物馆不能得到公共财物资助,主要靠社会资助和自身收入。在人力资源方面,英国民办博物馆主要靠义工。据2000年报告估计,英国义工在独立博物馆工作的占2/3,提供全英60%以上的博物馆工作人力,而其中占独立博物馆82%的人力资源。
坚持博物馆法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
美国政府除了对少数公立博物馆享有管理权,大部分民办的非营利性博物馆均在国家的管理体系以外,博物馆是完全独立的法人,享有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权利。
在财产方面,收藏家、艺术家等将自己的藏品、作品捐出并授托于基金会或董事会运作办成博物馆后,这个馆与其藏品提供者已经没有任何财产关系和经营关系,已完全属于社会公益事业。
在管理方面,几乎所有的民办博物馆都是法人主体,与政府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采用理事会管理制。理事会负责制定工作方针和承担信托责任。
在限制政府管理权限方面,美国政府认为文化事务是民众意志的表达,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并无具体的、明确的政策,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环境,保证博物馆独立自主的状况,监督博物馆在法律的框架中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管理措施主要是按照非营利组织机构和各种相关税制来管理博物馆,博物馆更多是靠自治自理,在法律的框架中运作即可,除了法制的约束外,美国政府一般很少对博物馆日常管理事务进行干涉。
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博物馆资金
民办博物馆可能会不定期或经常性地接受政府的资助。但民办博物馆来源于政府的资助不是固定的。美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大体分为四大块:社会赞助、政府资助、博物馆自身营业收入和投资收入。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办博物馆一般都是财团法人之下的文教基金会建立,利用基金会办博物馆,一方面保证了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同时也保证了博物馆的经费来源。
实行严格的藏品权属保护制度
在法国,个人不能建立博物馆,建馆要有法人代表,而且应当是一个团体组织或者基金会,同时要向国家作出保证,博物馆的藏品不能出售,只能转让给国家博物馆收藏。
我国台湾地区博物馆建立后,博物馆即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博物馆财产与个人财产分开。如果博物馆经营不下去,结束博物馆,必须将所有资产捐出归属全民所有,严禁出售博物馆藏品。
对拥有国家级重要藏品的民办馆实施特殊扶持
如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专门设立“博物馆和美术馆指定藏品挑战基金”支持拥有国家级藏品的已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
牢固树立“博物馆”名称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法国博物馆法》规定,“法国博物馆”这一称谓是经藏品所有法人申请,并经法国博物馆高层委员会上报,由文化部部长决定。对非营利性民营法人提出申请,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获得法国博物馆的称号(该法中“法国博物馆”指国家所有的博物馆、公有性质的法人所有博物馆或者非营利性质的民办博物馆)。未被授予“法国博物馆”称号的机构擅自使用“法国博物馆”称号将被重罚,并追究法人负责人的刑事责任;被授予“法国博物馆”称号的博物馆,如果改变为营利行为,撤销其“法国博物馆”的称号。
在当前我国挂牌博物馆遍及全国,出现鱼目混珠现象损害博物馆良好形象的境况下,认真思考“博物馆”名称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篇: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
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
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
明代,是中国及全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
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15丈,宽3.16丈,有28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
在明代,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进犯,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
由于“海禁”,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渐向厦门港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南宋庆历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
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养战。公
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通航南 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 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 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 ,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 711 年)泉州和 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 718 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 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 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 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 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 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 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 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 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 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 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 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 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 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 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 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 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 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 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 1087 年),中 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 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 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 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
建,仅在永 乐元年(公元 1403 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 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 126 米,宽约 51 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 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 多,史称九桅十二帆.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 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 ,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 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 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 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 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 1404 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 1866 年)的四百 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 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 1605 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 15 丈,宽 3.16 丈,有 28 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 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在明代, 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 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 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为了抵御倭寇进犯, 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 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 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由于海禁 ,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 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 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 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 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 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 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 渐向厦门港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 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 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
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 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 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 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 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 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 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 南宋庆历二年(公元 1196 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 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 养战.公元 1661 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 1662 年,就因病 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 1699 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 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 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随着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 古刺桐港逐 渐衰弱了.但是,通过这个海交史陈列馆,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缠头赤足半蕃商, 大舶高樯多海宾的辉煌岁月.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几百年后的今天, 这再度开放的城市,将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篇三:福建部分经典导游词
泉州概述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度25--119度05,北纬24度30--25度56,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与台湾隔水相望,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仅距97海里。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 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 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整个泉州地形呈 e型前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开发农、林、渔业生产,发展外向型经济极为有利。
至1997年底泉州市人口总数为 646万,其中市区人口21.8万,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 99%以上,少数民族以回、畲、苗和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陈埭、惠安白崎和鲤城近郊,畲族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泉州人口密度不均,东南沿海一带人口稠密,西北山区相对稀疏。泉州市城乡通 用语言是普通话和闽南方言,本地市民特别农村居民日常更习惯用闽南方言。
泉州又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目前泉州籍华侨有 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5万人,海外经济界和科技文化界的许多知名人士祖籍泉州。海外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人民与台湾同胞血缘相亲,语言相
通,习俗相近,文化相同。侨、港、澳及台湾同胞为加强泉州同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泉州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 献、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禹贡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唐大历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经济上,泉州已逐步成为南方重要大港口,天佑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进十州人”的国际港城,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 外贸易。南宋时与广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的两大商港。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 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 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经典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领略有
“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苑,大家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叫我小苑。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
说着说着,我们已经到了老君岩了,大家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尊石雕,就是真正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像。这尊老君像可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瑰宝,它是宋代雕刻而成的,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鉴编的《泉洲俯志》记载:“石象天成如事者,略施雕琢”说的就是一块形状像老翁的天然巨岩,经过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
现在我们认真的来看一下老君岩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整个占地面积55平放米。有个团友刚才问了,为什么他被称为“老子天下第一”呢?因为啊它是我国先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刻雕像,因此文史界的人士戏称它是“老子天下第一”。大家仔细看下老君的耳朵和双膝是不是不符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的变为却恰到好处的让人感到大丈夫能屈能伸。看,老君神态和蔼
可亲,满脸笑容。在民间,这尊老子石象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还有一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眼,吃白六”。意思就是说,谁要是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就可以活到120岁,摸到眼睛,就可以活到160岁。当然,这只有小孩子才会相信。其实我觉得清源山不仅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意,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就可以延年益寿了!
好了,各位团友,今天我们的寻道之旅就到这里了结束了,希望今天的游览能给你们的生活中增添几分纯净的快乐,欢迎下次再来参观,谢谢!
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
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
“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
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种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都会产生矛盾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篇:博物馆经营与管理大纲
博物馆经营与管理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博物馆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博物馆营销的主要方法,了解博物馆管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
课程着眼于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的经营管理及其主客观条件,探讨其历史渊源与发展变化,以为高年级文博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习和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以理论和实践结合,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与相关文化产业的综合视角为特色,(四)教学时数
(五)教学方式
理论、实验
上编 博物馆经营
第一章
博物馆的设立、年检与终止(9课时)
第一节
博物馆的设立操作规范(3课时)
1·
1、法律依据
1·
2、操作流程
1·
3、申请材料目录及示范文本 1·
1、法律依据 1·
2、操作流程
1·
3、申请材料目录及示范文本 1·
1、法律依据 1·
2、操作流程
1·
3、申请材料目录及示范文本
第二节
博物馆的年检操作规范(3课时)
第三节
博物馆的终止操作规范(3课时)
第二章
博物馆营销(9课时)
第一节 营销概念与博物馆营销(3课时)
1·
1、营销的概念
1·
2、博物馆营销概念的引入
1、理论的探索
2、实践的证明
1·
3、博物馆营销含义、特点及目的1、博物馆营销的含义
2、博物馆营销的特点
3、博物馆营销的目的
第二节 博物馆整合营销策略(6课时)
1·
1、重视观众的需求和欲求
1、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目标市场观众
2、兼顾目标市场,确立博物馆收藏策略
3、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开展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 1·
2、关注观众获取满足的成本
1、博物馆门票政策
2、博物馆商店的经营
3、克服“博物馆疲劳” 1·
3、考虑观众参观的方便性
1、博物馆展示信息的提供
2、博物馆选址
3、博物馆设施建设 1·
4、重视与观众的有效沟通
1、博物馆会员制度的建立
2、博物馆志愿者制度的完善
3、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开展.1·
5、博物馆整合营销模式的构建
第三章
博物馆商品营销(10课时)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意义分析(3课时)
1·
1、相关概念界定
1、博物馆商品与博物馆产品
2、博物馆商品营销
1·
2、博物馆商品营销的功能与意义
1、博物馆诊释和宣传藏品的需要.2、博物馆延伸教育功能的需要
3、博物馆解决资金问题的需要
4、博物馆提升社会地位的需要.5、博物馆助力产业整合的需要
第二节 我国博物馆营销的现状及问题(3课时)
1·
1、博物馆商店规模与博物馆体量不匹配 1·
2、博物馆商品区域差别明显
1·
3、博物馆商品缺乏创意、大同小异
第三节 国外博物馆商品开发与营销考察与研究(4课时)
1·
1、大都会博物馆商店的发展历史及经营现 1·
2、大都会博物馆的商品营销战略
1、强势品牌战略
品牌标志营销
品牌授权
2、产品差异化战略
商品分类
以顾客需要为中心
3、多渠道营销策略
直复营销
特许经营
电子商务.1·
3、大都会博物馆商品营销活动的宏观环境
1、健全的财政政策保障
免缴所得税的适用范围
免缴销售税的适用范围
2、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3、美国博物馆商店联盟的指导与支持
第四章
博物馆特展营销(12课时)
第一节 博物馆特展的内涵和特点(3课时)
1·
1、博物馆特展的概念
1·
2、我国博物馆特展示例及特点
第二节 博物馆特展的产品策略(3课时)
1·
1、产品策略概述
1·
2、博物馆特展产品性质概述 1·
3、博物馆特展产品质量 1·
4、品牌
1·
5、产品的创新原则
1·
6、对我国博物馆特展进行创新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 博物馆特展的价格策略(3课时)
1·
1、博物馆价格策略概述 1·
2、博物馆特展的定价目标
1·
3、影响博物馆特展产品定价的因素 1·
4、博物馆特展的定价策略
第四节 博物馆特展的促销策略(3课时)
1·
1、促销策略概述
1·
2、博物馆特展促销的含义及组合策略 1·
3、促销组合的应用与建议
下编 博物馆管理
第一章
博物馆管理架构(6课时)
第一节 三部一室制(2课时)
1、三部一室制内涵
2、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二节 国外博物馆管理架构(4课时)
1、英国博物馆管理模式.2、美国博物馆管理模式.3、日本博物馆管理模式.第二章
我国博物馆管理水平评价分析(8课时)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及管理问题分析(3课时)
1·
1、我国博物馆发展概况
1·
2、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管理水平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5课时)
1·
1、博物馆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2、管理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
1、文物系统博物馆的管理水平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评价
基于嫡权系数法的评价
两种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2、博物馆管理的GAP分析
教材:《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严建强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参考书目:
1.《现代博物馆学基础知识问答》,甄朔南、沈永华主编,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0年版。
2.《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国家文物局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纪事》(上、下),国家文物局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著,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6.《博物馆学新视域》,蔡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第四篇: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第五篇: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
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
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种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古代的泉州却以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这当中有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千百年来,泉州的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象清源山上中国最大、最古老的道教石刻老君岩;晋江东石南天寺的“西天三型”佛教石雕;伊斯兰教“蓄刻墓”石碑;基督教的“也里可温吴安哆呢嗯碑“和“安德列·佩鲁贾基碑”;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努力雕像以及世界仅存的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和摩尼教经文石刻。除此之外,海交馆内现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无一不证明,泉州无愧于“宗教博物馆”的称号。
明代,是中国及全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
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15丈,宽3.16丈,有28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
在明代,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进犯,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
由于“海禁”,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渐向厦门港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南宋庆历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
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养战。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随着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古刺桐港逐渐衰弱了。但是,通过这个海交史陈列馆,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缠头赤足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宾”的辉煌岁月。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几百年后的今天,这再度开放的城市,将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