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控规修改管理机制的一些思考5.4
对控规修改管理机制的一些思考
——基于桐乡现实的反思
余滨滨 高加彬 姚志禹 黄莎莎
【摘 要】 简要概述了桐乡市控规修改动因及其现行管理机制。从规划管理视角出发,分析控规修改提出、论证、公示、审批分阶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症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对进一步完善控规修改的管理机制进行探讨,提出了行政裁量准则、分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制度建立,从而实现规划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体现社会的公平性。
【关键词】控规修改;管理机制;程序
1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出台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作为“依法批地”的直接依据,地方政府为方便随时随地招批租规划用地,加之“政绩工程”的推动,产出了较多“激进式”、“全覆盖”控规。与此同时,对于控规的修改工作也从未间断过,并已成为规划管理中的一项任务。
大量的控规修改,不仅给管理部门带来较大的压力,更是对规划法定效力的严峻挑战,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正由于此,近年来对于控规修改管理机制的探讨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话题,如何完善控规修改管理机制,使控规修改的实施更加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实效性、公平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2桐乡市控规修改动因及其管理机制概述
桐乡市控规编制后,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定效力。同时,控规修改体现了控规管理的动态性,是对控规的优化与完善。《城乡规划法》把“规划修改”单列一章,严格规定了规划修改的条件、程序。因此,控规修改的出现是当前推进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正常现象,是控规法定框架被确立下来并付诸实施后便即产生,但其运行机制尚不明确的一种规划形式。[1]2.1控规修改的动因及类型
2008年1月至2015年3月,桐乡市依法按程序完成控规修改共24项。按修改类型进行分类,涉及指标修改,即以容积率、建筑限高提高等有12项;涉及用地修改,即改变用地性质、增加用地兼容、改变用地位置等有9项;涉及“四线”等控线修改的有3项。
通过对控规修改项目的整理,桐乡市控规修改的动因主要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控规编制的自身技术缺陷原因,由于规划本身的不确定性及编制研究深度不够,导致部分控制指标失效;二是来自整体制度环境的原因,土地开发单位经济利益追求、迫于社会因素的压力、城市建设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均造成控规实施过程中的反复修改。2.2控规修改现行管理审批机制
基于桐乡管理实际需要和城乡规划法明确的控规修改程序和步骤,桐乡市控规修改分为提出阶段、论证阶段、公示阶段、审批阶段等四个阶段(具体见图1)。
提出阶段:2013年前,由组织编制机关提出申请报告和控规修改内容,经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即可进入论证阶段;基于控规修改过于频繁,2013年后,控规修改申请需报分管城建副市长批示。
论证阶段:由组织编制机关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由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召开规划方案讨论会,参会部门有市府办、旅委、发展与改革局、经信局、国土与资源局、环保局、水利局、交通局、交警大队等相关职能部门。规划方案论证审查后,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公示阶段:通过市城乡规划局网站和规划所在地进行7天和1个月两次公示。
审批阶段:履行两次报市政府审批的程序。一次是组织规划修改必要性论证并同意后,附专题报告报市政府审批;第二次是市政府同意修改后,按“控规编制的原程序”编制控规修改方案报市政府审批。
图1 控规修改现行程序和步骤图
3桐乡市控规修改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症结
通过桐乡市控规修改现行管理审批机制的陈述,可以看出:提出阶段缺少行政裁量准则;论证、审批阶段履行程序多,审批周期长,行政效率低;公众参与缺失贯穿控规修改全过程等问题,产生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管理机制不健全所致的。
3.1缺少依据和准则的裁量
从控规修改提出阶段,需由分管副市长批示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以下问题:①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面临着无“法”承担的问题——行政裁量缺少依据。能否调,能调多少,哪种类型能调,哪种不能调,哪个指标能调,哪个不能调,在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尚未被界定清晰并得到制度保障以前,规划管理部门常会感到骑虎难下。一方面,“有的可调、有的不能调”标准不统一,难免有失对市场的公正;另一方面,如果对项目一视同仁采取宽松态度,又必然会因不同项目的具体差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导致前期出现了大量随意、频繁变更和突破规划的建设项目。②分管市长批示,反映出领导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这不仅可能造成滥用职权,更重要的是缺少裁量依据导致规划管理部门难以把握方向,掌控局面,无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2]3.2效率公平难以兼顾
从控规修改审批阶段看,控规修改均履行两次报市政府审批的程序,审批周期长,管理效率低。
在规划管理实践中,规划管理部门既要维护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保持控规的相对稳定,同时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也必要考虑推进建设项目过程中的行政效率。然而在管理过程中,控规修改往往呈现出量大、面广、类型多样的特征。从桐乡修改类型看,有的仅涉及控规地块指标的调整,如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有的是基于市政道路、高压走廊等对控规地块界线的修正;有的修改是对原控规兼容性进行微调;有的修正可能本身就是因为原控规编制工程中由于调研不充分造成的误差,如果简单、机械的套用法规要求,则每年规划管理部门光是基于控规修改,每年上报政府审批的文件、组织的各类审查、公示程序将是一个巨大的工作,同时管理部门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往往在管理实践中会出现“一严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难以兼顾行政效率与规划公平。
[3]3.3 公众参与度低
就目前的管理审批机制安排看,公众参与的重要阶段是论证阶段,在论证阶段必须“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而这一过程往往被忽视。公众能够参与到控规修改当中的机会只有在“公示”阶段,而公示往往意味着已经作出决策,只是在形式上履行程序让公众来监督,绝不等同“公众参与”;而且对于大部分公众(尤指利害关系人)而言,由于受到渠道、专业门槛等因素的限制,在获取信息上不可能实现完全对称,甚至是根本没有得知。因此,当前的公众参与机制往往过于形式,参与过程被动、消极。
4完善管理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从最初的管理单位自由裁量到运用专业论证报告,再到《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明确了控规修改的合法程序,可见控规修改工作正在逐步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迈进,然而这个系统中仍旧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实践过程中产生多种消极影响,这是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不足所致。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把握问题的症结。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规划管理部门尚未或尚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其全部责任,是一切消极影响无法被根治的关键。因为在诸多的利益相关中,规划管理部门既是规划制定者,也是参与者,其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既是对项目进行决策,对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制定决策和监督的规划,对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等的管理者,还要成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城市开发的推动者和出现问题时的协调者。可见,规划管理部门在控规修改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不仅要制定规则,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然而,管理机制制定的合理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结合、碰撞。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也并非在合理的制度设计下一成不变的,制定的环境下某种制度的有效实施可能需要某些潜在的机制得以实现,不定的环境会带来管理机制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控规修改长期的制度化进程中,如何通过某种或某些关键机制的建设,完善控规修改的管理机制,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武器,从而迅速提高其能动性,保证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发挥作用。[2]4.1行政裁量准则的建立
通过前文陈述,控规修改工作中,规划管理部门的裁量和决策往往缺少依据,同时面临许多弹性问题。如《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提出了控规调整的四种情况,其中第四种情况“对控规确定的建设用地性质、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和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要求进行调整的”,这种模糊性的规定为控规修改带来很大的“灰色”弹性空间。因此有必要从严肃控规法定地位和提高部门行政效率的角度,明确控规修改的准入条件或者禁止条件,制定相应的规则对行政裁量缺少依据、弹性问题等进行界定,从而清晰合理地指导规划管理部门在控规修改工作中进行裁量,提高其决策能力,同时也可省去分管城建副市长批示这一程序。既保证必要的问题不被疏忽遗漏并得到合理的判断,也提高控规修改的效率。
通常作为规划管理部门行政裁量的依据是通过“技术准则”、“技术规范”、“管理规定”等形式予以解释。因此,桐乡在制定控规修改技术准则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应整合成统一的技术语言和文本对控规修改的诸多技术问题进行界定,允许修改的情形可以采用“禁止”的方式,否则的话,模糊性的技术规定更会成为申请单位“钻空子”的工具;第二,技术文件本身的制定也应该有据可循,或基于地方实际出发,或以经验借鉴,总之论证技术规定的科学性将是一项长期的课题。[4]4.2分类管理机制的建立
国家层面的法规、规章等制度安排旨在全国范围普遍适用,重在把握宏观和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所以许多问题的界定采用一定的模糊形式,比如《城乡规划法》中只会规定控规修改的必要程序和步骤,而不会也不能去具体秒速能够怎样修改;再比如《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只提出要建立规划的“动态维护制度”,并未说明该怎样去实施动态维护。在国家层面,这些制度内容的模糊形式实则是为地方的适应性留有余地,那么相应地,地方理应承担起深化国家制度的责任,在《城乡规划法》的框架下,科学合理的划分修改类型,细化不同的修改程序,才有可能建立符合地方实情的管理机制,从而在管理实践中兼顾效率与公平。[2]从浙江省内的经验来看,杭州按引起调整的原因将控规调整分为“建设项目选址论证需要调整;近期建设需要涉及的调整;市政工程规划涉及各类工程用地边界及建设用地的调整和因各类专项规划需要进行的调整”四种类型。在这四种类型中,由第一种情形引起的,按杭州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条件)论证办法(试行)完成论证后予以调整;由第二种情形引起的,需通过申请、受理、论证、审议、公示、审批等程序;由第三、四种情形引起的,由市规划局依据批准的各类市政工程规划专项规划,组织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控规局部调整方案后予以调整。杭州市控规局部修改的审批权下放市规划局,由市规划局就批准后的文件加盖“杭州市人民政府控规局部调整审批专用章”后,抄报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宁波市根据控规修改的情形及对原规划影响程度分为重新修编和局部调整,局部调整根据调整的内容分为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一般程序需编制论证报告;评估审查;公告;审议;批准;归档;备案、公布、入库等程序。简易程序需申请;审查;公告;批准;归档、公布、入库等程序,其中申请无需先行申请调整计划,且批准授权于规划主管部门。
实践证明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分类管理机制是可行的,同时机制的制定脱离不了地方的实际控规修改项目,因此前文陈述了桐乡市控规修改类型。项目的不同类型和关联的潜在影响是重要的依据,控规修改技术准则的内容也针对项目的类型区间制定适当的差别化政策。因此桐乡市立足地方的实际项目,有针对地对控规修改项目的类型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分类管理措施(具体见图2)。控规修改论证阶段,建议将修改分类为自动更新型、简易程序型、完整程序型,相应类型对应相应的程序;同时在审批阶段,自动更新型报市规划局审批,简易程序型报市规划局审批,若涉及重大异议的报市政府研究,完整程序型报市政府审批。
[6]
[5]
图2 分类管理建议措施图
此外,分类管理机制也意味着权力的下放,权力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规划主管部门需摆正位置,端好“市场效率”与“公平正义”两碗水,协调好各方利益。
4.3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在目前的控规修改中,主要是政府、地产商、规划师在运作,而作为公众利益归属的市民阶层往往在规划管理中失语,因此,仅靠规划技术与管理方法的研究,无论成果多么完善与科学,基于对规划立场的不同,政府与规划师也无法完全代替公众表达利益需求。因此,规划管理部门需要将一部分权力归还于社会,同时建立一种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机制。具体公众参与控规修改的申报、审批程序的建议方案见图3(公众参与控规修改的申请、审批程序流程图),将修改项目在提出阶段、论证阶段、公示阶段与审批阶段的相关规划信息以公众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到位,实现公众参与的过程控制、目标控制以及结果控制。
1)信息公开制度:在修改申请阶段及时将控规修改的目的、内容、必要性传达给规划所在地居民(尤指利害关系人),收集意见,做好民意调查。接纳申请后应该调整草案关键问题通过公开展览和网上资讯等方式告知大众,在规划修改案最终成果行政后亦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展示。另外,建立公众旁听会议制度,以保证公开性与透明性的最大化。
2)听证会制度:政府在接纳控规修改申报材料后,应就控规修改草案内容进行听证会,公共组织如规划所在地居民代表、利害关系人等应根据掌握的信息当场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以及质疑,甚至对有关
图3 公众参与控规修改的申请、审批程序图
指标的调整提出新的设想与方案,这些方案和建议将作为控规修改的重要依据。在控规修改送审稿形成后需要再次进行听证会,假如公共组织依然无法接受修改案,将视为不通过,重新进行修正,或进入行政仲裁程序,通过投票进行表决。
3)规划行政仲裁制度:在公共组织、开发商与政府就控规修改的重大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时,相关主体可向法院提出上诉,通过一定的程序要求行政复议、行政补偿或重新进行行政仲裁,这一过程需要更加开放与自由的行政体系才能得以实现。
[7]5结语
控规修改的管理已成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从地方管理的实际出发,结合相关城市规划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城乡规划法》要求的框架下,对控规修改管理机制提出了“行政裁量准则、分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三方面建议,为地方在管理实践中完善控规修改的管理办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2007-10-28.[2] 衣霄翔.“控规调整”何去何从?——基于博弈分析的制度建设探讨[J].城市规划,2013(7):59-66.[3] 谭敏,徐会夫.“后控规”时代管理视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程序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5,(2):113-117.[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2].2004-9-24.[5] 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操作规程[Z].2012.[6]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的通知[Z].2014.[7] 傅征,朱忠东.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与公众参与机制[J].山西建筑,2008,(9):36-38.【作者简介】
余滨滨,男,1988.07,本科,桐乡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所设计人员,助理工程师。
高加彬,男,1985.02,本科,桐乡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所所长,注册城市规划师。
姚志禹,男,1979.10,本科,桐乡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所副所长,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黄莎莎,女,1989.05,本科,桐乡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所设计人员,助理工程师。
通讯地址:浙江省桐乡市世纪大道3568号规划院(邮编314500)联系电话:0573-89372509
*** 传真:0573-89372511
E-mail:635651162@qq.com
第二篇:对邮储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
商业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管理风险的企业。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合规管理既是银行实施有效内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银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邮储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在邮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政储蓄的基础上组建的,主要沿用的是原邮政储蓄网点、设施、人员配制及组织管理结构,部门设置还不完备,部门之间还存在重叠和交叉。缺乏必要的数据、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这些都不利于推进合规管理机制建设。
风险管理理念尚未确立。邮储银行的员工由原邮政储蓄的员工,社会招聘的新员工及一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多数员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合规风险管理就是经营效益的理念认识不够,漠视风险的粗放经营观念和行为依然存在,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内控制度不完善。邮储银行缺少一套统一完整的内控制度,且内控制度没有形成检查、评价与改进的良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内控的运行效力。邮储银行在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时,没有相应地制定新制度,或是新制度滞后于现实发生的风险,导致操作性不强。
二、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立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结合邮储银行的实际,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建立合规风险组织体系。组建独立的合规部门,在基层邮储银行配备合规风险审查人员。积极推行合规部门(岗位)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制度及资格评定制度,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具备专业技能,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合规岗位人员,完善风险合规管理队伍。建立起合规责任体系。明确合规部门是银行专门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董事会和高管层对银行合规经营负最终责任,业务部门对合规风险负直接责任,员工对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负责。此外,业务部门应支持合规部门实施合规风险监测与评估,主动地进行动态合规自我评估。
创建科学的合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合规制度。坚持“先订制度再运作”的原则,加快合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并按照合规要求,对现行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梳理完善。二是要切实建立扁平化、流程管理、岗责体系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确立清晰的报告路线和问责制、举报制等,体现合规风险管理在整个银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合规问责机制。严格对违规行为责任进行认定与追究,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将合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加强合规管理,降低违规机率。
培育合规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一是全员参与。合规是银行所有员工的责任,树立“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等理念,使合规成为银行全部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才能保证合规管理的贯彻落实。二是提高员工合规能力。加强合规培训和宣传,大力开展岗位操作和职业道德培训、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规范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增强员工合规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了解自己在操作中的风险点,将合规理念贯穿到业务操作每一个环节和所办理每笔业务中,在经营发展上杜绝违规行为。此外,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合规风险大讨论活动,鼓励员工结合各自岗位职责,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对相应的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提出自身的落实计划。
梳理各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加强梳理各项业务流程,对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业务流程、环节或存在的风险点一一记录在案,收集和掌握一线业务人员对各业务环节操作风险了解程度,根据梳理、排查情况,结合内外审计发现的合规风险隐患和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提示等制定防范措施,抓好内部的协作配合,做到业务线、风险合规线、内部审计线“三线把关,三线合一”。只有通过各环节严密配合,银行内部有效的合规机制才能形成,合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刺客魔传 仙界走私大鳄 封天印地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对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对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城市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事业,但它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管理的出现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精神相符的。然而,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平坦顺畅,管理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可以立即处理的,但还有些是因历史等原因遗留下来的问题,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甚至会发
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我们城管执法队伍往往就处在这些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可行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具体到清水镇。清水2006年划入芜湖市后成为该市的东大门,芜宣高速、芜马高速均由此过境,再加上快速通道即将竣工,使得清水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由于清水刚刚划入市区,群众的思想观念并未跟上区域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形经常出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是清水城市化初期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清水目前在城市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违建现象层出不穷。清水划入市区后,经政府统一规划,对一些居民进行拆迁安置。一些拆迁安置户就乘机擅自扩大拆迁安置住宅面积,或者疯狂扩建原房屋面积,骗取政府补贴。还有部分当地居民,看准清水以后良好的发展前景,无任何审批手续私自建房,供以后出租或出售。
二、本地现有的经营群体有相当部分是从原农村人口转职而来,经营理念跟不上现代城市管理规范经营的要求,同时法律知识也相对贫乏,文明意识薄弱。因而造成普遍的占道经营和门前“三乱”。
三、居民公共观念不强,为满足个人利益违法搭建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芜屯路清水段。该路段是清水目前的主干道,商户众多,因某些历史原因乱搭乱建现象十分突出。
上述现象是清水城市化转型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阵痛期。为此要做好城管执法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牢固树立因地制宜,规范和执法服从于经济大局的宗旨。为了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指示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区的工作要求,在我区范围内实施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清水镇村庄分布多而散,且道路崎岖狭窄,分支较多。因而可以通过多走下去,确定一些明显标识,绘制手工地图来逐步熟悉辖区内各个村的位置、路况和环境。一旦有人举报,能迅速、准确地到达。当然,违法建筑的查处仅靠举报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可以分下面几个步骤逐步展开工作:
首先,制作告知卡并发放于村民。卡上写明哪种情况属于违法建设,建造或翻修房屋时需要办理哪些审批手续及如何办理,卡上也注明中队的联系方式,以便村民来电咨询。这样可以提高群众对违法建设的警惕性,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遏止违建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日常巡查和统计工作。巡查中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制止。现在清水正在进行城镇规划拆迁,对拆迁安置户的巡查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加强日常巡查是保证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在巡查中需认真记录好每处违建情况,可以为以后的复查工作提供参考。
第三,对待拆迁户的安置和回迁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那些擅自扩大审批面积,或者受利益驱使疯狂抢盖的要坚决予以查处,露头就打,决不手软。而对确因家庭困难,如人口较多、子女结婚等,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办理审批手续,等手续完备后再进行施工建设。
第四,建立村干部交流机制。多下村与村干部们交流。村干部比我们更了解当地情况和村民们的思想,通过交流随时了解村民的思想以及近期建造房屋的动态。同时,可以通好范文版权所有过村干部向村民们宣传违法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他们成为我们与村民的关系纽带。
二、清水目前市容管理主要是在芜屯路清水段和万春大道,这两条路段是的违章现象基本上可以分为:占道经营、占道洗(修)车、乱搭乱建和无审批手续私自搭建大型户外广告等四类。针对上述四种违章现象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宣传、劝导、整治,直至消除。
首先,建立档案。对路段上的每一家经营户都建立档案资料,调查摸底收录经营户的姓名、联系方式、经营范围、工商营业执照和容易在哪方面发生违章等,掌握沿街商户的基本情况。
其次,有计划地整治违章行为。我们认为可以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渐进式的治理。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安排队员上路巡查和宣传教育。对发现的违章行为予以分类,作好记录并备案。
第二周对分类的违章行为经营户上门劝导。向违法现象较为严重的经营户发出邀请函,在中队以座谈会的形式告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起到整改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第三周对每个类别的已备案经营户进行复查,对仍不改正的,下达责令整改违法行为通知书。
第四周通过大队组织集中整治行动。对那些拒不整改的经营户予以强制执行。在过程中需注意文明执法和公正执法。
上文只是通过联系清水的实际对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点思考。城市管理是一项朝阳事业,城管工作如何在乡镇街道开展是更是个全新的课题,没有既得的经验,只能靠我们慢慢地摸索。随着城
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面积的不断扩大,我们也在逐步探索一条符合城市发展更加人性化的执法工作之路。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今后的执法工作也是一种指导。随着鸠江区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市民素质在逐步提高,他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坚持长抓不懈,将日常巡查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多管齐下,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舒适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而努力。
第四篇:对构建长效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
对构建长效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机制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逐渐形成,在此期间,我国针对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构建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卫生机构、卫生管理专业人员等,形成了一套与公共卫生相联系的法律体系。在各个地区也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这些卫生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卫生监督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共卫生监督机构也在逐渐的完善,其职能也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而不断完善。因此,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职责,协调管理职责,确保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有财政作为保障;其次就是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后就是要确保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确立法制化的机制。
公共卫生的法治机制要先立足于法律。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部分卫生管理人员对法律知识认识的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卫生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依据法制化,提升社会卫生法律意识,加强卫生法的宣传教育。
第五篇: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制度
(一)制定并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计划,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作为镇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二)镇中心组学习成员和党员干部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中积极带头,领会精神实质,及时做好学习笔记,参加学习研讨和撰写理论文章、心得体会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为确保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提供组织和形式上的保证。
(三)完善并重点落实“一把手”讲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党课制度,发挥领导干部讲廉政的带头作用。
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反腐倡廉形势报告或者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专题讲座。从制度上保证“一把手”和领导干部带头讲、讲好廉政风险管理教育党课,发挥党课的影响力和“一把手”的表率作用。(四)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活动,利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珍惜工作岗位,秉公办事,爱岗敬业。
通过开展经常性廉政风险警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严守制度、坚持原则,防止不廉行为的发生。(五)镇党支部每季度通报学习进展情况,并作为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确保学习教育内容落实到位。
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决策制度
(一)正确决策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科学民主决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决策中应坚持扩大民主,依法决策,使决策主体、决策行为、决策程序于法有据,依法进行,做到决策权责统一。
(二)镇支部会议主要决策党务管理方面的重要事项,包括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和干部选拔任用、党员的奖惩。
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严格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事前沟通达成一致,使决策事项符合党章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党支部议事规则和有关规定,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三)镇行政办公会议决策重点工作部署、重要财务开支和人事任免、奖惩、干部调出、调入等廉政风险防范事项,决策中坚持民主作风,落实民主集中制,按照从严管理干部的规定,加强对班子成员的教育管理,在尊重事实、客观调查基础上,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四)调查研究是决策活动的基础性环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深入调研不决策,大兴调研之风,在进行决策前,必须深入调研,掌握真实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作出准确判断。
(五)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作出决策。
在征求意见及决策过程中倾听少数人意见。(六)对重大决策事项,应当事先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实施听证和公示制度,保证决策目标和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贯彻执行。三、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执行制度
(一)科学决策是基础,执行是关键。
通过决策和制度的执行,发挥出决策和制度的保障、制约和督导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履职能力,提升服务水平,防范内部风险。(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馈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增强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落实执行责任制,提高执行意识。
执行中应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理清层次、抓住重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着力提升领导负责制,发现并解决制度执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推行“全员责任制”,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人人自觉树立责任意识、人人执行制度不折不扣。(四)健全评价奖惩、激励机制,强化执行纪律,利用各种手段激发执行者,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引导他们将潜能变成显能,进而转化为效能。
(五)对执行不力者要追究相关责任,鼓励遵章守制者、教育有章不循者、震慑职务犯罪者,促进制度落实。
进行责任追究要注意:以执行的制度作为检查的依据,避免检查中的人治行为;对被检查者应一视同仁,公正、公平、公开的责任追究,发挥责任追究的作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除责成纠正外,对负有责任者必须以通报、年终考核降低等次等形式进行责任追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切忌搞“下不为例”等形式主义的批评教育;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监督检查者的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敢于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监督制度
(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监督旨在降低风险,维护团结统一的良好局面,是开展监督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监督教育系统一切事务。
党内监督是党员之间、党员和党支部之间依照党规党法所进行的相互监察与督促的活动,有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制约、规范党内监督对象。(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应围绕着监督谁、谁来监督、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等基本方面展开。
党员干部是监督主体,应该履行或正确履行其监督的职责或责任,主要对党支部和行政办公会议行使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三)监督涉及到行使职权和履行义务的方方面面,内容极为广泛。
做好监督工作要把握监督的重点内容,抓住监督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使监督取得实效。(四)实现监督的有效形式,应探索监督的思路,把握监督的规律性,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促使决策更加民主化。
决策的有关情况必须公开,通过“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在规定范围内作出报告和解释;通过“舆论监督”、“信访处理”、“巡视”等制度。帮助发现从决策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中,是否依法办事,有无失职、渎职甚至腐败现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处理和解决。(五)在监督中,应受到监督制约和保护支持,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有效的措施监督制约被监督者,保护支持监督者的合法权益与工作的积极性,以防止被监督者滥用权力打击报复现象的发生。
五、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预警、处罚制度
(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预警、处罚,是落实“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工作方针,防范和减少廉政风险的有力举措。
通过全面的预警机制,强化廉政勤政教育,健全监督制约制度,实施有力的管理监督,促进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在科学、规范、廉洁中运行,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二)廉政预警制度的实施,应坚持主动全面、保障有效有力的原则。
在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镇纪委协调镇领导成员和站所长组织开展。按照对口管理的原则进行,分管领导对分管站所进行管理,多头预警,层层保障。必要时对个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镇纪委对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实施预警。(三)实施廉政预警通过群众来信来访反映。
单位或所属人员有可能发生违法违纪以及重大违规行为或已经发生,或出现了不良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需今后防范制止的,应实施预警,应着眼防范,结合具体实际,采取告知其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廉政谈话、学习教育、加强组织上的管理和监督、落实报告制度、检查或监察等可行措施。(四)廉政预警的实施,启动预警机制,实施预警措施,反馈落实情况。
因实施廉政预警制度不力,致使单位或所属人员发生了违规违纪行为,除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依据事实,追究廉政预警制度实施人员相关责任。六、廉政风险防范责任追究制度
(一)为落实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责任机制,确保风险防控措施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及时化解廉政风险,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化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二)责任追究坚持以下原则:
1、谁在岗谁防控,谁主管谁监督;
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严格监管,纠正偏差;
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三)责任追究的形式为“三诫勉”,通报批评,岗位处理,纪律处分。
1、“三诫免”。即诫勉提醒、诫勉督导、诫勉纠错。由岗位廉政风险防控领导小组视情节对相关人员进行廉政提醒、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写书面检查、督导改正错误等。
2、通报批评。即通过公开通报或党内通报等形式在党委内部进行批评。
3、岗位处置。即经党支部研究决定,对相关人员作出停职检查或岗位调整的处理。
4、纪律处分。即涉及违纪违法的,将按有关规定立案查处。
(四)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责任制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1、对关于党纪、政纪建设、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的部署、要求、重要文件、政策法规,不及时传达,不认真组织学习,不研究部署,不贯彻实施的。
2、责任领导对干部职工廉洁从政情况不经常了解掌握,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不及时批评、告诫、督促其纠正的。
3、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不认真对待,以种种名目、理由,予以搪塞、逃避、拒绝或不予执行的。
4、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失职失查,致使出现违纪违法倾向,或已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的。
5、授意、指使、强令下属人员违反法规、政策,违反岗位职责弄虚作假的。
6、对不落实风险防控措施,监督不力,发生廉政问题、监管事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