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业务风险管理(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1: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外业务风险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外业务风险管理》。

第一篇:海外业务风险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切实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保障海外业

务健康发展

1993年,中国告别石油自给自足30 年的历史,再度成为石油进口国。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针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确立了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近二十年来,面对激烈的国际油气竞争市场和复杂多变的海外环境,中国石油的海外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综合、从投入到回收的跨越式发展,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海外大庆顺利建成,奠定了能源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截止2011年,中国石油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南美及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达5170万吨,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一个大庆油田,成为海外油气业务发展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二是海外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中国石油在中东、中亚、美洲等地区获得数个大型、特大型油气开发项目,原油和成品油国际贸易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在迅速拓展国际空间的同时,国际形象显著提升,海外业务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各专业齐头并进,一体化发展势头良好。油气开发带动了工程技术服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贸易等业务在海外的迅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1138支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进入52个国家和地区作业,技术服务和物资装备出口业务年收入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形成了上、下游业务相互促进、国内外单位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国际化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支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具有两个及以上项目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海外核心业务人员的45.5%,每百万吨油气作业产量对应的中外方员工人数为448人,均高于国际油公司同期水平。

中国石油海外战略的成功,既得益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能源外交的推动,也得益于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同时更得益于公司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常抓不懈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充分落实。回顾以往的海外实践,中国石油在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经验,借此机会,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海外风险特点及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一)海外业务面临的风险环境特点

中国石油的海外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政治环境不稳定、法律法规不健全、安全风险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不少海外项目具有运营管理难度大,勘探开发风险高、边际利润低的特点。结合以往经历和当前形势,面临的风险一是地缘政治风险。国际地缘政治动荡与国际能源争夺日益加剧,波及几乎所有重点油气区。二是法律税务风险。高油价引

发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资源国油气合作环境日益严苛。三是国际油价和汇率波动频繁难测,汇率和价格风险对海外业务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影响。四是安保风险形势严峻。许多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冲突交织,恐怖活动频发,社会治安混乱。五是海外项目组织结构、运营管理、外部监管复杂多样,且已由上游油气开发转变到多专业一体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对公司的管控能力形成了新的挑战。

(二)海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展

多年来,中国石油立足海外业务管理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逐步建立了海外内控

与风险管理体系。

1.从上市到未上市、从国内到海外逐步推进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差异化、全覆盖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

自2006年起,中国石油试点海外油气投资业务内控体系建设并顺利通过了外部审计和管理层测试。总结经验后,以“有效性、差异化、全覆盖”为工作原则,构建决策、管理、执行及监督“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全面推动各海外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到“十一五”末,各海外专业公司均发布了海外业务内控手册分册,同时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构建了制度与流程建设、重要管理模块建设和内控体系建设等3种差异化建设模型;东方物探公司将内控和风险管理要素与日常业务管理融为一体,在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有效控制了风险;国际事业公司以重大风险为导向,不断梳理完善制度流程、优化信息系统,防控市场和金融风险能力稳步提升;长城钻探、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公司也逐步将内控体系建设延伸到海外单位和项目,在防控安全风险、运营风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从管理层、总部机关到基层一线,广泛开展风险评估、推行风险报告制度。

2008年以来,中国石油在向国资委报送风险管理报告的同时,将此项工作逐步向所属企事业单位延伸。2010年,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试点独立编制风险管理年报;2011年,增选东方物探等五家单位,修订海外企业风险管理报告模板并下发推行;2011年底,组织开展了系统的海外风险专项评估,形成了海外47个国家(地区)的国别风险报告,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对已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2012年,将此项工作推广到所有海外地区分公司,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报告工作,强化了海外单位和员工的风险意识,明确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了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

3.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应对地缘政治、法律税务、社区安保、汇率价格等突出重大风险。

针对海外业务面临的重要风险,中国石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研究分析,逐步提高了风险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地缘政治类风险,秉持先保障人身安全,再保障财产安全的原则,常态开展预警演习,建立应急联防联动机制。针对法律税务类风险,加强内部税收统筹,保证整体利益最大化;灵活主动地应对法律/政策变动,积极配合各类检查,加强内部管理;依法处置纠纷,总结并建立常见案例库。针对汇率价格类风险,稳妥选择签约和结算币种,加强预判,集中资金,减少敞口,杜绝投机,适时开展套期保值。针对社区安保类风险,依托当地资源,加强安全预警和安保培训,提高员工安保技能,明确现场行为准则。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营建和谐油区。针对技术管理类风险,找准市场定位,发挥自有技术优势。通过整合与协同,发挥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国际贸易等内部各专业优势,有效控制整体成本。同时通过对标分析提升国际化科研和管理水平,通过完善流程不断强化内部管控能力。

通过努力,中国石油应对地缘政治动荡的能力显著提高,保障员工人身和资产安全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有效控制了法律、税务和汇率风险,为持续扩大海外业务规模、争取国际市

场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海外重大项目风险管控的经验体会

中国石油海外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重大油气投资项目的全过程风险防控。

(一)海外油气投资项目的特点

一是合同模式的多样性。海外油气项目的合同模式主要有矿费税收、产品分成、回购和服务合同等不同类型,合同模式的多样化决定了管理模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二是权益的差异性。在中国石油执行的海外项目中,作业权益从最大100%到最小不超过10%,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三是行权管理的多元化。海外项目通常由多方组成联合公司进行作业,体现了多元文化和利益多方的碰撞与融合。在管理上主要是发挥项目公司股东会、董事会、联管会、联合作业委员会、勘探技术开发审查委员会等机构的决策职能,使中方的管理融入贯彻到生产经营中,行使出资人权利。

(二)海外油气投资项目前期的风险防控

随着国际石油公司战略调整和国家石油公司强势崛起,获取成熟和高回报油气资产的难度不断增大。同时,国际油气投资程序复杂,风险贯穿整个过程。都为新项目开发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在项目前期,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新项目筛选。以“明确资源导向、坚持效益优先、抓好布局优化、力求规模突破”为方针,定期优选十大目标项目和十大后备项目,积极跟踪,掌握动态。二是以“科学论证、集体决策、多级把关、政府审批”为原则,构建科学有效的新项目开发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加强尽职调查,对资源国宏观经济及石油、货币、税收、投资管理政策和法规变化从专业角度,设计风险应对方案;组织实地考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降低目标项目评价风险;加强对目标项目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规避资源国、合作方的法律连带责任;对目标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安全环保、投资政策、法律环境、财税和汇率等评价工作,不达要求,坚决不开发、不上马;组织勘探、开发、炼化、管道、经济、法律、安全、环保、财税等专家组进行评审论证;海外新项目开发领导小组遵循“集中管理,统一决策”的原则,对目标项目集体决策并经公司审查同意后,再上报发改委核准。

(三)海外油气投资项目建设期的风险防控

目前,中国石油的海外业务正处在关键发展时期,土库曼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产能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后续建设,中东两伊地区的大型项目、委内瑞拉重油项目、加拿大油砂项目的启动和开发等导致公司的投资压力急剧增加。为控制投资,确保工期与工程质量,制定了以下具体应对措施:

一是效益最大化。调整部分风险较大项目和区块的投资安排,放缓投资节奏,控制投资风险和投资规模;综合考虑资源国政治经济风险、项目整体战略部署、项目配套瓶颈问题、分散投资压力的需求及项目实施能力等因素,对部分重大油气田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进行反复优化论证,合理安排投资节奏;优化海外业务布局,处置部分不符合总体发展战略、预期

经济效益差或无效益的勘探项目,缓解投资压力。

二是严格把控投资关键节点。积极推进海外钻修井作业服务合同模式由日费制向大包制的转变,全面控制成本;加强对勘探部署/油田开发/试油/工程设计等各类方案的论证审查和优化简化,严格审批,从源头控制投资规模;工程建设实行国际、国内公开招标,技术服务上,一方面通过招标引进中国石油队伍以打破当地垄断,另一方面加强与合同商谈判,降低投资运营成本;实施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措施,大力推行“PMT(项目管理组)+PMC(项目管理咨询)+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和“IPMT(项目一体化管理组)+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工程管理和运营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对施工安全、质量、进度、投资四大环节的控制,大力推进物资集约化采购,加大国产化设备、材料的应用,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推广应用新技术,降低大宗设备采购成本和整体投资规模。

三是建立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与监控体系。通过前期工作跟踪、季度投资框架计划、月度投资监测及季度执行分析、AFE(费用申请单)、BCR(预算变更申请)、重大采办审批、滚动经济评价等一整套工作机制,全程跟踪和监控投资项目,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并将投资控制在总体目标范围内。

(四)海外油气投资项目运行期的风险防控

一是全面实施有限授权管理,规范管理行为。按照分级授权的思路,结合合同规定,确定对海外管理人员的授权事项和额度。分为业务授权和全面授权:业务授权涉及生产运营、采办与合同管理等方面;全面授权在除业务授权外,还包括组织与人事授权。授权书年度颁发,与主要管理人员签订业绩合同同时进行,体现权责对等。从而构建了责任明确、权限清晰、透明监督、相互制衡的管控机制,实现了对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的逐级管控。

二是构建投资计划预算管理体系,防范投资风险。形成了以滚动投资和年度投资计

划预算、项目前期管理、新项目经济评价及报批、项目滚动评价及后评价、经营策略研究和综合统计工作等7项工作为核心的投资计划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了以投资管理制度为核心,各管控节点和细则为配套,各相关业务管理办法为补充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同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投资的全过程针对关键管理环节进行研究,为实现科学决策、有效控制投资风险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是强化采办管理,严控投资风险。形成了以海外项目公司为实施主体的分级授权采办管理体系,明确了具体业务流程和控制要素。采办申请主要关注预算、工作量、采购计划;策略审批主要以授权审批、采购招标策略为控制对象;招标和采办的控制要素为招评标文件和技术商务评价;同时根据业务分工,对合同执行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四是构建完整的管理、监督和考核体系,积极防范财务风险。预算执行与控制上,形成了科学有效的“预算-预算调整与AFE审批-CASH CALL-财务报表-预算考核”业务循环,并通过季度预算执行分析进行控制和监督,预算考核指标的设置和权重根据项目特点而体现差异性。

五是建立相对独立的资金管理系统。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转、效益和加强管控的前提

下,通过资金集中、统一授信、管控外汇、统筹敏感地区资金、强化收入和分红、加强欠款回收等资金模块管理,实现了资金总量的积累与突破,有效控制了资金风险。

六是强化预防和应急管理,实现HSSE体系高效运行。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进HSSE体系建设和有效运行。正式建立并发布了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HSE体系管理手册》(中英俄版)和《HSE handbook》(中英版),并全面推行设计阶段风险评估—作业前分析—作业中监控—作业后总结的风险预防制度,严格执行高风险作业许可制度,从源头控制安全环保风险。目前,在拥有作业控制权的项目中,84%的项目建立了HSE管理体系,31%的项目通过了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际认证,实现了海外油气业务HSE管理的系统化运行。

应急管理方面,结合海外实际,制定了《重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17个专项应急预案,各地区公司和海外项目共编制104个公司级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值班室并24小时实时值守,跟踪国际政治安全形势和重大突发事件。各地区公司和海外项目建立了应急组织机构,以“大环境、大安保、大后勤,统一协调和管理”为原则,与社会应急救援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使馆、相邻单位、承包商、当地政府、社区建立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七是通过体系建设全方位防控法律风险。针对海外油气投资法律风险加剧化、复杂化、多样化的新特点,编制完成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手册》,包括100个法律风险源和686条防控措施,涵盖资源权属、财税管理等8个主要业务领域。以“预防到位、反应及时、应对有力、损失可控”为原则,持续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突出重大法律问题研究和纠纷处理机制,加强资源国法律环境监控。

八是强化监督考核机制,确保风险管理有效性。针对重点地区、领域和项目,制定

第二篇: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

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风险管理,从风险的特点入手,对目前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继而提出提升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 特点 因素 措施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网点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针对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以有效识别产生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管理漏洞和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问题因素分析,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特点

1.因素的不确定性

形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面人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因素的不确定性无疑对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危害的严重性

由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涉及的种类多样,风险覆盖面大,是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因商业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从某商业银行一级分行组织的全行依法合规业务检查中发现,有问题的业务数量达20278笔,涉及柜面业务的问题有14480笔,占总数的71.4%。

3.风险的隐蔽性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涉及种类广、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账户的开销、现金的存取、支付结算业务的清算,任何的管理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风险的隐蔽性往往在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环节才被重视,才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弥补漏洞。例如:出现临柜柜员私自授受特殊业务的风险,银行柜面业务管理设置了授权交易;出现因柜员岗位职责不清所造成的风险,银行规定了严格的柜员岗位不相容制度要求。

4.收益的无果性

一般而言,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具有相关性。收益越大,风险也随之加大。然而商业银行柜面风险却违背了此规律,因为它并不能给商业银行或客户创造相应的收益。

5.风险的人为性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通常不是由于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或信用风险所造成,而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柜面管理体制不严谨、柜面临柜人员的业务操作不当、对相关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人为风险。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1.管理制度的盲目和波动易造成管理指示不明

我国商业银行柜面管理规章制度随着柜面业务的调整和拓展经常做补充和修正。从原则而言,规章制度是轴线,业务围绕制度的要求而开展。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是随机或盲目的,而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背景,前瞻性地关注银行柜面业务的拓展渠道和发展方向,在人员培养、客户需要、业务拓新、风险隐患等问题上做充足的准备。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柜面风险管理的系统化建设明显不足,缺乏前瞻性和统筹性。以办理代理业务来说,商业银行还不能从大局中较好地把握代理业务的总体发展趋向,缺乏宏观领域的对应风险管理手段,继而不能很好地在微观层面上做具体而细致的管理制度设计,包括决策、执行、处理及反馈等。商业银行的制度往往是跟着业务后面走,开发一项业务补充一项管理制度,新的柜面风险出现才调整原有的管理条例。再比如,目前商业银行柜面管理制度对一些业务收费标准没有出台统一的规定,致使各家商业银行各自为政,在具体的操作中不能划一;部分管理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行性,以致造成柜面操作人员被动违反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的盲目性和频繁波动极易造成操作者的执行意志不明,对业务规范模棱两可,难以领悟其宗旨。

造成以上管理盲区的主要原因在于:(1)激烈竞争促使银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业务,但配套的风险管理保障没有跟上;(2)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相关的管理制度缺乏。

2.柜面操作人员的鉴别风险意识与抵抗风险能力不足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的主体是银行柜员。银行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与抵抗风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柜面风险的发生概率。总体来说,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主要集中在对业务操作过程的整体把握,而或多或少忽略业务自身的要求和特点。打个比方,柜员在办理客户挂失业务时,关注的是客户挂失身份是否真实、挂失条件是否具备等因素,很少考虑挂失原因是否合理或挂失处理结果是否符合常规。殊不知,一些违反常规的业务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柜员对柜面业务的风险意识、风险态度、风险能力及所采取的手段都直接影响到业务的最终成效。另外,在一些柜面业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柜员往往明知相关的制度规定,而实际操作却背道而驰:虚假交易时有发生;对资金长款、短款进行违规处理;空白重要凭证领用及签发简约操作等等。

产生如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1)银行对员工的柜面业务风险识别和防范的相关教育和学习还很苍白,没有把风险的危害性宣传到位,致使许多员工对柜面风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2)银行关于柜面风险的奖惩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实,造成执行制度与否一个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规避风险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银行追求效益的利益驱动下,银行柜员每天都处于高压的劳动强度和繁琐的柜面操作流程中,其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已残留得弱不禁风。

3.风险管理手段与柜面业务需求不吻合目前商业银行实施的一些柜面风险管理手段与柜面的业务需求、业务操作特点吻合度不高。例如,银行要求网点内部的款项调剂要加盖出入库单,但是柜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款项之间的调剂发生频繁,繁琐的款项调剂手续消耗了柜员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又如,商业银行为了加强内控管理,设置临柜柜员和主管柜员等不同岗位,要求临柜柜员一旦遇到特殊业务时,需要经主管柜员的授权才能处理该业务。然而,在实际的柜面业务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临柜柜员业务量繁重,授权主管柜员却闲置无事。人员设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减缓了业务风险而是增大了风险的隐患。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1)银行柜面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没有切实考虑到一线柜员的具体工作特点和工作需要,使得有些管理制度反而成为办理柜面业务的绊脚石;(2)银行柜面风险管理手段有些还没有抓住风险的实质,繁琐并不代表严谨。如何在效率与效果中寻找平衡点也是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关注的内容。

4.风险管理信息的不对称

要想做好柜面业务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首先要对柜面的业务风险信息有一个全面、准确地把握,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但是目前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以代理业务为典型,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均承担大量的代理基金、代理保险等业务,打破原有的吸储者和放贷者的角色,兼职为各项代理业务的“代言人”。就银行而言,通过开办代理业务,收取相关的手续费,扩大知名度,实为一举两得。然而,在获利的同时,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忽视对被代理单位相关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风险管理信息的不对称容易造成被代理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对银行和客户片面夸大其收益。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易将银行作为代理业务的风险最终承担者。这无疑会增加银行柜面业务的潜在风险。

引发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1)宏观调控领域还没有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使得不同的金融机构各自为政,造成风险信息阻塞;(2)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代理与被代理机构就柜面代理业务的风险状况、风险承担等信息没有做到完全的市场化,透明度不高。

三、探究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以人文本,从源头抓管理

人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从源头抓管理,即要做好管理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全方位工作。(1)商业银行柜面风险管理要走出以往制度只约束基层柜员的方式,把评定和审核的范围扩大到单位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层面。一旦一线岗位出现柜面风险,要层层分摊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把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上层领导开始全员注重柜面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2)关注员工的自身利益,尊重员工,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切实站在一线员工的立场上,考虑员工的各方面需求。银行要抛开只讲效益不要质量的做法,注重员工长远人生规划和发展,通过组织各项学习和竞赛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员工识别柜面风险的意识和抵抗柜面风险的能力。(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对违规违纪现象既要加大惩处力度,同时也要建立柜员风险补偿制度,平衡

激励与约束机制。(4)银行还要加大网上银行与电子银行的安全管理,为柜面客户的分流创造条件和环境,缓解柜面操作人员的业务量和工作强度,便于其集中精力做好柜面风险的控制。

2.加强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商业银行要加强柜面风险管理的力度,对柜面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严格要求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柜员的权限卡要按照事权进行划分;对各项业务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按流程规定办理;加强对授权业务的管理与审核;对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

(2)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前后台相分离”的原则,整合并加强事后监督职能部门的功能,努力做到监测动态、发现疑点、及时处理的一条龙管理方式;对二级分行全辖营业网点需要集中处理的资金汇划、票据交换资金清算、跨行业务清算等,都由二级分行会计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处理,统一管理。

(3)建立健全柜面业务考核考评系统。针对网点、柜员的柜面风险控制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和效果等进行及时的跟踪考核,把柜员的业务量、营销业绩与风险管理业绩作为综合考评的依据,并把此依据与柜员的个人奖励与岗位提升挂钩。

3.借助高科技手段,完善管理方法

借助于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商业银行柜面业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无疑也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打破以往人工鉴别客户身份的方式,代之以身份鉴别仪、电子验印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鉴别的准确率和时效;又如,柜员的签到由以前的权限卡签到发展为目前的指纹签到,提高了柜员操作的安全性。

(1)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管理方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柜员的业务操作流程、业务处理方法等进行及时的考核与鉴定。

(2)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的优势,加快业务的受理速度,有效分流柜面客户群体,缓解柜面的业务风险压力。

(3)商业银行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风险监控与预警系统,能够对所收集的柜面业务信息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和业务监测,改进监控的质量。

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规避柜面业务风险

行业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助于银行了解行业间的发展动态和风险因素,了解柜面业务的操作流程和风险隐患,了解客户群体的信息,以及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

(1)打通银行业之间的信息阻碍,建立共享资源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源库掌握柜面业务的开展情况及客户的各项信息。

(2)加强与行业及客户之间的关系维护,建立柜面业务跟踪分析、客户意见定期回访、产品营销反馈等信息资源库;加强银企之间的信息互通,真正建立银企风险联防机制。

银行柜台业务一般不难,但是需要细心、谨慎、耐心的,小心行得万年船。

第三篇: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风险管理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建立有效利率体系、合理的投融资秩序、开展金融创新的基础。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速度仍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种制约债券市场发展的弊病依然存在。近年来,在管理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参与主体和产品结构逐渐丰富。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短板“,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银行间债市中,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降低宏观经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为加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银监会于2009年3月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科学制订投资指引,明确相关职责权限,对债券实行风险分类管理,重点关注高风险债券,并对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流动性管理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债券业务风险管理仍不成熟,相关制度尚未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内部和外部均存在许多需要关注的新动向和亟需解决的老问题。

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了高速发展,发行次数和托管量增速均超过同期利率产品。截至2012年11月末,共发行1022支,较上年同期增加5.69%,发行量总计1.88万亿元。其中,截至2012年11月末,企业债共发行414支,发行量总计0.57万亿元;短期融资券共发行2支,发行量总计0.04万亿元;中期票据共发行510支,发行量总计0.79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债数据-统计报表)。

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券托管量达到6.2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9.1%,其中,企业债托管量达到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7.3%;中期票据托管量达到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6.2%。

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规模也在近几年取得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11月底,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为2.32万亿元;全国性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约占全部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的73.4%,城市商业银行约占18.0%,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约占6.9%,外资银行约占1.6%。目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债券资产规模已达到其自身总资产规模的20%~30%。

银行内部债券交易风险管理的问题

加强债券业务资负管理。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阶段和快速的发展阶段。早期,商业银行债券业务主要以利率产品(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等)为主,且针对单一利率风险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也较为被动。应提倡对债券头寸实行积极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ALM),即预判式ALM模式。期限不匹配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常态,预判式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在科学预测债券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债券价格场景、业务策略、投资策略、对冲策略等的组合模拟分析,在总体市场风险容忍度的控制范围内,有效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

债券交易在银行内部的从属地位。目前,信用债券的交易和投资是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易业务所占份额较小,主要为满足做市要求。相对而言,投资业务的占比及重要性更高。但相对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债券投资业务长期以来处于从属或附属地位,独立性较差,往往受制于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多数情况下被动地利用银行剩余资金进行投资,而并未将其上升到资产负债管理的高度加以管理,债券投资规模的“被动核定”与“随意调整”严重制约了投资时机的把握和投资收益的优化。同时,商业银行信用债券交易、投资业务与承销和公司信贷业务之间也缺乏有效的防火墙制度,如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部门为维护和拓展客户关系,往往迫使债券业务部门非经独立自主决策而承销,或投资于某些发行主体所发行的信用债券。

缺乏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往往还沿袭着利率产品的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尚不完善,部分银行在管理政策上有所欠缺,甚至存在真空地带。其中,部分银行尚未针对债券业务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独立的决策流程和授权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债券投资政策、债券投资管理办法、投资指引、债券投资经营授权管理办法、债券投资分类管理办法等风险管理政策,缺少对资金规模、资金成本、久期、债券的会计分类比例、财务预算、可投资产品的范围、期限、风险限额、集中度及资本等有关指标的规定和管理。

目前阶段,提高债券做市商的风险控制水平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将投资类债券和交易类债券分别设立账户,分别核算;第二,市场中介机构向银行间市场成员提供获取交易数据的便利,以方便市场成员对自有债券市场风险的实时评估;第三,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控制机构和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报告。

结构失衡的债券市场存在“结构性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债券业务与信贷业务同样具有信用风险,贷款和债券只是发行人债务的两种表现形式,但由于早期债券都由银行担保,而自短融开始的无担保债券,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下也未出现过实质意义上的违约事件,所以债券违约的风险往往被大范围的忽略。这种对于风险淡薄、麻痹乃至回避的认识,可能在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时,放大“违约相关”(Default Correlation)和“违约传染”(Default Contagion)的风险,而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尽管面临风险,但现实中的债券交易操作却几乎毫无例外的无视这种风险。例如,根据会计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时,才能对其计提减值准备。由于近几年我国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券未出现过违约情况,商业银行普遍未对信用债券计提减值准备。相对于贷款业务,同一信用主体的不同债务形式未得到同等处理。再如,2010年以来,银监会为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对涉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和清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发行信用债券(包括地方城投债等)的融资却未在计量之中。目前,城投债券发行管理很不规范,标准十分宽松,相对于信贷渠道融资更为简便。2011年和2012年,城投债券的发行量都是有增无减。

做市商制度也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做市商制度未完全发挥出活跃市场、提高价格发现的作用,因为它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不太平等:做市商在不享受政策优惠的情况下承担真实连续的报价义务,不可避免影响它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盈利驱动不足:如果有较强的盈利驱动,做市商报价价差将越来越窄,成交增多,盈利增多,反过来促使做市商提供更多报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三,做市商评价指标没有真实反映报价水平:在当前的评级指标体系下,只要针对考核指标有针对性的报价,就可能成为优秀做市商,导致优秀的做市商可能并不优秀,虽然报价很窄,但成交很少。

银行债券业务的人才投入不足。银行内部对债券业务后续管理不够重视,扭曲的激励机制和权责利错配更导致债券业务后续管理缺乏人力资源,难以进行。例如,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仅重视贷后管理;公司业务部门有动机开拓发展债券业务,而无意愿对其进行后续管理;债券业务部门即使希望对发行人进行后续跟踪,但缺乏人员配备和市场信息,难以将后续管理落到实处。债券产品,以及最近又重新启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涉及到担保和信用增级的有效性分析,而银行根本没有相关人员负责此类信息的有效性评估,只能采取默认的态度。

债券风险管控的会计制度需要改进。盯市(Mark-to-Market)的会计制度往往不能适应债券市场的风险控制特征,而且大多数银行的估值本身就不够及时。目前,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重点关注利息收入,而缺乏对债券估值的重视,部分银行未建立债券投资估值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投资估值波动触发机制,估值频率也相对较低。况且,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以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盯市制度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操纵估值结果、虚增企业利润、复杂模型难以计量等一系列弊端盯市原则对于交易账户的业绩评估是必须实施的,但对于投资型机构,特别是对实施免疫策略的机构,采取盯市原则是否科学合理就颇值得商榷了。因此,建议尽快实施会计两分类制度,尽可能避免因债券估值波动大幅影响投资机构财务报表的情况。

商业银行债券风险管理的外部问题

债券市场的割裂

监管流通环节上的割裂。长期以来,信用债券市场在发行和流通环节上的监督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如表1所示),信用债券发行的准入、发行方式(审批制和注册制)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缺乏一致性,同一发行人在发行不同债券时评级结果和利率水平不同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种多头监管人为地导致市场的割裂,各债券发行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业务竞争关系,各市场管理部门有推动其所管理的市场在业务上取得发展和扩张的动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债券购买行为的行政化。2010年下半年,证监会、发改委都表示要出台加快债券发行审批效率的举措,降低信用债券发行门槛;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为交易商协会)在将中期票据期限从3~5年期和7年期延长到10年期之后,于2010年底推出了超级短期融资,即超短期融资券(Super & Short-term Commercial Paper,SCP),指具有法人资格、信用评级较高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期限在7天到270天(九个月)的短期融资券。2011年推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私募债券。超级短期融资券和私募债券的发行条件都突破了《证券法》中“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40%”的规定,且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较为宽松。

债券市场流通的割裂。长期以来,债券与债券市场的缺陷使债券投资价值降低, 迫使债券投资以指令性计划硬性摊派。作为商业银行投资对象的债券,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而这恰恰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所缺乏的。政策性金融债券只有一级发行市场, 而无二级流通市场;国债虽有二级市场,但国家出于防止金融秩序混乱的考虑, 又以明文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进入该市场。如此一来,债券投资价值在银行投资者眼中大打折扣, 发行过程中明里暗里的硬性摊派就成为不可避,致使债券投资这种纯粹的经济行为扭曲为行政任务。这种外部投资行为的行政化,借助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行政化管理的惯性,导致了目前银行内部层层分解指标,层层划拨资金的债券投资管理方式。

资金归划使用方式的割裂。在债券投资这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中,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思想上片面强调“资金统一计划”,在管理手段上简单沿袭“指标分解落实”,以致债券投资的决策权力、出资责任、效益承担在上下级行之间相互割裂, 相互分离。一方面, 下达债券投资计划的上级行, 由于不负有实际出资责任, 在分配任务指标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盲目性, 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超负荷运营与资金相对宽松同时并存, 地区性不平衡十分严重的资金营运形势下, 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原则简单地硬性分配, 而不是依据分支机构动态的资产负债情况全面地权衡,以致部分资金运营已经严重超负荷的行为完成债券投资任务,不得不通过拆借资金或者超占汇差的形式,以高于债券本身利率的资金成本弥补此项资金硬缺口。另一方面,以指令性计划下达债券投资任务。也使实际出资行处于被动消极地位,不仅失去了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自主确定资金投向的主动权,而且丧失了自觉压缩信贷规模,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积极性,从而违背了总行通过增加债券投资,改善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初衷。

债券管理统计口径的割裂。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口径,中国债券市场目前的规模已居全球第五位,但国内债券市场统计标准仍未统一,全口径的权威统计数据依然难有出处。特别是随着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市场、部分创新产品集中托管在上海清算所等业务的推进,规范并统一债券市场的数据统计口径,建立权威的全口径统计数据发布平台势在必行。

债券评级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

尽管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品种、债券发行、交易主体、交易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对于债券风险的判断。我国债券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出自多门,有关管理规定比较零散,缺乏必要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清晰化的政策指引。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规范管理,也难以避免不协调、不一致情况的发生,而且还会导致相同评级的债券出现较大利率差。

目前我国债券评级技术不很成熟。资信评级在我国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债券信用评级专业人才队伍还很不成熟。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债券评级的技术水平。

以市场创新盘活流动性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匮乏主要由于三点原因。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割裂、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割裂及市场深度不足(表现为单只债券发行量过小、发行频率和交易频率低)等问题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二是目前信用债券市场参与者范围和集中程度影响了市场的流动性。从美国等成熟债券市场来看,债券主要投资者包括银行、基金、个人、保险公司等,各类投资者债券持有比例比较平衡。但在中国,商业银行占据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绝对主体地位,自然人、法人等普通投资者仍然无法直接参与其中进行投资和交易。三是目前的做市商制度以交易户报价为主,市场流动性缺乏、报价券种数量有限、风险对冲工具缺乏及资金规模受限等特点导致做市商缺乏足够的报价意愿。而做市商报价能力不足又反过来对市场流动性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尽管由交易量和换手率等数据显示,实际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一直在保持良性发展,但与发达债券市场相比,流动性仍旧显得不足,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我国债券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种类和层次远远不够。就基础产品而言,目前发行规模和交易量较大的券种依然是几类较为成熟的券种,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高收益债等,品种规模很小。至于建立在产品之上的衍生品,就更显得缺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受制于监管要求尚未发展起来,信用互换等产品虽已有过试点,但市场认可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交易品种不丰富,使得无风险套利难于操作,也就无法平滑债券市场中出现的价格扭曲,同时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发展。另外,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也造成了投资者行为一致性现象,这限制了市场流动性的提升。

为从机制上提升债市流动性,银行间债市目前也在极力促进新业务发展。2011年推出的非公开定向发行方式,解决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40%的天花板问题;2012年8月8日,我国银行间市场又一个创新性债务融资工具,首批三单25亿元资产支持票据产品成功发行;同时,交易所也在为筹备银行进入交易所市场做准备。近三年间,跨市场交易流通的企业债在交易所市场的占比快速提升,相当一部分企业债从银行间市场转托管到交易所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回购制度的设计。交易所市场的标准券折算、回购到期连续交易制度,更有利于促进回购交易、提升信用类债券的流动性。在交易所市场,信用类债券被方便地用于质押回购,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90%的回购质押债券是国债、央票、政策金融债,信用类债券在银行间市场用于质押回购有一定困难。因为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类债券在交易所市场能够方便地进行质押回购,因此,比较容易实施回购套做的利差交易。这提升了交易所市场信用类债券的流动性,吸引了企业债转托管到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作为债券市场的主体,债券存量大,投资者群体丰富,更有条件通过回购制度的创新提升信用类债券的流动性,而银行间债市进入交易所市场正好为标准化回购提供了工具。从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最优的制度创新方案是推动建立“三方回购”,或者称之为自动质押回购。该业务可以使得目前的双方回购升级为更加标准化、更加高效率的货币市场工具,从而使信用类债券的流动性,乃至整个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得到提升。

第四篇: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

姓名:金旭辉班级:08金融(2)学号:08103237

摘要:银行信用卡作为一种盈利产品,已经成为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行传统业务获利空间不断压缩的情况下,中间业务被看作是许多国外银行开拓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近几年来,国际上信用卡业务风险事件接连发生。2003年11月,韩国发生信用卡危机致使众多银行宣告该业务破产。2005年6月,美国发生了信用卡客户资料泄密事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每年也遭受重大损失。随着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国内外银行竞争的加剧,如何充分有效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风险控制技术,以保障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金融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因此,通过剖析信用卡业务风险成因,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并挖掘出高效的风险控制技术,对于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信用卡风险管理

(一)信用卡的概念及对其风险管理的原因

信用卡(英文:Credit 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账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一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账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用卡风险的类型及表现

1.信用风险

因持卡人不能依约偿还本息的风险。发卡机构向客户发放信用卡的时候主要

依据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状况,然而客户的具体情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客户职业、收入等发生变动经济状况恶化,无力还款,那么将引发信用风险。

2.诈骗性风险

诈骗有真卡诈骗和伪卡诈骗两种。真卡诈骗大多是由于银行管理制度的问题造成的。伪卡诈骗是一种主要的信用卡犯罪方式,通常是犯罪团伙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窃取合法持卡人的资料,自行设计或伪造信用卡,并将窃取的他人资料制造在假卡上,再进行刷卡,给持卡人、商家和发卡机构造成损失。近年来,这类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3.道德风险

指由于银行本身的经营管理或技术所造成的风险经营管理方面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有意或无意违规操作和信用卡系统重复建设造成的风险。技术方面主要是国内大多发卡行的电子技术跟不上,经济法论文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所造成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从而造成不应有的风险。还有的工作人员利用监督机制和稽核审计制度的漏洞,或与外部人员勾结起来作案而造成风险损失。因其隐蔽性较强,不易防范,数额巨大,还可能涉及相关金融业务,所造成的风险比外部风险更具危害性。

4.特约商户的操作风险

一是由于特约商户在受理信用卡时,由于操作不当给有关当事人带来的风险。如没有按操作规定核对止付名单、身份证、预留 证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已止付的信用卡;或不经授权即让持卡人超限额消费,导致信用卡失控。二是由于特约商户内部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与不法分子勾结作案,通过受理黑卡或假签购单进行诈骗,套取银行资金。

(三)信用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实行集中管理、分级经营的模式,统一信用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信用卡部作为信用卡业务的管理和经营机构,负责信用卡业务的集中管理和调控,除了负责市场拓展、业务培训等业务工作外,还要负责发卡终审、打卡和对外授权及对恶意透支者建立档案,并通过法院起诉催回透支款。要建立风险管理队伍,明确风险管理人员职责,制定统一的透支催收工作具体办法,加大对基层行透支催收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督促基层行透支催收工作的开展。加强与其他银行机构信用卡风险管理部联系,形成防范信用卡风险整体合力。要与基层发卡行明确责权利关系,平衡利益和风险。基层发卡行,作为一级经营机构,要把好信用卡申领者资信审查调查关,建立持卡人、担保人资信动态档案,加大对透支者的对账、追查、和催收工作。

2.构筑持卡人征信平台,建立发卡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三者联系沟通机制一是严格审核申领者的资信资料,对于同意受理申请的应建立个人征信资料档案,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要有专人负责对持卡人的资信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并对持卡人变化了的情况如收入水平变化、工作调动、经营场所变更等要及时掌握。二是对连续购买高价物品或在限额之下多次取款的持卡人,应建立登记簿,并尽快调查清楚该持卡人的行为是否为正常消费,否则应及时注销该卡。三是加强对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的检查监督。对存款不足或低于规定数额的持卡人,及时发出补款通知,请其尽快补足存款,以避免大额透支风险的发生。通过复核签购单,检查商户的交单质量,有问题及时通知纠正。四是建立信用卡遗失和挂失登记簿,对遗失和挂失的信用卡,应及时通知商户止付,并严格保密。

3.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

一是坚持业务处理三分离制度,即:信用卡的会计记账人员与发卡人员相分离;会计复核人员与授权人员相分离;打卡操作员与电脑编程人员相分离,形成各级各类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机制。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发卡机构各部门的职权、分工、责任要明确,并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上,建立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重要岗位如授权、卡的止付、卡的销毁等实行权限批准制度。要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对重要岗位的检查要经常进行,避免由于缺乏监督检查,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要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及相应的处罚条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调动员工按章操作自觉性。

4.妥善处置信用卡透支,加大追索力度,防止恶意透支行为发生

一是及时发出催收通知。发卡机构在持卡人透支后,采取当天寄发“透支通知书”,当月寄发“对账单”的形式,告之透支日期和金额。在免息期过后十五日内持卡人仍未归还透支款的,应再发一次“透支催收通知书”。二是以电话或电子邮件形式催促持卡人还款,一般透支时间超过30天或透支金额超过1000元,发卡机构要及时反复与持卡人取得联系,敦促其立即归还透支款,同时还可与担保人取得联系,通过担保人催促其还款。三是上门催促持卡人还款,对大额透支或透支时间超过一个月的,经电话等形式催收而仍未归还透支款的要派专人上门拜访,请其归还透支款。四是采取必要的止付措施,对于透支后仍不断使用信用卡、或透支超过一定限额、或透支时间较长的持卡人,发卡机构应及时停止该卡使用,列入止付名单。五是对于多次催收,持卡人及其担保人仍无意还款的,列入恶意透支名单,发卡机构

应采取法律手段依法起诉催收,同时在银行同业间公布恶意透支者名单,同业联动制裁恶意透支。

(四)结论

只要发卡行与信用卡产业相关方共同努力,坚持积极主动地构建完善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发卡行不断地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内控制度、树立正确风险管理理念、采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以及全社会对信用卡产业相关法律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卡产业一定能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林功实,林健武。信用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袁笑冬,抓住关键环节,加强信用卡风险防范[J].中国信用卡,2007(2):48-51.

第五篇:现金业务管理风险分析报告

现金业务管理风险分析报告

江湾分理处 张建华

通过本次柜面现金业务“学制度、讲规范、抓落实”系列活动,我网点对现金业务管理风险作出全面分析,并通过举一反三,使全体人员树立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同时也利用此次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提升了我网点内控管理水平和员工职业素养,强化了各种防控措施,完善各项内控机制,防微杜渐,避免案件和重大资金风险发生。

一、强调风险类型

为加强自查工作的组织管理,确保自查效果,我网点对现金及尾箱管理、账户管理、印鉴卡管理、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印章及重要物品管理、挂账管理等关键部位、重要环节、关键风险点开展了全方位自查。

二、严查风险点、提高执行力

加强现金及尾箱管理。主管对现金柜员(含普通柜员)的尾箱同时进行突击检查,并与网点现金余额进行比对,未发现空库、短款情况;同时通过调阅近段的柜台监控操作录像,对柜员操作进行核查,未发现日终双人封包碰库、日常查库流于形式的漏洞,未发现通过虚增存款、虚假现金转账调拨、盗取尾箱现金等手段侵吞库款的情况。柜员办理业务现金收付都严格按照收付流程办理,未发现逆流程办理现金业务的现象;柜员在接送头寸做到了双人接送并签字,但存在柜员之间现金调拨,业务主管及时监交。

由于人员变动(辞职或交流),为落实岗位制衡制度,网点进行了柜员岗位轮换。调整了部分现金柜员,及时更新岗位职责,并按照要求对现金柜员及每台自助设备设置现金库存控制。

三、深入分析原因、杜绝屡查屡犯

对于岗位职责、账户及印鉴卡管理、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于人员变动、岗位调整等未及时更新岗位职责,造成了工作的滞后;前台操作业务不熟悉,对于部分单位的所属性质,经办人员把握不准,授权人员也未切实起到授权把关的作用;临柜人员工作粗心,下班后

急于结帐,对表外单证核算不规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杜绝空存空取。现金存入业务先收款后记帐,现金支取业务要先记帐后付款,大额现金存入业务运营主管授权前必须卡现金大把,经办柜员必须逐张清点。不论何种原因,一律不得受理因客户原因进行抹帐。严格柜员现金箱管理。柜员离柜但未离开营业场所的,必须签退DCC系统,并将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印章等入现金箱上锁保管并放置在监控录像范围内。严禁在无监控录像的情况下办理临柜业务。柜员办理业务要全过程监控录像覆盖,要在营业网点现金箱押运车辆到达前检查监控录像是否正常工作,严禁在无监控录像的情况下办理业务。

下载海外业务风险管理(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外业务风险管理(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表外业务风险和管理(5篇)

    表外业务风险和管理 P110表外业务与股东权益:  E=(A-L)+(CA-CL)  E—金融机构真实净值  A—金融机构表内资产市场价值  L—金融机构表内负债市场价值  CA—金融机构表外或有资产......

    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

    2.4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 2.4.1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类别 银行卡收单业务的风险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卡片的的生产商,可能会出现伪卡,而且被投入使用,会给持卡人带来损失;第......

    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操作规范

    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操作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明确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的原则,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未涉及的问题,按照公司有关制度执行。 第二章 评审工作 第一节 评......

    经纪业务风险管理调研发言材料

    证券经纪业务部风险管理工作汇报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一、经纪业务发展概况二、风险管理概况证券经纪业务部和营业部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在业务风险控制中遵循“全......

    住房公积金业务风险管理实施细则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业务风险管理实施细则 为健全住房公积金风险防控机制,实现住房公积金风险全程管控,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公积金归集、提取、贷款风险。根据《铜川市住房公......

    应加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应加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周锋荣2012年07月06日 加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也是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之 一。笔者经调研发现,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浅谈“业务转型及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浅谈“业务转型及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田丽丽尊敬的各位领导,童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万柏林区管理部的田丽丽。很荣幸参加联社举办为期两天的“业务转型及风险管理”......

    应聘海外业务代表自我介绍

    很高兴能在这儿跟各位介绍自己;我是xxx,来此应征海外业务代表,应聘海外业务代表自我介绍。我的背景和工作经验使我足以胜任这份业务代表的工作,我在台湾念大学,主修行销,再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