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资并购论文 行业垄断论文
外资并购论文行业垄断论文
外资并购造成的行业垄断问题与对策
提要本文通过对外资并购中垄断问题的成因、特点以及对我国各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法。
关键词:外资并购;垄断;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外商来华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并购迅速攀升,然而外商并购投资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对于盘活国内存量资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尤其是垄断性并购,对我国战略性产业的自主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一、外资并购中的垄断问题及成因
外资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以认购股权和增资的方式,以及以购买境内企业资产的方式,对我国境内的内资企业实施的并购。外资并购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外资并购在弥补我国生产要素缺口、提供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安全防御能力、推动经济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外资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垄断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在我国,外资并购引发的垄断及限制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2006年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外资通过并购已
经控制了中国大豆压榨业40%的市场份额,我国的大型大豆压榨企业只有一家未被外资兼并,这些都充分说明,外资已在部分行业达到垄断态势。外资并购影响的不仅仅是被并购企业的发展,更制约周边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外资滥用市场势力行为,如搭售或其他附条件交易行为、价格歧视行为等时有发生,导致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外资在一些行业中拥有绝对的技术、品牌及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凭借这种绝对的市场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击垮处于明显劣势国家的企业,从而在市场上取得控制地位。在引进外资中,我国企业由于规模、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欠缺,竞争能力较弱,很难与跨国公司相抗衡或根本不是竞争对手,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无抵抗的长驱直入”局面。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外资公司在我国所形成的优势地位以及对优势地位的滥用正是其市场力量的表现,也是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直接后果。
其次,近年来,各发达国家纷纷调整竞争政策,鼓励和保护本国企业通过兼并等手段获得垄断优势,并以此作为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提高本国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放松规制浪潮直接改变了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取向,即对垄断的规制由垄断结构转向了垄断行为,也导致了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再加上中国现实的巨大的市场也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其挽救全球市场的战略点。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严格履行“入
世”承诺,市场更加开放,政策更加透明公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使大量的资金涌入。
二、当前外资在华并购的特点
1、并购对象集中于三大类行业。外资并购偏好三种行业:垄断型行业、幼稚型行业和开放度高的行业。(1)垄断型行业包括那些相对封闭和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电力、航空、港口等。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一旦政策限制逐步打破,这些行业必然是外资最希望进入的行业;(2)幼稚型行业是那些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并且其市场前景非常有潜力的行业,如汽车、精密机械、电子、医药、石化等。在这些行业,外资的资金、研发、管理、销售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国内企业与其实力相差悬殊,外资更容易占领市场;(3)开放度高的行业包括一些限制少、进入壁垒低的行业,如大型超市、食品餐饮、普通制造业。在竞争行业中的并购,外资看重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外资通常会选择规模较大,具有良好品牌和销售网络且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为并购目标。
2、重点选择行业的排头兵企业。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实施的近乎于是“斩首”行动,专门选择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作为并购的重点,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地方推进国有产权改革的时机,加快了并购的步伐,并且不遗余力、不惜血本,意图通过拿下行业排头兵企业,控制战略制高点,实现对整个市场的操控。
3、并购条件愈趋苛刻。对控股权、控制销售权及财务权、品牌
使用权,外商都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其中,在控股权方面,表现得更为迫切,包括最初以参股、相对控股实施并购的跨国公司,现在也在谋求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
4、战略性的行业垄断意图明显增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从过去的单向选择发展为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行动。在瞄准某些重点行业后,大举进攻。比如,在装备制造业,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后,又把目光转向三一重工和占据中国装载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厦门工程;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在油嘴油泵行业,德国博世公司收购行业的龙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后,我国该行业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
三、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1、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沉重打击。首先,外资企业欲并购的对象基本都是我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逐渐获取资本或股权的绝对控股权和所有权,由原本的合资企业变为外商独资企业,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如此,整个行业或产业的主导权就会面临受外商控制的危险;其次,自主品牌的丧失。通过合并或收购,行业内一些品牌往往会被“软消化”掉。跨国公司对待我国本土品牌的手段通常有两种:对于自有品牌定位重合的产品,通过收购或者租赁的方式将之雪藏;对于有利用价值的品牌,收购或租赁之后,重新塑造,为自己所
用。与“软消化”品牌相对应的是“保有品牌”,即那种在竞争中失利,通过合资又重新生还的本土品牌。在我国饮料行业,原来形成的“亚洲”、“崂山”等8大名牌中,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收购;在感光行业,除乐凯仍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其余都被柯达收购。原来,我国引进外资的动机是用市场换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合资经营,中国伙伴已经教会了外国企业如何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市场,外国资本可以抛开中资企业了。
2、破坏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地域分布。在跨国并购之前,某产业中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是连续的,当跨国公司垄断性并购上、中、下游任一产业后,原先的产业链会受到冲击,严重的甚至会断裂和脱节,最后构成对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威胁。另外,我国在规划产业区域分布时,已充分考虑了其分布的合理性和均衡性。而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出于全球经营战略的考虑,往往选择基础设施好、劳动力充沛、市场潜力大的地区进行投资,即产业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据统计,在我国,外资并购已形成了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三足鼎立”的格局,仅有6.5%左右的跨国并购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将被弱化。首先,跨国公司在华技术锁定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跨国公司在完成跨国并购后,均在我国建立了研发机构,而且80%以上都是独资设立。这样,跨国公司就能够通过
技术控制和技术保密,减少技术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其对我国整个产业的技术锁定战略,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长期处于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其次,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产权、核心人才等的集中式掠夺,扼杀我国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控制”战略,通过滥用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挤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升级的空间,势必对我国的产业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另外,对于我国一些企业已经艰难建立起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如果被外资并购,则整个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将被破坏,而且外资并购实现绝对控股后,即使有技术创新成果也尽归控股方所有,这样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将远远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
4、我国企业受到垄断及限制竞争行为的威胁。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后,在一些行业确实已经居于垄断地位,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因而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和市场支配力,同时其垄断及限制竞争行为时有发生,这样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必然遭到破坏,也必然使我国企业经常受到来自垄断及限制竞争的威胁。事实上,近几年来外资并购导致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遭到破坏的趋势已在一些行业中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在零售业,供应商屡遭拥有较强市场势力的外资零售商的“盘剥”,深受纵向贸易限制行为之苦,被迫交纳“进场费”、“店庆费”等。
鉴于以上分析,建议应创建多部门联合并购审查机制。对于重大并购重组活动,要经过专项评估和论证。对于战略性产业和具有战略
意义的重要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过程中,必须通过专项审议。同时,建立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防范潜在风险,应改变以市场换技术的观念,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国外建厂、海外并购等方式,引进国外人才,学习先进技术,做强企业。
第二篇:学年论文 浅论中国石油行业自然垄断
目录
摘要
„„„„„„„„„„„„„„„„„„„„„„„„„„1 一 石油行业与反垄断法的出现 „„„„„„„„„„„„„„„2 二 中国石油行业面临的问题 „„„„„„„„„„„„„„„„3
(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 1垄断价格行为 „„„„„„„„„„„„„„„„„2 2差别待遇行为 „„„„„„„„„„„„„„„„„3 3排他性交易行为 „„„„„„„„„„„„„„„„3
(二)高福利与低效率„„„„„„„„„„„„„„„„„„4
(三)封锁上下游市场„„„„„„„„„„„„„„„„„„4 三 国外对石油等自然垄断问题的经验和做法 „„„„„„„„„5
(一)美国标准石油拆分案 „„„„„„„„„„„„„„„„5
(三)韩国移动通信垄断案 „„„„„„„„„„„„„„„„5 四 我国石油行业自然垄断的规制 „„„„„„„„„„„„„„6
(一)制订和完善相关自然垄断行业法„„„„„„„„„„„6
(二)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6
(三)培育完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7 五 结语 „„„„„„„„„„„„„„„„„„„„„„„„„7 六 参考文献 „„„„„„„„„„„„„„„„„„„„„„„8
浅论中国石油行业自然垄断
【内容摘要】:石油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经济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859年8月27日随着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问世,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使用进入了新的篇章,而围绕石油和石油产业所展开的讨论也从未停歇。石油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自然垄断的地位,这一点在石油工业诞生之处和而后的发展来看,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但是在中国情况又有不同,由于石油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目前中国石油行业所创造的利润已差不多是国营企业盈利的三分之一。因此石油行业的结构无论怎样调整都离不开国家调整的框架,带有严重的行政性色彩。其身兼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双重属性,游走于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边缘也宣告了其不同于电信、邮政、水电等其他垄断行业的独特性。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问世与我国入世前的承诺的兑现,中国的石油行业不可避免的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增加石油批发牌照以及增加非国营单位进口配额等,都显示了国内石油行业寡头垄断新变局。那么中国的石油企业是否背负了反垄断法的“原罪”?中国的石油行业又将何去何从?笔者将由亲身体会出发,结合经济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值观出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就这一问题作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石油行业、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反垄断法、公共益利、公平竞争
一 石油行业与反垄断法的出现
从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成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炼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至1911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应用1890年谢尔曼法案下令其解体,拆分。期间的40多年时间内,见证了美国石油行业有半垄断向寡头垄断的过度,也见证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Sherman Act)[1]的诞生以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首次运用。标准石油公司曾经使得原本美国石油从生产到销售的无序恶性竞争所导致的油价动荡,石油工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并且将石油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定在每桶0.5至1.0美元的稳定区间,而稳定的石油价格也使美国石油工业获得了稳定的增长,美国经济也因此受益,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间段。为什么美国要拆分这样一家对美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大公司?
列宁曾经对垄断有过一番经典论述:“绝对的垄断带来绝对的腐败”。随着标准石油公司对美国石油市场的垄断程度不断将强,其利用自身产品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以及不择手段的竞争策略,使得众多的中小型石油公司的生存难以为继,造成其大量倒闭或被低价收购,直接导致了一大批工人的下岗,社会矛盾积聚。19世纪末开始,美国各地爆发了抵制托拉斯的大规模群众运动,这种反垄断浪潮直接导致1890年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的诞生。而《谢尔曼法》的第一个诉讼对象,就是标准石油公司。美国最高法院在判决中指出了谢尔曼法的意义,即“谢尔曼法依据的前提是,自由竞争将产生最经济的资源配置,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质量和最大的物质进步,同时创造一个有助于维护民主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环境”。
随后反垄断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发展:美国在1914年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作为对谢尔曼法的补充,日本在1947年颁布《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德国于1957年颁布《反对限制竞争法》。欧共体理事会于1989年颁布《欧共体企业合并控制条例》„„至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所有成员国都有自己的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我国也于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世界上其他制定该罚的国家一样,我国也致力于通过该法保护自由竞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1]谢尔曼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
二 中国石油行业面对的问题
(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垄断价格行为
垄断价格行为(Monopolistic Pricing)是指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在一定的时期内以超高价格销售产品或者以超低价格购买产品的行为。就我国的石油市场来看[2],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每一次巨大变动往往导致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成品油供应紧张。而一旦涨价了,短缺往往又得以很快平息,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便是在这样一种短缺、涨价的循环中一路高企。而面对垄断企业的这种随意定价的行为,消费者也是苦不堪言。以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的国内油价与国际原油价格对比,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首先国内油价同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不相一致,国内油价对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表现不明朗,往往表现为小跌大涨油价跟涨快,跟跌慢。差别待遇行为
差别待遇行为是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对条件相同的交易对象,就其提供的商品的价格或者其他条件给予明显区别对待的行为【3】。差别待遇行为有着诸多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常见也是危害程度最大的就是价格歧视,而我国于2004年发生的茂化实华停产**就是一个很好价格歧视的例子。在茂化实华**发生后,中石化发言人提到:“茂化实华原是我们的下属企业,当时双方的原料供应价格确实比较便宜,但那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结算价格,不是正常的市场价格。在茂化实华不再属于我们以后,就应该按照市场价格来供应原料。”对下属企业和市场上的其他企业按不同价格供货,这就涉及到价格歧视的问题。价格歧视是指销售商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价格而没有支持该价格差别的明显的成本差异的行为,以及对供应成本不同的客户收取同样价格的行为。对于处于相同的竞争条件之中的茂化实华,中石化的行为明显存在价格歧视。不仅会对同一市场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造成损害,而且会对下游企业造成损害。排他性交易行为
2005年国务院36条,明确表示允许非公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商务部于2006年发布《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 [2]参见徐士英《新编竞争法教程》第51页
[3]邵健东:《竞争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场管理办法》,宣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开放中国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提供了融化中国石油垄断坚冰的春风。但是,因为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的“38号”文件中规定除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之外,不允许其他独立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存在,明文规定将成品油批发权集中于两大石油巨头手中。由此直接导致民营油企一旦同垄断企业利益相冲突,必然将会遭到两大石油垄断企业在供货源头上的打压,这在2009年初的中国石油市场表现最为明显。不少油企因无法得到中石化、中石油的而被收购或者倒闭。
(二)高福利与低效率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从媒体报道来看,中石化的天价吊灯与天价办公大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目前发展的畸形与腐败。而与此相对的是其工作的低效率2009年,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壳牌公司2008年的净利润率分别是9.8%、6.6%和5.7%,而中石化石油仅1.94%。垄断带来的高福利与高待遇并没有催生相关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反而造就了腐败的温床和人浮于事的企业风气。[4]
(三)垄断封锁上下游市场
在开采阶段,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石油三大公司基本瓜分了中国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权。按公开的数据来看,中石油掌握了中国80%的矿权、石油和天然气,海上由中海油控制,南方是中石化,基本上排斥国有和国有控股以外的经济形式进入。
在批发市场,因为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的“38号”文件中规定除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之外,不允许其他独立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存在,理所当然的将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权交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控制。
在零售市场(加油站市场),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加油站8.4万家,其中国有加油站占53.3%,其他所有制占46.7%,非国有加油站中外投资的占2%,中石化和中石油控制了中国大部分的加油站,垄断了中国的成品油零售市场。[3]
中国的石油行业从原油冒出地面的第一时间起,就被垄断企业牢牢控制,对原材料、批发、零售市场实行全面的垄断。
[4]中国石油化工网数据 [5]中国石油化工网数据三 国外对石油等自然垄断的经验和做法
以美国为例,作为反垄断历史上不可不提的的经典案例,美国标准石油的拆分案可以说是个反垄断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垄断石油企业,标准石油公司在其成立之后短短的九年时间内就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在石油行业形成了从开采、炼油、成品油的运输、批发和零售的全面垄断。从以下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强大,其控制了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然而随着标准石油的不断膨胀,它也成为了美国政府反托拉斯的头号打击对象。1911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应用1890年谢尔曼法案—下令解体了标准石油公司。4个月后,标准石油分解成33家独立的石油公司。美国最高法院的这一法令使美国石油工业由半垄断进入了寡头垄断的阶段。美国标准石油托拉斯的解散引起带来的是技术革新,提炼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尤其是大量安全可靠的汽油的提炼,为汽车工业出人意料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石油工业自此从美国走向全球,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时段。
以韩国为例,同石油一样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移动通信业原来在韩国也是由国有的韩国移动通信独家垄断经营的行业。然而在1992年,韩国政府作出决策,准备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引进竞争体制,除决定将韩国移动通信民营化外,还准备发放第二个移动通信企业(简称第二移动)的经营权。市场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竞争的行列,1997年,形成了由sk电讯、LG、KTF、Hansol等多家企业的竞争的市场局面,其所带来的结果是: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规模,由1996年时的区区3百万用户,推进到1999年的2300万。
在全世界范围内而言,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美国还是新崛起的新新资本主义国家代表韩国,都曾经经历过托拉斯或者垄断组织的对社会相关行业,特别是自然垄断行业的控制.当其垄断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绝对垄断所产生的绝对的腐败就凸显出来,就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法对相关企业进行规制、拆分、引入新的竞争对手,从而实现该行业的良性发展。其着眼点主要是在相关市场领域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围绕反垄断法有三根基本支柱,即禁止滥用独占地位、监控购并行为和禁止卡特尔(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集体行动的生产者,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根据美国反托拉斯法,卡特尔属于非法。卡特尔是垄断组织形式之一。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 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参加这一同盟的成员在生
【6】产、商业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对违反禁止条款的企业进行审查和处理。
四 我国石油行业自然垄断的规制
(一)制订和完善相关自然垄断行业法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但是调整石油行业的4规范只有条例和规章,立法的效力层级低,这与石油工业的重要地位不相符合。并且有关石油法律规定都散见于其他法律条文之中,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不仅仅是石油,在我国其他的自然垄断行业规制,也同样存在法律法规的空白。只有将专门调整定垄断性行业的法律法规的行业法和反垄断法相衔接,以反垄断法的规定是原则,行业法的规定则是具体落实与实施,才能使整个治理过程有法可依。特别的行业法应重点关注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政府审批等内容,避免其滥用行业垄断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危害消费者权益。事实上许多国家在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治理过程中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细致的法律法规。美国政府于1976~1982年仅在交通运输领域就颁布了《铁路振兴和规制改革法案》、《航空货运放松规制法》、《航空客运放松规制法》、《汽车运输法》、《铁路法》和《公共汽车管理改革法》等一系列法案。英国政府1984年颁布《电信法》, 1986年颁布《煤气法》, 1989年颁布了《自来水法》, 废除了这些行业独家垄断经营权。日本政府在推进自然垄断型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制定了许多法律,如《电力事业法》、《铁路事业法》、《电气通讯事业法》等对自然垄断型企业的定价等行为进行约束,并就自然垄断部门的进入进行规制。
(二)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
我国石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石油产品的价格。但在在目前国内充分竞争性市场结构尚未建立,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的条件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要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批发以及零售各环节的开放,在逐步完善石油流通体制和政府监管政策的基础上,放开油价。政府将着重点摆在监管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各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靠市场竞争形成,二是由国家定价。一般说来经济比较发达,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比较完善 [6]阮方民:《欧盟竞争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141—142页 的国家多采取市场竞争的机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及一些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国家,多采取国家定价的方式。但是世界各国,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开放、竞争的市场机制靠拢,如韩国、日本等国都基本上经历了成品油价格由政府定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向市场化变化的过程。我国的石油行业也必然将要走过以上的历史。
(三)培育完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
应当逐步引导各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市场,逐步改造现有的石油垄断巨头的产权组织结构。特别是在原有的勘探开采、批发和零售领域突破现有的垄断局面。
在勘探开采阶段。应当鼓励有资质的国内企业在上游领域进行不受地域限制的竞争,打破目前垄断巨头对石油产业的绝对控制。积极促进供应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国际集团互利合作,引导企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率。
在成品油批发和零售阶段。对成品油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适当逐步放松,通过安全、技术和环保标准等手段对进入市场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进行全面的资格审查,确保有充分资金保障、硬件软件皆备完善、商业信誉好的企业进入市场,并且制定严格的资质审核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确保石油产业向着健康、有序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五 结语
我国的石油行业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油价的不断上涨、石油企业垄断行为的不断升级导致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国的石油行业口诛笔伐不断。而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活力不强,人浮于事现象严重也是不争的事实。笔者从法学领域视野出发,结合《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价值观出发,希望中国的石油行业担负起应的社会责任,提高服务意识。呼吁建立和完善石油市场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竞。完善相关行业发立法,结合反垄断法,创造出良好的行业风气和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徐士英:《新编竞争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数字商务网:http:// [9]阮方民:《欧盟竞争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 [10]肖兴志、张曼《美英日自然垄断型企业改革的共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8期。[11]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2]辜海笑:《美国反托拉斯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三篇:外资并购申请书
申请书
闵行区商务委:
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经上海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之境内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日期: ……年……月……日。经营范围:……。注册资金:人民币……万元。法定地址:……。公司的投资构成为:昆山……有限公司占注册资本的100%,计……万元人民币。
上海……有限公司根据实际经营需要,经原股东昆山……有限公司决定(下称公司原股东),同意韩国…… CO., LTD(下称新外国投资者,法定代表人:……,国籍:……)以认购增资的方式(或:以股权并购的方式)并购上海……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月……日达成一致,签署增资并购协议(或:股权并购协议)等相关文件。
(如是认购增资,则填写以下内容)上海……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为……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由……万元人民币增加至……万元人民币,净增加……万元人民币。新增加的注册资本由乙方以……万元人民币的等值美元现汇认购……万元,溢价部分……万元人民币计入公司的资本公积。
(如是股权并购,则填写以下内容)公司原股东将所持有的上海……有限公司的…%股权以……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新外国投资者。
并购后,公司的企业类型由……变更为……。
公司的投资总额为:……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万元
人民币,其中:昆山……有限公司占注册资本的……%,计……万元人民币;…… CO., LTD占注册资本的……%,计……万元人民币。
公司名称不变,仍为:上海……有限公司;
公司的企业类型由内资企业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公司的投资总额为:……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万元人民币,其中:……占注册资本的……%,计……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计……万元人民币。
公司的经营范围变更为 :……
公司的注册地址为:……
公司的经营年限:……年(自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计算)。特向贵委申请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上海……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签字:
2010年……月……日
第四篇:外资金融研究论文
编者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举措之一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不仅有利于增强银行资本实力,改善资本结构,还有利于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方法,促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同时,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提醒我们,对境外战略投资者争食中国金融“肥肉”可能带来的不良因素和风险应保持高度的警觉。
比利时某基金管理公司最近正在办理1元1股增持中国某基金管理公司49%股权的手续。这家比利时公司已拥有该公司33%的股权。外方预计,他们投资4900万元人民币,5年之后可以从这家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取得股权投资收益每年6亿元人民币以上。
德邦证券有限公司总裁、经济学博士余云辉认为,如果中国设立20家类似的基金管理公司(自从2004年底外资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宽至49%后,我国目前合资基金公司已达18家),未来每年境外投资者从中国攫取的财富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这还仅仅是基金业的状况,银行业、保险业的状况可能更甚于此。
中资银行的股权价格“太便宜了”?
近来,外资争夺中国金融企业股权的消息不绝于耳。
美洲银行出资25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和淡马锡分别出资31亿美元各购得中国银行10%的股份;高盛集团和安联保险等出资30亿美元购得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德意志银行出资1.1亿美元入股华夏银行;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等出资4亿美元收购太平人寿25%的股权并有权增持到49%;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与交通银行合资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8月,境外投资者至少已参股中国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在每家银行都占有接近20%的股权。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外资以4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得到建设银行约15%的股权,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得到中国银行10%的股权。
上海某银行会计学博士骆德明认为,从目前看来,赢得了大量国家注资之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盈利已经开始大幅改善。汇丰银行2001年以每股2.49元人民币的价格入股上海某家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5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这家银行8%的股份。
外资入股参股的中国金融企业也确实是一只下金蛋的母鸡。交通银行自汇丰入股以及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一下子从亏损19亿元多的丑小鸭变成了盈利46亿元的金凤凰。按此估计,投资者不到5年就可收回在交行的全部投资,以后将是纯粹获利,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股权。
据分析,这并非汇丰入股及境外上市发挥了“特异功能”。因为交通银行在汇丰入股之前,已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并进行了财务重组(剥离的不良资产由国民财力来消化),使上市后有个好的财务表现。
骆德明分析,交通银行自今年6月底在港上市后,股价屡创新高,两个月内已上涨了近30%。这说明发行当初定价过低,按市净率定价时没有考虑交通银行覆盖全国中心城市与国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品牌、客户等无形资产,导致本该由国内投资者享有的无形财富白白地被外资瓜分了。
投资中国 回流本土 获取爆炸式增长机会
德邦证券有限公司总裁、经济学博士余云辉说,从主权国家的角度分析,外国投资者实际是以虚拟的货币符号换取中国金融企业现实的股权甚至控制权,并分走巨额财富。
其中的真实游戏过程是:外资投入国内商业银行美元等外币换得股权,而我国拿这些美元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美元又回到美国,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息回报。
以高盛当年购买平安保险为例,中国以高收益的保险股权为代价换来的美元,又重新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支援”美国的经济建设,美国仅仅支付了很低的国债利息。而在美元完成一次中国之旅之后回到美国时,带走了中国金融业的股权和高利润。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分别以3500万美元投资平安保险11年,共获得9.7亿美元的回报,但我们取得的3500万美元资本金如买成美国国债,11年只能取得大约2000万美元的收益。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师陈功指出,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几十亿美元的价格太便宜了。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国内拥有2.2万个网点,控制着中国银行业近20%的资产。境外投资者入股工行,将赢得分享中国金融业潜在的爆炸式增长的机会。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指出,银行的价值主要在于网络、品牌和信用度,客户是银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在中国,由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银行特许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而对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其巨大的网络、品牌和信用度的价值,都远未体现在股权溢价上。
外资入股中国金融业“路线图”
汇丰银行一位高管仰望浦东的交银大厦说道:“交银大厦不久将要更名为汇丰银行大厦。”悄悄地控股平安保险,平稳地笑纳交行的控股权,再择机控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最后完成在中国设立金融控股集团的布局。这就是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战略。
上海某银行会计学博士骆德明认为,境外资本入股中国金融企业,除了追逐利润这一资本的本质特性外,其更长远的目标是要控制中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产业,最终达到控制中国经济的目的,从而瓜分中国的经济资源及其所创造的财富。有关专家指出,根据外资金融机构常用的策略,可以粗略模拟出他们在中国本土攻城略地的“路线图”。
第一步,小比例参股,进入董事会,了解被投资企业情况,同时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趋势和市场状况。
第二步,通过增资或收购等途径把持股比例提高到离控股国内金融企业仅有一步之遥的某个临界点(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过外资所在国的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借助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使外资机构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中国金融企业股权)升值。
第四步,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国内需求因财富外流却难以提高,最后导致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恶化。
第五步,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逐步走向恶化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高位。此时,外资机构通过政府组织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六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权不仅分红丰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双重收益,他们通过金融企业上市减持股份,并把投资和利润兑换成为外汇撤离中国。
第七步,当这种撤离行动变成一种一致行动时,人民币不得不大幅度贬值,国内金融危机爆发。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贬值之际,境外机构把外汇回流回来再兑换成人民币,并进一步增持或收购中国金融机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完成对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控制。经过一系列的有序进攻,大部分中资金融企业将变成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分支机构。
如果外资金融机构像血管一样深入到中国各个产业的肌体之中,它们可利用金融资本控治国内产业资本,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转移;中国大型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里都有境外的金融机构的代表或董事,国内企业的任何国际并购活动都可能通过银行的渠道透露到国际市场或竞争对手一方,中国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外资机构还可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移到其控股的中国金融企业之中。从而,达到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最终目的: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掌控经济命脉。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无间道”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师陈功指出,“中国的国有银行渴望在海外上市前,从外资竞争对手那里吸引资金和专业技术,为此,境外各投资银行改变它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手法,以俯就的态度抬高要价。”
引外资入股能否提升银行水平?骆德明博士介绍,“从国内一些银行引入外资后的公司治理运行结果看,随着外资的引入,也设立董事会、监事会,但实际运行还是按照原来的模式运行。再从经营管理来看,汇丰银行入股某银行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技术援助协议。但是,所谓的技术援助,只是搞些有关银行业务的入门培训和扫盲教育而已,从未传授核心管理技术即使像成本分摊方法这些并非核心的技术,外方也不肯透露。”
2007年以后,中国银行业将对外资全面开放,届时进入中国的银行将更多地以独资银行的形式存在,必然包括当前的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自己所设立的各个嫡系分支银行,这些战略投资者银行的嫡系分支将和它们在中国参股银行的旁系分支发生面对面的争夺,包括市场和高端客户群。境外战略投资者将自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把参股银行的优质客户群提供给其嫡系分支机构,外来战略投资者当然不会无保留地把中方想得到的先进管理经验等东西提供给所参股的中资银行。如果外方不能取得相当的控制权,肯定不会尽力地改善中资银行的管理和效率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刘崇献指出,外资银行利用打入中资银行内部的机会,将掌握中资银行的核心信息和弱点。
外国某银行一位经理私下对他的中国朋友说,现在许多中国大银行都有外国银行或公司入股,并进入董事会,了解中国银行的机密和各种资金动向、客户资源等,这会让中国非常被动。
第五篇:外资并购开题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近年来,外资在华并购速度不断加快,并购规模不断加大,并且大都提出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15%等苛刻条件,出现整体并购、联合行动、全行业通吃等新动向,外资并购引致的产业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研究外资并购引致产业安全风险的途径、原因及防范对策,对于合理利用外资、维护我国产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外资并购引致产业安全风险的途径(一)打压国内企业,挤占民族企业发展空间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收购我国企业后,大多既不输入先进技术,也不进行大规模投资,而是设法将我国企业原有的核心技术…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并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各地上演着.外资并购一般被认为它主要涉及到反垄断问题.但对于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外资并购却更多的是触及到如何保护中国战略产业安全.我国现在对中国战略产业的外资并购的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战略产业安全与外资并购的关系以及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现状,从保护中国战略产业安全的角度提出笔者对外资并购立法的建议和措施.外商并购投资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也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看到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外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重点企业并购控股的强劲势头可能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甚至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此,我国商务部等六部委最近出台了外资并购方面的相关政策。这表明,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以法律规范大型企业的并购行为,防止行业垄断,优化产业结构,保证进一步扩大开放稳步推进。
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新洋务运动”?
据有关资料,美国凯雷投资集团2005年10月25日与徐工科技第一大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签署《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及《合资合同》,将以3.75亿美元现金收购中国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85%的股票,徐工机械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这是迄今为止海外资本收购中国国有企业股权规模最大的一宗。另有资料显示,2003年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截至2003年,南孚电池已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6亿元,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美国吉列公司的子公司。
应该说,在国企中引入外资,即让境外战略投资者成为新股东的做法,前几年就在我国许多地方迅速蔓延。如广东省惠州市的TCL集团便引入了日本的东芝、住友等国际上的大公司投资入股,一举使国有股比例降到40%左右。虽然到2004年,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中,境外投资者是第一大股东这个情况还只占1.4%,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况也只占11.4%。但当前外商并购投资集中在中国关键领域的重点企业,这种新特征表明,其意图已不单纯是商业性,而是具有明确的战略指向。比如,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2003年提交给国内某企业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就有如下要求: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中国企业品牌。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在学术界,国内有学者将这种利用外商并购投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盘活国有资产、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的现象,称之为国企改制的一场“新洋务运动”。“新洋务运动”一词也正体现了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中所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精神。但也有人认为,“新洋务运动”是跨国公司对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排头兵重点企业进行大肆并购,在中国控制战略制高点,击败中国新兴竞争对手,实现对整个市场操控的真实写照。“新洋务运动”究竟能否使我国国有企业从低效亏损的阴影中走出来,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达到“借力打力,以强制强”的改制目的,它正经受着实践的检验。
二.外资并购中的负面效应
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是吸引外资最高层面的问题。外资并购引入外资绝对量的增加,最终会危及国家安全。从2005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看,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同比增加50%。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近乎于“斩首”行动,专门选择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作为并购的重点,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地方推进国有产权改革的时机,加快了并购的步伐。外资并购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扩大,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负面效应主要有:
1、国有资产流失
如果说国企改革使国内的国有资产流失,导致贫富差距,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属于财富的不正当分配,但总量并没有减少。而引进外资参与国企改革,出现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那将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多年来,国有资产流失一直伴随国企改革的始末,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直接原因有:第一,国内没有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国有资产不能合理作价。第二,资产存在的多样性导致国资流失。第三,外商投资低价高报。第四,国企改制的透明度不够。同时,地方政府对政绩的非理性追逐、国有企业对长远目标的弱化、管理层以权谋私、跨国公司行贿等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关部门必须严格监管。
2、财政税收缩水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因跨国企业避税行为而损失的税收收入约为300亿元。逃税避税已成为多数外资企业在国内盈利的法宝。所谓避税,俗称“合理避税”,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税赋最低化,在各国税收法律之间的差异中,策划个人或集团内部财务节税计划,以规避税收。
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除了通过贿赂直接获得税收保护外,主要采取的方式有两种:关联交易转移定价和在避税港注册。关联交易通常采取的方式是“高进低出”,即从境外关联企业买原材料或半成品之时高价买进,再把成品低价卖给海外关联企业,这样更多的利润流到了境外,达到了避税的目的。第二种情况则是采取在国际避税地,比如巴哈马等避税天堂成立公司,然后通过避税地的公司与其他地方的公司进行商业、财务运作,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靠避税地的免税或低税政策减少税负。虽然我国税务部门一直在对避税行为进行打击,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外资并购的浪潮迅速掀起,更使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和税收体系。
3、游资风险投资
跨国公司的资本并购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型并购。跨国公司购买国有企业,目的是为了经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占有份额,或控制中国某些企业产品的生产。另一类则是资本型并购。实行资本型并购,并购企业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内容,跨国金融投资公司只是借用国有企业的品牌和产品的销售网络,在海外推销金融资本,并且通过证券市场等现代化的交易机构,将国有企业逐渐转卖给其他企业,从中牟取巨额利润。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外资都视为到中国“揩油”的投机商,但把外资看作国有企业改革的“救世主”,则是绝对错误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每个人都记忆犹新,中国的经济波动并没有投机者扬言的那样严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不够完善,没有开放。正因为如此,“嗅觉”灵敏的国外投资银行家们注意到了大量不良资产存在是国内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蜂拥而至迅速展开了“掘金”行动。据媒体报道,国外投行在中国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利润率高达100 %。摩根从华融买到108 亿元资产,在一两年内又卖给了中方投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欠款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人。行业的外资垄断加上外资在不良资产处置上的市场寻租,造成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暴利。
4、产业安全
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在于它可能导致的垄断。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外商并购投资集中在我国关键领域的重点企业,并且不遗余力、不惜血本,意图通过拿下行业排头兵企业,控制战略制高点,实现对整个市场的操控,其意图已不完全是商业性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战略指向。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战略。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战略产业,整体规划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对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确的界定?;对于涉及到战略产业和重要企业的并购重组,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要在开放中保持自主和发展自我,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不能再搞那种一厢情愿式的招商引资,更不能以牺牲自我换取合作。重大并购重组活动,要经过专项评估和论证,进行反垄断审查。对于战略性产业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过程中,必须通过专项审议。同时,建立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防范潜在风险。
三、规范外资并购的相关对策
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与加入WTO并轨的大环境中,开放的步伐、法律法规的完善与相关政策的匹配程度难免有脱节、不当之处,政府在注意到经济发展势头将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时出台相应的应急措施,这正体现了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贯彻的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在信息充斥的年代,政策一旦出现负面效应,就有人声称改革断送了十几亿人民的幸福、开放让部分人把国有企业拱手送给了外国人。当相关政策要危及外资的利益时,更有早就眼红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国外的所谓学者叫嚣:中国说是市场经济,政府却制定出计划经济的条例以阻止外资并购;中国在进入WTO而承诺的市场开放举措即将完成之际,它将面临滑向经济民族主义的危险等等。
诚然,并购是市场经济的正常活动,“不能因为自己没本事就不让别人进来”。那么,如何把重要行业的主导权抓到行业自己手中呢?笔者认为:
首先,规范外资垄断性并购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制定并完善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在世界范围内,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国家将本国对于外资并购的立场、政策、审查标准、审查门槛、审查程序、审查期限,投诉方式等,都一一在法律法规中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在德国,《公司法》规定跨国收购中当一个人收购德国公司25%或50%以上股份或表决权时,必须通知联邦卡特尔局;当收购产生或加强市场控制地位时,这种收购将被禁止。制度使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也要抓紧制定以《反垄断法》为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跨国并购审查机构,确立外资并购管制范围。在赋予外资国民待遇的同时,确立限制外资并--------------------------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购的行业和领域,规范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在认识上要明确的是,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以反垄断为切入点,对外资并购进行一定的干预,这是无可厚非的行为。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目前许多条款已与外资在华并购实际情况不相匹配。在一些行业,外资的并购范围迅速扩大,控制力急剧增强,已经开始危及产业安全。最近,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切中了目前外资并购混乱之要害。该《规定》实际上也是中国加入WTO的一个配套政策。事实上,许多WTO成员国都有这方面的政策法规。
外资并购之所以在中国社会引起如此广泛而深切的关注,是因为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也太严重。资本的流动总是朝边际收益更高的地方去,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有利可图,境内企业购并同样的企业未必就只是亏损。因此,企业并购最后需迈过内外资“同资不同命”的“公平门”,保证内资也能获得机会,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只有更新理念,破除偏见,并对国内外资本一视同仁,让外资并购乃至整个企业产权市场走上公正、公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正确对待愈演愈烈的并购大潮。
--------------------------精品
文档-------